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园艺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园艺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园艺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刘孟军,男,汉族, 1965 年 4 月生于河北省望都县王文村,博士后。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兼任国家科技部红枣咨询专家,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果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园艺学报》编委,河北省专家献策团专家,河北省青年科协副主席。同时还兼任国际园艺学会枣属植物工作组主席,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理事长,国家林业局枣产业专家组组长,河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

方智远(2-1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蔬菜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9月3日生于湖南衡阳,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8月份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5~11先后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所党委书记。现任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环境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主编,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学校的兼职教授。从1970年开始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蓝育种课题组组长,与课题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后又相继育成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20余个,并在全国30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1979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选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达到100%、经济性状及配合力优良的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并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5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甘蓝新品种,并开始大规模进行制种利用。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农业部科技重点项目、948项目,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咨询、评估。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0余部,主要有《甘蓝栽培技术》(1991年)第一作者;《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1996年)副主编;《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1999年) 副主编;《蔬菜学》(2004年)主编。先后在《Euphytic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蔬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

园艺学报编辑部主任

杜永臣 博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所长,番茄育种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学术委员,农业部全国番茄区域试验负责人。主要从事番茄遗传育种和抗逆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和抗逆材料的鉴定、筛选技术;利用分子标记、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现代育种技术筛选和创造抗逆、抗病、优质育种材料;选育保护地和露地番茄优良新品种;研制国家番茄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及番茄产品质量标准等。截止到2011年,“九五”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番茄育种专题的“番茄耐低温材料选育研究”、“番茄抗病材料选育研究”、“番茄育种技术研究”、农业部“948”项目、教育部、人事部回国留学人员资助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项目11项。 育成的“保护地番茄优良品种中杂9号和中杂8号”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人第3名,两品种已累计推广250多万亩,创经济效益5亿多元。特别是中杂9号成为了北方广大粉果番茄种植地区保护地生产的主栽品种。主持选育出的“中杂12”保护地番茄新品种2000年通过河北省和北京市品种审定。最新成的“中杂11”番茄获国家攻关后补助二等奖,并在2001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截止到2011年,共发表论文30多篇。 孙日飞 博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副所长,白菜育种课题组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学科带头人。兼任北京蔬菜学会副秘书长,《园艺学报》编委,《中国蔬菜》编委,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专家,第五届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国家推广计划专家。主要从事大白菜遗传育种研究。截止到2011年,主持“八五”、“九五”国家攻关课题和农业部重点高新技术与基础研究及重点开放实验室项目、国际合作欧盟项目10余项。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蔬菜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2001AA241121” 课题首席科学家。主持十五攻关重大专项“中南地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主持十五攻关“大白菜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大白菜自交不亲和基因的分子鉴别”研究。首次在国内育成了无苗期黄化,有蜜腺,生长和结籽正常,转育容易,育性稳定的新型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研究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对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建立了理想的培养体系,获得大量小孢子再生植株,这些DH单株正用于新品种培育和分子遗传学研究。首次发现了两个与抗TuMV-C4基因连锁的标记和5个与抗TuMV-C1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1992年“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八名;1995年“用组培获得100%不育群体的白菜制种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第四发明人;1996年“组培繁育大白菜亲本制种技术”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4位。1999年“大白菜2n配子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及应用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5位。 张宝玺 硕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副所长,茄科育种室主任,辣椒育种课题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三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首批跨世纪科技开发与推广带头人,中国农学会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园艺学会辣椒分会副会长,全国蔬菜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政协海淀区政协委员。主要从事辣椒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对辣椒的主要植物学性状、抗病性、抗逆性、细胞生物学、分子辅助选育技术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创新和选育了大批优异育种材料和新品种,育成甜辣椒新品种14个,甜椒的选育在国内处领先水平。'中椒'系列品种在全国的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截止到2011年,参加和主持了国家、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项目、863项目等。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奖) ;早熟丰产抗病毒病甜椒中椒2号的选育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名);优质抗病丰产甜椒新品种中椒4、5号的育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第三名);甜辣椒中椒6号和中椒7号的育成,获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发表论文30余篇。 胡鸿,硕士,研究员,蔬菜花卉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蔬菜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蔬菜贮藏保鲜与采后处理技术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截止到2011年,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863”、北京市有关蔬菜贮藏研究方面的项目30余项。在主要蔬菜采后生理、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以及科研计划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蔬菜流通体系综合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实施”1992年获国内贸易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蔬菜采后处理工艺设计与实施”2001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结合试验研究的进展,共发表论文40余篇。

籍 贯:湖北沔阳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员研究方向:果树生理及品质遗传研究兼 职: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副主编《果树科学》副主编湖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教育部园艺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植物学报) 》编委《植物学通报》责任编辑《落叶果树》编委个人简历: 3~12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系读大学,1981年12月获学士学位 1982~7~121986~6~12199019911992~19941992~19961994~1~11~9~11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助教法国Montpellier国立农学院学习,1985年12月获DAA文凭法国Languedoc科技大学读博士,1989年5月获博士学位法国农业局Drome省研究员法国国立农科院AVIGNON农艺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副系主任北京农业大学果树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果树生理与遗传创新研究组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主任

园艺与种苗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谁

刊名: 园艺与种苗Horticulture & Seed主办: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2095-0896CN: 21-1574/S邮发代号: 8-15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园艺与种苗曾用刊名:杂粮作物;国外农学-杂粮作物创刊时间:198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

是的,编辑部主任是通常的叫法,行业法规里也是用编辑部主任。

编辑部部长和编辑部主任一个职务。叫法不同而已。没有编辑部这个职务。只有部门

编辑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王晓琪编审,现任《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1981-1986年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室工作,1986年4月调入深圳大学,历任《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责任编辑、副编审、编审、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1993-2007年兼任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首届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第一、二届版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编辑学报》编委。长期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1987-2006年曾多次获教育部和广东省期刊优秀工作者称号及优秀编辑学论著奖,同期获省、市优秀作品责任编辑奖12项。

西北园艺果树专刊编辑部主任是谁

八月份出 的 《临界爵迹》与幻城一个类型。但更为玄幻,场面更加宏大。

社长和总编最牛

张钊,字之勉,1915年4月12日生于河南洛宁县西经局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母亲深感穷人受苦的根源在于没有文化,决心再苦也要送子上学。因此,张钊成为张家第一个读书人。1924 年,张钊由私塾转入县立第一高小,1930年考入开封一中,1933年考入北平市第四中学读高中。他深感上学的不易和艰难,因而勤奋学习,成绩优良。1936年,张钊以优异成绩考取武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园艺系(西北农业大学前身),并享受免费生待遇。大学期间,他思想进步,热心于公益事业,连任四年班长,还曾任学生会主席。1938年,他作为学生代表,出席武汉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谒见了周恩来副主席和民盟“七君子”沈钧儒、史良等。从他们的箴言中,学习到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真理,初步树立了为劳苦大众服务的信念。1940年,张钊大学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陕西宝鸡农本局任园艺技术员,1944年调陇海铁路局任三桥农场场长,1945年回到武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员。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更加看清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进一步体验到人民大众的疾苦。1947年9月,他辗转来到兰州,12月被聘为兰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学系副教授,主持园艺教学工作。他独立编写了园艺学、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加工贮藏学等教材,并对兰州的砂田农业醉瓜、白兰瓜的栽培作过深入研究和报道。1950年,兰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到武功西北农学院,张钊任西北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1952年,王震将军根据人民解放军要“屯垦戍边”的指示精神,在乌鲁木齐建立八一农学院,在各省市招聘教师支援边疆建设。张钊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加边疆建设,毅然携7口之家来到新疆,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新疆的园艺事业。他是新疆八一农学院建校初期的主要骨干教师之一。他组织开展全新疆范围的果树资源调查,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他主持苹果抗寒育种30多年,培育出不少抗寒品种(系);促进了新疆苹果生产的发展。在近50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生涯中,他严谨治学,勤于钻研,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园艺科技人才。1978年,张钊任新疆八一农学院教授。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他深感人才的重要,十分关心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以“甘为人梯”的精神,扶持中青年知识分子走上科研、教学的重要岗位。1987年,张钊退休后依然关心着新疆和全国园艺事业的发展,虽年逾古稀,仍不辞辛苦,不为名利,到山区农村指导果树生产。张钊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他担任新疆九三学社教委会主任和新疆八一农学院支社负责人,组织社员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做了大量工作。张钊关心祖国统一大业,为海峡两岸民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竭尽全力。就在他生病住院期间,仍精心安排来访的台湾学者,抱病参加学术报告会,开展科技考察交流活动。张钊曾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理事、《园艺学报》编委及新疆八一农学院园艺教研室主任,并兼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室主任。历任新疆园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和第四届副理事长等职,1978年获新疆科学大会奖,先后获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农学会、国务院和新疆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新疆农学会等颁发的多项奖励和荣誉证书。

  • 索引序列
  • 园艺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园艺学报编辑部主任
  • 园艺与种苗杂志编辑部主任是谁
  • 编辑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西北园艺果树专刊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