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看文献影响因子的插件

看文献影响因子的插件

发布时间:

看文献影响因子的插件

找到浏览器的扩展程序(不知道在哪里的话就百度一下),点击添加扩展程序,在添加扩展程序里有个搜索框,输入“文献”俩字,出现名为“scholarscope”的插件,下载安装即可,随后搜索的pubmed文献便有影响因子了,也可以直接点击插件,进去pubmed网页。这个插件比较好用,不仅可以显示影响因子,也显示分区(QQQ3)和引用次数

方法一:firefox插件。 1、首先到火狐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版的firefox浏览器,安装。我的版本是0的。 2、打开火狐浏览器:工具——附加组件——获取附加组件——搜索"the paper link for pubmed",安装即可。 3、重启后,使用pubmed搜索文献就可以看到如下的效果

PubMed是目前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搜索引擎之一,其来源数据库收录了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最主要的学术杂志。很多同行反映,在利用PubMed检索时,很郁闷的一件事情就是PubMed无法显示杂志的影响因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检索者对文献质量的判断。实际上,PubMed是可以显示影响因子的,只是需要在浏览器中安装一个插件。简要展示如何让PubMed显示各杂志的影响因子。在google浏览器插件管理,进入网上应用界面后再左上角输入“PubMed点击其中任何一个医学文献助手,即可将此插件安装到Google Chrome。个人经验,这两个插件差别不大。注意此时可能弹出一个菜单问您是否安装扩展程序,直接点“安装”即可。大约10秒钟左右,该插件就安装完毕了。之后进入PubMed,输入检索词,你就会发现每条记录的下面多了一行信息。

查看文献影响因子的插件

可以通过Web of Science来查询:众所周知,官方查询影响因子的方法莫过于通过web of science,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通过其查询影响因子也比较正规官方,还能查看期刊影响因子趋势等等。但一般需要科研机构购买使用权限,如果在校外就无法访问了,阻碍了我寒假想要学习的心。通过在浏览器里安装第三方插件,可以在Pubmed直接显示影响因子及分区。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插件是Scholarscope和pubmedy。安装方法:网上有很多安装教程,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查看安装。下载后能自动加载 PubMed 期刊的影响因子,帮助用户筛选有用的期刊,还可以直接连接Sci-Hub来进行下载。但是它的弊端在于安装比较麻烦,只能兼容Chrome/Firefox内核的浏览器,同时,插件都只能在电脑版的浏览器上工作,手机上不兼容,如果平时在外想利用碎片时间看一下文献,就不太方便。

找到浏览器的扩展程序(不知道在哪里的话就百度一下),点击添加扩展程序,在添加扩展程序里有个搜索框,输入“文献”俩字,出现名为“scholarscope”的插件,下载安装即可,随后搜索的pubmed文献便有影响因子了,也可以直接点击插件,进去pubmed网页。这个插件比较好用,不仅可以显示影响因子,也显示分区(QQQ3)和引用次数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不用插件,不用注册,直接搜pubmedpro,里面的文章会自动显示影响因子,并且搜索的结果和pubmed官网一致。

文献影响因子插件

方法一:firefox插件。 1、首先到火狐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版的firefox浏览器,安装。我的版本是0的。 2、打开火狐浏览器:工具——附加组件——获取附加组件——搜索"the paper link for pubmed",安装即可。 3、重启后,使用pubmed搜索文献就可以看到如下的效果

找到浏览器的扩展程序(不知道在哪里的话就百度一下),点击添加扩展程序,在添加扩展程序里有个搜索框,输入“文献”俩字,出现名为“scholarscope”的插件,下载安装即可,随后搜索的pubmed文献便有影响因子了,也可以直接点击插件,进去pubmed网页。这个插件比较好用,不仅可以显示影响因子,也显示分区(QQQ3)和引用次数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不用插件,不用注册,直接搜pubmedpro,里面的文章会自动显示影响因子,并且搜索的结果和pubmed官网一致。

文献影响因子插件下载

方法一:firefox插件。 1、首先到火狐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版的firefox浏览器,安装。我的版本是0的。 2、打开火狐浏览器:工具——附加组件——获取附加组件——搜索"the paper link for pubmed",安装即可。 3、重启后,使用pubmed搜索文献就可以看到如下的效果

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不用插件,不用注册,直接搜pubmedpro,里面的文章会自动显示影响因子,并且搜索的结果和pubmed官网一致。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 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 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 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5161 = 176÷341 意义: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附:IF值计算方法(以1992年为例) A=1992年的全部引文(指定数据库中的记录) B=1992年引用某期刊发表在1990和1991的论文的总次数 C=某期刊1990 和1991 年发表的全部论文的总和 D(期刊1992的影响因子)=B/C 影响因子查询系统 这个地址也可以-if/本回答援自

去 IEEE xplore下载吧, IEEE trans 里面的影响因子都比较高, 但是你们学校如果没有购买该数据库,你就需要自己付费 或者 请别人帮你下载

sci影响因子插件

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这四本杂志被戏称为中国生物医学学者最爱的四大神刊。由于发文量大、版面费高(相应发表难度低)、影响因子适中(3 分以上),这四本杂志受到了医学领域专业人士的青睐,国内投稿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但也造成了一个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这几本杂志的影响因子逐年下降,不复当年神刊的风采。今年(2016版)四大神刊的影响因子已经公布,如下:Oncotarget 168 (2015 年:008 ;2014 年 359 )Medicine 803(2015 年:133;2014 年 723 )Scientific Reports 259(2015 年:228 ;2014 年 578)Plos One 806(2015 年:057 ;2014 年 23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四大神刊的影响因子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如果四大神刊的影响因子还是不断下降,它们还会成功中国医学者最爱的四大杂志吗?可能几率就不是很大了,毕竟,国内对期刊影响因子是十分看重的。那么,究竟影响因子是怎么得来的呢?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指标: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是指-----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综合影响因子是指----综合影响因子主要是指文、理科综合,是以科技类期刊及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的。这两者都是按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优助医学专注医学学术,行业深耕八年,实验定制,sci全程委托,科研立项,愿能在医学学术上协助到您·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而没有被统计,即没有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刊载论文如果是热门课题,且篇幅较短,发表较快,则被引率将很快达到高峰,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然后又迅速下降;刊载完整研究性论文的期刊,持续被引用时间长,影响因子升高较持久。也有资料表明,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发表论文数)、类型等。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刊载论文数仅统计论文、简讯和综述,而对评论、来信、通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根据经验判断,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大小有密切联系。在多数情况下,论文量少的期刊容易得到高影响因子,并且这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年度之间会有较大的波动;而论文量多且创刊年代久的期刊往往容易得到较高的总被引频次。此外,还与其他引证指标如:即年指标、期刊被引用半衰期、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比以及期刊发行范围和发行量等指标有密切关系。期刊的规模和结构不同会造成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同。一般来讲,同种类型的期刊形成的规模越大,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总的来讲就越大;期刊中所含的“热门”课题或“热门”专业的文章越多,总被引频次就越高,同时这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就越大。(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以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的数量关系为基础。一个学科的引文数量,总体水平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各学科自身的发展特点;二是该学科期刊在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从总体上来说,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这两大因素决定了学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布的不均衡性。生物学期刊一直是SCI期刊中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类期刊,它不仅在期刊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学科,而且在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数量上也有显著优势,从而说明生物科学在当代科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此外,影响因子还受期刊所涉及的学科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覆盖面的影响,如果某个科技期刊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覆盖面非常小,而且同类期刊又很少,那么它的影响因子就不可能很高 。不同的学科由于其内在的科研规律不同,在做研究时所需引用他人的科研成果情况就不尽相同。这些区别至少在两个方面会影响到影响因子的大小,一方面的区别是需要引用他人成果多少的情况,另一方面的区别是引用他人成果的时间情况。由于影响因子一般都只按近两年内的期刊中所引用的文献计算,可以看出按近两年内的引文年限分布情况做的排序结果和通过用影响因子方法对杂志的排序结果同样也具有一致性,这同样说明了影响因子不能正确地反应出不同学科期刊之间影响力的大小。(4)检索系统因素,如参与统计的期刊来源、引文条目的统计范围等。对于特定刊物来说,在中外的检索系统中,由于其所收录的期刊群体组成的差异较大,因而所计算的影响因子值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同一刊物在不同语种的检索系统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d incex),是美国情报局ISI办的一个数据库,其实类似Google一样的检索引擎,目的是方便科研人员查找本研究领域内的文献。但南大将SCI引入中国作为科研工作的评估后,现在全国都将SCI文章的数量作为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标准。你问的SCI文章就是指发的文章被SCI数据库检索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投到SCI收录的期刊,被录用发表之后,三个月内文章就会被SCI数据库检索到。 需要注意的是SCI只收录期刊,会议文章是不会收录的,对于会议ISI有另外一个专门的数据库ISTP来收录。一些会议会推荐best paper到SCI期刊上发表,如果发在期刊上了,那当然最后也可以被SCI检索到。核心期刊是北大发布的一个国内期刊的列表,在里面的就属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还是比较多的。而一级学报是每个领域最牛的、公认权威的国内杂志,一般每个领域就3-4本杂志,清华、北大的博导每年能保持在上面发2-3篇都是属于巨巨巨巨巨巨巨牛的了。当然也有差一点的但也自称一级学报的,不过各个领域的心里都知道最权威的杂志是那些。发表的话每个杂志有每个杂志的要求,从内容到板式都不一样,需要具体查看杂志网站上的投稿指南。对于影响因子,每年ISI都会对收录的期刊里的文章引用次数进行计算,引用次数/刊登的文章数 就是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如果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刊刊登的成果被很多研究人员使用,促进该领域的发展繁荣,期刊也就越好,越权威。ISI每年都会计算颁布出最新的影响因子列表并公布的,称为Cited Report。如果对于硕士研究生就要求SCI才能毕业,那么最好和你的师兄师姐多了解了解,看你们领域是否好发表、一般做什么研究、发表到什么杂志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你的问题,如果解答了记得采纳啊

进到该杂志的主页,一般都会有最近一年和五年的影响因子

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统计数据及计算的影响因子等指数,而成为一种期刊评价工具。图书馆可根据JCR提供的数据制定期刊引进政策;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一般来说学术期刊被引用得越多,影响因子通常越高,也就是说杂志被关注的越多impact factor 就越高,医学类好多杂志如《新英格兰杂志》、《柳叶刀》等因为看的人比较多,影响因子有些是很高的,尤其是综述类杂志。 但是,问题也不是绝对的。不能单单凭影响因子(IF)的高低来判断期刊的权威性,如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虽然每年的IF在0 左右,但是大家都知道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与等IF在0左右的杂志几乎旗鼓相当。 而且几乎每个学术领域都有自己的顶尖杂志,如糖尿病学、肝脏学等,暂且不管其影响因子大小,公认的权威杂志就是含金量最高的。 而古生物学、系统分类学等领域的很多杂志也有SCI收录的,由于专业性太强,很少有人看懂,也基本没什么应用价值,IF就很低。但是在其自己的领域,也有可能是最权威的。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SCI)于1957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美国费城创办。40多年来,SCI(或称ISI)数据库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它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缩写:SCI)是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0年编辑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于“期刊印证报告”(JCR)。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S, T)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 X(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S, T)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Y(前两年总发文量)。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公式为: IFU =(X(S,T) / Y(S,T))。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 =(48+128);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 =(187+154);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为5161 = (176÷341)

  • 索引序列
  • 看文献影响因子的插件
  • 查看文献影响因子的插件
  • 文献影响因子插件
  • 文献影响因子插件下载
  • sci影响因子插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