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华艺术家杂志社李连杰

中华艺术家杂志社李连杰

发布时间:

中华艺术家杂志社李连杰

中文名:李连杰 生日:1963年4月26日 出生地:中国 北京 国籍:美国 血型: AB型 民族:汉族 身高:169cm 体重:66kg 性别:男 监制身份:李阳中 崇拜的人:李时珍 成名作:《少林寺》 语言:中文—普通话、任卜话广东话(少许,在拍<>这套戏时学过)、英文和日文 特长:武术、哲学、佛学、博爱 职业:电影演员、监制、世界武术大师、慈善家 格言:“人无信念,难成大事。” 生肖-星座:兔/金牛座 爱好信仰:羽毛球运动/收集天珠饰物/哲理-佛学 家庭住址:北京老家/美新家坐落美洛杉矶东部的阿卡迪亚(Arcadia)2003年已卖/上海新家 家庭关系:父母(李清泉1965年去世/张凤兰2002年去世);两个哥哥(李连胜/李连利);两个姐姐(李连珠/李连萍)。 妻子:利智

被称为中华武术的活字典的武大巨星李连杰,为弘扬中华国粹艺术做了很多事情,前有李小龙后有李连杰他们把中华武术带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李连杰带领着很多人在时代广场打太极弘扬中华的国粹太极。 演员李连杰的人生经历很丰富李连杰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没有父亲,年少时李连杰就被送进了体校学习武术,凭借着出色的努力,他获得过很多奖项和荣誉。后来偶然被导演张鑫相中,参与拍摄了《少林寺》,影片上映后李连杰也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武术大师,辉煌的演艺生涯从此打开了道路。他走红的年代,那时候的香港非常的黑暗,一直照顾他的朋友也被杀害了,还经历过海啸最后很幸运的活下来了。 李连杰曾经可是跟成龙等著名大咖们齐名的人物,他在国际上都很有名气,回顾他的成长经历,我们真的能够学到很多人生的道理。李连杰弘扬中华国粹太极李连杰后来决定离开香港,转战好莱坞让世界看到中华武术的美丽,刚进好莱坞的时候,他也是很艰难的,但是努力一直坚持着,最后成了国际上著名的武打巨星,在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早年他拍戏的那时候,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让观众能够更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武术的强大,拒绝使用替身,最后给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少创伤,现在身体素质很不佳,常年要吃药。为了弘扬中华国粹太极,李连杰带领着很多人在时代广场公开打太极,让很多人看到太极的精彩。 李连杰一生在我看了就是很传奇的存在,他本人还一直热心公益,这让我们真的很佩服,希望他能够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好好享受生活。

为什么好好的中国人不做要转国籍 难道中国养不活他

英文名:jet li 中文名:李连杰 生日:1963年4月26日 出生地:中国 北京 身高:169 体重:66kg 生肖:兔 喜欢的运动:羽毛球 李连杰,1963年4月26日出生于北京。家族姐妹中排行最小。1971年暑假进入北京体育运动学校学习,从此走上习武之路。 1982年,不满二十岁的李连杰凭借《少林寺》一片而蜚声海外,家喻户晓。1983拍摄续集《少林小子》,因两度与同门师妹黄秋燕合作,两人萌发感情,于1986年结婚,生有两个女儿。 1988年与周星驰合演《龙霸天下》时,因与利智一结片缘,从而引发婚外情。十一年后,两人在美国洛杉矶注册结婚。利智为李连杰生下一个“千禧男孩”,取名Jane Lio。 代表作:《少林寺》《黄飞鸿》《功夫皇帝方世玉》《东方不败》《龙霸天下》《太极拳》《方世玉》

《设计》杂志社李杰

李杰,又名李向阳。生于1992/02/05,出生地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马家乡华林村二组。现住在南溪县复兴街27号。 曾经出演《雾柳镇》中第一集报童角色一炮而红,后又在南溪故事会出演小混混。现在准备继续走演绎生涯。希望得到剧组的赏识。 需知以后发展,等待走向央视舞台以后继续。

具有超一流的审美观及独特的设计理念,富有极强亲和力的沟通方式,始终以“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例手术, 把自己最好的技术刻画在每一位求美者的身上。”为己任,成功为广大老百姓及求美者实现美丽梦想。

幽默风趣,激情四溢,配合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多年的教学经历和独特的川普,效果很好。网上可以检索到不少他的视频,非常有启发性,但是又很好玩。我在网上检索:成都新东方+阿杰/李杰,可以发现上百条相关消息,其讲座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英语语言、文化和事业构建类,主要讲人生与文化。第二类:英语学习方法类,主要讲英语学习方法,特点强调阅读、背诵、全英英字典,强调无为而为,无为而治的英语学习。Language is not taught; it islearned!第三类:出国留学类,主要包括:留学规划、定位、文书设计、全奖录取等等。貌似他很少讲直接与四六级等考试的技巧类,不知为啥?注:另有同名新东方烹饪学校成功学子李杰。

设计杂志社李杰

工作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工作时间:2002年9月—至今。 讲授科目:《《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概况I&II》 讲授对象:英语专业本科大二。 特点:美国大学的讨论式/探讨式教授,要求极严,学生参与和动手多,阅读量大,教师本人知识面广博,思维活跃,角度独特,深受好评。 缺点:每一年都有没有过的,要与下一届的一起重修,而且还要到课堂上讲解,接受师弟们的提问和质疑,好美面子啊。。不过,说实话,大家都很喜欢(读者有质疑,大部分读者反映并不喜欢其特殊的风格)的确收获很大。 《美国及英联邦国家留学申请指导》 对象:电子科大全校学生。(笔者估计有180人左右) 特点:(1) 无人能及的背景(无人能及一词有待考究,他本科是西华师范学院,研究生才考上川大):多年新东方出国留学考试教学经验,留学文书和设计的实战经验,以及独特的文化研究视角。(2) 案例教学:引用多年来积累的留学申请和文书的实际案例,效果极佳。(3) 英语文字功底深厚:在他上课时,讲授英语推荐信和自我陈述(PS)部分,全是他本人在前些年写的东西,的确非常精彩、独特。(但口语一般)(4) 幽默风趣,有激情,认真负责。(5) 缺点:期末论文的要求很高啊。。 工作单位:成都新东方英语学校 工作时间:2004年7月(?)—2010年7月(?)。 讲授科目: 从四六级、考研、GRE、GMAT、新概念四册、专八等,但是他真正出名而为大家所知的,主要为以下三类课程:(1) 《新概念四册》:从语言、文化和翻译系统构建和提升英语,配合全英英字典,效果极时上的,的确非常好)(2) 考研强化班的英语写作:非常妙,网上还能检索到他写的考研作文。(3) 出国培训:GRE阅读和GMAT的写作。其思维能力、理解方式和深度,折服了丛多学子啊。 获奖很多了。第一名的就有好多个啊。 意外收获:无意中检索到了一篇新东方和电子科大学报对李杰的采访,名字为:《独立的传道者:专访阿杰老师》。很有深度,对理解其人其思想其抱负很有帮助,值得一读

李杰教授长期在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在随机动力学、混凝土损伤力学、工程结构与工程网络可靠度研究中做出了创新性学术贡献。在工作中,他提出了物理随机系统研究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随机结构与随机系统分析理论,包括:提出了随机结构分析的扩阶系统方法与随机建模准则;建立了随机系统分析的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基本解决了结构动力可靠度分析与整体可靠度分析问题;在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关系和结构动力作用的物理随机过程模型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针对大型复杂工程网络的抗震可靠性分析与设计问题,长期努力,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包括:发展了以结构函数递推分解为核心的网络连通可靠性分析理论;建立了大型复杂工程网络功能可靠性分析的矩法体系;提出了以网络拓扑优化理念为核心的工程网络抗灾优化设计基本技术途径、并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研究,为解决大型生命线工程网络的抗灾设计与优化改造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并系统进行了城市地震灾场模拟与系统控制的研究工作。在工程系统抗震方向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地应用于7个大型工业系统、1个省级电力网络系统的抗震可靠性分析和8个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抗震改造之中。

“谷班”里的“调皮生”李杰出生于1965年,营口市西市区人。他并不是那种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在高中毕业后,他曾在西市区通惠门菜市场卖过菜,当过兵,还在营口针织一厂织过袜子。这些经历,都赋予李杰浓厚的平民色彩,做人如此,音乐创作亦然。1984年,他冒失地找到作曲家谷建芬,成为了当时很有名的谷建芬声乐培训班的成员。作曲家谷建芬建在中央歌舞团的声乐培训班,俗称“谷班”,曾培养过许多当今歌坛的重要人物,如李勇、刘欢、毛阿敏、那英、孙楠、解晓东、苏红等前后50多人在那儿接受过培训,绝大部分成为中国流行乐坛耀眼的明星。1984年年底,谷建芬家里来了一位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的穿着凌乱的吉他青年,这就是李杰。唱了一首当时很火爆的歌曲《夜色阑珊》后,谷建芬便欣然决定收下李杰这个学生。多年以后回想起当时的一幕,谷建芬说:“李杰当时给我的印象,首先是声音不错,挺亮的,我是比较重视歌手声音的,第二个印象就是李杰唱歌很热情,很投入。”在“谷班”的学习中,李杰因为从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所以在乐理方面基础较差,但他的灵气又是最好的。从未学过钢琴的他,进步神速,令人刮目相看。同时,李杰的“能闹”也是出了名的,成天搞恶作剧,欺负同学,留了一头长发,穿着颓废,成了谷老师心中的“混世魔王”。虽然1987年在广州获得过全国五省市校园歌曲大奖赛的第一名,为谷老师争了光,但谷建芬总是对李杰放心不下。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几年,是李杰相对比较沉寂的几年。作为歌手的他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甚至连谷老师都失去了他的消息。获奖的光芒被他抛到了脑后,他要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而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向传统学习,向民间艺人学习,则是他再次腾飞的基础。 被孙楠“抢”走了自己的那面旗1995年,词作家乔羽之子乔方,为一部电视片写了一首主题歌的歌词,在一间录音棚找到正在录音的李杰并请他谱曲。李杰读过歌词,很快产生了灵感,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主旋律题材的作品,连他自己也奇怪怎么会一下子就产生了好感。回家后,李杰立即写出了这首歌的副歌(这段副歌后来被谷建芬评价为可以进入当代经典的作品),但主歌的编写却搁置了很长时间。一天,李杰与三五好友一起喝酒聊天,突然来了灵感,完成了整首歌的旋律。兴奋之余,大半夜打电话请好友孙楠过来一同欣赏,孙楠一下喜欢上了这首歌,孙楠说:“我太喜欢那个旋律了,真是有绕梁三日的感觉!”央求了好几天,李杰才同意把这首歌的首唱权交给孙楠,这便是日后成为经典的《红旗飘飘》。“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红旗飘飘》后来大红大紫,它成就了李杰,也成就了孙楠,更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而《红旗飘飘》也成为李杰由歌手成功转向全能型音乐人的标志,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大量广为流传的歌曲。走进李杰位于北京北二环路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厅主题墙上那面红得耀眼的五星红旗。所有去过他家的客人,都会对此留下深刻印象。的确,李杰音乐才情的再度迸发,正是始于《红旗飘飘》。从此,他快乐地创作歌曲,编曲,录音,乐此不疲。何静的《家园》、王菲悦的《水上花》、姜昕的《花开不败》、毛宁的《真的我》、那英的《天亮》、高明骏的《龙》、田震的《真爱无限》都出自李杰的笔下。 不介意朋友称他为“村长音乐圈内的朋友都喜欢跟穿着随便得有些邋遢的李杰开玩笑,说他土,于是封他为“村长”。李杰一点也不反感别人说他土。李杰的“土”可以说是内外非常一致,在他质朴而平民化的外表背后,是他充满了活力的带有诸多民族民间元素的音乐。在成名的音乐人中,李杰花在穷乡僻壤、边远村寨的时间是最多的。他醉心于节奏,对来自民间的声音,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这些优美而淳朴的音乐元素,在他作曲、编曲的时候,就会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但这并不表示他的编曲方式是陈旧而过时的,相反,李杰对时尚和前卫的编曲手法有着非常敏锐的捕捉能力,他会把纯朴与前卫在他的作品中结合得非常自然。在编曲手法上,他会不拘一格,不把自己局限在某种固定的风格中。个人化色彩非常浓厚的东西他很得心应手,而一些晚会类的歌曲,他同样也做得很到位。但在为自己写歌的时候,则是心灵完全释放,创作的个人专辑《花舞》中,李杰着着实实地放纵了一把。2004年年初,李杰为董文华的专辑《港湾》担任制作人,作了大胆的尝试。成名歌手的转型是一件冒险的事,尤其是像董文华这样已经被广大观众接受多年的老歌手。凭借着对音乐市场的把握以及对民间音乐的深入了解,李杰打造出了一张非常时尚非常亲切的民歌手演唱专辑,这在国内唱片界,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港湾》专辑推出后,许多民歌手都希望能与李杰合作,李杰也成了最受民歌演唱家们欢迎的音乐制作人。而李杰正为一新歌手制作一张名为《唐诗宋词》的专辑以及一部电影音乐剧的背景音乐。《花舞》专辑的出版当属李杰最为高兴和激动的事,也是“6年来一次音乐生命的总结”。 李杰是一个对未来没有设计的人。当年如果一直当着歌手,他是否能一直红到今天,还真是未知数。也许是他的“不功利”成就了他,这些年来,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仅限于一个离不开音乐的人,迷恋着音乐,亲近着音乐,而今天他所获得的所有成就,也都是他无心插柳结下的果实。对这样的音乐人,我们有理由抱有更多的期待。

中华艺术家杂志社

有一本杂志叫美术界还可以。

中国卡通、知音漫客······

香港;;;;;;;;;;;;;;;;

“中国艺术家协会 ” 是彻头彻尾的非法组织 ,从没有在中国民政部注册登记备案过。冒用政府部分退休领导惠顾名义包装他们的非法行为。每年取全国广大青少年家庭的钱财,全国办事机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目前“中国艺术家协会湖北省秘书处”已被取缔!

求是杂志李杰

史来贺:农民致富的领头人  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20世纪50年代,史来贺的名字就响遍全国。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使穷了几辈子的乡亲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有奔头!  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刘庄村办企业的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华星药厂于1986年正式投产,1988年产值就超过3000万元,肌苷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运用新掌握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知识,史来贺带领刘庄形成了以农促工、以工建农、农工商并举的商品经济的新格局。  史来贺2003年4月23日在河南新乡逝世。  史来贺曾多次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曾经9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编辑本段]共产党人的楷模———史来贺  人民日报记者 李杰 王明浩  这是一个20世纪50年代就响遍全国的名字:全国民兵英雄、全国植棉能手、全国特级劳动模范……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把他的名字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是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这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他领导的村庄始终高举着社会主义旗帜,走在全国农业战线的前列。今年春天,他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名字将被世人永远铭记: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  “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解放前的刘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佃户村”、“长工村”。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1948年,刘庄解放了,工作队队长告诉史来贺:共产党是为穷人办好事的,是领导人民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大家都过好日子的社会。这话深深打动了史来贺。一年后,他站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冬,21岁的史来贺当上了刘庄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翻身解放后仍被贫穷、饥饿困扰的农民兄弟,史来贺的心头像压了一块石头:“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咱共产党人没本事!”那年秋季,连降大雨,刘庄收割到场的小麦发霉生芽,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积水浸泡而死。眼看颗粒难收,村民们准备外出逃荒。史来贺和村上的党员干部一起做群众工作,他对大家说:“如今是新社会,有共产党领导,只要大伙心齐,就一定能战胜灾害!”史来贺带领大家一面改水排涝,抢种萝卜、蔓菁,一面建砖瓦窑,办豆腐坊、粉坊,到黄河滩割草,半年时间,给群众分了4次红,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问题。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吃上了白面馍和饺子。  刘庄地处豫北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给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土地留下了4条3米多深、纵横交错的荒沟和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投工40万个,动土200多万立方米,把一块块的荒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种粮种棉给刘庄人带来了温饱,如何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琢磨来琢磨去,看中了畜牧业。1964年,当时集体的家底还不厚实,史来贺花90元钱从新乡买回3头小奶牛,后来派人到新疆买回27匹母马。经过精心饲养,3年后,牛犊子变成了一群牛,小马驹变成了大马群!现在的刘庄畜牧场,有奶牛近300头,猪羊成群,年收入100多万元。刘庄工业的起步颇具传奇色彩。1974年,村里拖拉机上的喇叭坏了,换新的到处买不来,两名司机试着把坏喇叭拆下来修理,居然修好了。这下可乐坏了老史:咱能修喇叭,为啥不能造喇叭?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史来贺同大家一起搞试验,一次不行两次,小喇叭终于试制成功。开始时一天只能生产一对,后来增加到5对、50对、100对……刘庄的小喇叭响遍了大江南北。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不仅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还为集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使刘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心与畅快。在史来贺带领下,刘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1985年,史来贺和村党支部其他成员经过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工程,建设一座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制药厂——华星药厂。“这高、精、尖项目,咱‘泥腿子’能搞成?”有人担心“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史来贺还是那句话:“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人家能干成的东西,咱们为啥干不成?”1986年5月20日,刘庄人自己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正式投产。打这起步,刘庄人创业的步伐迈得更快、更大了:1990年,筹资7000万元开始了华星药厂第二分厂的建设;1993年,建成青霉素钾、青霉素钠生产线;1995年,开始生产红霉素;1998年,氨苄青霉素投入生产;1999年,技术含量更高的生物发酵分厂破土动工……  到去年底,刘庄村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4500多万元,农民年人均实际收入上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首富村”。刘庄人从刘庄的发展变化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条啥时候也不能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大跃进”的“冲动”,也有过“文革”十年的“疯狂”。潮起潮落,风风雨雨,刘庄发展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人不解,曾请史来贺解“谜”。史来贺说:“俺刘庄也不是世外桃源,我们的办法是:遇事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只有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收到好效果。”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让广大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所以,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一条啥时候也不能变!”  1956年,初级社刚成立不久。这时,上级来了指令:刘庄所在的夏庄乡21个初级社要合并成1个高级社,并提名史来贺担任这个高级社社长。史来贺认为,现在成立大社的条件不成熟,不如以村为单位成立小社有利于发展生产,拒绝到任。就在夏庄乡召开万人大会宣布高级社成立的同一天,刘庄也召开大会,敲锣打鼓欢庆刘庄高级社成立。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目无领导”、“本位主义”……一记记棍子向刘庄和史来贺打来。开会、发文件没刘庄的份儿,该史来贺享受的待遇也没了。这一年,出现了多年不遇的涝灾。刘庄人在党支部领导下,齐心协力搞生产自救,硬是把上面不承认的高级社办得红红火火。而夏庄乡的高级社,因为管理不力,人心涣散,生产遭受很大损失,不得不以村为单位分为7个小社。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公社开会布置并派人坐镇指挥各村“小麦高产放卫星”,要求挖地三尺,每亩上粪100车、下种150公斤,实现亩产小麦7.5万公斤。史来贺不理这一套。当时,工作组就住在刘庄,三天两头催办。没法子,史来贺勉强同意搞3亩地进行试验,其他仍按原计划种植。结果,3亩“卫星田”平均亩产仅130公斤,连种子都没打够。由于刘庄坚持只种3亩,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文革”期间,有人到刘庄煽风点火搞串联。史来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村里规定:“谁离开生产出外串联不记工分、不发盘缠;贴大字报,集体一分钱不报销。”那时最时髦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史来贺说:“咱农民没苗咋吃饭?谁要草就叫他吃草好了,咱要除草留苗。”史来贺领着全村男女老少顶着压力搞生产,先后办起了机械厂、面粉厂、冰糕厂、食品加工厂等,使刘庄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工养农、全面发展、五业兴旺的新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农村勃发出一派生机。这时,刘庄的土地分不分到农户?工厂包不包到个人?史来贺戴上老花镜,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认为,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刘庄已由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入了商品经济生产,2/3的劳动力已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集体经济力量雄厚,如果一分了之,必然会阻碍生产力发展。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刘庄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兼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克服“大锅饭”的弊病,成立了农工商联合社,把农、牧、副、商、工等统一起来,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惩联产”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践证明:史来贺的决断和刘庄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新的经营方式,既充分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极大地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比单一家庭经营更为充足和旺盛的活力。  “经济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去。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  “集体经济得有集体主义,共同富裕得有共同理想。”史来贺把思想政治工作看得很重。他生前常说:“经济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去。既要把群众带到富路上,又要把群众带到正路上。把人教育好,比啥都重要。”  史来贺与村党委一班人几十年如一日,把对人的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刘庄村党委有15名成员,其中有6名党委成员分管思想政治工作。村里建立了党委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农户,干部党员人人有任务的思想政治网络。全村300多户人家,家家民主选举了家庭组长,让会当家理财的人负责一家人的生产生活安排和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在刘庄,思想政治工作村上管、厂里管,家里也管,真正实现了“齐抓共管”。结合农民的特点,刘庄村经常运用新旧社会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等方法,启发、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通过对比,找到差距,比出干劲,激发奉献精神。  华星药厂正式投产不久,有一次因为清理发酵罐的工人疏忽大意,干完活后忘了插上皮管,下一班工人向罐内输入的培养基被排入了地沟,等于半小时流走1000元钱。按常规,出现这样的事情,对违反操作规程的工人进行批评、处分,使大家引以为戒也就罢了。史来贺却想得更深更远:提高刘庄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比建设10个华星药厂更为重要。史来贺对干部们说:“农村现代化需要农民知识化,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不牢靠。”  为全面提高刘庄人的素质,刘庄投巨资建起了高标准的学校,使村里的娃娃不出村就可以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教育。在选拔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进修的同时,刘庄又邀请大专院校到村里办班。村里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电视差转台,开办了图书馆、阅览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订阅500多份科技报纸杂志,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条件。在刘庄,还有几项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中不毕业者不安排工作,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姑娘没资格嫁到刘庄来;新过门的媳妇,必须到科研队接受几个月的科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安排工作。  现在,刘庄有140多人被评为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技师和一级、二级技术员,一大批土生土长、具有现代工业生产和管理才能的优秀人才,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1985年春节,许多家庭小组长向党支部反映,一些外村人来刘庄串亲戚时,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有的甚至拉刘庄人参加封建迷信活动。史来贺敏锐地认识到,不刹住这股风,就会动摇刘庄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就会干扰刘庄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史来贺的倡导下,刘庄村开展了一场反对封建迷信的大讨论,让村民们在大讨论中长见识,自觉地抵制歪风邪气。  几十年来,刘庄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党员违纪。从计划生育、婚丧嫁娶到养老抚幼,刘庄的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村里14个姓氏、300多户、1600多口人,没有宗族矛盾及派别之争,没有封建迷信、赌博、打架斗殴、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  (原载《人民日报》 2003年09月15日 第一版)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 索引序列
  • 中华艺术家杂志社李连杰
  • 《设计》杂志社李杰
  • 设计杂志社李杰
  • 中华艺术家杂志社
  • 求是杂志李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