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云南中医药杂志

云南中医药杂志

发布时间:

云南中医药杂志

你可以到中阅读网上去看看他们网站上有很多的医学类的杂志和图书如《临床药物治疗杂志》《中国医药科学》《云南中医中药杂志》《上海医药》《中国当代医药》等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自己选择去阅读中邮阅读网网站上的服务还是很不错的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说明:投稿须知内容来源真实性有待查证,请用户自行甄别。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疳积为儿科常见病,多发于断乳之后至6岁的小儿。临床表现各异,常以泄泻、浮肿、赢弱为主。本证主要证候,均具有长期形体消瘦,肌肉松驰,面色、皮肤色泽不华,毛发稀疏;有明显的脾胃症状,如大便不正常,厌食和异嗜症史,以及肚腹膨胀等现象;其它如精神异常,萎靡不振,烦躁不宁,脾气急躁,揉眉捋眼、咬牙嚼指等动作亦颇常见;严重患儿呈老人貌,骨瘦如柴。【方一】疳积散【出处】《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组成】生栀子18克,朴硝18克,文术6克,三棱6克,桃仁6克,红花6克,芫花6克,醋军6克,青皮6克,白术6克,山药6克。【功用】行气活血,清热散结。【主治】小儿疳积。【方解】青皮、文术、三棱行气散结;桃仁、红花、醋军活血化瘀;栀子、朴硝清除积热;芫花清热散结;白术、山药健脾益胃。【药理】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三棱、文术能显著延长凝血酶对人纤维蛋白的凝聚时间;桃仁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状况;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芫花水浸液对黄癣菌、大芽孢菌、铁锈色小芽孢菌、星状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白术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用法】上药为末,共90克。取本药加阿魏13克与黍米粥共捣为泥,敷小儿胃脘部,上至剑突,下至脐上两指,24小时取下加黍米粥再捣如泥重敷,每剂连用3~4次,15天为1疗程。【方二】二陈汤加味【出处】《实用中医药杂志》【组成】制半夏、橘红各9克,白茯苓、苍术各6克,炙甘草、制猪牙皂各3克,焦神曲10克,生山楂10克。【功用】运化脾湿,降逆和胃。【主治】小儿疳积。【方解】制半夏、苍术、制猪牙皂燥湿运脾,降气和中,宣肺通利大肠,善消乳积,谷食所致之疳积,共为君药;橘红行气和中,焦神曲健胃消食导滞,辅助君药以达醒脾助运,和胃增纳之效;白茯苓健脾利湿为佐药;为防燥药之过燥劫阴之弊,故以食糖,炙甘草,生山楂为使,酸甘合化生阴,甘以补中,健脾益气,运化药力以消积。诸药合用,运脾和胃,升清降浊,缓中健运,消乳食积滞。【药理】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苍术醇有促进胃肠道运动作用,对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缩作用;陈皮含挥发油、橙皮苷、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且陈皮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用法】加适量水浸泡30分钟,煮沸后文火慢煎30分钟,趁热过滤药液,自然滴尽。二煎法同上。合并滤液浓缩至180毫升,加入15%白砂糖,1日分3次服。【方三】保和汤【出处】《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组成】焦山楂6克,焦麦芽6克,焦神曲6克,制半夏3克,陈皮3克,莱菔子6克,连翘3克。【功用】消食和胃,化湿散结。【主治】小儿疳积。【方解】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化湿和胃;莱菔子行气和胃,消积散结;连翘清热散结。【药理】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陈皮含挥发油、橙皮苷、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且陈皮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莱菔子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降压,增加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抑制小鼠胃排空的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取药液至80~120毫升,每日口服5~6次,每次10~30毫升,3天为一疗程。【方四】疳积膏【出处】《社区中医药》【组成】净桃仁11粒,光杏仁9枚,生山栀11枚,红枣7个,皮硝10克,葱白头7根。【功用】健脾和胃,散结导滞。【主治】小儿疳积。【方解】方中桃仁、杏仁、栀子、红枣、皮硝具有温脾助运、和胃调肠、散结导滞之功,上述药物通过神阙穴渗透和经络传导,发挥药效,从而改善脏腑功能。【药理】桃仁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状况;苦杏仁可作用于呼吸中枢而镇咳平喘;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大枣能增加胃肠黏液,纠正胃肠病损,抗变态反应作用;葱白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用法】上药共捣碎,加适量面粉,1枚鸡蛋清及白酒若干将其调成糊状成面团,敷于脐中,外用纱布覆盖后以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即可。【方五】加味生铁落饮【出处】《国医论坛》【组成】生铁落(先煎)10~30克,苍术、白术、党参、鸡内金、陈皮、黑芝麻(炒)各4~10克,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5~10克,槟榔3~8克,炙甘草3克。【功用】健脾助运,消积导滞,攻补兼施。【主治】小儿疳积。【方解】生铁落《本经》列为中品,味辛甘,性平散,“能除胸膈中热气,食不下,止烦”;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厚中州;苍术运脾;焦三仙、槟榔、陈皮健胃消积,行气导滞;红糖苷缓补中调和;全方药味平和,口感宜人。功能健脾助运,消积导滞,攻补兼施。【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黑芝麻含丰富的钙,锌等。疳积患儿每多烦躁哭闹,爱发脾气,易激惹,现代研究表明,铁缺乏可影响人的性格,不苟言笑。美国哈佛医学院达基姆教授研究发现:当铁缺乏时,大脑氧化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引起大脑血清代谢障碍,出现思维和情绪异常,表现为脾气变大,孤僻,爱哭。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四君子汤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槟榔含槟榔次碱等,可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铁落能镇静。【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加红糖适量分2次温服。症状改善后,按比例改汤剂为丸剂,每次服3克,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方六】健脾化食散【出处】《湖南中医杂志》【组成】白术6克,苍术3克,云苓4克,焦楂8克,神曲6克,法夏9克,陈皮3克,砂仁6克,木香2克,黄连2克,枳实2克,使君子、槟榔两药则按年龄及体重可用0.1~1克左右。【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主治】小儿疳积。【方解】白术补脾益气,燥湿,与苍术皆可升可降,一为阴中之阳,一为阳,一为益气和中,强脾土,一为补中除湿;配云苓共奏燥湿健脾之功而温运脾胃;枳实能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半夏,陈皮破滞气,削坚积,且止呕,消食宽胃;黄连清热燥湿;木香,砂仁理气和胃;焦山楂,神曲皆为消食开胃之品;使君子,槟榔健脾消疳除积杀虫。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对病程长,体质差且食积轻者,手法宜缓和有节;对病程短,体质壮者,宜用较重快节律手法。【药理】白术,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苍术醇有促进胃肠道运动作用,对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缩作用;槟榔含槟榔次碱等,可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木香含挥发油,生物碱,菊糖等,云木香对支气管平滑肌及小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有降压作用,并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多种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焦楂、神曲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可助消化;枳实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陈皮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法夏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使君子有麻痹蛔虫头,有明显驱蛔虫、驱蛲虫作用。【用法】配合推脾土,大肠,七节,按脐摩腹,揉龟尾。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汤药每日3次口服,每次1剂(随年龄,身高决定剂量)。【方七】戊己丸加味【出处】《和剂局方》【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各等份组成。【功用】清热健脾。【主治】小儿疳积下痢。【方解】方中用少量黄连既能“厚肠胃”(《本草经疏》),又能“平肝胃之呕吐”(《本草正义》)以清热燥湿,清胃泻火;吴茱萸配生姜燥湿止呕,温中散寒作用弥强;“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本草纲目》)。【药理】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还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作用;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八】验方【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组成】胡黄连,玄明粉,白胡椒,大黄,生栀子等共研细末。另将桃仁,杏仁,使君子仁,置乳钵中边研边加上述药粉,调成稠膏状,灭菌即可。【功用】消疳健脾,泻热通便,安蛔驱虫。【主治】小儿疳积。【方解】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大黄、玄明粉清热消肿解毒,润燥软坚;白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杏仁润肠通便;使君子杀虫消积。【药理】胡黄连有利胆,抑菌作用;桃仁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抗凝,抗炎,抗菌,抗过敏的作用;杏仁含苦杏仁苷等成分;苦杏仁苷经苦杏仁酶水解,产生氢青酸和苯甲酸,氢靑酸是剧毒物质,所以苦杏仁直接内服易中毒,煎熬后毒性大减,微量的氢青酸不致引起中毒,可作用于呼吸中枢而镇咳平喘,对细菌有抑制作用;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胡椒有抗炎作用,口服可以促进胆汁分泌;使君子可麻痹蛔虫头,有明显驱蛔虫、驱蛲虫作用;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用法】治疗时用消疳脐敷膏适量填满脐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4个疗程。【方九】小儿化积散【出处】《实用中医药杂志》【组成】炒山楂、建曲、炒鸡内金、炒麦芽、黑白丑各15克,槟榔、制龟板、鳖甲、白蔻、白术、茯苓各10克,共制成粉。【功用】消食导滞健脾。【主治】小儿疳积。【方解】建曲,鸡内金,麦芽健胃消食;槟榔,黑白丑化积泻火通便;龟板,鳖甲滋阴补肝肾,养血益心脾;白蔻、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药理】白术能增加消化系统的分泌,刺激造血系统,提高红细胞血红蛋白;山楂含有山楂酸,枸木缘酸,维生素C等,能增加胃中的酶,而促进消化;鸡内金促进胃腺分泌,起到了消积化食的目的;鳖甲能提高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延长抗体存在时间,增强免疫功能;小儿化积散含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有助补充营养,促进患儿消化吸收功能,从而起到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用法】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15天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方十】资生丸加味【出处】《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各30克,扁豆、苡仁、芡实、莲子、甘草各20克,砂仁、白蔻、陈皮各10克,神曲、山楂、麦芽各15克,桔梗、藿香各6克,黄连5克。【功用】攻补兼施,健脾益气。【主治】小儿疳积。【方解】方中参、苓、术、草、炒扁豆、炒苡仁之甘温健脾阳益肺气;以芡实、莲子、山药之甘平滋脾阴;并以陈皮、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去积;砂仁、白蔻、桔梗、藿香开胃健脾;黄连小量清心热;加肉豆蔻温脾阳;苍术燥湿以止泻;黄芪益气固表补肺气。全方是重在补而辅以消,补消得当,阴阳兼顾,升降和运,运转乾坤。【药理】补脾益肺药物有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消食类药物含脂肪酶,淀粉酶,及维生素B等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排出肠腔积气积物,具有促进消化,代谢,增强食欲的作用。【用法】每天取药末12克,开水浸泡后取药汁20毫升,进食前0.5小时服用5毫升,30天为1疗程。【方十一】验方【出处】《中国民间疗法》【组成】内服汤剂:鸡内金20克,炒麦芽10克,使君子10克,山药10克,胡黄连6克,银柴胡6克,五谷虫10克,白术10克,木香6克。同时用中药敷脐:白头翁10克,使君子10克,山栀子6克,香附6克,共研细末,加麻油适量调为糊,贴敷脐部。隔日换药1次。【功用】扶脾健胃,清热消积。【主治】小儿疳积。【方解】鸡内金消食力强,且具运脾健胃之功,常与炒麦芽同用于食积不化及小儿疳积;使君子常用于小儿脾胃不健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与五谷虫同用,消疳积之力更强;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发热;山药补脾胃,白术健脾益气生血,胡黄连反佐山药,白术之甘温,同时有消积,清虚热之功;木香能行肠胃滞气,和胃健脾,且可减滋补药物呆滞之弊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外敷方中,香附长于消积聚;白头翁,山栀子善除肠胃热毒蕴结;使君子具消积杀虫之功。内服外敷结合应用,可在短时间内收到通导脏腑之气机之功,使升降得畅,积食得消。【药理】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香附含挥发油、酚类物质、葡萄糖、果糖、淀粉等,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并能缓和其肌张度,水煎剂有降低肠管紧张性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有镇痛作用;白头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杆菌以及一些皮肤真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有镇静,镇痛,抗惊厥,强心作用;鸡内金、炒麦芽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可助消化;使君子可麻痹蛔虫头,有明显驱蛔虫、驱蛲虫作用;木香能行肠胃滞气,和胃健脾,且可减滋补药物呆滞之弊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用法】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6克。红糖水送服。【方十二】健脾消积汤【出处】《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组成】生晒参6克,白术6克,茯苓10克,鸡内金10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木香5克,佛手5克,玳玳花5克,刘寄奴6克,蜈蚣1条。【功用】益气健脾,理气消积。【主治】小儿疳积。【方解】生晒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鸡内金,山楂,曲消食开胃;木香,佛手,玳玳花行气导滞;方用刘寄奴(又称化食丹)性温,味苦,入心脾二经,苦能降下,辛温通行,故既能破血下胀,又能消食化积,使滞者破而即通;用蜈蚣,源于绍兴民间单方,考药典,蜈蚣辛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衄凝聚之处皆能开之,验临床,确为消疳积之良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积之功。【药理】人参大补元气,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白术,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木香能行肠胃滞气,和胃健脾,且可减滋补药物呆滞之弊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消食类药物含脂肪酶,淀粉酶及维生素B等,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排出肠腔积气积物,具有促进消化,代谢,增强食欲的作用。刘寄奴有加速血液循环,解除平滑肌痉挛,促进血凝,抗缺氧,抗菌作用;蜈蚣有抗惊厥,抗菌,改善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黏度,镇痛,抗炎的作用。【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对于服药困难的患儿,可采用多次少饮法服药,不必强调每日2次尽剂。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说明:投稿须知内容来源真实性有待查证,请用户自行甄别。

云南中医药杂志社

1、选地整地宜选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较强、质地疏松、排灌良好、呈中性反应的砂质壤土或壤地种植,也可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在平原地区种植半夏,需选择能浇能排、地势较高的地块,种植前一定要挖好排水沟。选好地后,于10~11月,深翻土地20cm左右,除去石砾及杂草,使其风化熟化。2、田间管理出苗达50%左右时,应揭去地膜,以防膜内温度过高烧苗。去膜前,中午从厢两头揭开通风散热,傍晚封上,连续几天以炼苗,之后即全部揭去。出苗后结合松土,随时除掉田间杂草。珠芽生长需要培土,在6~8月,成熟的珠芽和种子陆续落于地上,此时要进行培土,追肥2次。生长期长出的花蕾全部摘掉,促使块茎生长肥大,以提高产量。3、病虫害防治叶斑病:于发病初期喷1:1:120 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每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或用大蒜1kg加水20~25kg喷洒;同时拔除病株烧毁。扩展资料:繁殖方法1、块茎繁殖半夏栽培2~3年,可于每年6月、8月、10月倒苗后挖取地下块茎。选横径粗5~10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中、小块茎作种,小种茎作种优于大种茎。将2、珠芽繁殖夏秋间利用叶柄下成熟的珠芽进行条栽,行距10~16cm,株距6~10cm,开穴,每穴放株芽3~5个,覆土厚6cm。同时,施入适量的混合肥,既可促进珠芽萌发生长,又能为母块茎增施肥料,有利增产。3、种子繁殖二年生以上的半夏,从初夏至秋冬,能陆续开花结果,此法在种苗不足或育种时采用。从秋季开花后约10d佛焰苞枯萎采收成熟的种子,放在湿沙中贮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夏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夏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法制与社会》

半夏种植技术  半夏对土、肥、水、温度、光照等条件有严格要求。在栽培管理工作中,要针对其生长习性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及各自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选地整地 选好土地,重施有机底肥,以前茬种玉米、豆类的土地为好,宜选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较强、质地疏松、呈中性反应的砂质壤土或壤地种植;亦可选择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或玉米地、油菜地、麦地、果木林进行套种。底肥要亩施万斤左右含磷钾多的优质农家肥,尽早冬耕作畦。无论冬播或春播,封冻前土地都要浇一次透水,以利土壤风化、肥料分解。春播前地要保持好墒情。半夏不宜连作,连作一年减产不明显,连作三年以上严重减产。发生过半夏烂母的地块不能再种植,否则烂母更加严重。  地选后,于冬季翻耕土壤,深20厘米左右,使其风化熟化。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厩肥或堆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耕翻1次,然后整细耙平作宽3米的高畦,畦沟宽40厘米。长度最好不超过20米,以利灌溉。最好封冻前浇透水,以利于第二年春季出苗。如栽种前土壤干旱,应浇水,待水渗透,地面干后播种。  选用良种:质地紧实、芽头丰满、切开含有沾手的乳白黏液为良种;质地松软、皮霉变或挤时出水的为劣种,受水淹过的种后易生腐烂病。柳叶、芍药叶型产量高。不结珠芽的半夏不可作种。  适时春播,使珠芽在土中形成:黄淮地区在二月下旬,北方在二月底三月初,当离地面5~10cm的地温达6℃以上,开始催芽,这样可提前播种,延长生育期。黄淮地区“惊哲”前后当离地面5~10cm的地温达8℃以上,种栽芽已催出,即可种植。这样可借助于早春地温高于气温的地下小气候,使芽提前15~20天进入生长发育阶段,而且在使叶柄在地下横生的同时,珠芽也提前15天左右形成。珠芽形成得早,在土中长得快,产量也高。  播种时覆土适当:根据珠芽在叶柄上着生的垂直高度为种茎直径6倍左右的特性。为使珠芽在地下形成,减少一次培土,尽早形成新植株,一般种茎种植深度要稍大于种茎直径6倍左右,但最深不超过10cm,最浅不少于5cm。栽时种茎上盖些土杂肥拌生物钾肥,有明显增产效果。  喷除草剂和盖地膜:春播后地面喷乙草胺灭草效果极为显著,盖上地膜不仅保持土壤水分,还可将地温提高4℃左右,使半夏提前20天进入生长期。冬播开春盖地膜时,也要先喷除草剂。  水肥管理 无论采用哪一种繁殖方法,在播前都应浇1次透水,以利出苗。栽培环境阴凉而又湿润,可延长半夏生长期,推迟倒苗,有利光合作用,多积累干物质。因此,加强水肥管理,是半夏增产的关键。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追肥4次。第1次于4月上旬齐苗后,每亩施入1:3的人畜粪水1000千克;第2次在5月下旬珠芽形成期,每亩施用人畜粪水2000千克;第3次于8月倒印,当子半夏露出新芽,母半夏脱壳重新长出新根时,用1:10的粪水泼浇,每半月1次,至秋后逐渐出苗;第4次于9月上旬,半夏全苗齐苗时,每亩施入腐熟饼肥25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尿素10千克,与沟泥混拌均匀,撒于土表,起到培土和有利灌浆的作用。  经常泼浇稀薄人畜粪水,有利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半夏生长,起到增产的作用。  合理套种、混作:夏季高温、烈日直射时间较长的南方,栽培半夏的地块合理间作杆高叶稠的作物,夏天给半夏遮阳降温保墒防倒苗。和小麦混作,麦收时仅割去麦穗,留下的麦杆、麦叶给半夏遮阳防倒苗效果显著。套种、混作的作物都要布局合理,对半夏适时适度遮阳,同时,秋雨过多时,做好排涝工作,以防地湿烂母。

半夏的种植应注意以下几点:1、整地施肥:半夏种植选择向阳、土层深厚、前茬为豆科和禾本科作物、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种植,深耕做畦,亩施腐熟农家细肥或土杂肥1500~2000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2、适时播种:半夏春夏秋季均可播种,以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前播种为好,在畦上按行距20~25厘米开5~7厘米深的沟,将块茎播于沟中,株距2~5厘米,亩用种量60公斤左右。3、苗期管理:半夏播后用腐熟农家细肥或土杂肥撒盖种子,再浇1500~2000公斤清粪水,后盖土与畦面平。一般20天后,每2天观察1次,出苗率达60%左右时于下午6时后揭去覆盖物。4、中耕施肥:半夏种植于4月上旬苗出齐后20天左右,每亩施入1:3的人畜粪水1000公斤。随时进行田间查管,发现杂草,应及时拔除,行间用条锄浅锄,深度5厘米左右,避免伤根。5、适时培土:半夏3月上旬前播种的在6月10日前后培土1次,亩用犁底层细泥200公斤左右,撒盖畦面,厚约5厘米,盖住球芽和种子稍加镇压,7月15日、9月10日左右各培土1次。6、溉灌摘蕾:半夏喜湿润,怕干旱,如遇久晴干旱应在下午6时后灌水半小时,若雨水过多应及时排水。除需要种子繁殖以外生长期抽出的花蕾应全部摘去,使养分集中于地下块茎生长。扩展资料:半夏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病虫害以及防治办法:1、叶斑病危害:发病初期叶上出现紫褐色斑点,后期病斑上有许多小黑点,严重时,叶片卷曲枯焦而死。防治:发病前和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或60%代森锌5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2~3次。2、腐烂病危害:高温高湿季节和低洼积水处发生,发病后块茎腐烂,地上部分枯黄倒苗死亡。防治:雨季及时排水,发病初期用5%石灰乳淋穴,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可减轻危害。3、病毒病危害:夏季发生,植株叶卷缩扭曲,形成矮小畸形。防治:选用无病植株留种,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集中烧毁,用5%石灰乳灌穴以防蔓延。4、红天蛾危害:主要咬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防治:人工捕杀或用40%乐果乳汁1500~2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洒,每5~7天1次,连续2~3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夏

云南省中医中药杂志

激素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想知道激素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就需要先了解发病的原因,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面部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制剂,停药后导致原有皮肤病的复发、加重,迫使患者重新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一类疾病,是伴随着糖皮质激素制剂的不断应用出现的一种新的皮肤病种,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目前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今天,本文就来讲解一下激素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 继续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皮损表现:①皮肤变薄、潮红伴毛细血管扩张;②痤疮样皮炎粉刺、丘疹及脓疤;③色素沉着;④皮肤老化,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粗糙,甚至萎缩;⑤毳毛增粗变长。自觉症状:自觉有灼热、瘙痒、疼痛及紧绷感。继续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病因:本病病因为外用糖皮质激素不当所致,包括:①含激素的外用药物制剂使用增多、误用、滥用;②含激素的化妆品、面膜使用混乱;③物理及化学刺激等激素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发病机制:一方面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对外界微生物细菌的抵抗力减弱,皮肤易产生炎性反应。另一方面使用含激素类的化妆品或药膏后,皮肤中的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弱,基底层和棘层细胞间的朗格汉斯细胞功能减弱,导致皮肤局部免疫功能进一步减弱,增加机会致病菌的感染。中医对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认识: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相当于中医中的面部药毒,现代中医大多把该病归为“中药毒”、“火毒”、“面疮”、“疮疡”、“痈疽”等范畴。明代《外科准绳·面疮》记载:“初觉微痒,如虫蚁行,搔损成疮,痛楚难禁。”清代《疡医大全·粉花疮》曰:“粉花疮多生于室女,火浮于上,面生粟累,或痛或痒,旋灭旋起。亦有妇女好搽铅粉,铅毒所致。”中医学认为激素类药物药性类于辛燥、甘温之品,误用日久易助阳化热,积久灼阴。外受毒邪侵袭,日久郁而化热,故见红斑、潮红、灼热;热邪阻滞,气血凝结不通,不通则痛,因而可见刺痛、灼痛;热盛肉腐为脓,故偶可见小脓疱;热邪日久耗伤阴液,皮肤失去濡养,则见皮肤干燥、脱屑、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热邪伤阴,化燥生风,则肌肤瘙痒。面部为诸阳之会,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药毒之热侵犯面部皮肤,根据患者素体寒热差异,形成多种证候。素体蕴热者,可形成风热蕴肤证、毒热蕴结证;素体多湿脾虚者,可形成湿热壅滞证;素体阴血亏少者,常形成血虚风燥证。因此本病为风、湿、热三邪,侵及肌表而发病。激素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诊断:(1)皮肤是否明确使用过含有激素的产品或药膏;不明确的产品中是否有使用期间良好,停止使用变差;亦或是出现使用某些东西,或者在一定刺激下出现了类似过敏症状,痤疮样皮炎症状?(2)皮肤是否仅在使用过某些东西的地方才会出现皮炎症状(好发于面部),而身体其他地方并无皮炎症状,即非全身性皮炎变态反应?(3)该皮炎症状是否会反复出现,对激素类产品表现为明显的依赖性?影响/危害:伴有刺痛、烧灼感,易反复发作,造成皮肤损伤,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多毛、皮肤老化等,不但影响容貌,还会造成心理负担。激素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治疗一般治疗:停用原有激素,合理饮食,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避免高温等刺激因素,避免易感染环境系统治疗:主要以抗过敏、抗炎为原则局部治疗:①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②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外治:复方黄柏液涂剂,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腐的功效。张玉萍等研究表明,复方黄柏液涂剂联合夫西地酸软膏及西替利嗪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5),起效快,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彭才智等应用1%吡美莫司联合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结果显示,以红斑、丘疹、脓疱、脱屑为突出临床表现者症状消退时间快,皮损积分下降明显(P<001),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使用。激素依赖性皮炎怎么治疗参考文献 詹炜, 唐先发, 杨森 激素依赖性皮炎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4) 严妍, 滕超, 叶建州 近5年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治疗浅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 37(7):87- 吉娟, 杨雪源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3(15):1708- 苏春志, 黎超伟, 曾洲平 光子嫩肤技术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N472(14):113-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说明:投稿须知内容来源真实性有待查证,请用户自行甄别。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社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的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常在家庭或集体宿舍中相互传染、集体发病。中医称之为疥疮。疥螨多寄生在皮肤较薄的部位,如指缝、前臂、腹部、外阴、大腿内上侧、臀部、女性乳房皱襞处等。皮损表现为针头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在阴囊、阴茎、阴唇、腹股沟等处发生黄豆大小的淡红色结节,此为疥疮结节。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是疥疮的重要症状。常因搔抓引起抓痕、血痂、湿疹样变或继发感染而发生脓疱疮、疖肿、淋巴管炎等。疥疮的治疗目的是杀虫、止痒。一般每日早晚各用药一次,连用3日为1疗程。搽药期间不洗澡、不换衣服,使粘在衣服上的药物也能杀虫,第4天洗澡更衣并将污染的衣服、被褥煮沸消毒。家中或集体单位的患者要同时治疗。(一)内治方【方一】犀角饮子【来源】《医宗金鉴》【组成】犀角、赤芍、甘菊花、玄参、木通、炒赤小豆、石菖蒲各4.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功效】清热凉血。【用法】水煎服,日1剂。【备注】主治砂疥。【方二】搜风胜湿汤【来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2(2)【组成】乌梢蛇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独活10克,羌活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炙百部12克,地肤子10克。若脓疥,加生薏苡仁15克,佩兰叶12克,蒲公英20克,皂刺10克;若痒甚,加蜈蚣3条,全蝎2克;若气血亏加当归10克,黄芪15克。【功效】搜风胜湿杀虫。【用法】水煎服,日1剂,小儿用量酌减。【备注】服药期间忌食牛、羊、鸡、鱼、虾、酒等发物。【方三】内服验方一【来源】吉林医学情报,1992:(10)【组成】苦参、白鲜皮、蛇床子、荆芥、桑叶、黄柏、金银花、连翘、牡丹皮、地肤子、荜茇各10克,甘草8克。【功效】散风,清热利湿。【用法】水煎服,日1剂。【方四】内服验方二【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2)【组成】土茯苓5~30克,龙胆草3~10克,车前子5~15克,炒黄芩5~15克,木通3~10克,苦参5~10克,地肤子5~15克。证候属风热蕴肤加僵蚕5~15克,蝉蜕5~15克,防风5~15克;属湿热毒聚加茵陈5~30克,白鲜皮5~15克;属虫毒结聚加全蝎3~10克,乌梢蛇5~15克。【功效】清热解毒止痒。【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2日1剂。【方五】当归饮加减【来源】吉林医学情报,1992:(10)【组成】当归、生地黄、白芍(酒炒)、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各10克,黄芪20克,甘草8克。【功效】养血祛风,活血化瘀。【用法】水煎服,日1剂,连服3剂。【方六】龙胆泻肝汤化裁【来源】河北中医,2000:22(7)【组成】龙胆草6克,炒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15克,土茯苓15~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僵蚕10克,生甘草6克。【功效】清热解毒,化瘀散结,除湿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7日为1疗程。【方七】消疥汤【来源】四川中医,2001:19(8)【组成】生地黄、蒲公英各30克,当归、川芎、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紫草、蝉蜕、刺蒺藜、赤芍、金银花、连翘各10克,甘草6克。【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用法】水煎服,日1剂。(二)外治方【方一】百雄洗方【来源】中医药信息,1992:(4)【组成】生百部30~60克,苦参30克,白矾30克,花椒15克,雄黄10~15克,川楝子15~30克,蛇床子15~20克,大枫子15~20克,草乌10克,荆芥10克。伴湿疹样皮炎加黄柏15克,白鲜皮30克;伴疖肿、脓疱疮加连翘15克;瘙痒甚重用川椒、草乌。【功效】杀虫止痒。【制法】每剂加凉水5升煮沸5分钟,取药液。【用法】趁温于每晚7~9时擦洗全身30分钟,连洗4晚(2剂)为1疗程,一般用1~3个疗程。衬衣床单、被里每隔4日用开水烫一次。【方二】中药洗抹方【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4:(2)【组成】①洗药处方:烟叶30克,樗皮100克,百部100克。②抹药处方:净头发150克,硫黄200克,蛇皮3条。【功效】祛毒杀虫。【制法】将抹药处方同入锅内,加火熬化,再用手指粗的铁棍在地上钻洞数个,将熬化的药汁,趁热倒入地上的洞内,冷却后即成药锭。再取适量香油放入碗内,手持药锭研磨,即成黑色药油,备用。【用法】先将洗药煎汤,待药液不烫皮肤后洗浴10分钟即可,擦干后涂药油,要抹全,每日早晚各洗、抹1次,换内衣1次。若皮肤感染者,可先用洗药洗后擦干,再将药锭研细末,撒在疮口上即可。【方三】复方苦参汤【来源】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组成】苦参、蛇床子、威灵仙各30克,川椒、白矾、香附子、白芷、枸杞、细辛、桂枝各10克。【功效】清热燥湿,通络散结,祛风止痒。【制法】每剂加水5毫升,煎煮20分钟。【用法】配合冷冻应用。冷冻反应过后4~5日,水煎复方苦参汤,外洗疥疮结节部位,每日2次,连用3日。对未愈者进行第二次治疗。【备注】适用于疥疮结节的治疗。【方四】药浴验方【来源】中国民间疗法,1996:(1)【组成】苦参15克,花椒12克,青蒿15克,夜交藤15克,野菊花15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随证加减:伴感染者加黄柏12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伴发湿疹者加樟树叶30克,荆芥12克。【功效】清热除湿,杀虫止痒,活血化瘀。【用法】中药方加水3~4公斤,煎液。全身洗浴30分钟,浴后外搽硫黄膏,次晨再搽1次。3天为1疗程,未愈者可用2或3个疗程。【方五】疥痒灵洗剂【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7:18(1)【组成】刺蒺藜100克,地肤子100克,苦参100克,花椒80克。【功效】清热杀虫,祛风止痒。【用法】上药水煎,煮沸30分钟后,用滤出的药液洗浴患部及全身。睡眠前使用,日1次,一般1剂药可连续使用3~4次。7日为1疗程。1~2个疗程可痊愈。【方六】复方灭疥汤煎剂【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97:24(7)【组成】川椒、百部各30克,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秦皮各60克,玄明粉15克,白鲜皮60克,五倍子、黄柏各30克,硫黄粉20克,野菊花、金银花各30克。【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用法】加水浓煎,浸泡外洗患处,每日2~3次,15日为1疗程。【方七】百蛇虱枫汤【来源】中国民间疗法,1998:(1)【组成】百部、蛇床子、鹤虱、大枫子、儿茶各15克,乳香、没药各10克,白鲜皮、苦参各20克,川椒5克,浮萍、姜皮、蒺藜各15克。【功效】杀虫止痒,祛风除湿,解毒。【用法】上药水煎2次,每次煎煮10分钟,合并药液,将药液分2次外洗患处,每晚临睡前反复搽洗20分钟。治疗期间不间断,直至痊愈。1剂药可连用5日。【方八】外洗验方一【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2)【组成】九里香30克,透骨草30克,茵陈30克,川椒30克,海桐皮30克。【功效】解毒杀虫止痒。【用法】将药物放入盆中,用冷水4升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取下加食盐15克。待水冷后,用药液溻洗患处,每次约20分钟,每天2次,每剂两天。【方九】外洗验方二【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9)【组成】硫黄、雄黄、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功效】杀虫,止痒,解毒。【制法】将中草药放入熏蒸盆中预热5分钟。【用法】嘱患者入光波浴房(世奇医疗保健品公司产品)内取坐位,温度根据患者体质,调节治疗时间20~30分钟,日1次,治疗后用10%硫黄软膏和疥得治交替涂于患处。【方十】疥疮洗剂【来源】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8(4)【组成】苦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蛇床子、金银花、刺蒺藜。【功效】杀虫止痒,祛风清热,解毒燥湿。【制法】加工制成两部分,一为浓缩洗剂装瓶备用;另一为粉剂装袋保存。【用法】嘱患者每晚用粉剂1袋兑温热水10升浸浴,早晚用疥疮洗剂外搽,皮损严重处多搽,同时将衣物、被单等放入浴后的药水中浸泡半小时,再洗净晾晒。连用3日,3日为1疗程。每疗程用1瓶洗剂、3袋粉剂。未愈者可用2疗程。【方十一】灭疥汤【来源】新中医,2000:32(9)【组成】百部、鹤虱、使君子、苦楝皮、芜荑、槟榔、黄柏、苦参各15克,硫黄、滑石各20克,白矾30克。痒甚者加赤芍、黄芩各15克;有脓疱者加金银花、黄连各15克;男性阴囊部位有疥疮结节者加丹参30克,三棱、莪术各15克。【功效】杀虫止痒,燥湿解毒。【用法】上方加水3升,文火煎15分钟,弃渣取液。从颈部以下全身擦洗,每次10分钟,每天1剂,早晚各1次,7日为1疗程。【方十二】苦参液【来源】四川中医,2000:18(12)【组成】苦参300克,大黄、黄柏、蛇床子各200克,大枫子、地肤子各100克,枯矾20克,硫黄40克,冰片5克。【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制法】先将苦参、大黄、黄柏、蛇床子、大枫子、地肤子放入锅内熬水去渣取药汁,熬4次,共取汁20公斤,倒入浴缸内。再将枯矾、硫黄粉、70%酒精50毫升溶解后的冰片放入浴缸用棍搅匀。【用法】待水温适度时将头以下部位浸泡于药液中。儿童药量应酌减。每次20~30分钟,每晚1次,3次为1疗程,至皮损结痂奇痒消失后停用。【方十三】疗疥洗剂【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1:10(3)【组成】硫黄粉30克,苦参50克,蛇床子50克,青蒿50克(鲜品可用至200克),甲硝唑片1克。【功效】杀虫燥湿止痒。【制法】研成细粉,装瓶备用。【用法】将苦参、蛇床子、青蒿置药锅内,水煎,合并二次煎液,加开水至2升,加硫黄细粉及甲硝唑粉末,搅匀后乘热用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每剂可用2次(第二次使用时仍需加热,搅匀呈混悬液),每次洗15~20分钟,早晚各1次。洗后患处自然晾干或烘干。5日为1疗程。症状消失后1周内无复发者则可停药。【方十四】杀疥汤【来源】四川中医,2001:19(8)【组成】苦参、硫黄、白鲜皮、大黄、紫草、栀子、乌梢蛇、蝉蜕、黄连、黄柏、金银花、甘草各10克,蒲公英30克。【功效】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用法】水煎,外洗患处。【方十五】龙胆苦蛇汤【来源】湖南中医杂志,2002:18(5)【组成】龙胆草10克,百部30克,苦参30克,蛇床子20克,硫黄40克,雄黄4克,大枫子15克,川椒10克,白鲜皮10克,地肤子15克,艾叶15克,海桐皮15克,何首乌15克。合并感染加金银花、九里光、野菊花、土茯苓;部分溃烂者去川椒,加枯矾、海螵蛸。【功效】清热燥湿,养血祛风,杀虫止痒。【用法】水煎,先熏后洗,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直至痊愈。1剂可连用3~4日。【方十六】疥洗剂【来源】广西中医药,2002:25(6)【组成】硫黄、雄黄、花椒、百部、石榴皮、苦参、白鲜皮、蛇床子、黄柏各30克,明矾、烟梗各20克,十大功劳60克。若有水疱、糜烂渗液者可加土茯苓60克,苍术20克;有脓疱者可加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败酱草20克。小儿用量酌减。【功效】杀虫止痒,清热燥湿解毒。【用法】每日1剂,加水5升,煮沸后20分钟,去药渣。用较热(以可耐受为度)的药液使劲搓洗颈以下的皮肤,有皮疹处多搓洗几遍,直至皮肤有发热感为止即可。每天早、晚各擦洗1次,3日为1疗程。【方十七】苦参黄柏汤【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3:5(1)【组成】苦参30克,黄柏25克,地肤子30克,花椒5克。【功效】杀虫清热,除湿止痒。【用法】加水5升,煎至2升。分2次用,每次1升。先用清水洗净患处,再用药液擦洗3~5遍,然后用硫黄软膏外擦,每日2次,连用4天。【方十八】杠板归药浴【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组成】鲜杠板归全草1000克。【功效】杀虫止痒。【制法】上药洗净后,加适量清水煮沸15分钟。滤去药渣后,药汁加入少许食盐。【用法】全身沐浴。对皮损部位适当用力搓洗。每日1~2次,2~4日即可痊愈。【方十九】灭疥洗剂【来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3:10(10)【组成】苦参、生百部、蛇床子、野菊花各30克,花椒、荜茇、黄芩各20克,公丁香10克。【功效】燥湿杀虫,止痛止痒,清热解毒。【用法】每日1剂,加水3~4公斤,先浸泡3~4小时,用锅煮沸10分钟,滤去药渣,取药液适宜温度,洗浴20分钟左右。连续5日用药洗浴,不可间断。

云南中医药杂志 以前是北大核心 现在顶多算个统计源核心,跟国家级期刊 差不多,但是要比这个高一级,比北大核心低一级

  • 索引序列
  • 云南中医药杂志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云南中医药杂志社
  • 云南省中医中药杂志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