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

发布时间: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

《现代苏州》杂志,是一份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苏州城市门户杂志,是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倾力打造的“第四平面媒体”。 《现代苏州》杂志由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现代苏州》杂志社编辑出版,全铜版纸,大16K彩印,半月刊,面向全国发行,邮发代号28-93,全年24期。

最早的苏州报社位于原府前街63号(现苏州会议中心方位),1979年复刊时社址为民治路24号。2000年向南扩建,社址改为十梓街458号。苏州日报社位于苏州古城区中心,占地面积1392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080平方米,系群楼建筑风格,较好地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特有的文化个性,其间还缀有多个不同风格的庭园,精美雅致。北侧为新文宾馆,拥有118个床位以及商务配套设施。在苏州城南的吴中经济开发区,有占地60亩的苏州日报社印刷厂,拥有先进的轮转、平版印刷设备。此外,在民治路148号,还有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的发行大楼。苏州日报社于2003年9月28日成立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张家港日报》、《常熟日报》、《太仓日报》、《吴江日报》归属集团主管。除报纸以外,集团还有古吴轩出版社、江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现代苏州》杂志社和“苏州新闻网”,形成了形式多样、立体交叉的传媒格局,其中三报日发行量达48万份。在“做优做活主流新闻,做强做大主导产业”的指导思想下,苏州日报社积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各媒体的新闻报道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同级媒体的佼佼者,《苏州日报》还创造了7年连获10个“中国新闻奖”的奇迹。同时,报业广告经营也突飞猛进,2008年突破4亿大关,跻身全国同级报社第一方阵。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概括

叶圣陶(1894.10.2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 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 语文教学、科研也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12年毕业于苏州公立草桥中学。他曾先后执教于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中国公学、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北京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校。叶圣陶曾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四·一二”事变后,主编《小说月报》。与此同时,叶圣陶还担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参与编写或主编《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八百课》以及课外读物《文心》等。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邀请,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达已解放的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并参加新政协筹备会。1949年7月叶圣陶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建国后,叶圣陶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叶圣陶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他还是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 叶圣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解放前,他曾发表许多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散文、新诗、童话等。如我国第一个童话集《稻草人》,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叶圣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在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出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他很早就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提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导与启发,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另外,他对促进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工作,见解独到,贡献巨大。

记不得哪个餐厅看过,翻了几本《嘉尚》、《发现》、《OPEN》都感觉蛮好的,《嘉尚》介绍的比较详细、比较全面、比较准确些。介绍了很多关于苏州旅游、饮食、住房、娱乐等一些方面的情况。呵呵~这个要看个人的爱好了。我是比较喜欢看苏州杂志《嘉尚》的~

《苏州杂志》双月刊《现代苏州》杂志苏州医学杂志苏大各学科学报等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是什么

一、著作1.《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丁卯集笺证》,中华书局,2012年7月修订版,初版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  3.《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5.《唐宋文学论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6.《明清诗文研究新视野》,(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7.《海虞诗苑?海虞诗苑续编》(与他人合作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待刊)  8.《中国妇女生活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2004年5月再版  9.《杜牧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10月  10.《山水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年5月  二、论文(一)国内发表:1.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2.迭合延展中的抒情与叙事:论唐代组诗的表达功能,《文学评论》2012年第3期  3.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4.“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5.咸乾士风及其才调歌诗,《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6.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国际研讨会综述(与他人合作,署名“于时”),《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7.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  8.清代江南文化家族雅集与文学创作,《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9.唐代文学研究再拓展的空间,《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10.论许浑诗在晚唐的典型意义,《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11.孤寂与熙悦:唐代寒食题材诗歌二重意趣阐释,《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12.宋代诗歌研究的重要突破,《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13.陈子龙《宋子九秋词稿序》“宋子考”(与他人合作),《文学遗产》 2005年第5期  14.日本寒山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渊源,《文艺研究》2005年第3期  15.松江宋氏家族与几社之关系(与他人合作),《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6.为宋代文学家建立翔实的谱系,《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7.晚唐诗人的仕隐矛盾与许浑隐逸诗,《文史哲》1997年第9期  18.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19.许浑卒年再考辨,《学术月刊》1996年第8期  20.关于文学家族学建构的思考,《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  21.原生态意识与时代性心理的交汇——宋代元宵词文化生成机制探讨,《江海学刊》1990年第4期  22.扬州诗局起讫时间考略,《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  23.诗学大邦笺注绝唱:评钱仲联先生《沈曾植集校注》,《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  24.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25.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26.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27.晚唐诗人许浑卒年应如何考订:与吴在庆、高玮商榷,《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  28.《寒食即事》诗寓意辨误:兼论唐代寒食清明风俗及其文化意义,《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29.杜牧《自撰墓志铭》探微:兼论作者卒年问题,《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  30.太湖环境对江南文学家族演变及其创作的影响,《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31.唐宋时文考论(与他人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7期  32.清代虞山派诗学分歧及其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33.唐代作家并称的语言符号秩序与文学评论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  34.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5.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36.论八股文长期沿用的文化机制,《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37.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8.唐诗的哲理叙述(与他人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9.唐初弘文馆整合与文学建设(与他人合作),《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40.论晚唐诗之残缺美(与他人合作),《求是学刊》2006年第6期  41.清代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与他人合作),《齐鲁学刊》2011年第4期  42.情到狂时烧破眼:解读清初虞山派诗人钱曾,《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3.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与他人合作),《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  44.日本金沢文库藏抄本《香严颂七十六首》,《中华文史论丛》第71辑(2004年)  45.宋存标《情种》资料渊源考辨(与他人合作),《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46.《全唐诗》的缺憾和《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与他人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1992年第3期  47.唐初文馆与初唐诗风,《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  48.继承与背离:黄庭坚“渔父家风”词阐释(与他人合作),《古籍研究》2006年卷上  49.唐诗异文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文学研究》第4辑(南京大学)1996年1月  50.八股文异名述论,《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51.天台智顗丑学流程解构(与他人合作),《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52.对陈子昂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唐代文学研究》第1辑 1988年3月  53.《全唐诗》编校者叙录,《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 1993年11月  54.亦悲亦欢的寒食歌吟,《唐代文学研究》第6辑1995年10月  55.寒山生卒年新考,《唐代文学研究》2002年  56.在异质文化中探求和发现:评川合康三著《中国的自传文学》,《书品》,中华书局,1999年12月  57.唐末诗僧延寿传(与他人合作),《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唐五代卷),2003年12月  58.以全部生命力量来忏悔:再论明清易代之际钱谦益其人,《中国诗学》第8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  59.沈德潜江南园记的旨趣与品格,《清代文学研究集刊》(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辑2011年1月  60.初七亦是阳会日:释“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2期   61.李商隐对清初虞山诗派的影响,《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  62.陈璧诗在清初的特殊意义,《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3期  63.清编《全唐诗》与重编《全唐五代诗》,《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4期  64.明末清初江南三诗派,《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1期  65.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学文献建设,《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  66.重读台湾学者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1期  67.挥毫当得江山助:中国古代山水诗发展演进与体格新议,《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5期  68.1988-1989年国内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7年4月  69.1992年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3年12月  70.1993年明清诗文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中国社科院文研所)1995年 12月  71.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与他人合作),《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2.晚唐咏史诗的修辞策略,《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3.唐代宫怨诗繁荣原因探论(与他人合作),《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74.唐诗英译发轫期主要文本辨析(与他人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75.晚唐诗人许浑初莅察院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月  76.试论“许浑千首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77.许浑生年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78.来自建筑景观中的城市影像:论洛阳建筑景观上阳宫与唐代诗人创作的关系(与他人合作),《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79.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80.杨朔散文古典文学渊源蠡测,《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81.王昌龄与李益边塞诗的比较探析,《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82.生命运行的真实轨迹:简论范仲淹诗歌的伦理倾向,《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4月  83.晚唐诗人许浑宦游宣州考,《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84.一个罕见的女性形象:宋代作家朱淑真论略,《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85.蒋心余的情感心态及其诗歌艺术特征,《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86.清初虞山诗派及其诗文化圈,《苏州大学学报》2002第3期  87.晚清刘鹗《铁云诗存》的精神世界(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  88.论陆继辂古文婉挚多情的风格特征(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8第3期  89.清代吴地“九老会”文学活动探论(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09第1期  90.明清时期无锡家族文化探论(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91.论晚清语溪徐氏姊妹诗歌创作(与他人合作),《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92.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93.吴文化的典范建立与知识建构,《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94.承变之际:晚唐诗人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他人合作),《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95.清初诗人李沂及其昭阳李氏家族(与他人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96.明清江南文化型社会的构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97.杨朔诗化散文继承问题简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98.唐代寒山诗的诗体特征及其传布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99.论“诗史”,《宁波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100.钱谦益文学观转变及其批评的意义,《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01.钱谦益唐宋兼宗的祈向与清代诗风新变,《杭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02.唐代女权文学的神话:上官婉儿的宫廷诗歌创作及其文学史地位(与他人合作),《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03.论宋征舆与柳如是的情缘(与他人合作),《沈阳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04.李白诗的自我确认意识与表现,《淮阴师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05.唐代送别诗的繁兴与许浑的创作,《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6期  106.寒天中高耸瘦骨的孤鹤:论孟郊诗骨寒神清的审美取向(与他人合作),《铁道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07.《唐才子传?许浑传》仕历辨误,《铁道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08.陆游《游山西村》诗旨发微:兼说唐宋社日节俗,《铁道师院学报》1992年第6期  109.关于新世纪高等院校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的思考,《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5期  110.常州庄氏之学与近代疑古思潮之发生(与他人合作),《衡阳师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11.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与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12.晚明诗人宋懋澄的情爱观及其创作(与他人合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13.江南文学家族学研究导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14.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15.清代江南文化家族姻娅网络与文学创造力生成,《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  116.八股文的消亡:时代必然取向与文体自我否定,《淮海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17.从史实中引绎思想:评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8.南社:一段绵延百年的文脉(答《现代苏州》杂志记者),《现代苏州》2009年11月  119.有关《清诗纪事》研究与评论文献,《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4 月 再版本  120.《登幽州台歌》献疑,《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2月  121.清代吴地文化家族文献建设的环境与成就,《吴文化与创新文化》,凤凰出版社,2009年9月  122.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遗民诗人陆贻典,《天中学刊》2002年第1期  123.历代“诗眼”说述评,《镇江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124.晚唐诗人许浑家世籍贯考,《镇江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125.晚唐诗人许浑论略,《咸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11期  126.晚唐诗人许浑南海之行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  127.关于唐代诗人许浑生平的六个问题,《苏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128.取精用宏 辨析真义:评《刘禹锡研究》,《太原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129.从史实中引绎思想:评蒋寅新著《王渔洋与康熙诗坛》,《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30.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6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年辑  131.文学家族学:值得期待的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日  132.南社虎丘雅集中的两个公案,《东方早报》2009年11月21日  (二)海外发表:1.八十年来中国寒山诗集的整理和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60册,2000年4月  2.有关寒山生平若干问题探考,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中国文化论丛》2000年7月  3.建构寒山文化研究的学术之厦(与日本学者合作),日本《人间文化研究年报》2002年3月  4.论中国明清时代的八股文:对八股文形成、承传及其衰亡缘由的考察,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  5.夏丏尊中文教育思想概论,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1号,1999年3月  6.宋代诗词民俗事象释义,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  7.虞山诗歌流派研究:以流派规模及其形成原因为中心的探讨,日本花园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32号,2000年3月  8.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家族学的建构,(俄罗斯圣彼得堡)远东文学研究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2010年6月29日  9.小说家诗歌的另一种风采——刘鹗《铁云诗存》诗学审美生态(与他人合作),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4期,2008年  10.丁卯诗选,台湾《国语日报》1997年7月5日  11.放翁诗选,台湾《国语日报》1998年3月28日  (三)其他评论:1.《东亚学术文化交流》发刊词,《东亚学术文化交流》第1辑卷首,(韩国)新星出版社,2004年12月  2.《东北亚人文学论坛》发刊词:交流——如月之恒,如日之升,《东北亚人文学论坛》卷首,(韩国)青铜出版社,2004年3月  3.唐诗承传通变中的深度记忆(代序),李正春《唐代组诗研究》卷首,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  4.跨文化视野中的唐诗传播与接收——《唐诗西传史》代序,江岚《唐诗西传史》卷首,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  5.清代松江府望族与文学研究序,朱丽霞著作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6.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序,米彦青著作卷首,中华书局,2007年7月  7.湖湘诗派研究序,萧晓阳著作卷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  8.王昌龄诗歌及诗学研究序,毕士奎著作卷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9.论唐诗中的洛阳城市景观序,陈燕妮著作卷首,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10.情志吟序,陈慰《情志吟》卷首,长征出版社,2000年9月版  11.钱仲联先生与《海日楼诗注》,《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7月26日  12.《清明》并非唐人诗,《新民晚报》1994年10月30日10版文史新说  13.唐时苏州诗景好,《现代苏州杂志》2007年10月试刊号  14.选择·证据·积累——古典文学学习和研究随笔,《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2期  15.作为一面镜子的民国教材,《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3日  16.重提才女周炼霞,《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3月18日  17.拾甓取椽续红楼,《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3月25日  18.《文学评论》:小变即成大雅,《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9月16日  19.“膨化”的纸质媒体,《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7月13日  20.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  21.教材增删,应该缓行,《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3日  22.学位制度改革,路向何方?,《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26日  23.人文学科应是一种天然的存在,《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4日  24.大学:谁是常来客,谁为座上宾? 《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8日  25.事件折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5日  26.“真正的学术如何得到辩护”,《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12日  27.去除竞争性科研的幻影光圈,《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6日  28.学术媒体是学术良知的收藏者,《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8日(说明:以上篇目不包括本人参编的著作,以及图书情报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

最早的苏州报社位于原府前街63号(现苏州会议中心方位),1979年复刊时社址为民治路24号。2000年向南扩建,社址改为十梓街458号。苏州日报社位于苏州古城区中心,占地面积1392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080平方米,系群楼建筑风格,较好地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特有的文化个性,其间还缀有多个不同风格的庭园,精美雅致。北侧为新文宾馆,拥有118个床位以及商务配套设施。在苏州城南的吴中经济开发区,有占地60亩的苏州日报社印刷厂,拥有先进的轮转、平版印刷设备。此外,在民治路148号,还有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的发行大楼。苏州日报社于2003年9月28日成立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张家港日报》、《常熟日报》、《太仓日报》、《吴江日报》归属集团主管。除报纸以外,集团还有古吴轩出版社、江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现代苏州》杂志社和“苏州新闻网”,形成了形式多样、立体交叉的传媒格局,其中三报日发行量达48万份。在“做优做活主流新闻,做强做大主导产业”的指导思想下,苏州日报社积极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各媒体的新闻报道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同级媒体的佼佼者,《苏州日报》还创造了7年连获10个“中国新闻奖”的奇迹。同时,报业广告经营也突飞猛进,2008年突破4亿大关,跻身全国同级报社第一方阵。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怎么写

苏州现代期刊有限公司是2011-07-26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苏州市十梓街458号。苏州现代期刊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500579484306H,企业法人尹剑峰,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苏州现代期刊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编辑出版发行《现代苏州》杂志。设计、制作、代理国内各类广告;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服务。苏州现代期刊有限公司对外投资3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通过爱企查查看苏州现代期刊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现代文学刊物。月刊,1932年 5月创刊于上海,现代书局发行。前两卷由施蛰存编辑,第 3卷起由施蛰存、杜衡合编。6卷1期出版后,改由汪馥泉接编。1935年5月出至6卷4期,因现代书局关闭而停刊。   在20世纪30年代激烈复杂的斗争中,《现代》杂志曾经采取比较超脱的中间路线。《创刊宣言》说:“本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本所载的文章”,以“文学作品的本身价值”为标准。杂志的作者队伍相当广泛,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冯雪峰、张天翼、周起应、沙汀、楼适夷、魏金枝、郁达夫、巴金、老舍、戴望舒、施蛰存、穆时英、杜衡、杨邨人、侍桁、沈从文、周作人、赵景深、李金发、苏雪林等不同倾向的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创作或论文。著名短篇小说如茅盾的《春蚕》、郁达夫的《迟桂花》、张天翼的《仇恨》、彭家煌的《喜讯》、沙汀的《土饼》、艾芜的《南国之夜》、杜衡的《人与女人》、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长篇如巴金《海底梦》、老舍《猫城记》,话剧如欧阳予倩《同住的三家人》、杨晦的《伍子胥》,评论如茅盾的《徐志摩论》、侍桁的《文学上的新人》、苏雪林的《论闻一多的诗》、《王鲁彦与许钦文》,都发表于《现代》上。法国左翼作家伐扬·古久列来华参加远东反战大会后,他的《告中国知识阶级》一文也首先由该刊译载。此外,刊物上还有计划地发表过一批有关新文学社团与作家的重要史料。在“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后上海出版界一度比较沉寂萧条的情况下,《现代》杂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文学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现代妇女杂志简介内容

女性杂志作为全国流行性报刊,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科技日益进步,我们可以从手机电视上获取外界资讯,报纸杂志渐渐没落了,但是杂志在发行初期地位很高,像陈独秀先生创办的《青年杂志》,影响了当代大批青年学子,《妇女杂志》作为第一个报道女性的杂志,成长之路更是艰辛。

我国近代女性杂志的启蒙初创历史是这样的:在110年前办女性杂志需要很大的勇气,具有冲破封建藩篱的启蒙意义,在1910年代的上海滩,文风很盛,杂志出版业如火如荼,梁启超的新小说杂志政秘译文亲们云集响应,接着,便有了曾谱的小说林等31种杂志。

随着《新青年》的创办,女性思想逐渐开始解放,妇女杂志是近代最早的女性杂志,它在创办的时候面对了许多的难关,首先就是传统守旧派的阻挠,他们不理解也害怕女性的崛起。

  • 索引序列
  •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
  •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概括
  •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是什么
  • 现代苏州杂志内容简介怎么写
  • 现代妇女杂志简介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