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发布时间: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萍乡学院是综合类院校,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数学教育等专业。建校81年。                                    学校简介萍乡学院(Pingxiang University)坐落于江西省萍乡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萍乡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708人,其中本科生9963人。                                    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5月,学校开设12个二级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6个。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5月,专任教师近60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约占40%、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70%,常年聘请外籍专家5-7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省学科带头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教学名师、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共50余人。教学建设截至2017年5月,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在各专业建设中,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精品(优质)课程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 ,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学术研究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                                    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0月,学校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3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1570篇,其中SCI论文73篇,EI期刊论文21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30部;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学校图书馆资源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籍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                                    合作交流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宗旨,不断加强与国(境)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已与英国、美国、瑞士、加拿大、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有市场营销、学前教育、工程造价3个专业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办学。文化传统标志以人字叠起的常青树为主题元素,线条舒展奔放,流畅潇洒,富有前进的动力和气势,象征学校飞速的发展步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彰显学校新时期奋发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以绿色为标准色的图案组合鲜艳醒目,和谐靓丽,大气稳重,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蓬勃发展的朝气。寓意着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为宗旨,为社会发展输出多层次人才的办学理念。呈向上箭头状,四层向上叠加代表学校本科办学层次和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突出学校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优势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数学教育、营销与策划、语文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应用电子技术、商务英语、工程造价、体育教育、语文教育、涉外文秘、营销与策划

萍乡学院代码是10895。萍乡学院(Pingxiang University)坐落于江西省萍乡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萍乡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2万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708人,其中本科生9963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52人,其中博士57人,正高职称59人,副高职称168人。开设12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30个。历史沿革1941年,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创建。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58年,开办师专班。1978年,开办大专班。1982年8月,萍乡简易师范学校与原萍乡师范学校分开办学,更名为萍乡市教师进修学院,并迁到现校址办学。同年11月22日,更名为萍乡教育学院,学校由此将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校庆日。1985年,萍乡市职工大学并入,使学校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多学科教育发展。1993年4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萍乡教育学院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萍乡市政府决定整合萍乡高、中等教育资源,以萍乡高专为基础,筹建一所本科院校。之后,萍乡师范学校、江西省文艺学校萍乡分校相继并入萍乡高专。2012年8月7日,学校顺利地通过了省高校设置评委会专家的评估同年8月31日,省政府正式将萍乡高专“建院升本”上报到教育部,同年年底,江西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和国家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赴萍乡高专考察评估。2013年3月,通过教育部评审,升格为萍乡学院。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5年12月2日,被选为全国高校广播工作联谊会常务理事单位。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办学条件开设专业截至2020年8月,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的29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学为主干,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专科专业39个。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5月,学校开设12个二级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6个。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852人,其中博士60人,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148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西部之光”学者、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选30余人。质量工程截至2017年5月,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在各专业建设中,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精品(优质)课程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数学教育、营销与策划、语文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应用电子技术、商务英语、工程造价、体育教育、语文教育、涉外文秘、营销与策划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商务英语、农村小学教师2+3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省级精品(优质)课程: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站设计与制作、教育心理学、微生物学、古代汉语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美概况等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英语教育、材料工程技术学生成绩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文艺(书法)展演、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江西省网页设计大赛、江西省大学生文艺演唱大赛、江西省运动会等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获得荣誉2013年,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2013年,校团委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校团委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工作促进奖。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科研机构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研究基地: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校级研究机构: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所、文廷式研究所、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0月,学校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3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1570篇,其中SCI论文73篇,EI期刊论文21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30部;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馆藏资源据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藉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外购数据库8个(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世界美术数据库、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校徽标志以人字叠起的常青树为主题元素,线条舒展奔放,流畅潇洒,富有前进的动力和气势,象征学校飞速的发展步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彰显学校新时期奋发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以绿色为标准色的图案组合鲜艳醒目,和谐靓丽,大气稳重,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蓬勃发展的朝气。寓意着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为宗旨,为社会发展输出多层次人才的办学理念。呈向上箭头状,四层向上叠加代表学校本科办学层次和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突出学校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精神文化校训厚德至善,励学笃行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评价一所学校的好与坏,惟一的方法就是比较了,下面是宜春学院的最新资料,你可以拿它与其他学校进行对比。说实在的,宜春学院在本科院校中的确不怎么样,所以每年报考的人数也不多,也许是它地处赣西的缘故,抑或者是学校本身的原因。 宜春学院是2000年合并组建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是一所有着长期办学历史,又有着崭新发展历程的省属高等院校,是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赣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 学校所在地——宜春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江西省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学校的前身是原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以上四所学校,在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中,都为国家尤其是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上述四所学校合并组建宜春学院(以下简称“合并”)。学校合并之后,全校师生员工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群策群力,励精图治,使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数16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m2(合2040亩),生均15㎡;教学行政用房95㎡,生均05㎡;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43m2,生均1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万元,生均49元;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座位数共10675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64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85个;纸质图书07万册,电子图书2万册,生均131册。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能满足学校目前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师资规模逐年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在职教工1358人,其中专任教师951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人员297人,博士、硕士共39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院士、博导、教授、博士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学校现设有17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1个实验中心,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007年批准设置的两个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医、农为主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高职)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现建有127个学生社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300余项。2004年以来,我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我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学校奉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我校;2006年11月上旬,我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活跃了学术氛围,扩大了影响。随着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也不断提高。目前,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都位居江西省同类地方本科院校前列。 当前,学校正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部崛起”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使学校各项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教学性、应用性、区域性、多科性的本科教育,使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宜春学院[1] 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区。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宜春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国有公办重点高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0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高安校区5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余万平方米。设有19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有60余个本科专业。创办时间 1958年 所处城市 中国宜春 学校类型 综合大学 属  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主管部门 江西省人民政府 学校官网 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组建宜春学院。宜春师专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4月,中共宜春地委、行署为了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高等学校,决定将原南昌专区师专、医专、体专、萍乡师专、宜春县办大学、丰城县办大学合并成立宜春大学。经省 委批准,宜春大学于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大学成立时是一所以师范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中 文、数理、生化、医学、体育五个专业。1962年3月,全省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专区一级 保留六所师范专科学校,原来以大学称呼的改为师专。宜春大学据此撤消机械系,改名为宜春师专。 1962年6月,九江大学撤消,并入宜春师专。1964年4月,经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准,撤消宜春师专。同 年9月,宜春师专宣告撤消。1977年10月,经省委批准,在宜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江西师范学院宜 春分院。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建立。1986年6月20日,师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医专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1958年12月,南昌专署迁宜春,改 名为宜春专署,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亦改称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 校园风光(12张)校,校址设在清江县樟树镇的天主堂。 1959年6月10日,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宜春大学。设立医学科。1960年2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宜 春地委、行署决定,撤消宜春大学医学科,成立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从樟树迁往宜春,设在宜春中山西路滩下。1962年3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撤消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7月,江西省卫生厅决定,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并入九江医专,10月,撤并工作全部完成,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宣告停办。1978年5月29日,江西省委决定,建立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1984年8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改为江西省宜春医学专科学校。9月14日正式挂牌。1986年6月20日,医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农专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1960年6月,宜春地委、行署将宜春农学院由樟树 迁往宜春县西郊岐山下新校址。1962年5月,宜春农学院停办,更名为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1968年 4月,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与中共宜春地委党校合并,成立宜春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由原校址迁 往宜春卫校办学。1975年4月,宜春地委又决定在原宜春农学院旧址组建宜春地区“五七”干校。1979年4月,“五七”干校撤消复办宜春农业干部学校。1984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宜 春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宜春农业专科学校。1985年2月,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1986年6月20日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大学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1981年9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8月19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院系设置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宜春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 宜春学院(17张)义学院)、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宜春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宜春学院医学院、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宜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4] 师资力量截止2011年11月,学校有在职教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硕士占50%以上。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2] 截止2012年3月19日,学校有江西省模范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5] 学科建设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天然药物学、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以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 [6-7]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生物工程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医学美容技术、英语、体育教育、音乐学等[8] ),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临床医学),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3个(英语、临床医学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机械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9-10] ),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团队、江西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为省级教学团队[11-12] 。办学成果2004年-2013年,学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学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13]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 对外交流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学校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学校。[2] 学术研究编辑科研成果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科研设施截至2013年1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宜春学院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基地1个(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宜春市重点实验室(中心)8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内分泌代谢病实验室、美容医学工程中心、锂电新能源工程中心、逆向工程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机电一体化和电子技术开发基地、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基地、江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 [14-15] 。另外还建有江西宗教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宜春地方宗教文化研究所、宜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锂电新能源研究所、现代林业研究院、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研究所、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16] [10] [17] 。学术资源学校学报《宜春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刊物、“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宜春学院学报》于2006年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国家基金课题研究”栏目于2008年获评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与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栏目”称号。[18] 馆藏资源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宜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并购有“中国学术期刊CNKI”、“超星图书”、“维普”、 “EBSCO host”等数据库。馆藏有《四库全书》(7万9千余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永乐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医统正脉全书》、《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93年英文版)等,并初步建立了宜春地方文献库。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学科文献建设为中心,兼顾理、工、农、医、文、史、法律、经济、外语、艺术、体育等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19] 学术交流2006年11月上旬,学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2] 校园文化编辑学校标识校徽宜春学院 校徽标志的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向,一是具象类的,二是抽象型的。具象的形式,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型的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来诠释所要表述的理念。该校校徽的设计同时运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把具体的形象融合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具象的组合因素是:雄鹰、太阳、狂飚,它们都结合在字母“Y、C”的组合上。“Y”是数字“1”(狂飚)与“C”的复线形状(鹰的形体)的构成体。Y、C是汉语拼音YICHUN(宜春)的缩写,用于突出学校的地域性。C(鹰)的三条复线是重复、渐变构成,以反映该院学科门类多的综合性特点。狂飚(数字“1”)用了黄至红的过渡色,寓意火红的时代,火红的事业。主题图案的色彩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对比效果强烈、鲜艳、夺目,强化了视觉识别性。[20] 校歌由全体师生员工征集作词,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原宜春学院 校徽院长尹经民作曲。宜春学院校歌男:千万双翅膀从 明月山奋起迎着新世纪朝阳女:千万片征帆在 秀江竞发遨游知识的海洋齐:啊~ 该们的大学 意气昂扬谱写青春 青春乐章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宜春学院 校歌(2张)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男:伴随着时代 前进的步伐探索科学的殿堂女:伴随着校园 飞扬的旋律追求绚丽的理想齐:啊~ 该们的大学 桃李绽放播洒文明 文明馨香宜春学院 校训[20]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20] 校训厚德、尚能、博学、笃行[20] 精神忠诚 大爱 求是 创新[20] 社团组织截止至2013年3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校共有学生社团151宜春学院 大学精神[20]个,其中35个接受校团委指导、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121个挂靠各院交团总支指导、院学生社团联合分会管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合唱团、思想政治教育协会、礼仪队、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创业者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歌者协会、吉它协会、书画协会、社会实践协会、医学院科技兴趣协会、政法学院法律援助者协会、政法学院北斗辩论协会、经管学院博雅辩论协会、文传学院话剧团、美设学院蓝羽漫画社、生资学院环保协会、体育学院健美操队和理工学院无线电协会。其中社会实践协会是学院唯一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的学生社团。[21] 摘自百度百科

期刊学术论文2000年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002年4、《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5、《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6、《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2003年7、《论西方悲剧中的超越》,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9、《现代人格与隐形传统——对五四爱情婚姻小说的一种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载《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11、《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2、《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13、《对“七十年代以后”的秘密的理解》,载《黄河》文学杂志2003年第2期。14、《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15、《曹禺悲剧与喜剧精神立场比较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6、《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论点摘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摘要”。17、《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载《长江学术》2003年第5辑。2004年18、《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迷思》,载《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19、《“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2005年20、《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21、《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2、《论<女娲>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3、《论鲁迅精神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4、《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5、《现代性语境中的鲁迅与卡夫卡》,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载《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2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29、《自觉追寻酒神精神的文学叙事》,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30、《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31、《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全文收录李长中主编的《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32、《从价值层面重读〈边城〉》,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33、《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科版)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概览”。34、《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35、《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36、《生态意识:文学写作的新向度》,载《写作》2006年第12期。2007年3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分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3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赤子原型》,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39、《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家族〉》,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录李斌、程桂婷主编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40、《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论点摘转于天津《今晚报》2007年5月13日《副刊》“论点在线”栏目。41、《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论》,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42、《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3、《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44、《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异人物》,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45、《文艺审美与生态精神》,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2008年46、《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47、《生态意识与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载《东方论坛》2008年第6期。48、《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49、《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50、《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51、《融入野地: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2、《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53、《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载《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辑。2009年54、《“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55、《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6辑。56、《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载《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57、《论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论点摘转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58、《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9、《以真诚的文字托举激情与爱意——评诗集〈李琦近作选〉》,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2期。60、《童心本位的追寻与坚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儿童文学卷〉导言》,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6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62、《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载《前沿》2009年第5期。63、《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载《学理论》2009年第9期。64、《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65、《重塑中国文学绿色之维——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斯炎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2010年66、《论迟子建小说的反现代性》(合著),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67、《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合著),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8、《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69、《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70、《触摸历史深处的人性畸变——评邓焕的中篇小说<湘山街78号>》,载《小说林》2010年第3期。71、《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2、《抚摸尘世的善意和悲怆——阿成短篇小说简论》,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7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4、《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海子诗歌与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重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75、《“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2011年76、《底层社会的沉沦与救赎——评闫文志中篇小说<苏醒记>》,载《小说林》2011年第2期。77、《生命韧性与浪漫梦想——评何凯旋的话剧创作》,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78、《情爱伦理的脆弱与两难——评张艳茹的中篇小说<凉拌面>》,载《小说林》2011年第4期。79、《底层生命的灾难与脆弱——评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载《小说林》2011年第5期。80、《寒地黑土的民间精神——评何凯旋长篇小说<江山图画>》,载《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81、《“乡下人进城”文学叙事的意义与可能——评周文刚的中篇小说<从库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载《小说林》2011年第6期。82、《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83、《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012年84、《灰暗现实中的灰色人生——评张克盛的中篇小说<私了>》,载《小说林》2012年第1期。85、《断代诗学的突破与重构——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86、《人性之恶、浪漫素质与民间精神——论何凯旋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87、《“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88、《乡村伦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评陈小江的中篇小说<拿什么给你辩护,兄弟>》,载《小说林》2012年第2期。89、《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等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90、《石油创业者生活的史诗性画卷——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91、《揭开那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雁过无声>》,载《小说林》2012年第3期。92、《潜规则底下的畸形众生相——评纪洪平的中篇小说<第三只眼>》,载《小说林》2012年第4期。93、《看护大地与叩问灵性——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宏观鸟瞰》,载《绿叶》2012年第5期。94、《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95、《发掘底层民间支撑历史的善良与坚忍——评赵宏兴的中篇小说<在人间>》,载《小说林》2012年第5期。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评陈美英的中篇小说<不治可否>》,载《小说林》2012年第6期。97、《工业化时代的自然之死——生态文学中的工业与环境》,载《绿叶》2012年第8期。2013年98、《世俗化时代中的人格坚守及其沦陷——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尘埃喧嚣>》,载《小说林》2013年第1期。99、《底层精神、先锋探索和现实批判——<小说林>2012年小说代表作扫描》,载《小说林》2013年第2期。100、《洞察欲望迷梦底下恐怖的人性逻辑——评马忠静的中篇小说<金丝燕窝>》,载《小说林》2013年第3期。101、《直击社会溃败的世道人心——评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载《小说林》2013年第4期。102、《构筑广阔而深刻的人性景观——本期黑龙江中青年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5期。103、《回望历史的悲悯情怀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本期黑龙江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6期。104、《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性亮色——评徐岩小说集<在乌鲁布铁>》,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期。105、《呼唤人性和生态的双重救赎——评杨利民生态话剧<大湿地>》,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3期。106、《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变与生命温情——论陈力娇小说的人性图景》,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108、《挥洒激情与寻觅尊严——论张雅文的生命意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1期。109、《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载《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10、《以生态的眼光发掘世界的诗意——论红豆诗歌的生态伦理》,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11、《探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迷误和精神遗产——评孙德喜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12辑。112、《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重论<仲夏夜之梦>兼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载《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113、《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114、《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的多位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15、《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7月号(下半月刊)。报纸评论文章1、《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7月17日。2、《人生大舞台的审美观照》,载《文艺报》2009年8月6日。3、《革命意识形态下生态意识的珍贵流露》,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19日。4、《在反思历史中呼唤诗意栖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9月18日。5、《诗人于坚:为大地而歌》,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0月18日。6、《散文家苇岸:神圣大地的守护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20日。7、《李存葆:绿色大散文的赋写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8、《张炜:融入野地的生态智慧》,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21日。9、《郭雪波:看护大地的悲怆与焦灼》,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25日。10、《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载《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11、《反生态写作的回顾与反思》,载《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23日。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我们院长就是搞这个的,而且亲自上课王天恩 性 别:男出生年月:1954年10月籍 贯:江西  学历与工作经历   笔名王天思,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师从陶德麟教授。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 Rutgers 大学和 G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研究专长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和认知科学等。目前主要致力于描述论等的研究。  教学工作   主讲课程:《哲学概论》、《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现代系统科学》、《西方哲学史》、《现代科技发展战略》、《创新思维研究》。  科研项目   承接课题: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微观认识理论研究"和省部级课题"电脑科技若干哲学问题研究"、"量子理论认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等多项。  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辩证唯物主义描述理论研究"和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课题"思维的基本信息形式及其运作机制的电子计算机模拟"。  科研成果   专著: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理性之翼--人类认识的哲学方式》、《微观认识论导论:一种描述论研究》、《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科学发现中的模型化推理》、《科学知识是什么?》等著作。  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描述和规定》、《试论因果结构——兼评哥本哈根学派的因果观》、《微观哲学体系笔谈》,在《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发表《系统群初探》、《哲学思维论——哲学的思维科学考察》、《论市场文明》、《描述与创构》和《描述论: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 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和《哲学:解释、表达和认知--兼及哲学与艺术、宗教和科学的关联》等学术论文近百篇。 上海大学教授录王天恩(Wang Tianen),男,1954年11月生,江西省萍乡市人。199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10月毕业于江西家科院大专班家学系农学专业,1991年6月毕业(硕士)与江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外国哲学专业,1996年6月毕业(博士)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1996年6月在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Rutgers大学和GIT作访问研究。曾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现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王天恩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科研成果“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在1993年12月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西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试论因果结构——兼评哥本哈根学派的因果观” 在1992年12月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系统群初探”在1989年12月获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主要专业论文:(1) 王天恩:《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形成的逻辑考察》,《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2) 王天恩:《系统群初探》,《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3) 王天恩:《“可能性空间”及其认识和实践意义》,《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4) 王天恩:《从哲学和科学的概念差异看哲学思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5) 王天恩:《试论因果结构——兼评哥本哈根学派的因果观》,《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6) 王天恩:《必然性和偶然性:一个连续系列的两个互补方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7) 王天恩:《日常概念、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8) 王天恩:《描述论: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9) 王天恩:《系统状态与功能有序》,《争鸣》1993年第1期;(10) 王天恩:《思维的起点是感觉》,《青海社会科学》,1993第3期;(11) 王天恩:《哲学:解释、表达和认知——兼及哲学与艺术、宗教和科学的关联》,《争鸣》,1993年第6期;(12) 王天恩:《论思维的凭借》,《思维科学通讯》,1993年第10期;(13) 王天恩:《哲学思维论——哲学的思维科学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14) 王天恩:《人类社会: 物质时代和精神时代》,《江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15) 王天恩:《认知的解释机制和描述的认知意义》,《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16) 王天恩:《思维类型和思维凭借:一种发生学考察》,《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10期;(17) 王天恩:《让理性驱走蒙昧》,《江西日报》1995年10月17日;(18) 王天恩:《科学技术与精神文化》,《江西日报》1996年1月9日;(19) 王天恩:《“自我中心困境”的成因和实质》,《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20) 王天恩:《微观哲学体系笔谈》,《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21) 王天恩:《科学理性的迷失——牛顿把科学归于宗教的反思》,《江西日报》1996年10月4日;(22) 王天恩:《现代科学的多向透视》,《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23) 王天恩:《企业哲学》,《江西日报》1998年1月27日;(24) 王天恩:《量子理论中的描述问题》,《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25) 王天恩:《思辩:哲学认识的基本方式》,《当代哲学前沿问题探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26) 王天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性质及其选择》,《陕西社院学报》1998年第4期;(27) 王天恩:《哲学认识中的思辨和分析》,《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28) 王天恩:《解释和描述——从微观认识的角度看》,《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29) 王天恩:《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四题》,《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30) 王天恩:《让教育真正转向创造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31) 王天恩:《哲学认识中的整体性理解——兼及当代哲学认识论立足点的转移》,《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32) 王天恩:《解放创造力: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33) 王天恩:《主客体关系的微观视野》,《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34) 王天恩:《论市场文明》,《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35) 王天恩:《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互动结构》,《求实》2003年第3期。(36) 王天恩:《超越人性裂谷》,《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37) 王天恩:《描述和规定》,《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38) 王天恩:《描述与创构——数字时代哲学走向的两点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39) 王天恩:《量子描述和超弦描述》,《燕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40) 王天恩:《道德进步的逻辑——兼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主要著作:(1) 王天恩:《微观认识论导论:一种描述论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2) 王天恩:《理性之翼——人类认识的哲学方式》,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3) 王天恩:《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4) 王天恩(主译):《科学发现中的模型化推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月;(5) 王天恩(主编):《科学知识是什么?》,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6月。 主讲课程:哲学概论、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现代系统科学、现代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研究、现代西方哲学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辩证唯物主义描述理论研究”,在研;(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微观认识理论研究”,2001年2月;(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与当代社会实践”,1996年12月;(4) 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课题,“思维的基本信息形式及其运作机制的电子计算机模拟”,在研;(5) 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电脑科技若干哲学问题研究”,2003年12月;(6) 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量子理论认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2000年4月;(7) 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科学知识是什么”,2003年12月;(8)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项目:“因素决定论”,1993年6月。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研究基地: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所 、文廷式研究所 、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 截至2016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02项。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学校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27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65篇。国家发明专利23项、授权18项。出版专著、教材150部,科研成果奖一百多项。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藉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外购数据库8个(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世界美术数据库、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 学术期刊 《萍乡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萍乡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大16开,120页。设有安源研究、文廷式研究、傩文化研究、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心理学、教育·教学、数学、建筑·工程、机械·电子、生物、化学·化工·材料、计算机·网络等栏目。特色栏目是安源研究、文廷式研究、傩文化研究,其中“安源研究”栏目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是什么

宜春学院[1] 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区。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医专、农专和宜春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国有公办重点高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20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高安校区5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50余万平方米。设有19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等10大学科门类,有60余个本科专业。创办时间 1958年 所处城市 中国宜春 学校类型 综合大学 属  性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主管部门 江西省人民政府 学校官网 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组建宜春学院。宜春师专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4月,中共宜春地委、行署为了集中力量办好本地区高等学校,决定将原南昌专区师专、医专、体专、萍乡师专、宜春县办大学、丰城县办大学合并成立宜春大学。经省 委批准,宜春大学于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大学成立时是一所以师范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中 文、数理、生化、医学、体育五个专业。1962年3月,全省高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在专区一级 保留六所师范专科学校,原来以大学称呼的改为师专。宜春大学据此撤消机械系,改名为宜春师专。 1962年6月,九江大学撤消,并入宜春师专。1964年4月,经国务院文教办公室批准,撤消宜春师专。同 年9月,宜春师专宣告撤消。1977年10月,经省委批准,在宜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江西师范学院宜 春分院。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宜春师范专科学校重新建立。1986年6月20日,师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医专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1958年12月,南昌专署迁宜春,改 名为宜春专署,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亦改称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 校园风光(12张)校,校址设在清江县樟树镇的天主堂。 1959年6月10日,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宜春大学。设立医学科。1960年2月,经上级批准,中共宜 春地委、行署决定,撤消宜春大学医学科,成立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并从樟树迁往宜春,设在宜春中山西路滩下。1962年3月,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宜春地委决定,撤消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7月,江西省卫生厅决定,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并入九江医专,10月,撤并工作全部完成,宜春专区医学专科学校宣告停办。1978年5月29日,江西省委决定,建立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1984年8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将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改为江西省宜春医学专科学校。9月14日正式挂牌。1986年6月20日,医专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农专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1960年6月,宜春地委、行署将宜春农学院由樟树 迁往宜春县西郊岐山下新校址。1962年5月,宜春农学院停办,更名为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1968年 4月,宜春专区农业干部学校与中共宜春地委党校合并,成立宜春地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并由原校址迁 往宜春卫校办学。1975年4月,宜春地委又决定在原宜春农学院旧址组建宜春地区“五七”干校。1979年4月,“五七”干校撤消复办宜春农业干部学校。1984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宜 春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宜春农业专科学校。1985年2月,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1986年6月20日升格为副地级建制单位。宜春大学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1981年9月4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1982年8月19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院系设置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宜春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 宜春学院(17张)义学院)、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宜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宜春学院软件服务外包学院、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宜春学院医学院、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宜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宜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4] 师资力量截止2011年11月,学校有在职教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硕士占50%以上。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2] 截止2012年3月19日,学校有江西省模范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5] 学科建设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天然药物学、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以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 [6-7]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生物工程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医学美容技术、英语、体育教育、音乐学等[8] ),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临床医学),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4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3个(英语、临床医学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机械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9-10] ),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2]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团队、江西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等为省级教学团队[11-12] 。办学成果2004年-2013年,学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学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13] 招生就业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江西省同类院校前列,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 对外交流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学校被评为“全国留学生管理先进单位”。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学校。[2] 学术研究编辑科研成果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生物医药、美容医学、两系杂交水稻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乌索酸标准样品”通过国家审定并成为江西第一个国家标准样品。科研设施截至2013年1月,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宜春学院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基地1个(宜春学院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宜春市重点实验室(中心)8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内分泌代谢病实验室、美容医学工程中心、锂电新能源工程中心、逆向工程工程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3个(机电一体化和电子技术开发基地、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基地、江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 [14-15] 。另外还建有江西宗教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宜春地方宗教文化研究所、宜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锂电新能源研究所、现代林业研究院、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研究所、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16] [10] [17] 。学术资源学校学报《宜春学院学报》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刊物、“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宜春学院学报》于2006年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国家基金课题研究”栏目于2008年获评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与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栏目”称号。[18] 馆藏资源据2013年学校官网介绍,宜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3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00万册,并购有“中国学术期刊CNKI”、“超星图书”、“维普”、 “EBSCO host”等数据库。馆藏有《四库全书》(7万9千余卷)、《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永乐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医统正脉全书》、《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93年英文版)等,并初步建立了宜春地方文献库。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学科文献建设为中心,兼顾理、工、农、医、文、史、法律、经济、外语、艺术、体育等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19] 学术交流2006年11月上旬,学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2] 校园文化编辑学校标识校徽宜春学院 校徽标志的设计有两种基本方向,一是具象类的,二是抽象型的。具象的形式,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型的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来诠释所要表述的理念。该校校徽的设计同时运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把具体的形象融合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具象的组合因素是:雄鹰、太阳、狂飚,它们都结合在字母“Y、C”的组合上。“Y”是数字“1”(狂飚)与“C”的复线形状(鹰的形体)的构成体。Y、C是汉语拼音YICHUN(宜春)的缩写,用于突出学校的地域性。C(鹰)的三条复线是重复、渐变构成,以反映该院学科门类多的综合性特点。狂飚(数字“1”)用了黄至红的过渡色,寓意火红的时代,火红的事业。主题图案的色彩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对比效果强烈、鲜艳、夺目,强化了视觉识别性。[20] 校歌由全体师生员工征集作词,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原宜春学院 校徽院长尹经民作曲。宜春学院校歌男:千万双翅膀从 明月山奋起迎着新世纪朝阳女:千万片征帆在 秀江竞发遨游知识的海洋齐:啊~ 该们的大学 意气昂扬谱写青春 青春乐章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宜春学院 校歌(2张)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铸造美好 人生希望男:伴随着时代 前进的步伐探索科学的殿堂女:伴随着校园 飞扬的旋律追求绚丽的理想齐:啊~ 该们的大学 桃李绽放播洒文明 文明馨香宜春学院 校训[20]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啊 厚德、尚能 博学、笃行拥抱无限 人生辉煌[20] 校训厚德、尚能、博学、笃行[20] 精神忠诚 大爱 求是 创新[20] 社团组织截止至2013年3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全校共有学生社团151宜春学院 大学精神[20]个,其中35个接受校团委指导、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121个挂靠各院交团总支指导、院学生社团联合分会管理。经过不断的发展,学院涌现出一批优秀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合唱团、思想政治教育协会、礼仪队、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青年创业者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歌者协会、吉它协会、书画协会、社会实践协会、医学院科技兴趣协会、政法学院法律援助者协会、政法学院北斗辩论协会、经管学院博雅辩论协会、文传学院话剧团、美设学院蓝羽漫画社、生资学院环保协会、体育学院健美操队和理工学院无线电协会。其中社会实践协会是学院唯一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的学生社团。[21] 摘自百度百科

萍乡学院代码是10895。萍乡学院(Pingxiang University)坐落于江西省萍乡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萍乡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2万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708人,其中本科生9963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52人,其中博士57人,正高职称59人,副高职称168人。开设12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30个。历史沿革1941年,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创建。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58年,开办师专班。1978年,开办大专班。1982年8月,萍乡简易师范学校与原萍乡师范学校分开办学,更名为萍乡市教师进修学院,并迁到现校址办学。同年11月22日,更名为萍乡教育学院,学校由此将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校庆日。1985年,萍乡市职工大学并入,使学校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多学科教育发展。1993年4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萍乡教育学院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萍乡市政府决定整合萍乡高、中等教育资源,以萍乡高专为基础,筹建一所本科院校。之后,萍乡师范学校、江西省文艺学校萍乡分校相继并入萍乡高专。2012年8月7日,学校顺利地通过了省高校设置评委会专家的评估同年8月31日,省政府正式将萍乡高专“建院升本”上报到教育部,同年年底,江西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和国家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赴萍乡高专考察评估。2013年3月,通过教育部评审,升格为萍乡学院。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5年12月2日,被选为全国高校广播工作联谊会常务理事单位。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办学条件开设专业截至2020年8月,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的29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学为主干,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专科专业39个。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5月,学校开设12个二级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6个。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852人,其中博士60人,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148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西部之光”学者、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选30余人。质量工程截至2017年5月,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在各专业建设中,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精品(优质)课程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数学教育、营销与策划、语文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应用电子技术、商务英语、工程造价、体育教育、语文教育、涉外文秘、营销与策划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商务英语、农村小学教师2+3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省级精品(优质)课程: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站设计与制作、教育心理学、微生物学、古代汉语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美概况等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英语教育、材料工程技术学生成绩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文艺(书法)展演、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江西省网页设计大赛、江西省大学生文艺演唱大赛、江西省运动会等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获得荣誉2013年,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2013年,校团委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校团委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工作促进奖。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科研机构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研究基地: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校级研究机构: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所、文廷式研究所、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0月,学校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3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1570篇,其中SCI论文73篇,EI期刊论文21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30部;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馆藏资源据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藉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外购数据库8个(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世界美术数据库、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校徽标志以人字叠起的常青树为主题元素,线条舒展奔放,流畅潇洒,富有前进的动力和气势,象征学校飞速的发展步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彰显学校新时期奋发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以绿色为标准色的图案组合鲜艳醒目,和谐靓丽,大气稳重,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蓬勃发展的朝气。寓意着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为宗旨,为社会发展输出多层次人才的办学理念。呈向上箭头状,四层向上叠加代表学校本科办学层次和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突出学校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精神文化校训厚德至善,励学笃行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别来,后悔一辈子,恶心的环境,拽逼的老师,脏乱差,还要求死多

物理学报》:发展与成就《物理学报》是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创刊于1933年,原名“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份物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53年易为现名的中文期刊。《物理学报》首任主编为我国第一代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与丁燮林,随后担任主编的有吴大猷、王竹溪和黄祖洽,现任主编是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乃彦院士。70余年的变迁,《物理学报》从初创到成长、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现代物理学崛起与发展的梗概和脉络。现在,《物理学报》已成为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在国内外发行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物理类学术期刊,赢得了国内外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同和信誉,受到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内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权威性的物理刊物”,奠定了它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由中国科技信息所统计, 2003年《物理学报》被sci-cd,sci-e,ei-p,ca,inspec,jicst,aj和mr等检索系统收录。根据sci数据库统计,2003年《物理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30,总被引频次为2410次。特别是该统计显示,在本学科国际同类期刊中,其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位于中上水平,在68种国际上综合性物理类期刊中,《物理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分别位居第23和第28。其中,本刊的总被引频次居中国物理类期刊第1位、中国科技期刊第1位,影响因子为中国物理类期刊第2位。这几年来,本刊继续以提高质量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线,在办刊理念、学术品位、编辑质量、出版发行与宣传,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特别是进一步提高期刊学术水准,《物理学报》面向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为依托,跟踪热点课题加强组织和征集优秀稿件,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导向性和权威性。主要刊登由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组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一批最新科研进展或取得科技成果的优秀论文。其中,在2004年《物理学报》刊登的论文中,基金资助论文比例为5%。这表明《物理学报》吸收前沿科学和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在不断增强,提高了期刊自身的整体学术水平。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物理学报》被引相对较多的论文,其学术内容按国际物理学分类来看,主要涉及混沌系统的理论和模型、量子光学、流体力学、量子论、离散系统的经典力学、黑洞、点阵理论和统计学、介观体系和量子干涉、表面电子态、聚合物、薄膜与低维结构、光电效应、固体团簇结构与碳纳米管及纳米结构材料、超导电性、分子运动论、辐射的发射与吸收及散射、自旋电子学、磁熵变材料等研究领域,其中反映了当今物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新的方向。目前,对国内外发行和交换约1700份,光盘发行量约为600多个平台。2003年《物理学报》在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期刊网站中论文下载为3080篇次;在清华同方数据中,本刊2003年web下载58余万篇次,印刷版总被引频次2845次,其web扩散系数为61倍,在物理类期刊中,下载论文篇次居第1位。该统计显示,《物理学报》2003年即年指标2715,web影响因子4813。本刊2003年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并在2001-2003年中,《物理学报》平均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居物理类期刊第1位。近几年来,《物理学报》先后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2001、2002、2003年度百种杰出期刊奖,以及中国科学院特别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2003年10月《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题词祝贺:“格物唯实,推理求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题词为:“格物致知、勇创一流”。题词的著名科学家还有彭桓武、黄昆、杨振宁、李政道、冯端、陈佳洱、李荫远、黄祖洽、白春礼、王乃彦、赵忠贤、杨国桢、李方华、梁敬魁等。《物理学报》主管部门与主办单位及一些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以各种方式表示祝贺。这些都表明《物理学报》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物理界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其中除杨振宁教授上述对《物理学报》的评价外,我国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指出:“《物理学报》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发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刊载的论文大多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审稿制度严格,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编辑出版严谨细致认真”。“《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期刊,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刊物之一,一直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物理学报》创刊71年来为繁荣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称:《物理学报》是我国物理学界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刊物,所登的许多论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编辑出版质量高,是我国少数几个具有权威性的高层次刊物之一,受到国际物理学界专家的注目和好评。当今,科技期刊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看到,面对我国入世后激烈的挑战,中国期刊的使命更加艰巨。时代呼唤期刊工作者与科学家、出版社和信息系统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合作,在我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组织的协调下,共同营造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优良环境,为创办国际一流的学术刊物作出积极贡献,让中国科技期刊加快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半导体学报》简介 《半导体学报》是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它报道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科学技术和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展,内容包括半导体超晶格和微结构物理,半导体材料物理,包括量子点和量子线等材料在内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及性质测试,半导体器件物理,新型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的cad设计和研制,新工艺,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光电集成,与半导体器件相关的薄膜生长工艺,性质和应用等等。本刊与物理类期刊和电子类期刊不同,是以半导体和相关材料为中心的,从物理,材料,器件到应用的,从研究到技术开发的,跨越物理和信息两个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半导体学报》发表中、英文稿件。《半导体学报》被世界四大检索系统(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s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收录。 《半导体学报》1980年创刊。现为月刊,每期190页左右,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均有英文目次,每篇中文论文均有英文摘要。《半导体学报》主编为王守武院士。国内定价为35元。主要读者对象是从事半导体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国内读者可直接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研究基地: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所 、文廷式研究所 、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 截至2016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02项。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学校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27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65篇。国家发明专利23项、授权18项。出版专著、教材150部,科研成果奖一百多项。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藉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外购数据库8个(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世界美术数据库、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 学术期刊 《萍乡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萍乡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大16开,120页。设有安源研究、文廷式研究、傩文化研究、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心理学、教育·教学、数学、建筑·工程、机械·电子、生物、化学·化工·材料、计算机·网络等栏目。特色栏目是安源研究、文廷式研究、傩文化研究,其中“安源研究”栏目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你可参考文献找到答案:1 数学期望模型应用实例 马萍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1-20 期刊 0 66 2 数学期望不等式的应用 刘敬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8-15 期刊 0 4 3 数学期望在解决民事纠纷中的应用——诉讼与和解的选择分析 刘淑环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05-25 期刊 2 64 4 随机结构空间的数学期望及应用 苏永福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2005-03-30 期刊 1 54 5 数学期望在经济问题中的应用 赵艳侠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5-10 期刊 0 270 6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在法律、医学和经济等问题中的应用 陈卫东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12-25 期刊 0 139 7 数学期望的应用 斯日古楞 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0-03-30 期刊 0 228 8 数学期望法在高聚物共混体系辐射交联中的应用 张万喜; 王谋智; 孙家珍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1991-07-02 期刊 1 4 9 非线性数学期望 江龙 山东大学 2005-04-10 博士 0 195 10 spiht算法的改进及均值均方差在静态图像压缩中的应用 王明翠 青岛科技大学 2007-04-18 硕士 0 40 1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求解应用 封希媛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0-20 期刊 0 76 12 数学期望的应用 廖飞; 李楠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1-25 期刊 0 197 13 浅析数学期望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段丽凌 商场现代化 2008-04-15 期刊 0 112 14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求解应用 吴媚 科技资讯 2008-04-13 期刊 0 7 15 数学期望的应用举例 郭立娟; 张野 大众科技 2006-04-15 期刊 0 266 16 一类函数的期望及应用 吴伟 科技信息 2007-01-20 期刊 0 18 17 对于条件数学期望应用的探讨 杜伟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3-16 期刊 0 109 18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在法律、医学和经济等问题中的应用 陈卫东 大众科技 2005-05-01 期刊 0 128 19 浅谈数学期望的计算与应用 徐丽君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12-20 期刊 1 248 20 “空盒数”的数学期望及其应用 李汝全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2-30 期刊 0 23

评价一所学校的好与坏,惟一的方法就是比较了,下面是宜春学院的最新资料,你可以拿它与其他学校进行对比。说实在的,宜春学院在本科院校中的确不怎么样,所以每年报考的人数也不多,也许是它地处赣西的缘故,抑或者是学校本身的原因。 宜春学院是2000年合并组建的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是一所有着长期办学历史,又有着崭新发展历程的省属高等院校,是拥有800多万人口的赣西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大学。 学校所在地——宜春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江西省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学校的前身是原宜春师专、宜春医专、宜春农专和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宜春师专的前身是宜春大学,1958年6月10日正式成立;宜春医专的前身是南昌专区医学专科学校,1958年9月25日成立;宜春农专的前身是宜春农学院,1959年6月创办;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创办于1979年。以上四所学校,在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中,都为国家尤其是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2000年1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上述四所学校合并组建宜春学院(以下简称“合并”)。学校合并之后,全校师生员工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群策群力,励精图治,使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数16000余人,拥有本部校区、北校区、西校区、继续教育校区等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m2(合2040亩),生均15㎡;教学行政用房95㎡,生均05㎡;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43m2,生均1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万元,生均49元;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座位数共10675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数64个;校内外实习基地185个;纸质图书07万册,电子图书2万册,生均131册。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能满足学校目前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一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师资规模逐年扩大,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现有在职教工1358人,其中专任教师951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人员297人,博士、硕士共39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学校先后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江元生教授等100多位院士、博导、教授、博士担任兼职、客座、名誉教授。学校现设有17个教学院、6个校级研究所、1个实验中心,拥有文、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2007年批准设置的两个专业),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以文、理、医、农为主干,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高职)教育;以普通教育为主,兼办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科技文化、身心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现建有127个学生社团,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300余项。2004年以来,我校参加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达4万余人次,其中,共有240人次获国家级奖励,542人次获省级奖励。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情况年年有进步。2004年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2005年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6年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省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06年7月,我校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获特等奖,并获全国5个优秀组织奖中唯一以学校名字命名的优秀组织奖。学校奉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办学思路,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2006年10月,首批88名留学生入校就读,结束了宜春没有留学生教育的历史;2006年3月、10 月,国际美容联盟协会主席拼托先生先后两次专程来校视察,签订系列合作协议,并将亚洲美容培训中心设在我校;2006年11月上旬,我校先后承办国际抗衰老中胚层疗法培训班和首次海峡两岸医学美学学术论坛,活跃了学术氛围,扩大了影响。随着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影响也不断提高。目前,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合理,生源质量逐步提高。近几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都位居江西省同类地方本科院校前列。 当前,学校正抓住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部崛起”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为使学校各项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教学性、应用性、区域性、多科性的本科教育,使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萍乡学院代码是10895。萍乡学院(Pingxiang University)坐落于江西省萍乡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萍乡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2万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708人,其中本科生9963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52人,其中博士57人,正高职称59人,副高职称168人。开设12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30个。历史沿革1941年,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创建。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58年,开办师专班。1978年,开办大专班。1982年8月,萍乡简易师范学校与原萍乡师范学校分开办学,更名为萍乡市教师进修学院,并迁到现校址办学。同年11月22日,更名为萍乡教育学院,学校由此将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校庆日。1985年,萍乡市职工大学并入,使学校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多学科教育发展。1993年4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萍乡教育学院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萍乡市政府决定整合萍乡高、中等教育资源,以萍乡高专为基础,筹建一所本科院校。之后,萍乡师范学校、江西省文艺学校萍乡分校相继并入萍乡高专。2012年8月7日,学校顺利地通过了省高校设置评委会专家的评估同年8月31日,省政府正式将萍乡高专“建院升本”上报到教育部,同年年底,江西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和国家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赴萍乡高专考察评估。2013年3月,通过教育部评审,升格为萍乡学院。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5年12月2日,被选为全国高校广播工作联谊会常务理事单位。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办学条件开设专业截至2020年8月,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的29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学为主干,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专科专业39个。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5月,学校开设12个二级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6个。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852人,其中博士60人,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148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西部之光”学者、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选30余人。质量工程截至2017年5月,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在各专业建设中,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精品(优质)课程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数学教育、营销与策划、语文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应用电子技术、商务英语、工程造价、体育教育、语文教育、涉外文秘、营销与策划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商务英语、农村小学教师2+3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省级精品(优质)课程: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站设计与制作、教育心理学、微生物学、古代汉语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美概况等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英语教育、材料工程技术学生成绩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文艺(书法)展演、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江西省网页设计大赛、江西省大学生文艺演唱大赛、江西省运动会等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获得荣誉2013年,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2013年,校团委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校团委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工作促进奖。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科研机构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研究基地: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校级研究机构: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所、文廷式研究所、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0月,学校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3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1570篇,其中SCI论文73篇,EI期刊论文21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30部;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馆藏资源据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藉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外购数据库8个(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世界美术数据库、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校徽标志以人字叠起的常青树为主题元素,线条舒展奔放,流畅潇洒,富有前进的动力和气势,象征学校飞速的发展步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彰显学校新时期奋发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以绿色为标准色的图案组合鲜艳醒目,和谐靓丽,大气稳重,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蓬勃发展的朝气。寓意着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为宗旨,为社会发展输出多层次人才的办学理念。呈向上箭头状,四层向上叠加代表学校本科办学层次和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突出学校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精神文化校训厚德至善,励学笃行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 索引序列
  •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是什么
  • 萍乡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