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数学论文初二

数学论文初二

发布时间:

数学论文初二

生活中的数学 有一个谜语: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请问它是什么?谜底是:空气。而数学,也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 奇妙的“黄金数” 取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找到一个点,使这个点将线段分成一长一短两部分,而长段与短段的比恰好等于整段与长段的比,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这个比值为:1:618…而618…这个数就被叫作“黄金数”。 有趣的事,这个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有些植物茎上相邻的两片叶子的夹角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建筑师们对数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圣母院,或是近代的埃菲尔铁塔,都少不了618…这个数。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的主体大都在画面的618…处。音乐家们则认为将琴马放在琴弦的618…处会使琴声更柔和甜美。 数618…还使优选法成为可能。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进行试验,然后将实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与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实验,直到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为止。但这种方法效率不高,如果将试验点取在区间的618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种方法被称作“618法”,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达到前一种方法做2500次试验的效果! “黄金数”在生活中竟有如此多的实例和运用。或许,在它的身上,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解决更多问题。 美妙的轴对称 如果在一个图形上能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这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飞机是一个标准的轴对称物体,俯视看,它的机翼、机身、机尾都呈左右对称。轴对称使它飞行起来更平稳,如果飞机没有轴对称,那飞行起来就会东倒西歪,那时,还有谁愿意乘飞机呢? 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许多艺术品也成轴对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桥。它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艺术品了(应该算艺术品吧),就拿金华的桥来说:通济桥、金虹桥、双龙大桥、河磐桥。个个都呈轴对称。中国的古代建筑就更明显了,古代宫殿,基本上都呈轴对称。再说个有名的:北京城的布局。这可是最典型的轴对称布局了。它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成左右对称。将轴对称用在艺术上,能使艺术品看上去更优美。 轴对称还是一种生物现象:人的耳、眼、四肢、都是对称生长的。耳的轴对称,使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还可以确定声源的位置;而眼的对称,可以使我们看物体更准确。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轴对称。 数学离我们很近,它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离不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上面只是两个极普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根本举不完。我认为,生活中的数学能给人带来更多地发现

强烈鄙视楼上复制他人的答案!!!!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从“几何”到“代数”再到“数形结合”。太多太多了。8个单元,分门别类,让我们看到了数学的精彩!其中我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就是第六单元“一次函数”。 一开始接触“函数”这个概念时还是非常陌生的。因为转眼望去,前面的单元基本是“小学”和“初一”接触过得。而对于“函数”来说确是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初一老师说过“可能性”和“函数”有着密切的关系。翻开这个单元时,真的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面说了种种对“函数”概念的无知。所以自然在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单元的第一章从生活实际出发讲了“函数”的定义等等。这是一个比较“浮浅”的类容(从我现在的角度来说)。从这里我真正接触到了“函数”,但也许是学习没有完全进入。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函数好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好不重要的知识,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他。”第二章类容可以说就是对第一章的一个“浓缩”。好比第一章是个“橙子”,第二章就是把它榨成汁,然后就可以提高价值贩卖出去。学完后我对函数的印象还是那样,就像“橙子”和“橙汁”虽然“物态”不同,但味道还是差不多。真正的困难出现在第三章,谈到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老实说这章听得差不多是我本学期听的最累的一节课。老师发下来讲义,我那节课觉得您讲的奇快。我还没反应过来你就讲完了。我想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感受也是如此吧!我终于意识到“函数”不是那么好学的。于是我就开始多做练习,慢慢的我对“函数”渐渐熟悉,随着课程的继续尤其是“函数的实际运用”这节课也使我对函数的印象大大改变。觉得“函数”好像是我们所学课程中与实际生活最紧密的一个单元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一次函数”的经历。下面我们在来分析一下“一次函数”。从类别上讲,“一次函数”是一个“数形结合”的“典范”。它体现了“代数”和“几何”的“互利”关系,说明二者“缺一不可”。使我们对“代数”“几何”有了全新认识,觉得他们的界线渐渐模糊了。其次“一次函数”我认为是一个有趣,神奇的类容。它有趣在千变万化的图象,它神奇在只用几笔简捷的线条就可以表达出需要“长篇大论”的文字所表达的变化规律。不能不觉得“一次函数”充满了“魔力”。此外这章的编排也是十分“成功”的,与前一章“位置的确定”联系紧密,可以使学过的知识由此得到“巩固”,更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一通百通”。我想2章的联合编排更是教会我们“复习整理”的学习方法。所以由“一次函数”可以看出,北师大教材的编派不仅注重“知识”还注重“方法”。“一次函数”也使我对这本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看法。 “一次函数”不仅有趣而且更是“历届”中考的“重中之重”。所以无论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次函数”都是一节非常好的类容。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

初二数学小论文"数学是一切科学之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不处不在。要掌握技术,先要学好数学,想攀登科学的高峰,更要学好数学。  数学,与其他学科比起来,有哪些特点?它有什么相应的思想方法?它要求我们具备什么样的主观条件和学习方法?本讲将就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学习方法作简要的阐述。  希望采纳(*^__^*) 嘻嘻……

强烈鄙视楼上复制他人的答案!!!!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是教师最大的挑战。 新的数学教育基本现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国家科技发展,主要在于教育的发展,但是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是主要环节,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准备阶段: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做孩子的朋友,保护每个孩子抱着美好的愿望上学的积极性,关注每个孩子参加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亲切、和蔼、多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小学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首先要使学生喜欢上课,喜欢老师,更喜欢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启蒙阶段下一番苦功,教师巧妙地组织教学,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我为了调整学生的课间疲劳,教学课堂中间放音乐、学生做健美操,让学生在课间得以放松。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富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二、实验阶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性积累,发展儿童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更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从儿童的生活角度出发,多安排儿童化的实践活动,即富有趣味性,又富有挑战性。如: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多样化,改变训练形式,由原来的一道题一道题地做,即浪费时间,学生又觉得枯燥无味,我改组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报题,一个听算并报答案,再改成教师报题全班对答案,这样即提高学生的听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在练习中充分利用练习纸,纸上全是得数,教师报题,学生听,然后在纸上找到答案并划上圈,即节省时间,又给学生一种美感,为了防止定式影响,我设计每次划出得数的图案都不同。为了加大训练密度,又增加引用竞争机制,比赛夺红旗,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情景丰富,方法也多样化,同时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从自己做起,做到课堂无废话,语言要风趣、幽默、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从一年级有简短语言表示完整含义,可以同桌互相说,还可以小组讨论后由一人中心发言,还可以让学生独自训练,让学生自言自语。教师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即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进而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获得数字结论,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立良好的环境。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把教学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把每一堂课都看成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才华的机会,看成是发展自己一个机会,把上好一节课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

初二数学小论文范文

额。现在初二都有论文了么。我OUT了、、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从“几何”到“代数”再到“数形结合”。太多太多了。8个单元,分门别类,让我们看到了数学的精彩!其中我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就是第六单元“一次函数”。 一开始接触“函数”这个概念时还是非常陌生的。因为转眼望去,前面的单元基本是“小学”和“初一”接触过得。而对于“函数”来说确是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初一老师说过“可能性”和“函数”有着密切的关系。翻开这个单元时,真的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面说了种种对“函数”概念的无知。所以自然在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单元的第一章从生活实际出发讲了“函数”的定义等等。这是一个比较“浮浅”的类容(从我现在的角度来说)。从这里我真正接触到了“函数”,但也许是学习没有完全进入。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函数好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好不重要的知识,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他。”第二章类容可以说就是对第一章的一个“浓缩”。好比第一章是个“橙子”,第二章就是把它榨成汁,然后就可以提高价值贩卖出去。学完后我对函数的印象还是那样,就像“橙子”和“橙汁”虽然“物态”不同,但味道还是差不多。真正的困难出现在第三章,谈到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老实说这章听得差不多是我本学期听的最累的一节课。老师发下来讲义,我那节课觉得您讲的奇快。我还没反应过来你就讲完了。我想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感受也是如此吧!我终于意识到“函数”不是那么好学的。于是我就开始多做练习,慢慢的我对“函数”渐渐熟悉,随着课程的继续尤其是“函数的实际运用”这节课也使我对函数的印象大大改变。觉得“函数”好像是我们所学课程中与实际生活最紧密的一个单元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一次函数”的经历。下面我们在来分析一下“一次函数”。从类别上讲,“一次函数”是一个“数形结合”的“典范”。它体现了“代数”和“几何”的“互利”关系,说明二者“缺一不可”。使我们对“代数”“几何”有了全新认识,觉得他们的界线渐渐模糊了。其次“一次函数”我认为是一个有趣,神奇的类容。它有趣在千变万化的图象,它神奇在只用几笔简捷的线条就可以表达出需要“长篇大论”的文字所表达的变化规律。不能不觉得“一次函数”充满了“魔力”。此外这章的编排也是十分“成功”的,与前一章“位置的确定”联系紧密,可以使学过的知识由此得到“巩固”,更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一通百通”。我想2章的联合编排更是教会我们“复习整理”的学习方法。所以由“一次函数”可以看出,北师大教材的编派不仅注重“知识”还注重“方法”。“一次函数”也使我对这本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看法。 “一次函数”不仅有趣而且更是“历届”中考的“重中之重”。所以无论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次函数”都是一节非常好的类容。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到数学"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数学的应用更是无所不在那么,我们如何从小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新一代的学生呢 我认为,在课堂中,由学生去担任学习的主角,才是我们的心愿那么,数学活动课就是让我们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 活动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分成小组,通过自己动手去测量,拼凑,剪切,计算,去探索发现的规律,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即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让我们初步尝到了数学家研究问题成功时的滋味,使我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倍增 例如,我们上《平行四边形面积得计算》这节课时,老师让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发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小纸片,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怎样使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剪贴,拼凑变成一个我们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呢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剪刀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可以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一些同学又发现还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就得到两个直角梯形,依然可以拼成一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和"高"由此,大家终于自己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S=再比如,上《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时,老师采用让同学们玩扑克牌的游戏,使大家很快理解和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规律,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知识 我每次做数奥都是拿起一道题拉起来就做,因为我觉得这样做起来很快可是今天做数奥时,有一道题改变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一定是做得对,主要还是要做对 今天,我做了一道题目把我难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想出来,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础提炼,让它来帮我分析这道题目是这样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个奇数数字 分析是这样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这道乘法算式由于数字太多使计算复杂,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方法化繁为简,也就是把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题目转化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因此,乘积中有十个奇数数字这道题,我们还可以位数少的两个数相乘算起,就能发现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即3×3=9→积中有1个奇数数字33×33=1089→积中有2个奇数数字333×333=110889→积中有3个奇数数字3333×3333=11108889→积中有4个奇数数字…… 从上面试算中,容易发现积是由1,0,8,9四个数字组成的,1和8的个数相同,比一个因数中的3的个数少1,0和9各一个,分别在1和8的后面积中奇数的数字个数与一个因数中3的个数相同,可以推导出原题的积是:11111111108888888889,积中有10个奇数数字 做了这道题,我知道做数奥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总之,我认为用活动课的方式上数学课,是我们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在课堂上,每个同学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都迫切渴望通过自己的实验活动,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我们充分体验套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和自豪希望老师们能多用活动课的方式来上数学课这样,我们将会学的更扎实,更轻松,更灵活,更优秀

某网友写的: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从“几何”到“代数”再到“数形结合”。太多太多了。8个单元,分门别类,让我们看到了数学的精彩!其中我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就是第六单元“一次函数”。 一开始接触“函数”这个概念时还是非常陌生的。因为转眼望去,前面的单元基本是“小学”和“初一”接触过得。而对于“函数”来说确是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初一老师说过“可能性”和“函数”有着密切的关系。翻开这个单元时,真的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面说了种种对“函数”概念的无知。所以自然在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单元的第一章从生活实际出发讲了“函数”的定义等等。这是一个比较“浮浅”的类容(从我现在的角度来说)。从这里我真正接触到了“函数”,但也许是学习没有完全进入。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函数好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好不重要的知识,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他。”第二章类容可以说就是对第一章的一个“浓缩”。好比第一章是个“橙子”,第二章就是把它榨成汁,然后就可以提高价值贩卖出去。学完后我对函数的印象还是那样,就像“橙子”和“橙汁”虽然“物态”不同,但味道还是差不多。真正的困难出现在第三章,谈到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老实说这章听得差不多是我本学期听的最累的一节课。老师发下来讲义,我那节课觉得您讲的奇快。我还没反应过来你就讲完了。我想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感受也是如此吧!我终于意识到“函数”不是那么好学的。于是我就开始多做练习,慢慢的我对“函数”渐渐熟悉,随着课程的继续尤其是“函数的实际运用”这节课也使我对函数的印象大大改变。觉得“函数”好像是我们所学课程中与实际生活最紧密的一个单元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一次函数”的经历。下面我们在来分析一下“一次函数”。从类别上讲,“一次函数”是一个“数形结合”的“典范”。它体现了“代数”和“几何”的“互利”关系,说明二者“缺一不可”。使我们对“代数”“几何”有了全新认识,觉得他们的界线渐渐模糊了。其次“一次函数”我认为是一个有趣,神奇的类容。它有趣在千变万化的图象,它神奇在只用几笔简捷的线条就可以表达出需要“长篇大论”的文字所表达的变化规律。不能不觉得“一次函数”充满了“魔力”。此外这章的编排也是十分“成功”的,与前一章“位置的确定”联系紧密,可以使学过的知识由此得到“巩固”,更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一通百通”。我想2章的联合编排更是教会我们“复习整理”的学习方法。所以由“一次函数”可以看出,北师大教材的编派不仅注重“知识”还注重“方法”。“一次函数”也使我对这本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看法。 “一次函数”不仅有趣而且更是“历届”中考的“重中之重”。所以无论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次函数”都是一节非常好的类容。供参考。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从“几何”到“代数”再到“数形结合”。太多太多了。8个单元,分门别类,让我们看到了数学的精彩!其中我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就是第六单元“一次函数”。 一开始接触“函数”这个概念时还是非常陌生的。因为转眼望去,前面的单元基本是“小学”和“初一”接触过得。而对于“函数”来说确是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初一老师说过“可能性”和“函数”有着密切的关系。翻开这个单元时,真的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面说了种种对“函数”概念的无知。所以自然在一开始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这单元的第一章从生活实际出发讲了“函数”的定义等等。这是一个比较“浮浅”的类容(从我现在的角度来说)。从这里我真正接触到了“函数”,但也许是学习没有完全进入。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函数好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好不重要的知识,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他。”第二章类容可以说就是对第一章的一个“浓缩”。好比第一章是个“橙子”,第二章就是把它榨成汁,然后就可以提高价值贩卖出去。学完后我对函数的印象还是那样,就像“橙子”和“橙汁”虽然“物态”不同,但味道还是差不多。真正的困难出现在第三章,谈到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老实说这章听得差不多是我本学期听的最累的一节课。老师发下来讲义,我那节课觉得您讲的奇快。我还没反应过来你就讲完了。我想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感受也是如此吧!我终于意识到“函数”不是那么好学的。于是我就开始多做练习,慢慢的我对“函数”渐渐熟悉,随着课程的继续尤其是“函数的实际运用”这节课也使我对函数的印象大大改变。觉得“函数”好像是我们所学课程中与实际生活最紧密的一个单元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一次函数”的经历。下面我们在来分析一下“一次函数”。从类别上讲,“一次函数”是一个“数形结合”的“典范”。它体现了“代数”和“几何”的“互利”关系,说明二者“缺一不可”。使我们对“代数”“几何”有了全新认识,觉得他们的界线渐渐模糊了。其次“一次函数”我认为是一个有趣,神奇的类容。它有趣在千变万化的图象,它神奇在只用几笔简捷的线条就可以表达出需要“长篇大论”的文字所表达的变化规律。不能不觉得“一次函数”充满了“魔力”。此外这章的编排也是十分“成功”的,与前一章“位置的确定”联系紧密,可以使学过的知识由此得到“巩固”,更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一通百通”。我想2章的联合编排更是教会我们“复习整理”的学习方法。所以由“一次函数”可以看出,北师大教材的编派不仅注重“知识”还注重“方法”。“一次函数”也使我对这本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看法。 “一次函数”不仅有趣而且更是“历届”中考的“重中之重”。所以无论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次函数”都是一节非常好的类容。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目录

就是嘛~ 二、【伽菲尔德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 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就是当时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议员伽菲尔德。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伽菲尔德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伽菲尔德便问他们在干什么?那个小男孩头也不抬地说:“请问先生,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那么斜边长为多少呢?”伽菲尔德答道:“是5呀。”小男孩又问道:“如果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7,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又是多少?”伽菲尔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斜边的平方一定等于5的平方加上7的平方。”小男孩又说:“先生,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伽菲尔德一时语塞,无法解释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伽菲尔德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出的难题。他经过反复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 *****回答者:zhang_1118 - 江湖新秀 五级 2-19 17:47 ********1楼的一看就是抄袭人家的答案,把别人的劳动成果窃为已有!!!

强烈鄙视楼上复制他人的答案!!!!

不明白楼主问的什么问题

  • 索引序列
  • 数学论文初二
  •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
  • 初二数学小论文范文
  •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 初二数学教学论文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