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官网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官网

发布时间: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官网

中医医案书籍【图文版】电子书免费下载zip免费下载链接: -ErorpoxkHBYaldaN0Q 提取码: bk6b中医医案的价值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爱问知识,不光中医,啥都有

以前我学中医书在网上搜遍了所有的能找到中医书籍的地方,后面发现一个地方有很多中医书籍,至从发现那个地方后我基本就没再为找中医书籍发愁了,那里基本外包括了目前网络上流传的所有的电子书版中医,那里大概有四万册中医书籍,我基本上都下载完了注意间看图中右下角,回答的目录中的中医书籍均出自于此,其有很多中医书籍资料部分中医书籍目录: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中医经典注评丛书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新校注陈修园医书明清医药精华读本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胡国臣主编)最新高效病症验方丛书枫江陈莘田先生外科临症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全21册)(高清版)民国江南医家著作选粹丛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玉萍主编)汉方对疑难症之治疗(第1-4辑)江西省中医验方秘方集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宫医案研究(全4册)(横排简体高清版)温州近代医书集成(上、下册)(扫描版)温病大成(全五部)温病学专著(共6卷)(高清版)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现代临床医学内科进展丛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现代名医证治丛书(全八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全70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针灸选集丛书(全4集)珍本医籍丛刊生活百科知识白话中医四部经典(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 刘渡舟主编)百家名医治验实录百病良方(全8集)(高清版)碥石集笔记图解(全10册)经方临床运用(第一、二辑)(高清版)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自学中医之路丛书(全16册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自学中医之路丛书(全套16册)药学精要(共二十册)著名中医临床家惯用方精选(全3册)董氏奇穴资料全集西方现代临床按摩系列(全10册)走近中医大家近代上海名医医案丛书近代中医珍本集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50册道地药材图典(共五册)重读中医经典丛书(全12卷 超清版)金匮类书籍针灸名师临床笔记丛书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全6册)针灸治疗见实效丛书(共6册)锦方选集难病奇方系列(全41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难经类书籍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食物是最好的医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验方新编(清 鲍相璈 )黄元御医学全书黄帝内经黄煌经方沙龙(第一、二、三期)(高清版)龙华名医临证录(共12册)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中华医书集成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人斋直指(1-8卷)│      人斋直指卷一pdf│      人斋直指卷七pdf│      人斋直指卷三pdf│      人斋直指卷二pdf│      人斋直指卷五pdf│      人斋直指卷八pdf│      人斋直指卷六pdf│      人斋直指卷四pdf│      ├─伤寒六书(1-4卷)│      伤寒六书之伤寒琐言pdf│      伤寒六书之家秘的本pdf│      伤寒六书之明理续论pdf│      伤寒六书之杀车槌法、一提金、截江纲pdf│      ├─伤寒六书(1-6卷)│      伤寒六书(伤寒琐言)卷三pdf│      伤寒六书(卷五一提金,卷六截江纲)pdf│      伤寒六书(杀车槌)卷四pdf│      伤寒六书(陶氏家秘)卷一pdf│      伤寒六书(陶氏家秘)卷二pdf│      ├─伤寒后条辨直解(8卷)│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一pdf│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七pdf│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三pdf│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二pdf│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五pdf│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八pdf│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六pdf│      伤寒后条辨直解卷四pdf│      ├─伤寒大成(4卷)│      伤寒大成卷三pdf│      ├─伤寒活人书(1-10卷)│      伤寒活人书(1-3卷)pdf│      伤寒活人书(4-10卷)pdf│      ├─伤寒百证(1-4卷)│      伤寒百证卷一pdf│      伤寒百证卷三pdf│      伤寒百证卷二pdf│      伤寒百证卷四pdf│      ├─伤寒补天石(1-4卷)│      伤寒补天石卷上pdf│      伤寒补天石卷下pdf│      续伤寒补天石卷上pdf│      续伤寒补天石卷下pdf│      ├─伤寒论刘氏传(1-4卷)│      伤寒论刘氏传卷一pdf│      伤寒论刘氏传卷三pdf│      伤寒论刘氏传卷二pdf│      伤寒论刘氏传卷四pdf│      ├─伤寒论剳记(一二卷)│      伤寒论剳记卷一pdf│      伤寒论剳记卷二pdf│      ├─伤寒论古训传((1-6卷)│      伤寒论古训传卷一上pdf│      伤寒论古训传卷一下pdf│      伤寒论古训传卷一中pdf│      伤寒论古训传卷三四五六pdf│      伤寒论古训传卷二pdf│      ├─伤寒论句解(上下卷)│      伤寒论句解上卷pdf│      伤寒论句解下卷pdf│      ├─伤寒论后条辨(1-8卷)│      伤寒论后条辨卷一pdf│      伤寒论后条辨卷七pdf│      伤寒论后条辨卷三pdf│      伤寒论后条辨卷二pdf│      伤寒论后条辨卷五pdf│      伤寒论后条辨卷八pdf│      伤寒论后条辨卷六pdf│      伤寒论后条辨卷四pdf│      ├─伤寒论国字辨(6卷)│      伤寒论国字辨卷一pdf│      伤寒论国字辨卷三pdf│      伤寒论国字辨卷二pdf│      伤寒论国字辨卷五pdf│      伤寒论国字辨卷六pdf│      伤寒论国字辨卷四pdf│      ├─伤寒论张义定本(上下卷)│      伤寒论张义定本上卷pdf│      伤寒论张义定本下卷pdf│      ├─伤寒论文字考续(上下卷)│      伤寒论文字考续上卷pdf│      伤寒论文字考续下卷pdf│      ├─伤寒论文字考(上下卷)│      伤寒论文字考上卷pdf│      伤寒论文字考下卷pdf│      ├─伤寒论条辨(1-8卷)│      伤寒论条辨之或问本草pdf│      伤寒论条辨卷一pdf│      伤寒论条辨卷七卷八pdf│      伤寒论条辨卷三pdf│      伤寒论条辨卷二pdf│      伤寒论条辨卷五卷六pdf│      伤寒论条辨卷四pdf│      伤寒论条辨序pdf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中国藏药(全3卷)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中药类书籍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伤寒类书籍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童年、少年 1903年 10月10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北乡憩桥镇。祖父是贫苦渔民,父亲是店员。1911年 春,进镇海县憩桥镇进修学堂。1913年 秋,进修学堂停办,进镇海县贵驷桥宝善学堂。1915年 秋,进湖北汉口德华学校。1917年 德华学校改为汉口第一中学。1918年 冬,汉口第一中学停办。1919年 春,进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德文科。秋,升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留学德国八年  1921年 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毕业后,赴德留学,进德国福莱堡大学。1922年 秋,转德国慕尼黑大学。1923年 秋,转德国土滨根大学,不但学习了生物学的课程,还学了物理、化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好处。开始科研工作,研究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1925年 选定一种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Anguillula aceti)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开始研究醋虫的生活周期和实验条件对生活周期各个阶段醋虫形态上的影响。重视实验方法与技术,学习吹玻璃的技术,吹制实验用微体操作玻璃器 - 微玻璃针、微玻璃管等。欣赏导师哈姆斯教授关于生物的多样性的观点,以及用发展的观点,从时间、空间等各种具体条件全面地看问题的思想。在做博士论文期间以及此后的研究工作正是贯彻这种思想。1926年 在德国柏林参加显微操作训练班,学习最新的显微操作技术,回到土滨根大学在系里推广。1927年 发表论文《醋虫的生活周期》。1928年 3月,获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醋虫生活周期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4月,任土滨根大学动物系助教。1929年 秋,回国。  在浙江大学工作二十年 1930年 8月,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创建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提出以发展实验生物学为主要方向。先后教授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招收研究生后,又教授形态发生学和发生生理学。研究工作为轮虫(稳定动物)和水螅、环节动物(不稳定动物)的发育过程与再生。1931年 11月,与苏州振华女中教师程亦明女士结婚。1932年 春,发现丰年虫中间性个体,研究其中间性类型、性转变和生殖细胞的重建。1933年 发表论文《轮虫的再生实验》、《细胞常数与再生关系》。1934年 8月,出席在庐山召开的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大会。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提出细胞重建的假说。1942年 发表论文《南京丰年虫的二倍体中间性》。研究一种线虫 Cosmocerca sp.的染色体和染色质,发表关于这种线虫未分化体细胞和种系细胞的染色体,染色体异固缩与染色质消减,异染色质与染色中心的形成,染色体极性的测定,异染色质的联结能力与联合染色体的形成等5篇研究论文。兼任浙江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主任。1943年 发表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论文《卵黄粒与细胞之重建》和《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转变》。1944年 发表论文《 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的自然裂殖与再生》、《摇蚊的咽侧体和心侧体》。1945年 发表论文《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结构》、《色素细胞活动与温度和眼柄提取物浓度的关系》。1946年 发表论文《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裂殖和分解》。1947年 9月,代表中央研究院赴瑞典参加国际细胞学会会议,错过会议日期,转赴荷兰请会议秘书长详细介绍会议情况,并在荷兰、英国、法国的大学和研究单位参观访问,其中包括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室。1948年2月回到上海。1948年3月,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8月,在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1949年5月,任浙江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当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会会员。6月,在北京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任理组召集人之一。会议期间,参与建议成立科学院的活动。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前,一直到中国科学院成立的最初半年里,多次往返于杭州、北京之间,参加讨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方面研究所的调整问题。  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0年 参与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的许多组织与管理工作。春,调中国科学院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研究轮虫的再生和虾的眼柄激素。1952年 在北京作访问前苏联的准备工作。1953年3月,参加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的任务是考察苏联如何组织和领导科学研究工作,了解苏联科学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就中苏科学合作交换意见。6月初,回到国内,在长春作总结、写报告。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成立,任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8月,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组。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5月,被中国科学院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 参加制定国务院《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工作,并与周培源一起主持制定“重大理论问题”规划。10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7年 被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生物学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9月,赴苏联参观访问放射生物学、医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机构。1958年8月,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并任系主任。任《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9月,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此后,指导开展了放射生物学(包括放射性自然本底调查、生物对射线的反应、射线损伤的防护、射线引起的遗传效应等)、宇宙生物学(包括建立地面实验系统、生物遥测和生理指标测量仪器,开展全面的地面模拟实验并发射了生物探空火箭)、生物化学、理论生物学(包括生物控制论、信息论、量子生物学等)和生物物理工程技术的研究。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奖金评审委员会委员。1960年 2月,在“全国放射生物学工作会议”上,作有关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报告。1961年 10月,参加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英国。11月,访问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1962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 8月,在“全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学术会议”上,作题为《中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现状和展望》的报告。10月,在“实验动物学专业学术讨论会”上,作题为《从分子生物学看实验动物学的发展》的报告。1964年8月,在“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上,作题为《生物物理学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5年 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法国。1970年 3月,陪同郭沫若院长赴尼泊尔参加王太子婚礼,顺访巴基斯坦。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越南。建立“细胞生物学研究组”,任组长,恢复细胞重建的研究,研究课题为《造血系统中或创伤愈合中各种非细胞形态转变为细胞的研究》。1971年10月至1976年10月,参加《生物史》编写工作。1972年 10月,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1973年 1973年 细胞重建现象得到充分验证。1975年 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8月,应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邀请,提出“关于科学技术基本建设的初步设想”。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奥地利、意大利。1976年 研究组改称“细胞重建研究组”,除丰年虫外还开展鸡胚早期发育中的体细胞重建的研究。不仅观察到鸡胚发育中普遍存在细胞重建现象,还发现卵黄颗粒内有DNA、组蛋白和染色质,卵黄颗粒染色质和细胞核的染色质有同样的结构和行为。1978年 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3月,德国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7月,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 4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研究工作又证实,在小鼠成体的骨髓造血系统中也存在着细胞重建现象。提出完整的细胞重建理论——细胞重建学说。1980年 5月,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大会”上作题为《对中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几点希望》的报告。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的“细胞重建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现场示范、展示照片、放映显微缩时电影,将细胞重建研究的结果公诸于世,进行讨论。1982年 在《中国科学》上,陆续发表报道应用电子显微镜、显微缩时电影、相差定位观察等方法,研究丰年虫和鸡胚的细胞重建以及卵黄颗粒染色质和DNA的 5篇论文。1983年 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0月,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上作《在生物物理学研究中要重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的报告。12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科教片《细胞重建》担任科学顾问,协助摄制工作。1984年 科教片《细胞重建》摄制完成并上映。1985年 1月,任《生物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3月,电影《细胞重建》获第五届“金鸡奖”优秀科教片奖,并在第23届国际科技进步电影节上获奖。1988年 3月,德国土滨根大学第三次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9月,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题词:“为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努力奋斗”。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作《生物物理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24篇。1989年 11月,电影《细胞重建》获意大利巴马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金奖。1990年 3月,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题词:“十年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对促进中国生物物理学发展和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中国四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后将以更高的要求开展学会活动,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很快成为国际先进的学术团体。”1991年 3月,兼任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1992年 12月,《贝时璋文选》由浙江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48篇,报告、谈话和文章19篇。1993年 秋,开始与芝加哥大学的江昆生教授和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戴华教授夫妇的合作,此后,每年一次在北京进行工作讨论和学术交流。在进行实验工作的同时,开始整理小鼠骨髓、鸡胚、丰年虫、大豆根瘤菌、沙眼衣原体以及染色质和DNA等的实验照片,并起草论文的提纲,至1997年。8月,对生物物理研究所有关同志发表“关于空间生物学”的谈话,指出空间生物学大部分是生物物理学问题,详细介绍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空间条件和地面模拟实验的重要性。希望生物物理研究所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在中国航天方面继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1995年8月,夫人程亦明女士逝世,享年91岁。1998年 5月,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题词:“继往开来,奋勇前进,实事求是,遵循真理,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做出更大贡献。”9月,在“庆祝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作题为《继往开来 奋勇前进》的书面发言。10月,在“贝时璋先生建所思想研讨暨九十五寿辰庆祝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生命与非生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以及碳元素在理论和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性。1999年《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被收入大型文献丛书《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科技论文>;》卷。2000年 10月,在“庆祝贝时璋先生九十七寿辰纳米生物技术研讨会”上,作“关于纳米生物技术”的报告。11月,开始主编《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的工作,至2003年5月完稿。2002年4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2003年6月,开始细胞重建及与之相关的生命科学问题的理论总结,及总结科研工作的经验。8月,《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18篇。2008年3月,贝时璋院士获得博士学位80周年之际,这位德高望重的国际知名学者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了第5个博士学位,一时在国内外科学界传为佳话。2009年10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家中看望贝时璋院士,并致以亲切的慰问和生日的祝福。国务院办公厅、中科院等部门负责同志陪同看望。2009年10月29日上午,贝时璋在北京去世,享年106岁。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

童年、少年 1903年 10月10日,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北乡憩桥镇。祖父是贫苦渔民,父亲是店员。1911年 春,进镇海县憩桥镇进修学堂。1913年 秋,进修学堂停办,进镇海县贵驷桥宝善学堂。1915年 秋,进湖北汉口德华学校。1917年 德华学校改为汉口第一中学。1918年 冬,汉口第一中学停办。1919年 春,进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德文科。秋,升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留学德国八年  1921年 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医预科毕业后,赴德留学,进德国福莱堡大学。1922年 秋,转德国慕尼黑大学。1923年 秋,转德国土滨根大学,不但学习了生物学的课程,还学了物理、化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好处。开始科研工作,研究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1925年 选定一种长在醋里的线虫醋虫(Anguillula aceti)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开始研究醋虫的生活周期和实验条件对生活周期各个阶段醋虫形态上的影响。重视实验方法与技术,学习吹玻璃的技术,吹制实验用微体操作玻璃器 - 微玻璃针、微玻璃管等。欣赏导师哈姆斯教授关于生物的多样性的观点,以及用发展的观点,从时间、空间等各种具体条件全面地看问题的思想。在做博士论文期间以及此后的研究工作正是贯彻这种思想。1926年 在德国柏林参加显微操作训练班,学习最新的显微操作技术,回到土滨根大学在系里推广。1927年 发表论文《醋虫的生活周期》。1928年 3月,获土滨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醋虫生活周期各阶段及其受实验形态的影响》。4月,任土滨根大学动物系助教。1929年 秋,回国。  在浙江大学工作二十年 1930年 8月,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创建生物学系并任系主任,提出以发展实验生物学为主要方向。先后教授普通生物学、普通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动物生理学。招收研究生后,又教授形态发生学和发生生理学。研究工作为轮虫(稳定动物)和水螅、环节动物(不稳定动物)的发育过程与再生。1931年 11月,与苏州振华女中教师程亦明女士结婚。1932年 春,发现丰年虫中间性个体,研究其中间性类型、性转变和生殖细胞的重建。1933年 发表论文《轮虫的再生实验》、《细胞常数与再生关系》。1934年 8月,出席在庐山召开的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大会。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提出细胞重建的假说。1942年 发表论文《南京丰年虫的二倍体中间性》。研究一种线虫 Cosmocerca sp.的染色体和染色质,发表关于这种线虫未分化体细胞和种系细胞的染色体,染色体异固缩与染色质消减,异染色质与染色中心的形成,染色体极性的测定,异染色质的联结能力与联合染色体的形成等5篇研究论文。兼任浙江大学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主任。1943年 发表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论文《卵黄粒与细胞之重建》和《丰年虫中间性生殖细胞的转变》。1944年 发表论文《 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的自然裂殖与再生》、《摇蚊的咽侧体和心侧体》。1945年 发表论文《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结构》、《色素细胞活动与温度和眼柄提取物浓度的关系》。1946年 发表论文《Stylaria fossularis(一种环节动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裂殖和分解》。1947年 9月,代表中央研究院赴瑞典参加国际细胞学会会议,错过会议日期,转赴荷兰请会议秘书长详细介绍会议情况,并在荷兰、英国、法国的大学和研究单位参观访问,其中包括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室。1948年2月回到上海。1948年3月,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8月,在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1949年5月,任浙江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当选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会会员。6月,在北京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议,任理组召集人之一。会议期间,参与建议成立科学院的活动。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前,一直到中国科学院成立的最初半年里,多次往返于杭州、北京之间,参加讨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方面研究所的调整问题。  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0年 参与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的许多组织与管理工作。春,调中国科学院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研究轮虫的再生和虾的眼柄激素。1952年 在北京作访问前苏联的准备工作。1953年3月,参加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的任务是考察苏联如何组织和领导科学研究工作,了解苏联科学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就中苏科学合作交换意见。6月初,回到国内,在长春作总结、写报告。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成立,任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8月,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组。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5月,被中国科学院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 参加制定国务院《1956~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工作,并与周培源一起主持制定“重大理论问题”规划。10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7年 被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生物学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9月,赴苏联参观访问放射生物学、医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机构。1958年8月,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并任系主任。任《中国科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9月,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此后,指导开展了放射生物学(包括放射性自然本底调查、生物对射线的反应、射线损伤的防护、射线引起的遗传效应等)、宇宙生物学(包括建立地面实验系统、生物遥测和生理指标测量仪器,开展全面的地面模拟实验并发射了生物探空火箭)、生物化学、理论生物学(包括生物控制论、信息论、量子生物学等)和生物物理工程技术的研究。1959年4月,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奖金评审委员会委员。1960年 2月,在“全国放射生物学工作会议”上,作有关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报告。1961年 10月,参加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英国。11月,访问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1962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 8月,在“全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学术会议”上,作题为《中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现状和展望》的报告。10月,在“实验动物学专业学术讨论会”上,作题为《从分子生物学看实验动物学的发展》的报告。1964年8月,在“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上,作题为《生物物理学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12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5年 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法国。1970年 3月,陪同郭沫若院长赴尼泊尔参加王太子婚礼,顺访巴基斯坦。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越南。建立“细胞生物学研究组”,任组长,恢复细胞重建的研究,研究课题为《造血系统中或创伤愈合中各种非细胞形态转变为细胞的研究》。1971年10月至1976年10月,参加《生物史》编写工作。1972年 10月,率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1973年 1973年 细胞重建现象得到充分验证。1975年 1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8月,应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邀请,提出“关于科学技术基本建设的初步设想”。11月,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奥地利、意大利。1976年 研究组改称“细胞重建研究组”,除丰年虫外还开展鸡胚早期发育中的体细胞重建的研究。不仅观察到鸡胚发育中普遍存在细胞重建现象,还发现卵黄颗粒内有DNA、组蛋白和染色质,卵黄颗粒染色质和细胞核的染色质有同样的结构和行为。1978年 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3月,德国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7月,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 4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研究工作又证实,在小鼠成体的骨髓造血系统中也存在着细胞重建现象。提出完整的细胞重建理论——细胞重建学说。1980年 5月,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大会”上作题为《对中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几点希望》的报告。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的“细胞重建学术讨论会”上作报告、现场示范、展示照片、放映显微缩时电影,将细胞重建研究的结果公诸于世,进行讨论。1982年 在《中国科学》上,陆续发表报道应用电子显微镜、显微缩时电影、相差定位观察等方法,研究丰年虫和鸡胚的细胞重建以及卵黄颗粒染色质和DNA的 5篇论文。1983年 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0月,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上作《在生物物理学研究中要重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的报告。12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为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科教片《细胞重建》担任科学顾问,协助摄制工作。1984年 科教片《细胞重建》摄制完成并上映。1985年 1月,任《生物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3月,电影《细胞重建》获第五届“金鸡奖”优秀科教片奖,并在第23届国际科技进步电影节上获奖。1988年 3月,德国土滨根大学第三次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9月,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题词:“为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努力奋斗”。12月,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3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作《生物物理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24篇。1989年 11月,电影《细胞重建》获意大利巴马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金奖。1990年 3月,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十周年题词:“十年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对促进中国生物物理学发展和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中国四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后将以更高的要求开展学会活动,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很快成为国际先进的学术团体。”1991年 3月,兼任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1992年 12月,《贝时璋文选》由浙江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48篇,报告、谈话和文章19篇。1993年 秋,开始与芝加哥大学的江昆生教授和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戴华教授夫妇的合作,此后,每年一次在北京进行工作讨论和学术交流。在进行实验工作的同时,开始整理小鼠骨髓、鸡胚、丰年虫、大豆根瘤菌、沙眼衣原体以及染色质和DNA等的实验照片,并起草论文的提纲,至1997年。8月,对生物物理研究所有关同志发表“关于空间生物学”的谈话,指出空间生物学大部分是生物物理学问题,详细介绍环境与生物的关系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空间条件和地面模拟实验的重要性。希望生物物理研究所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在中国航天方面继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1995年8月,夫人程亦明女士逝世,享年91岁。1998年 5月,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题词:“继往开来,奋勇前进,实事求是,遵循真理,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做出更大贡献。”9月,在“庆祝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作题为《继往开来 奋勇前进》的书面发言。10月,在“贝时璋先生建所思想研讨暨九十五寿辰庆祝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生命与非生命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以及碳元素在理论和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性。1999年《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被收入大型文献丛书《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科技论文>;》卷。2000年 10月,在“庆祝贝时璋先生九十七寿辰纳米生物技术研讨会”上,作“关于纳米生物技术”的报告。11月,开始主编《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的工作,至2003年5月完稿。2002年4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生物卷》编辑委员会主任。2003年6月,开始细胞重建及与之相关的生命科学问题的理论总结,及总结科研工作的经验。8月,《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二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论文18篇。2008年3月,贝时璋院士获得博士学位80周年之际,这位德高望重的国际知名学者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获得了第5个博士学位,一时在国内外科学界传为佳话。2009年10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家中看望贝时璋院士,并致以亲切的慰问和生日的祝福。国务院办公厅、中科院等部门负责同志陪同看望。2009年10月29日上午,贝时璋在北京去世,享年106岁。

张謇,算么?徐福 ,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钟离昧 (?一前200年),汉朐县伊芦乡(今灌云县伊芦乡)人糜竺 (?—223年),字子仲,汉东海朐(今云台区关里村)人鲍照 (405—466年),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出生于北海郡(今连云港市云台区)石延年 (994一1041年),字曼卿,其先祖父是幽州人(今北京一带)胡松年 (1086—1146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今赣榆县)人李汝珍 (约1763一约1830年),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人朱自清 (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谷牧 (1914年一 ),原名刘曼生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网站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下载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的江苏地方文献丛书,繁竖本,可以参考

江苏地方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掌故丛书”武林旧事 宋周密撰 1984 梦粱录 宋吴自牧撰1984 南宋临安两志 1983 包括: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撰;淳祐临安志 宋施谔撰 南宋古迹考 (外四种) (清)朱彭撰 6 ——包括:南宋古迹考 清朱彭撰;都城纪胜 宋灌圃耐得翁撰;西湖老人繁胜录 宋西湖老人撰;湖船录 清厉鹗撰;湖船续录 清丁午撰) 武林坊巷志(第一五册) (清)丁丙撰10 北京古籍出版社“北京古籍丛书” 北京出版社于文革前开始整理、出版元明清诸朝有关北京史地的古籍。文革后,这项工作改由新成立的北京古籍出版社进行。 析津志辑佚 (元)熊梦祥 1983 北平考 (明)失名 故宫遗录 (明)萧洵 1982 长安客话 (明)蒋一葵 1980 宛署杂记 (明)沈榜 1961 帝京景物略 (明)刘侗 于奕正 1982 明宫史(明)刘若愚 金鳌退食笔记 (清)高士奇 1982 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 (明)张爵 京师坊巷志稿 (清)朱一新 1962 旧京遗事 (明)史玄 旧京琐记 (清)夏仁虎 燕京杂记 (清)阙名 1986 明宫词(明)朱权 等 1987 清宫词 (清)吴士鉴 等 1986 天府广记(上下册) (清)孙承泽 1983 国朝宫史(上下册) (清)鄂尔泰 张廷玉 等 1987 国朝宫史续编(上下册) (清)庆桂 等 1994 日下旧闻考(八册) (清)于敏中 等 1983 人海诗区(上下册) (清)佚名 编 1994 昌平山水纪 京东考古录 (清)顾炎武 1982 人海记 (清)查慎行 1989 藤阴杂记(清)戴璐 1982 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 燕京岁时纪 (清)富察敦崇 1983 京城古迹考 (清)励宗万 日下尊闻录 (清)阙名 1981 养吉斋丛录 (清)吴振棫 1983 宸垣识略(清)吴长元 1964 水曹清暇录 (清)汪启淑 1998 石渠余纪(清)王庆云 1985 佳梦轩丛著 (清)奕赓 1994 天咫偶闻(清)震钧 1982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清)崇彝 1982 清代北京竹枝词(清)杨米人 等 1982 清宫述闻(民国)章乃炜 1988 北京风俗杂咏 孙殿起 辑 1982 北京风俗杂咏续编 雷梦水 辑 1987 光绪顺天府志(清)周庆楣 春明梦余录(清)孙承泽 燕都丛考(清)陈宗藩 钦定国子监志(清)梁国治等奉敕撰 辽金元宫词 梦厂杂著(清)俞蛟 38 旧都文物略 缪荃孙 39 琉璃厂小志 孙殿起 40 北京市志稿 吴廷燮、夏仁虎等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东地方文献丛书” 岭表录异 唐 刘恂著 鲁迅校勘,1983年 崖州志 清 张嶲等纂修 郭沫若点校 1983年 广东新语注 清 屈大均著 李育中等注1991年 南汉书 清 梁廷楠著 林梓宗校点1981年 南越五主传及其他七种 杨伟群校点1982年 (包括:南越五主传 清 梁廷楠撰;异物志 汉 杨孚撰 清 曾钊辑;广州记 晋 顾微撰 元 陶宗仪辑;番禺杂记 唐 郑熊撰 元 陶宗仪辑;始兴记 刘宋 王韶之撰 清 曾钊辑;南方草木状 晋 嵇含撰;岭南荔支谱 清 吴应逵撰;萍洲可谈(节录)宋 朱彧撰)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广州史志丛书” 《元大德南海志残本(附辑佚)》,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91年。 广东省高等学校《岭南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岭南丛书”,分别由三家出版社出版。 《潮州三阳志辑稿·潮州三阳图志辑稿》,陈香白辑校,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 《粤大记》(上下册),明 郭棐撰,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连阳八排风土记》,清 李来章撰,黄志辉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粤中见闻》,清 范端昂撰,汤志岳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南汉纪》,清 吴兰修撰,王甫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黄培芳诗话三种》,清 黄培芳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包括: 《香石诗话》 《粤岳草堂诗话》 《香石诗说》 《文溪丛稿》,宋 李昴英撰,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众里寻它千百度”——就不信在百度找不着什么

  • 索引序列
  •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官网
  •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
  •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网站
  • 苏州文献丛书电子版下载
  • 江苏地方文献丛书电子版免费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