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杂志第一任主编

中国杂志第一任主编

发布时间:

中国杂志第一任主编

五大顶级时尚杂志时装杂志最有代表的是《ELLE世界服装之苑》,是世界著名杂志《ELLE》的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社合办。也是第一本进入中国的国际高端女性大刊。《VOGUE服饰与美容》,《VOGUE》成立于1892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世界好几个国家的都有版本,其中以意大利、法国版本最为有名,而且历史悠久。《Harper's Bazaar》诞生之初是一本周刊,面向中层和上层阶级的女士们,介绍德国和巴黎的最新流行资讯。直到1901年,《Harper's Bazaar》开始变为每月一刊,首任主编梅阿丽·布斯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翻译家,并且确立了杂志的超前意识。它是一本服务于中国精英女性阶层的时尚杂志,传播来自时装、美和女性的力量。《Marie Claire嘉人》由Jean Prouvost 在1937年于法国创刊,2002年12月来到中国。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和法国桦榭菲力柏契出版社合办。也是世界著名高档女性期刊之一。国内从无到有,也是今年来进步最大的一本时尚杂志,特别现在已经确立的风格类型是有区别于欧美风的,更加偏向韩风,却有中国自己的特色。《COSMOPOLITAN 时尚》该杂志创办于1886年,1905年出版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以时价四十万美金的价格(折合2006年现价约一千万美金)将其收购,其风格为高雅、精致的、和大胆、风趣。

新青年杂志!

苏芒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 父亲是位作曲家。她大学之前的时光在南京度过,从小学习古筝,6岁时参演过话剧《沉浮》,10岁在导演孙周的处女作电视剧里出演过角色。15岁时她跳级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8岁时出版个人诗集《旱季》,她的散文曾发表在《读者文摘》中 ;1991年,取得中国音乐学院的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她加入了时尚杂志社,当时中国没有任何时尚杂志,杂志社只有7个员工,工作条件十分简陋。起初她担任小记者、小编辑,以及广告销售工作,有时还要负责广告催款 。1997年,苏芒与时尚杂志创办人刘江等人在美国赫斯特大厦共同会见国际时尚杂志COSMOPOLITAN终身主编海伦·格莉·布朗,与COSMOPOLITAN展开合作 。1999年,她先后负责《时尚COSMO》《时尚先生esquire》等5本广告经营业务,同时担任部分编辑工作。2000年,以最时尚的健康、最健康的时尚为编辑理念,创办《时尚健康》杂志,在市场上发行后获得成功,她也成为时尚集团第一任执行出版人。2001年,时尚集团任命苏芒创刊《时尚芭莎》杂志,开始担任该杂志执行出版人与主编,与世界上历史悠久的高级时装杂志Harper’s BAZAAR合作 ,。2003年,“非典”爆发后,苏芒想为困难中的人带去希望,因而发起了“BAZAAR明星慈善夜”,首次提出“让慈善成为时尚”的理念,开创了明星、时尚、慈善、媒体4重影响力的大型慈善拍卖晚会的模式,倡导品牌、明星、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 ;第一次慈善夜以“慈善,到底是谁需要谁”为主题,为北京红十字协会筹款,最终拍得善款5万元 。2004年,“慈善夜”在短短的4个小时内筹集善款61万余元,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西部母亲健康快车”工程贡献了5辆救护保健医疗车。2005年,她开始进行杂志品牌化发展,创办《芭莎男士》杂志,为中国第一本商业品位男性杂志;同年,”慈善夜”通过拍卖世界品牌捐赠的限量版物品,筹得善款172万元,捐赠给了北京慈善总会下属的助学项目。2006年,“慈善夜”为奥迪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童梦圆”项目筹集善款,共筹得3518439元。“童梦圆”计划从2006年起,连续5年在中国西部10个省、自治区22个县的150个自然村,为那些虽然因各种原因离开学校、但仍然拥有梦想的校外青少年建立150个功能齐全的“学习中心” 。2007年5月22日,苏芒与时尚传媒集团联合总裁刘江向中国民政部递交《申请中国慈善日建议书》,这是由《时尚芭莎BAZAAR》发起、百位企业家和明星联合签名申请“中国慈善日”的建议书;9月8日,BAZAAR 明星慈善夜与中华慈善总会名下“慈爱孤儿工程”项目合作,将募捐所得的7538888元用于设立“芭莎电脑圆梦教室”,在全国的慈爱儿童福利院建立设施完备的爱心电脑教室 。2008年,她作为时尚杂志界代表人物成为奥运火炬手,参与三亚站的传递 。2009年,创办《芭莎珠宝》杂志,获得珠宝界人士的肯定。2010年,与旅游卫视投资开创了中国首档高端时尚节目《必须时尚》及《绝对时尚》;随后,不仅出任时尚励志电视剧《时尚王国》的总策划一职,还在剧中客串演出 ;12月,苏芒被任命为时尚集团出版副总裁 。2011年,创刊中国第一本时尚化的高端艺术杂志《芭莎艺术》;同年出版自己的书籍《时尚的江湖》,该书阐述了苏芒十年来的心路历程和时尚进化,她还将该书的版税捐给“免费午餐计划” 。2013年4月19日,获得由国家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奖 。2014年1月1日,苏芒升任集团总裁,掌管传媒板块业务 。2015月年4月,她被任命为聚美优品独立董事 。11月,加盟青少年才艺养成励志节目《燃烧吧少年》,为少年BOSS团之一 。

中国青年杂志第一任主编是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故选C.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

简要介绍《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新青年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共2张华文库“新青年”资料图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1]出版状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1]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1915年 9月15日创刊﹐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6期为一卷。第1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在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1]查看更多猜你关注

陈独秀。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月刊。1916年9月1日重新出版第2卷第1号,改名《新青年》。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中国青年于1923年创刊于上海,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报刊之一。恽代英任主编,是先驱以后的另一份团中央机关刊物。版式,32开本,周刊,设有社评,时事述评,寸铁,青年界消息,漫画插图等栏。内容,①是指导青年正确的工作学习生活,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②是评述时事政治,引导青年正确的看待国内外时事,提高觉悟。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关爱青年的工作学习生活,对时事进行评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青年十分重视编者和读者的关系,发行量大,在青年中广为流传。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先后任主编。

1915年由陈独秀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

《新青年》(LA JEUNESSE)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其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此名。该杂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 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 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新青年 8月9日,钱玄同邀请 鲁迅加盟《新青年》。1918年4月18日,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

是恽代英恽代英就是恽代英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是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塞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中医外治杂志第一任主编

曹清华,女,1946年11月生,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现任西安医科大学临雁医院诊疗部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类风湿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疑难病诊疗特邀专家,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理事等职。[2] 从医四十多年来,曹清华教授一直从事 “风湿骨病”临床工作和治疗药物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较高的研究水平,特别是对风湿病中侵犯关节或关节受损害较为突出的一组疾病治疗,造诣较深。曹清华教授发表过《中医辩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00例》等多篇医学论文,被国内外医学杂志和医学学术会议选用,多次获优秀论文奖。曹清华主编,由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出版《风湿骨关节病与临证治疗》一书,是一本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术专著。由于曹清华教授在风湿骨病治疗领域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中国百名著名医学专家,香港国际中西医研究会名医等荣誉,她和她的事迹相继被载入《中国当代中西名医大辞典》(1305页)、《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650页)、《中国人才世纪献辞》(26页)、《世界名医文献库》(第5页)等权威史册。来自:_0yk8Hau3ch1_358yd6o0QtoHd2fO03qZkJqiPwYeNxWqN9C

1940年夏,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任命为甲级工程师,年仅21岁就成为延安时期我党高级技术专家之一。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性的就地取材,在解放区进行技术革新,为大生产运动开展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延安四杰”之一,于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1956年,调至华东局和山东省工作,是原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南校区)的开创者。他工作务实,在建国初期物资匮乏,师资紧缺的情况下,竭尽所能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必须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资料;同时又独具慧眼,积极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其中包括著名的力学专家刘先志教授。他注重培养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品德和创业精神,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急需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的新型高等教育事业和山东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5月在帅孟奇等同志的直接关怀下,他被调到北京任一机部设计总局副局长,为苏联援建156项重大工程实施作出贡献。在任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期间,主持研究并取得了1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8项获国家级奖励,发表论著100余篇。1964年机械院成立了张协和同志直属研究室,专门进行中央军委与国防工办直接下达的国防尖端项目的试验研究和常规武器及配套的生产设备、测试仪器的研制,以及其他民用科研项目的技术研究。1963~1964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以独创性的发明,组织完成了“708”工程关键部件和不锈钢冷加工及其深孔套料成套工艺关键技术的攻关,为我国潜艇与原子能加工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1964年,他根据中国传统加工方法,结合现代材料特点,主持“947”工程研究取得成功,提高了我国原子能反应堆冷却器的加工质量及速度。1965年他主持承担提供两弹试验用大型离心机极其大蒙皮的研制工作取得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水平。1966年他根据中国古代曲拐的机械传动原理,主持研制曲拐传动半自动多头钻床获得成功,为我国原子能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机械加工设备,其设计思想现已被多种行业所运用。同期,他还主持与五机部合作完成了多种援越军械装备的研制及钛合金冷加工工艺的研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我国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作出贡献。他在心脏病加重的情况下,仍坚持领导组织并亲自制定设计方案,突破技术难关,承担并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跨越音速柔壁喷管的研制任务,只用了500万元人民币(贷款),不仅全部实现了国有化,节约了1300万美元的外汇,而且填补了我国风洞技术的空白。从1954年开始,张协和同志就利用电子技术进行中医经络研究,独立发明了填补国内外空白的经络测定仪,证明了人体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58年在《健康报》、《中医杂志》全文发表并出版了《经络测定的疹病原理与使用方法》、《京I型经络测定仪使用方法与构造》等专著,并由一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组织仪器生产与推广。当时,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和卫生部长李德全等领导同志都亲自作为试验对象,他们为挖掘祖国中医宝库和大力支持医学科研事业的献身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张协和同志,使他在经络学研究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他受卫生部委托,在苏联、朝鲜、蒙古和国内培训了大量主治医师,为中医临床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他还主编了国内第一部经络研究专集《经络测定仪(之一)》,他50年代末、60年代初所组织此项研究的试验成果和论著至今仍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他精于中医,有不少研究成果及专著,十三岁即学习中医为人看病,后结合西医知识,坚持业余时间义务行医。他曾经周恩来总理推荐,兼任中央保健局医疗顾问,先后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许多领导同志及国内外十四万患者义务诊治。由于他在中医临床与疑难病治疗方面的医术高超,虽非专业医生却享有“半个御医”之美称。他提出了“以西医现代诊断结果及世界统一病名分类为基础,配合中医对症进行全面治疗”的中医诊治方法,并大力支持中药西制及单位中药主要成分药理研究等现代方式的中药学研究与成果推广,还将自己与同行的大量验方提供于世。他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当面指示,坚持利用经络原理对肿瘤的预测进行科学研究,并自费研制成测肿瘤等疾病的仪器,还编写了有关医学论著。为了给缺医少药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培训基层中医药人才,1984年,张协和同志参与创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同时义务兼任副校长。多年来,他为创立中西医结合的新中医而潜心研究,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中西医研究人体科学的新思想。他撰文说:“二十一世纪是研究人体科学的世纪。该世纪的医疗技术,一是世界医疗技术比较研究,二是中医整体诊疗观察与西医局部诊疗观察的对话与结合,将这两种体系的优点融合起来,医学将有可能取得飞跃发展,并产生新医学。因此,中西医医疗技术将得到适当转移。”怀着对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热忱,他广泛结交戏剧、曲艺、电影、文学、美术等各界朋友,积极参与多种文化活动。1958年他成功地为人民大会堂的陕西厅和山东厅进行了全面装饰设计。1964~1966年,他还兼任中央工艺美院《装饰》杂志编委工作。他在考古、文物、古代建筑、古代科学技术史等知识领域均有造诣,并收藏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实物。1982年,他提出了“工业美术设计的十大要素”,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86年,在中日北京技术文明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重要科学论文《技术文明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合著),科学地阐述了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等科技政策和有关概念体系,该文被多种报刊转载、引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198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工作委员会根据他在全国机械装备失效及预防工作中所作贡献,授予他特殊贡献奖。他还研究了多个领域的重大问题。如合作提出《采取措施防止家用液化石油气钢瓶严重质量问题可能造成爆炸危险的报告》,获中国科协首届优秀建议奖。1988年,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他多次指出:“从历史上看,抛弃祖国传统文化,而一味主张所谓‘全盘西化’是不得人心的,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传统象破布一样扔掉。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中国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国的西化”。他还针对企图只靠引进技术买来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和盲目进口“买洋货、上洋当、受洋罪、出洋相”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他向多处纪念馆、博物馆和有关部门提供、捐赠自己收集保存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并于1992年,根据详实的史料合作主编了《杨虎城将军与西安事变补遗》(档案出版社出版),为研究杨虎城将军及“西安事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他还积极联络亲朋好友,为海峡两岸统一尽绵薄之力。张协和同志担任了机械部、机械院和多项全国性一、二级学会、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和高等院校客座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和科技骨干人才。半个世纪以来,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广泛的发明创造活动和有关管理工作,并积极投身于培养“四有”新人的高等教育事业。他从不计个人名利、努力拼搏,为我国的机械工业科研设计及管理与制造、军工科研、建筑、教育、中医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为我国机械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科研事业的振兴,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代金刚,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首届援助非洲志愿者、北京弘医堂中医院医师,擅长中医内科、针灸科疾病的诊疗。出生日期1926年11月25日(丙寅年)

代金刚 出生于1987年10月1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首届援助非洲志愿者、北京弘医堂中医院医师,擅长中医内科、针灸科疾病的诊疗。人物经历:8-今 中国中医科学院8—1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非洲援外服务队成员埃塞俄比亚阿达玛医院医师7—8 “携手西部 共享奥运”西藏宣讲团队医9-今 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职博士教育背景:9—7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医内科学9—7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专业:中医学2008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擅长治疗:擅长综合运用中药和体育锻炼等方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开具运动处方,指导患者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治疗范围:中医内科疾病。如失眠、头痛、眩晕、中风后遗症、共济失调、震颤、帕金森、胃痛、便秘、神经官能症、抑郁、焦虑状态、强迫症、肥胖、颈椎病、腰腿疼、肩周炎、带状疱疹、痤疮、神经肌肉疼痛、肌肉劳损、神经损伤性疾病、面瘫、脱发、冠心病、高血压、哮喘、耳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顽固性疼痛、亚健康状态、体质相关疾病等。提倡指导患者练习可以代替药物的运动,在古训“运动可以代替药物”基础上提出“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可以代替药物,应该遵循运动处方”等观点。海内外教学:2013年,编创健心健康操,并担任相关教学推广工作,9月底2958名中老年人在北京共同练习健康操,创吉尼斯世界纪录。2011年6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公派赴香港为香港职业疗法学会会员讲学,讲授内容为:易筋经、六字诀、八段锦。2005-2006 团中央、商务部公派到非洲埃塞俄比亚,作为首批赴非洲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在埃塞俄比亚纳兹瑞特阿达玛医院,从事针灸临床、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教学工作。2011年3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选派为日本东方医学出版社中国研修团讲授易筋经2011年5月 中国中医科学院选派为法国学习团讲授中医和传统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2008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选派指导全院职工练习八段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健身操比赛一等奖。发表著作:主编 拉筋活血养生易筋经参编 二十四节气导引术、村民环保读本、五脏小炼形习练八段锦对疲劳性亚健康者基本体质体能改善作用的队列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7)2峨眉十二庄析疑 第一作者 精武 11颈椎病的锻炼方法 家庭中医药腰部的锻炼方法 家庭中医药埃塞俄比亚行医札记 家庭中医药耳部的锻炼方法 家庭中医药手部锻炼方法 家庭中医药

  • 索引序列
  • 中国杂志第一任主编
  • 中国青年杂志第一任主编是
  •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
  • 《中国青年》杂志的第一任主编是()
  • 中医外治杂志第一任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