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发布时间: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51种) 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010)62511499 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00871) (010)62751216 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100875) (010)58807848 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市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学报编辑部(300071) (022)23501681 5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 (025)3592704 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200433) (021)65642109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100084) (010)62783533 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020)84111990 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省成都市望江路29号文科楼156室(610064) (028)85412440 10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361005) (0592)2182366 1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4203 12 求是学刊 哈尔滨南岗区学府路74号(150080) (0451)86608815 1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310028) (0571)88273210 88925616, 14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130024) (0431)85099325 85098026 15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武昌珞珈山(430072) (027)68754203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130012) (0431)5166970 1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 (021)62232305 18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100037) (010)68984614 19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大学报》编辑部(210097) (025)83598341 20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430079) (027)67868127 2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710049) (029)82663982 82667978 22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长安南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710062) (029)85308849 23 思想战线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650091) (0871)5033249 2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450001) (0371)67781275 25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100037) (010)68902450 26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四牌楼2号(210096) (025)83791190 2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州市石牌(510632) (020)85220281 85224092 28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071002) (0312)5079412 2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市珞瑜路1037号(430074) (027)87543816 30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太原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030006) (0351)7018311 31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710069) (029)88302822 32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西区卫津路241号(300074) (022)23541014 23540081 33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长沙岳麓山(410081) (0731)8872209 8872471 34 齐鲁学刊 山东·曲阜(273165) (0537)4455347 35 西南大学学报(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更名)(人文社会科学版) 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400715) (023)68252538 3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 (021)64322304 3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730000) (0931)8912706 2312707 3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50100) (0531)88364645 39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1000号信箱(200030) (021)62933089 40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省福州市工业路523号(350002) (0591)87892444 4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市仓山区(350007) 42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730070) 0931-7971692 43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010021) (0471)4992004 44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市上大路99号(200444) (021)66135506 4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广州石牌)(510631) (020)85211440 4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610068) (028)84760703 4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合肥安徽大学学报编辑部(230039) (0551)5107719 5107157 4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编辑部(518060) (0755)6536133 49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宁夏大学学术期刊中心(750021) (0951)2061793 2061735 50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650092) (0871)5516038 51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省海口市(570228) (0898)66279237

《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  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的人文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发展而来,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6日出版,128页,大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吴于廑教授,著名哲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先后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现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常务副主编是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叶娟丽教授。本刊宗旨在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结合武汉大学的文科科研优势,主要开设有哲学、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固定栏目,刊发的文章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要求关涉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力求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整体学术质量始终处在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的前列,现为中国社会科学综合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来源期刊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会学》文摘的索引源刊物。2010年,再次入选“湖北十大名刊”;2002年、2006年,连续被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5年,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其专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 2006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获首届湖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首届)全国社科综合类核心期刊湖北省社科优秀期刊 一、作者必须在文中提供的规范数据项  首页内容包括:标题、基金项目的类别和编号、摘要、关键词和正文;不要出现作者的任何个人信息(见样本)。  尾页内容包括:中文标题、作者署名、作者简介(包括学校、院或系、职称、博士学位、邮编)、英文部分(包括标题、署名、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以及具体联络方式(见样本)。 关于论文字数 每篇论文必须7500字以上,每版面1500字,即每篇论文至少5面以上;摘要200字以内,切忌写成内容简介;关键词3-5个。 关于电子文本 来稿要求一律用方正或Word排版,提供文稿的同时提供文章的电子文本。 关于数字用法 1、必须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公历年、月、日、时;中国民国纪年;日本年号纪年;记数与计量等。  2、必须用汉文数字的情况:夏历;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惯用语;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关于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规范(见样本) 1、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等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注释统一放于正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标于注释内容的右上方。  2、参考文献的序号按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标于引文后面的右上方;参考文献的起止页码用圆括号的形式列于正文中参考文献序号之后;相同的参考文献在正文中使用同一序号。  3、参考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正文后的注释之后(如果有注释的话),序号左顶格。  4、参阅某一文献而在正文中没有引用具体文字资料的文献,按序号集中列于前述被具体参引的文献之后。  5、关于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共分为几大类:  (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如果存在不同版本,注意一定要用最新版本,且引号内的原话不得有误,如样本的参考文献[1]~[5];  (2)中文报纸:须在文中标明文章具体来自报纸的第几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6];  (3)中文著作、中文期刊及外文著作的中译本: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7]~[10];  (4)中文古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1]~[17];  (5)外文著作、外文期刊及外文报纸: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18]~[21];  (6)中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2];  (7)外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3];  (8)中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4];  (9)外文档案: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5];  (10)国际学术会议论文: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6];  (11)网络文献:如样本中的参考文献[27]。

武汉大学学报 共有6个不同的类别: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全部 都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都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邮箱

中文名称:人文社科论坛 英文名称: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Forum 所属分类:工业科普 主管单位:北京人文社科研究院 主办单位:人文社科论坛杂志社 协办单位:人文社科论坛编辑部 主 编: 编委成员: 投稿信箱: 综合分类:工业学报 国际刊号:ISSN 1290-2598 国内刊号:CN43-1519/N 地 址:北京 邮政编码:100000 邮发代号:8-519 网站地址: 联系电话: 定价:00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2日 广告营业许可证号: 印 刷:中国计量出版社 发 行:中国报刊发行局 人文社科论坛以刊发人文社科学术论文为主,是阐释学术观点的理论平台,人文社科论坛为大十六开月刊,全国公开发行,系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学术研究指定交流期刊。栏目设置:高层论坛、法制社会、党政专栏、教育论坛、社会观察、工业科技、科技教育、医药医学、医学临床、医药卫生、管理探索、学术交流、学者专栏、课题成果选登、名家专访、管理财经、文学专题、历史研究、专题研究等。创刊以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重学术性、先锋性、开放性。反映中国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水准与最新成果。倡导学术精神的弘扬光大与科学文明的广泛传播;努力实现学术水平与中国现阶段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相适应,全面实现特色栏目学术研究水平的关键性突破与重大超越。并注重及时刊载哲学、管理、科技、教育、法律、经济、历史、文学、工学、理学、医学、图书情报学、语言、艺术、农林学等各学科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国内外教育部门、科研单位、政府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投稿须知: (1)文字精练、语句通顺、层次清楚,数据及计量单位准确规范。引用资料要有文献依据,参考文献为作者亲自查阅的近5年的主要文献。 (2)综述一般3000~5000字,参考文献限20条左右;论著一般不超过3500字,参考文献限5~10条;短篇报道1000字左右为宜。 (3)投稿方式:来稿一律以电子稿件投递到我刊社电子邮箱。 (4)作者和单位名称作者署名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间用逗号隔开;作者单位要全称(科室)及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 (5)文责自负,文稿一律不退,请读者自留底稿。 (6)本刊有权对采用的稿件作必要的修改。 (7)来稿必复,如在15日内不见回复,可来电来函查询。 (8)本刊诚聘特约编委,欢迎有意为本刊荐稿、组稿者来电来函联系。 (9)其他未尽事宜及本刊相关情况,将在文稿采用通知中详告作者。中文名称:人文社科论坛 英文名称: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Forum 主管单位:北京人文社科研究院 主办单位:人文社科论坛杂志社 协办单位:人文社科论坛编辑部 主 编: 谷岳峰投稿信箱: 国际刊号:ISSN 1290-2598 国内刊号:CN43-1519/N 邮发代号:8-519 印 刷:中国计量出版社 发 行:中国报刊发行局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 的发展与研究生学术成长】1984年,《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同志的直接关心下创刊。 作为研究生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一直关注研究生们的学术成长。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整体学术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学校学术实力的高低。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锻炼他们发表学术论文。《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正好为武汉大学以及各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同仁提供了这样一个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术讨论的阵地。到2007年为止,《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已经出刊60期,自然科学版版已经出刊47期,医学版已经出刊18期,总共刊登了不同时期的优秀研究生学术论文两千多篇。这些文章的作者大都曾经是武大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如今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著名学者或学术新锐,还有不少人已经成为政界、商界的精英。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一)主要论文   潘敏、夏庆等《货币政策周期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财贸研究》,2012年第1期。  2潘敏,夏庆等《汇率制度改革、货币政策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金融研究》2011年第9期。  潘敏、朱迪星,《市场周期、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决策》,《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  潘敏、罗霄、缪海斌,《银行信贷、行业产出与溢出效应》《投资研究》,2011年第8期;  潘敏,谢龙,《外部监管之于银行内部治理:替代还是促进?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管理学家》(学术版),2011年第4期;  潘敏、朱迪星,《投资者非理性假设下公司金融决策前沿理论述评》,《金融评论》,2011年第3期。  潘敏、缪海斌、陈晓明,《金融救市下的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行为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潘敏、朱迪星、熊文静,《市场时机效应难以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原因—基于财务成本视角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11年第1期  9.MIN PAN, SHENGQIAO TANG, Option Pricing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der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N1(2011),81-(SSCI、SCI Indexed)  10.潘敏、缪海斌,《经济复苏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理论分析与中国的选择》,《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11.潘敏、朱迪星,《企业的投资决策在迎合市场情绪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  12.潘敏、郭厦,《基于投资者行为的金融危机传染理论述评》,《财经科学》2010年第11期。  潘敏、缪海斌,《银行信贷与宏观经济波动:2003-2009》,《财贸研究》2010年第4期。  潘敏、缪海斌,《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与策略》,《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  15.潘敏、缪海斌,《银行信贷、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   PAN Min, TANG Shengqiao,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der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Global E-business, VⅠ andⅡ: 107-111 2009(CPCI-S,CPCI-SSH收录,2010);   PAN Min, TANG Shengqiao,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 Evidence from Shanghai and Shenzhen 300 Index,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6th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I收录,2010)  PAN Min, TANG Shengqiao,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Asian Option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Proceeding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2009,(EI收录,2010)  PAN Min, XIA Qing ,Application for an Adaptive Monte Carlo Integration Algorithm with General Division to Hedge Digital Option,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CI-S收录,2009)   PAN Min, TANG Shengqiao, Multiple Layers Stock Option, Optimal Compensation and Agent Incentives,Proceedings of China-Canada Indu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ISBN:978-1-926642-00-0(CPCI-SSH收录,2009)   潘敏、郭厦,《资本结构动态权衡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3期。   潘敏、唐胜桥,《基于SV-GED模型估计波动率的管理层股票期权定价研究—来自沪深300指数的实证研究》,《公司治理评论》2009年第1期。   潘敏、夏丹,《企业家应恪守实业经营之道:黄光裕案的反思》,《董事会》2009年第4期。  24.潘敏、谢珺,《公司金融理论前沿追踪》,载 顾海良主编《武汉大学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08)》,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25.潘敏、谢龙,《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治理的有效性—基于内生性视角的实证研究》,《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年第12期   潘敏、唐胜桥,《期权定价与管理层股票期权定价的有效性—基于SV-GED模型估计波动率的亚式期权的实证研究》,载郭熙保主编《发展经济学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潘敏、李义鹏,《债券信用风险定价:一个理论综述》,载 朱新蓉、何建华主编《金融与投资论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出版。   潘敏、李义鹏,《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特征与绩效—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   潘敏、董乐《行业特征与商业银行股票期权激励》,《珞珈管理评论》2008年第2卷(1)   潘敏、董乐《商业银行股票期权激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5期。   潘敏、李义鹏,《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与首席执行官报酬—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潘敏,《不要迷信股权激励》,《董事会》2008年第9期。  33.潘敏、邵科,《企业是否存在目标资本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7年第6期。  34.潘敏,《债权治理机制与管理者激励安排》,《管理学报》,2006年第4期。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三期。  36.潘敏,《银行管制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经济评论》2006第3期。  37.潘敏、杨磊,《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公告效应的检验》,载郑振龙主编《金融前沿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潘敏,《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年5月14日。  39.潘敏,《融资方式选择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努力激励》,《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3期。  40.潘敏,《法人资产制度与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保险研究》2003年第2期。   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的过度投资》,《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42 潘敏、谢献谋,《两权分离的实质与我国股份制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该文由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  43 潘敏、陈新年,《金融开放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防范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  44 潘敏,夏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求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潘敏,《融资方式、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经济评论》2001年第5期。   潘敏,《自有资本、清算价值与企业的负债期间选择》,《六甲台论集·经济学篇》(日本)第46卷第3号。1999年10月   潘敏,《非对称信息下的企业融资选择》,《六甲台论集·经济学篇》(日本)第46卷第1号1999年4月。   潘敏,《金融政策的企业资产负债传导机制》,《六甲台论集·经济学篇》第45卷第2号(日本)1998年7月。国际会议论文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Executive Stock Option Incentive Compens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der General Error Distribution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Proceedings of the 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Management and Global E-business, VⅠandⅡ: 107-111(CPCI-S,CPCI-SSH收录,2010)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 Evidence from Shanghai and Shenzhen 300 Index”,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6 Annu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EI收录,2010)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ricing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Asian Option based on Volatility Estimated by SV-GED Model”,Proceeding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MASS(EI收录,2010) Pan Min and Xia Qin, “Application for an Adaptive Monte Carlo Integration Algorithm with General Division to Hedge Digital Option”,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PCI-S收录,2009) Pan Min and Tang Shengqiao, “Multiple Layers Stock Option, Optimal Compensation and Agent Incentives”, Proceedings of China-Canada Industry Workshop on Enterprise Risk ISBN:978-1-926642-00-0(CPCI-SSH收录,2009) (二)学术著作   《20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谭崇台主编,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谭崇台主编,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学术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7月版(三)已完成科研项目   《商业银行管理层报酬补偿激励机制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8-2010。  《基于银行业行业特征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6—2009。  3.《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救市政策的效果与对策研究—基于银行信贷供给的视角》,教育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应急课题。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9—2010。  《债权融资下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3-2004。  《最优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1-2003。  《金融契约、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1-2003。  《做大做强武汉生物医药产业的途径研究》,武汉市科技局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3—200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重点金融研究课题。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1年。  《中国市场主体失信行为案例分析及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主任应急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1至2002年。  《发达国家发展初期的历史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2-2004。  《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控制力和竞争力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研究期间:2005-2007。  《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调整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子项目负责人,研究期间:2006-2007年。  《发展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5至2008年。  14.《金融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主持人,研究期间:2007-2008。  《中国建设银行风险内控管理体系设计》,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委托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2年。   《加入WTO背景下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3-2004。  《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间:2003-2005年。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课题主持人。研究期间:2004-2005。

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书评4篇,另发表译文十余篇/集。 2011,英语专业学生对依托项目学习的评价,《外国语文研究》第2期。 2011,《二语研究中的问卷:编制、实施及数据处理》(第二版)评介(吴延国,本人第一作者),《现代外语》第3期320-322页。 2011,兴趣驱动的课外学习调查:以个性化英语学习课程为例(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3-11页。 2011,寓外语教育于项目之中——《依托项目的二语与外语教育:过去,现在语未来》述评(夏赛辉,本人第二作者),《英语教师》第3期61-64页。 2011,'英语研究式学习课程'的理据与理念,《英语教师》第2期2-6页。 2010,词合作为EFL词汇习得单位的理据,《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10,国外依托项目的二语/外语教学研究三十年,《中国外语》第二期。 2010,依托项目的学习对英专学生学习认知的影响,《中国英语教育》(电子版),第2期。 2010,语言学理论课程教材编写的创新探索:简评'高等院校研究性学习系列教材'(夏赛辉,本人第一作者),《中国外语教育》第1期。 2009,对CLEC语料库动-名搭配失误的描写及诊断分析(本人一作者,杨士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二期。 2009,中国英语学生词典使用定量实证研究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现状分析(何家宁,本人第二作者),《现代外语》第一期。 2009,Effects of Word Exposure Frequency on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by Chinese EFL Learners(第一作者,许凤),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一期(首文)。 2008,关于应用语言学研究生文献导读的思考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4期。 2008,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口语测试模糊评估框架(第一作者),《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栏目首文)。 2008,民族认同与文化流利性(第一作者),载陈新仁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008,关于词类在词汇附带习得中的作用研究(许凤,第二作者),《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2008,项目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易龙,第二作者),《中国轻工教育》第3期。 2007,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中国大学教学》第10期81-84页。 2007,Autonomatizing linguistic processing in L2 oral In Hu, W & Q Wen () ELT in China (IV)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6,EFL学习者习得英语形容词-名词搭配知识的定量研究(第一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2006,Strategy Use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Processing of English Idioms (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第3期2-11页。 2006,Spoken Language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cCart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导读(D11-D28),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5,国内近二十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外语界》第4期。 2005,以基于问题的课堂技术研究为抓手,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第一作者),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曾凡贵、张文忠主编,2-9),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第二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湖南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载《湖南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章兢、刘子建主编,275-83),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4,国外EFL/ESL习语习得研究概述(与研究生王晓旻合作,本人二作者),载《国外外语教学》第4期第7-15页。 2004,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与邓媛合作,本人二作者),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61-65页。 2004,英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的实验研究(与研究生童淑华合作,本人二作者),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08-113页。 200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曾凡贵主编,本人第一副主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论自主英语学习,载《湖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95-100页。 2003,外语课堂环境下第二语言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73-384页。收入《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专家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03,《流利性面面观》述评,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235-237页。 2003,Quantifying Chinese EFL Learners' Outside Class Contact with English(第一作者),载《中国英语教学(三)》(胡文仲主编,第537-557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4/3/2口语练习法之能为与不能为,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418-42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 2002,The Development of L2 Oral Fluency in the EFL Classroom Setting(专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2002,简评Babylon Revisited的三个译、注本(第二作者),载《中国翻译》第2期第58-60页。 2002,外语教学实验研究质量调查(第二作者),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第35-44页。 2002,模糊评分:外语口语测试评分新思路(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1期第98-102页。 2001,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量分析(第一作者),载《现代外语》第4期第341-351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2001,意向识别与意义推理,载《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何自然、冉永平主编,第254-262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6月。 2001,Anxiety of L2 Oral Communication—Some Concepts Reconsidered,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 9-12。 2001,返实格立论,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1期117-121页。 2000,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定性分析,载《现代外语》第3期第273-282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2000,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性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载《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第2期第82-86页。 2000,'费时低效':问题与出路——回应井升华,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增刊)第176-181页。 1999,国外口语流利性研究现状,载《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41-48页。该文被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99,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载《现代外语》第2期202-217页。该文被收入《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辑》2002;收入文秋芳、王立非主编的专题论文集《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2004。 1998,介绍Jane Willis的《任务学习法概览》,《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77-78页。 1998,对外语教学研究的几点批判性思考,载《教学与研究》(赵国杰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

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负责出版的人文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1930年创刊的《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发展而来,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今天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为双月刊,逢单月6日出版,128页,大16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解放后,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吴于廑教授,著名哲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先后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主编。现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常务副主编是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叶娟丽教授。本刊宗旨在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结合武汉大学的文科科研优势,主要开设有哲学、中外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固定栏目,刊发的文章强调学术创见和理论深度,要求关涉学科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关注国家、教育部重大或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力求代表本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

2017年学生寒假放假时间为:2017年1月5日和2016年2月15日左右。具体放假安排请以当地教育局和学校发布为准。

每篇800,前两天刚去过,

  • 索引序列
  •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
  •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邮箱
  •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