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范文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 作为一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腐败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腐败产生的经济学根源进行了分析: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腐败的经济原因;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严重恶化经济环境,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阻碍经济增长。 基于此,作者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遏制、削化腐败,并且倡导建立一门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一、腐败——种病态经济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也像瘟疫一样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从1982年起,中国共发起五次“严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时至今日,全国范围的腐败之风非但没有抑制住,反而呈现出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趋势。(见图表1、图表2) 从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95818人,追回赃款、赃物计25.8亿元,涉及县处级638人,厅局级38人,省部级4人。 而从1993—1997年,全国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侦查贪污案102467件,贿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职守案22211件。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亿元。五年中共起诉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2903人,厅局级干部265人,省部级干部7人。 1998年检查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共立案侦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级干部、103名厅局级干部和1714名县处级干部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50万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4%。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亿元。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干部2061人,厅局级干部136人,省部级干部3人。 世纪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大案要案频传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行贿受贿被判处死刑,继而又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收受3700万元巨额贿赂而被送上断头台,紧接着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被公诸于众,这是建国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极为复杂、危害极其严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货物价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300亿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处死刑,25名涉案党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中包括8名厅级干部。 这些数据警醒我们:中国的腐败速度正以远远超出GDP增长速度“同步逼进”:一方面腐败主体由中低权力层向高层甚或最高权力层蔓延、渗透、扩张;另一方面,腐败数额呈现高额、巨额特征,具有惊人化、高速化发展趋势。(见图表3) 数字,令人振聋发聩;现实,更加触目惊心。 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经济不稳定的“重磅定时炸弹”。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今后最有可能中断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来自恶性腐败。 现实的严峻和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与冷静思考。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行为。该定义的假定条件是一国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败是违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腐败是一种“制度化逃避”现象。这里,制度化是指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体系(即具体社会制度和规章制度)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亦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实质是“权钱交易”。马克思说,货币是特殊商品,其实在特定经济条件下权力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跟着这样干,在消 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被称为“权力泛化”的社会现象。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在与其它商品,包括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交换时,权力具有连续的交换价值。用权力和社会做 生意,百分之百赚钱,简直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本世纪70年代,美国的泽布坎南等学者提出一种“寻租理论”,他把种种生产要素供求差价及优惠条件,亦即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称作“租金”。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预市场的结果。“寻租活动”就是指企业为了寻求租金,向政府官员行贿以获得这些差价。通俗地讲,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泽布坎南认为,要克服“寻租”现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权力对市场干预和管制,通过市场开展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应有明确规范,提高透明度。 腐败虽然给寻租人带来收益,但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相反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使得资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由于寻租活动具有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寻租者不需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轻而易举地获得高额甚至超高额利润,这为寻租者提供强烈激励,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寻租活动,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败蔓延。 作为通过权力上市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资源和公共财富非理性侵吞和占有的反经济行为,腐败这种病态经济现象,不是基于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会造成对经济秩序的震荡与破坏。腐败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反动。 二、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形式上,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生活腐化,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任人唯亲,兼职经商,严重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等。 从1988一1998年这10年中,在社会坐标图上,贪污贿赂案件呈曲线上升趋势,此间全国检查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立案侦查的各类职务犯罪案件共计2万件,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6100余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往往对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而对危害同样严重的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行为并未引导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991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玩忽职守案件高达3189件,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多达3亿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26万余元之多。同样,经全国各级纪检部门处分犯有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错误的党员干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标准仅局限在10万元以上。 据有关人士最保守评估,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腐败行为,一年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也在十几亿到二十亿元,加上间接经济损失,估计约有30个亿。惊人的数字意味着全国12亿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钱来填补因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所造成损失的经济“黑洞”,意味着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万名职工一年劳动成果被付之东流。 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要比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给国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更多、更惨重。 三、产生腐败的经济学根源分析 (一)从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 l、欲望的无限膨胀及扩张超过“欲望满足均衡点”,此时占有欲处于强势、统驭状态。 在市场经济中,官员作为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动机,以欲望的满足为追求目标,而人的欲望是经济行为的原动力。在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员具有自利动机并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人的欲望无限扩张趋势和社会经济满足欲望实际状态之间差别不断加剧,意味着人的“满足欲望压抑”的增强。为了弥补这种差别,人们便产生了“补充压抑”需要。于是在利益动机驱动下,腐败主体欲望逐渐逼进或超出“欲望满足均衡点”,而这种欲望的满足要通过权力上市和权钱交易的顺利完成来得以实现。 2、自利性动机扩张一(导致)公共权力异化一(获取)个人特殊利益一(诱导)寻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权力拜物教”(“拜权主义”)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公职人员自利性动机扩张,他有可能将公共目的(利益)转变为他的个人目的(利益),当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时候,实际上的公共权力异化便出现了,其实质是将国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变为官员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员个人获得了特殊利益。这种现象诱使人们去“寻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买官”,然后又以官捞本。权力和官位在这里代表着名利,在权、钱的关系上,权力占居主导地位,从而使权力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和诱人光环,权力大小和职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价值标准。于是,“权力拜物教”(“拜权主义”)在整个社会盛行开来。因为人们深信,不经济怎么改革,只要政府还管经济,权力就永远是最有价值的财富。 3、主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 寻租活动具有恶性循环趋势。由于寻租活动具有学习示范效应,其本身是企图获得一种垄断和特殊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门就会感到“吃亏”,进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干白不干”,这样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寻租活动。由此出现从上到下,从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广泛的腐败。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于经济特权与垄断权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造成的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形成产权虚置、资产流失,以及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等,都是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 l、权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竞争。 前面讲过,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一旦这种违反公平竞争原则、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经济特许权或垄断权作为市场要素投入市场,便具有连续的交换价值,并且保证百分之百赚钱。 而这一切与经济学中的“机会均等”原则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创造个人收入的机制,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所带来的收入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符合“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的第二平等原则。竞争,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在市场上的竞相争先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所谓的“竞争基础”其实是指个人参与竞争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产要素产权的大小,个人找到和进入竞争场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竞争过程中“裁判”的执法在每个人之间保证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们又把竞争基础的平等称之为获胜机会的均等,即“机会均等”。 权力作为市场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经济的强暴力造成了机会不均等和不公平竞争,它使各经济主体一开始便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因此获胜机会对不同主体来说是不可能均等的。 2、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 改革以来,在市场经济转型条件下,政府过度干预造成价格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仍存在少数商品价格双轨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扩大,商品价格双轨制正趋于向市场价格单轨制过渡。目前农副产品价格、社会商品零售额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中由国家直接控制或者计划指导的比重已经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这就为寻租者提供了相应的市场活动空间。 3、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导致产权空置和资产流失。 这里产权指的是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统称,即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现实中由于国有经济产权关系的模糊,导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落空,而国有资产运营及保值、增值有效监督机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业对出资者不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传统的国家所有是理论上的公有(所有权虚置),现实中的空有(造成经营者对生产资料的离异),这种产权责任主体模糊不清,是与现代市场“企业所有,经营者权、责、利界定明确,二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保证企业有效营运”要求相悖的。 4、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势必使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个人欲望膨胀与扩张,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 (三)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导致法律空缺滞后,直接影响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加之受部门利益比较均衡化的驱使,司法机关一些掌权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法谋私、贪污受贿,走上执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导致司法腐败。 体制转换时期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制衡外部力量软化,约束机制悬空,使得权力失去有效的监督制约,从而导致权力泛化、滥用,使其作为要素进入市场,权钱交易盛行,造成寻租活动和腐败的滋生与蔓延。 四、腐败的经济破坏性与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 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扭曲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破坏其执行、实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坏改革开放声誉。而行业不正之风,又使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劳动者重负难堪,进而挫伤其生产积极性,在社会上产生动荡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腐败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是商品化、货币化经济。一切商品是由金钱来衡量、买卖,金钱往往越界,对权力产生极大的腐蚀性。由于权力的上市,使得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扭曲,导致市场竞争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起跑线,机会均等原则在权力要素面前显得无可奈何、苍白无力。这种非经济的强暴力直接导致市场化改革步伐与进程放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腐败的恶性化趋势甚至可以断送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并使公共财富受到掠夺和破坏,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腐败虽然会给寻租者带来个人收益,但却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社会经济资源。它不是以“看不见的手”来对经济资源进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过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度干预来获得部门垄断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在竞争中受损。经济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使得社会财富在不均等竞争中受到破坏和掠夺,而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四)腐败现象妨碍私人投资,阻碍经济增长。 腐败造成经济环境污染,使得投资者对市场望而却步,一些本应付诸实施的投资项目也因此“流产”。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在不平等竞争机制下显得犹豫不决,投资曲线呈左下趋势,而经济的增长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败的经济学途径 (一)“制度创新说” 一些学者认为,现行中国社会腐败是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相关的,包括制度缺陷、体系变动、法制不完善等,当腐败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必须以制度创新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包括取消价格双轨制,取消经济特权,取消经济垄断,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贸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纠正政府过度干预,减少政府失效程度。通过堵塞经济体制中的漏洞,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反腐败与市场化改革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所谓“标”就是已经形成的腐败现象,所谓“本”就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体制、机制、法制、思想、世界观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标就是惩治腐败现象,治本就是消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铲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标和治本,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而在治标与治本的着力点上,又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加大治本力度,以“预防为主”;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根据腐败现象的特点与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确定治标与治本的对策以及各工作机构的任务,做到各有侧重;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当前腐败还没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要继续着重治标,同时,要加大治本力度,并使两者紧密结合。 (三)“国际反腐败协议公约”说 由于腐败问题正在国际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国际上采取有力的反腐败措施,达成国际反腐败协议,对成员国国内企业贿赂外国政府官员也要进行惩罚。而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虽然谁都明白腐败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后果,但国际社会难以采取共同行动,因为在国际性腐败中存着一种经济学家所说的“囚徒困境”,所有有关方面都可以从没有腐败的世界得到好处,但是,促使一个国家单方面采取反腐败措施的刺激却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国社会现阶段寻租活动的猖獗,从制度上讲,主要是源于资源分配权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与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资源配置不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承担,而是由各级政府代行市场功能来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权力这只严重变形的手介入国家资源配置,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蔓延。 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来遏制、削化腐败。这里的‘制度创新”包含五个层面:一是经济制度创新,即推进市场化改革,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二是政府行为改革,即政治权力从经济活动中退却,或者如哈耶克所讲,社会与国家应分开;三是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即加强法制建设,真正朝“依法治国”方向迈步;四是构建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新闻监督体系,对寻租活动说“不”;五是国民意识创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树立、倡导国民“纳税人”意识、民主意识、忧患意识。 作为现代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花费上百年时间,付出巨大代价不断发展完善的制度创新经验,包括制度框架、经济体系和法律规范,为我所用,发挥所谓的“后发优势”。 六、创立“腐败经济学”的紧迫性 在当今文明社会,贪污腐败现象被人们视为公敌,称作“灰色瘟疫”。环顾全球,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也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下,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公众利益。 当中国政府高举“反腐倡廉”大旗向腐败现象毫不妥协宣战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惊呼“狼来了!”。德国《经济周刊》曾以“贿赂风行全球”为题向世人警示——腐败问题正在国际化。面对腐败的滋生与蔓延,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不无堪忧地指出,腐败现象妨碍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会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后果。因此国际社会应当采取强有力的反腐败措施,进而达成国际反腐败协议,向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举起“达摩克利斯剑”。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政策的执行、实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为社会经济不安定因素。腐败的滋生与蔓延,成为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社会经济环境。正如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样,腐败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最低程度之内,使社会经济资源在市场化、规范化基础上得到较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经济学界应该像医生那样,对处于病态的社会机体及时进行治疗,使之早日恢复健康。 由此看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已势在必行,而作为研究腐败现象产生根源、表现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径的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的创立,应该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1、封面:封面内容按照学院规定的格式填写,包括:论文(设计)题目、学生姓名、学号、年级与专业(方向)、班级、指导教师。 论文(设计)题目应力求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论文(设计)的中心内容和学科特点。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有必要,可用副标题作补充。 2、摘要及关键词:摘要及关键词占一页,内容由论文(设计)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组成。摘要应能客观反映论文(设计)主要内容的信息,主要包括论文(设计)的结构安排、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一般为200—300字,关键词是反映论文(设计)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应由3—8个词构成。 3、目次页:目录独立成页,按毕业论文(设计)次序编好页码。包括引言、正文(含二级标题)、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内容的页码。 4、引言:引言部分应对相关领域研究情况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介绍或评述,在此基础上阐明以下问题:研究的目的、范围;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预期的结果及其地位、作用和意义等。引言部分应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不应成为摘要的注释。 5、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设计)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作统一的规定。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无重大疏漏或明显的片面性。 6、结论:在引言中提出的基本观点经过正文部分的分析论证之后,结论部分应给出答案,总结全文。毕业论文(设计)的结论不是对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7、致谢:致谢部分应以简短的文字对一下对象表示谢意:指导、协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或个人;在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毕业论文(设计)引用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路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激的组织和个人。在致谢中不要提及与毕业论文(设计)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员和事项。 致谢应排在参考文献之前。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特别是在正文中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特别是发表在相关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应在15项以上。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确实阅读足够数量的文献,防止学生弄虚作假或按照低限数量要求堆砌参考文献的现象发生。 9、附录:附录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主体的补充项目,不是必需的,学生可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际需要自行决定附录的取舍。附录包括论文(设计)内容涉及的说明性文献、数据表及有关说明等。 四、毕业论文(设计)版面要求 1、毕业论文打印用纸的要求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必须上交打印稿(2份)和电子文档,并统一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复印纸,单面打印。 2、页面设置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统一用A4纸纵向打印,边距要求:上边距为8cm,下边距为:5cm,左边距为8cm:,右边距为:2cm。 3、页眉、页脚设置 毕业论文需编排页码并设置页眉。 页眉:距边界5cm,五号宋体,居中排。 页眉内容:“北京人民警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页脚:距边界7cm,五号宋体,居中排,页脚内容为页码。 4、摘要及关键词页设置 摘要及关键词占一页,5倍行距。 题目:该页第一项内容为论文(设计)的题目,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排;有副标题的,副标题应换行,前加“——”标识,四号宋体,居中排。标题上下各空一行,单倍行距。 摘要:在“摘 要:”之前空两字,字间空一字,五号黑体,其后内容五号仿宋。 关键词:摘要下空一行,在“关键词:”之前空两字,五号黑体,其后是关键词,五号仿宋,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全角分号隔开。 5、目次页设置 页码编写规则:毕业论文(设计)主体部分、附录部分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摘要及关键词、目次页单独编排页码,用罗马数字表示。 “目 录”字间空一字,二号宋体,居中排,上下各空一行,5倍行距。目录内容居左排,页码居右排,中间用“…”连接。在目录中,正文部分须标明二级标题,其他标明一级标题或项目名称。一级标题和项目名称四号黑体,左顶格;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左缩进两字。 目录内容及排列次序:引言、正文、结论按次序标明序号,引言作为第一项,正文各个一级标题分别作为第二项、第三项、……,结论作为最后一项。致谢、参考文献、附录排列其后,不标序号,只标页码。 6、引言、正文、结论设置 序号格式与规则:论文(设计)以“一”、“(一)”、“1、”、“(1)”等数字以树形层次格式依次标出。 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居中排,上下各空一行;二级标题四号黑体,左起空两格;二级以下标题小四宋体,左起空两格。 正文按照自然段依次排列,每段起行空两格,回行顶格,标点全角,5倍行距,小四宋体。 文中图片:可随文排或贴入,也可放在附录中,但都要在页面设置范围内。图题用五号宋体,在图下居中排,图内字用小五号宋体。贴入图要求清晰、整洁。 文中表格:表题用五号宋体,在表上居中排,表内字体为宋体,字号可根据需要选择。 文中图表按先后顺序统一编号,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图1、表1等。每一图表都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 7、注释设置 正文注释采用脚注。脚注由WORD软件自动生成,选取菜单“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脚注位置页面底端,编号格式①、②、③…,起始编号①,编号方式每页重新编号,小五宋体。为了确保论文质量,引文脚注应达到一定数量。 8、 “致 谢”字间空一字,三号黑体,居中排,上下各空一行。致谢内容标点全角,单倍行距,小四号仿宋。 9、参考文献页设置 “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占一行,左顶格,参考文献内容标点全角,单倍行距,五号宋体。参考文献为期刊的,格式为:[ 序号 ],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为图书的,格式为:[ 序号 ],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页码。 10、附录页设置 “附 录:”字间空一字,三号黑体,占一行,左顶格,附录内容标点全角,单倍行距,五号宋体。 五、毕业论文的装订:毕业论文一律左侧装订,装订按以下顺序:1、封面;2、摘要及关键词;3、目次页;4、引言、正文、结论;5、致谢;6、参考文献;7、附录。 六、各系(部)可在不与本撰写规范相抵触的基础上,自行制定更高的规范要求,并报教务处批准。同一专业(或专业方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必须保持一致。 关键是和导师沟通。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改革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以洋为中外的原则来批判继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改革。 总结历史的经验,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上的位由1978年的32位跃升到1999年的第9位;从利用外资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也是连续6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坚持对外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我们要特别注意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把握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青少年更要加强政治、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增强识别真、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我还是鼓励你自己写写政治小论文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需要,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各方面的能力。但是,有的同学在写政治小论文时不得要领,容易进入一些误区,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把写好政治小论文总结为以下几点。一、突出“政治小论文”的特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正确认识一种事物,主要正确认识其自身的特点。一篇好的政治小论文一定要突出政治小论文的四个特点:1、突出“政治”的学科特点。在写政治小论文时,必须运用《思想政治》课中观点和语言进行写作。2、突出“小”的特点。近年各省的中招小论文都要求写400字左右,所以写作时,就要精选论据,简洁语言,从字数、篇幅到内容都做到“小”。3、突出“论”的特点。文章要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论证说服力强,这不仅是政治小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阅卷的依据,写作时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且三者之间要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4、突出“文”的特点。“文”是小论文区别于一般的分析说明题、辨析题的特点。写小论文除了要把政治道理深刻体现出来外,还要求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情真意切,有血有肉,富有哲理,这充分体现了政治小论文的“文”的特点。二、紧密联系教材知识《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基础。有的同学在写政治小论文时,往往只是围绕背景材料就事论事,虽然也谈了不少见解,但由于没有联系教材知识,缺乏应有的理论高度。应该认识到,写政治小论文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教材知识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果写作时只是就事论事,不联系所学理论知识,既不能做到论证深刻,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也失去了写政治小论文的初衷。三、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往往规定了政治小论文写作的特点和写作角度。有的同学在写政治小论文时,不注意阅读思考背景材料,不能做到围绕背景材料把握好写作角度,归纳出有内在联系的论点和论据并加以运用,只是大量地摘抄教材知识,堆砌理论观点。这样写的结果容易造成出现文不对题或论证杂乱,观点不清或内容空洞,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四、结合自身实际或现实提高觉悟,指导践行,学以致用,是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落脚点。写政治小论文也应体现这一要求。有的同学在写政治小论文时,往往忽略了联系自身实际或现实的要求,常常是论证了文中观点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后戛然而止,或喊一句口号结束全文,没有进一步联系自身的思想认识实际,指出青少年应当怎样做。这也是写政治小论文的一个缺陷。根据政治小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一般情况下,写作时应首先阅读所给材料,思考其中心思想或主题,并与教材中所学的理论和知识相联系,再结合社会、学校、家庭或个人的思想、认识、学习、生活实际,按照扬长避短,推阵出新的要求定题目、定论点、定论据、定论证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快速打下腹稿或列一个提纲,就可开始正文的写作。一篇政治小论文,一般分下面几步:开头简明扼要地交待论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并总结得出结论,最后或发出倡议,或振臂号召,或展开联想,或表达决心,或表明立场态度等。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之风呈现蔓延、扩张趋势。 作为一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腐败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腐败产生的经济学根源进行了分析: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腐败的经济原因;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严重恶化经济环境,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阻碍经济增长。 基于此,作者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遏制、削化腐败,并且倡导建立一门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一、腐败——种病态经济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腐败,也像瘟疫一样在神州大地滋生、蔓延。从1982年起,中国共发起五次“严打’高潮:1982年、1983年、1988-1990年、1993年、1995年。时至今日,全国范围的腐败之风非但没有抑制住,反而呈现出规模增大、频率加快趋势。(见图表1、图表2) 从1988—1992年的五年中,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21431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95818人,追回赃款、赃物计25.8亿元,涉及县处级638人,厅局级38人,省部级4人。 而从1993—1997年,全国共立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87352件。其中:立案侦查贪污案102467件,贿赂案70507件,挪用公款案61795件,徇私舞弊案5507件,玩忽职守案22211件。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亿元。五年中共起诉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被告人181873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2903人,厅局级干部265人,省部级干部7人。 1998年检查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35084件、40162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共立案侦查徐炳松等3名省部级干部、103名厅局级干部和1714名县处级干部涉嫌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50万元以上案件1773件。 1999年全年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犯罪案件38382件,比上年增加4%。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9亿元。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干部2061人,厅局级干部136人,省部级干部3人。 世纪之交的2000年,更是腐败分子“前赴后继”、大案要案频传的一年:先是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行贿受贿被判处死刑,继而又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因收受3700万元巨额贿赂而被送上断头台,紧接着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被公诸于众,这是建国以来查处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案情极为复杂、危害极其严重的走私犯罪案件,走私货物价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款人民币300亿元,首批案件涉案14人被判处死刑,25名涉案党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其中包括8名厅级干部。 这些数据警醒我们:中国的腐败速度正以远远超出GDP增长速度“同步逼进”:一方面腐败主体由中低权力层向高层甚或最高权力层蔓延、渗透、扩张;另一方面,腐败数额呈现高额、巨额特征,具有惊人化、高速化发展趋势。(见图表3) 数字,令人振聋发聩;现实,更加触目惊心。 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正在危及政府的形象,成为社会经济不稳定的“重磅定时炸弹”。有识之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今后最有可能中断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来自恶性腐败。 现实的严峻和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与冷静思考。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行为。该定义的假定条件是一国制度和法律是完善的,即腐败是违反制度和法律的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腐败是一种“制度化逃避”现象。这里,制度化是指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体系(即具体社会制度和规章制度)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亦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实质是“权钱交易”。马克思说,货币是特殊商品,其实在特定经济条件下权力是一种更加特殊的商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跟着这样干,在消 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种被称为“权力泛化”的社会现象。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在与其它商品,包括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交换时,权力具有连续的交换价值。用权力和社会做 生意,百分之百赚钱,简直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本世纪70年代,美国的泽布坎南等学者提出一种“寻租理论”,他把种种生产要素供求差价及优惠条件,亦即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报酬中,超过要素在任何可替代用途上所得到的报酬的那一部分,称作“租金”。这些租金是政府管制、干预市场的结果。“寻租活动”就是指企业为了寻求租金,向政府官员行贿以获得这些差价。通俗地讲,寻租就是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泽布坎南认为,要克服“寻租”现象,根本出路就是解除行政权力对市场干预和管制,通过市场开展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应有明确规范,提高透明度。 腐败虽然给寻租人带来收益,但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相反却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使得资源配置低效率以及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由于寻租活动具有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寻租者不需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轻而易举地获得高额甚至超高额利润,这为寻租者提供强烈激励,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寻租活动,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败蔓延。 作为通过权力上市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资源和公共财富非理性侵吞和占有的反经济行为,腐败这种病态经济现象,不是基于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而只会造成对经济秩序的震荡与破坏。腐败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反动。 二、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形式上,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生活腐化,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任人唯亲,兼职经商,严重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等。 从1988一1998年这10年中,在社会坐标图上,贪污贿赂案件呈曲线上升趋势,此间全国检查机关根据群众举报立案侦查的各类职务犯罪案件共计2万件,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6100余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往往对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而对危害同样严重的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行为并未引导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991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玩忽职守案件高达3189件,给国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多达3亿元,平均每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26万余元之多。同样,经全国各级纪检部门处分犯有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错误的党员干部就有3339名之多,立案标准仅局限在10万元以上。 据有关人士最保守评估,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腐败行为,一年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也在十几亿到二十亿元,加上间接经济损失,估计约有30个亿。惊人的数字意味着全国12亿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要掏出2-3元钱来填补因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所造成损失的经济“黑洞”,意味着人均3000元年收入的100万名职工一年劳动成果被付之东流。 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要比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给国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更多、更惨重。 三、产生腐败的经济学根源分析 (一)从腐败主体(腐败者)自身分析。 l、欲望的无限膨胀及扩张超过“欲望满足均衡点”,此时占有欲处于强势、统驭状态。 在市场经济中,官员作为经济人具有自利性动机,以欲望的满足为追求目标,而人的欲望是经济行为的原动力。在经济学中,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因此,政府官员具有自利动机并非不正常。但是在消费欲望极高而消费水平极低情况下,人的欲望无限扩张趋势和社会经济满足欲望实际状态之间差别不断加剧,意味着人的“满足欲望压抑”的增强。为了弥补这种差别,人们便产生了“补充压抑”需要。于是在利益动机驱动下,腐败主体欲望逐渐逼进或超出“欲望满足均衡点”,而这种欲望的满足要通过权力上市和权钱交易的顺利完成来得以实现。 2、自利性动机扩张一(导致)公共权力异化一(获取)个人特殊利益一(诱导)寻官、跑官、要官一(形成)“权力拜物教”(“拜权主义”)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公职人员自利性动机扩张,他有可能将公共目的(利益)转变为他的个人目的(利益),当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时候,实际上的公共权力异化便出现了,其实质是将国家的目的和公共的利益变为官员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即官员个人获得了特殊利益。这种现象诱使人们去“寻官”、“跑官”、“要官”,甚至不惜重金“买官”,然后又以官捞本。权力和官位在这里代表着名利,在权、钱的关系上,权力占居主导地位,从而使权力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和诱人光环,权力大小和职位高低成了衡量人的价值标准。于是,“权力拜物教”(“拜权主义”)在整个社会盛行开来。因为人们深信,不经济怎么改革,只要政府还管经济,权力就永远是最有价值的财富。 3、主体行为的示范效应,导致腐败恶性化。 寻租活动具有恶性循环趋势。由于寻租活动具有学习示范效应,其本身是企图获得一种垄断和特殊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其他人或部门就会感到“吃亏”,进而也想“不拿白不拿”、“不干白不干”,这样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寻租活动。由此出现从上到下,从官到民,形成比以往更普遍、更广泛的腐败。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于经济特权与垄断权的上市而形成的不公平竞争,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造成的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形成产权虚置、资产流失,以及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等,都是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 l、权力上市形成不平等竞争。 前面讲过,权力上市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进而确立了权利交换关系。一旦这种违反公平竞争原则、超越法律和制度限制之外的经济特许权或垄断权作为市场要素投入市场,便具有连续的交换价值,并且保证百分之百赚钱。 而这一切与经济学中的“机会均等”原则是完全相悖的。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创造个人收入的机制,只有在平等基础上的竞争所带来的收入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符合“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的第二平等原则。竞争,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在市场上的竞相争先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所谓的“竞争基础”其实是指个人参与竞争之前手中所掌握的生产要素产权的大小,个人找到和进入竞争场所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竞争过程中“裁判”的执法在每个人之间保证公正一致性的大小。人们又把竞争基础的平等称之为获胜机会的均等,即“机会均等”。 权力作为市场要素上市所形成的非经济的强暴力造成了机会不均等和不公平竞争,它使各经济主体一开始便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因此获胜机会对不同主体来说是不可能均等的。 2、价格扭曲和价格双轨制。 改革以来,在市场经济转型条件下,政府过度干预造成价格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仍存在少数商品价格双轨制。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扩大,商品价格双轨制正趋于向市场价格单轨制过渡。目前农副产品价格、社会商品零售额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中由国家直接控制或者计划指导的比重已经很小,然而部分租金仍然存在,这就为寻租者提供了相应的市场活动空间。 3、国有经济产权模糊,导致产权空置和资产流失。 这里产权指的是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统称,即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现实中由于国有经济产权关系的模糊,导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落空,而国有资产运营及保值、增值有效监督机制的空白或不健全,使得企业对出资者不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浪费现象。传统的国家所有是理论上的公有(所有权虚置),现实中的空有(造成经营者对生产资料的离异),这种产权责任主体模糊不清,是与现代市场“企业所有,经营者权、责、利界定明确,二者各司其职,共同配合,保证企业有效营运”要求相悖的。 4、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势必使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个人欲望膨胀与扩张,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投机心理。 (三)体制转换时期法制建设滞后,权力制衡约束力量软化,缺乏独立监督体系。 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过程中,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新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导致法律空缺滞后,直接影响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加之受部门利益比较均衡化的驱使,司法机关一些掌权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法谋私、贪污受贿,走上执法犯法的道路,直接导致司法腐败。 体制转换时期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权力制衡外部力量软化,约束机制悬空,使得权力失去有效的监督制约,从而导致权力泛化、滥用,使其作为要素进入市场,权钱交易盛行,造成寻租活动和腐败的滋生与蔓延。 四、腐败的经济破坏性与危害性 (一)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改革政策执行、实施。 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扭曲政府的经济政策、国家法律法规,破坏其执行、实施,危及政府形象,破坏改革开放声誉。而行业不正之风,又使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劳动者重负难堪,进而挫伤其生产积极性,在社会上产生动荡和不安定因素,是政府掘墓人。 (二)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腐败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是商品化、货币化经济。一切商品是由金钱来衡量、买卖,金钱往往越界,对权力产生极大的腐蚀性。由于权力的上市,使得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扭曲,导致市场竞争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起跑线,机会均等原则在权力要素面前显得无可奈何、苍白无力。这种非经济的强暴力直接导致市场化改革步伐与进程放缓,严重恶化经济环境,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腐败的恶性化趋势甚至可以断送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已取得的成果。 (三)导致社会经济的“内耗”,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并使公共财富受到掠夺和破坏,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腐败虽然会给寻租者带来个人收益,但却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相当部分社会经济资源。它不是以“看不见的手”来对经济资源进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而是通过政府对微观经济的过度干预来获得部门垄断利益,而使另一部分经济主体在竞争中受损。经济资源配置低效和严重浪费,使得社会财富在不均等竞争中受到破坏和掠夺,而公众利益直接受损。 (四)腐败现象妨碍私人投资,阻碍经济增长。 腐败造成经济环境污染,使得投资者对市场望而却步,一些本应付诸实施的投资项目也因此“流产”。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在不平等竞争机制下显得犹豫不决,投资曲线呈左下趋势,而经济的增长也因此而受阻。 五、遏制、削化腐败的经济学途径 (一)“制度创新说” 一些学者认为,现行中国社会腐败是与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相关的,包括制度缺陷、体系变动、法制不完善等,当腐败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必须以制度创新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和土壤。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包括取消价格双轨制,取消经济特权,取消经济垄断,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贸易自由,限制特殊利益,纠正政府过度干预,减少政府失效程度。通过堵塞经济体制中的漏洞,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反腐败与市场化改革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所谓“标”就是已经形成的腐败现象,所谓“本”就是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体制、机制、法制、思想、世界观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原因。治标就是惩治腐败现象,治本就是消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基本原因,铲除其得以滋生的土壤。治标和治本,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而在治标与治本的着力点上,又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加大治本力度,以“预防为主”;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根据腐败现象的特点与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确定治标与治本的对策以及各工作机构的任务,做到各有侧重;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当前腐败还没有得到根治及治本措施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要继续着重治标,同时,要加大治本力度,并使两者紧密结合。 (三)“国际反腐败协议公约”说 由于腐败问题正在国际化,所以一些人士指出,要在国际上采取有力的反腐败措施,达成国际反腐败协议,对成员国国内企业贿赂外国政府官员也要进行惩罚。而持反对观点的学者则认为,虽然谁都明白腐败在全世界造成的有害后果,但国际社会难以采取共同行动,因为在国际性腐败中存着一种经济学家所说的“囚徒困境”,所有有关方面都可以从没有腐败的世界得到好处,但是,促使一个国家单方面采取反腐败措施的刺激却非常小。 追本溯源,中国社会现阶段寻租活动的猖獗,从制度上讲,主要是源于资源分配权掌握在各级政府手中。与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资源配置不是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承担,而是由各级政府代行市场功能来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使权力这只严重变形的手介入国家资源配置,导致腐败现象丛生,寻租活动蔓延。 基于此,本文认为,应当通过“制度创新”途径来遏制、削化腐败。这里的‘制度创新”包含五个层面:一是经济制度创新,即推进市场化改革,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二是政府行为改革,即政治权力从经济活动中退却,或者如哈耶克所讲,社会与国家应分开;三是法律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即加强法制建设,真正朝“依法治国”方向迈步;四是构建强有力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新闻监督体系,对寻租活动说“不”;五是国民意识创新,即全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树立、倡导国民“纳税人”意识、民主意识、忧患意识。 作为现代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花费上百年时间,付出巨大代价不断发展完善的制度创新经验,包括制度框架、经济体系和法律规范,为我所用,发挥所谓的“后发优势”。 六、创立“腐败经济学”的紧迫性 在当今文明社会,贪污腐败现象被人们视为公敌,称作“灰色瘟疫”。环顾全球,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也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下,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公众利益。 当中国政府高举“反腐倡廉”大旗向腐败现象毫不妥协宣战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惊呼“狼来了!”。德国《经济周刊》曾以“贿赂风行全球”为题向世人警示——腐败问题正在国际化。面对腐败的滋生与蔓延,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不无堪忧地指出,腐败现象妨碍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会在全世界造成有害后果。因此国际社会应当采取强有力的反腐败措施,进而达成国际反腐败协议,向腐败这种病态(Unhealth)经济现象举起“达摩克利斯剑”。 腐败,危及政府形象,影响经济政策的执行、实施,是政府的掘墓人,成为社会经济不安定因素。腐败的滋生与蔓延,成为最大的社会经济污染,严重恶化社会经济环境。正如投资风险具有不可避免性一样,腐败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亦不可能完全消除,只可能最大限度地遏制、削化,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最低程度之内,使社会经济资源在市场化、规范化基础上得到较为公正、合理配置。因此,经济学界应该像医生那样,对处于病态的社会机体及时进行治疗,使之早日恢复健康。 由此看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这一人类社会的共存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已势在必行,而作为研究腐败现象产生根源、表现形式、造成危害、治理途径的新型经济学科——“腐败经济学”的创立,应该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到万方这类论文数据库找,那里论文多,且质量高。自己懒得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看看,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的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题目

这个我理解,我来写

论社会保障缴款的性质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资源条件利用程度分析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筹资模式选择 金融危机对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影响及其策略

太原电大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本科)和小教(本科)  集中实践环节的实施细则(2005)    集中实践环节是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和小教教学计划所规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具体体现。集中实践环节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综合全面检验的必要途径。   集中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按照中央电大、省电大相关要求,此项工作的初步按排如下。    一、关于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的目的在于培养、考核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可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第一手真实的素材。  凡已修满50学分以上的学生,均可进入“社会调查”阶段的学习。社会调查环节时间为3周,3学分。   (一) 社会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1. 本专业学生都必须参加社会调查活动。    2. 社会调查的内容应在学校管理、社区教育管理和社会公共部门与教育管理相关领域的范围内,选择具体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3.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社会调查的选题,并可与撰写的毕业论文选题相一致。    4. 选题要有现实意义,要结合当地教育实际;选题要具体,不宜过大,同时要具有可行性、针对性;调查活动要就近进行。  5. 调查报告的撰写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其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的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调查对象、调查过程、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调查收集到的主要材料及其分析、研究结论及自己的收获与学习体会等。    6. 调查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坚持调查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调查完成后,要及时认真地对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和全面综合分析。    7. 社会调查报告要按统一版式的规范化要求撰写,字数不少于3000字。调查报告写完后要填写统一的教师评语表。(样表附后)  (二)社会调查的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  1、指导教师资格: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大教学情况;具有教育类或管理类相关专业(含师范类人文学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  2、指导教师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学生确定的选题进行个别辅导,检查制定每位学生的社会调查实施计划,并按照计划全程指导学生的调查工作,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检查社会调查所收集的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编制调查报告的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审阅报告初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的补充调查、文献研究和最后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针对学生在社会调查全过程中的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  3、指导教师的工作要相对集中、数量适当,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总数不能超过“兼职10名”、“专职15名”的要求。  (三)社会调查工作程序  1、集中活动,布置要求。  2、分校成立指导社会调查领导小组。  3、分校聘请指导教师、上报有关资料到省电大文法学院审核。  4、对社会调查工作进行动员。  5、学生进行调查活动及撰写调查报告。  6、指导教师进行指导。  7、学生提交调查报告及相关资料,指导教师上交指导过程记录。  8、分校向省电大上交全部符合要求的调查报告及成绩单。  9、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终审。  (四)社会调查指导细则  1、每个教学班由分校指定一位符合社会调查资格的教师进行一次集中的社会调查面授辅导。  辅导内容:  (1)使学生明确选题的范围及调查方法;  (2)向学生介绍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介绍一些基本工具书及相关资料方向;  (3)使学生明确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4)使学生明确写作的一般格式,打印要求及时间安排;  2、确定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方案(包括社会调查的主题、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  3、提交所撰写的调查提纲和实施方案,指导教师提出修正意见;  4、实施调查(在此过程中保留调查的记录材料,如问卷、访谈提纲及记录、反映调查对象的相关材料)  5、撰写调查报告,指导教师要进行不低于6学时的辅导,直至最后定稿。  6、由指导教师写出客观、真实的评语,并给出成绩。  (五)社会调查的成绩评定  1.由指导教师给出初评成绩,由教学点初审,电大分校复审,省级电大验收,中央电大抽查、终审。  2.社会调查成绩评定分为优(85—100分)、良(75—84分)、及格(60—74分)和不及格(59分以下),取得及格以上成绩者获得集中实践环节规定的3学分。原则上采用百分制形成最后的成绩。    成绩评定标准    优(90—100分):积极认真从事社会调查,调查报告针对性强、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文字准确、流畅。  良(75—89分):认真从事社会调查,调查报告材料与观点统一,有所发现和创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文字流畅。    及格(60—74分):参加社会调查较认真,独立撰写调查报告且观点正确、层次较清晰,结构较完整、文字通顺。    不及格(60分以下):社会调查走过场;调查报告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内容空洞、观点含糊、文字表述不清;调查报告字数不够;观点不正确,存在政治原则性错误;没有被调查单位的盖章。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为不及格。  3.审核成绩的依据包括: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工作的情况、效果,撰写文字材料、调查报告的水平,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相关单位的反馈意见等。  4.凡社会调查成绩未达60分或要求重做者,可根据所在电大分校和教学点实践教学安排计划,在学籍有效期内进行。    二、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    毕业论文是全面考查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本专业理论知识针对教育领域某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一些特定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修业期间学习情况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时间为5周,5学分。  (一)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  指导教师资格:  1、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大教学情况;  2、具有教育类或管理类相关专业(含师范类人文学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本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  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包括:  1. 向学生讲明毕业论文撰写方法及其要求;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和收集资料,为学生讲解论文的写作方法,为其介绍参考书目,进行文献检索指导。    2.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拟定选题,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后,提交论文提纲,指导教师要对提纲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撰写初稿。论文选题及写作提纲的指导是指导教师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重视。    3.学生完成初稿后及时交给指导教师,教师对论文修改并提出指导意见,学生在教师指导意见基础上,进行认真修改,直至最后定稿。  4.各教学单位应使用专门的教师指导纪录表,指导教师应当做好指导流程纪录,将每一次教师指导情况记录在案,包括指导的时间、每次指导给学生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指定的参考书目参考资料、教师与学生联系方法等,要将学生写作一稿、二稿直至最后定稿的情况反映在纪录中。  5.检查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情况,鉴别并纠正抄袭、剽窃等造假行为,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6.总结毕业论文全过程的工作,针对学生的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毕业论文的评语应包括:选题评价、论文结构评价、论文观点评价、写作态度评价和论文存在的不足等。    7. 指导学生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    8.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人;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低于15小时。  9.指导教师应按相关课题组成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学员应按选题来确定指导教师。  各试点分校要按照规定严把指导教师的选聘、培训、监督等各项工作。,并将指导教师名单(一式三份)及学历证明复印件、职称证明复印件、所学专业情况等提前报省电大文法学院审核后,方为有效。在指导工作开始前,要对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  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个别学员原文抄袭网上文章的问题。希望各分校引起高度重视,一经发现,取消当期答辩资格,限期重做,跟下期学员参加答辩。各分校要对指导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一次发现其指导的学生出现原文抄袭时,提出批评,两次发现,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  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调查报告和论文的学习任务。完成社会调查环节学习的学生,经申请可参加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   (二) 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    1.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不重复专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2. 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教育问题。可以结合已学过的专业主干课程选题;或结合当前教育实践进行探讨、或结合社会调查进行分析等。毕业论文要注重选题的应用性;选题要具体,不宜过大;确定选题要尽可能结合社会调查的成果及本职工作实践经验。    3.论文选题原则上一人一题,必需多人合作的选题,要有明确的分工,保证各自独立完成自己所分担的任务,杜绝抄袭、代笔等弄虚作假行为。指导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选题情况,填写初步选题登记表。    4. 毕业论文要论点鲜明、论证有力、结论中肯;材料翔实、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行文格式规范。  5.毕业论文主要格式内容包括:目录、论文提纲、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所引用的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必须注明相应的出处(包括作者、著作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和资料的来源。    6. 毕业论文为学术论文,要有创新性。凡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均不能作为毕业论文。    7. 毕业论文的字数为5000—10000字,统一格式、封面,统一使用A4纸打印、装订。  三、市电大对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安排意见   社会调查从统一辅导、布置之日起,以站、班、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字数3000字,时间3-4周。学员可根据自己所学课程和实际情况自选范围,自定题目。写完后和毕业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一起交回工作站。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上述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草稿撰写。字数要求6000—10000字以内。学员可根据老师提供题目选题,亦可根据自己所学课程,所从事工作的知识领域选题,选题必须是所学专业范围,必须具有学术性,杜绝抄袭和下载行为。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从布置之日起即可准备收集材料、选定方向和题目。具体时间要求是:  ① 三月下旬—四月底为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的草稿撰写时期。  ② 五月初到六月初为论文的批阅和修改时期。  ③ 六月中旬到六月底为基本定稿、打印时期。  ④ 按规定本科阶段的论文,在答辩时要制作演示文稿ppt,届时将安排ppt制作辅导。  四、答辩时间及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太原电大社科系  20  附: 教育管理专业(本)毕业论文推荐选题  说明:这里提供的选题只是参考性的和指导性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后选用。如果学员觉得这些选题和自己的研究兴趣、工作实际有较大距离,也可以自行拟定选题,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再投入草稿的撰写。  一、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1.试论受教育者、学生和学习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试论学校文化的构成要素  3.试论考试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4.试论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系  5.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6.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7.试论教育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  8.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9.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学科)改革之我见  10.××学科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  11.××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  13.××年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指导  14.××年级学生的休闲指导  15.当代社会小学生家长的素质问题研究  16.当代社会中学生家长的素质问题研究  17.教师职业专业化之我见  18.“教师教育”和“师范教育”辨析  19.试论“尊重学生”  20.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差异教学  二、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  1 试论课程与教学的辨证关系  2 建构主义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3 新课程的价值观对××学科教学的影响  4 课程设计要素的实例分析  5 课程设计模式的实例分析  6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7 行为目标与我校的课程实践分析  8 生成性目标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9 表现性目标在活动课教学中的实用价值分析  10.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例分析  11.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2.××实例分析:一个理想的课程实施策略  13.三级课程管理在本地(本校)的实践探索  14.改变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后的问题与出路  1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发展的实例分析  16.××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7.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的实际效果分析  18.××学校教学管理对于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提高的影响  21.××小学三级评估指针体系的分析与研究  22.××中学三级评估指针体系的分析与研究  23.试论评价对被评者心理的影响  24.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的比较研究  25.试论学生评价中不同的评价观  26.××学校学生评价方案研究  27.试论班主任的素质结构和评价标准  28.××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三、当代教育管理专题研究  1.试论教育的公益性问题  2.试论教育的平等性问题  3.试论学生受教育权的保护  4.试论家庭教育权的实施问题  5.试论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问题  6.试论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问题  7.试论学生隐私权的保护  8.试论学生申诉制度的意义  9.学校监护责任问题  10.学校行政权力之我见  11.试论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问题  12.关于择校问题的认识  13.试论学校的民事责任问题  14.试论教师的科研权问题  15.试论学校捐赠问题  16.试论学校融资问题  17.试论学校事故的处理问题  18.试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19.试论学校义务劳动问题  20.试论教师聘任问题  21.试论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问题  22.试论拖欠教师工资问题  23.试论教师体罚学生问题  24.试论学生保险问题  25.政府职能转换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26.非政府公共组织对教育的影响力分析  27.应用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分析某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策略  28.论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  29.公共组织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组织发展的影响  30.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精神对学校教师管理的影响  31.信息技术对学校管理(教育)的影响  32.××学校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  33.绩效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4.用户满意原则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35.从行为科学看学校德育的整体优化  36.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  37.运用组织再造理论提升学校整体素质  38.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  39.儒家管理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40.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的比较与借鉴  41.管子的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运用  42.泰勒的心理革命与构建和谐的学校管理模式  43.科学发展观与学校人本管理研究  44.知识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45.我国现今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比较与借鉴  46.“名校创办民校”办学模式的经济价值取向分析  47.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的分担问题  48.我国初等教育投入的政策选择及国际比较  49.教育资源浪费现象透析  50.对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分析  51.从“谋”与“断”分离的角度看教育策划与教育决策  52.从公平与效率角度审视我国重点校的教育经费的分配  53.我国民办学校在收费方面解决“公益”与“效率”的矛盾的可行性研究  54.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的“政府定价”的后果分析  55.“一费制”政策实施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56.国外校本管理体制改革与中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之异同比较  57.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基本格局与政策讨论  58.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的责任限定问题  59.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中的作用  60.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性差异分析  61.个人教育投资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62.市场经济中学校筹资行为分析  63.中小学远程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  64.学校和社区互动与共变研究  65.试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66.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学校中的应用  67.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68.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中小学教育管理领域的研究  69.试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70.试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办学质量  71.╳╳学校的办学特色研究  72.试论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73.试论学校领导应有的素质  74.试论校长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75.校长的法律意识研究  76.校长的教育资源意识研究  77.校长的教育策划意识研究  78.中小学校长管理风格的研究  79.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80.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81.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研究  82.╳╳学校教师激励方式的探讨  83.╳╳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个案研究  84.╳╳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85.╳╳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建设机制研究  86.╳╳学校有形资产管理的研究  87.╳╳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研究  88.╳╳学校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比较研究  其它论文参考题   试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试论终身教育思潮对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之异同   运用素质教育之理论分析我国当前教育之改革   试论教育优先发展是现代社会的普遍规律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试论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试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试论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分析课程改革后的学校教育。   试论课改后的教科书编写   试论教学基本任务的时代新发展   试论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作用   如何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结合本地区社会、家庭、和学校在教育问题上的配合现状,论述三结合教育力量的整合意义   试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前景   试论对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的看法及构想   谈谈我国目前教师职后教育政策及实施   试论当代学生之特点及应对教育   试论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针对性教育 (完) 20  小教(本)论文参考题目  1、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  2、语文素养初探  3、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4、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  5、小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6、作文教学中必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7、谈谈口语交际与口语交际教学  8、口语交际的动机激发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9、浅谈综合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0、浅谈综合性学习中的兴趣教学  11、诗论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  12、发展性功能在语文教学评价中的地位  13、关于建立成长记录袋的一些思考  14、小学生的年龄对小学作文教学的进行有影响吗?  15、试论“文以载道”  16、浅谈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  17、略论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  18、从生活中的数学谈数学教学  19、关于数学教学中的美  20、数学学习中掌握方法的重要性  21、数学方法的学习对工作的影响  22、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  23、简论数学中的矛盾  24、论社会科学数学化  25、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26、从数学的猜想谈开去  27、论《九章算术》对数学的影响  28、论《几何原本》对数学的影响  29、数形结合法在数学中的广泛应用  30、论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30.论数学学习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31从当前数学教学谈数学教学改革  32、如何认识五育的辩证关系  33、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  34、试论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5、浅析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36、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7、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  38、性别差异的表现、原因及教育对策  39、城乡学生的各自特点与教育对策  40、后进生的教育特点与对策  41、试论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  42、试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43、试论教师主导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44、浅析班级授课制  45、在教学中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优选?  46、论述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47、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  48、阐述德育教育中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的依据和要求  49、如何认识学校教学的教育性  50、试论教师的根本任务  5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5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53、教师进修提高的意义  54、浅析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55、试论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6、怎样理解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  57、联系本地实际分析五四制、六三制学制  58、试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59、试评当代几种主要的课程理论  60、试论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学为主  61、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  62、目前我国家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63、试论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64、从教师的劳动特点看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  65、结合个人体会谈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内容  66、如何看待独生子女的特点,如何针对特点进行教育?  67、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68、试论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  69、试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  70、浅析班主任应如何贯彻学生主体原则  71、试论班级常规管理  72、结合实际浅析班主任怎样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工作  73、试论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74、试论确定班会主题应遵循的原则  75、怎样开展班级榜样教育  76、试论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77、试论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78、试论学校管理过程诸环节的关系  79、试论行政方法的优缺点和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  80、试论学校卫生管理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81、试论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82、试论总务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83、试论德育管理中的激励原则  84、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浅析  85、试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及其管理中的应用  86、论校长负责制  87、试论领导决断的技法要点  88、如何理解和贯彻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原则  89、课外活动与活动课关系浅析  90、浅析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注:仅供参考,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手头占有资料选题,提倡自己选题。 以上论文参考题可在太原电大主页公告栏下载)  太原电大学社科系  20  开放教育(本科)社会调查情况表(样表)  姓名  学号  专业  入学时间  题目  调查对象与内容:  调查时间:  调查单位意见:  调查地点:  公章  年 月 日  指导教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懂得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较牢固地掌握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亲您好,一、中小企业品牌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背景 (二)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分析 (一)中小企业创建品牌的优势和劣势 1、中小企业品牌建设优势 2、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劣势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1、中小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机会 2、中小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三、中小型企业品牌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品牌意识,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二)、建立全面的品牌战略规划 (三)、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 (四)、提炼并提高品牌的核心价值 (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危机的管理模式 更多14条 

先描写现状,再通过现状分析,最后根据现状所分析得到什么结论,或者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差不多三个或者四个模块就可以了。

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1、题名(标题) 2、署名(作者单位、邮编) 3、摘要(概要,内容提要) 4、关键词

会计行业现状分析论文

范文题目:浅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会计电算化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着认识不足、人才短缺、信息安全风险、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接口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认识、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健全保密措施、规范各软件数据接口技术等完善对策。  关键词:企业会计电算化;现状;对策  一、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和具有人工智能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阶段。财政部从1988年开始,规划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中长期目标、组织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建立会计电算化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指导基层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等,从而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健康发展。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势头较好,目前国内90%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都是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可以说会计软件已成为我国软件行业的一面旗帜。我国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创建于1984年,明确提出会计电算化专业要培养一批既熟悉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理论上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了大批会计电算化的优秀教师和实际工作者。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业务和人事等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一个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方面改造的过程。由于企业自身原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现针对上述分析如下: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企业还未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首先,许多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账册,仅把会计电算化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中,多数单位缺乏对手工系统进行充分分析的意识,没有针对本企业自身的管理要求和运行模式,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在不少财务人员看来,电算化仅仅是代替了手工核算,提高了核算效率,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二)缺乏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缺乏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实现从满足手工会计的需要到适应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过渡。目前,许多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手工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大多数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不多,不能灵活运用软件处理的会计数据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处理。当计算机运行出现问题时,计算机维护人员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又不甚了解,所以不能够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等财务知识融合在一起;反而会增加财会核算的工作量。  (三)会计电算化下的财务信息存在安全问题  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电子符号代替了会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财务信息面临安全风险。目前,我国的财务软件生产还处于模仿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多数财务软件的开发都是把重点放在理财和提供多功能管理和决策上,很少放在数据的安全保密上。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网络财务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黑客或病毒的侵扰,很多企业没有针对网络环境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会计电算化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生问题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完善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促使会计电算化处理的信息更系统化、智能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针对以上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完善的对策:  (一)强化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强化企业领导支持会计电算化的自觉认识。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在本企业内部要设有专门负责会计电算化实施的主管领导,并对实施效果负责;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制订本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工作规划等;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引进如金蝶KIS、ERP、Oracle等软件协助财务、业务流程的处理。其次,企业财务人员在具体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在确定系统目标与规模的基础上,要加强对手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应编制实施计划和方案,对各个处理环节的权限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划,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大效益。  (二)重视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要求,企业要重视复合型的电算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熟悉财务知识,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要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首先,要对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与财务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对该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在计算机与财务两个方面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对财会人员计算机的技能培训,注重对计算机维护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一线应用与系统维护及能够进行二次开发应用的会计电算化人才。这样既有利于社会、企业的现代化的发展,又有利于复合人才的就业发展。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  为了加强会计电算化环境下财务信息的安全防范,首先,要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从软件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消除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制度,并保证措施能落到实处。其次,在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计算机安全法律,全社会加强对计算机安全宏观控制的同时,企业应安装正版查杀毒软件,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和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再次,应加强对计算机机房设施的管理,制定防火、防水、防盗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的管理办法。  四、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技术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使企业走出封闭的局域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对外实时开放。会计电算化在网络环境下也发生了变化,在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同时,会计电算化系统正在向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日益一体化的今天,要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规划(ERP),也就是要求实现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  总而言之,随着企业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谁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流成为了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企业注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白红莲。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2]朱晓峰。网络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J]。  [3]陈小青。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9)。(学术堂提供更多毕业论文范文)

可以安排在《中国农业会计》发表,会计类专刊,简介如下,包发表:《中国农业会计》是中国农业会计学会会刊,创刊于1991年1月,本刊是广大农业财会工作者及科研、教学人员学习国家有关财经政策、法规、制度,研究探讨我国农业财务与会计理论和实务,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财会知识和财会工作动态,总结交流经验,指导业务工作,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的园地。

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会计控制  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企业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部会计控制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政策和程序。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建立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必将促进企业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性的前沿课题,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也开始了我国公司治理的研究。公司治理是为了保证企业科学决策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与设计,这种制度安排和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和机制的有机集合。内部会计控制作为这种制度安排与设计下的重要内部控制措施,早已引起了各方的广泛注意。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财会[2001]41号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根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总体思路,这两个规范的发布,只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开始。以后,财政部将力争利用2~3年的时间,建立起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化、法制化的开始,也标志着改善我国公司治理措施的完善。  一、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公司制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经营者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契约各方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使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提上了人们的议事日程。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到各相关利益方,例如股东、经营者、债权人、雇员、顾客以及社区等等。各相关利益方之间存在着不完备和不对等的契约。作为所有者的股东,保留了诸如选择董事和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除此这外,将契约控制权的绝大部分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保留了雇佣和解雇首席行政官 (CEO)、重大投资、兼并和收购等战略性的控制权,将日常生产、销售、雇员招聘等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经营者;经营者的经营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即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出发,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代理人在信息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具有道德风险,产生了诸如代理问题和搭便车等问题。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就是在这种多边契约存在的情况下,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础,对各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设计。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控制环境中,由内部控制人依据一定的理念和一定的程序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和重要环节进行监管的过程。在我国,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而完善。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仅在于保证会计资料真实、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完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不断出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扩展为三项基本目标,《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指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为: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企业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而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些宏观因素作用的结果,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内涵与外延的变化正是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的结果。  同样,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也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受资本市场、融资市场、经理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治理结构受各利益相关方权利制衡的影响。例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债权人、工会等是代表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力机构,它们之间权力的制衡构成了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这些权力制衡的重要手段。  首先,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股东的利益,能够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企业的所有者希望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监督企业经营者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且希望企业经营者能够采用有利于所有者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一些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实际上,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我国企业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高达4%,目前国有股的减持已经暂停,使得这一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由于我国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经营者可以凭借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优势做出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决策。例如,经营者可以利用国有股的优势,遥控股东大会作出不分红的决定,虽然中小股东不同意这种决策,但是由于股权的比例不足以影响决策,只能听之任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这样,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可以信赖企业的会计信息,投资者通过买卖股票,淘汰恶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其次,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 ;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比如贯彻谨慎性原则,足额并加速补偿固定资产成本等。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如提前确认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产生过度的职务消费等。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真实、公允的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有利于双方权力与信息的制衡。  第三,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例如,董事会有权选聘和激励主要经理人员;对全体股东负责和向股东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确保公司的管理行为符合国家法规;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政策和制度;履行监督职责,包括评价经理人员业绩、评价公司的财务业绩、监督预算控制系统的运作等。可见,董事会拥有处理公司经营和发展重大问题的决定权。董事会对股东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向股东们报告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所以必须首先建立标准、高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保证。董事会要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性和对经理人员行为的制约。董事会对公司的监控体系包括资本预算体系、业绩考核体系、会计核算体系、高层管理人员报酬体系、财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内部会计控制是董事会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所以,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该考虑到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效果。  第四,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和供应商等利益关系方的利益。债权人、政府、职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公司治理。这些利害相关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会计系统的信息支持。各利益相关方可以核实财务成果,对不良后果采取措施。例如,债权人通过限制性贷款协议,对借款企业实施监控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依赖于真实、可靠的会计等信息。当企业违背贷款协议,或经营不善时,债权人就会采取干预措施,比如,要求公司出售资产还债、停止兼并或投资、禁止分红、改组公司董事会、撤换公司领导人、停业清理等。可见,各利益关系方与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必须依靠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  二、 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该考虑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公司治理结构是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处理企业各利益关系方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不是各利益关系方的制衡,而是通过对这些利益关系方的制衡使企业作出科学的决策。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外部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发挥作用。外部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商品流通市场等发挥作用。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 内部会计控制构建的依据  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该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为《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以及《企业财务通则》等。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最近出台或者最近修改过,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  每个企业实际情况不同,例如有的企业存在董事会内部人控制,有的企业不存在这种现象。因此,在构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时,除了依据统一的法律、法规以外,还要依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每个企业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例如,企业的融资结构决定了在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充分考虑股东、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信息的制衡,使企业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企业应该依据本企业所在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商品流通市场、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的实际情况设计内部会计控制。除此以外,企业还要明确经营性质、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责分工、经营目标与方针、产品性质以及资金来源等情况。这样,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向企业外部和内部提供可靠的信息,完善企业的公司公司治理。  (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执行与监督机构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执行与监督机构的安排和运行效果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成败。各机构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由公司治理结构决定的。各级机构的职责与工作应该充分体现公司治理结构要求,达到各利益关系方制衡的目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应该交由有丰富会计和管理经验、对企业情况非常熟悉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或者机构,并广泛征求各机构意见。不同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发挥不同作用,形成各自之间的制约。企业必须指定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监督内部会计控制的政策和程序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产生应有的效果。  一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流程、产品流程、产品性质、公司经营性质等都非常熟悉。因此,会计机构经常担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任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会计科目、凭证、帐簿、报表、核算和成本计算等方面主要由会计机构处理。因此,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统计系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机构连根本的独立性也谈不上。经理和董事长怎样说,会计机构就怎样办。这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关。这时,会计机构就成为信息不对称的最大障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问题是企业进行公司治理结构时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的监督机构一般可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正常运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企业可以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决定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隶属于董事会、总经理、财务部以及监事会等机构。如果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或根本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企业可以委托中介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进行监督。  (三)内部会计控制报告  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内部会计控制政策、方针、内容、方法和和效果的书面文件。机构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是世界内部控制管理的趋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1979年拟定并发布了强制公司对其内部会计控制提出报告的报告书——《管理阶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书》。英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对此有类似的要求。内部会计控制表示企业对其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情况的申明,使各利益相关方能更快的了解企业的情况,促使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使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企业借此可以降低风险,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内部会计控制报告有利于企业及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  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可进一步保护注册会计师,使经营者明确自身的责任。在内部会计控制报告中,应该包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依据、内容、方法、报告涵盖的一时间以及一些必要的保证等内容。董事会有必要在内部会计控制报告上签字盖章。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对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非常重要,它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财政部正在考虑并广泛征求意见的问题。制定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报告的法律法规对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和贪污腐化的问题。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必须具备成本低和效益高的特点。我国即将加入WTO,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相互作用,必将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按照你的要求来完成

  • 索引序列
  •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范文
  •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
  •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题目
  • 社会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
  • 会计行业现状分析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