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

中国和日本在教育上差异性很大,日本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比两国儿童教育观,既能进一步了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也能在研究中给中国的儿童教育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笔者将从中日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以此分析中日教育模式下所教育成果的差异。一、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价值取向每个中国家庭中的孩子都曾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国人口多而资源相对有限的社会,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可以有一日得以出人头地。因此,中国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令孩子通过快人一步的超前学习达到脱颖而出的目的。从而出现了每到周末各大补习班都人满为患。院子中越发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窗台的台灯亮至深夜也越来越平常。日本家庭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于礼仪和素质教育,父母更关心孩子在学校中是否开心,是否能够融入学校的环境。相比于地位、金钱,团队意识在日本人的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多的投入在如何融入班级,融入小团队。他们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因此,中国的“个人本位”教育理念与日本的“他人本位”观念的差异导致中日教育方式的不同,根本原因由于中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人口基数大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导致竞争相对激烈。并且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少,也迫使如今许多中国家长不得不以抹杀儿童童年玩耍的权利而进行高压的精英教育。日本相较于中国教育水平非常发达且平均,小学中学不存在重点之分,师资力量的平均化也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其竞争压力。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所以导致了孩子整体发展中的不同表现。教育方式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讲究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以家庭为主。但是中国家庭教育更多提及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却忽视了孩子相关品性的教育,过度放纵、宠溺孩子使得如今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反观日本,日本家庭更侧重于教育孩子意志磨练方面,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忍耐、自省。日本幼儿园的传统之一便是冬日裸跑,以此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及身体。中国家长则更多的对此现象表示无法接受,中国以防止为主,预防感冒、害怕冻伤因此对孩童的保护做的无微不至,却让其失去了抵御寒风的能力;日本以适应为主,无论是天气还是社会环境,都强调适应大环境,适应社会,以此完善自我。在教育方式中,日本的教育方式显然更加适合增加孩子们身体抵抗力以及离开家庭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教育观念在中国,家长更习惯于使用:“乖、听话、有爱、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这些词汇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中要听父母的话,对待长辈要有礼貌,但是如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在很多家庭中很少见到,过度的溺爱以及传统礼教的实施不力导致中国的孩子对于自己独立性人格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日本,“不妨碍他人”是为人处事的主旋律,这使得在日本社会中个体更具有责任感,自己份内的工作必须自己完成,不会给他人添麻烦。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日本老人无人赡养以及年轻人不堪重负而轻生的现象无减反增。这种“不妨碍他人”的思想也体现在不妨碍子女的生活,子女不用照顾老人,因此老人晚年的生活幸福保障力度不足。因此,教育观念的不同是不同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互相取长补短,方能有所改善。二、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评价体系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主要由其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只要小孩子学的好,不管干什么都可以认为是对的。因此,这也导致了在一些中小学校中,分数高的同学可以肆意歧视分低的同学而不受到他人的指点的现象,也导致了新年过节倘若成绩不理想便无法面对亲朋好友的自卑感。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一些学生的心态开始扭曲,渐渐打下“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的人生观。然而在日本,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更多的是看其对于集体的融入程度以及通识教育。他们在幼儿园阶段没有课本,只有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英语等课程,因此日本的小孩子在幼儿园中没有那么多的压力,更多的能令他们真正的玩起来,通过玩耍教会他们融入集体,学会微笑,学会说谢谢。不同的评价体系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中国填鸭式教育培养了非常多的高技术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拥有着不凡的学术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为人处事能力相比于日本青年则逊色许多,这也导致了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只会自己搞学术研究而不会与他人合作的现实,制约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日本教育的评价方式使得其学生拥有更好的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是专业性却不如中国人。他们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因此在集体的努力下,往往面对诸多困难时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更有利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实用性许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中学了很多知识,如今步入社会后能用上的知识寥寥无几。以军训为例,中国 儿童接受的都是最简单的站军姿、队形之类的训练, 整个军训的时间也不长。而日本儿童的军训方式却不一样,不光没有家长的全程陪同,而且在军训内容上也和部队正规军训一样。比如日本儿童模拟战争时人员受伤的抢救场面,两个儿童全身军装用担架抬着伤员,一个女孩子模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治疗,而且是在雪天进行。可以看出日本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并非像中国一样注重形式。他们在校期间每 一项活动及课程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早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投入也使得日本人在步入社会后更加适应。

我猜吧 就是促进文化交流吧 各种文化的交流 没错 应该就是了

中国教育是修养,日本是抄袭。就叫 米粒之光比皓月

不知道,不清楚。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文献

公正地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决不是一无是处,不然我们这些在中国培养出来的人如何能够在海外成为精英?近期我接触到来自中国大陆的交流高中生,从学业到人品个性也都很优秀。我也接触了来自国内的教师和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感觉他们的思路还是很活跃开放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也很有一套,我们美国校区的校监校长们还去中国的学校取经呢。中国人民完全不必把自己的教育体系看得一无是处,而要有信心取长补短。不过美国教育体系中确实有值得中国借鉴之处。在此我仅简单说一下作为新潮代表的美国是怎么个“新”法,详细的另外作文。不要误认为美国的“新潮”就是开放、超前、时髦其实,教育是一个非常求实的行业,担负教导下一代的重任,必须要从传统教起。美国学校也一直抗拒现代媒体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试图从正面、传统、保守的方面引导孩子们。然而,美国的教育确实有先进的新东西。所谓先进,不仅是及时引进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电化数码教学)和不断更新教材,更注意对师资进行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及时采用最新行为和心理教学法,根据新时代少儿发展的特点来教导学生。心理学是在西方诞生并发展的,中国近年才开始引进。而美国早已经将心理学引入教学体系,教师们都必须接受教育心理学培训,要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情感情绪特点,以便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课。懂得心理学的老师绝对不会对学生恶言谩骂或讽刺打击。每个学校都有若干名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负责对学生进行行为情绪指导。美国学校还都有特殊教育老师,职责是对有一定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特别辅导。具体点说,以前咱们总以为一些调皮捣蛋上课坐不住的孩子是有品行问题的“坏孩子”,一些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是脑子笨。而现代医学已经发现,相当比例的孩子天生有些特殊性,有的是发育比同龄人慢些,也有的是由某种记忆或解读障碍,或者患有自闭症多动症等疾病。如果看不起他们如同雪上加霜。其实这样的孩子不是就无法学习好,恰恰相反,其中有些孩子的智商还特别高,只是发展不均衡。比如有的对数字特别灵,因此数学很棒,但识字背书就是不行。还有的上课无法专心,如果给与单独特殊辅导却会成为优秀学生。因此美国学校把这类学生列为“特殊教育生”,他们跟同年级班上课,却有老师开小灶帮他们复习或做功课。在这种特别辅导下,有些障碍的学生照样能学得很好甚至成为特殊人才。心理培训和特殊教育尚未在中国的学校得到全面推广,就会影响学生们受到合理的教育。所谓“素质教育”不是学点体育才艺等表面技能,而是要做到从内心提高。如果老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素养,怎能教导出高素质的学生?在美国,教育不是独立的,而是全社会关注的行业,现代高科技、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文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成果都贡献给教育界,因此学校才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享用各种研究成果,教师也受到社会的尊重。“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考试论英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做太多的作业,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我们的老师们也基本上不会鼓励和挖掘孩子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反观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就幸福得多了。他们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14时放学后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即便是考试,老师也不会给学生排名次,学生们也从不在意谁考得好或不好。相反,如果某个孩子有某种特长,则会受到其它同学的羡慕和尊敬。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远远比那些书本上枯燥乏味并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抽象理论重要得多。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好的立论之一,就是中国的学生常在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拿金牌。但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学生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打造”出结果来的,所谓的成绩,也只是集中在学科的解题技巧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和发明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只是局限在做题,解题上,而非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试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有限的时光都花在抽象的如同智力游戏的题海上,那么,他们勇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能力必将大受影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美国明显高于我国。美国的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图书馆查文献、找数据来完成一个正规的项目。他们的命题完全从兴趣出发,极为广泛,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完成的论文。美国的老师总是激励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孩子们从不认为世界上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这也正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所打的基础是重知识“学多悟少”,纵观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注重广度;美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得多了。 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美国的学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从深层次思考,我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培养创新与打好基础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繁多,多达上百种,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去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 比较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情况与美国恰恰相反。大一统的要求,千篇一律准则,灵活与个性不够。目前我们施行的课程方案中,必修课的地位相当突出,教学时数多,知识要求高,统一的课标,甚至是统一的教材。 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优势的相互融合才是最优的。如今,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弥补基础。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传统上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 从教育看中国和日本的差距 打开日本教科书,小学一年级读本:上面尽述日本是一个领土狭小,物产匮乏,人口众多而地质灾难频繁的国家。翻开下一页,中国是我们的邻国,土地资源辽阔、物产丰富,气候适意。什么意思?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吧。 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8万平方公里,人口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日本就是因为自己是蕞尔小国,正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并不适合人口居住,日本觊觎中国这块肥肉已是历史悠久了。 在日本的冬天,虽然屋里温暖如春,但户外的冰天雪地里孩子们却是穿着薄薄的毛衫和单裤在外面跑步、玩耍。日本的家居饮食十分简单,即使你是财阀家的公子千金,也不会让你从小有与众不同的奢华心理。这些以致于我们中国人到日本以后总是饿肚子,但是日本的孩子是很健康的,他们在寒风与清贫中学到了坚韧、顽强、他们身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他们的心智得到了坚毅和刚强的锤炼。孩子在游戏中、共同相处中有摩擦的时候,日本的家长总是先让自己的孩子反省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团结。 再来看一看我们中国的父母,在寒冬未到的时候给孩子就穿上厚厚的冬装,家里好吃的东西尽量给孩子,孩子想要什么给孩子什么,以致于每年换季的时候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孩子争执摩擦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寻找幼儿园老师或者对方的家长去替孩子出面解决。骄娇之气在我们中国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日本小孩子的玩具很少用买的,基本上都是妈妈爸爸做给孩子的,而日本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了和大家一样,在没有父母为他们制作玩具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制作,在游戏中,没有人去笑话你玩具材料的好坏,但谁的玩具因为制作的质量原因坏掉的话,是当做一种耻辱的。而这种耻辱对一个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的磨练和动手能力的操练,对今后的生活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呀。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全盘否定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是日本的教育似乎更为孩子的将来和国家的将来负责。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已经高喊了很多年了,真正去面对的素质教育的有多少家长,试问在我们今天的西安,今天的中国有哪一个家长会把自己孩子的棉衣脱掉放在雪地中锻炼?有哪一个家长会让孩子把吃清淡的饭菜只吃个七成饱,有哪以为家长会在繁忙的工作中为孩子亲手制作一件玩具? 我们都热爱和平,但是万一将来有了战争,有着顽强毅力和团结精神的民族和我们的独生子女方阵们谁的优势会大一些?中日两国教育之比较从整体上看,对比中日两国教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条不同的轨迹: 日本轨迹——日本的近代及现代化教育是在政府强有力推动下进行的;教育的推进有着平稳的社会大环境,是连续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一步一个台阶的前进,不受外界干扰破坏,始终稳定向前推进;政府决心大、力度大,以“倾国之力”投入教育事业;教育是日本国民的灵魂,《教育敕语》是日本的第二部宪法;领导人有着高度的“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价值观念。 中国轨迹——中国的近代及现代化教育的基本方向及模式与日本相同,但是,由于政局动荡,国家一直处于战火之中,近代教育的发展是断断续续地进行,没有稳定的大环境,政府虽有决心推动现代化教育,但是,却没有象日本那样以“倾国之力”进行投入,教育没有上升到国民灵魂的地位,也没有一部能够达到“第二部宪法”那样崇高地位的指导性教育法律文件,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人“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价值观念远远比不上日本政府。 2002年,中国成人识字率为5%,文盲和半文盲为人口比例的15%。而2002年日本成人识字率为100%,如今,在日本全国找不到一个文盲。 2005年,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包括在校大学生)者占全国人口比例仅为5%,而同年日本为48%。 2005年,中国的初级教育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水平,中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高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 2005年,中国的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比例相当于日本1924年的水平。 日本在甲午战争获胜之后,从中国索取的二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100%用于国民义务教育,一分钱也不用于军费开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抗战胜利之后日本也赔中国两亿白银战争赔款,那么,这笔钱会100%用于国民义务教育吗? 1949年后,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最初十年,国家在普及国民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时间里,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呈良性发展状态。但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特别是“文革”开始后,中国教育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巨大的倒退,文革中,全国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十年,造成了整整十年的文化断层。在十年浩劫中,一股由民粹主义和东方专制主义合成的黑恶势力把中国与日本的教育差距又拉大了20年。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中国的教育才出现了一个春天。 日本推行现代化教育比中国早40年时间,且在推行教育过程中一路平坦顺利;中国推行现代化教育晚起步40年,且又一路艰难坎坷。这就是中日两国国力相差巨大的最大原因。这两方面原因造就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教育结果,由于这个结果,中国2004的GDP总值为日本的三分之一。 有人曾经问比尔·盖茨,“如果现在让你离开微软,你是否能够再重新创建一个微软?”盖茨说,“可以,但我必须带走一百个人。” 一个国家最关键、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教育、是人才,而中国恰恰是在这一点上远远落在了日本的后面。 日本是一个崇尚实力、藐视真理的民族,当对手软弱时, 国际公理和道义在这个民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当对手的国力超过它时,它才会真正重视国际公理和道义。对待这样的民族,一切公理和道义毫无作用,唯一起作用的是实力!只有我们的实力超过它时,我们讲的话它才能够听得进去。否则,我们讲的全部都是废话,它连半句也听不进去。 从1895年甲午战争开始,中日两国关系就一直处在一种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包括军事、经济、贸易、科技、政治、国际关系,这种竞争状态持续了整整112年,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还会持续下去。在112年时间里,中国大都处在竞争的下风,在每一次的实力较量中大都以败北而告终。事实上,无论是军事、经济、贸易还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素质竞争,无数次“抗日竞争”的失败经验表明,中国人每一次都输在人的素质上,输在最基础的层面——国民教育上。 深入研究中日关系史的学者可以发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跟日本的全方位竞争中,中国总是输在国民教育这个最深层次的问题上。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的败因。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教育状况虽有好转,但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好转!中国的教育发展比起中国的GDP发展速度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长期低于它的GDP增长,那么,它的GDP增长速度迟早会有一天出现负增长。 截至2006年,日本获得诺贝尔奖者已经达到12人,而中国则一人也没有。海外华人虽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不是在中国国内的国家体系中作出贡献所致。 中国人2006年消费水准相当于日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平; 2005年中国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比率为总人口5%,而日本为48%; 2005年,中国的GDP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一。 2000年,中国25-64岁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者为总人口的18%,而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均为80%以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标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准必须是大学毕业生占人口比例30%以上。而中国距这个标准还相差25%。 2005年,中国初中生为适龄少年的95%,这就是说,全国还有5%的适龄少年无法上初中,永远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2005年,乌克兰人口5000万,高等院校为1047所,而中国人口13亿,高等院校为1100所。 芬兰不仅实行9年制国民义务教育,而且,连高中、大学的学费也全部由国家承担,教育经费占全国GDP的18%。 1968年,中国台湾省实行“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制度”1979年和1982年,先后制定了《国民教育法》和《国民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6岁到15岁儿童必须强制入学,然后又相继制定了《强迫入学条例》,将国民教育法制化、具体化。中国台湾《国民教育法》规定,政府每年财政预算的15%必须用于教育投资。 2004年,亚洲开发银行报告:全球190多个国家中已经有170个国家实现了全面免费义务教育,亚洲大部分国家,包括GDP低于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尼泊尔都完全实现了免费国民义务教育。 国民义务教育国际标准定义:学生毋须向学校交付一分钱,连杂费也不用交纳,100%的学习费用全部由国家无条件承担。有人也许会说,我们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能跟西方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发展基础水平低,所以才出现学生向学校交纳“杂费”的状况,是情有可原的。 好,我们暂且不跟西方及日本相比,就只跟亚洲那些与我们处于同样发展基础、甚至比我们基础更差的国家相比。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发展基础比中国更低, 它们就能够做到连“杂费”都不收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朝鲜半岛受日本统治五十年,日本在朝鲜半岛完全采取的是一种掠夺式、压榨式的统治手段,从来没有致力于朝鲜半岛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日据时期朝鲜半岛经济和教育发展一直处于一种原始的低级状态。中国在1949年底国内就基本上结束了战争,而韩国一直到1953年国内才结束战争。朝鲜战争结束的1953年时,韩国的经济及教育水平与北朝鲜一样,比起1953年百废俱兴的中国落后甚远。但是,韩国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60%,中国只有5%。相差55%。完全是天文数字。 2002年,中国国家预算内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2%,2003年为28%,2004年为79%,连续呈下滑趋势。而实际支出则更少于预算开支。据统计,自1993年以来,中国各地政府实际上少支付教育经费为6000亿元人民币。2005年,国家首次《教育监督报告》表明,2005年全国有113个县的中小学校公费教育预算为零。 2003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考察了中国教育状况之后说,“中国政府教育预算仅占教育实际支出的53%,剩下的47%必须由学生家长来承担。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 邓小平先生说,“中国建国之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 但是,直到今天,这个“最大的失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弥补,文革结束已经整整30年时间,在这30年时间里,教育局面虽然有极大的改善,但是,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倾国投入”相比仍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当代中国有句常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讲,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不苦的时候也会苦孩子,不穷的时候的也会穷教育”。 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是一国发展的根本基础!我们必须建立起这样一种全新的观念——以“倾国之力”投入教育。

我觉得在政策上有差距,在思想上有差距,在教育上有差距,在师资上有差距,在道德上有差距。

日本: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传承,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和与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礼节规范,说话的语气措词、行动举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别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风俗习惯。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他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这说明日本人是重视实际锻炼的。  重视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重视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日本的小孩子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的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重视创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教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要尽量解答。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看书,借阅图书,并参加各种创新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像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孩子的溺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早已忘了前辈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懂得坐享父辈们创造的成果,造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辛苦了多年的父辈,因为父辈们体验过生活的艰辛,他们不愿孩子再像他们一样吃苦,于是就将孩子像小皇帝一样高高的捧在手心,生怕他受到半点的伤害。有些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当保姆,管完小学管中学,管完中学管大学,大学毕业还帮着找对象,结婚时给孩子买齐各种家具、电器,甚至孩子生了子女,老家儿还得给看着,这保姆哪天才到头呢?什么时候老家儿死了才算完事,这样做的结果只是造就了一代无能的人。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相当严重。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应该是教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一个孩子连起码的生存能力都没有谈何在社会上立足呢。对此,我们希望家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望子成龙心切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一翻成就呢?据调查显示,90%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 他们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望子成龙”中只注重学习成绩,有自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人才的成长不但要开发智力提高智商,而且要有品德培育提升情商。面对新形势下的育才理念和人才需求,我们的家庭就不能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匡正自己的成才观念,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著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我们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那样的话,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引导、教育孩子,这样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能顺利解决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造成这种局面,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等等,要改变这中局面,不是单单靠家庭就能够做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无止境的。面对孩子,大人要做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很多。透过分析其他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秀方法,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及引用。  from: 2005年2月6日 13:51:33  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二、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三、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在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都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四、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量解答,并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来源: 好孩子育儿网  这里有一张表格应该也可以帮上你:    这篇文章也不错,日本的家庭教育:  _htm  论文加油!

中国和日本在教育上差异性很大,日本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比两国儿童教育观,既能进一步了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也能在研究中给中国的儿童教育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笔者将从中日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以此分析中日教育模式下所教育成果的差异。一、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价值取向每个中国家庭中的孩子都曾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国人口多而资源相对有限的社会,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可以有一日得以出人头地。因此,中国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令孩子通过快人一步的超前学习达到脱颖而出的目的。从而出现了每到周末各大补习班都人满为患。院子中越发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窗台的台灯亮至深夜也越来越平常。日本家庭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于礼仪和素质教育,父母更关心孩子在学校中是否开心,是否能够融入学校的环境。相比于地位、金钱,团队意识在日本人的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多的投入在如何融入班级,融入小团队。他们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因此,中国的“个人本位”教育理念与日本的“他人本位”观念的差异导致中日教育方式的不同,根本原因由于中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人口基数大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导致竞争相对激烈。并且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少,也迫使如今许多中国家长不得不以抹杀儿童童年玩耍的权利而进行高压的精英教育。日本相较于中国教育水平非常发达且平均,小学中学不存在重点之分,师资力量的平均化也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其竞争压力。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所以导致了孩子整体发展中的不同表现。教育方式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讲究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以家庭为主。但是中国家庭教育更多提及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却忽视了孩子相关品性的教育,过度放纵、宠溺孩子使得如今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反观日本,日本家庭更侧重于教育孩子意志磨练方面,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忍耐、自省。日本幼儿园的传统之一便是冬日裸跑,以此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及身体。中国家长则更多的对此现象表示无法接受,中国以防止为主,预防感冒、害怕冻伤因此对孩童的保护做的无微不至,却让其失去了抵御寒风的能力;日本以适应为主,无论是天气还是社会环境,都强调适应大环境,适应社会,以此完善自我。在教育方式中,日本的教育方式显然更加适合增加孩子们身体抵抗力以及离开家庭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教育观念在中国,家长更习惯于使用:“乖、听话、有爱、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这些词汇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中要听父母的话,对待长辈要有礼貌,但是如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在很多家庭中很少见到,过度的溺爱以及传统礼教的实施不力导致中国的孩子对于自己独立性人格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日本,“不妨碍他人”是为人处事的主旋律,这使得在日本社会中个体更具有责任感,自己份内的工作必须自己完成,不会给他人添麻烦。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日本老人无人赡养以及年轻人不堪重负而轻生的现象无减反增。这种“不妨碍他人”的思想也体现在不妨碍子女的生活,子女不用照顾老人,因此老人晚年的生活幸福保障力度不足。因此,教育观念的不同是不同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互相取长补短,方能有所改善。二、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评价体系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主要由其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只要小孩子学的好,不管干什么都可以认为是对的。因此,这也导致了在一些中小学校中,分数高的同学可以肆意歧视分低的同学而不受到他人的指点的现象,也导致了新年过节倘若成绩不理想便无法面对亲朋好友的自卑感。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一些学生的心态开始扭曲,渐渐打下“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的人生观。然而在日本,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更多的是看其对于集体的融入程度以及通识教育。他们在幼儿园阶段没有课本,只有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英语等课程,因此日本的小孩子在幼儿园中没有那么多的压力,更多的能令他们真正的玩起来,通过玩耍教会他们融入集体,学会微笑,学会说谢谢。不同的评价体系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中国填鸭式教育培养了非常多的高技术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拥有着不凡的学术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为人处事能力相比于日本青年则逊色许多,这也导致了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只会自己搞学术研究而不会与他人合作的现实,制约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日本教育的评价方式使得其学生拥有更好的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是专业性却不如中国人。他们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因此在集体的努力下,往往面对诸多困难时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更有利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实用性许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中学了很多知识,如今步入社会后能用上的知识寥寥无几。以军训为例,中国 儿童接受的都是最简单的站军姿、队形之类的训练, 整个军训的时间也不长。而日本儿童的军训方式却不一样,不光没有家长的全程陪同,而且在军训内容上也和部队正规军训一样。比如日本儿童模拟战争时人员受伤的抢救场面,两个儿童全身军装用担架抬着伤员,一个女孩子模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治疗,而且是在雪天进行。可以看出日本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并非像中国一样注重形式。他们在校期间每 一项活动及课程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早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投入也使得日本人在步入社会后更加适应。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题目

我猜吧 就是促进文化交流吧 各种文化的交流 没错 应该就是了

你的邮箱多少,我发给你。

家庭教育,日本是做得相当好的,但是我没有读过书籍,帮你推荐几本,希望对你有帮助。《日本の家庭教育》、《初探中日家庭教育异同》论文,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摘要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 [摘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此可见,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No, I don't think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3)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核心家庭与四代同堂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么)?”“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气很好,不是么)?”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传统的骑士习俗,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外侧,女士走内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女士进餐厅时,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为女士拉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后,请她就坐。 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专家注意到:汉字中带“女”字旁的有相当一部分含有贬义,如“妖、奸、奴、妒”等。 六、结语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参考文献:[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P78-81 [2]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P101-105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P69-72 [4]关士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57-59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日本曾经向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中日同属于一个文化圈,现在教育水平却差异明显。二、中日两国教育政策理念的差异据估计,全民入学,中国的初级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约与日本相差二十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70年左右的水平。中日两国的教育都提倡新意识,都十分重视教育。日本每年的科研经费占GDP的1%,位居发达国家榜首。两国间教育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日本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日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要带几个大大小小的包去学校,所有的包都要小孩子自己提。他们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引导孩子渐渐养成独立意识。更有趣的是日本小孩每天上学都要带几套衣服,在教室里穿的休闲服、去操场穿的运动服等,去不同的场所就要换装,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另外,日本相比中国也更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比如一年四季都穿短裤短裙,0岁开始参加运动会,女孩子踢足球等。中国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成仁”的影响,从幼儿园开始就带有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虽然平时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礼仪,但是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而在日本,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比如,有很多幼儿园就要求孩子带到学校的包必须由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孩子中午吃的便当由妈妈准备,从而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甚至有些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他们的教育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笑”,学会说“谢谢”等基本礼仪。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笔头作业很少,课后作业有时候仅仅是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等,这跟当前中国小学生每天扛着厚重的作业回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中国借鉴。

后面两点,历史和文化思想不是文化的一部分么,这么分类不好。看看日本的历史,从经济发展和政权结构上都于中国不同,却很接近西方,中国的文化到了日本之后也都是被改造后接受的,所以中日文化的差别在于地域决定了经济,经济决定思想文化,从而改变了历史。

中日话题一直很敏感。地域上的差异主要还是在资源利用上和资源的使用方式上,中国明显是浪费型。这么多年来地大物博叫的中国自己都有点不知道北了。历史上日本受中国影响还挺严重的,他们的基传统文化还是由中国古代的方式来进行的。包括建筑方面的结构和造型。文化思想,现在的日本人,对过去的历史了解的相当有限。所以日本人很少能理解中国人对他们的仇视。只是粗略的知道一些过去中日打过仗。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大差异,日本人对时间的把握和利用上是相当的准确充足。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也很快。很多白天看着是白领还在公司工作,一到了晚上就换一身装束,去夜总会或者是在一些迪厅里面放松自己,来缓解一下一天下来的紧张。 了解仅此。仅供参考。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分析

说话方式不一样,教育方法不同,学习内容也不同,培养学生的方面也不同,管理不同。

俞敏洪演讲:这就是日本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公正地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决不是一无是处,不然我们这些在中国培养出来的人如何能够在海外成为精英?近期我接触到来自中国大陆的交流高中生,从学业到人品个性也都很优秀。我也接触了来自国内的教师和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感觉他们的思路还是很活跃开放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也很有一套,我们美国校区的校监校长们还去中国的学校取经呢。中国人民完全不必把自己的教育体系看得一无是处,而要有信心取长补短。不过美国教育体系中确实有值得中国借鉴之处。在此我仅简单说一下作为新潮代表的美国是怎么个“新”法,详细的另外作文。不要误认为美国的“新潮”就是开放、超前、时髦其实,教育是一个非常求实的行业,担负教导下一代的重任,必须要从传统教起。美国学校也一直抗拒现代媒体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试图从正面、传统、保守的方面引导孩子们。然而,美国的教育确实有先进的新东西。所谓先进,不仅是及时引进最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如电化数码教学)和不断更新教材,更注意对师资进行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及时采用最新行为和心理教学法,根据新时代少儿发展的特点来教导学生。心理学是在西方诞生并发展的,中国近年才开始引进。而美国早已经将心理学引入教学体系,教师们都必须接受教育心理学培训,要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情感情绪特点,以便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课。懂得心理学的老师绝对不会对学生恶言谩骂或讽刺打击。每个学校都有若干名心理咨询师或辅导员,负责对学生进行行为情绪指导。美国学校还都有特殊教育老师,职责是对有一定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特别辅导。具体点说,以前咱们总以为一些调皮捣蛋上课坐不住的孩子是有品行问题的“坏孩子”,一些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是脑子笨。而现代医学已经发现,相当比例的孩子天生有些特殊性,有的是发育比同龄人慢些,也有的是由某种记忆或解读障碍,或者患有自闭症多动症等疾病。如果看不起他们如同雪上加霜。其实这样的孩子不是就无法学习好,恰恰相反,其中有些孩子的智商还特别高,只是发展不均衡。比如有的对数字特别灵,因此数学很棒,但识字背书就是不行。还有的上课无法专心,如果给与单独特殊辅导却会成为优秀学生。因此美国学校把这类学生列为“特殊教育生”,他们跟同年级班上课,却有老师开小灶帮他们复习或做功课。在这种特别辅导下,有些障碍的学生照样能学得很好甚至成为特殊人才。心理培训和特殊教育尚未在中国的学校得到全面推广,就会影响学生们受到合理的教育。所谓“素质教育”不是学点体育才艺等表面技能,而是要做到从内心提高。如果老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素养,怎能教导出高素质的学生?在美国,教育不是独立的,而是全社会关注的行业,现代高科技、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文学、统计学等学科的成果都贡献给教育界,因此学校才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享用各种研究成果,教师也受到社会的尊重。“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 我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特点是以考试论英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知识面窄。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做太多的作业,要考太多的试,要背太多的文章。孩子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而我们的老师们也基本上不会鼓励和挖掘孩子们学习以外的各种潜能。反观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就幸福得多了。他们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14时放学后大多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即便是考试,老师也不会给学生排名次,学生们也从不在意谁考得好或不好。相反,如果某个孩子有某种特长,则会受到其它同学的羡慕和尊敬。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创造力远远比那些书本上枯燥乏味并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抽象理论重要得多。 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好的立论之一,就是中国的学生常在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拿金牌。但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我们的学生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才“打造”出结果来的,所谓的成绩,也只是集中在学科的解题技巧上,而不是在实际运用和发明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只是局限在做题,解题上,而非运用理性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试想,如果我们把孩子有限的时光都花在抽象的如同智力游戏的题海上,那么,他们勇于参与实践的时间和能力必将大受影响。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美国明显高于我国。美国的中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去图书馆查文献、找数据来完成一个正规的项目。他们的命题完全从兴趣出发,极为广泛,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只有到大学毕业才能完成的论文。美国的老师总是激励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孩子们从不认为世界上的标准答案只能有一个。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这也正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基础。我国的基础教育所打的基础是重知识“学多悟少”,纵观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扎实性,而美国教育重视多元性;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纵向的深度,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则注重广度;美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国的基础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应的,美国有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中国基础教育则沉闷得多了。 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培养孩子吸收知识、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美国的学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从深层次思考,我认为,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培养考生是把有问题的教得没问题;培养学生是把没有问题的教得有问题。 培养创新与打好基础 美国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但各州、郡甚至学区都可以自行编订课程标准。从总体上看,美国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但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种类繁多,多达上百种,主要是依据学生升学、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去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即可。 比较我们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情况与美国恰恰相反。大一统的要求,千篇一律准则,灵活与个性不够。目前我们施行的课程方案中,必修课的地位相当突出,教学时数多,知识要求高,统一的课标,甚至是统一的教材。 我们的课堂教学相对美国来讲,班级人数过多,课堂容量大、要求高,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呆板。这样虽然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的弊端,典型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尤其是高中课堂的共性。而美国课堂班额小、氛围自由、宽松,上课期间学生可以随意走动,自由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中美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模式教育;而美国则侧重于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个人主义,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侧重于创新还是侧重于打基础是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 中国与美国的基础教育,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创新,对于美国学生,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这样互相弥补,是最恰当的,优势的相互融合才是最优的。如今,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弥补基础。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传统上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求同思维,而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我国的教育应该是在基础的基础上加大创新。 从教育看中国和日本的差距 打开日本教科书,小学一年级读本:上面尽述日本是一个领土狭小,物产匮乏,人口众多而地质灾难频繁的国家。翻开下一页,中国是我们的邻国,土地资源辽阔、物产丰富,气候适意。什么意思?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吧。 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亿。日本的国土面积是8万平方公里,人口3亿。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从版图和人口数量而言,中国的确是大中国,日本的确是小日本。日本就是因为自己是蕞尔小国,正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并不适合人口居住,日本觊觎中国这块肥肉已是历史悠久了。 在日本的冬天,虽然屋里温暖如春,但户外的冰天雪地里孩子们却是穿着薄薄的毛衫和单裤在外面跑步、玩耍。日本的家居饮食十分简单,即使你是财阀家的公子千金,也不会让你从小有与众不同的奢华心理。这些以致于我们中国人到日本以后总是饿肚子,但是日本的孩子是很健康的,他们在寒风与清贫中学到了坚韧、顽强、他们身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他们的心智得到了坚毅和刚强的锤炼。孩子在游戏中、共同相处中有摩擦的时候,日本的家长总是先让自己的孩子反省自己的问题,他们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团结。 再来看一看我们中国的父母,在寒冬未到的时候给孩子就穿上厚厚的冬装,家里好吃的东西尽量给孩子,孩子想要什么给孩子什么,以致于每年换季的时候儿童医院人满为患,孩子争执摩擦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寻找幼儿园老师或者对方的家长去替孩子出面解决。骄娇之气在我们中国孩子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日本小孩子的玩具很少用买的,基本上都是妈妈爸爸做给孩子的,而日本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了和大家一样,在没有父母为他们制作玩具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制作,在游戏中,没有人去笑话你玩具材料的好坏,但谁的玩具因为制作的质量原因坏掉的话,是当做一种耻辱的。而这种耻辱对一个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的磨练和动手能力的操练,对今后的生活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呀。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全盘否定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是日本的教育似乎更为孩子的将来和国家的将来负责。素质教育在我们国家已经高喊了很多年了,真正去面对的素质教育的有多少家长,试问在我们今天的西安,今天的中国有哪一个家长会把自己孩子的棉衣脱掉放在雪地中锻炼?有哪一个家长会让孩子把吃清淡的饭菜只吃个七成饱,有哪以为家长会在繁忙的工作中为孩子亲手制作一件玩具? 我们都热爱和平,但是万一将来有了战争,有着顽强毅力和团结精神的民族和我们的独生子女方阵们谁的优势会大一些?中日两国教育之比较从整体上看,对比中日两国教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条不同的轨迹: 日本轨迹——日本的近代及现代化教育是在政府强有力推动下进行的;教育的推进有着平稳的社会大环境,是连续的,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一步一个台阶的前进,不受外界干扰破坏,始终稳定向前推进;政府决心大、力度大,以“倾国之力”投入教育事业;教育是日本国民的灵魂,《教育敕语》是日本的第二部宪法;领导人有着高度的“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价值观念。 中国轨迹——中国的近代及现代化教育的基本方向及模式与日本相同,但是,由于政局动荡,国家一直处于战火之中,近代教育的发展是断断续续地进行,没有稳定的大环境,政府虽有决心推动现代化教育,但是,却没有象日本那样以“倾国之力”进行投入,教育没有上升到国民灵魂的地位,也没有一部能够达到“第二部宪法”那样崇高地位的指导性教育法律文件,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人“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价值观念远远比不上日本政府。 2002年,中国成人识字率为5%,文盲和半文盲为人口比例的15%。而2002年日本成人识字率为100%,如今,在日本全国找不到一个文盲。 2005年,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包括在校大学生)者占全国人口比例仅为5%,而同年日本为48%。 2005年,中国的初级教育相当于日本1900年的水平,中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10年的水平,高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 2005年,中国的教育经费财政投入比例相当于日本1924年的水平。 日本在甲午战争获胜之后,从中国索取的二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100%用于国民义务教育,一分钱也不用于军费开支。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抗战胜利之后日本也赔中国两亿白银战争赔款,那么,这笔钱会100%用于国民义务教育吗? 1949年后,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最初十年,国家在普及国民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时间里,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呈良性发展状态。但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特别是“文革”开始后,中国教育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巨大的倒退,文革中,全国高等院校停止招生十年,造成了整整十年的文化断层。在十年浩劫中,一股由民粹主义和东方专制主义合成的黑恶势力把中国与日本的教育差距又拉大了20年。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中国的教育才出现了一个春天。 日本推行现代化教育比中国早40年时间,且在推行教育过程中一路平坦顺利;中国推行现代化教育晚起步40年,且又一路艰难坎坷。这就是中日两国国力相差巨大的最大原因。这两方面原因造就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教育结果,由于这个结果,中国2004的GDP总值为日本的三分之一。 有人曾经问比尔·盖茨,“如果现在让你离开微软,你是否能够再重新创建一个微软?”盖茨说,“可以,但我必须带走一百个人。” 一个国家最关键、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教育、是人才,而中国恰恰是在这一点上远远落在了日本的后面。 日本是一个崇尚实力、藐视真理的民族,当对手软弱时, 国际公理和道义在这个民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当对手的国力超过它时,它才会真正重视国际公理和道义。对待这样的民族,一切公理和道义毫无作用,唯一起作用的是实力!只有我们的实力超过它时,我们讲的话它才能够听得进去。否则,我们讲的全部都是废话,它连半句也听不进去。 从1895年甲午战争开始,中日两国关系就一直处在一种相互竞争的状态之中,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包括军事、经济、贸易、科技、政治、国际关系,这种竞争状态持续了整整112年,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还会持续下去。在112年时间里,中国大都处在竞争的下风,在每一次的实力较量中大都以败北而告终。事实上,无论是军事、经济、贸易还是科技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素质竞争,无数次“抗日竞争”的失败经验表明,中国人每一次都输在人的素质上,输在最基础的层面——国民教育上。 深入研究中日关系史的学者可以发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跟日本的全方位竞争中,中国总是输在国民教育这个最深层次的问题上。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的败因。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教育状况虽有好转,但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好转!中国的教育发展比起中国的GDP发展速度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长期低于它的GDP增长,那么,它的GDP增长速度迟早会有一天出现负增长。 截至2006年,日本获得诺贝尔奖者已经达到12人,而中国则一人也没有。海外华人虽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不是在中国国内的国家体系中作出贡献所致。 中国人2006年消费水准相当于日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平; 2005年中国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比率为总人口5%,而日本为48%; 2005年,中国的GDP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一。 2000年,中国25-64岁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者为总人口的18%,而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均为80%以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标准——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标准必须是大学毕业生占人口比例30%以上。而中国距这个标准还相差25%。 2005年,中国初中生为适龄少年的95%,这就是说,全国还有5%的适龄少年无法上初中,永远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2005年,乌克兰人口5000万,高等院校为1047所,而中国人口13亿,高等院校为1100所。 芬兰不仅实行9年制国民义务教育,而且,连高中、大学的学费也全部由国家承担,教育经费占全国GDP的18%。 1968年,中国台湾省实行“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制度”1979年和1982年,先后制定了《国民教育法》和《国民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6岁到15岁儿童必须强制入学,然后又相继制定了《强迫入学条例》,将国民教育法制化、具体化。中国台湾《国民教育法》规定,政府每年财政预算的15%必须用于教育投资。 2004年,亚洲开发银行报告:全球190多个国家中已经有170个国家实现了全面免费义务教育,亚洲大部分国家,包括GDP低于中国三分之一的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尼泊尔都完全实现了免费国民义务教育。 国民义务教育国际标准定义:学生毋须向学校交付一分钱,连杂费也不用交纳,100%的学习费用全部由国家无条件承担。有人也许会说,我们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能跟西方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发展基础水平低,所以才出现学生向学校交纳“杂费”的状况,是情有可原的。 好,我们暂且不跟西方及日本相比,就只跟亚洲那些与我们处于同样发展基础、甚至比我们基础更差的国家相比。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发展基础比中国更低, 它们就能够做到连“杂费”都不收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朝鲜半岛受日本统治五十年,日本在朝鲜半岛完全采取的是一种掠夺式、压榨式的统治手段,从来没有致力于朝鲜半岛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日据时期朝鲜半岛经济和教育发展一直处于一种原始的低级状态。中国在1949年底国内就基本上结束了战争,而韩国一直到1953年国内才结束战争。朝鲜战争结束的1953年时,韩国的经济及教育水平与北朝鲜一样,比起1953年百废俱兴的中国落后甚远。但是,韩国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为60%,中国只有5%。相差55%。完全是天文数字。 2002年,中国国家预算内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2%,2003年为28%,2004年为79%,连续呈下滑趋势。而实际支出则更少于预算开支。据统计,自1993年以来,中国各地政府实际上少支付教育经费为6000亿元人民币。2005年,国家首次《教育监督报告》表明,2005年全国有113个县的中小学校公费教育预算为零。 2003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考察了中国教育状况之后说,“中国政府教育预算仅占教育实际支出的53%,剩下的47%必须由学生家长来承担。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 邓小平先生说,“中国建国之后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 但是,直到今天,这个“最大的失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弥补,文革结束已经整整30年时间,在这30年时间里,教育局面虽然有极大的改善,但是,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倾国投入”相比仍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当代中国有句常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讲,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不苦的时候也会苦孩子,不穷的时候的也会穷教育”。 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是一国发展的根本基础!我们必须建立起这样一种全新的观念——以“倾国之力”投入教育。

中国和日本在教育上差异性很大,日本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比两国儿童教育观,既能进一步了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也能在研究中给中国的儿童教育提供指导性的建议。笔者将从中日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两方面来进行论述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以此分析中日教育模式下所教育成果的差异。一、中日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价值取向每个中国家庭中的孩子都曾听到过这样的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中国人口多而资源相对有限的社会,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可以有一日得以出人头地。因此,中国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令孩子通过快人一步的超前学习达到脱颖而出的目的。从而出现了每到周末各大补习班都人满为患。院子中越发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窗台的台灯亮至深夜也越来越平常。日本家庭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于礼仪和素质教育,父母更关心孩子在学校中是否开心,是否能够融入学校的环境。相比于地位、金钱,团队意识在日本人的心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此,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多的投入在如何融入班级,融入小团队。他们强调的不是个人,而是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因此,中国的“个人本位”教育理念与日本的“他人本位”观念的差异导致中日教育方式的不同,根本原因由于中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人口基数大而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导致竞争相对激烈。并且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少,也迫使如今许多中国家长不得不以抹杀儿童童年玩耍的权利而进行高压的精英教育。日本相较于中国教育水平非常发达且平均,小学中学不存在重点之分,师资力量的平均化也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其竞争压力。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所以导致了孩子整体发展中的不同表现。教育方式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讲究以家庭为基础,因此在教育模式上以家庭为主。但是中国家庭教育更多提及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却忽视了孩子相关品性的教育,过度放纵、宠溺孩子使得如今高分低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反观日本,日本家庭更侧重于教育孩子意志磨练方面,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忍耐、自省。日本幼儿园的传统之一便是冬日裸跑,以此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及身体。中国家长则更多的对此现象表示无法接受,中国以防止为主,预防感冒、害怕冻伤因此对孩童的保护做的无微不至,却让其失去了抵御寒风的能力;日本以适应为主,无论是天气还是社会环境,都强调适应大环境,适应社会,以此完善自我。在教育方式中,日本的教育方式显然更加适合增加孩子们身体抵抗力以及离开家庭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教育观念在中国,家长更习惯于使用:“乖、听话、有爱、有礼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这些词汇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家中要听父母的话,对待长辈要有礼貌,但是如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却在很多家庭中很少见到,过度的溺爱以及传统礼教的实施不力导致中国的孩子对于自己独立性人格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日本,“不妨碍他人”是为人处事的主旋律,这使得在日本社会中个体更具有责任感,自己份内的工作必须自己完成,不会给他人添麻烦。但是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日本老人无人赡养以及年轻人不堪重负而轻生的现象无减反增。这种“不妨碍他人”的思想也体现在不妨碍子女的生活,子女不用照顾老人,因此老人晚年的生活幸福保障力度不足。因此,教育观念的不同是不同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互相取长补短,方能有所改善。二、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评价体系在中国,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主要由其学业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只要小孩子学的好,不管干什么都可以认为是对的。因此,这也导致了在一些中小学校中,分数高的同学可以肆意歧视分低的同学而不受到他人的指点的现象,也导致了新年过节倘若成绩不理想便无法面对亲朋好友的自卑感。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一些学生的心态开始扭曲,渐渐打下“只要成绩好就可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的人生观。然而在日本,学校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更多的是看其对于集体的融入程度以及通识教育。他们在幼儿园阶段没有课本,只有绘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英语等课程,因此日本的小孩子在幼儿园中没有那么多的压力,更多的能令他们真正的玩起来,通过玩耍教会他们融入集体,学会微笑,学会说谢谢。不同的评价体系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中国填鸭式教育培养了非常多的高技术人才,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拥有着不凡的学术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为人处事能力相比于日本青年则逊色许多,这也导致了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只会自己搞学术研究而不会与他人合作的现实,制约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日本教育的评价方式使得其学生拥有更好的为人处事的能力,但是专业性却不如中国人。他们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非个人,因此在集体的努力下,往往面对诸多困难时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更有利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实用性许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学校中学了很多知识,如今步入社会后能用上的知识寥寥无几。以军训为例,中国 儿童接受的都是最简单的站军姿、队形之类的训练, 整个军训的时间也不长。而日本儿童的军训方式却不一样,不光没有家长的全程陪同,而且在军训内容上也和部队正规军训一样。比如日本儿童模拟战争时人员受伤的抢救场面,两个儿童全身军装用担架抬着伤员,一个女孩子模仿医务人员进行抢救治疗,而且是在雪天进行。可以看出日本儿童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并非像中国一样注重形式。他们在校期间每 一项活动及课程的设置都有明确的目的,都能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早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投入也使得日本人在步入社会后更加适应。

  • 索引序列
  •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
  •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文献
  •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题目
  •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摘要
  • 中日教育差异的比较论文分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