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电视技术的发展论文怎么写啊

电视技术的发展论文怎么写啊

发布时间:

电视技术的发展论文怎么写啊

教育技术中的非编网络系统电视节目制作 【摘 要】:本文从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网络化目标、网络结构等方面,介绍电视节目制作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关键词】:FC-SAN、以大网、非线性编辑网络 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 _129_html

胡扯淡!我看到目前为止还是CRT的运动暗场画面表现的最好。现在要突破的瓶颈就是能把CRT的尺寸再做的更大。

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论文怎么写啊

电视技术发展历史回顾[转帖] 1883年圣诞节,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 1908年,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1923年,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年发明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这是近代电视摄像术的先驱。 1925年,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 1926年,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 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 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 美国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 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 。 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949年12月17日,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 1951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 1954年,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196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3年后又生产出具有电子调诣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 1972年,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 1973年,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 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检查新闻,书报或杂志。 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 1979年,世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英国邮政局发明的。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5英寸,由电池供电。 1984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宽6米,高62米,相当于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车上,在大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统中采用了松下独家研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 1985年3月17日,在日本举行的筑波科学万国博览会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电视墙亮相。它位于中央广场上,长40米、高25米,面积达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有14层楼房那么高。相当一台1857英寸彩电。超大屏幕由36块大型发光屏组成,每块重1吨,厚8米 4行9作品共有45万个彩色发光元件。通过其顶部安装的摄像机,可以随时显示会场上的各种活动,并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种广告性录像。 1985年,英国电信公司(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它向用户提供话音、快速传送图表 、传真、慢扫描电视终端等。 1991年11月25日,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电视开始试播:其扫描线为1125条,比目前的525条多出一倍,图像质量提高了100%;画面纵横比改传统的9:12为9:16,增强了观赏者的现场感;平机视角从10度扩展到30度,映图更有深度感;电视面像“画素”从28万个增加 为127万个单位面积画面的信息量一举提高了近4倍……因此,观看高清晰度电视的距离不是过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采用4声道高保真立体声,富有感染力。 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电视接收机(即手掌式彩电),只有手掌一样大小 ,重量为280克。具有扬声器,也有耳机插孔,液晶显示屏约5厘米,画面看来虽小,但图像清晰,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人的身体作天线来取得收视效果,看电视时将两根引线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线般的效果。 1996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场“壁挂”式电视:其长度60厘米、宽38厘米,而厚度只有7厘米,重量仅7千克,犹如一幅壁画。 我国在1958年9月2日,开始播送黑白电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电视工业。 1973年,开始试播彩色电视。参考资料:

电视技术发展历史回顾1883年圣诞节,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 1908年,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1923年,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年发明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这是近代电视摄像术的先驱。 1925年,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 1926年,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 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 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 美国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 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 。 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949年12月17日,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 1951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 1954年,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196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3年后又生产出具有电子调诣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 1972年,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 1973年,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 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检查新闻,书报或杂志。 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 1979年,世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英国邮政局发明的。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5英寸,由电池供电。 1984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宽6米,高62米,相当于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车上,在大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统中采用了松下独家研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 1985年3月17日,在日本举行的筑波科学万国博览会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电视墙亮相。它位于中央广场上,长40米、高25米,面积达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有14层楼房那么高。相当一台1857英寸彩电。超大屏幕由36块大型发光屏组成,每块重1吨,厚8米 4行9作品共有45万个彩色发光元件。通过其顶部安装的摄像机,可以随时显示会场上的各种活动,并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种广告性录像。 1985年,英国电信公司(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它向用户提供话音、快速传送图表 、传真、慢扫描电视终端等。 1991年11月25日,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电视开始试播:其扫描线为1125条,比目前的525条多出一倍,图像质量提高了100%;画面纵横比改传统的9:12为9:16,增强了观赏者的现场感;平机视角从10度扩展到30度,映图更有深度感;电视面像“画素”从28万个增加 为127万个单位面积画面的信息量一举提高了近4倍……因此,观看高清晰度电视的距离不是过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采用4声道高保真立体声,富有感染力。 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电视接收机(即手掌式彩电),只有手掌一样大小 ,重量为280克。具有扬声器,也有耳机插孔,液晶显示屏约5厘米,画面看来虽小,但图像清晰,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人的身体作天线来取得收视效果,看电视时将两根引线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线般的效果。 1996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场“壁挂”式电视:其长度60厘米、宽38厘米,而厚度只有7厘米,重量仅7千克,犹如一幅壁画。 我国在1958年9月2日,开始播送黑白电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电视工业。 1973年,开始试播彩色电视

回答 您好,液晶电视的历史发展 第一代液晶电视:2000年上市,技术特征是VGA(640×480)。液晶电视在此时技术并不成熟,尺寸小、可视角窄小、对比度低、画面清晰度差、成品率低、价格高。 第二代液晶电视:2001年上市,以VGA(640×480)和装备DVI接口为技术特征。这一阶段,更多的厂家意识到,液晶电视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播放电视信号的终端使用,只有承载更多的信息,它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第三代液晶电视:2002年上市,以SVGA和DVI接口为技术特征。2002年众厂家纷纷将32英寸液晶摆上了柜台,但由于大屏幕等离子的冲击,液晶电视并不被人们看好。 第四代液晶电视:2003年上市,技术特征主要有1080i/720P和HDMI接口等。液晶电视从这一年始焕发青春,国内彩电制造商均主推37英寸液晶电视,其中720P成为潮流液晶的新标准,而国际上刚刚成熟的HDMI端口技术也被应用到液晶电视上。 第五代液晶电视:2004年上市,技术特征包含1080P/1080i/720P,HDMI接口和六基色等。2004年开始,大液晶电视开始以“降价风暴”向等离子电视发起进攻。人们开始关注液晶电视的画质、音质、可视角、响应时间、分辨率等,但此时总体销量还没超过等离子。 第六代液晶电视:2005年上市,技术特征包含有1080P/1080i/720P,USB1接口和手动背光调节等。2005年年初,销售战全面爆发,国产与外资一度形成8:2的市场份额比例,外资品牌因价格压力而不得不降价。液晶电视也首次邂逅IT产品,USB1可实现图片浏览,MP3播放等。 第七代液晶电视:2006年1月上市,技术特征包括1080P/1080i/720P,USB0接口,画中画,可录功能和光感屏变等。液晶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竞争期。USB0的应用提升了液晶的使用价值,可以播放高清照片、MPEG4等流媒体;国产与合资品牌基本同时应用光感屏变技术,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 更多6条 

电视机历史一、机械式电视俄裔德国科学家保罗·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并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式电视系统的专利,当时他只有23岁,还在德国读大学。经过研究他发现,如果把影像分成单个像点,就极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传送到远方。不久,一台叫作“电视望远镜”的仪器问世了。这是一种光电机械扫描圆盘,它看上去笨头笨脑的,但极富独创性。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这项发明申报给柏林皇家专利局。在他的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了。这个专利中的尼普可夫圆盘据认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图象光栅(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从来也没有做出一个模型来证明他的设计。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术的进步才证明他的这个系统的可行性。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发明了一种带荧光的萤火幕的阴极射线管。当电子束撞击时,荧光幕上会发出亮光。当时布劳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阴极射线管做电视的显示器,固执的布劳恩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会提交的一篇论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词。波斯基的论文评估了机电技术的在当时的状况,并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贡献。[3] 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的两位助手用这种阴极射线管制造了一台画面接收机,进行图像重现。但他们的这种装置重现的是静止画面,应该算是传真系统而不是电视系统。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学生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验证了在发射机中用快速转动的镜面扫描装置和在接收机中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的电视系统。波瑞斯·罗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而斯福罗金(Zworykin)之后去了美国无线电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里建立了纯粹的电子式电视系统。不过,他的这个系统最终被认为是侵犯了费罗·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专利。二、电子式电视1911年,工程师艾伦·坎贝尔·斯文顿(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伦敦发表演讲,同时在时代杂志中也被报道,描述了如何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阴极射线管传输电视讯号的细节。在演讲中,他还补充了在1908年撰写的杂志文章自然杂志中第一次描述的电子电视传送方法,这种传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当时也完成了使用阴极射线管作为接收机的实验,但是使用另外一个阴极射线管作为发送端的概念尚属首创。在19世纪20年代末,当机械电视还在普遍使用的时候,发明家费罗·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分别已经在研究全电子传输管的工作中。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开辟了电子电视的时代。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兹沃雷金)原是俄国圣彼德堡技术研所的电气工程师。早在1912年,他就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19年兹沃雷金移民美国,后在威斯汀豪森电气公司工作。1923年,苏格兰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影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子讯号传送影像。他变卖了仅有的一些财产,并收集大量资料,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上,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贝尔德成功用电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图像。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同时也在实验阴极射线管来产生和显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电气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间,他研制了电子摄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过程中,图像模糊不清、对比度很低、分辨率差,而且图像是静止的。这种摄像管没有走过实验阶段,但是RCA(获取了西屋电气公司专利权)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专利条件过于宽泛,会排挤其他形式的电子成像技术。所以,RCA在获取了1923年斯福罗金的专利应用之后,对法恩斯沃斯提出了专利抵触诉讼。美国专利办公室的检察官否决了1935年的决议,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发明优先于斯福罗金。在1939年十月,RCA在输掉法庭上诉,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更进一步的生产商用电视机设备,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万美元(在2006年等同于1千3百80万美元)在之后的10年期间内,使用法恩斯沃斯的专利,需要支付额外的授权费用。1929年兹沃雷金又推出一个经过改进的模型,结果仍然不理想。美国的ARC公司最终投资了5千万美元,1931年兹沃雷金终于制造出了摄像机显像管。同年,进行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地试验。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台电视机(使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成功使电视摄像与显像方式电子化。第一个半机械式模拟电视系统在1925年10月2日被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后来,他的这个系统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所采用。后在193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终止使用这种技术。因为在那时电子式电视系统更受欢迎。决定性的解决方案—电视的基本原理基于在整个扫描周期内持续释放的电子流堆积和次要电子的储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发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发现于1926年,1928年完善了该技术。在1927年12月7日,菲尔·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圣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号的实验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摄影管传送了第一个图像:一条简单的直线。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制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给媒体进行演示,由电视传送一个动画图像影片。1929年,这个系统被更加的优化,去掉了电动发电机,现在他的电视系统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电视系统传送了首个直播人类影像:一个5英寸他妻子Pem闭眼的动态图像(也许当时光线太亮的原因)。1928年,“第五届德国广播博览会”在柏林开幕。展会中电视第一次作为公开产品展出。有线的机械电视传播信号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无法显示精细的画面。因为只有几分之一的光线能透过尼普可夫圆盘的孔洞,为得到理想的光线,就必须增大孔洞,担画面将十分粗糙。要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必须增加孔洞数目,但是,孔洞变小,能透过来的光线便会减少,图像便会模糊不清。机械电视的这一缺陷导致这种技术的淘汰。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经过不断地改进设备提高技术,贝尔德研制的电视效果越来越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成立了“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贝尔德电视的传送距离有了较大的改进。193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兹沃雷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富兰克林学会首次给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电子电视系统。其他发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类似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静态影像或者动态图片影片的电子系统。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个把电子扫描电视摄像机和电子扫描电视接收机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动态,黑白图像的系统。不幸的是,他的摄像机需要很强的光线,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断。在英国,艾萨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罗金的想法开发了马可尼-电磁干扰(Marconi-EMI)自己的电子摄像管,这个设计构成了为BBC制造的摄像机的核心部件。使用这种摄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条405线的服务被架设在亚历山大宫的摄影棚内,由安装在维多利亚大厦顶上特殊制造的桅杆形天线进行广播。它暂时替隔壁的贝尔德机械电视系统进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备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杆形的天线一直沿用至今。这台完全用电子电视系统播放的节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国柏林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佐尔金发明的全电子摄像机,担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米,被戏称为电视大炮。这4台摄像机的图像信号通过电缆传送到帝国邮政中心,在那里图像信号经过混合后,通过电视塔被发射出去。柏林奥运会期间,每天用电视播出长达8小时的比赛实况,共有16万多人通过电视观看了奥运会。1939年,英国大约有2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美国无线电公司的电视也在纽约世博览会上首次露面,开始第一次固定的电视节目演播。二战的爆发使得刚发展起来的电视的发展停滞了10年。战争结束后,电视工业又蓬勃发展起来,电视也迅速流行起来。1946年,英国广播公司恢复了固定电视节目,美国政府也解除了禁止制造新电视的禁令;电视工业便飞速发展起来。在美国,从1949年到1951年,不仅电视节目已在全国普遍播出,电视机的数目从1百万台升至1千多万台,成立了许多家电视台。幽默剧、轻歌舞、卡通片、娱乐节目和好莱坞电影常在电视中播出。德国科学家卡罗鲁斯也在电视研制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罗鲁斯小组(包括两名科学家,一名机械师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设备。这台设备用两个直径为1米的尼普可夫圆盘作为发射和接收信号的两端,每个圆盘上有48个5毫米的小孔,能够扫描48行,用一个同步马达把两个圆盘连接起来,每秒钟同步转动10幅画面,图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机上。他们称这台机器为大电视。这台大电视的效果比贝尔德的电视要清晰许多。但从未进行过公开展示,因而他们的发明鲜为人知。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逊设计的Modoll VRllo录像机的问世,使电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因最初制作电视节目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电视胶片把节目拍摄下来,冲印,再通过电子扫描播出。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另外一种是用摄像机直接把信号传播出去。这虽然满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现场情景的观众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录像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种3/4英寸大的卡式录音带,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录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彩色录像放映系统所使用的卡式录音带。扩展资料:电视机(英语:Television)简称电视,属家用电器。而这个词语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如指将动态的影像和声音转换为电子讯号,并通过不同渠道传输电子讯号,再将电子讯还原为影像和声音的技术,亦是电视讯号传送和接受的技术;和可以接收并还原电子讯号为动态影像和声音的装置,通称电视机;电视亦没有单一发明者。而是由不同国家科学家研究的共同结果。早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开始研究将影像转变成电子讯号的方法。电视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商业活动,特指人群与人之间使用电视作为传播载体进行资讯交流、讯息传播的一种过程,诸如电视节目的制作、电视讯号的传输、电视讯号的接收和观众对于电视节目内容的评判和反馈等的各个方面。屏幕尺寸电视机的屏幕尺寸是一个衡量电视机可能的最小显示画面的参数,它以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量,单位通常是英寸。液晶电视屏幕的尺寸是严格的产品说明书所标注的尺寸,因为液晶屏幕不存在被边框遮盖住的现象。市场销售的个别产品存在尺寸不实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比标注的标准尺寸少1-2厘米,即少了不到1英寸的距离。

电视技术的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

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呢

1公顷

这个还真不是一两句能说的清楚的,而复制粘贴也不是我想表达的

选题一:移动直播 参考方向:移动直播技术升级、秀场直播模式分析、移动直播内容产业分析、传统媒体移动直播试水 2016是视频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联网公司、媒体在布局直播时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实在是个太大的主题,虽然不能方方面面都进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具体领域。 选题二:VR虚拟现实+内容 参考方向:数字媒体VR报道实践、VR纪录片的生产与分发、国内媒体VR新闻创新案例与应用前景 当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话题,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盘超大的棋,各个巨头纷纷入局,不管是VR硬件设备,还是VR内容生产似乎总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宝”VR。 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数字化媒体如何运用VR进行多元化新闻报道呈现形式?VR内容生产的现状、前景与忧虑?更酷的同学是不是还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生做个VR毕设?期待你们的脑洞! 选题三:资讯短视频 参考方向:国内短视频创业综述、青年用户短视频消费习惯调查、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征 有没有发现一夜之间,短视频火了,网红、垂直行业、社交巨头入局者甚多。媒体人转型投身短视频内容创业,更让大家对短视频领域充满好奇。短视频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这么多媒体人将创业目标置于此?短视频是如何带来大规模流量的?互联网、媒体巨头又是如何布局短视频大棋的?……多看看相关研究,你或许会有更多灵感。 选题四:突发新闻报道 参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报道突发、直播在突发报道中的作用、突发报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实方法论 近几个月国际国内突发新闻不断,面对这样的突发新闻,媒体作何反应?如何报道?运用什么先进工具来提高报道效率?社交媒体如何聚合消息?发挥何种作用?成为“报道主力”后又对这个传播版图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下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问题。

电视技术的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摘要要有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这四要素。论文摘要编写时,应该短、精、完整。一般字数在200-400字之间,大致包括:(1)研究目的和重要性,(2)研究的主要内容,(3)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3)论文结论有什么意义。  1、什么是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2、摘要的作用  论文摘要是对整篇论文内容的精简陈述,概括了论文主要的要点。论文摘要一般能很好的表明这篇论文所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论文摘要可以说是一篇简短且具备完整性的短文。  3、摘要的四要素  论文摘要一般要有四要素,分别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1)目的:指出研究的范围、目的、重要性、任务和前提条件,不是主题的简单重复。  (2)方法:简述课题的工作流程,研究了哪些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对象、原理、条件、程序、手段等。  (3)结果:陈述研究之后重要的新发现、新成果及价值,包括通过调研、实验、观察取得的数据和结果,并剖析其不理想的局限部分。  (4)结论: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包括从中取得证实的正确观点,进行分析研究,比较预测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价值。

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 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 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你到百度主页上搜一下,就好了,不用拿到这里来问的,哪里的答案多,另外还要好好学习啊!你给的分也太少了啊!下次注意多点!一下是论文你看一下吧!网络电视的现状和前景当网络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时,一种崭新的电视形态——网络电视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上颇受关注。网络在线电视,简单地说就是用计算机通过互连网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新型收看方式。这样收看电视,不像传统收看电视那样,需要电视机、必要的天线或是有线电视线。它需要的仅是一台电脑和一根与互连网相连的线,即可收看到各种电视节目。网络电视广义来说有三类组成:一类是转播式,即在线收看全球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一类是储存式的,即储存了各电视台的节目甚至是电影,让用户可以点播电视台中自己喜爱的内容;一类是自主拨出式,即网站除了有已有的电视节目外还自主制作电视节目,脱离了电视台的拨出限制,可以满足让观众点播的要求,达到真正的“互动”。转播式的网络在线电视是较早出现的,它不要求网站具备电视台的各个部门,它不需要自主制作节目,它只是将本应在电视机中拨出的电视节目换成在电脑中拨出,严格来说,它只是一种在线转播的电视形态。它是限时的,就是说,它只能做到拨出电视台正在拨出的节目,没有办法满足用户点播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类在线电视成本小,它不需要储存式网络电视需要的大的存储空间,也不需要自主拨出式的电视台的结构,它需要做的仅仅是转播,而很多网民需要的也仅仅是在没有电视机时收看或是收看本地收看不到的电视,所以有很多网站都采用了这样的网络电视形态。储存式的网络电视是比较专业的网络电视网站采用的方式,一般都是规模大的电视台自己建立的网站或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大网站。以凤凰宽带()为例,它几乎将凤凰卫视的所有节目搬到了网上,内容有《凤凰早班车》、《时事直通车》、《时事开讲》、《鲁豫有约》、《名人面对面》、《世纪大讲堂》、《锵锵三人行》、《娱乐串串烧》、《小莉看世界》、《文涛拍案》等。凤凰宽带的节目更新速度快,保留时间长,一般可以找到半年前的节目。所以,即使观众错过了节目的电视播出,也可以在凤凰宽带上从容地下载收看,对于无法接收到凤凰卫视的网络用户这个网站也许最为实用。(注释1)从凤凰宽带可以看出一般这样的网络电视都比较有针对性,不是储存某个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就是针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用户。自主拨出式的网络电视在现在来说还是少数的,例如现在有央视网络电视有部分节目是为网络制作的,在这样的网络电视中,网站可以插播广告,使得网站赢利,而且让用户更好地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用户可以有方向的进行收看。但这种模式的成本相对于以上两种较高,它不仅要求网站有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和制作电视节目的能力,这决定了网站向用户提供服务时必须收费,但与此同时也限制用户的数量。以上三种形式的网络电视大多并没有独立存在,它们会同时出现在一个网站中。网络电视的现状分析以上三种形式的网络电视组成了现在网络上的在线电视,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收看。但网络电视是如何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呢?研究这个不仅是分析现状的必经之路,也是发展网络在线电视的基础。首先就是中国网民的快速增长使得网络成为了与广播、电视等之外的另一个强势媒体,据资料统计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到9000万,但是每个人获取的信息有70%左右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用户在互联网上仅仅看到文字和图片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视觉需求,他还需要看到活动的画面,听到与画面相配的声音。再次,宽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在线电视有了发展的基础,宽带网络运营商耗费巨资打造的宽带网络,是建了一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要有“车”跑,“车”就是节目内容。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要靠内容来回收它的巨额投资并赚取更多的利润。“内容渴求”成为宽带网络运营商内心的“痛”。网络电视是高速公路上流量最大的“车”,数以亿计的宽带用户正“嗷嗷待哺”。可以说,是宽带用户的巨大需求点燃了宽带网络这把火,也点燃了网络电视这把火。第三,电视在现在的中国,大多数人是在家中进行收看,当其在工作或没有电视机的时候就无法收看到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的网络电视刚好可以弥补电视机限时限地的不足。第四,传统电视的“我播什么你就看什么的”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各方面硬件、软件、政策等限制使得几乎所有地方的电视用户不能收看到所有频道的节目,而网络广大的资源共享很容易得解决了这点。在各方面的需求和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的刺激下,网络电视孕育而生,它具有传统电视的优点,并且利用网络弥补了传统电视的缺点。新生的网络电视在快速发展时也暴露了很多不足:一是网络带宽的限制,视频的顺利播放需要至少400KB/S的带宽,但是很多窄带用户和宽带网络使用高峰期时并不能达到这个要求,这样会使得网络电视不能正常提供画面服务,使得用户失去收看的兴趣,造成网络发展中最大的障碍,而传统电视在一方面却占尽了优势。二就是网络电视的版权问题,网络的资源共享使得盗版成为网络电视生存的重大威胁,版权保护措施不到位,必将会损害网络电视的信誉与价值。三是在一个网站中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但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收费,很多传统网民更愿意选择用画面流畅电视机收看。如何收费,收多少成为网络电视发展的一个制约。四是,因为网络电视正式起步很晚,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消费者之间还没有确立一个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内容提供商首先要制作适合网络上播出的电视节目,并且做出和传统电视不一样的地方,即在差异中生存,网络运营商要把网络的硬件软件技术跟上,而且两者之间还需达成各种协议。等等的一系列因素,制约着网络电视的发展,使得网络电视在发展中跌跌拌拌,有的甚至成为了桎梏,严重阻碍了网络电视的发展。网络电视在发展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传统电视,两者同为电视,不同播出形态使得人们在选择时,都会不自觉地将两者进行比较。首先从收费来看,以北京为例,一般用户,传统电视收费为18元/月,而网络电视为30元/月,从这里看网络电视在价格方面就使很多用户望而却步了;从效果来看,传统电视以它稳定的画面和声音远远胜过于了网络电视;但从使用是否便捷来看,传统电视都是靠电视机接受,笨重的电视机限制了收看传统电视的空间和时间,而网络电视大多都是依靠电脑,而现在在城市中,电脑及网络的普及,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收看网络电脑,网络电脑在这方面就优于传统电视。最后网络电视有传统电视无法比拟的优势,即网络电视可以随心点播,可以收看已经播放过的节目,网络电视犹如一个仓库,可以储存电视节目,方便用户查找其所需的资料,而电视机仅是一个传输管道,流过但留不下来,这一点优势也是网络电视立足之本。从使用用户来看,网络电视又有它独特的一点,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大消费人群是不再愿意“吃大锅饭”的消费者。传统电视即便实现内容的数字化,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我播你看”的服务模式,提供什么内容,何时提供,都由电视台控制。观众使用电视媒介的自主权仅表现在看还是不看以及对频道的选择上。网络电视的出现满足了他们自由选择节目的需要。以中视网络为例,中视网络在收费上有包月与包频道之分,为观众开出了“小灶”。第二种是希望在“饭桌”边上能够有“酒水饮料”的人们。他们希望透过多媒体的方式与世界沟通,一边收看电视节目,一边浏览相关数据,一边与朋友聊天。这种需求代表了未来的媒介消费趋势,在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上,网络电视以其互联网平台享有巨大优势。此外,还有一类人希望随时随地“有东西吃”。他们大多是体育发烧友,希望实时观看到最新的体育比赛实况。除了在家中收看传统电视外,他们还希望能够在单位收看到网络电视。(注释2)这些人就是网络电视发展的对象,网络电视只有针对这一些人做电视,做出自己的差异性,才能继续发展下去。网络电视发展前景分析网络电视要继续发展下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特点和优点,二是尽量改正或减少自己的缺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先说发展自己的优势:一就是要做到“分众服务”,网络电视应确立自己的目标用户群体,按年龄、地域、收入、职业等标准,确立自己的服务对象。然后有的放矢地选择节目内容与服务方式,确立在某一细分市场的优势,较好地满足上述用户的特殊的收视需要,使用户觉得物有所值,才会选择网络电视,如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二是要在互动方面做足工夫,这也是和传统电视竞争的有力武器之一,网络的共享,使得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收看电视,甚至选择电视剧情的发展,有一种想法就很好:让用户来选择自己希望看到的剧情发展方向,似同以前浙江电视台的《人生AB剧》,这样可以让用户投入到电视中来,不再是以前坐在电视机面前接受已安排好的剧情,作一个“受众”,而是身临其景成为其中一员。自主性和未知性是吸引用户的很重要的砝码。或是使用户在观看网络电视的时候,可以同网站或其他网民进行适时交流等等。只有通过这些创新,网络电视的互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电视的经营也才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三是增大网络电视的内容,因为各种政策的原因,家庭用户在家不是能收到所有电视台,而网络电视却可以做到这点,网络电视可以将国内外的优秀节目引进,满足用户收看更多节目的需要,这一点在文头所说的转播式网络电视中,应用较多。这样,网络电视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的空白,在和其他媒体竞争中更具势力。四是在综合以上几点的同时,再充分发展自己可以让用户进行点播的优势,优化自己的点播模式,使其更人性,更科学,方便用户使用。五是关于网络电视网站的赢利主要来源——广告,同传统电视一样,网络电视在做好扩大用户数量的同时,可以依靠广告来增大利润。网络广告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收费项目。网络广告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去年中国网络广告的收入仅10亿元左右。但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广告的收入会迅速接近甚至超过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因此,网络广告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网络电视的广告有两种形式:其一页面广告;其二是视频广告。通过流媒体技术,可以根据特定的规则,选择特定客户,并可选择是否投放广告、投放广告内容、广告播出次数、广告播出时段等,做到“有的放矢”。广告播出后,还能够统计出广告收看对象的信息,例如:收看的时间、收看的时长等,为广告商提供准确、详尽的广告收看数据,传播效果好,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广告客户。网络电视有了厚实的经济基础,自然可以更好的发展,六是应重视技术投入及技术革新,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电视在传播技术上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新的技术迅速涌现,旧的技术不断被淘汰,微软公司、REAL公司、苹果公司等国际IT巨头都在纷纷推出自己新的网络视频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对网络电视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网络电视的经营者如果想要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就必须重视新技术的投入及技术更新。采用最新的技术,可以在现有的设备及网络中传输更多的、更加清晰的内容,可以同用户更好地互动。例如,微软公司最近推出了 “智能流”技术,视频服务器可以自动探测用户的带宽,根据带宽大小来向用户提供最佳的视频播放效果。七,网络电视大多以电脑为依托,电脑比电视机的功能强大的多,网络电视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和数据处理功能来发展自己,比如远程教育、手机短信等。网络电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开办网上大学,开展远程教育,通过实时播出、在线交流等实现互动教学,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网络电视的发展也离不开手机短信业务。网络电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向受众提供最新的节目信息,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短信参与节目的制作、播放与探讨,突出了网络电视的互动性,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电视的收入。而这些都是传统电视做不到或是做不好的。发展网络电视的优点,使其在各种媒体竞争站稳脚跟,而后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夺取市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仅靠自己的优势是不够的,自身的不足是发展的障碍,不足使网络电视继续健康顺利发展是很困难的,我们应该面对缺点,解决造成缺点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发展这一新兴媒体。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是努力提供带宽和数据压缩技术,现在的网络电视还远未达到有线电视的水平和质量,用ADSL在线收看,在较小的窗口中可能达到比较高的质量,但全屏收看的效果只有VCD的水平。这有赖于宽带与视频压缩缓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据新浪网调查,大多数网民不选择网络电视的主要原因就是下载速度太慢和播放质量不高。而这几个问题正是网络电视这个木桶的“短板”,解决好这个问题,可以打消很多用户的疑虑,使他们选择网络电视。二是内容,内容是网络电视的优势又是它的劣势,整体来说网络电视是比传统电视的内容丰富,但是对于一个网站来说,容量毕竟有限,而一个用户一般不会选多个网络电视提供商,所以一个单独经营的网站应该针对自己的客户尽量拿出满足要求的节目来。三是版权问题,网络上版权永远让商家头疼的问题版权保护措施不到位,互联网用户“免费消费”的传统惯性,会使网络电视的版权很难得到保护,网站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击盗版行为,制止那些靠盗版节目内容而谋取宽带内容运营暴利的投机行为,从而健全宽带业务市场的发展环境和“游戏”规则,保护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合法权益。四是收费问题,鉴于现在网络电视的收费远要高于传统电视,必定阻挡了大量的用户,但是由于网络电视相对于传统电视更为不成熟,才刚刚起步,现阶段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果降低成本的话,势必会使各项硬件和软件不能得到足够的发展,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应该在发展各项技术的条件下,尽量降低成本,吸引更多的用户,将网络电视建立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成熟的赢利模式。现在网络电视在中国刚刚起步,它融传统电视和网络为一身,就要求它不仅具有传统电视的特点,还要拥有自己互连网的特性,我们不能仅仅用发展传统电视的方法来发展它,还要注意区别它和传统电视的不同点。它的健康发展要依靠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用户、政府这四者之间的协调。内容提供商要提供好的吸引人的节目。网络运营商要提供高品质的宽带接入和服务。用户要树立良好的消费习惯。政府要健全市场运营机制。只有四者起齐动,协调平衡地发展,才能促使网络电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关键因素研究》【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已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快速成长到世界上拥有用户数量最多的状态,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提高空间。如用户户均贡献值不大、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基于此,我国政府也对相关的产业政策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革,尤其是新近出台的以各省为单位的网络整合并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企业及三网融合的产业政策,它们的制定和执行将对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三网融合指的是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三个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均可以向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信息业务,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与电信企业之间业务相互融合、相互竞争。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以及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也就成为了当前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特点及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较符合实际的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模型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又从规模经济性、用户满意度及三网融合的产业政策角度对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做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层次分析法;用户满意度;规模经济性;三网融合;演化博弈你看看这篇对你有用不,不会的话可以企鹅的奥。

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论文题目怎么写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新颖并好写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网络大电影的题材类型研究  2、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3、自媒体如何避免虚假新闻  4、VR技术为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5、传统媒体客户端“失连”重接和盈利解困  6、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的传播  7、电视社交互动:发展脉络与演进特征  8、自媒体品牌构建的传播策略  9、社交媒体时代“长尾”自媒体的营销  10、基于SNA的北京政务微博信息共享分析  11、从CIS视角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  12、智能推荐:传媒大数据应用的突破点  13、农业信息的移动网络出版现状与策略  14、纯网综艺兴起原因探析  15、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大电影

电视机的发展历史: -2009-2-html

回答 您好,液晶电视的历史发展 第一代液晶电视:2000年上市,技术特征是VGA(640×480)。液晶电视在此时技术并不成熟,尺寸小、可视角窄小、对比度低、画面清晰度差、成品率低、价格高。 第二代液晶电视:2001年上市,以VGA(640×480)和装备DVI接口为技术特征。这一阶段,更多的厂家意识到,液晶电视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播放电视信号的终端使用,只有承载更多的信息,它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第三代液晶电视:2002年上市,以SVGA和DVI接口为技术特征。2002年众厂家纷纷将32英寸液晶摆上了柜台,但由于大屏幕等离子的冲击,液晶电视并不被人们看好。 第四代液晶电视:2003年上市,技术特征主要有1080i/720P和HDMI接口等。液晶电视从这一年始焕发青春,国内彩电制造商均主推37英寸液晶电视,其中720P成为潮流液晶的新标准,而国际上刚刚成熟的HDMI端口技术也被应用到液晶电视上。 第五代液晶电视:2004年上市,技术特征包含1080P/1080i/720P,HDMI接口和六基色等。2004年开始,大液晶电视开始以“降价风暴”向等离子电视发起进攻。人们开始关注液晶电视的画质、音质、可视角、响应时间、分辨率等,但此时总体销量还没超过等离子。 第六代液晶电视:2005年上市,技术特征包含有1080P/1080i/720P,USB1接口和手动背光调节等。2005年年初,销售战全面爆发,国产与外资一度形成8:2的市场份额比例,外资品牌因价格压力而不得不降价。液晶电视也首次邂逅IT产品,USB1可实现图片浏览,MP3播放等。 第七代液晶电视:2006年1月上市,技术特征包括1080P/1080i/720P,USB0接口,画中画,可录功能和光感屏变等。液晶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竞争期。USB0的应用提升了液晶的使用价值,可以播放高清照片、MPEG4等流媒体;国产与合资品牌基本同时应用光感屏变技术,产品差异化越来越小。 更多6条 

1925年:电视机雏形谈论到电视机的诞生,有一个英国人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约翰·洛奇·贝尔德,这位电视机之父曾经为了得到清晰的图像,加大电流电压到2000伏,自己却不小心碰到了连接线,差点触电身亡。当然,贝尔德的努力在最终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展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电视装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贝尔德展示的机械设备十分简陋。这台电视机基本上是用废料制成的。光学器材是一些自行车灯的透镜。框架是用搪瓷盆作成的,而电线则是临时拼凑的乱糟糟的蜘蛛网般的东西。最大的奇迹是这些质量很差的材料,一经他的安排,就能产生图像,而这也成了现代电视机的雏形。1939年: 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贝尔德发明了可以映射图像的电视装置之后,这项技术很快就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39年美国也诞生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4月30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纽约市弗拉辛广场发表纽约世博会开幕式演讲。他的听众包括现场数万名来宾和纽约市区内其他一小部分人。后者数量不足200,他们以一种现代人极为熟悉的方式倾听总统的声音——看电视直播。纽约世博会开幕式上的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发表热情洋溢讲话的领袖,另一个是他对面50英尺外的电视摄影机。在纽约世博会上,除了现场展现的高速公路、摩天大楼等之外,电视成为最受欢迎的主角。1950年:“懒骨头”遥控器面世    “懒骨头”遥控器通过一根线缆与电视相连。五年之后,增你智(Zenith)无线遥控器Flash-Matic面世。1954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20世纪50年代,是电视机开始普及的年代,1953年,美国RCA公司设定了全美彩电标准,并于1954年推出第一台彩色电视,到1964年,有31%的美国家庭拥有了彩色电视机。虽然彩色电视技术已问世十几年了,但那时的图像质量仍令人无法恭维;装置的成本也仍然很高;看电视的人还是喜欢看黑白电视;有线电视网很少播放彩色电视节目。NBC播放的彩色电视节目最多,也只是因为其母公司RCA是当时彩色电视制造商的老大。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58年3月17日,这是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生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一直就没有电视广播。而为了向国外看齐,1957年,新中国决定开发自己的电视广播事业,当时的电子工业主管部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发射中心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广播器材厂,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了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当时国营天津无线电厂成立了专门课题组,共8人,都是厂里的顶级技术人员和工人。到了1958年3月17日晚,我国电视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实验大厅里摆放着苏联和我国的电视样机。晚上7点,我国第一台电视机荧屏上清晰地出现了广播员的图像并伴随着洪亮的声音。样机试用考核百分之百通过。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了。1960年:第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中,马塞州参议员J F 肯尼迪从汗流浃背的副总统尼克松手上夺走了观众,赢得了选举。1967年:第一台特丽珑电视20世纪5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的黑白电视虽然大卖,但其技术竞争力却毫无优势。这一切到了1967年发生了转变,索尼工程师团队的一位年轻成员聪明地解决了彩色电视机一直存在的难题:图像扭曲和光发散。索尼称此项新产品为“特丽珑”(意为栅条彩色显像管)。1968年,索尼卖出了第一台“特丽珑”的电视机。精明的消费者意识到,特丽珑是一种超级产品,消费者的热情促成了特丽珑的成功。1968-1988年间,索尼卖出18亿台特丽珑,特丽珑也获得了“有史以来最热卖机型”的美誉。1977年:第一台携带式电视1970年代,依然是电视机飞速发展的年代。1973年,首先是数字技术率先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搜索新闻、书报或杂志。在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这让消费者意识到,电视机除了可以在客厅内使用之外,还能在出差时随身携带。1979年:日本国家广播公司NHK发明了Muse,一种高分辨率电视用模拟系统。总统里根称,这项科技“关乎国家利益”。1981年:The Buggles的《录像带杀死广播歌星》是MTV播出的第一支音乐录影带。事实上,电视又扼杀了音乐录影带。1999年:TiVo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视控制力,包括快进跳过。五年后,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在超级碗上的走光视频成为TiVo史上重播次数最多的一刻。2000年:健康电视概念1990年代后期,国内电视机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当时一些国内厂商往往更多地将产品的性价比作为宣传的重点,以促销降价来吸引用户,但创维公司却于2000年在国内首家推出健康1250电视,这款电视克服了模拟电视场闪、线闪、线粗的缺点,并兼容HDTV。同时创维还紧跟国外潮流率先推出了逐行电视,其“不闪的,才是健康的”品牌口号令消费者耳熟能详,创维“健康电视”深入人心。2008年:现代在日本首次展出消费级3D电视,46寸的E465S。不过5000刀的价格,真是让人眼珠子掉出来。2010年,东芝Regza GL1系列裸眼3D电视机终结了那蠢暴了的眼镜。2011年:云电视云概念产品成为2011年智能家电市场的一大热点,在 2011年8月,创维推出了全球首款云电视。这款产品创先搭载了云平台和智能Android操作系统,在电视上实现云空间、云服务、云社区、云浏览、云搜索、云应用等多种云端个性化应用,并能随时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互联互动,云端服务器为后台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源整合,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各种视频、照片、资料。2008年:我国第一台采用国产等离子屏电视机自2007年长虹正式启动等离子屏项目以来,长虹与彩虹、美国MP公司一道,首期投入75亿美元进军等离子屏项目;2008年7月投产,年产等离子屏达到216万片(以42"计)。最终通过三期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片等离子模组的能力,进入世界四强行列。等离子项目一期建设预计2008年实现量产,这将是中国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多面取生产线,主要生产42、50英寸及更大的等离子屏。2011年:脑电波电视在电视显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未来的电视产品还会有啥新的变化呢?或许控制会成为一个新的突破点,2011年7月18日,世界首台脑力波电视在“上海卡萨帝新闻发布会”上震撼亮相。海尔这款划时代电视机的遥控操作是通过一个脑波耳机完成的。这个特别的脑波耳机可以检测到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并识别出用户所处的状态并将其转化成电视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在将来的某天,我们不再需要电视遥控器,而是可以随意以自己的意志来控制电视开关机、切换频道。2012年:4K电视在2013年最后一天,创维发布了国内首台4K家庭互联网电视机,早前,其试水微信操控的电视亦推向市场。与此同时,TCL宣布联手爱奇艺的网络电视销量已突破10万台。跨入2014年,电视厂商触“网”的频率将加快、手段各异,欲为低迷的彩电市场注入活力。据奥维咨询最新统计,2013年彩电销量达到4785万台,同比上升7%,较上年大幅提升,互联网因素是“救市”的关键。2014年: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世界首款105寸曲面UHD电视由三星电子推出。首次亮相于2014年1月7日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14CES上,同时三星电子率先推出全球市场化的曲面UHD电视品线,发布了2014最新曲面电视和UHD电视阵容。

  • 索引序列
  • 电视技术的发展论文怎么写啊
  • 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论文怎么写啊
  • 电视技术的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
  • 电视技术的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
  • 电视技术的发展历史论文题目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