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论文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论文

《浅析教育技术学之发展》[内容摘要] 教育技术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教育科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等学科的发展与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学科内容的交叉形成了教育技术学及其相关学科群,教育科学媒体技术、系统方法构成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基础.、[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改革 教育技术学发展 教育技术学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一个如何使自己的现行教育能适应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求、能胜任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种种挑战的问题。教育技术学专业既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子学科,既是研究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领域,又是培养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专业名称.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确定培养专门人才的规格,我们的认识都不能停留在教育技术的经验层次上.恰当的教育技术学的定位,是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教育技术的规律,发挥教育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教育科学中,按其研究对象和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教育哲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三个层次.其中教育哲学是从认识上探讨人的教育的本质与观念;教育学重点研究人的教育原理与规律;教育技术学则研究运用技术方法改善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教育技术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教育科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等学科的发展与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诞生的.这些学科内容的交叉形成了教育技术学及其相关学科群,教育科学媒体技术、系统方法构成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基础.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利用是实施教育技术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阶段,管理和评价则贯穿于上述内容与阶段之中.由此形成了诸如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育技术应用和绩效技术等一系列教育技术学科群.有关学科的建设,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技术的实践部应围绕教育的改善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育应用是目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但它不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教育技术中的其它媒体一样,在一定阶段可以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作为热点会随时间的推移面转移。核心内容则相对稳定.教育技术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应摆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与实践的核心位置、这是因为教学设计不仅构成了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前提,便直接影响到开发与应用的质量,教学设计作为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它要求教学设计人员既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又要熟悉教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否则就难以胜任教学设计的任务.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对教师需求量的大量增加,使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各级师范院校纷纷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一些综合性大学,甚至工科院校等也开始设置这个专业,因而使得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数量大大增加,目前还处在不断增加的状态之中。仅江苏一个省现在就有20多个教育技术学专业,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可以培养。尽管这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还是供不应求,特别是硕士生、博士生更是奇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技术学科从无到有,已经建立了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尽管形势大好,但也面临着挑战。首先是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之间自身的挑战,其次是与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之间的挑战。此外,还有计算机专业、物理专业等一些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也纷纷到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中来谋求职业。但是,学校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是有限的,到一定时候就会供大于求,人才过剩。根据这样的判断,将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问题,现在就必须进行认真思考。教育技术学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空前活跃,教育技术学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这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和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找准学科的位置,明确今后的任务,努力做好工作,不要辜负时代的厚望一 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二 教育技术发展中注意的问题三 教育技术学改革的方向[参考文献][1] 希尔斯(B.seels).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113.[2] 刘美凤 《广义教育技术定位的确立》 《中国电化教育》2003(6)[6] 刘美凤《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 《比较教育研究》 2001(11)[ 7] 吕国雄 《关于教育技术创新问题的探讨》华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8]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国电化教育,2002(9)

1、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2、教学理论,它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3、系统理论4、传播理论

你好,您可以看看我的空间里的文章,或者看我贴吧发言。里面有免费使用万方数据库的办法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的理论基础有: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3、优化教育、 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拓展资料: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 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教育技术的确切定义,各种文献中引用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教育技术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另一种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发布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孔子的教育观及其启示论文

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种族都可入学,培养治国安民贤能之士,孔子教育的原则是做人应遵循的起码道德准则,学习的主动权要交给学生,发展学生思维举一反三,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对学生有目的引导启发,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全体人民素质使社会稳定发展。

自己去改此次曲阜之行拜谒了孔圣人枣两千五百年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走遍了三孔遗址及尼山寺,听到了大量关于孔子的传说,沿途购买了有关孔子的书籍及论著。认真阅读后,收获颇大。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德育为主的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德、智、体、美、德育,而以德育为主。由此我们看到他的教育内容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实用为主”的思想是吻合的。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已验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我们已毕业的学生中我们不时发现被市场淘汰的往往不是因为技术不过关,而是因为做人出了问题。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认为教育要从做人开始。首先要有崇高的志向;其次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第四,要学会内省;第五,要知错就改。这些做人的原则仍然是我们做人应遵循的起码道德准则。我们每个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外,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节课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学生众多,而且每人资质、秉性各异,怎么把这些人教育成材呢?孔子的办法是分门设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孔子就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对话进行全面了解。正因如此,孔子十分熟悉他的学生的特点和个性。所以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进行。 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仍然是我们职业教育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我校生源复杂,层次差别较大,在2000年,我们就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方法,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我们因材施教的力度还需加强进一步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单要学孔子那样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还要运用尽可能多的现代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及特点,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每个学生培养为有用之材。 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需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即:如果一个人不发奋求知,我是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惑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的引导启发。他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的职业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我们的课堂上,仍有一些教师在“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学习,启发诱导,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四、教于乐的教学艺术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培养,他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他通过如下办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乐于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民主教学,这是乐学的前提。孔子对学生十分热爱,与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不摆教师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放下架子向他的学生学习,教学态度谦和、民主、诚恳、友爱,教学气氛轻松愉悦。二是正面表扬激励,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总是善于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即使批评学生,也总是善意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他的学生总是爱学习,学习起来有积极性,乐此不疲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论文

先读 看 想 思考 下笔

关于教育技术的毕业论文

找教育技术相关的论文范文就行,自己在适当的修改一下即可,没有那么多规矩,要是想你的论文作品有更好的发展,仅仅靠论文的质量是不够的,你懂,下面这篇范文你用的到。浅谈教育技术探析摘要:教育技术既是新型的教育方式,也是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教育技术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作用,惟有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绝不是简单的形式组合,而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模式、手段与课程内容、进程、目标的有机融合和完美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下面,笔者以机电专业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1 加强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间的整合每一个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不管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会影响着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各个课程的特点,有机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培养目标的行业特点,突出不同的职业要求,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反过来,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又会促进专业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动力支持。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可以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2 专业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1 在教学目标中体现职业道德教育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从而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引领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作用。本篇范文转载于top期刊论文网例如:我曾任教的机电2011级5班的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在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实训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将本次实训的德育目标确定为“团结协作、荣辱与共”,让学生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实训过程中,我将全班同学分成12组,3人一组,首先让学生明确德育目标,告诉学生哪一组做得最快、做的最好即为优秀,评出两组“最佳协作奖”。最终,学生在这次实训中,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任务达成率高,而且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学生的操作热情高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在《电力拖动》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教学任务,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执行电工安全操作规程,养成爱护工具和设备、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的好习惯,并引进企业的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把6S管理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3 使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我们的德育教育往往是空洞的说教,而我们的学生也只是机械的听者,真正能听进去的不多,收效甚微。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在《生活德育简论》一文中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在生活中体验职业道德的内涵。我曾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销电子产品。在活动中,我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产品特点制定推销计划,设计推销方案,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实事求是、童叟无欺,并教会学生一些推销的基本技巧,要求学生在销售过程中,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可见,社会实践会给学生一个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现才华的舞台,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亲身体验来接受真理、增强体验、磨炼意志、规范行为,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时时刻刻洞悉学生的心灵,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把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的高素质人才。作者:郑燕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启示论文

中国基础教育数学改革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启动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先后提出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任务。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9年开始着手调查研究,组织全国高层次专家进行了顶层设计。第二阶段:实验 2001年开始在全国38个县、区进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分层推进,滚动发展。到2008年,全国初中已实行了一轮,有的地区达到2至3轮,小学也接近一轮。第三阶段:深化 2010年将全部进入。除了一些尚未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西部省份外,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已扩展到25个省份。有什么启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内所能解决。所以就条件比较而言,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课程改革。2001年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推进课程改革的内容有九个方面。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一、关于改革课程结构。“纲要”出台后,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学习者完成建构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影响,所以应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的社会和劳动技术环境中去加深体验。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进行综合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特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握以下原则:突出研究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学得更好。研究性学习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所以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便很难达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效果。所以应当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内容以任务型为主。应在社会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寻找适合的课题作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调查或亲自操作,获得必须的素材。然后师生共同对素材通过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处理从而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必然引导学生主动去手脑并用地学习探究,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和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充分合作。从资料的搜集、资源利用到探究步骤和方法都必须由师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师不仅起组织引导作用,而且是参与者。为活动课提供课时保证。  关于选修课。目前少数重点学校在数理学科、艺术体育方面为少数学生提供了特长培训的机会,而多数学校包括重点校的多数学生却是千人一面地接受统一的课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类型的智能组合和特长。而开设选修课,正是用不同的课程结构去适应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所有学生都应分类开设选修课,而不只是针对少数学生。学校应提供丰富的选修课菜单。进一步精简国家统一规定的学科课程内容并降低难度,以腾出课时开设选修课。  二、关于改革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交流不畅,缺乏合作,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参与的体验以及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综合体验严重不足。按多元智能理论,现在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应体现以下原则:情境性。应利用图表、资料、卡片、实验设备、实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或师生的人物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必要时让学生深入现场,直接操作,加深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使其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平等互动。建构主义强调的学生主动学习,绝不只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挥下活动,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体验和建构。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发挥组织引导、调控点拨的作用;不仅允许学生说话,而且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不仅体现师生共识,而且体现差异,甚至对立和交锋;不仅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改变,而且教师及教学过程也在学生的影响下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和程序可以预设,但必须根据课堂活动的实际随时调整。交流合作。课堂应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合作,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三维目标。由于学习过程不仅受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课堂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应围绕三个维度开展,以利于学生进行综合的体验,促进建构的进行。个性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应针对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关于改革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最有力的杠杆。这里仅就如何通过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结构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谈谈看法。目前课改推进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校缺乏动力。而评价(包括考试)恰恰最能有力推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评价和考试改革的取向,应促进学校进一步“精选双基”,从而减少统一学科教学的课时,腾出时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应促使学校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重视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就学校的常规管理评价而言,要建立目标体系,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在数量上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纳入考核。要建立标准体系,对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以及课堂教学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过程的实施和产生的结果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要建立经费保障和奖惩机制。为开设综合实验活动课、选修课和改革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奖惩提供经费保障。要建立展示平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的典型课展示、观摩以及艺术节、科技活动月、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和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让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充分展示出来。  就考试改革而言,目前最关键的是改革高考。虽然早已明确了“三个有助于”的高考改革方向,但到具体的方案设置上仍争论不休。我的看法是,严肃会考,简化高考。会考应真正精选双基、降低要求,以统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各学科全面发展,经过努力绝大多数都能达到的标准。会考应严密组织,确保结果可信。会考分应以适当的比例记入高考总分,以防止中小学在课程安排上偏科。在会考基础上,高考应分类要求,对多数学生总体而言应降低学科“双基”要求,而对个性特长、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应加强考核。分类设科,分类组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属于不同的智能类型,所以文理分科的设置应坚持。对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实行全国少数重点大学和其他大学的重点专业联考,科目设置可采用“3+小综合+1”模式。因为这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设置的考试,所以要求既相对全面又体现特长。其他本科大学由各省统考,内容深度比前一类降低,科目按“3+1”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减少统考的科目并降低难度,让学校平时更注重会考和活动课、选修课。特殊录取,对于有特殊成果和才能的学生,大学有权力不经高考(但要会考成绩)直接录取。扩大面试,为了鼓励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大学的专业要求应扩大面试,面试的内容应是实际应用方面的,并且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最后,高考录取应以综合素质测评为重要内容。综合素质测评应依赖于成长记录档案,而该档案应对学生参加活动课、选修课的数量提出明确要求。课程评价和高考改革如果能按这样的方式进行,相信能有力地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

以新课程改革为代表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至今已十年有余,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如,课堂活跃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学方法意识逐渐增强了,学生能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有明显提高了。然而,看见成绩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新课程改革十年来难以深入推进的现实。近期《中国青年报》就刊登了篇文章“教改为什么会农村包围城市”一文[1],文中认为教改在农村地区有不少成功案例,但与之对应的是,大城市学校和名牌学校确存在缺位现象。随即就有学者指出“新课改农村包围城市是个伪命题”,“课程改革自2001年实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城市学校和名校推行不下去,在农村学校同样推进困难,农村包围城市的说法并不成立。”[2]为什么新课改十年来“举步维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推行的不理想呢? ①新课程改革从启动到推行试图用较为激进改革方式来推进改革,实践上都表现出“急于求成”倾向,缺乏对教育现实基础、条件与背景深入了解,低估了改革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然而,尽管激进改革方式对于当前新课改诸多问题具有一种根源性关系,然而真正应该为问题产生承担主要责任的,与其说是激进改革方式,不如说是支配或是选择这种改革方式背后的某些带有根本性的主导改革的改革观念。进一步剖析新课程改革遭遇困境的主要根源,就在于指导课改实践的观念原则中存在着一种“突变论”倾向。虽然实践中少有改革者声称带有“突变论”倾向,但这种倾向常如幽灵般渗透在改革进程中,体现在改革理念选择和具体改革实践之中,最终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展开。

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论文

ZX

2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是20年前,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加速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指示,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21世纪在即,处在这两个值得纪念的20年,展望未来,我们对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开创中国教育技术事业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充满信心。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指明了教育技术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创造了教育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1、发展教育技术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他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20年来,这些指示一直指引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外落后了”,就“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力戒空谈”的思想。  2、教育技术发展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的结果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几任政府领导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指引下,创造性地推动这项工作。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一直强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要坚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七·五”和“八·五”期间都提出了“中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指导并推动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仍然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形式为主;基于电子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形式已经在一部分学校中开始应用,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优化了教育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促进了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我国高校已经由视听技术向多媒体、网络化发展,进入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或地区提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启动或建设现代化教育工程”。据1995年底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贵州省)的统计,“八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总投资为115亿多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入占80%,预算外投入占20%,平均每年投入23亿元。由于国家和地方对发展教育技术的重视,我国用于现代化教育的设备、设施在20年间有了突飞猛进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打下较好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音像电子教材建设不断满足需要  音像电子教材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保证,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过去,我国教材建设形式单一,基本是文字教材“一统天下”。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材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视盘、计算机软件等音像电子教材已成为我国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中小学的音像电子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投影、幻灯(80年代初期)到录音、录像(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以及到现在以多媒体组合教学形式为主的几个发展阶段。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以投影、幻灯、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媒体优化组合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是现在,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媒体形式。中小学使用的音像电子教材,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组织建设。中央电化教育馆及地方各级电化教育馆为中小学组织编制了大量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音像电子教材。随着教育软件市场的发育和逐步规范,涌现了一批教育软件公司,生产制作符合学校需要的音像电子教材。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自己开发制作了适合教学需要的音像电子教材作为教学的补充。截止到1995年底的统计,用于教育过程的音像电子教材,幻灯、投影片为3亿张,录音教材1716万小时,录像教材1708万小时,计算机教学软件28万个,光盘9万张。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引起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有更多教师的应用和参与开发新的教育教学软件。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教材建设也发生很大变化,由借用普通高校的文字教材,配套录制“课堂搬家”式的音像教材,变为自行编制适于远距离教育要求的、相互配套的文字与音像电子教材。全国电大现有录像带9万盘,录音带7万盒。我国卫星电视教育开通了综合教育、电视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等三个卫星电视频道,在北京地区通过35频道还播出一套综合教育电视节目,每天共播出1小时。使一些学校通过接收,选播,扩大了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软件供需之间的矛盾,逐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广泛开展,研究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重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科研已经从早期的媒体对比型研究、学科专题型研究向以整体、综合为主的实验研究过渡。各级电教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支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队伍,开展了一批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如: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研究、中小学音像电子教材建设的研究、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实施现代化教育工程的策略研究、中小学校及职业技术学校电化教育设备配置标准的研究、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现状及其资源共享的实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的实验研究、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的实验研究、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等,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  我国高校中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在研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开展教育技术理论、方法,远程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发挥了前导和推动作用。我国远距离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在远距离教育的开放性和教学现代化方面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了全国广播电视教育改革和发展。“八五”开始,为推动农科教结合、燎原计划实施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教委组织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县的研究。全国有一批综合实验县,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实验研究经验和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  4、建立了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一支队伍  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队伍。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已经在我国绝大多数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建立起来。非师范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有部分设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学科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层次齐全人才培养能力。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想、懂专业的专门人才队伍。这部分人才除了从从事教育技术相关专业工作的同志和教师中选拔出来,进行培养和任用者外,大部分是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据1995年的调查,我国已有教育技术机构74849个,专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达20万人,还有数十万兼职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教师,他们中的多数已经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这支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技术队伍必将在实践、研究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5、探索了全面提高学生以及劳动者的素质的途径  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先进媒体手段,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录像、电影等媒体,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给学生们播放,使孩子们在形象生动的画面里和感人的情节中接受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一些中小学还建立了卫星电视接收站和校园有线电视网,收集了许多优秀教育电视节目、教育影片、VCD光盘、录像片定期为学生播放,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高等学校为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编制了大量生动形象的音像教材,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展中国的国情教育。由于改变了传统单一说教的方式,多种媒体教学,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一些高校充分利用校园“有线电视台”,每周编制校内新闻和反映本校教师学生生活的专题节目,使大家了解学校工作,表扬先进,指出存在问题,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深受师生欢迎。  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各省级教育电视台在播放教学节目的同时,积极开办教育新闻、教育信息和综合性教育节目,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教育战线工作情况,宣传优秀教师、著名专家的业绩,使社会对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播,受到社会好评。  电化教育的开展为广大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并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组成部分。许多县电教部门以支农为己任,把当地农民急需的农业技术知识、商品经济知识、医疗卫生知识的录像节目送下乡,宣传了致富门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受农民欢迎,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的地方把如《稻田养鱼》、《毛竹种植》、《烤烟技术》等录像片反复为乡村农民播放,使农民迅速掌握了致富技术。还有的县电教部门将扫盲识字与推广一、二项致富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电教手段培训农民,也收到很好效果。1991年原国家教委表彰了天津市静海县等31个综合开展电化教育,在学校电教、教育电视收转站建设、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县为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县。  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电教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职业高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大型厂矿培训中心都不同程度地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电力系统、人民银行系统利用专业培训录像带直接为基层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提供了形象教材,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三、认真总结20年的基本经验,积极规划面向21世纪的发展蓝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我国重新起步的教育技术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为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加快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思想,是我国教育技术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南,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教育技术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源自改革开放后国情的实际需要,来自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技术的发展要自觉服从、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与满足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积极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  教育技术实践领域涉及面宽,覆盖面广,必须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依靠中央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协作,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既要依靠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必要的投入;又要坚持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取得社会支持;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  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科学,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为教育服务,为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服务。在信息化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化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常规媒体手段”与“先进媒体手段”恰当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教育技术要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要调动广大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始终围绕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工作,并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技术学科和事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技术队伍,通过他们观念上的转变和实践上的努力,促进并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  电子媒体教材建设始终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统筹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持久地抓好这项工作。软硬件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政策和资金要向软件倾斜,使软件建设从数量上、质量上进一步缓解目前仍很突出的供需矛盾,逐步满足目前我国的迫切需求。  2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上还显落后。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准确把握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进一步从战略高度规划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与信息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也对教育战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带入21世纪,我们必须在深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战略。  随着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跃发展,即将来临的21世纪,许多新的技术将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都已应用到了教育与教学中。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趋势可归纳为:音像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卫星广播技术应用于远距离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个别化交互学习;交互网络技术应用于通讯教学;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仿真教学。与此同时,当前的教学媒体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以及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从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看,国外教育技术正在学校教育、培训和作业技术三个方面向纵深发展。这些发展趋势和特点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策略应是:巩固发展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逐步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  首先,要发展学校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实现教学现代化  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我国学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观念上的转变和随之而来的教学环境的改变。教育技术工作应高度重视对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重视教育技术对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研究。  在基础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巩固发展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根据不同地区,加强分类指导,使大部分学校在不同层面上的教育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推动“普九”工作的巩固、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全国电化教育“九五”计划》的实施,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中小学和县城中小学达到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一类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的学校总数增长8%,有条件的乡镇中学、中心校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达到二类电化教育设备配备标准;常规技术媒体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现有卫星资源被充分用于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和实验,少数学校和发达地区建立起校园网并与社会联网。通过全国中小学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带动和加强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总结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开展教育技术的典型经验,指导并促进学校教育技术的全面开展。统筹规划,加强审定,引导教材制作企业的发展,使一体化设计的教材初步满足多层次、多规格的教学需要。  在高等教育领域,根据高校的不同情况,建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把教育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到2010年,使我国若干所高校的教育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各校都有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室,使其在数量上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建设校园网络,实现教学信息、图文资料和管理信息收集、存储、检索、调用的现代化,并与“教育科研网”联网,及时获取国内外信息资源。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实施的基础上,一体化设计教材。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初步完成高校教育技术机构的有机合并,使学校教育技术力量得到综合利用,运用教育技术的学科和教师范围有明显扩大。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建设远程教育设施,以自己的优势学科参与远程教育,使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面对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态势,要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向21世纪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必将进一步使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变革,促进教育现代化。它也将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扩展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同时,它将会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促进优秀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推动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现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的公众和专业信息传输网络,形成以卫星视频传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多元化现代远程教育专业传输网。充分发挥实力雄厚的研究性大学的优势,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通过各类高校的远程教育,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提高公民的学历层次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讨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发展多种行业和专业的继续教育,为在职专业人员提供各种进修机会,满足各方面学习者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在少数有条件的地区和中小学开展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扩展教育资源。提高师资水平;建设学习资源中心,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条件,推进素质教育。以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以省(直辖市)为主,统筹管理的现代远程教育区域网络。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老、少、边、穷地区教育问题,推动“普九”和“扫盲”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到2010年前后,将使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扩展地区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在更多的地区、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实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代远程教育。  在党和国家关怀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正以开创生机勃勃的工作新局面,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我们将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世纪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为社会、经济、教育的整体改革服务,为我国早日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执笔:刘雍潜、陈庆贵、张敬涛  版权所有 Copyright 宜城中学 -黑夜舞 最佳浏览环境 IE0 800*600 分辨率

我之前在“我要毕业代写网”写过论文质量非常好,一次就给通过了而且是用支付宝担保交易的,很安全,不会定金之类的,他们是专业代写论文包含(文案定制、论文发表、职称论文、文案策划、各种毕业论文、外语互译等)方面的服务的。公司拥有强大的队伍,保质量,包通过。创一流服务,让客户满意。哦对了您可以在百度搜索哦。

  • 索引序列
  •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论文
  • 孔子的教育观及其启示论文
  •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论文
  •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启示论文
  • 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