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

发布时间: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

榆林学院是公办大学。榆林学院(Yulin University)坐落在陕西榆林,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最北部的高等院校,也是榆林唯一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一、性质不同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国家认可的,学信网可查。2、公办大学:是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二、资金来源不同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2、公办学校:政府财政拨款。三、举办者不同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2、公办学校:国家政府部门。                                    榆林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23年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58年改名为西安师范学院绥德分院,1978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榆林专修科,80年代初期北迁至榆林西沙,1984年更名为榆林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与榆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整合为榆林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为榆林学院。2015年1月,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人民政府签订了省市共建协议,合力推进榆林大学建设。2017年,绥德师范学校并入。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师资力量2022年1月官网显示,学校在职教职员工1153人,其中专任教师852人,正高职称103人,副高级职称37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926人,博士学位182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特支计划人才4人,三秦人才3人,省杰出青年2人,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3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院系专业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学科建设2022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其中学术学位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4个。学校现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47个。陕西省重点学科:陕北文化学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民俗学,油气储运工程教学建设据2022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                                    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榆林学院-陕西亚华煤电集团锦界热电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2014年):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园林榆林学院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对外交流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16所国(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至2013年已有100余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与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                                    科研机构据2016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建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校级科研机构5个。馆藏资源截至2016年底,榆林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本书刊7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近5万册(种),中文期刊1600余种,各种报纸近百种,自建了《榆林学院非书资源管理平台》和《榆林学院图书加工平台》数据库2个,本地存贮电子资源达10TB以上。图书馆购置了大量电子版资源,以不同形式开通了CNKI、读秀、EBM、新东方英语等数据库资源10余个。学术期刊《榆林学院学报》(原名《榆林师专学报》、《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榆林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双月刊,创刊于1991年,主要开设栏目有《自然科学专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命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生态示范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哲学与政治研究》、《陕北文化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法学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等。

单位代码: 10718 单位名称: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代码是1072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陕西理工大学简称“陕理工”,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一所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多科性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历史汉中师范学院时期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1966年学校停招,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陕西工学院时期1965年3月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时期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陕西理工大学时期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师资力量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1人,其中教授124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外聘),“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                                    学科建设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设15个学院,有62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省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经济学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法学、英语、会计学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省级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学术科研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52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21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3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学术资源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学校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万余册、民国文献2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台湾“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该刊主要刊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网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J-CD规范》等期刊常年收录。                                    合作交流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学校已与国(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有:赴美国普渡大学“3+1+申硕”学习项目、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京进语言学院“3+1+申硕”学习项目、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等。

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

兼任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及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 ( 全国一级学会 ) 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陕西省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科理事长、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陕西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委、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出版专业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编辑学报》编委、《科技编辑研究》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等。

怎么来查询高考成绩呢?打开手机浏览器。在搜索栏搜索高考查分。点击进入,选择地点。输入信息就可以查询了。

到六月二十五号之后登陆陕西考试网,点击高考查询,输入准考证号,身份证号就可以。电话也可以查询。只要你上网,很容易就能找到查询的地址。

专著《自然科学辩证法》获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国家发展的辩证法》获湖南省社科成果优秀奖。合著《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论》、《统一战线基本知识讲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统一战线》等、《女性群体与联谊》、《第一生产力论》等。参编《毛泽东早期文稿》(获省社科成果优秀奖)等。发表学术论文《对“三段式”也要进行辩证的否定》、《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初探》、《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等多篇。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哲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9部,其中有40多篇文章被国内外权威刊物全文转载或介绍,有10篇文章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主要论著有:《哲学论纲》;《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主编的《陕西师大学报》。曾3次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编辑和十佳先进出版工作者。1996年被山西省教委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9年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优秀编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事迹被收入《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等10多种辞书中。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网址

国家一级出版社名单大学类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教育类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少儿类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社科类 安徽人民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外文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科技类 电子工业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星球地图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人口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黄山书社 岳麓书社 美术类 安徽美术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华书局 文艺类 长江文艺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上教育部的网站上下载就行了。是好几个压缩包。一般要等到十二月发钱之后才能查到。我去年拿国奖就是在那下载看到的。

单位代码: 10718 单位名称: 陕西师范大学

国家励志奖学金是没有证书的。国家励志奖学金(英文:National Encouragement Scholarship)是为了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其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一次性发放。每年9月30日前,学生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及其他有关规定,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评审,提出该校当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建议名单,报学校领导集体研究通过后,在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每年10月31日前,中央高校评审结果报中央主管部门,地方高校评审结果逐级报至省级教育部门。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于11月15日前批复。高校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并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拓展资料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社会能力,工作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无其他不良嗜好和不适合该荣誉称号的表现。百度百科—国家励志奖学金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系统

陕西理工大学代码是1072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陕西理工大学简称“陕理工”,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一所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多科性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历史汉中师范学院时期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1966年学校停招,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陕西工学院时期1965年3月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陕西理工学院时期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陕西理工大学时期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师资力量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1人,其中教授124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外聘),“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                                    学科建设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设15个学院,有62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省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经济学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法学、英语、会计学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省级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学术科研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52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21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3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学术资源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学校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万余册、民国文献2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台湾“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该刊主要刊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网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J-CD规范》等期刊常年收录。                                    合作交流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学校已与国(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有:赴美国普渡大学“3+1+申硕”学习项目、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京进语言学院“3+1+申硕”学习项目、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等。

陕西师范大学的院校代号即院校代码为10718。

名誉院长:何炼成何炼成(1928—)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曾任西北大学党委委员、经济系主任等职,现任西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兼任中国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经济中心副主任、省社联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员。武汉大学等20所国内大学兼职教授,美、日、德4所大学客座教授。何教授是中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从事数学和科研工作近半个世纪,除“文革”10年外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先后讲授过7门课程,受业学生近万人,其中博士生65多人、硕士生500多人,本科生5000多人。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全国各地,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重视,如张维迎,魏杰,刘世锦,李忠民等,大多数已成为骨干,成为各级领导,有的成为全国著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为此,何教授曾多次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表彰,196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1987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8年被树为西北大学“师德标兵”,被誉为“一代师表”。近20年来,他先后出版专著10部,主编书35本,发表论文400多篇。在生产劳动理论、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所有制论、价值学说史、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受到全国经济学界的重视,被称为“西部学派”的代表。何教授的科研道德风貌是: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的基本学术观点,被收集在《何炼成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出版)、《何炼成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两书中。何教授的科研成果,先后获过30多次奖励。其中主要有;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优秀成果奖1次,中国图书奖2次,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2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次,陕西省社科优秀成果奖6次,陕西省教委教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其他奖10余项。近年来,何炼成教授虽年近古稀,但仍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教学上仍坚持给研究生授课,在科研上正进行创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工作,力争在21世纪初完成,以此成果来“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2007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院长:张治河张治河,男,1960年生,天津蓟县人。1983年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于中国地质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起于武汉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7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2007-2008年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SPRU)访问研究一年。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各级纵向科研项目1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等。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或参加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湖北省“十五”规划重大招标项目等。其中一项获湖北省计委科技创新特等奖。在科研选题上特别重视前沿理论与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率先面向“中国光谷”系统研究产业创新系统,开创了有价值的“光谷”创新管理研究方向,被誉为我国第一位“光谷”管理博士,基此形成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先后参加了第一期和第二期“光谷”发展规划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一•五”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博士学位论文《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被评为湖北省2005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经过十余年的辛勤探索,初步形成了“产业创新管理”研究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撰写专著2部,分别获得国家软科学出版基金和校级出版基金资助,其中一部被列入国家级重点出版项目“中国软科学研究丛书”;翻译译著2部;先后在《中国软科学》、《经济评论》、《科研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十余种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3等奖,1篇获得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6篇次。科研副院长:周晓唯周晓唯,汉族,男,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法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商务环境与法经济学研究、商法研究、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国际贸易规则与实务等问题研究。曾两次赴美国ILLinois University和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等校做高访学者研修经济学、法学。获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兼任中国商业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渭南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西安市碑林区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碑林区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等职。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城中村”改造研究》、《加工贸易向西部梯度转移及其政策研究》、《法律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研究》等多项项目,出版专著《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法学分析》、《经济主体及其权利》、《国际贸易法与实践》等多部著作,在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ADR——一个法经济学视角的探析》、《中美贸易顺差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等多篇论文教学副院长:雷宏振雷宏振,男,汉族,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访问学者;加拿大皇家大学MBA特聘教授。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陕西省企业文化协会专家委员,陕西省国有资产管理协会专家委员,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解振国党委副书记:杨静行政副院长:思培峰 第一任院长:魏杰,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导。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国务院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研究室主任等职,兼任全国13个省市经济顾问、15家企业经济顾问、7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汇名家网特约讲师。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导之一,1993年在经济学界第一个提出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彻底分开的治理金融秩序建议。第二任院长:李忠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陕西省金融办主任。任《西部商学评论》、《资本论研究 》、《西部金融发展报告》和《大关中发展报告》主编,“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首席专家。曾任西北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西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和西北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等。学术研究方向:一是中国发展经济学;二是对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与监管的研究;三是对人力资本管理和中国管理学的研究。1990年以来,先后出版《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解释》、《中国发展经济学》、《金融家、金融行为与金融监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知识经济发展理论》等专著,出版《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公司金融学》等6部教材,出版《期货理论》、《共同基金:理论与投资》等6部著作。主持《中国发展经济学论丛》、《资本论研究》等六套丛书。在《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工作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2项、其他横向课题3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3项,其中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2000年荣获陕西省第二届优秀经济理论工作者称号。2005年《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获得陕西省教学特等奖。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入口

办刊目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以出精品、创名牌、办一流学报,争时效、促交流、举科技人才”为目标,突出机电特色,以机械、动力、工程热物理、电气、电子信息和计算机为主学科(其他为小学科),关注学科前沿和交叉。收录情况本刊为月刊,中文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Ei 数据库核心源期刊。审稿原则坚持实行“双向匿名审稿”,鼓励探索创新,注重读者关注。平均5个月录用,录用后为扩大影响即在“知网”实行“优先出版”,12 (平均5)个月内见刊。 1 投稿要求1 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稿,校外作者的稿件要求必须是本刊主学科范围内的、省(部)级以上政府基金(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973、博士点基金等)资助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投稿时请附项目名称和编号。本刊拒绝一稿两投以及以外语已发表的稿件(并行发表不违法,但各刊各有喜好,刊物没有声明,作者应当注明),以免影响本刊在国际数据库的检索。2 本刊突出“机电”特色。机——包括机械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电——包括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和通讯与控制工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管理等为本刊的小学科(非主学科),校内稿件限定录用数量,校外稿件一般不接受。投稿时版面在不影响稿件创新性内容表述的情况下控制在6面以内,但要保证内容质量( word A4标准排版格式)。即使校内小学科稿件,研究也必须具有工程背景!或者说在摘要和关键词中能够体现工程方面的内容,纯粹理学、管理学和偏医学的稿件,不管校内校外一律不接收(考虑Ei数据库的主要学科要求)。3 本刊不收审稿费,但是为了不耽误你的时间请慎重决定投稿(不符合本刊的学科要求将不会进入审稿流程而被直接退稿)。如果符合本刊录用标准时,将收取发表费(内稿650元/篇、外稿780元/篇,一般每篇文稿控制在4个出版页,但以内容质量为重!本刊坚持对部分审稿评价优秀的、选题前沿的热点稿件免收发表费。4 本刊从2008年第一期开始,作者署名和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姓名的西文拼写时的姓一律大写!如,Zhao Daliang 必须写成 ZHAO Daliang,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姓一律大写。5 为了便于学术信息的有序传播,本刊实行“开放存取”,录用后作者需转让部分版权,并中国知网实行“网 上优先出版”,有关内容见网站首页的版权转让确认书,如果作者有特殊声名或要求时请来稿时提出书面说明。6 本刊一般5个月左右决定是否采用,最长不一般超过4个月(因审稿专家的时间不好控制),录用后即在“中国知网”优先出版,自收稿之日的12个月内出版(平均为5个月)。投稿时请作者核对注册的作者信息,特别是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我们会及时回复稿件处理的进度,作者也可以随时登录查询或及询问。7 本刊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同行专家审稿机制: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外审;编辑根据专家的意见筛选拟录用的稿件返回作者修改。目前本刊的稿件录用率在40%左右,评价非良好以上或不宜录用的稿件将可能被通知作者退稿;作者修改后送责任编委和主编审查:是否按审稿意见修改、还有没有错误,将决定是否被录用。2 投稿说明 1 有人认为:应当尽量少引用自己或本课题组以前的研究成果,否则会影响同行的评价。这也是没有道理的。这样不仅是对自己或本课题组劳动的不尊重,而且也限制了自己或本课题组学术成果的交流和传播,甚至是让人错认为:你的研究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没有前人的研究作基础就很难有新的、较重要的创新! 2 地 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 编:710049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 索引序列
  •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
  • 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
  •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网址
  •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系统
  • 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官网查询入口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