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曾坊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曾坊

发布时间: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曾坊

请具体说明 是什么

扫黑除恶抓老赖,曝光老赖徐岁岁342222199004033268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大屯镇徐楼村35号15922460117

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年逾八十但身体尚好。2005年1月26日,《中华读书报》刊载文章及照片报道陈家镛已于2004年8月15日逝世。随后2005年2月2日《中华读书报》刊登《致歉声明》后,《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又在2005年第3期第75页《2004:陨落的巨星(续)》一文中以文字配发照片报道陈家镛去世。陈家镛认为此事完全扰乱了他全家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为此他以《中华读书报》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两家媒体为被告分别向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赔偿其精神抚慰金5万元。 备受关注的陈家镛院士因被误报逝世状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案,今天一审有了结果。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驳回陈家镛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作为《科学中国人》的出版发行单位负有对文章内容进行审核的义务,其未经审核即刊文报道陈家镛去世,并配有陈家镛的照片,该报道严重失实,足以造成对陈家镛人格利益的侵害。相关链接 近年来,媒体及记者频频同法院“亲密”接触,北京市海淀法院仅今年上半年就审理了15件新闻侵权案,其中针对“新闻失实”原因提起的侵权诉讼达80%以上。而在这15件案件中,除了两件被撤诉和调解外,作为被告方的媒体全部败诉。 名词解释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科协主管的杂志,定位还是比较高的,靠不靠谱你看他之前评选出来的人物就知道了,大体还是被认可的。

中国人口科学期刊曾毅

1952年生, 1982年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人口学博士学位,1986- 1987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87年8月学成回国工作。1989年5月破格晋升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人口研究所所长。1992-1998年曾受聘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讲座教授 。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 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德国马普研究院杰出研究学者。曾荣获二项国际学术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11项省、部级及全国学术奖以及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截止2005年10月,在北美、欧洲发表英文学术论文75篇,其中47篇发表在匿名评审的国际一流刊物;在国内发表论文69篇, 其中49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在欧美出版英文著作3本,国内出版国外发行英文著作2本,在国内出版中文著作10本。截止2004年10月16日,国际上最权威的文献引用检索系统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社会科学引用索引)及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科学引用索引)记录,有561篇其他学者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引用了曾毅的论文与专著的研究成果;其中345篇引用的是曾毅作为第一作者的成果。曾毅是ISI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Institute) 2000年9月公布的全球引用率(SCI和SSCI)高的“高影响力论文”学者之一。

国内:1999年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集体成果,查瑞传、曾毅、郭志刚为课题负责人)1997年9月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995年11月获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995年12月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1994年9月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1994年1月获国家计生委与中国人口学会人口科学一等奖。1994年2月获全国计划生育优秀政务信息奖。1992年3月获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津贴。1991年11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9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1月获国家教委与人事部授予“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1991年9月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12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990年1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12月获国家教委“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一等奖(研究类)。国外:1997年获德国马普研究院(即德国科学院,与中科院是正式缔约的姐妹单位)授予“杰出研究学者”(Distinguished Research Scholar)终生荣誉称号。1993年获北美“政策科学”与Kluwer学术出版社授予Harold D Lasswell 学术奖。1987年5月获美国人口学会授予的Dorothy Thomas学术奖。1986年8月获美国人口理事会Frank W Notestein荣誉奖学金,用于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作为杰出学者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研究中心及美国名人研究所免费收入近10种世界名人录。现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与政府咨询委员会中任职情况国际人口科学联盟(IUSSP)常务理事,2002年-现在。(注:IUSSP是世界上唯一的国际人口学学会,成立于1928年。常务理事9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各一人。每届常务理事会任期4年, 2005年底再次当选为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人口学会顾问,2002—现在。中国国家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1990—现在。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健康与长寿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1998—现在。曾经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与政府咨询委员会中任职情况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1993—200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专家咨询组成员,1988—1998。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部社会科学研究协调指导委员会委员,1989—1995。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第22届大会(1993年在加拿大举行)国际组委会委员,1989—1993。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第23届大会(1997年在北京举行)国际组委会核心组成员,1993―1997。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与校务委员会委员,1990—1997。国际人口科学联盟提名委员会委员,1993—1997。丹麦Carlsberg教授鳞选评估委员会委员,1997—1998。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1997—2004。经贸部“联合国人口基金援华项目”专家顾问组成员,1988—1996。中国卫生部国际卫生咨询委员会成员,1997—2002。美国科学院人口老龄委员会委员,1998—2001。美国老龄研究院顾问咨询组成员,2—2002。被以下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特邀作学术报告(并支付机票等费用)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西根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布朗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美国人口理事会,联合国总部,美国东西方中心,加拿大McMaster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Nihon大学,荷兰人口研究所,丹麦Odense大学,德国联邦国家统计局人口研究所,美国国家统计局, 美国—德国科学院暑期学院。2000年以来曾毅被特邀作了如下学术报告:被美国国家统计局特邀做”家庭人口预测新方法与应用” 学术演讲,2000年11月29日。被美国布朗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特邀作“中国人口老化动态与对策”的学术演讲,2000年11月。被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第16届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特邀在大会开幕式上作题为“中国人口老化与高龄老人”的开幕式上唯一的主旨学术演讲,2000年7月。被联合国人口司特邀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召开的高级专家会议上作题为“中国的人口高速老龄化及老年人生活居住安排”的学术演讲,2000年2月.纽约。被美国密西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与中国研究中心特邀分别作“人口老化与家庭人口预测新方法”及“中国的婚姻与离婚研究”学术报告,2000年3月。被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特邀在该学会第16届(每2年一届)大会开幕式上作题为“中国人口老化与高龄老人”主旨学术报告,2000年7月11日,美国密西根大学。被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与人口研究培训中心特邀作题为“中国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家庭动态变化”学术报告,2000年11月27日,美国布朗大学。被美国斯坦福大学特邀作题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学术报告,2001年2月2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特邀作题为“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学术报告,2001年22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被丹麦Odense大学医学院特邀作题为“中国高龄老人及政策思考”学术报告,2001年5月8日, 丹麦Odense大学。被第5届“心脏病预防医学国际大会”特邀作题为“中国的快速人口老化及其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学术报告,2001年5月28日,日本大阪。被世界银行与德国经济合作发展部特邀在“可持续发展与具有活力的经济”论坛上作题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与可持续发展”学术报告,2000年7月10-12 日,德国柏林。被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特邀作题为“中国老龄健康研究”学术报告,2002年4月2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部特邀作关于家庭户与消费预测新方法与应用报告,2003年6月2日,美国Detroit。被美国STATA软件公司总部特邀作关于家庭户预测新方法与软件研制的报告,2003年11月10日,美国College Station。被亚洲与大洋洲第七届老年学大会特邀作关于中国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的大会主旨报告,2003年11月28日,日本东京。被日本国家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所特邀作关于中国健康长寿研究的学术报告,2003年12月1日,日本东京。被日本法政大学主办的老龄研究前沿国际研讨会特邀作关于中国老龄化与农村养老保障的大会主旨报告,2003年12月2日,日本东京。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部特邀在“老年健康、家庭与照料需求成本”专家研讨会上作主旨报告,2004年6月18日,北京。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特邀作“老龄健康研究”学术报告。2005年10月17日。Minneapolis。被美国国家统计局特邀做”州与小区域家庭人口预测方法与应用” 学术演讲,2005年11月7日,华盛顿。被美国著名的“国际合作与发展”(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ternational (PADCO))特邀在美国名人汇聚的华盛顿Cosmos俱乐部作关于中国人口老化,城市化与发展“的学术报告,华盛顿。曾毅作为会议学术组委会主席,组织与主持了以下学术会议或培训班(仅列出1998年以来的会议)1、1998年7月26日-8月2日在德国马普研究院人口研究所举办“家庭住户模型与应用”研讨会,来自北美、欧洲、中国、墨西哥等国的34位学者(含二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一位德国科学院院士,一位荷兰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研讨会。2、1999年12月31日在北京召开,有三十几位知名专家学者及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调研组及全国老龄协会有关负责人参加的“老龄健康对策”专家咨询研讨会。3、2001年3月2―3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有来自全国各地(含香港)105名专家学者参加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学术研讨会”,共有35篇论文在会上宣读。4、由12人组成的中国学者代表团应邀于2001年8月中旬赴德国马普研究院人口研究所参加“老龄健康”国际研讨会,与来自美国、德国、法国、丹麦等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5、2001年10月22-27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以下三项国际学术会议与培训:(1)、“中国老龄健康国际研讨会”(10月25日)。共有150多位来自11个国家及全国各地(含香港、台湾)的专家学者与会。会上宣读了12篇论文,其中8篇是曾毅领导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课题组成员宣读的论文。(2)、研讨各国老龄健康问题的“寿命延长与老龄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22-24日)。11个国家四十余位知名专家与会,共有21篇论文在会上宣读。(3)、“老龄健康研究方法国际培训班”(10月26―27日)。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德国、墨西哥的共60位学员参加,5位外国著名专家教授及4位中国著名专家学者授课,并结合计算机实践操作。国际人口科学联盟长寿与健康委员会主席、国际著名的老龄健康专家JeanMarin Robin 教授(法国)自始自终参加了培训班与研讨会,他说:“这次国 际培训班与前4天的国际研讨会是我所经历的最成功的学术培训与研讨”。6、2002年6月19-21日在香港召开了“华人人口与社会经济研究:2000/2001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研讨会”,72位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北美、加拿大、欧洲的学者与会,宣读了52篇论文。7、2004年5月10-11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了“老龄健康的人口视窗――社会经济挑战与机遇”国际研讨会,国内外60多位知名学者与会。8、2004年5月12-13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老龄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全国研讨会,国内150位左右学者与会。9、2004年6月18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托,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了“老龄健康、家庭与照料需求成本”专家研讨会。 国家外专局重点项目“老龄人口与社会经济培训团”: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包括中央与省级机构)、国家人口与计生委与国家统计局等司、局、处级以上中青年领导干部22人 2004年11月4-5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2004年11月6-28日在美国杜克大学举行培训。 国家人口与计生委“人口与和谐社会” 高官培训团”: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司局,各省市自治区人口与计生委主任副主任高级领导干部25人2005年8月18-19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2005年8月20日-9月10日在美国杜克大学举行培训。13、2005年9月21-23日在四川召开了“健康长寿国际研讨会”。14、2005年12月24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学术研讨会。

科技中国杂志社记者曾唯一

《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社是2000-04-29在北京市海淀区注册成立的集体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1号3号楼1005室。《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8721475778D,企业法人王建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编辑、出版、发行《中国科技产业》杂志;承办《中国科技产业》杂志国内外广告;电脑图文设计、制作;信息咨询(除中介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762825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715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据可靠消息,老板捐款跑路了。

在学校图书馆翻了一下,还行吧在同行杂志中不是很出色,但知时点还是满多的

科协主管的杂志,定位还是比较高的,靠不靠谱你看他之前评选出来的人物就知道了,大体还是被认可的。

华中科技大学杂志社曾光

他是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十年后预防医学肯定会有出路,而且会越来越好。随着医学模式转变,预防重于治疗日益被各方认同接受,而去年至今年的新冠疫情进一步促升了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从医界名家和优秀医生成长的过程得到启迪,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除了应接受他接受专业的良好教育和专业培训之外,还需要在他们从医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积累、总结、提高,以增强为病人服务的实际能力。在一名优秀医生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做到敬业、勤奋、积累、思考。1、敬业是临床医生的成才之路讲敬业,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人不论职位有多高,技能有多强,他毕竟仍是社会的一员,一个集体也毕竟是社会的一小部分。医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医疗事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社会给予了我们一切,我们每个医务工作者也必须服务于社会。在这方面我们的许多先辈就是大家学习的典范。责任心对一个优秀的医生是一个最首要的问题。芬兰坦佩雷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主任istonordback曾讲过:当你对病人有一颗挚爱之心时,你就会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在临床治疗中,会碰到很多结果不令人满意,就得去总结、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多看病人,多接触病人,多看文献,结合实际才能理出自己的思路。关于责任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教授曾经讲过一个他自己修表的一个小故事。30年前的一天他到表店去修表,问一位值班的女同志:“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请你看一看好吗?”她将她的手摆了一摆,立刻给他说:“无法修理,没有零件。”他又小心地重复了一句“请你打开来看一看”。那位值班的女同志很不耐烦的白了他一眼,说:“能走就行了,没有零件。” 他再问,那位女同志再也不理裘医生了。他只得到对面的另一家大的钟表店去试一试,遇到了一位男同志,但得到的是类似的答复、类似的态度。这时,他偶然地发现了这家店的另一角落里,坐着老胡同志。他是裘医生的病人,也是这家店的职工。他立刻走了过去,请老胡同志查一查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的原因。老胡同志打开手表背面的盖子,发现一个螺丝松脱了。他将螺丝旋到原位上,手表就这样修好了。裘医生很高兴,但又很生气,用手指着说;“那位同志说无法修理,连看一看也不愿意,我要去责问他。”老胡同志忽然大笑起来,说;“裘医生,算了,算了!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他听了这句话,禁不住有点面红耳赤,打个哈哈,道谢而别。几十年来,他一直记住了这句话:“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这句话深深地启发了他,使他的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以后他常扪心自问,我们在工作中有没有“无法修理,没有零件”的态度和作风,答复是“肯定有的”。作为修表的师傅,应当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多想想,作为医生应当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多想想,有责任心的大夫常常会为病人想的更多。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工程院院士王士雯教授,曾经讲过一个通过重新询问病史获得信息,明确诊断,治愈患者的小故事。曾经有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反复发热9个月,体温8-39度之间波动,查体未发现明显的阳性体症。在长达9个月的住院过程中,先后有12位医生负责该病人的治疗。他们曾考虑患者可能有各种微生物的感染及自身免疫系统疫病,曾做过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疾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她是第13位经治医生,接班后,仔细地回顾了病人的全部病历,重新询问了病史,了解到病人在发病前曾回内蒙古老家接触过刚刚生下来的羊羔。同时,在阅读文献中发现有作者认为病人静脉输用高浓度的葡萄糖可以提高布氏杆菌病的检出率。果然,再次进行实验室检查,明确了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后经过针对性治疗,患者很快治愈出院。讲敬业首先应当清楚,作为一个医生为病人服务这是最根本的问题,目前许多医院提出的“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病人”的办院宗旨,其核心是服务病人。正如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卢世壁所讲:医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因为医生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且是有病痛的人,前来就医是希望得到帮助,所以病人和社会对医生的职业提一些要求和规范是可以理解的。医生的职业要求医生要懂得自然科学,也要知道一些人文科学,不仅要懂得医学科学,还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中医讲儒学,要求医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鲁迅、郭沫若、孙中山等前辈都是学医出身,并非偶然。医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不但要学好知识,而且要做好“人”,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除了遵守职业道德之外,还要受社会舆论和法律的约束。医生要尊重病人,病人和社会也要尊重医生。做一个医生并不难,而真正做一个好医生很不容易。我们常讲:高尚的医德,精湛的技术,满意的服务是一名优秀的医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但是具有高尚医德的医生几乎是没有不敬业的,爱岗敬业是高尚医德的试金石。2、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勤奋”使你从实践中不断获取知识。“勤奋”使你发现新问题,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勤奋”也可以说是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一个机遇。这个机遇就是增长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通达到前人所未有的境地解决医学难题,这就会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这个机遇就会使你成名成家,成名成家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和超人的付出。勤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一名优秀的医生他们总是一生不断的向书本学习、向病人学习、向老师和他人学习,这是医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来源。作为年轻的医生应当不断学习,掌握知识养成读书的习惯。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目前的医学是前人通过千百年来科学实践积累下来的成果。书籍文献就是记载了前人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阅读文献即吸允它的成果精华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要有渊博的学识就必须不断的学习读书,除了要掌握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外,首先要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业绩。中科院院士、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原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韩启德教授,在他开始的工作中选择了分子生物学这个前沿性基础学科,从而在心血管基础研究方面,尤其是在a1肾上腺素受体(a1-AR)亚型研究领域获得重要成果。读书应当有法,许多名家的方法则是常在浏览翻阅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进行专题综合,了解当时国内外对某一问题的观点、方法及发展趋势,并对其提出的思路、背景和条件进行剖析,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病例认真思考,从中得出结论。二是认真为病人服务,向病人学习。一个青年医生的成长单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医学学生还不能算是医生。必须经过住院医生、主治医生的培训过程。对疾病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否则是不可能提高医疗水平的。三是向老师、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文道有先后,书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医学是经验医学,医学知识必须到临床实践中经受考验才能真正学到手。老师或者上级医生起到启蒙和哺育作用。老师有较丰富经验。他在查房和教学中讲授他的看法和经验,就像海燕喂养小海燕,是用它胃里半消化的海鱼来哺育一样,老师讲的常常是经过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而精练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在书本上找不到的。向老师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在诊治过程的思路和他的治学之道。思路和治学之道是一把钥匙,可开启知识宝库之门。思路是从病人症状、体征、化验、影像学等复杂的表现中,医生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最佳治疗方案的思考方法。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还包括实践和积累。3、成熟需要磨练、积累、思索、总结:知识在于积累,能力在于实践,在临床医学领域内没有天才,不经过5~10年以上的临床磨练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因为对临床医学的真正领悟需要时间和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在一定年代以后人的思维活动会发生质变,对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对重症的病人开始不怕了,并能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清楚的判断和适当的处理。好象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学校,在和同学朝夕相处在和同事长期共事你能够认识许多人,哪怕是几十人,数百人,你基本上能够分辨准确,这是为什么?你虽然不能描述出他们的面貌特点,但你可以判定他们是谁,这就是长期积累产生质的变化,看病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增加,可从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搞临床、搞科研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有所收获。我们来看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授。杂交水稻是怎么搞出来的?是蹲在田头不断地观察,一天、两天、几个月、成年地观察!如果我们再去看吴文俊教授,到除夕的晚上他还在计算机房!在我国计算机攻关研究很紧的时候,上机时间最多的不是研究生,是吴文俊。再看我们王选教授搞激光排版,十几年的工夫积累起来才搞出汉字的激光排版。我们再来看看双手谱写神话的200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的人生经历。吴孟超身高只有62米,每次上手术台时都要站在小凳子上。负责毕业分配的一位教授曾讽刺他说:“不看你的个儿,还能干外科吗?”这更坚定了他当外科大夫的决心,最后如愿到了当时的华东医院。他的医生生涯可以讲是一生手术的生涯,只要他不出差,吴孟超基本上每天做手术。有时一台,有时两台,最多时3台,80多岁的老人,一口气站到下午3点才出手术室吃午饭。他的一生为13000多名患者主过刀,而且这个数字至今仍未打住,还在以每年200例左右的数字上升。辛劳出真知,实践获成果。4、认真思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反复实践、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如,吴阶平院士,在他长期大量的肾结核的实践中观察,总结提出肾结核对侧的肾脏会发生肾积水的看法,改写了当时的教科书。黎磊石院士从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时,尿蛋白消失或明显减少的现象得到启发,从而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雷公藤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效,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上海张庭洞教授、上海陈竺院士从民间应用中药砒霜治疗癌肿有效的病例中得到启发,研制出治疗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针剂,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他做实验的照片被选用在美国《科学杂志》作为封面。2003年非典期间,当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对非典患者治疗能否使用激素发生争议的时候,钟南山从自己临床经验与教训中认为激素对减轻“非典”病人的炎症反应,减少和防止肺部组织纤维化,以及缓解呼吸困难,防止呼吸衰竭有明显疗效,并对其应用的指征、剂量、疗程等进行了探索和规范,为提高“非典”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感染率作出了重大贡献。5、科学需要求实精神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需要求实精神,科学需要实践的检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就是我国当今科学求实的典范,也是德高望重的优秀医生。2003年非典初期,当我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首席专家曾光院士正式宣布根据其实验观察,非典的病原体是衣原体。这一结论曾使不少人松了一口气,因为衣原体是己知病原微生物,有较成熟的治疗方法。但钟南山根据自己大量的临床观察和诊治经验,不同意这一结论,认为如果按这一结论指导临床实践将造成严重后果。在一次会上,他站起来明确表态据理力争。后来有人问他,你不怕判断失误有损自己的声誉吗?在权威面前你为什么不选择沉默?钟南山说;“事关病人的生命,防治的决策,我不能明哲保身;在事实面前我只能尊重科学,而不能尊重“权威”。2003年4月7日他们与香港大学首次从非典病人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2株新型冠状病毒,很可惜公布时间比美国晚了几天。6、三基三严相关培训和思想方法是成才的基础1三基三严培训对于医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培训过程中使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增强理解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追求新知识的兴趣,未来的发展就是宽广的。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是三基知识获得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能将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先分到教学医院或其他条件较好的医院,当二、三年住院医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直接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学会观察病人,熟悉诊断技术,比较成熟后在分到医疗单位,为他们以后的工作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为什么基础功比较扎实,这与他们长期坚持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有关。2专业进修在医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我们的知识需要及时更新,先进的技术需要引进。我国当代许多有名的专家他们大多都经过良好的专业进修,尤其是出国求学。比如我国当代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著名的基因工程学家陈竺院士,还有南京军区总医院著名肾脏病学家刘志红教授等等,他们都经历过在国外的进修学习,掌握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回国后经过辛勤工作才获得了各自专业方面的业绩。3应懂得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医疗服务。比如糖尿病的治疗,应当了解正常人体和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特点。正常人生理状态下,ß-细胞在空腹及进餐后2种不同的分泌状态是:空腹状态时,ß-细胞呈脉冲式分泌胰岛素,约1u/h,24h约24u,称为基础分泌量,主要是抑制肝糖异生及肝糖输出,维持空腹状态的血糖在合理水平;进餐后,血糖升高,刺激ß-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以处理餐后较高的血糖。无IR的正常人每餐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量为6-8u,因此其每天基础加三餐后胰岛素总分泌量约为40u左右,其中基础量占全天分泌量的40-50%。而DM患者,如果需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时,往往其内生胰岛功能丧失达80%以上;或者IR严重者,内生胰岛功能虽然丧失不十分严重,但胰岛素相对不足明显。所以口服降糖药物加睡前中效胰岛素,或两次预混胰岛素制剂治疗方案,对于尚存部分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合理的。脑出血急性期病理研究表明,脑水肿3小时后发生,第2—第4日处于高峰,第7日后明显减退,重症患者可延迟至7—10日。因此,脑出血急性期甘露醇的应用应当根据病情分级和脑水肿演变过程决定其用量、用法、持续时间。例如,对重型病人(Ⅲ-Ⅳ级)即中至深度昏迷,完全性偏瘫,瞳孔不等大,有明显生命体症改变或病情进行加重者(凡昏迷加深,膝反射或肌张力逐渐减低,出现对侧锥体束征或去脑强直等均为病灶扩大或移位加重征象),可用大剂量甘露醇250ml/次,每日4-5次,发病7天内可用大剂量5-7天,7天后用中剂量2-3天,10天后可根据病情用小剂量维持3-4天即可停药。当收缩压高于24KPq时应先用呋噻米调整血容量,再用甘露醇可避免其导致血压升高的不良反应。4应不断更新知识,采用有循征医学依据或有关指南、原则所建议的方案或药物,为病人提供更为合理的治疗。比如,在防治全身性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或以高胆固醇为主的混合高脂血症,应当推荐首选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他汀类药物。关于重新评价药物洗脱支架,规范使用介入技术,2006年世界心脏病学术大会和欧洲心脏病学术大会,对此提供了更另人信服的证据和原则。目前认为对于AMI,介入越早越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不稳定性心绞痛首先要做危险分层,高危患者及早介入,可先用抗血栓药物(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以及他汀类和β受体阻滞剂)。72h内的介入过于激进,由于对于非高危患者反而可能增加MI和死亡风险,注意近来引入关注的“早期风险”现象。而稳定性心绞痛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不宜过度使用介入。对于>3mm的大血管病变,应使用廉价的BMS,对于糖尿病,小血管,长病变可选用DES,二者大概各占50%。对于左主干和多支病变,尤其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仍然应该首先考虑搭桥手术。

中国建筑杂志社曾少华

真的么?我也要辩这个题目

全国超限高层建筑纪要2006年7月11日,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同志向全体委员颁发了聘书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全国超限高层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对新一届专家委员会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司长徐波、副司长曾少华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袁振隆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培福研究员代表全体委员做了发言,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亚勇研究员汇报了第二届委员会的工作情况,会议讨论了超限高层审查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以及《超限大跨空间结构抗震专项审查要点》。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纪要如下:会议认为,自第一届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成立以来,各位委员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做了大量工作,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列入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予以保留并设定行政许可。建设部先后发布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部令第59号)、《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出台了相关的委员会章程、审查细则、审查办法和审查技术要点等文件,明确了两级委员会的工作职责、行为规范、审查程序等,超限审查的法规和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对规范各地的超限审查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国和省级专家委员会已审查了近千栋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通过审查工作,提高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了抗震设计水平的提高。但也应看到,目前的审查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超限高层建筑审查工作是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但有些建筑中标方案由于过分追求艺术表现力而忽视结构的抗震安全,从而导致结构体系不经济合理,造成很大浪费;各地的审查工作开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和单位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贯彻不力,导致有些超限高层项目未经审查或在施工图审查时才发现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等。会议强调,随着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建筑体形、平立面布置日趋复杂,特别是来自非地震区、缺乏抗震设计经验的境外设计师所作的体型特别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对结构抗震不利,这些因素使我们的超限审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更加突显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专家委员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地震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做到未雨绸缪,警钟长鸣;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抓好超限审查工作;要把握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加强科学研究,在实战中归纳总结,积累经验,并及时将最新成果纳入标准规范;各位委员要及时把地方的审查工作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反映上来,把全国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带回到地方,加强交流、沟通信息,带动地方审查工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黄卫副部长的讲话指出了本届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方向,要在今后的审查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经过讨论,与会委员对本届委员会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1、要进一步加强全国专家委员会和省市级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情况通报和技术交流,提高抗震专项审查的技术水平。办公室要定期印发工作简报,每年组织一次全国专家委员会的技术研讨会,专家要每年提交一份工作汇报。注重选择典型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进行资料汇总,指导全国的超限抗震审查工作。2、要认真贯彻落实第111号部长令和相关技术法规,加强宣传,使设计单位都了解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定义、界限和超限高层抗震设防审查的要求,提高抗震设计水平。3、认真总结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的经验,加大相关技术储备。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点、重点,如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扭转不规则、性能化设计的相关指标、结构消能减振技术等,要立项进行专题研究,研究成果应在标准规范的修订中体现出来。4、加强超限高层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并将相关要求和内容纳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办法和技术要点中。5、对于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议在工程方案招投标中包含超限抗震设计的可行性论证内容。

  • 索引序列
  • 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曾坊
  • 中国人口科学期刊曾毅
  • 科技中国杂志社记者曾唯一
  • 华中科技大学杂志社曾光
  • 中国建筑杂志社曾少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