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信息公示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信息公示

发布时间: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信息公示

文稿应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逻辑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句精炼,书写工整规范,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论著一般不超过5000字(包括摘要及图、表和参考文献),讲座、综述一般不超过7000字,其他文章3000字以内。1. 题名 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应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以加副题名;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字号,尽量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2.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 作者署名在文题下按贡献大小顺序排列。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标注在篇首页地脚处),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数字序号。3.作者简介 来稿时请附作者简介,简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民族(汉族不用标注)、职称、职业,所从事专业等。4.摘要 文稿必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般采用报道性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篇幅以300宇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5.关键词 关键词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产品及重要数据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6.图表 图表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图表内容切忌表述重复,用计算机制作或白纸墨绘,表格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须标注表(图)题,照片应清晰,并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7.量和单位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符号表示。如Lg(公斤)、g(克)、mg(毫克)、μg(微克)、L(升)、ml(毫升)、μl(微升)、hm?2(公顷)、d(天)、h(小时)、min(分钟)、s(秒)等。8.数字用法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日期(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计量和计数单位前的数字等。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分成一组,组间留一空隙(1/4格),但不能用逗号圆点或其他方式,如:2 613,3.141 592 6,20 360.342 1。百分数范围:20%~30%不能写成20~30%;数值范围:3×103~8×103不能写成3~8×103;偏差范围:(25±1)℃不能写成25±1℃、(85±2)%不能写成85±2%,附带尺寸单位和量值相乘写为:50cm×80cm×l00cm,不能写成50×80×100cm。9.参考文献 文稿须著录参考文献,一般不可省略。参考文献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私人通信和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内。参考文献表中,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作者姓名之间用“,”分开。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1)连接出版物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或起止页码。(2)专著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应注明起止页码)。10.基金来源 来稿若为基金资助项目,请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号。向本刊投稿请附单位推荐信,否则不予受理。文稿请注明作者、作者简介、联系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包括区号),请勿一稿多投。并请自留底稿,文稿内容文责由作者自负,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必要的可加编者按。自本刊收稿之日起3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是的,是双核心期刊。《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是北大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版周期:双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化学文摘(美)(201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5-2016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公示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以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科研与防治相结合,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为宗旨,主要报道我国地方性疾病(如:鼠疫、布鲁氏菌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慢性病等)的科学研究成果和防治经验,介绍新技术、新进展等内容。主要栏目有:论著、实验研究、综述、防治实践、知识讲座、卫生监督监测、临床诊治、临床影像、社区卫生、相关疾病、健康教育、社会医学、国际交流等,是我国从事地方病防治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医药卫生、大中专院校师生及卫生管理人员的良师益友。

是核心期刊,是统计源核心期刊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公示栏

是核心期刊,是统计源核心期刊

文稿应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逻辑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句精炼,书写工整规范,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论著一般不超过5000字(包括摘要及图、表和参考文献),讲座、综述一般不超过7000字,其他文章3000字以内。1. 题名 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应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以加副题名;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字号,尽量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2.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 作者署名在文题下按贡献大小顺序排列。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标注在篇首页地脚处),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数字序号。3.作者简介 来稿时请附作者简介,简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民族(汉族不用标注)、职称、职业,所从事专业等。4.摘要 文稿必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般采用报道性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篇幅以300宇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5.关键词 关键词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产品及重要数据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6.图表 图表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图表内容切忌表述重复,用计算机制作或白纸墨绘,表格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须标注表(图)题,照片应清晰,并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7.量和单位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符号表示。如Lg(公斤)、g(克)、mg(毫克)、μg(微克)、L(升)、ml(毫升)、μl(微升)、hm?2(公顷)、d(天)、h(小时)、min(分钟)、s(秒)等。8.数字用法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日期(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计量和计数单位前的数字等。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分成一组,组间留一空隙(1/4格),但不能用逗号圆点或其他方式,如:2 613,3.141 592 6,20 360.342 1。百分数范围:20%~30%不能写成20~30%;数值范围:3×103~8×103不能写成3~8×103;偏差范围:(25±1)℃不能写成25±1℃、(85±2)%不能写成85±2%,附带尺寸单位和量值相乘写为:50cm×80cm×l00cm,不能写成50×80×100cm。9.参考文献 文稿须著录参考文献,一般不可省略。参考文献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私人通信和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内。参考文献表中,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作者姓名之间用“,”分开。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1)连接出版物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或起止页码。(2)专著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应注明起止页码)。10.基金来源 来稿若为基金资助项目,请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号。向本刊投稿请附单位推荐信,否则不予受理。文稿请注明作者、作者简介、联系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包括区号),请勿一稿多投。并请自留底稿,文稿内容文责由作者自负,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必要的可加编者按。自本刊收稿之日起3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社官网招聘公示

作为一名资深的爱农大、爱农业、也爱农大的食堂的大四学子,土生土长的农大人(农科类),必须认真的说,农大是一所低调的高级985!说农大低调,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农大还是985,以为我们学农业的人都很“土”;虽然农大的人也确实经常下地、种田、养猪、放牛,农大校内就有30亩的试验田供同学们种番茄黄瓜、葡萄、棉花、玉米、花生、红薯,并孕育着樱桃树、桃子树、苹果树、梨树、柿子树、山楂树等众多品种,热带温室更是有着北方难见的火龙果、琵琶、香蕉等诸多品类。是的,你没看错,我们就是这么接地气。日常唯美感受一下。现在回归正题,农大是个高级的农大高级,是因为在全国的农林类大学中,农大雄踞榜首,QS在2019年公布的第九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在中国内地高校中国农业大学排名23,中国总共有39所985高校,单算排名的话,中国农大在23/39,算是中等靠后的位置。但是农大是985中少数特色比较明显的,以农林类擅长,其中农学与林学学科更是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10的,植物与动物科学也进入前世界50。因此在广义上农大算不上顶尖的985,但是也远超过了一般大家熟知的中南大学、上海外国语、湖南大学等,何况农学类中,农大是妥妥的佼佼者。而且我农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从1905年开始,作为京师大学堂八个分科大学之一的农科大学开始筹建,这是形成中国农业大学的最早源头。中国农业大学的第二个源头,是清华大学农学院。1921年,清华学校开办农科 。中国农业大学的第三支源头是华北大学农学院。学院前身是1940年中共中央 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1949年9月2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中国第一所多科性、综合性的新型农业高等学府。经过百年发展和积累,我农今天才成为一所以生命科学、农学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全国重点大学。其次:农大是不是只教我们农业知识?当然不是!!农大可能根本不会教你农业知识!农大除了有植物保护、农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资源与环境、生命科学等特色学科外,还有很多正儿八经的其他与农业关系不那么大的学科,比如计算机、土木工程、企业管理、法学、英语等,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法学专业的农大学子,老师不能天天只告诉你农业刑法、民法吧??何况据我所知,这方面的法律也很少,那你还怎么毕业,根本考不了司考。毕业后的前景?这个还是因人而异吧,如果你nb,那从专科毕业也很厉害。农大不乏有很多厉害的人,毕业之后创业很成功的,或者进了知名外企、互联网、农资公司的;当然也有很多人依然努力找工作,或者农业行业创业,也很辛苦,农学类的平均工资不高是公认的,这个不是农大的锅。还是得看自己了。在学校积极参加实践和自己主动学习,武装自己,毕业后会有好出路的。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担心没有人要你,而应该想怎么成为更好的金子。顺便提一嘴,农大还有个特色,就是农大也被称为“中国食堂大学”,农大的公二食堂,号称京城第一食堂,吃胖食堂,冲着这人生最重要的事“吃”,也得给我农加两分,随便放两张图你们感受一下:欢迎弟弟妹妹们来这里长胖。

本人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研二的一名学生,专业是环境工程,虽然本科不在中农,但是从本科开始就一直向往来到农业界的大老板——中农来进行学习,所以我今天作为中农的一名学子,很自豪的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中农学习的两年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所需学校所带给我的关怀与帮助,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作为985高校,中农不断前进与创新,因此在这里我要向其他不了解我们中农的学子进行普及。学科建设 :介绍一下资源与环境学院——目前学院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土壤与水科学系、气象系、植物营养系这五个系。资环学院最强的专业是植物营养系,该系的整体学科实力非常强,但是我认为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令人堪忧,这个专业的应该适合搞科研;其他四个系实力不是最强,但也在学科建设方面不断努力,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在校学习期间你会发现毕业要求一年比一年严格,说明越来越注重人才培养,当然学科基地—大多指的是实验室,我们学院拥有完整的实验室设备以及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在这里做实验会很开心的,因为设备齐全,环境也不错。科研水平:我们学院师资力量很好,并且关心学生,对学生帮助很大,既然师资力量好,并且招生也有限制,所以说我们学院的整体科研水平还是蛮不错的,每年都会有很多文章发表,各个老师也在良性竞争,老师们干劲很大,所以科研产出层出不穷,2008年以来,在《Science》、《Nature》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5篇,《PNAS》、《Nature》子刊多篇。2010年3月,环境科学/生态(Environment/Ecology)进入该领域ESI前1%排名。所以说,看到这些顶级期刊,你有没有心动呢?就业方向: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令人欣慰的是中农在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面的工作做的很完善,会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就组织各个学院负责就业的人员组建就业群,在群里及时发布各种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渠道与信息,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便利。在这里我要回答一下在农业学校并不是只教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中农是一所综合院校,在这里我们会学习到各个方面的知识,各个学科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就业方向也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1 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中农基本包括了全国各个省份的定向选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还会有很多事业单位面向中农的专场招聘会;2 读博、出国留学联培继续深造 :很多学生选择继续从事科研工作,还有就是中农有很多出国联培的项目,为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平台;3 进入公司或者企业:很多有实力的央企国企都会来中农开宣讲会,提供很多不错的岗位。整体来说,我农的就业前景非常好。最后,我农在985高校中很有潜力与实力,还有我农的食堂与图书馆还有体育馆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实验室以及宿舍条件也很好,所以欢迎大家来我农就读哦。

我是农大植保学院研二的一名科研狗,今天来说道说道农大在全国985高校当中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中国农业大学起源于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所大学的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随后,多个院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在1995年,两所大学合并成为了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也就是现在农大的东西校区。如今的农大在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下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农大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和就业去向这三个普遍大家关注的方面。在学科建设方面,农大涵盖了9大学科门类,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体系。农大在去年的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有6个一级学科获评A+,分别是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也就表示这6个专业是全国最强,你们懂的;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别在农学院、生物学院和动科学院;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农大更专注于基础学科研究,建设有多个硕士博士学位点和多个专业。在科研水平方面,农大自2008年以来,学校本科生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多达两千余项。在去年的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有10个学科和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1‰,也就是说这两个学科的科研水平已处于国际前列。在就业去向方面,农大去年的就业率是41%,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从就业性质来看,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各类企业、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去年农大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也就是说,农大更多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除了深造外,其余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企业,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教育和公共管理。而且,毕业以后更多的学生选择留在帝都工作或读书。最后,作为老学长,欢迎大家来农大感受农大的食堂,公二的美餐、感受图书馆的大气,能够一饱诗书、感受闲暇时光三五成群在操场漫步……欢迎来我农,感受我农的美好。

农大大四狗回答此问题,农院优秀毕业生一枚,不接受反驳。其实也不是说我真的有多么优秀啦,实在是因为西校区学霸太多,真的是一抓一大把,优秀的人也到处都是。大家都懂的,毕竟是农业大学,农学相关专业当然有很大优势啦。知名度、排名:农大从背景上来看是相当强势的,以前双一流没出来的时候相对知名度会低一些,很多人表示都没有听说过。双一流的概念落地以后相当于把重点大学名单对社会又梳理了一遍,农大在公众当中知名度有所提高。不过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同样尴尬的问题,很多人一听说你是农业大学立马面露难色,搞得大家都很尴尬。没办法农大其实算是这样一所被校名耽误的大学,不过好在咱们农业相关专业确实是打的响亮。排名上来说说法不一吧,但总的来说在国内排名30左右,这是综合排名,各个专业就各有差异了。就业方向:说到就业方向也算是农大学子不太愿提及的一个话题,不是因为竞争力不强,确实是受行业限制性比较大,农业相关的各大企业都很乐意到农大招聘,比较典型的像大北农集团,首农集团每年在农大都捞走大批的人才。但是总的来说可选择的岗位是受一定限制的,所以其实很多人都选择了继续深造,出国或者继续读研都是很好的选择。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当然是没得说,即使是分成了东西两个校区也是完全不影响师生们的正常生活的,甚至可以说生活在农大是非常幸福的。西区相对离市中心远一点,但并不是就住在村里啊,附近该有的商场都是不缺的。校园环境也是很美的,西校区植被率其实是比东区要高的,坐拥四大食堂,各种美食应有尽有,如果你是个吃货,农大绝对适合你!一言难尽,慢慢来感受吧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信息

文稿应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逻辑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句精炼,书写工整规范,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论著一般不超过5000字(包括摘要及图、表和参考文献),讲座、综述一般不超过7000字,其他文章3000字以内。1. 题名 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应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以加副题名;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字号,尽量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2.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 作者署名在文题下按贡献大小顺序排列。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标注在篇首页地脚处),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数字序号。3.作者简介 来稿时请附作者简介,简介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民族(汉族不用标注)、职称、职业,所从事专业等。4.摘要 文稿必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般采用报道性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篇幅以300宇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5.关键词 关键词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产品及重要数据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6.图表 图表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图表内容切忌表述重复,用计算机制作或白纸墨绘,表格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须标注表(图)题,照片应清晰,并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7.量和单位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符号表示。如Lg(公斤)、g(克)、mg(毫克)、μg(微克)、L(升)、ml(毫升)、μl(微升)、hm?2(公顷)、d(天)、h(小时)、min(分钟)、s(秒)等。8.数字用法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日期(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计量和计数单位前的数字等。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分成一组,组间留一空隙(1/4格),但不能用逗号圆点或其他方式,如:2 613,3.141 592 6,20 360.342 1。百分数范围:20%~30%不能写成20~30%;数值范围:3×103~8×103不能写成3~8×103;偏差范围:(25±1)℃不能写成25±1℃、(85±2)%不能写成85±2%,附带尺寸单位和量值相乘写为:50cm×80cm×l00cm,不能写成50×80×100cm。9.参考文献 文稿须著录参考文献,一般不可省略。参考文献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私人通信和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内。参考文献表中,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作者姓名之间用“,”分开。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1)连接出版物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或起止页码。(2)专著的著录格式:标引项顺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应注明起止页码)。10.基金来源 来稿若为基金资助项目,请在篇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号。向本刊投稿请附单位推荐信,否则不予受理。文稿请注明作者、作者简介、联系人姓名、详细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包括区号),请勿一稿多投。并请自留底稿,文稿内容文责由作者自负,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必要的可加编者按。自本刊收稿之日起3个月内未收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刘晓端 曾太文 李奇 房珂玮(中国地质科学院生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郭艳梅 王峙 王洪权 吴涛 刘晓芬(北京市房山区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2400)摘要 本文根据氟元素迁移演化的时空特点,从煤-水-空气-农作物-人体完整的循环体系入手,基本查明病区内含氟煤层的分布、区域地质构造和变质作用对煤层物质成分的影响以及煤中主要微量元素成分,高氟煤是研究区致病的主要物源;系统地测定了环境介质中氟化合物,估算出氟在环境中的总体暴露量和人体摄入氟量,认为不科学的燃煤方式使居室空气中氟含量严重超标是导致燃煤型氟中毒的主要因素;燃煤过程中释放出的碳氢化合物及其他的无机化合物充满室内,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氟化氢和氟氯代烷烃化合物,包括CCl3F(F11)、CClF2(F112)和C2Cl3F3(F113),构成侵害人体的有害物质,特别是燃煤中形成的氟氯代烷烃化合物,是除工业生产的氟氯代烷烃化合物外的一个重要发现,对于人类的影响不亚于工业污染。初步掌握了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特点及其转移过程和致病因素,厘定了地球化学模型和简单的回归方程。关键词 燃煤型氟中毒 背景 成因燃煤型氟中毒是一种典型的地球化学疾病,这种疾病的流行与病区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气候变化、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在高氟环境中生活的人大量吸收氟与氟化物,从而破坏体内钙、磷的正常代谢,影响中枢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肝、肾损伤,智商降低,引起氟斑牙、氟骨症等,以至于失去劳动能力。这种疾病在辽宁、河北、北京、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江西、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有较大范围出现,影响到约5000万人口的身心健康,严重地阻滞了这些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为阻断氟元素对机体的侵害,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提前实现脱贫致富计划,摸索出有效的防治对策,选择北京市房山区堂上村、莲花庵村(山区)和路村(平原)三个重点村庄进行了燃煤型氟中毒的环境地球化学、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对策研究。按照氟元素迁移演化的时空特点,从煤-水-空气-农作物-人体完整的循环体系入手,全面准确地把握氟源、携氟介质、氟中毒疾病程度三者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基本查明病区内含氟煤层的分布、区域地质构造和变质作用对煤层物质成分的影响以及煤中主要微量元素成分,高氟煤是本区致病的主要物源;系统地测定了环境介质中氟化合物,估算出氟在环境中的总体暴露量和人体摄入氟量,认为不科学的燃煤方式使居室空气中氟含量严重超标是导致燃煤型氟中毒的主要因素。燃煤过程中释放出的碳氢化合物及其他的无机化合物充满室内,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了氟化氢和氟氯代烷烃化合物,包括CCl3F(F11)、CClF2(F12)和C2Cl3F3(F113),构成侵害人体的有害物质,特别是燃煤中形成的氟氯代烷烃化合物,是除工业生产的氟氯代烷烃化合物外的一个重要发现,对于人类的影响不亚于工业污染。初步掌握了氟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特点及其转移过程和致病因素,厘定了地球化学模型和简单的回归方程。1 研究工作方法1 环境地球化学样品的采集和测定在研究工作区内分别采集土壤、水、煤、拌煤土、炉灰、灰尘、粮食、室内空气粉尘和空气样品。除空气粉尘和空气以外的其他样品,经粉碎过200目筛后,测定总F、水溶性F、SiO2、Al2O3、Na2O、K2O、CaO、MgO、Fe、S、As、Sb、Bi、Hg、Se、V、Mn、Cu、Pb、Zn、Cd、Cr、Co、Ni、W、Mo、Ag、B、Be、Li、Ba和Ce。空气样品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大气化学室用GC-MS测定其中的无机和有机成分。粉尘样品由长春科技大学测定其中的氟含量。2 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检测以现状调查、不同地区病情对比和适当兼顾回顾性定群的调查方法,采集病区氟中毒病人和正常人的静脉血、晨尿、头发、指甲等生物材料,测定F,并同时登记相应的病况及体态特征,儿童最早氟斑牙出现的年龄以及病区的内外环境特征因素等。2 结果和讨论1 区域地质背景房山区处于祁吕—贺兰山字形构造东翼反射弧的南东侧与新华夏系交接部位,除缺失震旦系、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及上白垩统外,其他地层均有出露,其中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煤质以无烟煤为主,主要分布在百花山向斜和北岭向斜中。百花山向斜煤产地在大安山、金鸡台、史家营、莲花庵、秋林铺、碾子沟、堂上、宝儿水、东泥洼直至东村一带。北岭煤产地北起磁家务,南到周口店,西至南窖附近,东至房山花岗岩体的范围内。煤中含有氟和砷等有害元素。郑宝山(1988)分析了北京市房山区卫生防疫站提供的12个样品,测定的氟含量为274μg/g。王云钊等(1990)对京西地区煤层分析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煤层含氟为53ug/g,侏罗纪煤层氟含量为5ug/g。我们于1996年分别从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煤层底板至顶板系统采集了38个样品,以厚度加权法,求得房山地区煤层中氟砷含量(表1)。由上可见,房山地区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煤层含氟、砷都较高。此外,煤中S偏低,而Cu、Pb、Zn、Ni、Co等金属元素含量并不低。还含有Sb、Bi、Hg、Cd等有害元素。表1 房山区F、As元素含量统计表注:世界均值F含量为80μg·g-1,As含量为5μg·g-1。图1 北京市房山区氟异常分布图1990年曾太文等在“北京市山区地球化学图说明”中求得房山区土壤氟平均值为22μg/g,以800μg/g为异常下限圈出京山90H5-75号氟异常分布在张坊、南尚乐及长操一带,面积约120km2,峰值2315μg/g;以1mg/L为下限圈出水氟异常约4km2,分布在良乡地区(图1)。2 地氟病患病情况及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房山区燃煤型氟中毒影响到全区2/3的人口,约计40万人群,遍布山区和平原(图2)。堂上村、莲花庵村地处百花山南麓,处于背风的沟谷中,年平均气温约9℃,日平均气温在-5~24℃之间,无霜期仅150天左右,植被繁茂,气候寒冷。人均年烧煤5~2t,最多可达5t,地炉敞烧,煤烟及粉尘排于室内,污染室内空气和粮食及蔬菜等,加之过山风在背风坡的堆积作用和稳定山谷风所形成的逆温层使当地氟污染气体聚集,浓度增高,两村氟中毒较为严重。路村经济条件略好,烧房山产的高氟、高砷煤,用量较少,仅在冬季取暖,炉灶与居室绝然分开的占多数。全区发现氟中毒症状有差异,以山区为重。主要表现为氟斑牙、牙缺损、头晕、头痛、疲倦、失眠、记忆减退、肢体麻木、肌肉及关节疼痛、骨骼变形等症状,严重的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1)氟斑牙发病率氟斑牙在三个村庄较为普遍,根据《中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试行标准(1981年)》,分为白垩、着色、缺损三型,每型又分三度,统计结果见表2。表2 氟斑牙发病率统计图2 北京市房山区燃煤型氟中毒病区分布图氟斑牙伴有牙龈萎缩以及黑斑等。发病年龄为3~72岁,15岁以前以白垩型和着色型为主,15岁以后缺损型多见。缺损率山区高于平原,其发病部位多见于近中切齿、侧切齿,磨齿较少见。(2)氟骨症发病率本区氟骨症症状主要表现在关节疼痛、功能性障碍和肢体变形等。三个村比较,堂上村较重,各村发病率和发病类型见表3和表4。表3 氟骨症发病率表4 氟骨症类型统计(3)尿氟水平分别在冬季和夏季收集患者晨尿,以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氟含量,见表5。表5 尿氟含量(mg/L)1982年北京医科大学在北京地区正常人群中调查485人,获得正常人群尿氟值为(62±26)mg/L。可见,在燃煤污染严重的房山区三个村庄中,尿氟分别是正常值的4、03、83倍。在01置信水平下,与北京市正常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4)血氟水平采取静脉血,以中子活化法检测血氟含量,结果见表6。表6 血氟含量病区血氟值较北京市正常值高出两倍以上,且在01置信水平下,有显著性差异。总之,病区地氟病患者的尿氟、血氟都较正常值高,但年龄组之间及性别无明显的差异。统计结果还表明,尿氟和血氟具有显著相关性。3 环境地球化学物质中氟水平统计1991年曾太文等人对房山区西部蒲洼、十渡、张坊、南尚乐、长沟等地土壤、玉米中的氟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7。将上述地区土壤中氟含量与玉米中氟含量作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r=9133,大于01=8333,具有显著相关性。由此推论,张坊土壤为47μg/g,玉米含氟量仅91μg/g,而堂上村、莲花庵村、路村土壤氟含量分别是606μg/g、491μg/g和570μg/g,所引致玉米氟含量最高也不过88μg/g,不可能导致氟中毒。可是三个村庄环境介质中氟水平统计结果(表8)中,玉米含氟5~4μg/g,显然,除土壤因素外,与玉米收获后的空气氟污染有直接关系。表7 房山区西部土壤、粮食中氟含量(μglg)表8 环境介质中氟含量水平统计(μg/g)1982年胡永增等对堂上村的调查发现,当地居民习惯将玉米、辣椒等挂在房梁上,使用敞开式炉灶烘烤,粮食氟含量变化如表9。显然随着烘烤时间的加长,粮食中的氟含量成百倍地增长,极大值可达460~8000μg/g,即使洗涤也保留下12~99倍的氟含量。在食物的烘干过程中,煤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氟及其化合物沉积在上面,食用后造成氟中毒。这就清楚地表明,食用污染的粮食是摄入氟的途径,而粮食中的氟则直接来源于室内的空气。表9 粮食烘烤后氟含量变化统计表(μg/g)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现在大多数农民已不在屋内用煤烘烤粮食,但几年前由于食用高氟食物而造成的体内氟含量过高的影响依然存在。4 煤燃烧产物的主要物质组分(1)粉尘房山地区燃煤方式是地炉敞烧,属低温燃烧,时刻有碳氢化合物裂解、热合形成煤烟,其他种类繁多的金属及非金属无机化合物也随之排入空气。煤烟在空气中呈气溶胶态,表面吸附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液体,这些粉尘通过呼吸进入人体,随着深度的增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增大。病区室内空气中不同粒度粉尘年平均浓度见表10。表10 室内空气中粉尘年平均浓度表11 室内粉尘中有害物质平均浓度统计(mg/m3)三个村庄室内粉尘平均浓度均明显超过15mg/m3的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分别是国标的872、817、48倍。小于5μm的粉尘浓度占总粉尘浓度的65%~77%,5~10μm的粉尘浓度仅占总粉尘浓度的43%~84%。现将室内粉尘有害元素含量换算成空气中体积浓度,结果见表11。按照表中列出的参考标准,空气粉尘中有害元素超标的有氟、砷两元素,分别超标5倍和2~5倍。(2)空气①室内空气中F、S02、H2S、As室内有害气体组分浓度是按采样时室内现场温度、压力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浓度,其结果见表12。表12 室内气态有害物质平均浓度统计(mg/m3)四种有害气体都严重超标,构成以氟为主的多种有害物质并存的生活环境。据测定,含氟化合物以氟化氢为主。②有机氟化合物空气抽样检测结果发现,煤的低温燃烧在室内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达数十种,这些有机化合物排入空气后,在水、金属元素和温度的影响下,经过一系列的加成聚合反应、氧化反应、同分异构、水解、降解作用逐步形成氟代烷烃类的含氟有机化合物,其中有二氟二氯甲烷(F12)、一氟三氯甲烷(F11)、三氟乙烷(F113)等氟代烷烃类化合物;还有氟代烯烃类有机化合物,如二氟二氯乙烯等。现将几个主要问题讨论如下。煤的低温燃烧煤燃烧过程是一种类似干馏和分解的过程,形成固态的焦炭,液态的焦油、氨水,气态的氢、甲烷、-氧化碳、二氧化碳、氮、烯烃等。温度在低于160℃时馏出苯、甲苯、二甲苯等单环的有机化合物:当温度达到160~230℃时馏出的主要是酚类和少量的萘,即多环芳烃等;230~270℃时则馏出萘,即稠环芳烃;在温度升至270~360℃时所馏出的则是杂环芳香族化合物。本次所测定的化合物除以上述及的外,尚有五节杂环类的二氢呋喃、吡咯及六节单环的吡咯。因此,煤在燃烧过程中,不但释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硅氧化合物,而且有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卤族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温度、压力和各种组分浓度变化的条件下,化学性质在逐渐改变,既有氟氯代烷烃类的化合物,也有卤化氢等化合物出现。表13 主要含氟有机化合物年平均含量统计表(mg/m3)经测定,无论是堂上村、莲花庵村还是平原区的路村,室内空气中的有机化合物种类均繁多,现将主要的几种含氟有机化合物列于表13中。除表中所列10种化合物以外,尚有二甲胺(C2H7N)、甲氧基丙胺(C4H11NO)、环丙基甲醇(C4H8O)、丙烷(C3H8)、溴化氢(HBr)、氯丙烯(C3H5CI)、氯甲基丙烷(C4H9Cl)、异氰基丁烷(C5H9N)、戊二猜(C5H6N2)、二甲基吡喃酮(C7H12O2)、羟基乙基肼(C2H8N2O)、二氢呋喃(C4H60)、甲基戊炔(C6H10)、二甲基环丙烷(C5H10)、氯丙烯(C3H5Cl)、氯代丁烯醇(C4H5Cl0)、吡咯(C4H5N)、丁烯醛(C4H60)、溴甲醚(C2H5BrO)、二氟二氯乙烯(C2Cl2F2)、三氯乙烯(C2HCl3)、甲基咪唑(C4H6N2)、甲苯(C7H8)、氯甲基戊烷(C>6H13Cl)、二氯三氟乙烷(C2HCl2F3)、四氯乙烯(C2Cl4)、乙苯(C8H10)、十一烷(C11H24)、十二烷(C12H26)、萘(C10H8)等多种有机化合物。另外,煤中的K、Na、Ca、Mg、Si和重金属元素等在燃烧中释放,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形成了一个充满化学变化危机的环境。氟氯代烷烃的形成及毒性上述几种氟氯代烷烃是煤在燃烧过程中所释放出的烷烃和氟化氢气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煤燃烧释放出甲烷,在其他卤素的作用下,烷烃的氢原子为卤素所取代而形成四氯化碳。CH4+Cl2→CH3Cl+HClCH3Cl+Cl2→CH2Cl2+HCl(二氯甲烷)CH2Cl+Cl2→CHCl3+HCl(三氯甲烷)CHCl3+Cl2→CCl4+HCl(四氯化碳)四氯化碳在金属元素催化作用下,与无水氟化氢反应得到氟里昂:地球化学环境:农业·健康或:地球化学环境:农业·健康地球化学环境:农业·健康由于空气中存在大量的HF和CCl4,使得上述反应反复进行,室内F12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还产生CCl3F、CClF2、CClF3等氟氯代烷烃化合物。氟氯代烷烃类化合物具有沸点低、常温下易挥发等特点,易从呼吸道进入机体。经实验14C—F11或14C—F12被动物吸入后,一分钟即可在血液中检出。肺泡对氟氯代烷烃的吸收率取决于他们的化学活动性质,并与他们在肺泡的分压和脂溶性呈正比。试验还表明,在给家兔吸入384mg/m3的F22一小时后,约有80%被吸收,各肺泡内血液中F22分压迅速达到平衡状态。在堂上村、莲花庵村、路村三个村检出F182~3943mg/m3,年平均2455mg/m3;F168~735mg/m3,年平均9419mg/m3。而前苏联1974年颁布的标准,F11、F12均为小于10mg/m3。显然本区F11、F12是较高的。氟氯代烷烃能随血液分布至全身组织,并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进入机体的氟氯烷烃主要分布在肺组织,并能通过脑脊液到达脑实质。根据研究获得的成果,氟氯代烷烃类随着氯原子数量增加而毒性增大。另外,研究中还发现溴化氢存在,其浓度达到70mg/m3。由于氟溴代烷稳定性较差,因此不能排除氟溴代烷烃的存在。高浓度的氟溴烷烃可以引起呼吸道刺激、震颤、痉挛,在致死浓度动物产生急性肺水肿而死亡。至此,我们清楚地看到,高氟煤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氟及其化合物不仅污染了室内空气,也使粮食中的氟含量增加,大量的氟由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5 总摄氟量估算及危害程度的评价不论是从什么渠道进入人体的过量氟,导致体内各种生化指标的改变和生理机能的变异程度,与环境要素氟水平是有密切关系的。这里所指环境要素系与人体有关的空气、粉尘、水、粮食、蔬菜、水果等。(1)摄氟量计算按照ICRP肺模型,空气进入肺泡沉积份额按6计算;室内粉尘中包括100~<5μm的总体沉积份额按3计算。粮食摄入量计算为原粮×出粉率×元素保存率×元素浓度值。食品结构模型按1982年膳食模型计算,三个村庄的特点略有改变(表14)。表14 膳食结构模型(kg/d)计算中的主要参数见表8。根据表8和表14参数分别计算从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氟量,见表15。堂上村摄氟总量最高达到927mg/d,路村最少也有187mg/d,分别是标准摄入量的482~531倍。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氟量占总氟量的比例,见表16。表15 摄入氟量统计(mg/d)表16 总摄氟量的构成比(%)各村构成比例虽然不同,但经两种途径的摄氟量都超过人体所需氟水平。前已述及,煤烟污染的室内空气含氟量超过国家标准的几十至百倍,而室内的粮食及蔬菜被污染现象也相当严重,使玉米、辣椒等含氟量升至几十毫克至几百毫克每千克。通过室内空气和食物进入人体的氟量严重超标,因此,房山地区的燃煤型氟中毒的病因是食用被氟污染的粮食和由呼吸道摄人氟量过多共同作用的结果,都是由燃煤污染造成的。由此可见,改变燃煤方式或改用低氟煤是控制氟中毒疾病流行的主要方法。(2)摄氟量与疾病相关性为探求燃煤型氟中毒与各项生化指标及总摄氟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关指标与总摄氟量作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7。表17 总摄氟量与生化指标相关矩阵(γ01=P<01)①显著性相关。氟斑牙、牙缺损、氟骨症与总摄氟量呈明显正相关,氟骨症与牙缺损程度呈直线相关。血氟与尿氟密切相关,但与疾病发生率相关不明显,提示血氟、尿氟两者仅能作为判断疾病发生的指标,难以准确量化疾病的程度。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人体内血氟与骨氟处于动态平衡中,尿氟与血氟密切相关则有可能通过增加尿的排氟量而降低血氟,逐步地将骨氟转移到血液中经尿排出体外使之降到正常水平,从而解除氟中毒对人体的危害。以总摄氟量为自变量,牙缺损、氟骨症发生率可以用下列回归方程表示:牙缺损率(%)=7962X-77721(r=9749)氟骨症患病率(%)=3845X-2979(r=9499)由以上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总摄氟量如降到6mg/d以下,在05置信水平下,牙缺损和氟骨症患病率可降至零,这与已有研究成果人体每日摄入4~6mg/d的结论是一致的。6 病区划分及危害程度评估由于生活燃煤引起人体摄氟量过度而导致中毒,从发现本病到现在已20余年,但病区的划分及危害程度的评估,目前仍无正式标准。吴德良等(1990)在研究燃煤型氟病区总摄氟量与氟斑牙的相关性时提出“5~15岁儿童缺损氟斑牙与总摄氟量、尿氟呈直线相关,较氟斑牙更为可靠,更能客观反映氟危害的严重程度。”孙玉富等(1993)认为“燃煤型氟中毒人均日摄氟量超过0mg时氟斑牙总病率即达90%以上,因此,不能作为不同病区程度的划分指标,而仅能作为病区与非病区的划分标准。”江远福(1994年)提出燃煤型氟中毒病区轻、中重、特重病区的划分标准是以8~15岁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依次是5~、20~、40~、60~。还有其他的研究者也做了不同的划分方案。本区调查结果表明,尽管8~15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高达98%,而牙缺损率为零,因此,以这个年龄段作为划分病区标准是不现实的。但当不同村庄总摄氟量有差异时,总体人群发病率也明显不同,特别是牙缺损和氟骨症发病率较明显。至于氟骨症患病率,白学信(1990)认为:“在轻、中病区大量调查氟骨症是不合算的,实际调查时拍片也有困难”。流行病学调查中常使用尿氟含量,但尿氟含量与氟斑牙无相关关系,且受气候、饮水等因素影响。室内空气氟含量只能说明室内污染程度,但不是决定氟中毒程度的指标。决定氟中毒程度的是总摄氟量,总摄氟量的多少则明显反映在发病程度上,即:总摄氟量与其生物效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作为病区相互比较的基础。根据以上作者的意见,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单的结论:(1)综合的环境因素包括地质、地球化学、气象条件、生活方式、氟源分布等构成燃煤型氟中毒症流行的前提条件;(2)血氟、尿氟及氟斑牙患病率只能作为划分病区与非病区的客观指标;(3)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则是病区发病程度的指标;(4)氟骨症是使用困难较多但较有决定意义的划分发病程度的客观指标;(5)人均每日总的摄氟量则是反映燃煤型氟中毒的客观指标,能全面反映出人群总体摄氟水平,也能作为不同病区之间对比的客观基础。根据以上几点,我们拟将区域地球化学条件、氟斑牙发病率、氟斑牙缺损率、氟骨症发病率、总摄氟量等为指标,将燃煤型氟中毒流行范围划分为疑似病区、轻病区、中病区、重病区、特重病区等五种不同程度的病区,具体划分标准如下。疑似病区:具有明显的高氟和氟积累的地球化学背景,有利于氟污染的气象条件,落后的燃煤方式等。轻病区:每年四个月以下燃烧高氟煤,氟斑牙患病率在10%以上,成年人氟斑牙患病率在50%以上,缺损率在10%以下,氟骨症患病率在5%以下,且多为I,每日人均总摄氟量在10mg/以下。中病区:每年6个月燃烧高氟煤,通风条件差,氟斑牙患病率为50%~70%,氟斑牙缺损率为10%~25%,氟骨症患病率为5%~12%,多为Ⅱ,人均每日摄氟量为10~15mg。重病区:每年有6~8个月燃烧高氟煤,通风条件差,粮食蔬菜在室内储藏,氟斑牙患病率在70%以上,氟斑牙缺损率为25%~60%,氟骨症患病率为13%~35%,多为Ⅲ,人均日摄氟量为15~30mg。特重病区:长年燃烧高氟煤,通风条件极差,粮食蔬菜室内存放,氟斑牙患病率在90%以上,成年人氟斑牙缺损率在60%以上,氟骨症患病率在35%以上,为Ⅲ。以上划分是初步设想,尚需要更多的资料加以验证和补充。3 主要结论(1)由于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点以及区域性变质作用,使煤层中的有机、无机化合物聚集、分散、相互反应,形成一个十分庞杂的资源库,这是地氟病发生的最重要的物源。地球化学环境是发生地氟病的根本原因,而导致地方性氟中毒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体摄入氟的途径和氟存在的形态及溶解度。(2)煤中的化学物质经低温燃烧后,释放出大量的有机和无机含氟化合物及其他有毒物质,使室内空间形成一个复杂的化学环境,这些物质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同时也污染了粮食和蔬菜,并被人体所吸收,造成氟中毒。这是当前房山区地氟病发病的首要病因。(3)不科学的燃煤方式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也是增加人体摄氟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变燃煤方式,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是防治燃煤型氟中毒的关键措施。(4)煤在燃烧过程中经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大量的氟氯代烷烃化合物,其中包括CFCl3(F11)、CF2Cl(F12)和C2Cl3F3(F113),这是这次调查的重大发现。由于F11、F12较为稳定,极可能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破坏,使得臭氧耗竭、人群皮肤癌患者急剧增加,这个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应引起充分的重视,而这些氟氯代烷烃化合物的形成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5)研究了氟斑牙发病率、氟斑牙缺损率、氟骨症发病率与人均每日总摄氟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用总摄氟量预报氟中毒发病率的回归方程。以地球化学条件、地氟病发病率和总摄氟量为综合指标,提出了将病区划分为疑似病区和轻、中、重、特重病区。对不同程度的病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燃煤型氟中毒的措施。参考文献耿精忠等环境与建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吴鹏鸣等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曹守仁煤烟污染与健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北京市地矿局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北京市地矿局北京市区域矿产总结,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郑宝山中国煤炭含氟量的研究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88,第3卷,第2期郭英廷等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层中的有害微量元素及其分布贵州工学院学报,1993孙景信煤中微量元素及其在燃烧过程中的分布特征中国科学(A),1998,12国家环保局化学品毒性法规环境数据手册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苏企洵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霍亚贞北京自然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戴国均地方性氟中毒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5王云钊氟骨症X射线诊断学图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戴瑞庭北京门头沟燃煤污染型氟关节病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88,第3卷,第2期吴德良燃煤污染病区总摄氟量与氟斑牙患病的相关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1990,第24卷,第1期孙玉富摄氟量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3,第12卷,第6期江远福生活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研究进展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4,第9卷,第2期白学信燃煤型地氟病病区划分标准问题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第5卷第4期谢妮砷对氟中毒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0,第13卷,第1期周振荣中医药对氟骨症的治疗研究见: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6,第15卷第五届全国地氟病地砷病学术会议论文集胡乔木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I)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不是国家级医学核心期刊,不过是国家级医学期刊。

  • 索引序列
  •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信息公示
  •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公示
  •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公示栏
  •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社官网招聘公示
  •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官网招聘信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