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煤炭学报编辑部主任

煤炭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煤炭学报编辑部主任

1982年2月毕业后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任助工、工程师、破格晋升为高工、1995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6年批准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6月至1999年4月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兼北京中煤矿山工程公司总经理;1998年8月至2001年2月被国家煤炭工业局任命为中煤科技集团公司董事,1999年4月至2001年2月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兼总院股改办主任(筹组天地科技上市公司,任董事)。2001年2月调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历任部门经理、总工程师(2003年1月)兼工程部经理/兼总体技术部经理(2004)/兼总调度长(2003)、技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6月至2009年3月任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任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2年7月起任现职。主要科研成果和获奖等:从1982年开始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9项;完成工程项目37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次、“复杂条件下盾构下穿既有地铁运营隧道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获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 。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次。1997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所管理的一期工程深圳地铁罗湖枢纽工程(建筑工程类)2007年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所管理的一期工程深圳地铁一期国贸至老街区间隧道及桩基托换工程(隧道工程类)2007年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2007年、2015年 入围中国工程院合格院士候选人。2013年5月, 中国工程院在其网站公布增选院士候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一个月。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选人中,除了占多数的来自院校及科研院所候选人外,企业的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也占了相当比例,陈湘生在列。 出版专著5部、主编论文集3部,在国内外正式发表论文70多篇。主要社会兼职:<煤炭学报>、<岩土工程师> 、<岩土工程界> 等编委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地层冻结学术大会组委会委员(代表中国),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1994--2004),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隧道掘进机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快速轨道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施工技术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施工技术委员会基坑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家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煤炭行业放顶煤开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主任、采矿与岩石开挖工程研究所所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煤炭行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材,中国煤炭学会煤矿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煤炭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杂志编委。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国科技发展基金第八届孙越崎博士后奖、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和煤炭工业技术创新优秀人才。

煤炭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第四届《煤炭学报》编辑委员会主 任 委员:王显政名誉主任委员: 范维唐 濮洪九副主任委员:钱鸣高王金华宁 宇赵学社刘峰田 会张玉卓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于 斌 王 安 王 俭 王卫军 王恩鹏 王家臣 王继仁 王淀佐 卞正富冯 涛 曲思建 伍永平 刘建功 刘炯天 刘德顺 齐庆新 祁和刚 许升阳孙玉壮孙继平 李凤明 李建民 李晓红 李鸿双 杨仁树 杨更社 杨庚宇岑可法何学秋 邹友峰 宋振骐 张 群 张子飞 张建国 张铁岗陈清如武 强 范宝营金智新 周世宁 周国庆 孟国营 孟祥瑞 赵庆彪 郝传波姜德义 姜耀东 洪伯潜 贺天才 秦勇袁亮 顾大钊 凌 文 高雪梅郭敏泰 曹代勇 曹树刚 康立军 康红普 梁卫国 琚宜文彭苏萍葛世荣董书宁韩作振程桦 程远平 谢和平 缪协兴 颜事龙 潘一山 鞠文君编辑部主 编:刘 峰副 主 编:范宝营许升阳 朱拴成执行主编:许升阳编辑部主任:朱拴成编辑部副主任:毕永华执行编辑:韩晋平 毕永华 常 琛 王婉洁 张晓宁韩美玲 许书阁技术编辑:郑红瑞编委荣誉《煤炭学报》编委康红普、顾大钊、武强、金智新、凌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煤炭学报创刊于1964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据2018年5月煤炭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中文信息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编辑67人。煤炭学报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矿井建设、煤矿开采、煤矿机电工程、矿山测量、煤矿安全、煤炭加工利用、煤矿环境保护、煤炭经济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煤炭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主编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从插队知青到暨大首位博士丘进先生1949年7月出生于长沙,幼时在北京成长,十余岁随父母支边迁徙贵州。作为“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高中生,已无高考机会,又不具备当兵、当工人的政治条件,因此,到农村插队当知青成了他唯一的出路,1968年10月,丘进在贵阳市乌当区羊昌公社插队当了知青。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他连煤矿工、搬运工的工作都找不到,直到1976年,才被安排在一所农村中学当教师。1977年丘进参加“文革”后第一届高考,成绩是全省第二名,还是由于家庭出身不好,竟然以优异的成绩落选。直到大学开学后一个月,才被补录入贵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1980年转入安徽师大巢湖分校英语专业学习,毕业后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做编辑。理科学报编辑不是丘进最终的工作目标,他希望自己再有点作为,于是暗下决心,矢志考研。遍寻考研资料之后,他觉得中外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兴趣和条件,于是在工作之余,遍读中外历史和国际关系史各种典籍,甚至将《辞海》里有关的学术条目抄录在2000余张纸片上,并常备于身,随时诵习。1982年,丘进以平均86分的好成绩考取暨南大学研究生,成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朱杰勤先生的学生。1983年,他和几位同学发起并成立了暨南大学研究生会,还创办了《研究生学报》,丘进担任主编。1984年,朱杰勤先生开始招收博士生。那时丘进硕士尚未毕业,但先生嘱他直接报考,于是丘进在临近毕业之时参加了博士生入学考试。当时招收博士生的专业少,他是和报考硕士生的考生一起应考的,那个考场只有他一个人是考博的。1985年春,丘进成为朱先生的博士生。经过3年刻苦攻读,他终于完成了学业,并于1987年12月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拿到了暨南大学历史上第一份博士学位证书,编号是“暨博1987-001号”。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丘进获得了“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从大学教师到国家机关司长、名校校长1988年,丘进留校在暨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被学校领导选中任研究生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此后他上了行政管理的路子。由于丘进的出色管理,研究生处的许多工作受到当时的国家教委有关部门领导和兄弟院校的赞赏。1991年初,丘进奉命调到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高教处任处长;一年后任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副司长,后任司长;2000年,丘进到广东省挂职,任汕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3上半年,丘进在中央党校40期司局级干部进修二班学习;2003年,任国务院侨办政策研究司司长。丘进曾经说过,养尊处优的工作环境不是他最终的追求目标,也不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2004年初,丘进得知西安交通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副校长,他毅然放弃京城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决心只身到西部创业。2004年7月,经过公开竞聘丘进任西安交大副校长,2005年7月起兼任学校党委副书记。针对许多人不理解他的这种选择,他说:“陕西具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西安交大又是西部最知名的一所高校,我希望能在退休以前,为西部,为大学教育好好做点事情,这是我久存于心的夙愿。”到西安交大工作以来,他马不停蹄,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跑遍学校每一个角落,将全部心血融入工作。他坚持与学生一起就餐,广泛参加学生课内外各种活动,以自己的行动树立起爱校爱生、清廉务实、艰苦奋斗的良好形象,成为精勤育人的楷模。丘进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学校改革发展,矢志献身于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为西安交大的发展做出开创性的贡献。2007年被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008年12月10日,国务院侨办党组在华侨大学宣布,任命丘进为华侨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侨办党组成员、副主任马儒沛作重要讲话,他说,丘进同志政治上强,综合素质好,作风务实,严于律己,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丘进同志担任华大校长,对华大平稳过渡、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各项工作新的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丘进在讲话中说,华大近几年发展迅猛,取得很大成绩。他表示,将继续发扬华大精神,勤奋努力,团结全校师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好国侨办交给的任务,把华大的工作做得更好。上任伊始,丘进校长深入厦门校区和各学院进行调研,并拜会厦门、泉州两市主要领导,和他们就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发挥学校优势为地方服务以及双方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沟通与联系等方面进行交谈。博士生导师丘进教授是华侨大学第六任校长。 他和父亲的全椒情结丘进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到:我祖籍安徽,与吴敬梓是老乡……丘进先生的爷爷丘景章是全椒有名的才子,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创办全椒中学,任全椒中学第一任校长。父亲丘良任先生1912年出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杜甫、吴敬梓研究、竹枝词等诸多领域。为了查找资料,丘良任先生经常往返于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并一直留意搜集全椒有关文献,经常把看到的文献抄录或复印寄到全椒,找寻到很多有关吴敬梓十分珍贵的资料。特别是他在故宫博物院偶然发现吴敬梓手书“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诗,是迄今发现的吴敬梓传世的唯一手迹,曾轰动当时。丘进先生对全椒这块土地怀着深厚的感情,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国务院侨办工作期间,曾指定一外援学校项目落户全椒。1991年11月,他将其著作《中国与罗马———汉代中西关系研究》赠送我县图书馆惠存,落款“丘进博士赠”。丘进先生有着强烈的家庭情感,经常在电话中和全椒亲戚谈他的工作和家庭情况,家乡的亲戚也告诉他全椒的发展建设情况。他还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将社会各界缅怀其父亲丘良任先生的文章及丘先生的研究论文发给他在全椒的侄子。丘进先生十分孝顺父母,尽管他工作非常繁忙,但每年清明节均亲自来全椒龙岗公墓祭奠父母。他为人十分低调,在全椒期间,和亲戚多是聚集在堂姐家吃饭、拉家常,而从不惊动地方领导。丘进先生在西安交大工作时说过,如果我一直继续养尊处优地当我的司长,是我人生经历的损失,经历太平坦了,人生曲线太平直了,就会觉得自己对社会没什么贡献,这并不是我所要的人生……我感到人生曲线要有一定的波折,尽管有可能是下滑线,但我不介意,毕竟以后回忆起来,我会找到自己从事大学教育事业的经历。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所在。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2月至1995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3月至1997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任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他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教授出版有《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发表了176篇论文,成果被SCI收录32篇、引用295次,EI收录47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教授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煤炭学报科学编辑部主任

不太清楚,建议你可以去找相关的人员咨询一下。扩展知识:自2020年9月15日起,《煤炭学报》编辑部原有的办公电话号码将全部停止使用,同时将启用新号码。为了响应国家抗击疫情有关规定与号召,同时为了保障编辑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自2月3日起《煤炭学报》编辑部全体编辑复工,在家网络办公,竭诚为各位作者、读者服务,如有疑问可通过邮件联系责任编辑。《煤炭学报》(月刊)创刊于1964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承办的关于煤炭及相关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矿井建设、煤矿开采、煤矿机电工程、矿山测量、煤矿安全、煤炭加工利用、煤矿环境保护、煤炭经济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煤炭系统及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

多。煤炭学报创刊于1964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据2018年5月煤炭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中文信息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编辑67人。煤炭学报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矿井建设、煤矿开采、煤矿机电工程、矿山测量、煤矿安全、煤炭加工利用、煤矿环境保护、煤炭经济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煤炭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1982年2月毕业后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任助工、工程师、破格晋升为高工、1995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6年批准为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6月至1999年4月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兼北京中煤矿山工程公司总经理;1998年8月至2001年2月被国家煤炭工业局任命为中煤科技集团公司董事,1999年4月至2001年2月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兼总院股改办主任(筹组天地科技上市公司,任董事)。2001年2月调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历任部门经理、总工程师(2003年1月)兼工程部经理/兼总体技术部经理(2004)/兼总调度长(2003)、技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6月至2009年3月任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任深圳市地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2年7月起任现职。主要科研成果和获奖等:从1982年开始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先后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19项;完成工程项目37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次、“复杂条件下盾构下穿既有地铁运营隧道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2015年获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 。深圳市科技创新奖2次。1997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所管理的一期工程深圳地铁罗湖枢纽工程(建筑工程类)2007年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所管理的一期工程深圳地铁一期国贸至老街区间隧道及桩基托换工程(隧道工程类)2007年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2007年、2015年 入围中国工程院合格院士候选人。2013年5月, 中国工程院在其网站公布增选院士候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一个月。在公布的560名有效候选人中,除了占多数的来自院校及科研院所候选人外,企业的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也占了相当比例,陈湘生在列。 出版专著5部、主编论文集3部,在国内外正式发表论文70多篇。主要社会兼职:<煤炭学报>、<岩土工程师> 、<岩土工程界> 等编委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地层冻结学术大会组委会委员(代表中国),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1994--2004),中国煤炭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隧道掘进机工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快速轨道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施工技术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施工技术委员会基坑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力建学院工程管理的是肖跃军教授,我们研究所的老师,非常好。另外的不清楚。

  • 索引序列
  • 煤炭学报编辑部主任
  • 煤炭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 煤炭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主编
  • 煤炭学报科学编辑部主任
  • 煤炭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