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英文作文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英文作文

发布时间: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英文作文

绿化是城市的外衣,建筑是城市的骨架,环境是城市的容貌,市民是城市的灵魂。文明城市不仅是要看她的楼有多高,街道有多宽,种了多少树,栽了多少花,搞了多少景点,更要看城市中人的素质,关注人的不起眼的细节,不引人注意的“小事”。  菏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每年牡丹花会的时候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赏花、观光。作为一个菏泽人,我们就应该将一个文明的现代化城市风采展示出来,尽显菏泽的魅力。但是总有少数的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说脏话,做有损于城市形象的事。有一次,我骑车上学,在路上被人摔碎的玻璃瓶把车带扎破了。还有一次,我看到有几个年轻人在路边打架,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我真想对这些人说:“你们这样做,真不应该啊,难道这样文明吗?” “好的环境可以愉悦人,更重要的是改变人、塑造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从书上看到的一段话,是啊,要想改变城市面貌,不但要把建设搞好,还要把精神文明传播好。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既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城市文明离不开市民文明。作为城市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每个市民都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文明行为,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亮色。把一座城市建设的更美好,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事。只有齐心协力,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为创建文明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愈来愈美丽。 我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作为一个学生,不但要学习好,还要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培养自己的文明习惯,提高自己的文明素质。 作为一个市民,我们要做到不乱扔垃圾、不乱贴乱画、不乱穿马路、不乱停乱放、不损坏公共设施、不损害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讲粗话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做到向不文明行为告别,自觉抵制不文明言行。人们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送人一点文明,我们的城市就会美丽起来。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展示了我们城市的美好,这样我们自己心里也会 更美。我们想一想,我们的周围,痰迹不见了,垃圾没有了,语言好听了,一切变得有秩序了,我们的心里能不舒服吗? “创建文明城市,从我做起”,这里的“我”,有你,有我,有他,是我们大家。只有我们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城市就能变得更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Green is the city's coat, building the skeleton of the city, the environment is the city's appearance, the public is the soul of the Civilized city not only depends on how high her floor, how wide the streets, the number of tree species, planted many a flower, the number of sites out, also look at the quality of urban human concern for people of modest details not noticeable "" Heze is a beautiful city, when the annual Peony Flower Festival will attract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this flowers, and As a Heze, we should be a civilized, modern city style displayed with a full Heze However, there are always a few people, spitting, littering, swearing, doing things detrimental to the image of the Once, I rode my bicycle to school, on the road and broke the glass was stabbed with the Another time, I saw several young men fighting in the street, said a number of macabre bad I really want these people said: "You did it, really should not be, ah, Is this civilization it?" "Good environment is pleasant people, more importantly, changing people, molding, and ou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dhere to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s a unified " This is what I section of the book to see if it is ah, to change the urban landscape, not only should build a good job, but also the spiritual good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the city, both the beneficiaries of urban civilization, but also the builders of urban civilization, urban civilization, civilized people can not do As a member of the city this big family, every citizen has the duty and obligation to act through their own civilization, for our city to add bright To build a better city, not just something the government is what each of our Only by working together, to start from scratch, I start from, start from today, for the creation of civilized cities mak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ity more I myself put in a request, as a student, not only to study well, but also that of civilization, then, do something civilized, develop their own civilization and habi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As a people, we do not litter, do not Luantie graffiti, no jaywalking, no Luantingluanfang not damaged public facilities, does not harm plants, do not spit, do not speak foul language bad language, not smoking in public places; do say goodbye to the uncivilized behavior, consciously resist the uncivilized People often say: "give it away roses, hand a " Give it away a bit of civilization, our city will be Let us join hands, from the "I" to start, build our homes more beautiful, demonstrating the good of our city, so our hearts will be more We think about our surroundings, is proving gone, no trash, language nicely, and everything became orderly, and our hearts can ill? "A civilized city, starting with me", where "I", there you have me, he is all of Only if we are to contribute its part, our city will become better, let us work together now!

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what should we do for it? First, we should respect the teachers and the Also it’s good for us to be polite and honest to other Second, we should obey the traffic rules and cross the street We s can only cross the road when the traffic light is Third, we must protect the Don’t spit everywhere or throw rubbish Fourth, the resources are getting fewer and fewer, so we一should save Especially, don’t wastewater or When we have dinner, it’s best for us to eat up all the food on the

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我们面临着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历史重任。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21世纪武汉在全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顺应全球城市发展趋势,把城市化作为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将为我市在城市竞争中赢得新优势、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历程?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及其它非农业人口,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和不断产生新的城市,从而使城市人口增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城市化水平主要以城市人口集中度的指标来衡量,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建国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28%提高到2001年的2%,小城镇发展到118个,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发展历程。?  1、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949-1957年)。  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协调发展时期。我市非农业人口由105万增加到213万,城市化率由28%上升到50%,年均递增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工业化处于发展初期,工业化率(限于数据原因这里指非农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平均增长7个百分点。没有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和就业的政策限制,城市化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工业化建设大体同步。  2、城市化发展波动时期(1957-1978年)。  这一时期我市的城市化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失误的影响,经历了较大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阶段。  “大跃进”导致的过热阶段(1958-1960年)。三年内城市人口增加27万,城市化水平由1957年的50%上升到4%,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此时国民经济的增长无力支撑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农业的掠夺式经营已严重地损害了农业生产条件。从1961年开始,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衰退,使城市人口明显下降。  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后以停滞和衰退为主的波动阶段(1960-1978年)。为了应付国内的严重经济危机,动员城市人口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强制性地减少城市人口,同时减少市镇设置。从1960年到1962年,我市城市人口净减少25万,城市化率由4%下降到5%,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随着1964-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适度放松了人口管制,到1965年,城市化水平回升到50%。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濒临崩溃,大量城市居民被遣返农村,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举家下放农村,到1969年城市化率下降到8%,之后城市化水平徘徊在46%-47%之间。  “文革”后的政策调整造成的城市化水平恢复阶段(1978-1985年)。大量下乡知青、下放干部回城及大学招生等,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4%上升到1985年4%,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是强制性向农村疏散人口而出现的反弹现象,相对应的是工业化水平下降,非农就业没有明显增长,并不具备支持城市化增长的经济基础。  2、城市化水平缓慢增长时期(1985-2001年)。改革开放后,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8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使农村非农就业大幅增加。再加上这一时期出台的降低设镇设市标准、放宽农民进镇落户条件等政策,提供了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户籍管理体制仍然限制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尤其是受“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我市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仅由4%提高到2%,年均增长24个百分点。  二、武汉市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01年我市城市化率高于全国水平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9个大中城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但是城市化水平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般来说,在工业化时期,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发展趋势。据发达国家的数据测算,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997。1985年到2001年,我市工业化率由2%上升到7%,增加7个百分点,而同期城市化率仅由4%上升到2%,增加8个百分点。二是城市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2001年我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5个百分点,低于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5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不仅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扭曲。?  2、城郊小城镇规模偏小,档次不高。我市城市化发展缓慢,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人口在15-20万左右的中等规模的小城镇,难以形成与主城区相对应的人口和产业规模,导致主城区产业难以向小城镇疏散。2001年全市小城镇118个,平均每个镇人口6440人左右,约每70平方公里有一个小城镇,呈分散化等距离均匀分布,近郊和沿长江密度稍大。常住人口8万人以上的小城镇仅4个,5-8万人的8个,3-5万人的27个,常住人口3万人以下的小城镇有79个,占67%。我市小城镇不仅规模偏小,而且建设标准低,缺乏特色,不少小城镇处于沿路一字拉开式的"马路经济”的低级阶段,“镇不像镇,村不像村”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大量基础设施达不到合理规模,各项服务水平较低,致使小城镇难以吸引人口与产业的快速集聚。?  3、主城区人口布局有待完善。主城区人口密度偏高,尤以二环线以内最为突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831万,主城区常住人口481万,人口密度为5417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市947人/平方公里的水平。主城区人口80%左右居住在181平方公里的二环线以内,人口密度高达2万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不足50平方米。而纽约人均用地为110平方米,东京为82平方米,香港为150平方米。二环以内人均用地与我国1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标准相距甚远。人口密度偏高带来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  4、产业同构情况突出,未形成互补型的结构优势。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体系缺乏科学规划,功能布局不合理。主城中各区之间未形成互补型的产业分工体系,缺乏关联度强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没有大规模强有力的产业链作支撑,作为主城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不强。小城镇各自为政,缺乏从全市角度和长远角度出发考虑产业布局和发展,相互之间未形成有机联系的合理功能分工,产业同构情况严重。大量小规模重复建设产生了资源浪费、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市场恶性竞争、污染环境等问题,致使小城镇之间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土地集约使用等方面比较效益不明显,影响集聚效益的发挥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制约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1、国家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城镇化方针。这些政策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转移。多头管理和职能分割也是我市城市化缓慢发展的主要障碍。公安局和计委负责人口迁徙和户籍管理政策,民政局负责设市和设镇审批,规划局负责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建委负责城镇建设和规划,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核定等等。至今仍然没有从城市化进程和转移农业人口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制定人口转移的目标、途径、投资、用地以及相应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下机构设置和规划问题。  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城市相对完善的服务管理功能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人口有很强的吸引力,大量农业人口拥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据估算,我市每年的流动人口为100-120万人,其中约有60万人为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这些人口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制约,很难在城镇落户,即使安家,其子女教育、家属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很难落实,使其具有暂住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此外,我市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城市特有的“城中村”现象,如洪山的井冈村等,全村已没有一分耕地,没有一个从事农业的人口,村民生活方式也已经与市民并轨,成为事实上的城市居民,但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这些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给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3、土地政策的制约。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土地承包权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农村二轮承包已基本完成。一些农民尽管已长期从事非农产业,所承包土地也早已由他人耕种,但在转户中要他们完全放弃承包权及其收益,则感到难以接受。农民转户后只能购买商品房,失去宅基地对其来说是利益上的损失。因此出现了大量“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现象。目前,各地正在探索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收益兼顾的路子,但尚待进一步规范和获得法律的确认。目前的土地政策不仅制约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聚集,同时也导致土地转让和置换困难,使得小城镇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4、投融资体制的制约。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而投融资体制改革尚处于起始阶段,缺乏有效的手段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的介入,依靠乡镇政府自筹和向农民、企业集资解决,操作不规范,法规依据不足,易在企业和农民中引起矛盾。政府本身投入不足和投融资体制不畅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以及城镇形象的转变,影响武汉的城市化进程。  三、未来五年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初步构想?  (一)指导原则:?  1、尊重规律,积极稳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市情和未来城郊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放开城乡要素市场,塑造各类城镇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结合城郊各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优势,区别制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梯度推进。?  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与经济社会进步、农村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思路:  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完善主城布局和功能分区,高起点建设一批卫星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形成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产业优化、城乡优势互补的主城——卫星城——小城镇为轴线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  ——2007年城市人口810万左右,非农业人口由目前的449万增加到550万左右,城市化率达到68%。?  ——2007年主城常住人口控制在480万,与目前水平持平,发展人口规模15万人的卫星城8个,转移农业人口60万。?  ——2007年发展人口规模5万人的中心镇30个,转移农业人口30万。扩大80个小城镇规模,转移农业人口10万。  空间布局:城镇体系由三级构成,各级城镇主要沿长江、汉水、京广铁路、318国道、轻轨等主要发展轴,呈轴射状圈层分布格局。?  第一级:主城。发展三个核心功能区和一个环城居住带。发展汉口地区金融商贸服务业核心区,武昌地区教育科技产业核心区,汉阳地区文化旅游和现代制造业新城核心区。在二环和三环之间开发建设由8个居住新区形成的环城居住带。?  第二级:卫星城。重点发展距主城15-25公里左右的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前川、邾城、纱帽8大城市型卫星城。?  第三级:小城镇。发展金口、滠口等中心镇30个。扩大80个小城镇的规模。?  (四)制订城市化发展目标考虑的几个因素:?  1、充分考虑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对城市化的要求。我市“十五”计划提出,“通过10-15年的努力,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文明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武汉市要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并在未来15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最初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但两者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经济逐步从工业化拉动转变为城市化拉动,促使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所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必然选择。?  2、充分考虑强化武汉区位优势对城市化的要求。我国城市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菱形空间结构。京津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也是21世纪武汉抢占全国城市竞争制高点,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要强化武汉的区位优势,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是发挥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作用,提高城市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市城市化率目标为2007年达到68%。如果仅从武汉市城市化水平发展的趋势来分析,未来五年我市城市化水平不会高于“九五”年均增长32个百分点的水平,而达到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国内外城市化经验表明,一个时期的城市化速度直接受经济增长和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从“十五”开始,我市经济已全面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重点将转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未来五年,我市GDP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2%,远高于国家7%的水平,这将对我市城市化水平以高于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构成基础性支撑。?  4、充分考虑体制创新对城市化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未来五年,我市围绕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将在体制和政策上有所突破,解除制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如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体制障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保障,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等。我市目前2%的城市化率是以户籍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的,近郊聚集的大批有稳定职业的“准市民”和“城中村”的“农民”都未计算在内。如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率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未来五年的体制和政策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我市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充分考虑主城经济、人口和环境的承载力。期望通过主城来吸纳农业人口是不现实的。一是因为主城人口密度偏大。目前,主城区已有常住人口480余万,二环线以内人口密度高达2万人/平方公里。二是主城就业已呈超饱和状态。目前下岗职工中仍有5万人未实现再就业,每年还有数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三是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所需政府支出较大,政府财力无法支撑大量新增人口对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要求。四是文明素质较差的外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必然会对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等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主城人口宜控制在目前的水平。?  6、充分考虑卫星城和小城镇的人口容量和发展潜力。郊区小城镇相对于主城区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较低,传统体制包袱较轻,与农民的“距离”较近,人口密度不太大,市场经济发展较具活力,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的潜力较大,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依靠力量。2007年城市化率提高到68%,非农业人口由目前的449万增加到550万人左右,约有100万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发展人口15万人左右的8大城市型卫星城,可容纳人口120万,转移农业人口60万;发展人口5万人左右的中心镇30个,可容纳人口150万,转移农业人口30万;扩大80个小城镇的规模,可转移农业人口10万。卫星城和小城镇转移农业人口100万是可行  (四)武汉城市化发展的重点:?  1、主城。主城建成区面积2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集中了全市4%的人口,是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城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控制主城规模。改变过去向外围摊大饼蔓延式扩张的城市发展道路,严格控制主城用地规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主城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为主。主城的空间布局应采用集中的“建高层、低密度"形式,腾出大量绿化休闲等公共用地空间,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二是调整主城人口布局。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应逐步疏散主城人口,未来五年以疏散二环线以内人口为主。到2007年,在181平方公里的二环线以内,按人均用地50平方米考虑(2020年目标为80-100平方米),人口宜控制在360万以内,约需疏散25万左右人口,年均疏散5万人左右。考虑到目前我市汽车拥有率低,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完善等条件的制约,主城区人口主要向10公里以内、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的近郊疏散。未来5年开发建设后湖、古田、王家墩、四新、南湖、徐东、罗家港、关山8个环城居住新区,引导二环线内居住人口向外围疏散。同时加快居住新区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社会公益设施的配套与改善,增加近郊居住新区的吸引力。三是优化主城功能和产业布局。在主城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合理的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沿长江、汉江自然地理分割强化功能分区,形成汉口地区金融商贸服务业核心区,武昌地区教育科技产业核心区,汉阳地区文化旅游和现代制造业新城核心区,重点发展汉阳新城,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武汉。完善产业圈层布局,引导产业从内向外的产业梯度转移。二环线以内以第三产业为主,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商贸、金融和服务业,构筑中央商务区,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搬迁到二环线以外;在三环线沿线以第二产业为主,形成几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群,重点建设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三大核心增长极为依托的新经济增长带。?  2、卫星城。未来5年实施以建设郊区卫星城为突破口,带动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点面结合战略。重点发展距主城15-25公里左右,人口规模15万人左右的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前川、邾城、纱帽8大城市型卫星城。主要承担疏散主城人口,容纳农业转化人口、联结主城和一般集镇及乡村等功能,成为主城产业转移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基地。卫星城在建设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主城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卫星城应与主城之间形成互补型的产业分工,可将不宜在主城发展的工业迁到卫星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加强与主城之间共用基础设施的合作共建,如共建连接主城区的轻轨等。二是处理好与其他卫星城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各卫星城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地理区位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城市。如阳逻可发挥长江的水运优势,建设集装箱转运枢纽,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常福可发挥邻近沌口汽车城的优势,发展与汽车相关配套的机电工业,形成工业新城。要避免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同化现象。三是处理好与周边小城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卫星城可与周边小城镇形成垂直型的产业链分工体系,提高城镇之间的分工效益,扩大区域聚集规模经济,通过卫星城引导和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英文

Cities have always been the crucible of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and the hubs of wealth But today they face enormous Over hal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lready lives in cities and the proportion is set to grow Compounded by infrastruc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dramatic changes are taking If cities are to flourish, there has to be a paradigm shift in the way they are managed, to draw fully on the talents and creativity of their own residents - businesses, city authorities and the citizens This text is a call for imaginative 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unning of urban life and a clear and detailed toolkit of methods by which our cities can be revived and Presenting case studies and examples of urban innovation and regeneration from around the world, it analyzes teh crucial steps and disciplines It shows how to think, plan and act creatively in addressing urban issues, and how to apply the methods described in any 文献网上不会有全文的,都是要买书的。您还是到书店看看吧,或者网上购物

Dear editor , It is said that urban construction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are both important Then I would like to ask , after 500 years , the current buildings have become monuments Should they be protected ? If you want to protect , how do you protect it then ? Between measuring development and preservation , we choose whether to protect cultural relics 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 to protect cities with a long history in a modern way , and to create economic benefits with the culture we have protected , is a road in line wit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英文一会给你北京现代化报告2007——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研究 项目代码 : KT0703 完成单位 :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北京市统计局 研究人员 : 获奖情况 : 第一章 创新型城市理论 一、创新型城市的含义 课题组认为: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整个城市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具备了维持不断创新的人才和投入的动力基础,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可靠高效的创新保证环境。 简单地说,创新型城市就是一个城市的创新要取得一定的效果,要有足够的动力和良好的保障条件。 其中,创新效果是指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直接效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间接结果。 创新动力是指创新活动主要依靠人才和财力来推动,人才和财力是推动创新的两个车轮。 创新保障是指创新活动顺利、高效开展所需的硬条件和软环境。 二、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 “创新型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提出来的,但作为 “创新型城市”理论的渊源,最早是在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一词。在此之后,学术界对创新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大体形成了三个主要方向: (1)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研究(始于1912年) (2)对 “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3)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该方向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熊彼特对创新的研究。 创新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了一种新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了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了一个从未进入过的新的市场;(4)控制或“掠取”了新的生产原料和半成品的供给来源;(5)实现了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 第二阶段:熊彼特之后对创新的研究。 熊彼特之后对创新的研究可以分为两条线路:一条是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一条是对制度创新的研究。 (二)创新系统研究 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 国家创新系统(也称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提出的。至今,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弗里曼。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 (2)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转。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司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1992)提出来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 (2)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3)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4)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 (5)区域创新过程研究 (三) “创新型城市” 理论 西方学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 (1)兰德瑞的“创新型城市” 英国的查尔斯•兰德瑞提出: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高技能劳动力;激励、引导的规制;动态的思想家、创业者和实干家;独立人格的人;充分的智力基础设施;完善的内外通讯联系;企业家文化;创造性的火花冲突;动态和紧张的平衡能力。 (2)詹姆斯•西门的“创新型城市” 英国的牛津大学的詹姆斯•西门指出:知识经济下的城市竞争力的形成根本要靠创新。创新型城市的成功主要依靠两种核心“城市资产”:一是高质量的知识劳动者;二是便利的基础设施和通讯。 我国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城市创新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我国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个案的分析上,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国内对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相关提法包括:学习型城市、智能型城市、高科技型城市等。 三、结 论 课题组认为: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取得理想的创新成果,即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城市的发展,这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而创新型城市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创新人才和创新投入两大主要动力来推动,创新人才和创新投入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两个车轮;创新型城市目标高效顺利的实现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作为保障。 第二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 一、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 (一)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1.高校布局调整。重点推进“2+2+X”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即以复旦为核心的“杨浦大学城”和以交大为核心的“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南北两个高校集聚地建设,“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东西两个大学园区建设,以及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高校建设。 2.实施聚焦张江战略。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推进“一区六园”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3.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抓紧建设一批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积极筹建若干国家级实验室 4.创新支持体系建设。推进以五个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支持体系建设。(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科技创业投融资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 5.国际化人才战略。推进了“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 在CEPA框架下实施“引进千名香港专才”计划,建设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二)天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 1.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2.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建立以高新技术支柱产业为标志的产业结构。 4.把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导向。 5.建设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6.建设有利于科技资源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三)深圳:打造“四大高地”,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 1.产业高地。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超过45%。 2.企业高地。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这集中体现为“四个90%”,即全市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3.自主知识产权高地。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均列第3位;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4.人才高地。全市拥有61万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总量接近100万,形成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氛围。 (四)西安:建设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型城市 1.“两区两基地” “三园三中心”的创新格局 基本形成了以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为主体、以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和韦曲航天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两区两基地”创新区域和产业构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大、西工大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安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西安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西安光电子专业孵化器三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2.突出一个重大专项,明确三个重点,启动四大创新工程 一个重大专项,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个重点导向,即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军民技术融合、科技创新联动;四大创新工程,即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新农村建设促进工程、科技平台建设工程 3.整合军工科技资源,探索和实现西安科技产业的新突破 探索军民融合的创新机制和产业化模式,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示范园建设,整合军工科技资源优势,抓好对西安区域经济具有显著影响的军民融合技术项目的培育和推广。 二、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纽约: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打造世界第一金融中心 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制,同时依托“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之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对人力资本及知识资本要求极高的生产者服务业,通过知识来提高产业附加值。 有针对性地为各产业培养专业人才。纽约市几十所高等院校纷纷筹建与知识经济衔接的新专业,为企业界培养业内精英。 重视科技,利用联邦资金,纽约在市区开辟出“高科技产业研究园区”, 联合众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研力量,大力研发高端科技产品。目前纽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导产业。 (二)硅谷:十条经验 (1)良好的游戏规则,包括法律、法规、体制和管理。 (2)知识密集与新的创意能够得到广泛交流。 (3)流动的高质量的劳动力。硅谷是吸引人才的磁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不断地涌向硅谷。 (4)成功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 (5)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体制,才华与能力主宰硅谷的一切。 (6)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的良好氛围。 (7)开放的创业环境。 (8)产、学、研互动。 (9)企业、政府与非盈利机构的合作。 (10)高质量的生活,吸引各地人才来此创业(11)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机构,融资、律师、猎头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咨询顾问等。 (三)日本东京:创新型城市政策 东京从2000年起,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对信息产业增加25%的科研税务贷款、设立软件研发免税储备金、意外损失储备金制度,免征技术开发资产税7%;建立了振兴地方技术的特别贷款制度,高新技术企业可使用低息长期贷款,贷款年限可长达25年,利息优惠10%。 专门成立了小企业金融公库,对高新技术小企业发放年息仅7%的特别贷款。此外,政府在选择支持项目时,倾向日本原来薄弱的基础性原创领域;国家资助高校研究者“共同”开发的成果,个人可得专利收入 50-80%;政府还鼓励产业界与高校建立“共同研究中心”,由科技厅专款补贴。设立供高科技小企业上市的OTC股票交易市场,为众多高科技小企业迅速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英国伦敦:创意产业和传统金融服务业并举 伦敦成功借助于创意产业而实现了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创意产业每年为伦敦市带来近210亿英镑的产值以及40万个就业岗位,仅排在金融服务业之后,成为带动伦敦市经济发展、提升伦敦城市竞争力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伦敦市政府特别关注企业创新在构建创新型城市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重点扶持中小型企业。为此,伦敦市构建“知识天使”网络,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服务的理念提供给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知识天使”会鼓励企业创新者参加或形成网络, 并协助他们申请创新基金。伦敦大力开展“青年展望项目”和“教学公司项目”,以鼓励青年在创建创新型城市中发挥作用。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立起学校-产业-研究所之间的有效创新平台和运行机制。 通过大力发展和提高城市创新品牌,并向各种机构宣传、沟通城市创新战略目标和愿景,来提升市民创新者意识,营造创新文化。 三、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总结 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建设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 3.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体系 4.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5.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6.重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第三章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 一、现有的相关评价体系回顾 1.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衡量各国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序号 具体指标 序号 具体指标 1 R&D支出 12 科技论文 2 人均R&D支出 13 学校科学教育状况 3 R&D支出占GDP比重 14 青年对科技的兴趣 4 企业R&D支出 15 诺贝尔奖 5 企业人均R&D支出 16 人均诺贝尔奖 6 全国R&D总人数 17 授予国民专利件数 7 全国每千人中R&D人员数 18 授予国民专利件数增长率 8 企业R&D总人数 19 国民在国外获取专利件数 9 企业每千人中R&D人员数 20 专利和版权保护 10 基础研究 21 有效的专利数 11 理工学士学位 22 专利生产率2.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杜辉提出的评价创新型城市的指标体系 (1)区域技术对外依存度),权重20%; (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权重20%; (3)发明专利占全社会专利申请量的比重,权重15%;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权重15%; (5)研发投人(R&D)经费占GDP的比重,权重15%; (6)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权重15%。 3.美国理佛罗里达教授提出的评价城市创新程度的指标体系指标 具体指标 创造性劳动力排名 专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 高科技排名 高科技产出的比重 创新排名 人均专利数 多样化排名 当地同性恋家庭数4.科技部提出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标准 科技进步环境 科技人力资源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万人) 500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人) 12 科研物质条件 每名R&D活动人员新增仪器设备费(万元/人) 8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 3 科技意识 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量(项/万人) 100 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系数(%) 200 万人吸纳技术成果金额(万元/万人) 200 科技活动投入 科技活动人力投入 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人/万人) 10 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 70 科技活动财力投入 R&D经费支出与GDP比例(%) 5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 5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6 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以技术引进为100) 300 科技活动产出 科技活动产出水平 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篇/万人) 5000 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数(项) 5 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项/万人) 3 技术成果市 场 化 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万元/万人) 200 万名R&D活动人员向国外转让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万美元/万人) 500 高新技术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 业 化水 平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30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 40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4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 100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 高技术产业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50 高技术产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 20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收入利税率(%) 50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8 亿元投资新增GDP(亿元/亿元) 8 综合能耗产出率(元/千克标准煤) 42 环境改善 空气质量指数(%) 100 环境污染治理指数(%) 100 社会生活信 息 化 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台/百户) 100 万人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数(户/万人) 2500 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户/百人) 675.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创新型国家指标体系领域 指数 监测指标 2020年目标值 创新资源领域 100 1.经济活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 9 2.20-29岁人口中新毕业的理工科学生所占比重(%) 2 3.20-24岁人口中受过中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 5 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3000 知识创新领域 100 1.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5 2.中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所占比重(%) 2 3.基础研究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 15 4.信息通讯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 3 技术创新领域 100 1.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 7 2.创新费用投入强度(%) 3 3.企业研发经费中对大学和科研机构支出所占比重(%) 6 4.享受政府创新资助的企业所占比重(%) 7 创新水平领域 100 1.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件) 7 2.百万人口工业设计授权数(件) 4 3.百万人口商标注册数(件) 4 4.国际科技论文引用率(次/篇) 8 创新影响领域 100 1.高技术产品出口占世界市场的份额(%) 16 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 35 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20 4.高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 2 创新型国家总指数 100二、创新型城市评价的定位及体系结构 1.创新型城市评价定位 课题组对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是对某一个城市在某一时点所达到的创新水平的一种状态评价,而不评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这也是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出发点。 2.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结构 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课题组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应从创新效果、创新动力和创新保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创新效果是指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效果。创新型城市要在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两个方面取得相应的成果 ——创新动力主要是指创新人才和创新投入。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活动主要依靠人才和投入来推动。 ——创新保障包括创新硬条件和软环境。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活动要高效、顺畅的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为保障。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英文版

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我们面临着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历史重任。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21世纪武汉在全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顺应全球城市发展趋势,把城市化作为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将为我市在城市竞争中赢得新优势、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历程?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及其它非农业人口,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和不断产生新的城市,从而使城市人口增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城市化水平主要以城市人口集中度的指标来衡量,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建国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28%提高到2001年的2%,小城镇发展到118个,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发展历程。?  1、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949-1957年)。  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协调发展时期。我市非农业人口由105万增加到213万,城市化率由28%上升到50%,年均递增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工业化处于发展初期,工业化率(限于数据原因这里指非农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平均增长7个百分点。没有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和就业的政策限制,城市化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工业化建设大体同步。  2、城市化发展波动时期(1957-1978年)。  这一时期我市的城市化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失误的影响,经历了较大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阶段。  “大跃进”导致的过热阶段(1958-1960年)。三年内城市人口增加27万,城市化水平由1957年的50%上升到4%,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此时国民经济的增长无力支撑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农业的掠夺式经营已严重地损害了农业生产条件。从1961年开始,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衰退,使城市人口明显下降。  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后以停滞和衰退为主的波动阶段(1960-1978年)。为了应付国内的严重经济危机,动员城市人口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强制性地减少城市人口,同时减少市镇设置。从1960年到1962年,我市城市人口净减少25万,城市化率由4%下降到5%,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随着1964-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适度放松了人口管制,到1965年,城市化水平回升到50%。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濒临崩溃,大量城市居民被遣返农村,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举家下放农村,到1969年城市化率下降到8%,之后城市化水平徘徊在46%-47%之间。  “文革”后的政策调整造成的城市化水平恢复阶段(1978-1985年)。大量下乡知青、下放干部回城及大学招生等,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4%上升到1985年4%,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是强制性向农村疏散人口而出现的反弹现象,相对应的是工业化水平下降,非农就业没有明显增长,并不具备支持城市化增长的经济基础。  2、城市化水平缓慢增长时期(1985-2001年)。改革开放后,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8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使农村非农就业大幅增加。再加上这一时期出台的降低设镇设市标准、放宽农民进镇落户条件等政策,提供了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户籍管理体制仍然限制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尤其是受“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我市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仅由4%提高到2%,年均增长24个百分点。  二、武汉市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01年我市城市化率高于全国水平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9个大中城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但是城市化水平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般来说,在工业化时期,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发展趋势。据发达国家的数据测算,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997。1985年到2001年,我市工业化率由2%上升到7%,增加7个百分点,而同期城市化率仅由4%上升到2%,增加8个百分点。二是城市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2001年我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5个百分点,低于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5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不仅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扭曲。?  2、城郊小城镇规模偏小,档次不高。我市城市化发展缓慢,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人口在15-20万左右的中等规模的小城镇,难以形成与主城区相对应的人口和产业规模,导致主城区产业难以向小城镇疏散。2001年全市小城镇118个,平均每个镇人口6440人左右,约每70平方公里有一个小城镇,呈分散化等距离均匀分布,近郊和沿长江密度稍大。常住人口8万人以上的小城镇仅4个,5-8万人的8个,3-5万人的27个,常住人口3万人以下的小城镇有79个,占67%。我市小城镇不仅规模偏小,而且建设标准低,缺乏特色,不少小城镇处于沿路一字拉开式的"马路经济”的低级阶段,“镇不像镇,村不像村”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大量基础设施达不到合理规模,各项服务水平较低,致使小城镇难以吸引人口与产业的快速集聚。?  3、主城区人口布局有待完善。主城区人口密度偏高,尤以二环线以内最为突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831万,主城区常住人口481万,人口密度为5417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市947人/平方公里的水平。主城区人口80%左右居住在181平方公里的二环线以内,人口密度高达2万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不足50平方米。而纽约人均用地为110平方米,东京为82平方米,香港为150平方米。二环以内人均用地与我国1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标准相距甚远。人口密度偏高带来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  4、产业同构情况突出,未形成互补型的结构优势。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体系缺乏科学规划,功能布局不合理。主城中各区之间未形成互补型的产业分工体系,缺乏关联度强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没有大规模强有力的产业链作支撑,作为主城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不强。小城镇各自为政,缺乏从全市角度和长远角度出发考虑产业布局和发展,相互之间未形成有机联系的合理功能分工,产业同构情况严重。大量小规模重复建设产生了资源浪费、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市场恶性竞争、污染环境等问题,致使小城镇之间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土地集约使用等方面比较效益不明显,影响集聚效益的发挥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制约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1、国家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城镇化方针。这些政策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转移。多头管理和职能分割也是我市城市化缓慢发展的主要障碍。公安局和计委负责人口迁徙和户籍管理政策,民政局负责设市和设镇审批,规划局负责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建委负责城镇建设和规划,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核定等等。至今仍然没有从城市化进程和转移农业人口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制定人口转移的目标、途径、投资、用地以及相应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下机构设置和规划问题。  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城市相对完善的服务管理功能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人口有很强的吸引力,大量农业人口拥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据估算,我市每年的流动人口为100-120万人,其中约有60万人为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这些人口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制约,很难在城镇落户,即使安家,其子女教育、家属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很难落实,使其具有暂住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此外,我市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城市特有的“城中村”现象,如洪山的井冈村等,全村已没有一分耕地,没有一个从事农业的人口,村民生活方式也已经与市民并轨,成为事实上的城市居民,但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这些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给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3、土地政策的制约。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土地承包权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农村二轮承包已基本完成。一些农民尽管已长期从事非农产业,所承包土地也早已由他人耕种,但在转户中要他们完全放弃承包权及其收益,则感到难以接受。农民转户后只能购买商品房,失去宅基地对其来说是利益上的损失。因此出现了大量“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现象。目前,各地正在探索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收益兼顾的路子,但尚待进一步规范和获得法律的确认。目前的土地政策不仅制约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聚集,同时也导致土地转让和置换困难,使得小城镇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4、投融资体制的制约。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而投融资体制改革尚处于起始阶段,缺乏有效的手段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的介入,依靠乡镇政府自筹和向农民、企业集资解决,操作不规范,法规依据不足,易在企业和农民中引起矛盾。政府本身投入不足和投融资体制不畅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以及城镇形象的转变,影响武汉的城市化进程。  三、未来五年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初步构想?  (一)指导原则:?  1、尊重规律,积极稳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市情和未来城郊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放开城乡要素市场,塑造各类城镇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结合城郊各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优势,区别制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梯度推进。?  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与经济社会进步、农村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思路:  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完善主城布局和功能分区,高起点建设一批卫星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形成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产业优化、城乡优势互补的主城——卫星城——小城镇为轴线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  ——2007年城市人口810万左右,非农业人口由目前的449万增加到550万左右,城市化率达到68%。?  ——2007年主城常住人口控制在480万,与目前水平持平,发展人口规模15万人的卫星城8个,转移农业人口60万。?  ——2007年发展人口规模5万人的中心镇30个,转移农业人口30万。扩大80个小城镇规模,转移农业人口10万。  空间布局:城镇体系由三级构成,各级城镇主要沿长江、汉水、京广铁路、318国道、轻轨等主要发展轴,呈轴射状圈层分布格局。?  第一级:主城。发展三个核心功能区和一个环城居住带。发展汉口地区金融商贸服务业核心区,武昌地区教育科技产业核心区,汉阳地区文化旅游和现代制造业新城核心区。在二环和三环之间开发建设由8个居住新区形成的环城居住带。?  第二级:卫星城。重点发展距主城15-25公里左右的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前川、邾城、纱帽8大城市型卫星城。?  第三级:小城镇。发展金口、滠口等中心镇30个。扩大80个小城镇的规模。?  (四)制订城市化发展目标考虑的几个因素:?  1、充分考虑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对城市化的要求。我市“十五”计划提出,“通过10-15年的努力,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文明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武汉市要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并在未来15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最初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但两者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经济逐步从工业化拉动转变为城市化拉动,促使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所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必然选择。?  2、充分考虑强化武汉区位优势对城市化的要求。我国城市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菱形空间结构。京津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也是21世纪武汉抢占全国城市竞争制高点,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要强化武汉的区位优势,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是发挥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作用,提高城市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市城市化率目标为2007年达到68%。如果仅从武汉市城市化水平发展的趋势来分析,未来五年我市城市化水平不会高于“九五”年均增长32个百分点的水平,而达到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国内外城市化经验表明,一个时期的城市化速度直接受经济增长和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从“十五”开始,我市经济已全面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重点将转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未来五年,我市GDP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2%,远高于国家7%的水平,这将对我市城市化水平以高于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构成基础性支撑。?  4、充分考虑体制创新对城市化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未来五年,我市围绕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将在体制和政策上有所突破,解除制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如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体制障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保障,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等。我市目前2%的城市化率是以户籍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的,近郊聚集的大批有稳定职业的“准市民”和“城中村”的“农民”都未计算在内。如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率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未来五年的体制和政策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我市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充分考虑主城经济、人口和环境的承载力。期望通过主城来吸纳农业人口是不现实的。一是因为主城人口密度偏大。目前,主城区已有常住人口480余万,二环线以内人口密度高达2万人/平方公里。二是主城就业已呈超饱和状态。目前下岗职工中仍有5万人未实现再就业,每年还有数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三是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所需政府支出较大,政府财力无法支撑大量新增人口对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要求。四是文明素质较差的外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必然会对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等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主城人口宜控制在目前的水平。?  6、充分考虑卫星城和小城镇的人口容量和发展潜力。郊区小城镇相对于主城区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较低,传统体制包袱较轻,与农民的“距离”较近,人口密度不太大,市场经济发展较具活力,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的潜力较大,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依靠力量。2007年城市化率提高到68%,非农业人口由目前的449万增加到550万人左右,约有100万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发展人口15万人左右的8大城市型卫星城,可容纳人口120万,转移农业人口60万;发展人口5万人左右的中心镇30个,可容纳人口150万,转移农业人口30万;扩大80个小城镇的规模,可转移农业人口10万。卫星城和小城镇转移农业人口100万是可行  (四)武汉城市化发展的重点:?  1、主城。主城建成区面积2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集中了全市4%的人口,是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城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控制主城规模。改变过去向外围摊大饼蔓延式扩张的城市发展道路,严格控制主城用地规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主城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为主。主城的空间布局应采用集中的“建高层、低密度"形式,腾出大量绿化休闲等公共用地空间,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二是调整主城人口布局。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应逐步疏散主城人口,未来五年以疏散二环线以内人口为主。到2007年,在181平方公里的二环线以内,按人均用地50平方米考虑(2020年目标为80-100平方米),人口宜控制在360万以内,约需疏散25万左右人口,年均疏散5万人左右。考虑到目前我市汽车拥有率低,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完善等条件的制约,主城区人口主要向10公里以内、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的近郊疏散。未来5年开发建设后湖、古田、王家墩、四新、南湖、徐东、罗家港、关山8个环城居住新区,引导二环线内居住人口向外围疏散。同时加快居住新区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社会公益设施的配套与改善,增加近郊居住新区的吸引力。三是优化主城功能和产业布局。在主城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合理的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沿长江、汉江自然地理分割强化功能分区,形成汉口地区金融商贸服务业核心区,武昌地区教育科技产业核心区,汉阳地区文化旅游和现代制造业新城核心区,重点发展汉阳新城,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武汉。完善产业圈层布局,引导产业从内向外的产业梯度转移。二环线以内以第三产业为主,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商贸、金融和服务业,构筑中央商务区,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搬迁到二环线以外;在三环线沿线以第二产业为主,形成几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群,重点建设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三大核心增长极为依托的新经济增长带。?  2、卫星城。未来5年实施以建设郊区卫星城为突破口,带动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点面结合战略。重点发展距主城15-25公里左右,人口规模15万人左右的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前川、邾城、纱帽8大城市型卫星城。主要承担疏散主城人口,容纳农业转化人口、联结主城和一般集镇及乡村等功能,成为主城产业转移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基地。卫星城在建设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主城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卫星城应与主城之间形成互补型的产业分工,可将不宜在主城发展的工业迁到卫星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加强与主城之间共用基础设施的合作共建,如共建连接主城区的轻轨等。二是处理好与其他卫星城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各卫星城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地理区位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城市。如阳逻可发挥长江的水运优势,建设集装箱转运枢纽,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常福可发挥邻近沌口汽车城的优势,发展与汽车相关配套的机电工业,形成工业新城。要避免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同化现象。三是处理好与周边小城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卫星城可与周边小城镇形成垂直型的产业链分工体系,提高城镇之间的分工效益,扩大区域聚集规模经济,通过卫星城引导和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

免收版面费杂志一、教育类:《高教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教育》月刊综合版;《师道》高考版;《广东第二课堂》卫生职业教育二、农、林、牧:1中国果树 核心刊物;农产品加工;肉类加工三、财经类:审计与经济研究财经科学财经问题研究证券市场导报上海经济研究中国改革投资研究财会月刊上海会计经济研究参考财政研究经济学家经济研究经济科学世界经济财经研究新疆农垦经济改革中国改革报�6�1理论周刊经济学消息报经济学动态决策咨询经济评论上海保险上海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文汇当代经济科学经济管理管理世界学术交流北方论丛管理科学金融教学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厦门大学中国国情国力《企业研究》《企业管理》银行家统计研究江苏企业管理广东商学院学报金融理论与实践《中国物价》武汉大学的《经济评论》《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四、化工、材料、建筑、能源、《材料保护》中国粘结剂:核心电镀与涂饰,核心中国涂料 化工技术与开发电镀与环保钢铁钒钛《涂料工业》《化工科技》《绝缘材料》化学建材>><<节能与环保>><<电池工业>><<电源技术>>核心《钢结构》《建筑结构》《施工技术》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化工化工中间体胶体与聚合物岩土工程技术建筑结构施工技术 <现代城市研究〉五、电子、电器、机械《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对抗》《航天电子对抗》,《电声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变压器:核心电力自动化设备:核心高压电气:核心《燃气轮机》《河北农机》六、学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核心刊物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石河子大学学报七、医、生物类:《中医杂志》《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运动医学《医商网刊》《生物加工过程》九、其他中国铁路、综合运输、探索、天府新论、江苏省盐业信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 英文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国基础科学>>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会英文

从这个项目的一个报告在2002年12月发表了。 This报告显露了进一步需要的一些新的区域 research项目的活动和第2部分被发射了。 钥匙 这里issues是在材料之间的热传递,液体和气体。 从这个项目的A报告在2003年12月发表了。 Theobjective第3部分是建立火之间的一个链接and被暴露的处理设备。 一个完全模型应该 可能显示从火的作用对的be开发了 exposed组分在一个交互式过程中。 执行 further研究工作到这个主题,第4部分里很可能将 be在2005年发射的。 宗旨将集成结构 strength到模型里。控制哲学。 表现根据章程。 It是重要强调挪威HSE 石油活动的regulations是基于的表现 而不是规定的[7]。 支持章程 by指南和指南描述方法达到 the功能要求和目标。 通常指南 提到国际和全国标准。 因此它是 知道的管理者的important能哪个标准是多数 例如relevant,有关火技术问题。 这是 why PSA在挪威支持这个项目。 处理设备的保护的Requirements反对 对处理设备的消防的Requirements是 在章程的stipulated与设计和装备相关 在石油活动的facilities等区分This部分 say : 消极防护使用的‘Where,它如此将被设计得 至于给相关的结构和设备充分火 关于承重物产的resistance,正直和 在一个定尺寸’期间的insulation物产在 guidelines这进一步被阐明那: ‘for气体和液体填装 vessels和管子部分,被动消防应该是 防止破裂的sufficient在降压之前运载 ’在这个部分提到的相关的标准是 NORSOK S-001。 这个标准有以下热流 values :安全的问题补充:New平台概念–新的挑战 During最后岁月我们被介绍了给新 开发的石油燃气油田的concepts在挪威。 这 主要concerns发展在深水区域,深比 traditional发展(70-150m)。 石油活动 也移动在挪威人的are进一步北部大陆 北方地区暗示更加苛刻的天气情况,和 also环境问题。 因此It是有的重要好能力和 knowledge在HSE区域,当开发新的领域时。 design必须根据很好证明和有大量文件证明 但是基于表现的章程也是 开发的操作员的opportunity能其他技术解答 with安全水平和在指南描述的那些一样, ,只要遵照必需的安全水平能bedocumented。

你好!EssayMIN为您解答!为了满足不同学科的特定需求,Reference样式也因此发展的五花八门不同学科使用的4个不同Reference Format。下面EssayMIN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类型:现代语言协会(MLA):MLA风格被广泛应用于人文,因为此风格适用于文学和人的档案资料美国心理协会(APA):APA风格广泛用于社会科学,因为格式符合定量研究和分析芝加哥风格(CMS):Chicago风格主要由两种风格组成注释和书目:人文中应用广泛,因为它适用于各种引用源作者和日期:Chicago风格适合学术文章和书籍,主要用在科学类文章中科学的样式和格式(CSE):CSE风格适用于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和数学科学  Reference Format相似之处:MLA,APA,CMS它们都是文本引用和参考列表结合的形式APA和CMS都要求注明引用源刊登的日期所有引文风格都需要有引用内容的数目列表,根据所使用的风格的指南,这可以称为”作品引”,”参考”或”参考书目”Reference Format不同之处:CMS风格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版本和其它风格不是很相似,因为它用了脚注,而不是在文章中引用科学的风格在每一段引用末尾都标记数字,按它们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引用列表不按字母顺序排列,而是遵循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用一个Reference Format?作者都是出于不同目的给不同的人看,所以Refenence风格也要随之改变继续使用不同引文风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就是学科差异和传统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引用不同类型的资源,给不同的人看,所以标准不同也是正常的例如,大多数研究者在社会科学中更频繁引用学术性的文章,而人文学科的研究人员需要举出各种引用源的类型,像个人信件或首版作品渐渐的可能为了规范学科内的引文格式,美国心理协会创建了风格指南组织,搜集了各类常在各自领域中使用的作品最早的这些风格指南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并且也通过了鸽子学科组织的审核这意味着传统风格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和改进人们都已经适应了不愿意采用新的风格了他们也同样认为新风格不一定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需求感谢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02年12月由此项目发表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些新的领域,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项目的第2部分已经开始。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材料,液体和气体间的转换。 2003年12月基于这个项目发表了一份报告。其中第3部分的内容是建立消防本身和外露加工设备之间的联系。应该发展一个完整的模式显示外露部分火灾互动过程中的影响。完成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4部分很可能将在2005年推出,目标是将结构强度集入模型中。管理的哲学。表现基于规章。 重要的是要强调挪威的HSE法规用于石油活动的使用并不是依靠指令[7]。该条例是有指引指导,这些指引描述实现功能要求的方法和目标。通常的指引是指国际和国家标准。因此,监管机构的重要性在于是知道哪些是最相关的标准,例如有关消防技术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挪威PSA是支持这个项目的。 保护加工设备防火的要求:加工设备的防火要求的规定是按照有关设计和设备安装规定,即石油活动第28节 这一节说:'在使用被动保护的场合,设计应以使有关的结构和设备在一定规模的火灾中有足够的抗火方面的承载性能保持完整性和具有保温性。指引中进一步指出:'对于承载气体和液体的船只和管道部分,被动防火应足以在减压前防止破裂。有关标准中提到的部分是NORSOK S-001。该标准具有以下热通量价值: 新的平台概念-安全管理的新挑战 在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就在挪威发展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介绍新的概念,这些发展主要是在深水地区,深度超过传统区域( 70-150米)。石油开采活动也正进一步向北挪威大陆架退移。北部地区意味着更恶劣的天气条件,同时还有环境问题。 因此,在新发展的油田时有良好的HSE领域的能力和知识是很重要的。设计必须基于很好的证明和记录的技术。但是,基于表现的规章也有给了开发者机会去发展新的技术方案具,有同样安全等级,如同安全指引所述,只要是符合规定的安全水平的要求可以有案可查。补充: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或简单地用HSE MS(Health Safety and Enviromen Management System)表示 。HSE MS是近几年出现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体系。它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之大成,体现当今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大城市环境下的规范运作,突出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石油天然气工业 实现现代管理,走向国际大市场的准行证。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市石油勘探开发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积累的成果,它体现了完整的一体化管理思想。

经常写论文的同学都知道,在写Essay时,参考文献Reference的格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澳洲读大学有两种reference系统是被广泛接受的:哈佛大学文献参考系统(Harvard referencing system)和APA系统(LaTrobe大学两种方式都接受)。想了解英文reference格式?点击这里:英文reference格式详解?下面我们就以Harvard referencing system为例,向大家介绍如何正确规范得写reference list。文章的后半段AUS会以图文的方式给大家介绍如何使用La Trobe大学网站查询这两种参考文献系统。一、正文中国外的文献引用方法和中文有很大的差异性,中文引用喜欢照搬别人的原话,但英文一般不这样,要自己归纳别人的观点,或者说别人做了什么研究,结论怎么样啊。总之最好不要原文照搬。(一)文中不出现作者姓名如果引用作者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观点,就在这句话的末尾加(),()内要标注作者的姓名和该文章出版的年份,如(Author2005)。反是有引用的,不管是从报纸上来的、还是书本、论文都要标。如:Making reference topublished work appears to be characteristic ofwriting for a professionalaudience (Cormack 1994)如:(Jones1946;Smith 1948)如:Recent research hasfound that the majority of……(Green et al 1995)(二)文中出现作者姓名如果正文中出现了作者的姓名,如 xxxsaid/ concluded/ suggests…则在姓名后面加(),()内只要标注年份即可,如(2005)。如:Cormack (1994, 32-33) statesthat 'whenwriting for a professional readership, writers invariably make referencetoalready published works'如:Jones (1946) and Smith(1948)have both shown……如:Green et al (1995) foundthat the majority ……(三) 其他情况如果一个作者同年出版了两本书,如2005年,要这样标:(Author2005a) 或 (Author2005b);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多篇报纸文章,要表明这篇报纸文章的具体日期,如(TheGuardian, October 18, 2005)。二、文末在文末还要列个参考文献列表。英文不用像中文那样标1234等,只要按照正文中的引用次序依次排列就可以了。(一)一个作者1、引用书籍:姓氏,名字的首个大写字母, 年份 书本名称(斜体)第几版 出版社地点:出版社页码如: Redman, P, Good essay writing: a social sciences 3rd London: Open University with S2、期刊姓氏,名字的首个大写字母, 年份 文章名期刊名(斜体),第几卷(Volume)第几期(number),页码Perry,C, What health care assistants know about Nursing Times,97(22),63-Boughton,JM, The Bretton Woods proposal: an indepth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42(6), 564-3、电子书Fishman,R, Therise and fall of [e-book] Chester: CastlePAvailable at:uk / E-books [accessed 5 June2005]4、从网上下载的论文或者是电子杂志姓氏,名字的首个大写字母, 年份 文章名期刊名(斜体),第几卷(Volume)第几期(number),页码 网址Jenkings,R, Clashing with ARIADNE, [Online]Issue 21,10 SAvailable at:-cache/ [accessed2 December 2004]5、报纸上的文章姓氏,名字的首个大写字母, 年份 文章名报纸名(斜体),改文章发表的日期,页码页码Slapper,G, Corporate manslaughter: new issues for The Times, 3 S4-(二)两个作者两个作者之间用and 或者&链接,其他同(一)如:Kirk, J & Munday,RJ, N 3rd Bloomington: IndianaUniversity P(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作者列出第一个作者之后,加et (等等的意思),其他同(一)如Grace, B et , A history of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初审一般是杂志编辑审。《现代城市研究》创刊于1986年,是南京市建设委员会主管、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据2020年1月《现代城市研究》官网显示,该刊编辑委员会拥有特邀顾问1人、顾问4人、委员24人。 据2020年1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现代城市研究》共出版文献4795篇、总被下载1933024次、总被引48965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511、(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791。据2020年1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现代城市研究》载文量为4072篇、基金论文量为1629篇、被引量为30201次、下载量为125374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现代城市研究》影响因子为21,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1041名。

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 索引序列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英文作文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英文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英文版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会英文
  • 现代城市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