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医药杂志编委是谁

中国医药杂志编委是谁

发布时间:

中国医药杂志编委是谁

陈凯先,男,1945年8月出生。原籍江苏南京,生于重庆。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78年9月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1982年和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所长。历任中国科学院上药物研究所合成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上海市药学会、上海市分子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药理学报、物理化学学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分子科学学报、药学进展、药物化学杂志编委;被聘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2011年11月23日,当选为上海市科协主席。

※ 1968年3月出生※ 1993 年7 月硕士生毕业至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工作至今※ 1999 年9 月获得博士学位 导师:周后元院士※ 2002 年12 月晋升研究员※ 2004 年7 月担任化学制药部主任※ 2006 年6 月评为博士生导师※ 现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终身会员,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委,浙江海正药业-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主任,江苏康缘药业-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是谁

胡凯文,1964年生,男,汉族,医学博士,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市中医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

张允岭,男,1963年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学术委员会常委、内科临床诊断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博士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痴呆科学家联盟理事,中国身心疾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药杂志编委,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天津中医药编委。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当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

中国药房杂志编委是谁

宋洪涛,人名。有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主任药师、教授宋洪涛,博士,现任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药学科主任,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中药制剂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药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草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解放军药学学报》、《药学实践杂志》杂志编委。

教授,男,1979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主任药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中华医药学会药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药学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药学会常务理事,武汉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院管理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武汉中医药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院管理学会武汉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及武汉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湖北省物价局药品价格协会委员,湖北省机关事业单位高级技师考评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副主编,《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编,《医药导报》杂志常务编委,《中国药房杂志》编委。参与并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主译专业书籍2本(共200万字),参编权威专业书籍3本1。

中国药学杂志编委是谁

武汉创业导师,任同济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物研究室暨中药研究室主任,主任药师,执业药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湖北省中医中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武汉分会中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武汉分会常务理事。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审评专家,武汉市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中草药》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医药导报》等杂志常务编委。

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 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药学杂志编委是谁主编

张天禄,汉族,1926年5月12日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龙泉镇(现划属成都市龙泉区)一个普通的农、商家庭,父亲经商,其兄务农。念初中时,一天,身体一贯康健的母亲突患腹泻病,找遍镇上名医用遍良药均不见效,拖延月余终因衰竭而亡。张天禄极为悲痛,从此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学习医药,为病患者和家人解除疾苦。1944年冬,高中毕业,因寒假各大学均不招生,他便报名参加了华西协和大学先修班学习(半年)。他学习用功,从未缺席一堂课,期终考试名列全班第二。当时,学校规定,凡先修班考试成绩前两名的学生有权选择学校的任何院系。张天禄起先自己选择了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院口腔系。后与家人商议,认为牙科学习年限较长,且无公费资助,当时家境不太好,恐难支撑常年的学、食费用,便在入学后转到惟一有公费资助的理学院药学系学习,终于实现了自己学习医药的志愿。入学后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校同学无不欢欣鼓舞,喜形于色,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但这样美好的日子并不太久,国民党便发动了内战。爱国学子无不痛恨蒋介石大逆不道,不顾人民死活,重又点燃战火,把人民拖回到水深火热之中。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校园里反饥饿、反内战的浪潮,爱国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张天禄也不例外,类似这样的活动参加了3次。1949年夏大学毕业,随即于7月应聘于成都标准药房工作,任营业主任。12 月成都解放,便转入泽生药房工作,1950年5月又转到新建立的成都新药联合制药厂任技师工作。该厂生产的品种不多,只有注射用水、磺胺噻唑、维生素C、维生素B1及阿司匹林片等十几种产品。由于该厂产品质量好,故销路比一般老厂的要好,名声也较大,很快便成为成都地区有影响的药厂之一。1952年,张天禄经厂方同意外出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学习的路线是北京、大连、上海。在北京除了参观数家药厂外,还拜访了当时中国药学会(以下简称药学会)的理事长孟目的老前辈及秘书魏鉴明同志。孟目的对他说学会缺人,正需要有志向的年轻人来创办刊物。并说:“学会是人才荟萃之地,专家教授云集,是年轻人学习最好的地方。另外学会要办的刊物是向广大会员、作者、读者传播药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园地。”孟老的一席话,使爱学习的张天禄动了心,同时创办的刊物又是在北京出版,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最热爱、最向往的地方。1952年5月,在到北京工作是无上荣光的思想驱使下,张天禄舍下多年生活的故乡成都,舍下众多老师及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舍下1951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职的机会,赴北京中国药学会工作。是年11月,学会在北京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即第13届年会),张天禄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创办两种刊物,即《药学学报》和《药学通报》。张天禄有志于刊物的编辑工作,随即与陈新谦先生等共同筹划《药学通报》的创刊和出版,并担任该刊的专职编辑,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1953年《药学通报》正式出版发行,“文化大革命”期间,杂志停刊。1968年他和学会的同志一起到卫生部江西五七干校学习和劳动,后又调到干校五七医院药房工作。再后同五七医院一起下放在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从事了近十年的中医临床工作。1978年7月《药学通报》复刊后才调回北京继续从事编辑工作。张天禄历任《药学通报》编辑、编委、编辑部主任、编审、《中国药学杂志》(药学通报易名)副主编、主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专门从事药学期刊编辑工作屈指可数的几位前辈之一。张天禄曾先后任成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代理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制药企业概况》、《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药学卷》、《中国新药杂志》等书刊副主编,《新编药物学》、《医院药物手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房》、《中国药学年鉴》、《当代中国的医药事业》等书刊的编委及常务编委。还曾担任成都药业工会、中国药学会工会、中华医学会工会副主席及主席。张天禄事迹曾被载入中宣部出版局编、陈云同志题写书名的《编辑家列传》(1986)及《中国药学杂志》药学人物栏目中(1996)。由于他工作较突出,成果显著,曾多次获奖及先进工作者称号,如获卫生部先进工作者(1959),北京新闻出版局、北京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编辑金奖(1992)等。1995年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新谦 1918年 7月生,湖北汉阳人。编审。曾就学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42年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历任制药研究所技佐、药厂药师、医药院校讲师、教研组主任、药学期刊副主编、主编等。曾兼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今兼任《中国药学杂志》顾问、中国文化研究会本草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等。主持药学期刊工作30余年,是我国第一位药学编辑专家。发表药学史、制药等方面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有《植物化学成分提炼法》、《药物学》、《中国近代药学史》、《中华药史纪年》、《新编药物学》等著作。其中《新编药物学》已出至第17版,累计印数超过200万册,其改版次数及累计印数均居我国医药图书前列。该书第9版作为我国优秀科技图书之一曾参加1968年莱比锡国际书展,第12版获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第13版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第一届优秀图书一等奖,第14版获人民卫生出版社首届最佳双效益图书奖一等奖。《中华药史纪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第一届优秀图书三等奖。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今诗三百首》、《新谦绝句三百首》出版。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事迹被辑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药学卷)、《编辑家列传》、《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等典籍。陈新谦,湖北汉阳人。1942年毕业于贵州安顺军医学校药科。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建国后,历任山东医学院讲师,《药学通报》杂志副主编,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常务理事、药史分科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1951年主编《新编药物学》,再版十一次,印行逾百万册。1918年7月21日,陈新谦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42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毕业后留校在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工作,从事土法制造酒精、鞣酸蛋白代用品等项研究。此外,还参加《药学季刊》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经同学介绍,在贵州安顺参加“新中国科学建设协进会”(简称科建会)。1943年,科建会负责人何庆钵函请陈新谦入川协助会务。因此,陈新谦于当年11月间辞职离所,于1944年1月到重庆,在科建会办的亚光药厂工作,并负责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担任主编。该杂志因经费不足,只出了一期就夭折了。1945年,陈新谦到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任助教一年,1946年暑期回武汉,应聘到湖北医学院任教,讲授有机化学和药物学。1947年秋,到北平市立第一医院任药房主任。1949年初,到张家口华北医科大学分校任教,是年8月,被调到山东济南的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现为山东医科大学)药科任讲师、生药教研室负责人。1952年他到北京,直至1983年,在中国药学会担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1981年,评为编审。曾任中国药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卫生部支部副主任委员,《药学学报》、《中国海洋药物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等期刊的编委、顾问等。现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杂志》顾问。1918年7月21日 生于湖北省汉阳县。1942年 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1942-1943年 任陆军军医学校附属药品制造研究所技佐;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贵阳总库药师。1944年 任重庆亚光药厂药师;创办《科学中学生》杂志,任主编。1945-1946年 任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助教。1946-1947年 任湖北医学院教员。1947-1948年 任北平市立第一医院药房主任。1949-1952年 任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后改山东医学院)讲师。1950年 创办《药学学习》月刊,任主编。1952-1983年 任《药学通报》(现名《中国药学杂志》)副主编。1953年 任中国药学会第十三届理事。1979年 任中国药学会第十六届常务理事。1983年 任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84年 任《中国药学杂志》(原名《药学通报》)顾问。 寿辰庆祝会2008年7月21日,为了表示对陈新谦同志的崇敬之意,学会在北京安徽大厦举办了“陈新谦同志从事编辑工作六十六周年暨九十寿辰庆祝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离退休干部司副司长宁广荣、刘祺处长,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学会前任理事长齐谋甲,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副秘书长陈兵及学会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共40余人出席了庆祝会。会议由陈兵副秘书长主持,宁广荣副司长代表陶新时司长,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代表学会全体职工分别致辞,齐谋甲局长作为学会的前任领导和学会离退休人员代表张天禄同志也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学会药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郝近大代表专业委员会也到会祝贺。他们在致辞和讲话中都给予陈新谦同志很高的评价,并向陈老致以诚挚的问候,恭贺他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祝愿学会后继有人,我国药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陈老多年的老友马继兴教授也前来祝寿。学会离休干部、陈老的学生岳来发也为师长献上自己的祝福。学会年轻的同志们也纷纷向陈老表示崇敬地祝福,并表示以他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学习陈老崇高的敬业精神,谦逊为人的优秀品格。整个庆祝活动简朴而热闹,宴会厅里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与会人员还共同观看了学会特为陈老制作的“药学长征方有待好为新人补战袍”生平纪事片。随后,学会副理事长李少丽,以及《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和学会离退休人员的代表分别向陈老赠送了生日礼物。随着轻松、欢快的《生日快乐》乐曲声,年轻同志将带有大大寿桃的蛋糕推到陈老的面前,由陈老、宁广荣副司长、齐谋甲局长和李少丽副理事长共同切下蛋糕,将祝寿会推向高潮。年轻同志代表陈老向与会每位同志分送了象征着如意吉祥、标志健康长寿、祝愿快乐幸福的寿桃蛋糕,大家共同分享着陈老生日的喜悦。

  • 索引序列
  • 中国医药杂志编委是谁
  •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是谁
  • 中国药房杂志编委是谁
  • 中国药学杂志编委是谁
  • 中国药学杂志编委是谁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