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什么是艺术论文1000字

什么是艺术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

什么是艺术论文1000字

假如你想来这里找生活与艺术的论文的话。这里是没有人帮你的

自己去看看汉斯的(设计)这本刊物

从小学到现在的作文课,觉得只有一句话对作文的本质概括得较到位,那就是"作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我的理解,"源于生活"就是材料的选取是来自于平时的生活,而"高于生活"则是要求作文要以审美的眼光对一般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做每一件事一样,要有源于生活的材料,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而要有灵敏的感受力则又要有敏感的思维和感官,要在每时每刻留心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特别要抓住一些细小的细节,也就是说感受要深刻、独特、细腻。这样才会在作文时不必担心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硬是把作文变成"榨文"。  谈起感受,不由想起清代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大家都知道郑氏瘦竹不仅反映了郑板桥的高尚人格,而竹本身的削俏、挺拔,竹之神韵更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板桥为什么能把竹画为"神品"呢?据说,板桥在空闲时就站在竹林里,默默的观察竹的一举一动,看竹的傲对冰霜,看竹的迎风送雨。通过对竹的深刻感受,于是就能很轻易地把它的神韵表现出来。另外达o·芬奇画蛋也是训练感受的一个例证。  艺术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属于艺术,所以写作也要通过不断的接触现实生活、感受现实生活,才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事物和道理。当在写作中觉得无话可说,你就感到平时仔细观察的重要性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平时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并没有别人文章里所描写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学校"--"家"三点运动,而大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只有单调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些情况,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进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陈式似的生活着,突发事件几乎不会出现,一点新鲜材料也没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写了若干遍,再写也无甚意义。于是到了写作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  其实,哲学上讲过,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相同的东西,即使你每天过着同样单调枯燥的生活,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你并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感受其中的细微变化。如果你无时无刻都做个有心人,不时的以敏感的心努力去挖掘事物的细微变化,并把它放大,同时加入你的想象和联想,这样你就能在细微中见伟大,于无声中见有声。那么你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觉得有事可写,一改以前"榨文"的状态。  当然,有了材料还只是成文的一半,要文章有生命力,则还必须对材料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这样你写的才能称得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那么又要怎样加工,如何让自己加工的东西有一定的艺术性呢?这就要求每一个为文者注意在平时训练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果让一个思想龌龊的人写一些有很高意义,让人赏心悦目的文章,这可能是很难的,勉强为之,只会写出一种"四不象"的文章。而要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我看来就要求你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这基础上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精美的艺术作品。从别人的作品里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格和样式,感受绘画、音乐,动物、植物等里面所蕴涵的美感。同时经过自己的取舍以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从而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组织形成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已存在,只是等你去发掘,去利用,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成文,让读者感知,使其感动。

艺术论文1000字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从小学到现在的作文课,觉得只有一句话对作文的本质概括得较到位,那就是"作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我的理解,"源于生活"就是材料的选取是来自于平时的生活,而"高于生活"则是要求作文要以审美的眼光对一般材料进行艺术加工。  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做每一件事一样,要有源于生活的材料,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而要有灵敏的感受力则又要有敏感的思维和感官,要在每时每刻留心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特别要抓住一些细小的细节,也就是说感受要深刻、独特、细腻。这样才会在作文时不必担心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硬是把作文变成"榨文"。  谈起感受,不由想起清代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大家都知道郑氏瘦竹不仅反映了郑板桥的高尚人格,而竹本身的削俏、挺拔,竹之神韵更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板桥为什么能把竹画为"神品"呢?据说,板桥在空闲时就站在竹林里,默默的观察竹的一举一动,看竹的傲对冰霜,看竹的迎风送雨。通过对竹的深刻感受,于是就能很轻易地把它的神韵表现出来。另外达o·芬奇画蛋也是训练感受的一个例证。  艺术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属于艺术,所以写作也要通过不断的接触现实生活、感受现实生活,才能生动、准确地表现事物和道理。当在写作中觉得无话可说,你就感到平时仔细观察的重要性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平时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并没有别人文章里所描写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学校"--"家"三点运动,而大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只有单调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些情况,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进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陈式似的生活着,突发事件几乎不会出现,一点新鲜材料也没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写了若干遍,再写也无甚意义。于是到了写作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  其实,哲学上讲过,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相同的东西,即使你每天过着同样单调枯燥的生活,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你并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感受其中的细微变化。如果你无时无刻都做个有心人,不时的以敏感的心努力去挖掘事物的细微变化,并把它放大,同时加入你的想象和联想,这样你就能在细微中见伟大,于无声中见有声。那么你在以后的写作中就觉得有事可写,一改以前"榨文"的状态。  当然,有了材料还只是成文的一半,要文章有生命力,则还必须对材料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这样你写的才能称得上是一篇合格的文章。那么又要怎样加工,如何让自己加工的东西有一定的艺术性呢?这就要求每一个为文者注意在平时训练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如果让一个思想龌龊的人写一些有很高意义,让人赏心悦目的文章,这可能是很难的,勉强为之,只会写出一种"四不象"的文章。而要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我看来就要求你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这基础上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精美的艺术作品。从别人的作品里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格和样式,感受绘画、音乐,动物、植物等里面所蕴涵的美感。同时经过自己的取舍以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从而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组织形成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感动读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已存在,只是等你去发掘,去利用,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成文,让读者感知,使其感动。

自己去看看汉斯的(设计)这本刊物

艺术概论论文1000字

【摘 要】 我们应把现代服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标志来对待,它不再仅仅限于御寒的工具,而是高质量生活的体现。所以它理应由它的专属名称——品牌。  【关键词】 品牌效益 服装行业 市场需求  作为衣食住行之首,毫无疑问,中国服装行业是个永远的朝阳产业,因为人类对服饰的追求永远没有止境。如今,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服装服饰类产品已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服装不仅仅是要求能蔽体保温。谁都会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漂亮、健康、个性化的衣裳,而且由于服装类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又比较快,所以服装市场的蛋糕将会越来越大。而中国服装行业要真正强大起来,必须创造世界级品牌,借助品牌效应可以形成具有无限活力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就品牌而已,中国服装在世界级的品牌上是少之又少,而世界服装品牌的制作和包装的过程绝大部分是在中国完成,也就是说,设计他们一直在做,而我们仅仅限于工艺。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但就市场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但中国服装产业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的服装产业则还非常的落后。各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还停留在比较低层面上,主要还停留在价格、款式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市场的大流通为主。而近年来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不断加强,但中国服装行业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品牌,主要还是通过低成本优势在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所以就这方面来说,中国服装品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相应的也有很大的困难要解决。而且,中国服装企业结构链停留在传统设计管理的模式,由于设计手段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品开发周期长,就不容易发掘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设计、成衣到进入销售)工业发达国家平均2周,美国最快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时间,差距非常明显,这是需要时间来改进的。  在服装设计方面,我认为,设计不是创造而是创新,这是个根本性的区别,我们的设计从来就不是创造出来的,创造是从没有到有的过程,而我们真正在做的是创新,在面料上的改造,在质地的考究以及在款式上的不断试探等等。对于现在的状况,如何把握服装的要领,打造自己的品牌关键在于如何与其他品牌区分开来,关注消费群的需求,在市场上占引领上风。国内许多大规模的服装企业,实际上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其生产能力相对较强,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这类企业对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相对重视,但由于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难以承受较大的市场波动。同时,由于设计能力不足,也限制了这类企业的市场发展战略。所以,企业应该有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这种企业的结构好象是一个杠铃,中间是生产开发和生产管理,两端是设计和营销,企业的运作就像杠铃一样,紧握中间的管理去平衡两端的能力,用两端的力量来显示企业的实力,这种企业的综合开发能力强,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服装企业由被动市场型的橄榄结构升级为主动市场型的杠铃结构,必须得到相应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  就中国服装行业的现状分析来看,其最为成熟和稍微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当属男装和羽绒服,这片领域诞生了杉杉、雅戈尔、波司登、雪中飞等众多的知名品牌,集中了好几家上市公司,他们品牌实力较强,规模和竞争力都处于服装行业前列。而女装、童装、睡衣等市场则相对发展还不成熟,强势领导品牌还很缺乏。  还有,服装企业的现状是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造成的,产品往往是先制造出来再强加给消费者,消费者没有挑选的余地。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需求,“顾客就是上帝”,服装企业的经营理念也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中心”,开始意识到生产畅销对路的产品了。  所以在众多劣势的情况下,服装品牌效应越显重要,新时代的发展使服装企业以服装产品的功用为主要卖点的现象已经“过时”。服装品牌的广告作为一种长期被企业青睐的宣传方式一直没被冷落。新的服装现代广告已是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现代人在购买服装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那些有广告、有品牌的产品,感觉这些产品比较可靠,有保障,甚至可言穿衣穿的是一种品味。  面对这样的压力,我们如何打造世界级的中国服装品牌呢?  纵观世界服装工业大国的发展历程,不外乎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来料来样加工;第二阶段占领国内市场;第三阶段打造出本国服装的世界名牌。不论从内在需求还是外部压力的角度看,中国都应迈出这关键的第三步。21世纪的服装理念已经大大区别于上个世纪,从蔽体的基础作用到今天的彰显身份地位,从追赶潮流到张扬个性、体现新文化,服装的作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凭心而论,我国目前仍未有如夏奈尔,LV,三宅一生等之类称霸世界的服装品牌。  就品牌定位来说,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国内品牌核心价值定位相对来说模糊,缺乏灵魂。比如品牌雅戈尔(YONGER)从取名看是定位青春,但它却想卖给中国所有的男人,它在全国有2000多个专卖店,渠道覆盖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甚至落地到内地所有城镇,大有实现“村村通”之势。杉杉只扔下一句“不要太潇洒”的“主题”广告语,让人匪夷所思,无法认同。其它正装也没有让人产生共鸣的核心价值和口号。倒是体育服装和休闲服装有那么点意思。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和美特斯邦威的“不走寻常路”虽有抄耐克的“和不可能说再见”的嫌疑,但已经让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眼前一亮。  因为没有明确的核心价值定位,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的服装品牌没有鲜明的个性,没有一脉相承的风格。所以明确的定位是品牌的核心内容。  再就是形成特有的服装文化,提高设计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文化支撑着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独特文化魅力,文化与品牌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创造品牌,更不可能成就名牌。雅戈尔服饰公司董事长李如刚表示:“雅戈尔要稳步提升品牌附加值,每年销量递增10%,打造成百年企业。”品牌是服装最大附加值的体现,品牌又是靠服装文化和设计水平来支撑的。所以必须通过挖掘民族的、东方的服装元素,以增强品牌的特性和个性,充分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我国有7000年服装文化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应该是中国服装设计师灵感的源泉,是建设未来时装王国的砥柱。特别是我国56个民族服装服饰,更是取之不尽、采之不绝的创作素材。意大利时装设计大师瓦伦蒂诺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哪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时能够不被中国艺术遗产的永久魅力所牵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没有理由不重视自己民族的丰富遗产。  提起美丽的意大利及法国,人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浪漫、是情调、是香水、是服装。贴有意大利、法国的服装品牌已经成为了区位品牌、概念品牌。同样的,提起“皮尔卡丹”、“范思哲”又是什么概念呢?是世界超一流的设计大师,是时尚服装的鼻祖。想必每个爱美的女性都会认为,出自一流大师之手的作品也必然是传世之作。这就是服装最大的价值——附加值。  当然社会的环境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创建世界服装名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要从自身的职能上,找准服务的着力点,支持服装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名牌知识的深度宣传,增强服装企业名牌意识,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有效地借鉴和学习外地创名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要健全争创服装名牌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要完善服务体系,为企业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创造良好条件,使优秀品牌地在海内外响牌扬名;要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名牌服装,维护名牌服装生产企业合法权益。要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名牌产品流通,认真查处假冒侵权案件,加大处罚力度,保护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服装行业的其它配套企业要努力改善自己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争取为服装生产企业提供高品质的面料和辅料。营销和广告策划公司应和服装企业大力合作,共同打造世界品牌。作为我们消费者,应该大力支持国内品牌,国内的品牌只有卖的更多卖的更好,才有更多的资金去谋求更远的发展,才可以打造我们自己的世界品牌。  现在随着传媒的不断普及,人们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多,给各个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商机,广告成了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装品牌广告的主要作用在于传达品牌文化价值和品牌形象, 通常出现在时尚杂志、影视媒体以及户外广告等载体上, 色彩丰富, 制作精良, 视觉表现力强。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服装品牌广告在数量、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服装品牌广告基调必须与服装品牌理念相协调,为了清晰地传达特定的品牌理念, 一方面需在广告中突出品牌标志和广告语,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相对固定的广告色彩特征。其中广告色彩应用中首先需要巧妙地强调标准色, 可以在图像中占据相对固定的位置和比例, 并且在一段时期内, 广告画面主体及背景的色彩关系可以具有固定特征, 与其竞争品牌保持一定差异。  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是围绕市场和链接未来风向的,而这个定位不是潮流的浪尖而是在市场中长期的存在,使之形成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丛 杉 。高级时装的品牌延伸策略及对中国成衣发展的启示。2001  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服饰论坛论文集  [2]姚钟华,张涛。世界著名服装品牌的市场定位策略。企业经济,  1998,(1!)  [3]刘 晓 刚,陆乐:李峻。服装设计与大师作品。中国纺织大学出版  社,  [4]夭 然 。国际营销。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5]肖 强 。中国服装市场分析与前景预测。中国对外贸易,1998,(印  [6]张 幼 文。加入WTO与全球化经营战略。ACEC  [7]龚 建 培。中国服装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战略的思考。  CHICnet  [8]毛 恺 ,许为民。中外品牌服装对比。山东纺织经济,1999,( 4)  [9] 朱俊 服装博客网

我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概论作业小论文)

书店里有啊

人文艺术论文1000字

爱因施坦认为,如果一个方程看上去不美的话,那理论一定有问题。在新的《艺术》教材中将“艺术与科学”的课题放入教材,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大不相同,教师在拿到教材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就必须做出思考。在此,我就从艺术与科学的角度谈谈对这一课题的理解。 一、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先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文艺复兴解放了被宗教禁锢的思想,绝不仅局限于人文文化,它涉及到思想文化领域的几个方面,由人文主义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新科学运动所构成,这些运动都渗透着一种理性主义,通过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和学术的巨匠,他们在科学与人文的领域中充分施展着多才多艺的天赋,他们跨文化创造的建树起到了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的作用。在这方面可以列举出许多人的名字,如里昂·巴蒂斯塔·亚尔培蒂、韦罗丘、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尤其是达芬奇,他不仅对各种艺术无不擅长,而且对各种知识也无不研究,从他的手稿就可以看出,他观察和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了人文与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还可以称得上是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而其在每一学科中,他都在当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被公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好的是达芬奇,可他并不是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科学家中李政道就是其一。李政道教授是物理学家,但他对历史、诗词、绘画、音乐等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十分喜好。他积极倡导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从1987 年起,先后多次与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作品,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并出版了《科学与艺术》的大型画册。时至今日,科学与艺术的融通,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它已不单在较高层次上广泛进行,而且逐渐在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科学与艺术的融通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例如我国提出的申奥口号,就是要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的奥运、人文的奥运和科技的奥运。在教育活动中,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和谐健全的人,教育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一个科学与人文日益融通的社会就需要培养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艺术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整合发展为目标。在艺术门类、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联结,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并进一步提出,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在这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是双重的关系了,它同时体现出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已成共识。 二、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的影响 新的《艺术》教材编写原则中有一条是多门类、多学科相融合的原则。在编写时注意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联,例如,中学教材第一册安排了“艺术与数”的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和发现艺术中的“美”与科学中的“数”的关系,沟通美与数的联系,从综合的角度关注艺术、关注科学,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学生能在艺术与科学的关联方面做些探索。第三册的“表现星空”则从另一角度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联。艺术的和谐与天体的规律之间观念互动。科学的观念和艺术的观念可以通过互相借用、互相启发、互相融通来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教材选择从科学的角度切入来学习艺术的有关知识,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词语移植,而是在精神境界上趋向一致。 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是泛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在艺术领域内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将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功的总和。“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就是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即生态文明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人必须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进行,把人放在宇宙环境之下,把人放在历史的“链条”上去,使其在综合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成长。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是综合的,很少进行单一形式的活动,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 中国教育存在的突出缺点: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熊十力认为:人的智能(心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性智,一种叫量智。性智可以通过艺术、音乐、绘画来培养;量智则可以通过分析、数学、物理的训练来培养。人的性智与艺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学琴棋书画。古人要学习的这些东西,所培养的就是人的性智,也就是把握全局的能力。量智是指计算机能力与逻辑推理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而目前的计算机不能实现人的性智,因为人的许多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包括许多直接经验所获得的知识、直观的能力等,如果要机器完成这样的一种直观判断就太难了。从人的智能开发的角度来看问题,《艺术》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性智的同时,与培养量智相结合,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艺术教育的路子。正如姜璐教授认为对学生的培养要知识全面,数理结合、文理结合、技术与基础的结合。当然艺术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建立新的“双主题”的教学模式仅是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教育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下会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出现,也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有不少专家认为,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提高人才素质主要是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共同作用,成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中,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例如:公元前6世纪,毕达歌拉斯学派就把最新的科技运用到建筑和音乐中,将琴弦长短粗细与音律的关系的研究运用到乐器制造中,将美与某种比例的关系研究运用到建筑及音乐中。我国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运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音律技术、冶练与铸造技术;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是在当时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建造的;西方油画的发展与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是分不开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的式样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电影、电视、时装、工业造型设计、电声音乐等。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如电脑绘画、电脑设计建筑、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已成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学的沟通是必然之势,让艺术与科学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自己去看看汉斯的(设计)这本刊物

艺术审美论文1000字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搏大精深。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艺术开始,先后经历了秦汉的气势,魏晋的神韵,隋唐的法度,宋元的意态,明清的质朴。直到今天仍好象夏夜的繁星,争相辉耀。书法艺术是艺术家成功地进行艺术形象创造的美;是对事物、自然万物美的反映,是通过汉字书写形式创造出艺术生命活力的形象再现的美,以及由这形象体现出来的书者对艺术规律的理解能力、所展示出的高雅情性的表现美。世人都公认中国书法艺术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实践告诉我们:书法以艺术化了的汉字形象来表现艺术所必须具备的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的境界。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如文学、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有着相同之处,即采用以形写神的手法来创造艺术形象,并把意境作为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书法艺术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书法艺术是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诉诸视觉的单一艺术。书家将自己的诗意憧憬、情感意绪倾注在笔墨之中,通过线条的枯润浓淡和结体章法的虚实相生、起伏迭宕来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及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书法艺术的美是书法作品的总体审美意向和审美氛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它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而进入一种无限的意境之中。由此可见,中国书法是一门历史悠久,广泛受到人们尊敬和宝贵的传统艺术。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写这个论文要从一下几点出发:首先是自己的对雕塑的感觉,欣赏那种类型的雕塑艺术,及对其艺术内涵的认识。自己的艺术创作受哪些东西的影响,包括时代背景,媒体,艺术形式等。自己的艺术创作主要想表达什么,其内在的生命力源于什么。

  • 索引序列
  • 什么是艺术论文1000字
  • 艺术论文1000字
  • 艺术概论论文1000字
  • 人文艺术论文1000字
  • 艺术审美论文1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