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背景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背景

发布时间: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背景

丁明 个起子是不是?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在云贵高原中部有一个古老民族,名为布依族。布依族在有戏剧之前就有瑰丽多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及民间说唱、歌谣等,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风貌和心理素质。从形式方面看,布依族歌谣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但是最有民族特色的是韵文体。这些韵文体是从歌唱形式传唱下来的,故布依族地区被人们称为“诗乡歌海”。为了便于表达和朗朗上口,布依族诗歌主要使用重叠、复沓、对仗、比兴等手法。特别是复沓,是布依族民歌中常用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手法,有段式复沓和句式复沓。有时段式复沓中又包含句式复沓。押韵有押头尾韵、腰韵和尾韵等几种形式。布依族既善歌又善舞。如击铜鼓就边鼓边舞,除铜鼓舞外还有织布舞、花包舞、扁担舞、秋千舞、转场舞和狮子舞等。明代时军队南征驻扎在贵州,将军傩带到了贵州。因军傩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戏”。当时的安顺地区有“黔之腹、滇这喉”之称,不少村寨叫屯、堡、哨、卫、所、营,而地戏恰好出现在此地。地戏先在军营中演唱,随着军营的扩展,移民的增加,地戏也传到了布依地区。布依族接受了地戏演出形式,但在演唱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并融进了本民族的音乐,使其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为了适合布依族的需要,地戏中木雕的面具后来多为粉墨勾脸,还增加了文戏演出剧目。这些文戏有汉族戏曲移植过来的,也有从流传的布依族叙事诗改编过来的。无论是移植的还是改编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戏《祝英台》,是根据布依族叙事诗歌改编的,情节虽与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读书地点也移到了贵阳,江浙小曲也变成布依族的山歌。安顺地区地戏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演员已分生、旦、净、丑,均由男性扮演。布依族地戏的角色也同样如此分行当,唱腔亦同。布依戏中有生、旦、丑及大王、大将等分工,各角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过程中对面穿梭,形式活泼,风格质朴。布依戏的各个角色都戴着别致古朴的面具,其面具有木雕,笋壳、竹篦壳几种。主要以红、黑、黄、绿、蓝、紫六色勾画、涂染,雕刻和绘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着力渲染。演出时,演员头上蒙以青纱,然后藏上面具,通过面具上眼、鼻、嘴处雕开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着表演技艺,成为别具特色的一个民族戏剧的剧种。演奏所用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锣、小马锣、钗、钹、鼓等。有的布依戏队还加入勒尤和木叶伴奏。器乐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情绪、表达人物感情中使用,并可作演出过场音乐。打击乐较为简单,主要在创造舞台气氛、掌握戏剧节奏中使用。布依戏的音乐由唱腔、器乐曲牌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由于其处于调整发展中,至今尚无专业组织,很难统一规范,各地业余布依戏队的演唱与演奏多带随意性,因此可以大致可归类出两种音乐。第一种是正调类唱腔,包括正调、反簧板、大王调、喊板等。其中的正调为主要唱腔,民歌类为辅肋唱腔。第二种是由起落调、浪哨腔、喊板、灯调、苦调等组成。其中的起落调为主要唱腔。除此以外,布依戏中还有一种布依彩调,它与广西壮族彩调板凳戏有着渊源关系。布依族集居地区之一的黔南与桂北仅一水之隔,在清乾隆前流传在广西、西林、隆林、百色、凌云、乐业、田林、旧州一带的彩调板凳戏,接受了湖南花鼓戏和桂戏影响,布依戏逐渐由歌舞演唱形式变成了戏曲化的演出。布依戏的唱腔古朴,富抒咏性。布依戏的唱词结构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戏的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华盖,指法、定眼、绕场步、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丑步、矮步等。武打行当中有挡丁、挡巧等。布依戏演出活动无舞台限制,演出于“岁终新正”的节日里,其习俗分为“加官开台、扫台封箱”两部分。舞台背景多为具有驱邪祈福、消灾纳吉的“八仙”幕布。服装、化妆较为简单。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间,有一个名叫王有益的布依族人,他是贵州兴义县人,他在广西隆林县、西林县等地学成了壮剧后,回到家乡,把学来的戏技用于改造本民族的“八音坐弹式”。八音坐弹是布依族的一种说唱形式,“八音”指说唱时伴奏的八种乐器,即牛骨琴、葫芦琴、铓锣、笛、箫、钗、鼓、月琴。八音坐弹戏最初是由八音坐弹的说唱发展而来的。它演出时穿本民族服装,头饰也简单。表演时多为小生、小旦载歌载舞。王有益组织的戏班打破了小生、小旦歌舞演唱格局,他根据汉族小说唱本《穆桂英》等,编排了《七姐妹》、《琵琶记》等,到各村寨巡回演出。由于吸收融会壮戏、桂戏服饰、化妆和表演技巧,使观众耳目一新。戏班演到一处轰动一处。王有益还打破世俗观念的阻挠,第一个把自己独生女儿王新芝送入戏班学戏,在《七姐妹》中扮演穆桂英,发挥了“文打扇,武挥刀”的技艺,轰动盘江。王新芝后来成为布依戏第一个女旦新星。在王新芝之前布依戏只有男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黔桂地界享有盛名的侬茂生。侬茂生小时就向邻里姐妹学唱“浪哨歌”,后拜本寨戏师杨永禄为师,学布依戏旦角唱功及身段步法。侬茂生10岁就登台表演。后演《樊梨花》一角成名。他演到十七八岁时,所扮演的女性更具女性魅力,其跑圆场如迎风摆柳,被观众誉为“风摆柳”。由八音坐弹演变的布依戏音乐曲调,有过场调、京调]、起落调、翻演调、马倒铃、紧板、慢板、正调、长调、武打升官调、八谱调、反调、倒茶调、吃酒调等。如布依戏《罗细杏》就有布依传统的“八音”及喜调、哭调、山歌调,以及彩调中的四平腔、八路优等曲牌。歌唱时融入了布依族独有的真假声及高音收尾的民歌唱法,听起来古朴纯真、优美心。布依戏受壮剧影响,但多年来经过布依族戏曲艺人的发展创新,唱腔与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壮剧用正反调形成的自然和声演奏,布依戏用正反调演奏。壮剧高音胡是用马骨制作的,布依戏高音胡多用牛骨制成。壮剧低音多用二胡,布依戏低音用的是葫芦琴。壮剧幕布一般未着画装饰,布依戏幕布多着画装饰,甚至连顶篷也画有图饰。壮戏剧目不分“正戏”与“杂戏”,布依戏则分“正戏”与“杂戏”。布依戏正戏多沿用汉戏剧本或汉族古代故事改编本,如《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送京娘》、《樊梨花》、《朱砂记》、《三下南唐》、《四下河东》、《辕门斩子》、《五虎平西》等,表现汉官时,自报家门,审问等用汉语,引子、定场诗、演唱则用布依语。杂戏开始时没有剧本,全凭口头流传,故演出以生活小戏为主,篇幅较短,多表现本民族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特色。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存留下来的布依戏已无“正戏”与“杂戏”之分了。11布依戏的剧目有哪些特色?布依戏在吸收融化安顺地戏、黔南壮剧、汉剧、苗族端公戏时,移植改编了一些剧目如《薛仁贵》、《说岳传》、《四下河东》、《王玉莲》、《梁山伯祝英台》。表现布依族英雄斗争故事的有《六月六》。布依戏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演的剧目有《人财两空》、《穷姑爷》等。在布依戏中,占比重很大的剧目是表现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爱情幸福的内容,其中有《罗赫信》、《红康金》、《罗细杏》。《罗细杏》讲的是清代布依族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罗细杏,在封建包办婚姻背带亲的逼迫下,嫁给了她所不爱的人。在丈夫家中她受到丈夫公婆的虐待,她曾经幻想用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境况,但残酷的生活事实教育了她,她终于在情人的帮助下冲出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双双逃过了滚滚的南盘江,去寻找新的生活。后来,人们对《罗细杏》又进行改编,罗细杏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得到深层次的合乎情理的表现,使得她反抗封建土司、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形象更加光彩夺目。另外,她与阿品的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也得到乡亲们的支持。在改编本中,罗细杏不是嫁到夫家,而是被土司侬大爷的管家三狗带兵丁强捆上花轿,抢进侬家,在侬家逼迫她与侬大爷的儿子侬二拜堂成亲。这时,罗细杏取出了情人阿品所赠的半边衣,感慨万端。最后为了忠于爱情,她准备了剪刀自刎,表明以死抗恶的决心。她唱道:半边衣,手中握,想卜乜、念品哥;可知细杏落牢笼,可知细杏受折磨。卜乜啊,莫说婚姻前世定,只因铁链把人锁。莫说各人命不好,只因世间虎狼多。品哥啊,妹的心思你知晓,跟哥哪怕下油锅。铁链拿当手镯戴,钢刀当作板凳坐。有哥衣裳伴妹去,妹到黄泉双眼合……泪湿品哥衣,刀饮杏妹血。血溅虎狼巢,以示我清白。为了救出罗细杏,其父罗大爷挥刀冲进侬大爷家拼命,结果被三狗刺死。侬大爷的帮工阿发在罗细杏与情人阿品逃婚途中因护阿品中箭牺牲。还有罗细杏、阿品的好友棍师和阿仙都奋不顾身、机智敏捷地与侬大爷及其管家斗争,保护这对情人逃出了虎狼窝。布依戏《罗赫信》故事情节与《罗细杏》有些相似,为反对父母包办婚姻,罗赫信不去丈夫卢秀文家“坐家”而与情人卢阿秋双双出逃。《红康金》中3个反对包办婚姻的布依族姑娘妹勤、妹快、妹花在她们婚姻遭到家庭的百般迫害后,3个人把头发捆在一起,一齐跳入滔滔的红康金河中,用死来表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和反抗。布依戏也有不少反映机智人物的故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81年演出的《人财两空》。这个戏是册享八达寨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况甲的故事》改编的。这个故事是通过一件事、一个情节,歌颂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揭露了财主的丑恶嘴脸。“甲”在布依语中是“孤儿”,“金”是聪明,《况甲的故事》是《甲金的故事》的异名。布依戏《人财两空》中的黑甲的原型即是甲金。这个戏只有两场。反面人物有老财及其老婆财婆,正面人物有老财的长工黑甲、媒婆江嫂。戏曲内容讲的是老财借故到江边亭收租发债,想把王大爹的女儿王二妹娶过来做偏房,请江嫂做媒。江嫂想:“老笨牛想寻花问柳,五黄六月来收租息,乡亲们危急他欢笑,这缺德事干不得。”所以她和财婆派去监视老财的黑甲一起表面上打着为老财办好事的幌子,实际上利用老财怕老婆又愚蠢的弱点,巧妙地作弄他并让他立下了免掉江边亭全寨历年所欠债的字据。后来在老财和二妹“拜堂”时,他们暗中请来了财婆,使怕老婆的老财落得一个“人财两空”的下场。全剧尖锐的阶级斗争是在诙谐风趣、讽刺幽默的喜剧气氛中表现的。无论正反人物都性格突出、形象鲜明。《穷姑爷》也是反映机智人物布依戏之一。《穷姑爷》又名《三老姨》,或称《卜当》。讲的是布依族某村的寨老有3个女婿,大女婿、二女婿富有,三女婿贫寒,却聪明过人。一日,3个女婿同往岳父家中,岳父嫌贫爱富,对大、二女婿热情款待,对三女婿则打发另宅食住,并拿蓑衣予以当被。三姑爷一气之下,想出了惩治他们的办法。三女婿将蓑衣扯开搓成绳索,半夜时,把大女婿、二女婿的马拴在一起,马嘶声惊动了二人。他趁二人前往马厩看马时,进入住房,把粪便放在二人床上。大女婿、二女婿返房见状,怕岳父责怪,只好连夜离开岳父家中。次日,岳父未见大女婿、二女婿共进早餐,问其下落,三女婿托言上山寻找,乘机将蓑衣斗笠挂在山上,声称二人无颜下山,并要人送食。寨老责人送去酒肉,三女婿独自在山上受用后,将剩食埋于土中。下午,他邀岳父上山打猎,当岳父饥饿欲等食物充饥时,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声称“宝刀”可以掘土取食,并当场用刀掘土,取出食物给岳父食用。岳父慕其宝刀,逐用重金买下。三姑爷拿着卖刀的银两扬长而去。《穷姑爷》这出戏情节曲折,演起来,十分诙谐,深受观众欢迎。布依戏在演出上,很多都是用“双语”演出,如在正戏演出前的“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等与表现剧中“规定情境”时,均说汉语,而抒情演唱、对话道白、插科打诨,即用布依语。这种采用“双语”的表舞演唱并重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其移植戏之固定模式,充分地显示了在移植戏中浓郁有民族艺术特色和艺术特性。布依族人民在不断的发展中,善于吸取汉文化养料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他们把移植剧目,视为通向戏剧文化的桥梁。这些剧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并用自己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去规范它们,再现它们,并融入布依族文化内涵特质。布依戏主要由村寨的民间业余戏班加以传承。戏班一般有三十多人,以自然村寨为基础,戏师为班头,各班每年春节期间必须为本寨,或没有戏班的村寨演出,以穰灾祈福、驱鬼逐疫。布依戏拥有剧目100余出。由于过去布依族没有文字,戏剧传播仅靠戏师口传身授,或用汉字记布依语音成本传世。历史上的劫难和老戏师的逝世,造成大多数剧本被毁、失传的状况。据统计,现存剧目仅80余个。其中的《穷姑爷》、《人财两空》和《罗细杏》夺得全国大奖。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

写出每个地方音乐的特征就可以了。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6�1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ˇ�0�6ˇ) ~

以流行于望谟打易的孝歌最具代表性。一 领众和,用铙钹伴奏。绕棺舞唱,气氛肃穆。第 2土语区地处经济文化比较发展的贵州中部,和 汉族交往较多,其民歌一般分为用汉语演唱的“明歌” 和以布依语演唱的“土歌”两种。还有两种语言兼用的“夹簧歌”以及“咕噜山歌”、“结巴歌”等。 有短歌、 长歌两类。短歌为4、6、8句,多 为近代新词;一首长歌有几十句乃至上百句,属古歌,内 容多为开天辟地、民族历史、天理人情等,用以教育后代。 咕噜山歌 因山歌中的衬词而得名,短促密集的节奏,诙谐生动的衬词,轻快活泼的曲调,使其具有非常 鲜明的特征。 这一地区的布依族以小聚居的方式杂居于汉族中间, 其民间歌曲受汉族影响较大,除大量的用汉语演唱外,许多布依族民歌在曲调、调式、结构等方面显露出汉族山歌的影响。第 3土语区的布依族民歌有两大特点:一是由于与 族、苗族、汉族相杂居,布依族民歌有着明显的受这 些民族音乐影响的痕迹;二是由于布依族居住分散,各 村寨的生活习俗、民歌的音调、风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流行于镇宁县的扁担山歌,就与其他布依族村寨的民 歌毫无共同之处。它以re为主音,旋律进行中的上、下 四、五度跳进,词曲结合的一字一音等显出了它的独特 个性。威宁布依族民歌受当地 族民歌的影响较深,特 别是在衬词衬句的运用上更为鲜明突出。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布依族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时期有所差别。据史籍记载,明至清初,布依族原为火葬,清中叶以后,始行木棺土葬。明郭子章《黔记诸夷仲家》中说:"丧,食尚鱼虾,而忌禽兽之肉,葬以伞盖墓,期年而焚之,祭以枯鱼";清康熙《贵州通志蛮僚》中说"丧则屠牛召亲友习阴阳家言,不上坟";道光《安平县志》亦说;"用火葬习俗,三年后,视尸朽烂,举火焚之,以瓦缸检骨灰埋窖"。近年来在罗甸、平塘一带布依族地区曾挖掘出不少骨灰坛罐,均为火葬明证。清中叶后,始有坟茔墓碑,为后代子孙留下扫墓标记,这显然是受汉族文化影响所致。近现代丧葬习俗,各地亦不尽相同,有的留存本民族陈腐形式,有的与本地汉族基真相同,但都先举行祭奠,后木棺土葬,丧葬步骤大抵有入殓、祭奠、出殡和埋葬

在云贵高原中部有一个古老民族,名为布依族。布依族在有戏剧之前就有瑰丽多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及民间说唱、歌谣等,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风貌和心理素质。从形式方面看,布依族歌谣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但是最有民族特色的是韵文体。这些韵文体是从歌唱形式传唱下来的,故布依族地区被人们称为“诗乡歌海”。为了便于表达和朗朗上口,布依族诗歌主要使用重叠、复沓、对仗、比兴等手法。特别是复沓,是布依族民歌中常用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手法,有段式复沓和句式复沓。有时段式复沓中又包含句式复沓。押韵有押头尾韵、腰韵和尾韵等几种形式。布依族既善歌又善舞。如击铜鼓就边鼓边舞,除铜鼓舞外还有织布舞、花包舞、扁担舞、秋千舞、转场舞和狮子舞等。明代时军队南征驻扎在贵州,将军傩带到了贵州。因军傩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戏”。当时的安顺地区有“黔之腹、滇这喉”之称,不少村寨叫屯、堡、哨、卫、所、营,而地戏恰好出现在此地。地戏先在军营中演唱,随着军营的扩展,移民的增加,地戏也传到了布依地区。布依族接受了地戏演出形式,但在演唱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并融进了本民族的音乐,使其具有本民族的特色。为了适合布依族的需要,地戏中木雕的面具后来多为粉墨勾脸,还增加了文戏演出剧目。这些文戏有汉族戏曲移植过来的,也有从流传的布依族叙事诗改编过来的。无论是移植的还是改编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戏《祝英台》,是根据布依族叙事诗歌改编的,情节虽与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读书地点也移到了贵阳,江浙小曲也变成布依族的山歌。安顺地区地戏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演员已分生、旦、净、丑,均由男性扮演。布依族地戏的角色也同样如此分行当,唱腔亦同。布依戏中有生、旦、丑及大王、大将等分工,各角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过程中对面穿梭,形式活泼,风格质朴。布依戏的各个角色都戴着别致古朴的面具,其面具有木雕,笋壳、竹篦壳几种。主要以红、黑、黄、绿、蓝、紫六色勾画、涂染,雕刻和绘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着力渲染。演出时,演员头上蒙以青纱,然后藏上面具,通过面具上眼、鼻、嘴处雕开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着表演技艺,成为别具特色的一个民族戏剧的剧种。演奏所用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锣、小马锣、钗、钹、鼓等。有的布依戏队还加入勒尤和木叶伴奏。器乐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情绪、表达人物感情中使用,并可作演出过场音乐。打击乐较为简单,主要在创造舞台气氛、掌握戏剧节奏中使用。布依戏的音乐由唱腔、器乐曲牌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由于其处于调整发展中,至今尚无专业组织,很难统一规范,各地业余布依戏队的演唱与演奏多带随意性,因此可以大致可归类出两种音乐。第一种是正调类唱腔,包括正调、反簧板、大王调、喊板等。其中的正调为主要唱腔,民歌类为辅肋唱腔。第二种是由起落调、浪哨腔、喊板、灯调、苦调等组成。其中的起落调为主要唱腔。除此以外,布依戏中还有一种布依彩调,它与广西壮族彩调板凳戏有着渊源关系。布依族集居地区之一的黔南与桂北仅一水之隔,在清乾隆前流传在广西、西林、隆林、百色、凌云、乐业、田林、旧州一带的彩调板凳戏,接受了湖南花鼓戏和桂戏影响,布依戏逐渐由歌舞演唱形式变成了戏曲化的演出。布依戏的唱腔古朴,富抒咏性。布依戏的唱词结构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戏的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华盖,指法、定眼、绕场步、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丑步、矮步等。武打行当中有挡丁、挡巧等。布依戏演出活动无舞台限制,演出于“岁终新正”的节日里,其习俗分为“加官开台、扫台封箱”两部分。舞台背景多为具有驱邪祈福、消灾纳吉的“八仙”幕布。服装、化妆较为简单。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间,有一个名叫王有益的布依族人,他是贵州兴义县人,他在广西隆林县、西林县等地学成了壮剧后,回到家乡,把学来的戏技用于改造本民族的“八音坐弹式”。八音坐弹是布依族的一种说唱形式,“八音”指说唱时伴奏的八种乐器,即牛骨琴、葫芦琴、铓锣、笛、箫、钗、鼓、月琴。八音坐弹戏最初是由八音坐弹的说唱发展而来的。它演出时穿本民族服装,头饰也简单。表演时多为小生、小旦载歌载舞。王有益组织的戏班打破了小生、小旦歌舞演唱格局,他根据汉族小说唱本《穆桂英》等,编排了《七姐妹》、《琵琶记》等,到各村寨巡回演出。由于吸收融会壮戏、桂戏服饰、化妆和表演技巧,使观众耳目一新。戏班演到一处轰动一处。王有益还打破世俗观念的阻挠,第一个把自己独生女儿王新芝送入戏班学戏,在《七姐妹》中扮演穆桂英,发挥了“文打扇,武挥刀”的技艺,轰动盘江。王新芝后来成为布依戏第一个女旦新星。在王新芝之前布依戏只有男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黔桂地界享有盛名的侬茂生。侬茂生小时就向邻里姐妹学唱“浪哨歌”,后拜本寨戏师杨永禄为师,学布依戏旦角唱功及身段步法。侬茂生10岁就登台表演。后演《樊梨花》一角成名。他演到十七八岁时,所扮演的女性更具女性魅力,其跑圆场如迎风摆柳,被观众誉为“风摆柳”。由八音坐弹演变的布依戏音乐曲调,有过场调、京调]、起落调、翻演调、马倒铃、紧板、慢板、正调、长调、武打升官调、八谱调、反调、倒茶调、吃酒调等。如布依戏《罗细杏》就有布依传统的“八音”及喜调、哭调、山歌调,以及彩调中的四平腔、八路优等曲牌。歌唱时融入了布依族独有的真假声及高音收尾的民歌唱法,听起来古朴纯真、优美心。布依戏受壮剧影响,但多年来经过布依族戏曲艺人的发展创新,唱腔与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壮剧用正反调形成的自然和声演奏,布依戏用正反调演奏。壮剧高音胡是用马骨制作的,布依戏高音胡多用牛骨制成。壮剧低音多用二胡,布依戏低音用的是葫芦琴。壮剧幕布一般未着画装饰,布依戏幕布多着画装饰,甚至连顶篷也画有图饰。壮戏剧目不分“正戏”与“杂戏”,布依戏则分“正戏”与“杂戏”。布依戏正戏多沿用汉戏剧本或汉族古代故事改编本,如《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送京娘》、《樊梨花》、《朱砂记》、《三下南唐》、《四下河东》、《辕门斩子》、《五虎平西》等,表现汉官时,自报家门,审问等用汉语,引子、定场诗、演唱则用布依语。杂戏开始时没有剧本,全凭口头流传,故演出以生活小戏为主,篇幅较短,多表现本民族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特色。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存留下来的布依戏已无“正戏”与“杂戏”之分了。11布依戏的剧目有哪些特色?布依戏在吸收融化安顺地戏、黔南壮剧、汉剧、苗族端公戏时,移植改编了一些剧目如《薛仁贵》、《说岳传》、《四下河东》、《王玉莲》、《梁山伯祝英台》。表现布依族英雄斗争故事的有《六月六》。布依戏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演的剧目有《人财两空》、《穷姑爷》等。在布依戏中,占比重很大的剧目是表现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爱情幸福的内容,其中有《罗赫信》、《红康金》、《罗细杏》。《罗细杏》讲的是清代布依族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罗细杏,在封建包办婚姻背带亲的逼迫下,嫁给了她所不爱的人。在丈夫家中她受到丈夫公婆的虐待,她曾经幻想用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境况,但残酷的生活事实教育了她,她终于在情人的帮助下冲出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双双逃过了滚滚的南盘江,去寻找新的生活。后来,人们对《罗细杏》又进行改编,罗细杏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得到深层次的合乎情理的表现,使得她反抗封建土司、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形象更加光彩夺目。另外,她与阿品的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也得到乡亲们的支持。在改编本中,罗细杏不是嫁到夫家,而是被土司侬大爷的管家三狗带兵丁强捆上花轿,抢进侬家,在侬家逼迫她与侬大爷的儿子侬二拜堂成亲。这时,罗细杏取出了情人阿品所赠的半边衣,感慨万端。最后为了忠于爱情,她准备了剪刀自刎,表明以死抗恶的决心。她唱道:半边衣,手中握,想卜乜、念品哥;可知细杏落牢笼,可知细杏受折磨。卜乜啊,莫说婚姻前世定,只因铁链把人锁。莫说各人命不好,只因世间虎狼多。品哥啊,妹的心思你知晓,跟哥哪怕下油锅。铁链拿当手镯戴,钢刀当作板凳坐。有哥衣裳伴妹去,妹到黄泉双眼合……泪湿品哥衣,刀饮杏妹血。血溅虎狼巢,以示我清白。为了救出罗细杏,其父罗大爷挥刀冲进侬大爷家拼命,结果被三狗刺死。侬大爷的帮工阿发在罗细杏与情人阿品逃婚途中因护阿品中箭牺牲。还有罗细杏、阿品的好友棍师和阿仙都奋不顾身、机智敏捷地与侬大爷及其管家斗争,保护这对情人逃出了虎狼窝。布依戏《罗赫信》故事情节与《罗细杏》有些相似,为反对父母包办婚姻,罗赫信不去丈夫卢秀文家“坐家”而与情人卢阿秋双双出逃。《红康金》中3个反对包办婚姻的布依族姑娘妹勤、妹快、妹花在她们婚姻遭到家庭的百般迫害后,3个人把头发捆在一起,一齐跳入滔滔的红康金河中,用死来表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和反抗。布依戏也有不少反映机智人物的故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81年演出的《人财两空》。这个戏是册享八达寨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况甲的故事》改编的。这个故事是通过一件事、一个情节,歌颂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揭露了财主的丑恶嘴脸。“甲”在布依语中是“孤儿”,“金”是聪明,《况甲的故事》是《甲金的故事》的异名。布依戏《人财两空》中的黑甲的原型即是甲金。这个戏只有两场。反面人物有老财及其老婆财婆,正面人物有老财的长工黑甲、媒婆江嫂。戏曲内容讲的是老财借故到江边亭收租发债,想把王大爹的女儿王二妹娶过来做偏房,请江嫂做媒。江嫂想:“老笨牛想寻花问柳,五黄六月来收租息,乡亲们危急他欢笑,这缺德事干不得。”所以她和财婆派去监视老财的黑甲一起表面上打着为老财办好事的幌子,实际上利用老财怕老婆又愚蠢的弱点,巧妙地作弄他并让他立下了免掉江边亭全寨历年所欠债的字据。后来在老财和二妹“拜堂”时,他们暗中请来了财婆,使怕老婆的老财落得一个“人财两空”的下场。全剧尖锐的阶级斗争是在诙谐风趣、讽刺幽默的喜剧气氛中表现的。无论正反人物都性格突出、形象鲜明。《穷姑爷》也是反映机智人物布依戏之一。《穷姑爷》又名《三老姨》,或称《卜当》。讲的是布依族某村的寨老有3个女婿,大女婿、二女婿富有,三女婿贫寒,却聪明过人。一日,3个女婿同往岳父家中,岳父嫌贫爱富,对大、二女婿热情款待,对三女婿则打发另宅食住,并拿蓑衣予以当被。三姑爷一气之下,想出了惩治他们的办法。三女婿将蓑衣扯开搓成绳索,半夜时,把大女婿、二女婿的马拴在一起,马嘶声惊动了二人。他趁二人前往马厩看马时,进入住房,把粪便放在二人床上。大女婿、二女婿返房见状,怕岳父责怪,只好连夜离开岳父家中。次日,岳父未见大女婿、二女婿共进早餐,问其下落,三女婿托言上山寻找,乘机将蓑衣斗笠挂在山上,声称二人无颜下山,并要人送食。寨老责人送去酒肉,三女婿独自在山上受用后,将剩食埋于土中。下午,他邀岳父上山打猎,当岳父饥饿欲等食物充饥时,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声称“宝刀”可以掘土取食,并当场用刀掘土,取出食物给岳父食用。岳父慕其宝刀,逐用重金买下。三姑爷拿着卖刀的银两扬长而去。《穷姑爷》这出戏情节曲折,演起来,十分诙谐,深受观众欢迎。布依戏在演出上,很多都是用“双语”演出,如在正戏演出前的“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等与表现剧中“规定情境”时,均说汉语,而抒情演唱、对话道白、插科打诨,即用布依语。这种采用“双语”的表舞演唱并重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其移植戏之固定模式,充分地显示了在移植戏中浓郁有民族艺术特色和艺术特性。布依族人民在不断的发展中,善于吸取汉文化养料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他们把移植剧目,视为通向戏剧文化的桥梁。这些剧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并用自己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去规范它们,再现它们,并融入布依族文化内涵特质。布依戏主要由村寨的民间业余戏班加以传承。戏班一般有三十多人,以自然村寨为基础,戏师为班头,各班每年春节期间必须为本寨,或没有戏班的村寨演出,以穰灾祈福、驱鬼逐疫。布依戏拥有剧目100余出。由于过去布依族没有文字,戏剧传播仅靠戏师口传身授,或用汉字记布依语音成本传世。历史上的劫难和老戏师的逝世,造成大多数剧本被毁、失传的状况。据统计,现存剧目仅80余个。其中的《穷姑爷》、《人财两空》和《罗细杏》夺得全国大奖。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方向

是啊 !是丁明明个七直!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音乐有助于治疗各种身体、精神和心理障碍。  音乐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如记忆、注意力和集中力。  性格特征与音乐偏好之间的关系。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音乐时代及其对公众观点的影响。  音乐潮流对公众行为的影响。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数字录音技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歌手。  视频剪辑:视觉图像与声音。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  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  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  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  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  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  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  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  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  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  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  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  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  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  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  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  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  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意义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一带。有二十几个不同民族聚居在这里。该区民歌有着不同层次的古老文化特征,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为“诗、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内容复杂多样,同时存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文字,民歌成了他们记载历史、传播知识以及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所有这些都反映出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多数民族都有二声部、三部民歌。民歌的分类有“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游方的起因等。曲调富于吟诵性,歌唱者多为老人。侗族大歌50年代即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桂花开放贵人来》、《阿细跳月歌》等,也都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部受萨满教影响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包括鄂温克、赫哲、达斡尔、满族筹),鄂伦春族在1949年前还保留着不少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过去以狩猎为生,每当狩猎满载归来,或者民族节日,都要进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山歌,(2)歌舞曲,(3)萨满调。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此外《鄂伦春族小唱》在全国也很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地区,有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藏、裕固等民族聚居的区域。自古以来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西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化交融,产生了八个民族并有的歌种——“花儿”。该区民歌可分“家曲”,“野曲”两大类,“家曲”包括各种酒曲、宴席曲、小词、秧歌等;“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牧歌等。野曲只能在室外唱。“花儿”为代表性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扩、淳朴。不论哪个民族都使用汉语演唱,而各民族有自己的衬词,中外闻名的曲目有《上去高山望平川》。 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种多样。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l)东北都平原民歌支区;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3)江淮民歌支区;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5)闽、台民歌支区; (6)粤民歌支区;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8)湘民歌支区; (9)赣民歌支区;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11)客家民歌特区。 汉族民歌品种繁多,仅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十大类: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包括灯歌)、风俗歌、儿歌、摇儿歌。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校发达地区。根据风格上的微小差异,该区又可分为两个小区,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吉、黑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同属近似风格。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北部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与外地交流,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 《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5)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6)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7)江汉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9)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南以及广西西北部分地区。北以秦岭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灯歌。此外川江船夫号子也很有特色。闻名的曲目有《小河淌水》、《赶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府》等。 (11)客家民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较广,全国有八千余万人口,民欧特区主要指包括广东东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东南部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客家人比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战乱由北方中原一带来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遗风,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为山歌,闻名的曲目有《灯红歌》、《风吹竹叶》等。

丁明 个起子是不是?

我是不知道啦!嘿嘿,

上数据库(大学里都有)搜索与你题目相同或相似或相关的论文看看别人的绪论或前言写什么,你参考着写就行。  帮您找到了一篇“油价上涨和高空驰率对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但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 出租车行业受我国资源短缺和脆弱环境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本文就油价上涨和高空驰率对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上海出租车行业在经历了2 0 世纪8 0 年代后期和9 0 年代前期近1 0年的快速发展后. 在最近1 0 来年中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表明: 行业车辆数量增幅不大的同时运营收入增长明显。截至2 0 0 6 年底. 该行业已经发展到拥有4 8 0 2 2 辆各类出租车、从业人员近1 0万、年载客5 8 9 2 亿次、年运营里程B 1 0 5 亿公里、年运营收入达1 2 4 9 7亿元的规模。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除夜间时段外. 其他各不同时段出租车空车流量都服从P o is s o n 分布. 工作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大. 中午和晚上时段平均空车流量最小。行业平均服务水平在最繁忙时段内每分钟平均0 . 7 2 辆空车,服务水平最好的时段内大约1 8 1 3 秒可以等到一辆空车。这样的服务水平比许多出租车公司承诺的“电话叫车后1 0 分钟到达“的标准要好. 这也许部分地给出了为什么上海消费者偏好扬招方式的原因, 同时也可以看出上出租车行业在较民出行. 所以. 不业不具备社会可持续性。1 . 燃料价格上涨与空驰率居高不下并行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可整理出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运营数据如下。经简单计算知: 上海出租车行业近年的平均空驰率在4 2 % 以上,2 0 0 6年有大约2 4 3 3 亿公里是车辆空驰里程。另一方面. 随着近年全球石油价格波动. 国内燃料价格呈攀升且加速趋势。  来源:360论文网。

  • 索引序列
  •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背景
  •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
  • 布依族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方向
  • 布依族音乐论文选题意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