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简介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简介

发布时间: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简介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习俗,《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春节”条:“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春节、腊祭与傩》一文中说:“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腊祭。”  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他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原始社会的解体,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了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1911年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推翻清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历(亦称阳历)。但是,民间仍习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过新年,这天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统一以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即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改为春节。每年春节这一天公历的日期是不固定的,它在1月21日和2月22日之间变化。最早在1月21日,最迟2月22日。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名称的演变 先秦文献中谈及春节名称的资料不多,《尚书•舜典》中记载:“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又云:“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安国转:“上日,朔日也。”“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前一句话的意思是,正月初一舜在祖庙里接受了尧的禅让;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舜到祖庙祭祀祖先。可见,先秦时期,把春节叫“元日”或“上日”  汉代人对春节的叫法花样相对多了一些。有的叫“三朝”。《汉书•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颜师古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李善注:“三朝,岁首三朔日也。”有的叫“三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语言上讲究辞藻的时代,文人们新创了形形色色的词来指称春节。有的叫“元辰”,义为新年开始之时;有的叫“元正”,义为正月的开始;有的叫“元首”,义取开始;有的叫“岁朝”;有的叫“履端”。  后世最为流行的“元旦”和“新年”之名也是这一时期创造出来的。  “元旦”作为节日名称并不是仅仅指正月初一这一天,而是包括好几天,因此在一些地方它就跟“元旦”有区别,“元日”只是新年的第一天。《天津府志》(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华北卷):“元旦,夜半子时,长幼皆起贺岁,食饺子,亲友交拜,祭墓。元日阴晴卜岁丰歉,晴主丰,阴主歉。”“元旦”“元日”并用而意思不同。  (三)春节名字的出现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振上疏安帝曰:“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里的“春节”是春季的意思,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无关。南宋文天祥《文山集》卷二十《二十四日》诗:“春节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此诗作于己卯年(133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俗称小年,再过两天,即二十六日,就是立春,所以诗中的“春节”指立春(所谓“三日”包括二十四日),而非正月初一。

春节的来历(一) 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春节的来历(二)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节的来历(三) 在福建省民间,流传着过年的美妙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春节的来历(四) 在河北省邯郸一带民间,流传着关于过春节的神话故事。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人们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过春节贴对联,横联往往写着“行夏之时”四个字。中国的农历,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 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 “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 这时候。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佛。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同时,要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玩乐。同时,还要走亲访友,上坟祭祖…… 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一片欢乐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吵声。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人们称她为脏神,专管茅房,粪土),正在跟大肚子弥勒佛吵架呢。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传到天宫,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听到炮响,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到人间察看。财神是天上主管金银财宝的神。他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仓官下凡、仓官是专管仓库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满了馒头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几位神仙下凡,仍然没有回音。说着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几位神仙都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当他看到人们穿得新崭崭的;吃着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气,便召来弥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间诸事,谁叫你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们的吃穿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一句话,说得玉帝闭口无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打那以后,弥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门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还留着他的塑像。人们说,这事不能全怪弥勒佛,他毕竟是想给人们办好事。所以,人们照常为他上香。

春节文化的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是追述历史最主要的史料。在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向来以自己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相信史书记载的历史就是我们本民族的历史。然而,当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凝古”思朝随之而起,中华民族的远古史遭到罕见挑战。 让人感到自豪的是,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考古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河长江流域7000多处的史前文化遗址,充分印证了史书记载的真实可靠性非常之大。如《史记》、《尚书》、《左传》等关于中华远古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准确。 例如:《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2003年,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古观象台的发现印证了《尧典》的记载,并在一座大墓的遗址出土了“圭表”。2009年6月21日,24节气中的夏至日,随着“陶寺史前天文台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复制品测量日影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宅芬模谎艄。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记载。 太史公在《史书·殷本记》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随着甲骨文的破解,基本上是正确的。 文献资料中,关于春节的记载目前所知是很少的。就是这一点很少的资料,对于我们研究春节的历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知,早在尧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过年了,这说明春节文化早在尧时就已经形成。 由此可知,春节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尧帝时期以前的历史。看来,中华民族的春节历史不止4000多年,有可能会更远......

1、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2、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来,其起源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3、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日。现代的新年节期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扩展资料:1、过春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2、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他也将阴历年,也是我们传统上的年节。春节的来源有以下几种:农业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业耕种为主的农业社会,所以很多节日都是跟农业息息相关的,包括春节。那个时候稻谷一般都是一年一熟,人们为了庆祝稻谷丰收,就在一年中选择了稻谷成熟的一天来庆祝。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一个庆祝的日子逐渐被定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也慢慢改成了“春节”的称呼。祭祀我国的古代也是一个较为封建迷信的时期,人们往往有着上古原始信仰,崇尚祭祀文化。不论是什么节日或者遇到什么困难,人们都会选择通过祭祀先祖、叩谢天地神灵、请求神仙庇佑这类方法来想上天穿了自己最真诚的感谢或者希望。而春节则是人们团聚在一起,共同感谢过去一年上天的庇佑,并祈祷新的一年上天能够继续庇佑大家的节日。       那么春节为什么被称为春节呢?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春节是指立春。在过春节的时候,刚好是农历的正月十一,而且立春也是新一个节气的开始,是春季的开始。老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代人非常重视立春这一个节日,从周代开始,人们都会在立春日迎春,大家会聚在一起举办盛大的节日活动,所以呢也把立春这一天叫作春节。       不过春节可不仅仅只有立春和春节这两个叫法。在先秦的时候,人们称呼春节为上日、元日、改岁;到了两汉时期,春节又被人们叫作三朝,岁旦,正旦;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则被称为了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时期,春节又被称为元旦、元岁;到了清代的时候,才开始称呼为元旦或者元日。

春节的来历(一) 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春节的来历(二)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节的来历(三) 在福建省民间,流传着过年的美妙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活似两盏灯笼。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春节的来历(四) 在河北省邯郸一带民间,流传着关于过春节的神话故事。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人们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人们过春节贴对联,横联往往写着“行夏之时”四个字。中国的农历,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 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 “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听了,不禁大吃一惊:“此话当真?”“当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连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当职,去管理民间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接旨。 这时候。忽听南天门外,一声吆喝:“诸神退后,这差事我干啦!”抬头看时,只见是一位光头顶,胖乎乎,腆着个大肚子,眯缝着一双眼,笑哈哈的尊神——弥勒佛。这弥勒佛心胸宽,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门外观赏风景,也觉得无聊,正想给人们办点好事,便自动担当了这一重任。 却说这弥勒佛来到人间,第一件事就是让人们过一个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们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会办年货,实打实地忙开了。弥勒佛还具体规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同时,要把各路神仙都请到,香箔纸锞,准备齐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头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齐,相互祝贺,尽情吃喝玩乐。同时,还要走亲访友,上坟祭祖…… 这样一来,人间真的太平无事了。玉皇大帝拨开云头,俯视人间,一片欢乐景象,心里自然高兴。这样又过了几天,到了初五,天刚蒙蒙亮,忽然传来一阵吵吵声。原来是姜太公的老婆(人们称她为脏神,专管茅房,粪土),正在跟大肚子弥勒佛吵架呢。 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这就是“破五”的来历。 不想,这几声炮传到天宫,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听到炮响,以为人间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财神到人间察看。财神是天上主管金银财宝的神。他来到人间一看,到处都是香箔纸锞,高兴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仓官下凡、仓官是专管仓库的神。他看到家家户户堆满了馒头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几位神仙下凡,仍然没有回音。说着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几位神仙都没有回来,便亲自到人间察看。当他看到人们穿得新崭崭的;吃着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气,便召来弥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间诸事,谁叫你尽让人们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弥勒佛笑嘻嘻地说:“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们的吃穿住行,可并没有叫我让人们干活呀!”一句话,说得玉帝闭口无言。玉帝一想,也对,既然已经这么办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开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从那以后便留下了旧例,一年有一次春节。 打那以后,弥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门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还留着他的塑像。人们说,这事不能全怪弥勒佛,他毕竟是想给人们办好事。所以,人们照常为他上香。

春节文化的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是追述历史最主要的史料。在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向来以自己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相信史书记载的历史就是我们本民族的历史。然而,当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凝古”思朝随之而起,中华民族的远古史遭到罕见挑战。 让人感到自豪的是,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考古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河长江流域7000多处的史前文化遗址,充分印证了史书记载的真实可靠性非常之大。如《史记》、《尚书》、《左传》等关于中华远古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准确。 例如:《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2003年,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古观象台的发现印证了《尧典》的记载,并在一座大墓的遗址出土了“圭表”。2009年6月21日,24节气中的夏至日,随着“陶寺史前天文台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复制品测量日影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宅芬模谎艄。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记载。 太史公在《史书·殷本记》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随着甲骨文的破解,基本上是正确的。 文献资料中,关于春节的记载目前所知是很少的。就是这一点很少的资料,对于我们研究春节的历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知,早在尧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过年了,这说明春节文化早在尧时就已经形成。 由此可知,春节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尧帝时期以前的历史。看来,中华民族的春节历史不止4000多年,有可能会更远......

今天来看看,春节的来源春节,中国的农历新年,通常被称为新年、新年、元旦等。它也被口头称为新年和新年。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从古代的年初祈祷演变而来的。万物皆以天为本,人以祖先为本。为新的一年祈祷,祭天祭祖,从头开始。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春节庆祝活动,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主要是关于旧的和新的衣服,驱邪,崇拜神,祝福的一年,以及丰富多彩的形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观察和计时的早期,“窦秉会阴”是一年的开始。“豆瓣会阴”让地球焕发青春,一次又一次地开始,一切都焕然一新。这就是万物开始和再生的意义,一个新的轮回被开启。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开春意义重大,由此衍生出大量相关的大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历法不同,第一个节日的日期也不同,但它的节日框架和许多民俗都被继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通常要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春节是一个集祭祀、祈福驱邪、亲友团圆、庆典、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民间节日。从百年纪念开始,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庄严的传统节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祝新年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定为其管辖的全部或部分城市的法定假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国的四个传统节日。经国务院批准,春节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古代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占星术、历法等人文和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有两种:一种是对天地的信仰,另一种是对祖先的信仰。大多数古代传统节日都是在古代人的一天祭祀中形成的,以感谢天地之神、祖先之恩,以及祈福避邪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端庄追求未来、巩固源流的基础和思想;一系列祭祀活动蕴含着尊重和感受道德、礼仪和音乐文明的深厚文化内涵。元旦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和自然规律的内容。

关于茶的文献资料简介

现阶段内容非常全方位,专业知识量丰富多彩的的茶书籍是我国茶学专业大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研究所长陈宗懋小编的新中国第一部茶学专业作品《中国茶经》。尽管这一部书籍是陈宗懋小编,可是参加编写的专家教授专家学者达50余名,帮助协助适用的人大量,内容涵盖面广,是一部技术专业茶学专业巨作。《中国茶经》内容按类别分成一一茶史篇一一茶分篇一一茶系篇一一茶技篇一一喝茶篇一一茶道文化篇。绕弯子,引经据典,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专业书籍。针对想深耕细作茶学专业,喜爱茶道文化的人,这一部书难能可贵,不愧是挚爱珍宝。自然,图书市场上也有许多茶学专业,茶道文化之类的书,更有目的性,应用性,如茶学专业高手林治小编的《中国茶艺》、《中国茶道》,很有可能更合适初入茶道文化的爱茶人员。红茶之书》这也是近期刚上线的一本书,作者是矶渊猛,一位来源于日本的绿茶高手,与此同时也是麟麟饮品的产品咨询顾问,以前著有40多本绿茶有关的书,足见其对绿茶的激情。写的物品范畴十分普遍,从绿茶的趣史、冲调技巧、茶树游览等领域下手,文本尤其朴实,没有一丝矫情娇情显摆之意。《无我茶会》是一代茶艺大师蔡荣章着作茶书,蔡是华人世界闻名遐迩的茶道文化科学研究权威专家,曾任中国台北陆羽茶道核心创立经理,读过许多相关茶道的书。这本书内容数据量非常大,从茶会所店加盟的方式、场所、联谊会、煮茶等层面讲解了怎样办一场精美的茶会所店加盟。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十六汤品,宋代陶榖荈茗录,宋周绛补茶经,宋蔡襄茶录,宋朱子安东溪试茶录。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刘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问问堂)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有哪些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1]    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2]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末的大型祭祀活动。是当时中国最为热闹,也是最盛大的一个古代传统节日,也有的说法是春节在尧舜时期就有类似的活动,只是没有形成规模。关于上古祭祀的甲骨文魏晋时期有了爆竹,当然这个跟现代的鞭炮完全是两回事。只是一种燃烧竹子发出噼啪声响的祝贺形式。当然关于燃烧爆竹也有一个神话故事。燃烧爆竹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中,生活着一种十分可怕的怪兽,叫年年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出来,吃人或家禽家畜,弄得民不聊生人们都十分害怕他除夕夜的前一天,一位老乞丐来到了一位老太太家,向老太太乞讨老太太好心的给了他一碗饭,一边悲伤地说:“唉!明天年就要来了,我们一定活不成了!”老乞丐摇了摇头,看着老太太的红色衣服说:“年害怕红色和爆竹声,明天你穿上红衣,在家门口贴上红色春联,年一来,就放鞭炮,可避免灾祸”第二天,年来了,大家便把鞭炮一起点燃,鞭炮的声音吓跑了年以后,人们年年的除夕都放鞭炮,年再也不敢来了现在,人们放鞭炮,有辟邪,吉祥,保平安,喜庆,招财之意二在五代后蜀年间有了春联这个过年必不可少的吉祥物。第一幅春联的撰写者考证应该是后蜀太子题写的“天地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春联宋朝燃烧的火药鞭炮慢慢取代了爆竹。鞭炮明朝则是每到春节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动。还原明朝祭祀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而这就是春节从上古到现在的一个演变。在春节快要到来的今天,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事事如意。

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也叫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年节等,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年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同时亲朋好友欢聚的节日,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维系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扩展资料:春节习俗有:一、办年货在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二、扫尘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虽说“二十四,扫尘日”,实际上从祭灶前后到年终,均为扫尘时间。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情感愿望,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气氛的信号。这一风俗反映了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三、贴对联中国传统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四、年夜饭一年一次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动员的大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这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年夜饭,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缕缕饭香中闻到的是家的味道。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五、压岁钱年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六、游神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春节我们是很熟的了,不管是关于春节的习俗,还是关于春节的传说我们都是耳熟能详,但是春节到底怎么来的,我们还是一知半解,春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呢?关于春节的来源的资料,春节的起源有哪些说法?舂节源于腊祭或蜡祭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春节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或蜡祭。《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春节”条:“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段宝林《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一文云:“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蜡祭。”春节源于年的概念时代春节源于农业的记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著称于世的国家。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为了掌握耕作的季节,不误农时,在生产实践中根据早象循环的规律,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这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起了很大的作用。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年”。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年”。春节的起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农历十月)的初一为“年”。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沿用秦代颛顼历,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年”。汉武帝时,由于屡次改历,历法很不准确,出现“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汉书·律历志》)的错乱现象,他便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颛顼历》,以夏历为依据,另作《太初历》,以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年”。由年节”(春节)也就随之而固定下来“年节”(春节)的最早含义,一是庆丰收,《诗经·豳风·七月》就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年节”活动。“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先民们在新年(十一月初一)到来之际,拿出用枣和稻酿造的醪酒,老人喝了会健康长寿。“朋酒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为庆祝一年的收获和新一年的到来,人们捧上两樽美酒,杀上一只羊,抬上公堂,高举牛角杯,同声祝贺:“万寿无疆!”二是祭祖,《诗经·周颂·丰年》就保留了秋收后祭祖的情况:“丰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廪,万亿及和,为酒为醴,熏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其意是说,今年粮食丰收厂,高高的粮仓装得满满的,有千亿万斤之多。用丰收的五谷酿成酒和醴,再加上百种丰厚的祭品,祭祀先祖先妣和神灵,让列祖和神灵的恩泽遍施人间,永保农业丰收。春节名称的来源1911年12月31日,湖北军政府发布题为《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的通告,指出:“现奉孙大总统谕,中华民国采用阳历,期于一新耳目,与世界各强国共进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日”,并要求“出示晓谕军民人等一体遵照毋违”。1912年1月1日(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受任典礼,从这日始,中国使用阳历纪年,称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从此,农历的正月初一,则不再被称为“新年”。由于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同时也为区别世界公历的新年,所以民间就开始出现了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的说法,久而成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自此,“春节”之名才算正式列入中国的节日法典。春季有关民间传说“过年”在民间有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太古的时候,有一种凶残无比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晚上,“年”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因此,人们到时候都要熄灯灭火,避难躲灾。一次,这个妖怪到了一家门口,恰巧这家人穿着红衣,点了一堆竹子取暖。先是小孩不小心,把一个盆子碰落在地下,“当啷”一声,把妖怪吓了一跳。紧接着燃烧的竹子又“啪啪”地爆晌了,“年”因怕响、怕红、怕火而吓得掉头逃窜。于是这家人便兴高彩烈地相互道喜。此后,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敲锣打鼓和燃放爆竹来驱邪消灾,祈望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谓之“过年”。这样年复一年,逐渐演变为每逢过年,人们互相拜“年”,表示庆贺。同时用贴红对联来代替穿大红衣服,用点旺火、放鞭炮来代替爆竹等风俗。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怎么写

农历春节,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实际上是从前一日傍晚——除夕就开始了。从前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是夕辞岁,燃爆竹滚人设酒守岁。”(《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习俗》)其中有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当夜幕降临时,每家的饭桌上都摆上丰盛的饭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和和乐乐地吃团圆饭。饭前先到街上烧纸,把祖先们迎回家中,供在写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后面的墙上,还挂有大幅画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轴子”。吃完“年夜饭”,放过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围在火炉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谓之“守岁”。到“年五更”新旧岁交替时刻,再吃“更岁饺子”。饺子一般为素馅,取新年素素静静之意。吃过更岁饺子,新的一年来临,晚辈们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把“压岁钱”分给孩子们,高兴地接受着晚辈的声声祝福。 年初一清早,大拜年开始了。孩子们穿着刚刚更换的新衣,大人们也个个穿着整齐,成群结伙地到同事、邻居、亲朋好友家中拜年。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都要向着供桌磕头,边拜边喊着:“给某某拜年啦!”“给某某磕头啦!”近年来一般不再磕头,熟人见面或抱拳或握手,说些“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处处充满欢乐的气氛。 除夕和初一,也有许多禁忌。如除夕夜里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除夕和初一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东西,要赶紧说一声“岁岁平安”来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初一不兴扫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将财宝一起扫出门。 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姊妹们说说知心话。由于过去许多大家庭是几世同堂,归宁的女儿常常是两辈甚或三辈同堂,家里顿时热闹非常。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 年初三,旧时有“挖月芽儿”的习俗。入夜,当一弯新月挂在寒空时,一些妇女便将自己的孩子带到院里,面对新月跪在蒲团上,手拿一把盛饭的勺子,先对月芽挖几下,再在自己的肋边比划几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风牙火牙随风去,从此再不发。”据说这样一“挖”,一年当中就再也不会牙痛。初三这天按旧俗还是“开井日”。清晨,人们便以香火、素菜等供于井台上,将除夕封井的红纸揭去,开始汲水。 正月初五旧时称为“破五”。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俗谓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间,家家户户“送家堂”: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这就意味着年节已经过去。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在济南民间叫作“人七日”。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人们以此日的天气晴否来占验本年的收成好坏。南朝人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遗。”一千五六百年前的这些“荆楚遗风”,在济南的旧俗中也得以体现。过去在“人日”这天,济南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或参加娱乐活动。人们在五角绸或纸中剪出七个人形,贴在屏风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属雕成人形,戴在鬓角处。他们还用七种蔬菜制成饼或吃“人齐菜”并互相馈赠,表示祝贺。“人日”这天妇女不能做针线,俗传“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 正月初十这天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因为观灯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所以又称灯节。元宵节是继春节以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城乡人民仍普遍欢度。 除观灯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耍狮子的。这些活动到元宵夜达到了高潮。各种表演队伍中,高跷队的阵容最为壮观:队前是高大的纸扎门灯,上写高跷队的名字;门灯前是手挑红灯笼的领队人,后边是锣鼓队,再往后就是两人一对叉花串行的高跷队了。队员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别扮成戏曲中的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脏官、丑婆等。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他们各显神通,做各种滑稽表演和高难度的动作,时而令观众捧腹时而激起阵阵喝彩。过去济南以东舍坊、马家庄、西青龙等处的高跷队最为有名。

春节文化的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是追述历史最主要的史料。在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向来以自己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相信史书记载的历史就是我们本民族的历史。然而,当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凝古”思朝随之而起,中华民族的远古史遭到罕见挑战。 让人感到自豪的是,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考古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黄河长江流域7000多处的史前文化遗址,充分印证了史书记载的真实可靠性非常之大。如《史记》、《尚书》、《左传》等关于中华远古时期的历史记载基本准确。 例如:《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2003年,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古观象台的发现印证了《尧典》的记载,并在一座大墓的遗址出土了“圭表”。2009年6月21日,24节气中的夏至日,随着“陶寺史前天文台考古天文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复制品测量日影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宅芬模谎艄。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的记载。 太史公在《史书·殷本记》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随着甲骨文的破解,基本上是正确的。 文献资料中,关于春节的记载目前所知是很少的。就是这一点很少的资料,对于我们研究春节的历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知,早在尧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过年了,这说明春节文化早在尧时就已经形成。 由此可知,春节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尧帝时期以前的历史。看来,中华民族的春节历史不止4000多年,有可能会更远......

以春节为主题关键词在期刊网能搜到不少论文的,对照着你的论文,内容类似的不就可以标参考文献了么。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欢度春节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1]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2]

  • 索引序列
  •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简介
  •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
  • 关于茶的文献资料简介
  •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有哪些
  • 关于春节的文献资料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