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安徽医科大学杂志投稿邮箱

安徽医科大学杂志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

安徽医科大学杂志投稿邮箱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0551-5161103、5161192

安徽医科大学代码是1036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安医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学校历史东南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当年9月10日开学。1927年秋,校董会修订章程,改办大学五年制,专科即停止招生。1928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东南医学院1930年春,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并于1931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核准立案。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入侵,校舍尽毁,师生员工挤往在沦陷后的租界——上海萨坡赛路299号院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1949年上海解放后,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于当年12月底整体内迁安徽怀远县西门岗,以原美国办的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多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1年6月2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批准将学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8月27日,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从皖北怀远迁至合肥市前大街(现长江路)。安徽医学院1952年,学校全部迁建合肥。当年10月,经安徽人民政府批准,东南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68年,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第一附院停办,第二附院被部队占用,附院皖西分院也被国防工办接管,大批教职医护员工下放,人员流散,校舍、设备损失严重。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1978年,安徽医学院被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安徽医科大学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5163人,其中正高395人,副高1052人。校本部教职工1400人,专任教师778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37%,其中正高职称144人,副高职称426人。有35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7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2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8人次担任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10余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称号。截至2014年4月,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骨干教师,卫生部、人事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百人计划”,“皖江学者”特聘教授,高校领军人才等30人次。有16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6人次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3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人在亚洲学术组织担任主席,9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10多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光荣称号。有1个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1名教授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                                    学科建设截至2014年4月,该校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中药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19个省级重点学科,49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临床医学省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公共事业管理、麻醉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口腔医学省级重点学科:药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口腔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药学、老年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传染病、血液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泌尿外、骨外、普外)、妇产科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皮肤科、急诊科、麻醉科、病理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精神医学、儿科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术科研截至2019年7月,学校建有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32个省部级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1个安徽省高校智库;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7年至2012年,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0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9166篇,自然科学类三大检索论文714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2009年至2013年,该校共承担“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近年来保持安徽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校自然科学技术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三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和卫生管理奖各1项。先后以责任作者单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学》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上居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度,该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5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1612篇,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被引92篇223次。该校皮肤遗传研究团队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Nature-Genetics)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继2005年和2006年连续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之后,该校徐德祥和魏伟教授领衔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2001级药理学硕士研究生一科技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9年度,该校自然科学研究再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共有246项项目获得资助(含16项横向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9项;新增1项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973计划项目前期专项,1项863计划专项。发现银屑病、红斑狼疮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三项原创性重大成果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自然遗传》刊载。张学军教授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2011年,该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各类省级奖项16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2302篇,35篇论文被评为“表现不俗的论文”,8篇论文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共有426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97项。2012年,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8项,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优青项目资助。截至2019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5年保持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先后在《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展医工交叉创新研究,积极发展“新医科”。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学校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该校主办了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期答辩与结题验收会、中德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论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国际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22年1月19日,安徽中科庚玖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不好意思,不知道。上网查查呗

安徽医科大学杂志邮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国家级刊物,可以在知网、万方、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另外唯一的官方邮箱: 可以在各大数据库认证。

0551-5161103、5161192试试吧!

0551-5161103、5161192

不好意思,不知道。上网查查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0551-5161103、5161192试试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相关信息,可尝试询问学报编辑部,你若喜欢,便是晴天。

安徽医学杂志投稿邮箱

《医学理论与实践》主办单位: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 国内刊号: 13-1122/R 通信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家科路1号第46号信箱 邮政编码: 050051 电 话: (0311)7050687 E-mail: 《临床神经病学》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 南京脑科医院 社长: 刘宏毅 主编: 张贞浏 副主编: 李作汉 张颖冬 吕传真 侯熙德 李大年 杨任民 丁德云 慕容慎行 郭述苏 冯兆磊 编辑部主任: 余军 刊社地址: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邮政编码: 210029 电话: 025-83700011-6108 E-mail: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337/R 《中国综合临床》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社 长: 闫苏平 通信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建设南路57号《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社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电 话: 3725988 Email信箱: 网 址: 国内统一刊号: CN12-1361/R

看你们发什么类型的了,医学类的论文发表价格比较贵吧好像,之前我们学校医学院的一个研究生就发了几篇,还比较不错错。你要找一个好的编辑才是最重要的。加油,如果你有需要,我就去帮你问问他。采纳采纳!!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首先,要确定好发什么级别和研究方向的文章,然后找到相应的期刊、杂志。然后投稿过去,等到收录用通知即可。 但是,想发医学类核心期刊,确实是比较困难,原因: 1、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2、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 核心期刊正常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且审核严格,退稿、返修几率更大,这意味着在流程上耗费的时间更久;且核心期刊版面有限,投稿竞争更加激烈,即使被录用,排刊也比普通期刊晚很多,因此找些代理机构还是要快些。我去年评职称,就查阅了中文中文期刊在线,发了篇临床医学的,见刊还是蛮快的。

安徽医科大学杂志邮箱号

安徽医科大学代码是1036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安医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学校历史东南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当年9月10日开学。1927年秋,校董会修订章程,改办大学五年制,专科即停止招生。1928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东南医学院1930年春,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并于1931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核准立案。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入侵,校舍尽毁,师生员工挤往在沦陷后的租界——上海萨坡赛路299号院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1949年上海解放后,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于当年12月底整体内迁安徽怀远县西门岗,以原美国办的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多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1年6月2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批准将学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8月27日,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从皖北怀远迁至合肥市前大街(现长江路)。安徽医学院1952年,学校全部迁建合肥。当年10月,经安徽人民政府批准,东南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68年,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第一附院停办,第二附院被部队占用,附院皖西分院也被国防工办接管,大批教职医护员工下放,人员流散,校舍、设备损失严重。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1978年,安徽医学院被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安徽医科大学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5163人,其中正高395人,副高1052人。校本部教职工1400人,专任教师778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37%,其中正高职称144人,副高职称426人。有35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7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2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8人次担任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10余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称号。截至2014年4月,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骨干教师,卫生部、人事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百人计划”,“皖江学者”特聘教授,高校领军人才等30人次。有16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6人次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3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人在亚洲学术组织担任主席,9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10多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光荣称号。有1个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1名教授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                                    学科建设截至2014年4月,该校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中药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19个省级重点学科,49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临床医学省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公共事业管理、麻醉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口腔医学省级重点学科:药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口腔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药学、老年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传染病、血液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泌尿外、骨外、普外)、妇产科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皮肤科、急诊科、麻醉科、病理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精神医学、儿科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术科研截至2019年7月,学校建有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32个省部级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1个安徽省高校智库;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7年至2012年,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0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9166篇,自然科学类三大检索论文714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2009年至2013年,该校共承担“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近年来保持安徽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校自然科学技术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三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和卫生管理奖各1项。先后以责任作者单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学》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上居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度,该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5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1612篇,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被引92篇223次。该校皮肤遗传研究团队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Nature-Genetics)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继2005年和2006年连续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之后,该校徐德祥和魏伟教授领衔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2001级药理学硕士研究生一科技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9年度,该校自然科学研究再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共有246项项目获得资助(含16项横向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9项;新增1项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973计划项目前期专项,1项863计划专项。发现银屑病、红斑狼疮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三项原创性重大成果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自然遗传》刊载。张学军教授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2011年,该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各类省级奖项16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2302篇,35篇论文被评为“表现不俗的论文”,8篇论文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共有426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97项。2012年,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8项,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优青项目资助。截至2019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5年保持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先后在《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展医工交叉创新研究,积极发展“新医科”。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学校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该校主办了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期答辩与结题验收会、中德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论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国际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22年1月19日,安徽中科庚玖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0551-5161103、5161192试试吧!

不好意思,不知道。上网查查呗

  • 索引序列
  • 安徽医科大学杂志投稿邮箱
  • 安徽医科大学杂志邮箱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 安徽医学杂志投稿邮箱
  • 安徽医科大学杂志邮箱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