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国时期期刊有哪些书法

民国时期期刊有哪些书法

发布时间:

民国时期期刊有哪些书法

1842年,魏源 海国图志1896年,时务报1897年,严复 天演论1905年,孙中山 民报1915年,陈独秀 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明清话本小说里面这样的段子很多,民国的话,至少有《清稗类钞》和《沪游杂记》。《清稗类钞》专门记载:“拆白党,上海有之,有男党,有女党。盖无业之人,结合而成团体,以诈欺取财物,男女,女男。”“拆白”二字是“拆梢”与“白食”的简语。“拆梢”即“分赃”。《沪游杂记》载:“近有以人为鸽者,如来历不明之年轻妇女,或售卖自身,或入人室。不匝月间,非卷资遁逃,即诬控拐逃,使买主人财两空。”

数不过来

太多了 很多方面来分

民国时期期刊有哪些书

民国时期主流期刊有(东方日报)(中报)(申报)(中国时报)(择声)(演绎报)等等很多期刊分为不同类。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

那个时候的媒体还是很发达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表达,例如鲁迅,丝语,大公报,文汇报

民国时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未褪去几千年的古典气质,现代风情又在十里洋场的上场演绎,一切事物不乏精致又充满新鲜味道。各色传奇人物也在民国时期轮流登场,在这段乱世岁月里,演绎了一场绝代风华、曲折离奇的不朽传奇故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本演绎着近百年古典与现代美学的杂志,于1926年2月15日走进了中国百姓的生活,这本杂志叫做《良友》,它在上海这座极具魅力沿海城市的文化推力下,形成了“海内外凡有华人之地,无不以一睹《良友》为快”的盛景。《良友》的巨大影响力《良友》诞生于春寒料峭的上世纪20年代,当年这本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就是有着电影皇后之称的胡蝶,她是那个年代里上海滩最具魅力的女性。自从这本画报在1926年2月诞生以来,直到1945年10月停刊,她就像一位诞生于上海新思想潮流中的女性,伴随着风雨飘摇的民国,走过了将近20年的时间。据资料显示,《良友》总计出刊174期,每期销量都高于4万余份,这让《良友》成为了近代上海乃至整个民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在当时,有人这样描述《良友》画报的畅销:“《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小学生;《良友》无所不在:在茶几、在厨房、在梳妆台、在收音机旁、在旅行唱片机上、在公园里……”在这份画报中,人们能够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也能看到近代中国又有着怎样的社会风貌,文化艺术,她像一本中国年间的老照片画册,记录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普通大众的生活所需,女性服饰、文化、思想的变革。《良友》并没有只对当时的中国人展示着近代民国的社会变迁,当年世界广为流传这样一则评论:“ 《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弃高深”,诞生于上海的《良友》,以其百科式大画报的丰富内容销往世界五大洲。据说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总能够看到《良友》的身影;有些国外图书馆,也通过收藏《良友》的方式,作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良友》对女性魅力的诠释“《良友》的封面,从创刊开始,一直以年轻闺秀或著名女演员、电影明星、女体育家等的肖像作封面的。”既然《良友》能够赢得遍天下的美誉,那么这本杂志在风靡上海滩的同时,究竟有怎样不为现代人所知的魅力呢?这本画报在创办之际,上海已经开始弥漫着摩登元素的气息,人们将摩登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加之五四运动的成功,让上海的女性运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良友》创刊之时,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尤其是在上海这个极为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地区,女性解放运动更是深入人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登场的《良友》,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摄影视角,将民国时代的女性魅力完美、准确地诠释在世人面前。《良友》为数不多的男性封面在这本画报书刊近20年的时间里,除了少数几个星期的画报封面与抗日战争有关以外,《良友》总共174期的画报封面,其中有161张封面,以当时的女电影明星、名媛、女学生、歌舞表演者的照片,作为画报的封面女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说已经迎来了女性思想解放潮流,但是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女子仍然不得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否则这类女性就会被归于“不正经”女性的行列之中。《良友》封面女郎的出现,给这种传统禁锢思想猛烈一击。因为出现在这些画报上的女郎,她们可以是德才兼备的名媛,也可以是朝气蓬勃的女学生,更可以是接受过良好教育,活跃在各大社交场合的明星。从这个时候起,女子不必再做“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名媛小姐,他们不必遵守封建社会中那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礼数。在画报女郎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女子不再将抛头露面,打扮精致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当作是一种耻辱,她们更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像胡蝶、陈云裳当红女演员一样,成为新时代女性的一员。可以说,《良友》的出现,让民国时期的女性认识到,现代女性形象不应是居于传统闺阁,只懂得相夫教子的女性;现代女性的新形象,应当穿着得体、打扮精致,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私人公共空间。就这样,这本画报杂志帮助上海女性打破了原有的女性封闭状态,让她们开始建立起现代社会标准下的都市新女性形象。《良友》对服饰文化的影响“《良友》百分之九十多的封面都是都市时髦女郎、贵妇人或电影女明星照片,而封面之后占据显著位置的……《良友》后来政治报道对象有所扩大甚或转变,但那仍然是由一种时尚意识所决定的……政治报道之后,就是更具时尚气味的比如世界风俗写实、旅行游散记、中外体育、中外电影、名人婚宴、明星行踪乃至都市日常生活指南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和政治报道一起构成了《良友》独特的时尚报道体系。”《良友》不仅改变了民国时期女性的精神世界,她也对近代女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就表示现在,上海女性穿着服饰的改变上面。中国封建社会深受儒学、理学的思想禁锢,尤其是理学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将女性的穿衣打扮都限制在了一个极其具有约束力的框架之中。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应当恪守礼仪,她们的衣领必须紧扣起来,长裙必须拖地,女性一旦将肌肤袒露在外边,就表示这个人是不被社会所容,丧失了“妇道”之人,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即便经历了思想解放潮流,女性仍然不乏旧时代的穿着者。《良友》率先打破了这一禁锢,在这本画报的杂志中,妇女们穿上了轻薄贴身的旗袍,再搭配一件长马甲与短衫,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就此诞生。在《良友》发行初期,旗袍的长度仍然长至脚踝;然而到了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长度已经允许女性裸露出整个小腿;到30年代中期,以前宽松直线型的旗袍,其裁剪方式改为可以展现女性身体曲线的收腰旗袍,起跑两侧的衩也越开越高,这让女性若隐若现的大腿更加具有魅力。从画报旗袍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上海近代女性逐步摆脱了封建时期的传统穿衣模式,这与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莫大联系。除了旗袍以外,这本画报中经常刊登一些外国的西洋礼服,还有更加突破传统观念的游泳、骑马等女性的运动服装。为了让中国女性与世界时尚接轨,《良友》也会不定期地刊登一些纽约、巴黎、伦敦这些有着世界时尚中心之称的服装时尚发布会。欧美服装的流行元素、时尚潮流悄然传入中国,中国女性也开始尝试黑色的小礼帽,更加凸显身材,简单又美观的夏季时装。《良友》对女性物质生活的改变其次,《良友》对于上海女性的影响,还表现在这一时期上海美容护肤品的繁荣上。旧时代的女性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可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已经拥有可以到社会各界工作社交的机会。当一个人融入到社会圈子中去的时候,她必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就有爱美之心的女性而言,外貌上的打扮、改变,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在这样的心理召唤下,画报中开始出现教女性如何对自己的头发、眼睛、嘴唇、指甲进行创造的广告。当然,有些专注于美容护肤品的商人,也开始向《良友》投放广告,据资料统计,这本画报中关于美容护肤品的广告占有极大比重。各类新型美容护肤品纷纷登场,旁氏白玉霜、三花牌香品都成为了上海女性排着长队积极抢购的女性必备护肤品。美容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当属1931年的迪安公司,这家公司以自家美容商品为题,在《良友》画报上推出了10种系列产品,从女性所用的美容水、面香粉、胭脂、画眉笔,再到护手霜都有所涉及,从这些广告就可以看出,这个年代里女性美容产品得到了丰富发展,女性对于自己外貌的注重也更上一层楼。《良友》对女性精神生活的改变《良友》画报创始人伍联德最后,再来谈谈《良友》给当时上海的女性,所带来精神生活上的改变。自从上海对外开阜后,这座城市成为了西方舶来品和西方文化的巨大输入口,商业经济的繁荣,讲西方社会独特的生活方式传入了上海。《良友》兴起的时间,正值上海电影业繁荣发展的时间段,所以这份画报中的重要内容,就以当时国内外著名影星的新闻有关。由于与电影相关的新闻颇多,看电影也逐渐成为了近代女性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除此之外,《良友》还与上海多家照相馆合作,刊登一些充满时尚、写实的摄影照片,所以在那个年代里,如果哪位女性拥有一张在上海照相馆拍的照片,是最值得大肆标榜、炫耀的事情。《良友》这本旧时杂志,在悄无声息间改变了上海女性的生活,解放了她们的思想,也成为了民国年间近代女性生活的记录者和呈现者。

民国时期刊物有哪些书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

民国时期主流期刊有(东方日报)(中报)(申报)(中国时报)(择声)(演绎报)等等很多期刊分为不同类。

生于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江阴地区,由社会名流叶楚?崽庑幢ㄍ罚ⅰ端毡比毡ā贰ⅰ侗逼狡缆邸贰ⅰ侗逼嚼习傩杖毡ā贰ⅰ渡虾H吮ā返鹊龋?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报头)、《常识》(文化名人胡适题写报头》、《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小开版);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颜色与报名及内容吻合)、《世界画报》(铜版纸印刷)。

民国时期期刊有哪些书院

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1951年正式更名天津大学。1895年10月2日,由光绪皇帝批准、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的 “北洋大学堂” 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自创办之始,就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例如,除汉文课和部分外语课外,其余所有功课都由外籍教习担任,要求学生外语基础好;教科书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语授课;学生实验所用的各种器具、设施都从美国进口等等。当时,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被誉为 “东方康奈尔” ,它的教学计划、讲授内容与方法、教科书、教员配备,成为后来其他各地兴办新式大学的模式。 [1]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初创就是综合性大学。从学制来看,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学制各为四年,一名合格人才要经过八年培养: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分级设学之始。从专业设置来看,头等学堂分设律例、工程、矿冶和机械四学科。既有社会科学学科,又有自然科学学科,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一诞生起,就与国家经济、政治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1]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中文名北洋大学外文名National Peiyang University(民国时期)Imperial Tientsin University(北洋时期)创办时间1895年10月2日创办人光绪皇帝、盛宣怀学校类别综合性大学学校特色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校 训实事求是知名校友王宠惠、张太雷、徐志摩、马寅初、陈立夫所属地区中国天津目录1 学校简介2 创办者3 建校过程4 发展历程5 学制设置▪ 学制▪ 课程6 历史贡献7 荣耀8 大事年表9 历任校长学校简介编辑北洋大学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综合性大学 [2] ,北洋大学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由1887年成立的呑纳学院改建而来),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1951年北洋大学正式更名为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曾用英文名包括 Imperial Tientsin University(北洋时期)、National Peiyang University(民国时期)、Peiyang University(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天津大学前)。创办者编辑盛宣怀盛宣怀说到北洋大学,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者盛宣怀。盛宣怀(1844—1916),江苏常州人。早年曾中秀才,后经人推荐成为李鸿章的幕僚。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经办洋务事业时,盛宣怀一直追随其左右。当时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因此便下决心着手培养新式人才。最初他创办了一些附属于企业的技术训练班式的学堂,在短期内培养了一些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但这些学堂在学制和课程方面都只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随着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19世纪90年代初,盛宣怀开始提出要办正规的学堂,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895年10月2日,由光绪皇帝御批,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的“北洋大学堂”(学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了。盛宣怀对新式教育有自己的卓见。他给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学员定了严格的规则,最明显的就是要求学员一定要精钻本专业,不可心有旁骛,要循序渐进,不容紊乱,他认为打牢知识基础很重要,决不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另外,他不赞成学员单纯学习外语,认为外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学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外语,这是他有感于中国缺少高技术人才而提出的要求,事实证明很有道理。建校过程编辑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Gustav Derting)他们在天津德租界的警察总部处後身东南一点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德国日耳曼式风格的楼房作为敎学楼,亦称为天津「博文书院」。1892年,德璀琳在外国侨民中聘请了英国皇家学院毕业生丁家立於学院中创办补习班。数年後这个班学生的知识均达到了入学水平。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展历程编辑1896年,北洋西学学堂正式更名为北洋大学堂。盛宣怀像盛宣怀像(2张)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国立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今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与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著力在天津西沽北洋大学原址覆校。此後,泰顺北洋工学院、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学院和北平部(理学院院长陈荩民接受「北平临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学北平部)四校师生先後返津参加复校。为合并後的校名一事曾发生重大分歧。学制设置编辑学制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自创办之始,就仿照美国的大学模式,全面系统地学习西学。例如,除汉文课和部分外语课外,其余所有功课都由外籍教习担任,要求学生外语基础好;教科书使用外文原版,用外语授课;学生实验所用的各种器具、设施都从美国进口等等。当时,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被誉为“东方康奈尔”,它的 教学计划、讲授内容与方法、教科书、教员配备,成为后来其他各地兴办新式大学的模式。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初创就是综合性大学。从学制来看,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学制各为四年,一名合格人才要经过八年培养。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分级设学之始。二等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公立中学堂”,招收13至15岁学生入学。从专业设置来看,头等学堂分设律例、工程、矿冶和机械四学科。既有社会科学学科,又有自然科学学科,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一诞生起,就与国家经济、政治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课程北洋大学的课程设置:头等学堂课程分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有20余门课程,专业课分五个专业: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共30余门课程。二等学堂主要课程有:英文、数学、朗读、各国史鉴、地舆学、格物书、平面量地法等20余门课程。历史贡献编辑北洋大学从1895年至1911年共有毕业或肄业生518人,其中资送出国52人(不包括自费留学生)。该校为我国近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奠基的专家学者,他们多为国家社会所倚重,对采矿、冶金、土木、水利、机械工程、铁路交通、财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任课教师多为中外硕学鸿儒,尤以美、日、英、法、德、俄学者任主课,教材也多采用外文原版。此外,北洋大学堂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实现培养高层科学人才的目的。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北洋大学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五四”运动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马千里,海牙国际法院大法官徐谟,著名诗人徐志摩等,都是北洋大学的学生。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一千多年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是一本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出版时间是1996年,作者是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作 者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96年页 数479 页定 价20 元装 帧平装ISBN9787561809136目录1 内容介绍2 作品目录内容介绍编辑为了配合对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编辑了《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二辑,分别于1991、1996年出版。这一时期(1895-1985)的校史资料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现代教育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二辑包括1949-1985年的重要史料。这一时期的教育文件、教学档案与其它方便的文书档案较为齐全,大部分存于校史馆。……作品目录第七章 解放初期的北洋大学第八章 教育革命探索时期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第十章 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时期

近人盛朗西、陈东原等列石鼓、白鹿洞、嵩阳、岳麓、睢阳、茅山为“北宋六大书院”

民国时期的学者盛朗西撰《中国书院制度》,列石鼓、白鹿洞、嵩阳、岳麓、睢阳、茅山为北宋六大书院。另一学者陈登源在盛朗西的基础上加列龙门、徂徕,合称八大书院

白水潭学院、高阳书院、应天府书院、横渠书院、西湖学院、岳麓书院。宋朝时官府曾经在这些书院和高句丽的学者做学术交流。还有一说: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分别在长江岸边的江西、湖南、浙江境内,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属河南境内。

民国时期的期刊有哪些书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

民国时期主流期刊有(东方日报)(中报)(申报)(中国时报)(择声)(演绎报)等等很多期刊分为不同类。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

《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中央日报》

  • 索引序列
  • 民国时期期刊有哪些书法
  • 民国时期期刊有哪些书
  • 民国时期刊物有哪些书
  • 民国时期期刊有哪些书院
  • 民国时期的期刊有哪些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