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科学新闻杂志pdf

科学新闻杂志pdf

发布时间:

科学新闻杂志pdf

自1999年1月创刊以来,面向全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突出权威性、科学性、导向性。 关注、评析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经济、科学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热点问题;及时评价国内外科学发展新趋势、新动向;交流探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科研管理及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 8开48页,四封铜版纸彩印,每月5日、20日出版。2009年改版后,《科学新闻》成为中国第一份服务于科学界核心人群的新闻杂志。其报道团队由为 Science/Nature撰写科学新闻报道的精英领衔,力图用社会化的视角报道科学,用专业化的手法剖析重大科学事件以及科学界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和价值。杂志印刷版隔周周三出版,全年24期,每期重大新闻和独家内容报道量达80页,铜版纸全彩色印刷,并配以珍贵图片。《科学新闻》杂志印刷版可破季订阅。。 《科学新闻》杂志电子版最大程度保留了纸媒杂志的优势:精美的排版、高质量的文章和图片,能够带给读者熟悉的阅读体验。通过先进的技术,《科学新闻》杂志电子版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功能和优势:快速、低成本的传递给读者,方便的保存和携带,支 持全文检索,轻松加入注释等等,从而带给读者更大的价值。《科学新闻》杂志电子版每出刊周的周四上线。

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建议看看该杂志的收稿要求,具体详细的要求。这样才能写好需要投稿的文献,文章自己写好后多校对两次。

新闻与传播杂志PDF版

望采纳!!!!!!!!!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程曼丽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n9i9    书名: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作者名:程曼丽豆瓣评分:4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4-5页数:376内容介绍: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ISBN:9787301074459,作者:程曼丽主编

科学新闻杂志

比较有名的是Science和Nature吧。只涉及物理,生物,化学,没有数学内容,但是比较普及。 Science的官网地址:的官网地址:不过这不是科普类的科学杂志,刊发的都是专业论文。但是绝对称得上是最著名的科学杂志。

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建议看看该杂志的收稿要求,具体详细的要求。这样才能写好需要投稿的文献,文章自己写好后多校对两次。

最最著名的就是<科学>咯,中国很多科学杂志的文章都是从那里转载翻译的

科学杂志包含着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新闻、发现和创新。它是由不同的科学界技术专家撰写的科学期刊。那么世界上好的科学杂志有哪些呢?这里我们列出了世界上十大科学杂志,大家也可以评论区留言

新知杂志pdf

三联书店的全称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世纪70年代末,三联创办了《读书》杂志,90年代创办了《三联生活周刊》,而春节后《新知》杂志也将诞生试刊,这是昨日新杂志主编苗炜在电话里向记者确认的。这样,就像《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微博上所言,“三联书店的三个品牌就齐全了”。苗炜昨日表示,现在办杂志太难,他自己也不确定人们是否还需要这样一本杂志。苗炜:希望撰稿者对写下的每个字都有把握苗炜说,办《新知》杂志是三联人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这一次是去年10月提出的,前日开会时他才知道自己将担任新杂志的主编工作。目前杂志的很多具体工作苗炜也还在思考中,他说现在一本杂志印刷成本就要5块钱,发行成本要一两块,还没有开始编,已经有六七块钱的成本了。定价目前还没确定,可能在15元到20元之间。“我就想到底印什么东西才值得花那么多钱去做它,现在新媒体也很发达了,人们想得到什么信息他努力的话就能得到。”目前苗炜给《新知》的定位是一本智识生活杂志,文章的特点首先要有智识生活的意味。“我的智识生活和精神生活未必和现实世界有太多的联系,就以往的书本,艺术,某些科学的进步,可能和这些有关,而未必和新闻事件有关。办的侧重点就在智识生活这一块。”《新知》杂志内容的划分目前暂定为,科学的内容占20%,其他还包括了艺术、电影、戏剧、人物报道等,苗炜说里面翻译的内容会比较多,他也希望为这个杂志写稿子的人,能对自己写下的每个字都有把握。董秀玉:办新知杂志是我的梦想三联书店前总编辑董秀玉说,早在她还没退休前,三联就有意做新知杂志,“我退休的时候首长说,你有什么要求嘛?我说那就先把新知刊号给我吧。他说你都退休了还想要办新知?我说是啊是啊,这是我的一个梦想”。“如今《新知》真的要办起来了,董秀玉很高兴,她说三联书店就是读书、生活和新知,所以她只希望办三个刊物,可以和出版互动起来。”新知在这个时代也是很重要,这是一个心情,是我很久的愿望。但是现在说实在话,这个时代,纯粹的刊物创刊已经不太容易了,难度比以前更大,我希望他们有一些创新的思路来办,可能会更有效果。“以前董秀玉就和三联同仁构筑过理性中新知杂志的模样,他们认为这本杂志应该是带有人文和科学的性质,但范围应该放得更宽,适合中等程度的读者来阅读。“我觉得三联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地做学术,学术是我们的品牌和基础,但是我们还是要考虑大众层次和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新知就是大众的读物,但三联的大众和一般的不一样,我们还是有文化大众概念。”时代的变迁让董秀玉也认为这本新杂志对主编的要求更高,因为这个时代不能只讲人文,还必须有科学,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而这种丰富性,对主编的挑战比较大,会要求主编的知识面、兴趣、资源都要更丰富。谈到杂志主编苗炜,董秀玉说:“我觉得苗炜会做出一本不一样的杂志来,可能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也会很高兴。”

在三联书店翻过两本,封面设计还不错,内容没感觉。

科学新闻杂志社

1959~1966年1959年1月1日,《科学报》创刊(对开周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科学报”报名。1959年初,《科学报》创刊后不久,即召开了首次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报通讯员大会。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杜润生代表院党组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科学报》创刊后的几年内曾反复停刊复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复刊后去掉了“内部资料”的字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作为中国科学院喉舌的《科学报》也和全国许多报纸一样停办。1966年8月13日,编辑部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报》上发表《告读者》:本报自即日起,暂时停止出版。1979~1988年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被迫停刊了12年之久的《科学报》于1979年11月2日复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代表中科院党组,以《春风吹又生》为题撰写了《科学报》复刊词。1979年12月,《科学报》首次采取院内公开招聘,从应聘的30多人中经考试调入5人。到1980年底,形成了由14名专职编采人员组成的基本队伍。1981年1月,《科学报》在北京第一次召开记者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克实代表院党组到会讲话,特别赞赏报社设兼职记者的做法。1982年8月,《科学报》在国内首家刊发本报记者高景泰和宋世绵独家采写的有关中年知识分子蒋筑英事迹的长篇通讯《献身祖国光学事业的忠诚战士》,在国内引起震动。此后引发各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并批示,蒋筑英成为新时期中年知识分子的一代楷模。1984年1月,《科学报》由复刊后的4开8版小报改回对开大报,每周一期。1984年5月,《科学报》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前夕,编辑部在征得有关中科院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决定在华东、中南、西北、东北地区设记者站。《科学报》1985年开始在国内公开发行,由北京邮局承担国内发行业务,当年征订份数近5万份。1986年4月,《科学报》围绕长江三峡工程开展讨论,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为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调动和发挥科学家在国家建设中的咨询、参谋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1986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下达[科学报字0447号]文件,要求未建记者站的分院“应积极筹备,尽早建立记者站”。截至1987年底,《科学报》已在中科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属研究所建立起记者站18个,拥有记者站专职记者23名、兼职记者40名、特约记者28名、通讯员近500名,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有较好素质的通联队伍。1987年1月,《科学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由主要在国内发行扩展为向国外发行(国外刊号为D995)。《科学报》紧紧依靠中国最大的科学群体——中国科学院这个强大后盾办报,特别强调科技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1987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在北京对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的科学家的调查表明,80%的中国科学家认为在中国各家新闻媒介中,《科学报》的科技新闻报道最可信。1988年,科学报社创办国内首家科技新闻业务杂志《科技新闻通讯》,在长春编辑、出版、发行。1989年改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合办。1990年移回北京编辑发行,更名《科技新闻与写作》。1989~1998年1989年1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学报》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89年11月23日,报社激光照排筹备工作完成。1990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了科技体制改革探讨的专题讨论,在科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都作了报道。经经贸部批准,1991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报社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国内各部委600余项科技合作项目参加洽谈,引资2200万美元。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3年1月起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1993年初,《中国科学报》揭露李富斌剽窃论文事件引发的科界打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一报道与随之开展的科学道德专题讨论被两院院士评为1993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海外版》于1993年7月1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海外版汉字印刷,每月一期对开8版,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主办。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国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访问学者、华裔科学家及华裔企业家,发行范围涵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美国就有700多家大学图书馆有该报供读者阅览。1993年下半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上山下海”的讨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这一讨论的进展情况,并选播讨论文章。如何看待成果鉴定,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界对此看法不一致。从1993年11月12日起,《中国科学报》在一版开辟专栏开展关于“成果评审和鉴定”的讨论,首先发表了学部委员何祚庥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予播发,新华社也发了通稿。1994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订阅《中国科学报》。该文说“《中国科学报》是一份在我国科技界颇有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报纸。它在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弘扬老科学家治学经验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科技和教育界读者的欢迎和喜爱”。1994年,《中国科学报》开辟了《维护科学尊严》专栏,先后对邱氏鼠药、水变油、伪气功等进行揭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这年9月,《中国科学报》登报征询读者意见,95%的回信读者对本报的科学性表示满意;82%的读者对本报的导向性表示满意;79%的读者对本报的权威性表示满意。1994年10月开始,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有近百名我国科技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学校长和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题词祝贺和鼓励。1995年6月23日,本报评论员文章《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黄安文撰稿,李士修改)荣获1994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5年10月,《中国科学报》以《我国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为题展开讨论,一些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96年5月,《中国科学报》与美国《科学》杂志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科学报》开辟的《科学快讯》专栏中将这一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及时介绍给中国读者,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1996年6月~9月,钱伟长等60余位大学校长向全国联名推荐《中国科学报》。推荐信说:“在我国科技界,有一份在国内颇具影响但尚未被高校师生普遍认识的代表我国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报——《中国科学报》,她是我们担任校长工作的同志们最喜爱阅读的报纸之一。”1996年秋,美国《科学》杂志专门撰文介绍《中国科学报》反对伪科学的情况,高度评价《中国科学报》在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1997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对《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的属关系进行调整,由中科集团代管调整为隶属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电子版》改为《中国科学报电子版》。1998年1月,《中国科学报》改版,由周三刊变为周四刊(后为周五刊),由原来每周12块版发展为每周28块版。1998年初,《中国科学报》与英国《自然》杂志建立合作关系。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读者、引导市民科学生活的《科技新闻·生活周刊》推出,迅速成为北京报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1998年6月29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9年1月1日起更名为《科学时报》(日报,对开8~16版)。《科学时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办。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网络报》,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网络报》首刊暨中国信息化建设论坛1998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998年8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科坛文明天地》变更为《科学新闻》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周刊(8开64版)。《科学新闻》杂志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1998年10月,第一届中共中国科学报社党委和纪委成立。1998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报社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业单位,归口管理中科院新闻媒体。

《人类与社会》(【美】《科学新闻》杂志社(Science News))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92xj     书名:人类与社会作者:【美】《科学新闻》杂志社(Science News)译者:韦永芬豆瓣评分:8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1页数:280内容简介:《人类与社会(全彩)》内容简介:电子工业出版社与美国科学与公众协会(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及其出版的《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倾力合作,将陆续推出《科学新探索》系列丛书,而《人类与社会》正是这套丛书的先锋之作。本书不仅介绍了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类行为学的重要研究成果,还着力介绍了这些领域近几年的发展,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人类与社会》一书的文章均选自近几年《科学新闻》杂志中尤为精彩、受读者欢迎且值得阅读的文章。《科学新闻》杂志是美国专业、全面、及时的科学新闻来源之一。作者简介:美国《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由非营利机构美国科学与公众协会(The 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出版,出版地为华盛顿特区。纸质版《科学新闻》杂志(Science News)为双周刊,同时开通了每日更新的新闻网站 (ScienceN)。纸质版《科学新闻》杂志拥有超过3万的付费订阅者,网站年独立访问量高达1200万。此外,《科学新闻》杂志在社交媒体上也十分活跃,拥有220万脸谱网粉丝和150万推特粉丝。《科学新闻》杂志已有94年的历史,一直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值得信赖的科学信息。1922年,报纸出版人爱德华•W 斯克里普斯(Edward W Scripps)创办了《科学新闻》杂志,最初名为Science News-letter,这是美国第一份旨在为公众提供客观严谨的科学新闻的出版物。如今,《科学新闻》杂志的使命依然没有改变,始终以“传播育人”为己任,继续将各个科学领域的重要发现传递给公众。《科学新闻》杂志由顶尖的团队撰写、编辑和设计,面向科学爱好者、希望更深了解前沿科学成果的学者,以及时刻关注其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

  • 索引序列
  • 科学新闻杂志pdf
  • 新闻与传播杂志PDF版
  • 科学新闻杂志
  • 新知杂志pdf
  • 科学新闻杂志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