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同济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2月出版

同济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2月出版

发布时间:

同济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2月出版

它被EI收录,但它不是EI,EI指的是美国的工程索引

彭震伟,改革城乡土地制度统筹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城市规划,2012-3彭震伟、屈牛,我国同城化发展与区域协调规划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6彭震伟、孙婕,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时代建筑,2011-3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上海城市规划,2010-1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城市规划,2009-5彭震伟、高璟、刘文生,红色旅游中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探析——以云南省“扎西会议”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7陆嘉、彭震伟、李玉琳,庄园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中的应用探讨,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彭震伟、刘文生,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动态评估研究,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彭震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理想空间——新形势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彭震伟、孙婕,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7-2彭震伟,上海大都市地区新城发展与规划的思考,城市,2007-2彭震伟,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模式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6-1彭震伟主编,《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莫霞、彭震伟,农村居住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陆嘉、彭震伟,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赵民、彭震伟,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发展创新改革——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成果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2005年6月彭震伟、高璟,南桥新城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研究,理想空间——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彭震伟、刘文生,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城镇空间引导方法探讨,理想空间——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彭震伟、樊保军,论小城镇建设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2004-9彭震伟,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和案例,城市规划汇刊,2004-4彭震伟,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区域协调,城市发展研究,2003-4彭震伟、陈秉钊、李京生,中国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回顾,时代建筑,2002-4陈恺龙、彭震伟,上海半城市化地区小城镇透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彭震伟、路建普,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彭震伟、张磊,新世纪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机制的思考,规划师,2001-4彭震伟主编,《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彭震伟,上海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色问题,上海城市发展,2001-2彭震伟,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挑战与突破——面向21世纪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彭震伟,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与城市规划的思考,规划师,2000-1彭震伟,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体系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黄建云、彭震伟、张捷,城市新区规划中的特色塑造——贵港市城北中心区规划设计,规划师,1999-4彭震伟,新时期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思考,《资源短缺条件下的城市规划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彭震伟,迈向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1998-1彭震伟,上海大都市的小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为了上海的明天----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彭震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定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2期(1997)彭震伟,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上海城市的更新与改造》,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Peng Zhenwei,Evolution of,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nctions of Small Towns in a Metropolitan Area: Some Thoughts on Small Tow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URN, UBC PRESS, 1996彭震伟,新形势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初探,城市经济研究,1995-6彭震伟,大都市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职能演变及其展望,城市规划汇刊,1995-2Peng Zhenwei,Market Towns in Metropolitan Shanghai: A Case Study of Hongmiao Town, Small Tow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URN, UBC PRESS, 1995彭震伟,大都市地区集镇的发展特征及其对策,《上海人居中心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彭震伟,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的区位分析,城市规划汇刊,1990-3彭震伟、周宇、齐宏,北京西单商业区变化与发展研究,城市规划,1989-4

同济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2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应该算是 国家级核心期刊!!算A类级期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SA 科学文摘(英)(2011)Pж(AJ) 文摘杂志(俄)(2014)EI 工程索引(美)(2014)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2014-2015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14年版

它被EI收录,但它不是EI,EI指的是美国的工程索引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月几号出版

它被EI收录,但它不是EI,EI指的是美国的工程索引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月几号出版的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月几号出版的啊

每月15号出版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 索引序列
  • 同济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2月出版
  • 同济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2月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月几号出版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月几号出版的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月几号出版的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