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论文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角色定位、结构体系、发展方向、学科形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科发展路径不明确、学校办学形式封闭、学者研究视野狭窄、研究队伍层次低及课程和教学不深入等因素成为职教心理学发展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为此,必须采取多元共生的学科范式,建立开放互动的学术机制,注重应用的研究取向,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开创职教心理学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理念;学术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有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发挥作用不大。理性反思与科学建构是新兴学科发展与成熟的关键。一门学科只有在把自身也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它才开始走向成熟。职业教育心理学应当能够通过不断反身自观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隐喻”: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 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②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现状的几种形象比喻,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奴婢”与“附庸”:角色定位不恰当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性质特殊、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一门学科在学科类属中的地位的摆法表现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因而也就会影响到它的发展方向和应受到的重视,非同小可。”③在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生存处境艰难,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大多空位、缺位或者错位。 (二)“大拼盘”:结构体系不成熟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并不适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普教化”问题,移植和复制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努力反映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把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几块内容组合,将这些内容相加包容于一体,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三)“传声筒”:作用发挥不理想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需要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切实的心理学依据。但职业教育心理学大多借用或套用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传播的大多是普通教育学之“声”或教育心理学之“音”,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缺少对职业教育活动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成了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的“应声虫”,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功能和作用发挥上的“边缘化”。国内已经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著作和教材的学术贡献固然可贵,但总体而言,学术影响力还不够大,对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指导性还不够强。 (四)“四不像”: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划分上,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属于教育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科发展走向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适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五)“鸡肋”:建设效益不显著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教育社会需求旺盛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心理学可以也必须有所作为,能够也应该产生好的职业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现实的基本状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游离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之外,成为教师教育(师范类)专业的“额外附加”,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多余人”位置,甚至变成了食之无味、用之不得、弃之可惜的“鸡肋”。 文章来源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有看过这类的范文吧?像(心理学进展)啥的,根据别人写的,你自己总结下别人的经验

00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1、张卫, 莫雷, 许尚侠, 王穗苹 (2002)不同负载条件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心理学报》(CSSCI),34,5,480-48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张卫, (2000), 序列位置内隐学习产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CSSCI),34,4,374-3803、聂衍刚, 张卫, 彭以松, 丁莉 (2007)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功能结构及测评的研究 心理科学(CSSCI),30,2,411-4144、张卫, 唐丹, 岳颂华(2003)当代西方青少年研究趋势探析 心理科学(CSSCI),26,3,529-530(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9)5、张卫 (2002)序列长度和统计结构对序列位置内隐学习的影响 心理科学(CSSCI), 25,4,485-4876、张卫, 林崇德 (2001) 抑制及其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CSSCI), 24,4,458-4617、张卫 (2001)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19,1,56-638、陈竞秀, 张卫, 姜薇薇, 林诚彦 (2006)美国学校暴力干预方案评析 比较教育研究(CSSCI),2,29-329、张卫, 王穗苹, 杨宁 (2001)当代西方国家早期教育方案之比较 比较教育研究(CSSCI),6,11-1510、岳颂华, 张卫, 黄红清, 李董平 (2006)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93-9811、朱祖德, 王静琼, 张卫, 叶青青 (2005)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60-6512、潘绮敏, 张卫( 2004)青少年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形象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27-3113、聂衍刚, 郑雪, 张卫 (2004)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23-2814、黄红清, 张卫 (2003)指向性遗忘中认知抑制能力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44-4815、张卫, 林崇德, 认知发展的后信息加工观 (2002)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86-9116、张秋艳, 张卫, 岳颂华, 王才康 (2004)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SSCI),18,8,544-546,54317、王穗苹, 陈新葵, 张卫 (2003)动态测验:当代智力测验的新进展 教育理论与实践(CSSCI),11,50-5318、邱秀芳, 张卫, 姚杜鹃 (2007)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3,123-12919、甄霜菊, 吴慧明, 张卫 (2007)澳门青少年的网络依赖与社会性发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24-12820、张卫, 李利, 甄霜菊 (2006)论心理素质提高与和谐社会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6,144-14721、张卫, 潘绮敏 (2004)青少年暴力及其预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5,90-10322、李婧洁, 聂衍刚, 张卫 (2004)媒体与青少年暴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5,110-11623、潘绮敏, 张卫, 朱祖德 (2004)论全球化与青少年同一性的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2,114-16024、张卫, 黄红清, 黄时华 (2003)抑制机制发展: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视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6,98-10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2)25、张卫, 林崇德 (2002)儿童发展的新皮亚杰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96-10326、张卫, 张兴贵 (2001)论现代心理学与中小学课程改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4,94-10027、吴慧明, 张卫, 甄霜菊 (2006)澳门青少年网络使用与依赖研究 澳门理工学院学报(CSSCI),2,28、闻人王冠, 张卫, 吴列坚 (2004)澳门曾辍学职培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研究,澳门理工学院学报(CSSCI),2,29、陈立民, 张卫, 张霞 (2007)品行障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CSSCI),30、王静琼, 张卫, 朱祖德 (2007)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1,196-19931、姜微微, 李治民, 张卫 (2007)自愿戒毒患者MMPI个性调查及其因子分析结果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CSSCI),2,32、陈立民, 张卫, 姚杜鹃, 徐明惠 (2007)西方儿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干预研究评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CSSCI),6,522-52633、潘绮敏, 张卫 (2007)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CSSCI),1,41-4634、聂衍刚, 蔡笑岳, 张卫 (2005)初一学生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CSSCI),3,2,134-13835、王穗苹, 莫雷, 张卫 (2004) 当前我国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研究进展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展(CSSCI) 新疆人民出版社,36、张卫, 刘葵, 庞子锋 1994 () 不同联想等级语词的启动效应及其发展研究 心理学报(CSSCI),1,35-43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7)37、张卫, 王穗苹 (1998)西方心理测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心理科学(CSSCI),4,556-55738、张卫 (1996)5—13岁儿童父母权威认知的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CSSCI),2,101-104,109,12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5)39、王穗苹, 张卫, 莫雷 (1997)学习潜能评估:一种动态的智力观 心理科学(CSSCI),4,347-351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0)40、余冰, 张卫 (1992)8—16岁全盲儿童的动觉研究 心理科学(CSSCI),5,24-27,67(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10)41、张卫, 郭淑斌, 王穗苹 (1999)论发展不成熟及其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CSSCI),4,70-81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2)42、张卫, 沈家鲜 (1998)弱智儿童的职业兴趣初探 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培智学校教学文萃(CSSCI), 人民教育出版社43、张卫, 徐涛, 王穗苹 (1998)我国6-14岁儿童对道德与社会习俗规则的区分与认知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1,21-25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6)44、张卫, 王穗苹 (1995)我国儿童对权威特征的认知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3,24-2745、万云英, 王晓非, 张卫 (1990)主题句对儿童独立阅读理解和概括中心思想影响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CSSCI),4,203-20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 5)46、张卫 (1994)关于儿童对权威认知发展的研究 心理学动态(CSSCI),2,2,45-4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1994,3)47、张卫 (1999)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心理学动态(CSSCI),7,2,7-1248、张卫 (1999) 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心理学探新(CSSCI),4,49、张卫, 郭淑斌 (1997)问题解决的类比迁移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6,59-64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 2)50、王穗苹、张卫:广州地区研究生价值观初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1997增刊51、张卫 (1996)毕生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4,35-40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1996,10 )

主要论文:[1] Chen,X, Huang,X, Chang,L, Wang,L, Li, D* (2010) Aggression, Social Compet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 5-year Longitudinal 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2(3),583-[2] Chen,B-B& Li,D* (2009) Avoidant strategy in insecur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2,25- (Commentary on Sex, attac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y Del Giudice)[3] Chen,X, Chen,H, Li,D, Wang,L (2009)Early Childhood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 5-Year Longitudinal S Child Development, November/December, 80, 1692–[4] Li,D*(2008) Adolescents’Video Game Playing and A Newslet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54(2),10-[5] Cen,G& Li, D(2006)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s Conflicts Among Youth in Contemporary C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Youth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Colette Daiute, Zeynep Beykont, Craig Higson-Smith, and Larry Nucci), Oxford University P[6]陈斌斌, 李丹*, 陈欣银,陈峰(2011).作为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同伴圈子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心理学报,43(1):74-[7]李丹*,陈峰,陈欣银,陈斌斌(2011).文化背景与社会行为和适应: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的比较研究.心理科学,34(1):93-[8]刘晓洁,李丹*(2011)集体道德情绪研究述评心理科学,34(2):393-[9] 徐晓滢,李丹*(2011)发展视野下的生命认知:研究取向与整合 心理发展与教育,27(2):202-[10]丁雪辰,李丹*(2011)同一性风格与青少年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述评心理研究,4(1):18-[11]丁雪辰,李丹(2011)上苍公正观的发展研究与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9:38-42[12]黄蔷薇,李丹*,徐晓滢(2010).儿童责任心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33(6):1444-[13]萧倩,李丹*(2010)初中生对父母冲突的应对策略研究心理科学,33(6):959-[14]傅锐,李丹*(2010)儿童的假想伙伴:理论与实证研究心理科学,33(1):78-[15] 李丹*,刘晓洁(2010)生命教育对策探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16]李鹃,李丹,吴玮,李玲玲(2010)家庭因素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外国中小学教育, (7):46-[17]李丹*,陈秀娣(2009)儿童生命认知和生命体验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5(4):1-[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10年第1期][18]陈斌斌,李丹*(2009)儿童亲社会行为测量回顾与反思心理研究,2(2):16-[19]陈斌斌,李丹*(2009)学生感知的班级人际和谐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5(2):41-[20]黄莉莉,李丹(2009)观点采择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17-21[21] 李丹,陆文婧(2008) 0-3岁儿童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3):8-[22]陈斌斌,李丹*(2008)班级生态系统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6(5):733-[23]李丹,周志宏(2008)青少年攻击性的媒体影响因素及干预技术外国中小学教育,(2):19-23[24]黄显军,李丹*,杭文云(2008)中班幼儿社会技能培养的生态环境创设研究学前教育研究,(9):7-10[25]李丹,刘士宏,周志宏(2008)青少年个性特征的生成与电脑游戏当代青年研究,(10):29-34[26]李丹,周志宏,朱丹(2007)电脑游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家庭各因素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30(2):450-[27]李燕,李丹,李娜,宗爱东,黄开宇(2007)2岁幼儿的社会朝向反应——本质与功能心理科学,30(3):712-[28]李丹(2007)视频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1-5近年发表的会议论文:Li, D & Huang,Q(2010) The Developmental Research of Children’s Responsibility in the Viewpoint of the Relationship of R(paper presented at the 21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ISSBD), Lusaka, Z)Li, D (2009)Social functioning and adjustment in urban, rural and migrant children: A perspective of societal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gional workshop of ISSBD, Nanjing, C)Li, D & Fu, Y(2008)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among primary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Biennial meeting of ISSBD, Wuerzburg, G)Li, D & Zhou, Z(2006)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 problems, Computer Game Playing and Family factors in (paper presented at 19th Biennial Meeting of ISSBD, Melbourne, A)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应该写当今孩子的感恩方面的心理,或一些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

1、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2、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 教育研究,1999(03)3、近代以来中国情感教育述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4、论未来师生关系的人本主义趋向 课程·教材·教法,1999(06)5、意义的追索——谈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 青年研究,2000(05)6、初中生发展性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研究,2000(1)7、高中生理性情绪教育与课程设计 课程 教材 教法,2001(12)8、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 教育研究,2002(5)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10、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03(1)11、我国近十年应付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浙江师大学报,03(5)12、学习辅导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程·教材·教法,2003(11)13、初中生行为困扰与求助态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4(4)14、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 课程·教材·教法,2004(08)15、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方法述评 心理与行为研究,04(2)16、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 教育发展研究,04(2)17、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 教育研究,2004(07)18、以人格教育为切入点实施发展性辅导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04(3)19、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校辅导中的应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01)20、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21、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与学校心理辅导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2、用认知行为训练改进一小学生课堂注意行为的个案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2)23、心理咨询新模式: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 心理科学,2006(02)24、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互动和发展 课程·教材·教法,2006(05)25、专业化与教师社会形象的重建 教育发展研究,2006(14)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500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何入手呢?我们首先应究其"病因"。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监视"下学特长,搞提高补习。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开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术"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元哲博士曾经告戒,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最坏的教育是教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马克思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尺度,还是人的发展空间。当所有人都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就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可见,学业课业负担的轻重,精神压力的大小,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少,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到时了许多适得其反的效应,而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每个学校的口头术语。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那么,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法有,养成了小偷小摸;学习录象片里的坏习,欺负弱小,或以"借"钱为名的拿钱不还,或强行弱小同学拿钱,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们。 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并以自我为中心等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当这些现象都出现的时候,社会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德育工作怎么会失灵了?!"继而要求大大加强思想工作,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学校纪律。家长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学校做工作,但结果都不如人意,有时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实践。在观念上,他们知道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去那么做,犯了错认错,认了错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你可以多在网上找下这类的论文呀~像(心理学进展)里面的文献~ 自己多看看多思考吧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当前在全国乃至全省、我们中山市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全市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在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风气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与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委、市科协及市中山日报社等部门紧密配合,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扩大影响。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我市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市教育局和市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一起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和教科部门还组织各学校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① 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② 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③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④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可以结合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写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所特有的特征

  • 索引序列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 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500
  •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