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如何查询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如何查询

发布时间: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如何查询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改革发展与开拓创新,目前已成为一本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土木工程等城市建设相关学科内颇具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之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4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截至2014年12年,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同济大学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3亿元;全年进校科研经费2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0%,其中纵向6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200余项,合同经费达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41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2000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1亿元,比2011年年增长63%;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41项,其中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项。 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20多亿元, 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截至2014年12月,同济大学建设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设有国内首个“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总投资9亿)、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此外,在国务院2013年1月16日讨论通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中,由同济大学领衔,经2011年总体专家组评审获得第一名的“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建议又被列为中国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首位。 基地类型平台或基地名称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土建结构预计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重点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基础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中心教育部土木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建筑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海洋地质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节能与环保汽车创新引智基地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引智基地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2011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资料来源自2014年8月同济大学科技处 ) 学术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以报道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环境及节能、车辆工程等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主,业已形成鲜明的同济特色。2012年12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了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同济自然版学报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为2,首次超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排名全国第一。 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创办于1957年,前身为《城市规划汇刊》,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该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德国研究》1986年创刊,研究对象以德国为主、兼顾欧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刊所刊登的文章经常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下属的各类刊物全文转载,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8年起它入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4年第8期《今日中国》杂志(德文版)还专门介绍了《德国研究》杂志的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998年创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力学季刊》1980年创办并公开发行。该刊自1993年起连续被选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选为核心期刊;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力学学会主办的工程力学学科的学术刊物。《岩土工程师》1980年创刊,该刊已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知网收录。 图书馆藏 根据2014年8月图书馆网站显示,图书馆藏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超过404万册,电子图书约 180万种,纸质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近4万种。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订购了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如何提升

同济大学医学版不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关键要看你的单位是怎么认定核心期刊,以你单位要求为准!我长期帮发核心!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改革发展与开拓创新,目前已成为一本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土木工程等城市建设相关学科内颇具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之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4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如何提高

第四编 自然科学(十一)N/Q,T/Y 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1、科学通报 2、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6、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11、中国科学E 辑 12、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13、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6、自然科学进展 17、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18、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高技术通讯 2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2、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6、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7、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9、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大学学报) 31、天津大学学报 32、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3、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34、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5、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8、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40、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4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3、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44、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4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4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50、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52、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5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4、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5、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56、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8、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9、应用科学学报 60、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61、中国科学G 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62、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5、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6、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 67、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68、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9、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0、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1、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2、桂林工学院学报 73、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76、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77、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78、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79、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80、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2、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3、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4、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8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7、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8、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9、自然杂志 90、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1、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92、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3、科技通报 9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5、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6、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97、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98、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9、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0、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2、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3、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104、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5、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7、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8、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109、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10、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1、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112、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113、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14、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115、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6、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7、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118、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9、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120、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以上都是2008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排名查询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改革发展与开拓创新,目前已成为一本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土木工程等城市建设相关学科内颇具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之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40多种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因子怎么查询

百度上进入学报主页,就会有滚动的新闻,看见获奖情况或者影响因子就点;或者主页面就有获奖情况;实在还不行,直接在百度上搜那个学报的影响因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1、目前外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用JCR检索。中文的用中国知网。2、主要查找办法:(1)、JCR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它隶属于汤森路透集团。该网站需要授权才可访问,需要用大学代理账号。(2)、SCI期刊数据库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堃主编,科学出版社)。SCI的影响因子一般于每年的6月份公布,由汤森路透统计发布,此为最准确的官方版本,其他网站均以此为版本,只作为参考意义,并非100%准确。PubMed中文网旗下的SCI期刊数据库也可以查询期刊近十年的影响因子及变化曲线,期刊覆盖领域。(3)、MedSCIMedSCI也可查询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来自网友上传。扩展资料:1、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2、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3、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4、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5、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1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6、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于"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7、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 第3期儿童腹腔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 第1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9年 第1期环磷酰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9年 第1期长学制儿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PBL模式的应用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年 第11期提高七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综合技能的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年 第10期长学制儿科学PBL教学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年 第10期儿科临床的形象化教学探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年 第5期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规范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临床儿科杂志》2008年 第8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及培养,《临床儿科杂志》2008年 第8期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国伤残医学》2006年 第6期汉族人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筛选,《上海医学》2003年 第S1期青春期发育提前女童行为问题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 第4期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7年 第5期阿糖胞苷耐药代谢酶及相关耐药基因研究进展,《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7年 第4期重视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并发症的防治——附卡氏肺囊虫肺炎诊治体会,《临床儿科杂志》2007年 第8期吡喃阿霉素在儿童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远期疗效与心脏毒性观察,《肿瘤》2007年 第3期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远期疗效研究,《现代医学》2007年 第2期换季温差大,增减衣物别大意,《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06年 第10期儿童多发性硬化1例,《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 第6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影响及相关基因表达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年 第6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6年 第5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体外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6年 第5期ErbB2 mRNA表达和细胞凋亡在柔红霉素致大鼠心肌病中的作用,《上海医学》2006年 第11期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 第B09期急性白血病患儿脱氧胞苷激酶和胞苷脱氨酶基因表达,《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 第15期神经调节蛋白对柔红霉素损伤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中华儿科杂志》2006年 第7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钙、血小板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关系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6年 第5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凋亡相关因子MCL-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意义,《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 第2期性早熟女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 第2期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上海医学》2006年 第3期VEGF体外对人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临床儿科杂志》2006年 第2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国小儿血液》2005年 第6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 第12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急性白血病儿童骨髓和血浆中的表达,《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 第1期不同危险分组ALL细胞PI3K/AKT磷酸化激活的初步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 第1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的初步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年 第8期血浆VEGF蛋白含量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意义,《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 第2期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时血浆和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测定的研究,《上海医学》2005年 第3期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儿童重型和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年 第6期

,将你的杂志名称输入里面OK

  • 索引序列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如何查询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如何提升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如何提高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力排名查询
  •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因子怎么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