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台州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

台州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

发布时间:

台州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

1、《东方后现代》(修订版) (专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2、《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专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 (专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5、《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 (参与撰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第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西方文学史》(第三卷) (与刘象愚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8、《比较的世界文学史纲》(第三卷)(第一作者)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9、《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东方论坛》2002、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艺研究》2002、 《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 《创作评谭》2002、 《后现代主义诗歌辨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学——兼及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今日文坛》2002、 《女性视角:阅读卡夫卡》 《外国文学动态》2002、 《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 《台州学院学报》2002、 《“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 《外国文学评论》2003、 《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 《湘潭大学学报》2003、 《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 《告别“崇高”之后——后新时期小说一面观》《河南社会科学》2003、 《卡夫卡研究在中国》 《外国文学研究》2003、 《“既不是死的,又不是活的”——论艾略特的〈荒原〉》《东方论坛》2003、 《价值重估:巴尔扎克与左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 《再论后现代主义小说》 《晋东南师专学报》2003、 《“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 《外国文学评论》2004、 《意识流:从西方“流”到东方》 《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 《女性视角与男性眼光:阅读卡夫卡》 《译林》2004、 《卡夫卡的亲戚们》 《外国文学动态》2004、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 《重构“通天塔”神话——读卡夫卡的〈城徽〉》 《名作欣赏》2004、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传统》 《东方论坛》2004、 《论卡夫卡的中国情结》 《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4、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 《东方论坛》2004、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 《论卡夫卡及其创作的跨文化特征》 《枣庄师专学报》2004、 《后新时期小说叙述方法的转换与变形》 《山东文学》2004、 《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东方丛刊》2004、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 《失去了寓意的寓言》 《名作欣赏》2004、 《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三峡大学学报》2004、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法门内外——论卡夫卡的〈诉讼〉》 《湘潭大学学报》2004、 《卡夫卡的中国情结》 《德国研究》2004、 《卡夫卡与尼采》 《天津师范大学》2005、 《没有谜底的谜语——〈城堡〉论略》 《名作欣赏》2005、 《论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体系》 《东方论坛》2005、 《城堡研究综述》 《外国语言文学》2005、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外国文学》2006、 《后现代主义戏剧辨析》 《河南社会科学》2006、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东方论坛》2006、 《为何变形?——卡夫卡〈变形记〉解析》 《名作欣赏》2006、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2006、 《跨文化语境中的万里长城——论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 《中西文化研究》2006、 《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名作欣赏》2006、 《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 《中国图书评论》2006、 《跨文化语境中的语文教学和研究》 《语文教学通讯》2006、7- 《来自古老中国的手稿——论卡夫卡的〈往事一页〉》 《中西文化研究》2007、 《谁爱上了卡夫卡》 《中国图书评论》2007、 《“文化”是什么》 《世界文化》2007, 《作为“他者”的西方文化》 《世界文化》2007、 跨文化的“万里长城”——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解析  《名作欣赏》2007、 《卡夫卡与陀斯妥耶夫斯基》 《东方论坛》2007、 《跨文化语境中的西方文学经典》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 《学术研究的困惑和悲哀——卡夫卡〈乡村教师〉的启示》 《名作欣赏》2008、 《外国文学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 《卡夫卡在中国:1930~1980》 《中国文学研究》2008、 《托斯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 《俄罗斯文艺》2008、1 1、《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2、12 主要内容被摘入《高校学报文摘》2002、62、《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63、《“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部分内容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84、《“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115、《“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全文转载于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56、《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主要内容被摘入《高校学报文摘》2004、47、《卡夫卡与尼采》全文转载于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5、9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摘 要]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老人与海》独特的文体特色进行较为系统的 分析 , 运用统计法和描写法揭示其风格要素即小说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的具体特征, 进而指出《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客观、简洁、朴实的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关键词]海明威 语言特色 现代 叙事手法 老人与海简介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 艺术 ”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 影响 ”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海明威倾向用 英语 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 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 又忿恨不已, 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 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 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动词如: need, make, cut, eat, use, take 。将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的形式, 如: an2gered, weakness 。从句子结构频繁使用He does 简单的句式。主语是he, 谓语以使役动词为主。由于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完成, 因此这类句型就成了动作的执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老人与海》中, 这类句型和描写具体行为的短小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从整体上传达出一个基本意义: 老人是个行动者, 他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完全符合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一贯追求。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充分使用贯穿小说的人物桑提亚哥和他忠实的助手兼朋友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或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来推动故事的 发展 。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的最新战况, 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如:“Tell me about the baseball, ”the boy asked h “In the Am 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T hey lot today, ”the boy told “T hat means T he great D im aggio is him self ”“T hey have o ther m en on the ”“N But he makes the In the other league, between Brook 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 But then I th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出版后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来看另一段摘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Just then “ The rewasnothingeverlike Hehitsthe longestball I have ever ” 从表面来看, 只是老人的兴趣爱好, 实则表现桑提亚哥老人坚信伴随84 天一无所获的背运马上就会结束, 由此而引出故事的开端, 老人去更远的水域捕鱼。《老人与海》通过使用第三人称, 不流露个人感情, 超然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作者通过老人内心的意识来反映事件, 进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二、 现代 叙事手法—冰山 理论 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电报风格主要是用于说明他谴词造句的简洁、朴实, 但这并不代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 艺术 , 因为海明威小说在简单的表层之下蕴藏着许多内涵。借用他自己的观点叫“冰山理论”:“如果the stern line came taut under his foot,where he had kept the loopof the line,andhedroppedhisoarsandfelt the weight of the sm all tuna’sshiveringpullasheheldthelinefirm andcom 2menced to haul it The shivering increased as he pulled in and he could see the blue back of the fish in thewater and the gold of his sides before he swung him over the side and into the He lay in the stern in the sun, compact and bullet shaped, his big, unintelligent eyes staring as he thumped his life out a2gainsttheplankingoftheboatwith thequick shiveringstrokes ofhisneat,fast-movingtail,Theoldmanhithimonthehead for kindness and kicked him , his body still shudder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就在这个时候, 船尾的鱼线在他脚下突然绷紧, 因为他在那打了一个环。于是他放下船桨, 抓牢鱼线, 开始往回拉, 他感觉到金枪鱼把鱼线拉得沉甸甸地抖动。他越往回拉, 鱼线抖动得就越厉害, 接着他看见了水中浮动的蓝色鱼脊和金灿灿的两侧, 之后他把鱼从船帮处拉了上来, 扔到船里。鱼躺在船尾, 阳光照射着, 它身体密实, 形如子弹, 它把身体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 匀称、动作迅速的鱼尾快速颤抖着, 反复扫动着, 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一直瞪着, 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老人友好地打它的头, 又踢它, 鱼的身体在船尾的背阴处仍在抖动着。) 这段描写桑提亚哥在第二天捕获金枪鱼经过,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简洁煽情的典范, 传神且优美。作者也正是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字眼来表达具体但又有诗歌意象的 内容 。上面场景的描写, 即使是对那些根本没有捕鱼经验的人, 也会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 作者在此段最后用“for kindness”,“友好”两个字, 以及在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作者用“brotherly”,“兄弟般的”字眼来传达作者与金枪鱼的关系, 看似自相矛盾, 实则将作者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个字虽少, 却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到老人的个性。海明威在表现桑提亚哥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他对世界的尊重时, 并未提及老人内心最深处到底想些什么, 而是刻意选择了这两个字, 从感情深处刻画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明威把这种通过简单语言表达深刻意义的“冰山原则”运用得巧妙, 正如冰山顶端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水下的巨大冰块的品质一样, 潜移默化地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真理。三、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在《老人与海》中, 基督教象征主义手法, 特别是基督受难的形象在这一著作中, 自始自终得到充分的体现。老人在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 手掌被鱼线勒割得血肉模糊, 虽然这说明了桑提亚哥的艰辛, 说明了他甘愿献身的精神, 但伤口却寓指基督身上的圣伤痕, 海明威一心要把桑提亚哥塑造成一个像基督一样的殉难者。鲨鱼袭来时, 老人立即发出一声“像是一个人的手被钉子钉穿在木板上时”所发出的惨叫。再有, 老人肩上扛着船桅, 艰难地攀爬小山, 向村里走去的情形会使人联想到基督朝着卡尔加里艰难行进的场面。甚至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地扑倒在床上的动作, 他脸朝下、双臂直伸、手心朝下的姿势, 都会让人联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惨景。此外, 在故事悲剧性的结尾时, 最后的画面寓意极其深刻: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睡下了, 梦中他见了非洲的雄狮—勇敢无畏的象征。四、海明威独特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 影响 海明威的简洁、朴素的散文文体风格, 其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 继承。海明威十分推崇的前辈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他认为,“一切现代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舍伍德·安德森采用了一种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风格。这些都对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 生活经历。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往往是作家本人, 即“文如其人”。而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其文化背景、 社会 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体。他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打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踊跃报名参加, 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贯穿一生的记者身份和崇尚毅力的硬汉性格, 使他的作品中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尤为明显。第三, 独创精神。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也为塑造行动型的人物性格, 开创了他“冰山理论”指导的叙事风格。结语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言近而指远, 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参考 文献 [1]Donaldson,S ErnestH [M ] 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 [2] 戴金喜 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 [J ] 南平: 南平师专报2006 (1) , 63- [3] 董衡巽 海明威 研究 [M ] 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 [4] 刘瑛 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J]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报 2005 (12) , 116- [5]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 [6] 张国敬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天津: 天津 科技 翻译出版社,

1、《视野与方法:关于20世纪〈水浒〉文化研究的理性思考》,刊于《文史知识》2000年第10期2、《〈水浒〉:对权威话语的认同、质疑及颠覆》,刊于《台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3、《文化格局上的守衡态势——对〈水浒〉宗教“泛泛论”的重新解读与诠释》,刊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秩序”以及“秩序”的悖反——对〈水浒〉中儒道释三教运演规律的再诠释》,刊于《台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5、《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原则》,刊于《台州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6、《自我实现的内在人格——论〈史记〉中刘邦形象的审美意蕴》,刊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台州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的

没有什么规定,唯一明显的就是 核心 普刊 SCI EI 等, 普刊 分国家级 省级,法律上没有划分普刊 一般根据主办主管单位来看 个人意见,网页输入壹品优继续了解。。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1、《东方后现代》(修订版) (专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2、《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3、《卡夫卡与中国文化》 (专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 (专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5、《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 (参与撰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第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7、《西方文学史》(第三卷) (与刘象愚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8、《比较的世界文学史纲》(第三卷)(第一作者)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9、《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东方论坛》2002、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艺研究》2002、 《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 《创作评谭》2002、 《后现代主义诗歌辨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学——兼及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今日文坛》2002、 《女性视角:阅读卡夫卡》 《外国文学动态》2002、 《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 《台州学院学报》2002、 《“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 《外国文学评论》2003、 《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 《湘潭大学学报》2003、 《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 《告别“崇高”之后——后新时期小说一面观》《河南社会科学》2003、 《卡夫卡研究在中国》 《外国文学研究》2003、 《“既不是死的,又不是活的”——论艾略特的〈荒原〉》《东方论坛》2003、 《价值重估:巴尔扎克与左拉》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 《再论后现代主义小说》 《晋东南师专学报》2003、 《“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 《外国文学评论》2004、 《意识流:从西方“流”到东方》 《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 《女性视角与男性眼光:阅读卡夫卡》 《译林》2004、 《卡夫卡的亲戚们》 《外国文学动态》2004、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 《重构“通天塔”神话——读卡夫卡的〈城徽〉》 《名作欣赏》2004、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传统》 《东方论坛》2004、 《论卡夫卡的中国情结》 《中西文化研究》(澳门)2004、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 《东方论坛》2004、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 《论卡夫卡及其创作的跨文化特征》 《枣庄师专学报》2004、 《后新时期小说叙述方法的转换与变形》 《山东文学》2004、 《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东方丛刊》2004、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 《失去了寓意的寓言》 《名作欣赏》2004、 《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三峡大学学报》2004、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法门内外——论卡夫卡的〈诉讼〉》 《湘潭大学学报》2004、 《卡夫卡的中国情结》 《德国研究》2004、 《卡夫卡与尼采》 《天津师范大学》2005、 《没有谜底的谜语——〈城堡〉论略》 《名作欣赏》2005、 《论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体系》 《东方论坛》2005、 《城堡研究综述》 《外国语言文学》2005、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外国文学》2006、 《后现代主义戏剧辨析》 《河南社会科学》2006、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东方论坛》2006、 《为何变形?——卡夫卡〈变形记〉解析》 《名作欣赏》2006、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2006、 《跨文化语境中的万里长城——论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 《中西文化研究》2006、 《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 《名作欣赏》2006、 《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 《中国图书评论》2006、 《跨文化语境中的语文教学和研究》 《语文教学通讯》2006、7- 《来自古老中国的手稿——论卡夫卡的〈往事一页〉》 《中西文化研究》2007、 《谁爱上了卡夫卡》 《中国图书评论》2007、 《“文化”是什么》 《世界文化》2007, 《作为“他者”的西方文化》 《世界文化》2007、 跨文化的“万里长城”——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解析  《名作欣赏》2007、 《卡夫卡与陀斯妥耶夫斯基》 《东方论坛》2007、 《跨文化语境中的西方文学经典》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 《学术研究的困惑和悲哀——卡夫卡〈乡村教师〉的启示》 《名作欣赏》2008、 《外国文学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 《卡夫卡在中国:1930~1980》 《中国文学研究》2008、 《托斯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 《俄罗斯文艺》2008、1 1、《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2、12 主要内容被摘入《高校学报文摘》2002、62、《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63、《“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部分内容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84、《“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全文转载于 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115、《“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全文转载于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4、56、《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 主要内容被摘入《高校学报文摘》2004、47、《卡夫卡与尼采》全文转载于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5、9

《海明威研究在中国/The Study Of E·hemingway In China 》作者:邱平壤编著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10335 / 7531610337 出版时间:5 丛编项:开放丛书 思想文化系列 简介:本书包括对海明威四大小说、短篇小说,思想以及艺术成就,艺术风格之研究。 主题项:海明威-E-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海明威,E 更多同类图书:文学艺术?文学?作品集?外国文学作品集 《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M] 著名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 贝克,林基海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董衡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人,1934年1月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发表作品有:《美国文学简史》(负责人)、《美国现代小说论》(主编)、《海明威研究》、《海明威谈创作》、《海明威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 杨仁敬教授《海明威在中国》一书的增订本(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海明威死亡意识的宗教意识》[J]曹明伦《国外文学》,2004 (3) 第二辑 [1]裴立鹏 张敏《自卑与超越——海明威“硬汉性格”的心理成因》《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 [2]徐乐怡 《论海明威小说的悲剧美》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3]刘久明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4]苏顺强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5]罗明洲 《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6]曾塞男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北京 :《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7]刘久明 《海明威文化心理结构浅析》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8]刘铁《给人类增添信心与力量的文学形象——论海明威的“生命英雄”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第三辑 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及其硬汉性格 The Artistic Writing Style and Hemingway's Unyielding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青海民族研究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罗雪娟 , LUO Xue-juan 海明威的文艺思想探析 Brief Analysis of Hemingway's Literary Thought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王爱玲 , WANG Ai-Ling 海明威的"青丝情结"——试论海明威的妇女观 Hemingway's "Hair Complex"——Hemingway's Idea on Women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孙玉琢 海明威小说的对话性 The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Hemingway's Novels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赵若纯 , Zhao Ruochun 海明威与他的硬汉英雄 Hemingway and His Unyielding Hero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田耀 , 蒋瑜 并存于海明威作品中的双重意识 On Double Consciousness Existing in the Works by Earnest Hemingway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张巧毅 海明威小说的情绪线索 The Emotional Plot of Hemingway's Novels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郑孝萍 , ZHENG Xiao-ping 存在?生存?人生--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解读 Existence, Living and Life--the Interpretation of Hemingway's Novel "Farewell to Arms"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李晓珍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自然生态意识 Hemingway' 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王育烽 , WANG Yu-feng 孤寂的心灵 自尊的生活——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 A Desolate Soul Lives a Dignified Life: The Theme of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毛坚舫 海明威、古巴渔夫与《老人与海》的经典硬汉形象 Ernest H Cuban F and the Classical Heroic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yang Teacher's College] 杨植 , YANG Zhi 看海明威如何"表现"《十个印第安人》的故事 How Hemingway Shows the Story of Ten Indians [台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 毛华奋。。。

台州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啊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题太大了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丧钟为谁而鸣这本和老人是最有名的两部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

馆藏资源截至2011年4月,兰州文理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万余册,电子图书5T,期刊合订本5万余册。已购买“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新东方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数据库”。已开通“兰州区域图书馆”、“百链云图书馆搜索引擎”、“读秀学术资源搜索平台”等30个数据平台、数据库。 学术期刊《兰州文理学院学报》分为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1985年创刊,是甘肃省省管期刊。

1.邱均平,瞿辉,罗力 基于期刊引证关系的学科知识扩散计量研究——以我国“图书馆、情报、档案学”为例[J] 情报科学,2012(4)2.邱均平,瞿辉 基于作者合作关系的知识扩散性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例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1(6)3.瞿辉 基于合作网络分析的社会科学评价研究[J]评价与管理,2011(3)4.邱均平等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1-2012)[M] 科学出版社(参编1万字)5.邱均平等 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M] 科学出版社(参编7万字)6.邱均平等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0-2011)[M] 科学出版社(参编3万字)7.邱均平,瞿辉 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the 4th Chapter), 邱均平,沙勇忠 信息资源管理学[M](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丛书) 科学技术出版社,8.瞿辉 中国概念股遭“围歼”并非都是坏处[J]新资本,2011(3)[评论性文章]9.邱均平,瞿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3)10.Qiu, Junping; Qu, H Study on knowledgemetr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CA] Wuhan Daxue Xuebao (Xinxi Kexue Ban)/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v 35, n SPECIAL ISSUE 2, p 34-38, November 11.吴林娟,瞿辉基于XML/Metadata 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图书馆建设[J] 图书馆界,2010,(3)12.瞿辉建设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探讨[J]热带农业工程,2009,(5)13.瞿辉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现状统计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09,(9)14.瞿辉关于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基于区域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视角[J]甘肃农业,2009,(9)15.瞿辉我国门户网站新闻组织的现状[J]新闻爱好者,2009,(21)16.瞿辉浅析垂直搜索在网络新闻中的应用[J]网络财富,2009,(14)17.瞿辉试论城市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南传播,2009,(7)18.荆曼,瞿辉“本土化”与“全盘西化”的两难抉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文论译介概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19.瞿辉,荆曼试析大众媒介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0.瞿辉浅谈世界数字信息话语权失衡问题[J]甘肃科技纵横,2006,(3)21.瞿辉门户网站如何应对RSS挑战[J]青年记者,2006,(8)22.瞿辉“网络社区”与媒介的“异化”现象——兼论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机制的影响[J]东南传播,2006,(3)23.瞿辉中国门户网站盈利模式走向[J]东南传播,2006,(1)24.江山,瞿辉如何加强对文化收藏品交易中个人所得税的征管[N]甘肃经济日报, 2005, (2005-01-28)25.瞿辉“民意乌托邦”抑或“公共话语空间”——兼论网络媒体在西部环境政策决策中的作用[C]政法理论前沿,2006-26.瞿辉,姜鹏:论大陆地区网络人际传播中的“群体意见”[C]政法理论前沿2006-27.瞿辉电子媒介时代的技术悲观主义——尼尔波兹曼媒介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07-

是要评职称吗?写的是什么文章,一般是有核心期刊,国家期刊。省级期刊

可以联系【GO期刊】购买的哦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的

这个要看你的文章的,是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文章。要投到对应的杂志。

1.邱均平,瞿辉,罗力 基于期刊引证关系的学科知识扩散计量研究——以我国“图书馆、情报、档案学”为例[J] 情报科学,2012(4)2.邱均平,瞿辉 基于作者合作关系的知识扩散性研究——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为例的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1(6)3.瞿辉 基于合作网络分析的社会科学评价研究[J]评价与管理,2011(3)4.邱均平等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1-2012)[M] 科学出版社(参编1万字)5.邱均平等 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M] 科学出版社(参编7万字)6.邱均平等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0-2011)[M] 科学出版社(参编3万字)7.邱均平,瞿辉 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the 4th Chapter), 邱均平,沙勇忠 信息资源管理学[M](现代信息资源管理丛书) 科学技术出版社,8.瞿辉 中国概念股遭“围歼”并非都是坏处[J]新资本,2011(3)[评论性文章]9.邱均平,瞿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3)10.Qiu, Junping; Qu, H Study on knowledgemetr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CA] Wuhan Daxue Xuebao (Xinxi Kexue Ban)/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v 35, n SPECIAL ISSUE 2, p 34-38, November 11.吴林娟,瞿辉基于XML/Metadata 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图书馆建设[J] 图书馆界,2010,(3)12.瞿辉建设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探讨[J]热带农业工程,2009,(5)13.瞿辉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研究现状统计分析[J]热带农业科学,2009,(9)14.瞿辉关于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基于区域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视角[J]甘肃农业,2009,(9)15.瞿辉我国门户网站新闻组织的现状[J]新闻爱好者,2009,(21)16.瞿辉浅析垂直搜索在网络新闻中的应用[J]网络财富,2009,(14)17.瞿辉试论城市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南传播,2009,(7)18.荆曼,瞿辉“本土化”与“全盘西化”的两难抉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文论译介概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19.瞿辉,荆曼试析大众媒介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0.瞿辉浅谈世界数字信息话语权失衡问题[J]甘肃科技纵横,2006,(3)21.瞿辉门户网站如何应对RSS挑战[J]青年记者,2006,(8)22.瞿辉“网络社区”与媒介的“异化”现象——兼论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机制的影响[J]东南传播,2006,(3)23.瞿辉中国门户网站盈利模式走向[J]东南传播,2006,(1)24.江山,瞿辉如何加强对文化收藏品交易中个人所得税的征管[N]甘肃经济日报, 2005, (2005-01-28)25.瞿辉“民意乌托邦”抑或“公共话语空间”——兼论网络媒体在西部环境政策决策中的作用[C]政法理论前沿,2006-26.瞿辉,姜鹏:论大陆地区网络人际传播中的“群体意见”[C]政法理论前沿2006-27.瞿辉电子媒介时代的技术悲观主义——尼尔波兹曼媒介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07-

有《火花》、《读者》、《萌芽》、《公主志》、《花样》

1、《论清代词学中的“自批评”》,《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2、《“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 3、《口述词学史研究构想》,陈水云、潘碧华主编《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唐宋卷),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2012年8月出版,国际书号:978-967-5733-02-4。4、《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6000字。5、《近代词学师承论》,《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录,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6、《论词学史上的“元批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九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木斋词体起源及发生研究之反思》,《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9、《叶申芗词学述论》,《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10、《叶申芗〈小庚词〉论略》,《词学》第二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11、《词人邓廷桢及其〈双砚斋词话〉》,《词学》第二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12、《地域性词派研究的新写法》,《词学》第二十四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13、《论吴世昌对王国维词学的“扬弃”》,《词学》第二十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4、《秦观陆游名字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5、《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接受史解析》,《文史知识》2007年第10期。16、《从花间词看晚唐五代女性闺中生活》,第一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9年第3期。17、《陆游〈卜算子·咏梅〉——一首宋词“经典”的形成史解析》,《文史知识》2010年第5期。18、《诗词中的“递进”抒情法》,《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19、《“词中杜甫”说总检讨》,《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2期,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20、《吴世昌词体观述评》,《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21、《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22、《论词体观念的嬗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摘录。23、《柳永评价“热点”“盲点”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24、《“唐诗宋词”说评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5、《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26、《论明代的“花间热”》,《福建论坛》1997年增刊。27、《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8年8月版。28、《词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诗学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29、《花间词风格新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30、《宋词雅化规范化之宏观透视》,《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31、《放翁隐逸词初探》,《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要。32、《论放翁词的风格类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论王世贞的词学观》,第一作者,《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6期。34、《“应歌”——花间词的原生态及其价值重估》,《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5、《鹿虔扆〈临江仙〉并非伤蜀亡之作》,《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36、《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12期。37、《词学研究的又一硕果──评杨海明《唐宋词美学》,《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台湾)2000年12月。38、《词学研究的新突破──评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书品 》2001年第4期。39、《评〈饮水词笺校〉》,《 书品 》2006年第1期。40、《后出转精 嘉惠学林——评周明初、叶晔合著〈全明词补编〉》,《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2期。41、《唐宋词艺术的“总账式”研究——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读后》,《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4期。42、《略论文学史的写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3、《清词中的离乱书写》,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行旅、离乱、贬谪与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大会报告。44、《第六届全国秦少游学术研讨会综述》,第二作者,《词学》第二十七辑,2012年6月。45、《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第一作者,《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年。46、《论欧阳修的词学观》,第一作者,《欧阳修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12月版。47、《文天祥词综论》,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48、《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作者,《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49、《读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文自修》1994年第5期。50、《历代词曲异同论总检讨》,第一作者,载《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4月版。51、《历代词曲异同论再检讨》,第一作者,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上宣读,2008年8月陕西榆林。52、《晚明散曲漫议》,《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53、《秦观词研究之反思》,《中国韵文学刊》2014年第2期。54、《刘永济〈词论〉对现代词学体系建构的贡献》,刘亮主编《第五届中国韵文学暨海南诗词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14年6月版。55、《辛弃疾研究之反思》,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版。56、《孙维城著〈张先与北宋中前期词坛关系探论〉》,第一作者,刘扬忠、王兆鹏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57、《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文学文体,还是文化文体?——古代散文界说之总检讨》,《文史哲》2011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5期转载6000字。2、《论晚明人的“小品”观》,《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3、《“宋文”为“一代之文学”说评议》,《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4、《“文学”流派,还是“学术”流派?——“桐城派”界说之反思》,《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1期《学术卡片》摘录。5、《古代散文的“前理解”或遮蔽文学史实》,《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1日第6版《文学》。6、《从新发现的96通书简看欧阳修的日常生活》,《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7、《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8、《论近代散文观念的新变与传统》,韩国《中国散文研究集刊》第1辑,2011年12月。9、《古代散文史撰写新构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0、《古代散文史研究中的“遮蔽”问题——拜读郭预衡先生〈中国散文史〉心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11、《易学与晚明小品》,《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12、《明清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4期。13、《明清清言小品概说》,《文史知识》1997年11期。14、《明清的尺牍小品》,《文史知识》2000年第3期。15、《明清的笔记小品》(上),《文史知识》2001年第3期。16、《明清的笔记小品》(下),《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17、《王晫和他的小品》,《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18、《欧阳修〈秋声赋〉的文化解读》,《文史知识》2006年第10期。19、《韩愈〈毛颖传〉接受史述论》,第二作者,《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20、《吕祖谦〈入越录〉赏读》,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4期。21、《明清游记概说》,《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第4期22、《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4期。23、《自然的“生命化”和“人格化”──易学与明清小品研究之一》,载《中国易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4、《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第二作者,《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2期。25、《“欧苏”散文合论评议》,第一作者,《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26、《欧阳修与蔡襄》:《福建论坛》1998年第4期。27、《论陆游〈老学庵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28、《现代小品笔法章法论》,《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29、《俞平伯散文理论的古典资源》,载黄科安主编《中国散文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30、《传记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载体——〈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评介》,《文艺报》2013年5月29日第2版《理论与争鸣》。31、《欧阳修〈秋声赋〉的传播与接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6期。32、《论苏轼〈前赤壁赋〉的“跨体”传播与“跨国”传播》,《苏东坡研究》2014年第4期。33、《学术视野中的古代文章学》,王水照、侯体健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中国古代文章学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34、《还原:学术的气度与品格》,第二作者,《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4期。35、《朱熹论欧阳修》,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2期。36、《朱熹论苏轼散文》,第二作者,《朱子文化》2009年第3期。 1、《古代文体价值论之再估价》,(香港)《文学论衡》总第24期,香港中国语文学会2014年6月版。2、《古代文论中的“自娱说”》,《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3、《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4、《古代诗体界说之清理与反思》,《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5、《〈古诗十九首〉百年研究之总检讨》,《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6、《古诗十九首作者、作年问题再检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第6版《文学》。7、《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评价》,《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1期。8、《古代文学研究要摒弃“唯文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2日B01版《文学》。9、《从斋名变更看陆游的心态历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10、《武夷山陆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韵文学刊》 2008年第2期。11、《王维“诗中有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第一作者,《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2、《长安——唐代诗人的“精神家园”》,第一作者,《长安学丛书·文学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2009年9月版。13、《“诗从对面飞来”》,《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14、《古代诗词中的“愁”情表达法》,《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4期,4000字。15、《诗词鉴赏是一种再创作》,《学语文》,1993年第2期。16、《“一篇全在尾句”——唐宋诗词的结句艺术》,第二作者,《古典文学知识》2015年第2期。17、《苏轼研究综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18、《宋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二作者,载《2004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19、《严复〈王荆公诗〉批语辑录》,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12月版。20、《蔡襄写景纪游诗综论》,第二作者,林贻瑞主编《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21、《我与中国韵文学会的“缘分”》,《中国韵文学刊》2015年第2期。22、《读蔡厚示先生〈玉雪轩文论集〉》,《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之沟通》,(韩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56辑, 2013年12月版。2、《重新认识和评价“乾嘉学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22日第6版《文学》。3、《“新子学”概念的界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28日B01版《文学》。4、《“新子学”界说之我见》,《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又载叶蓓卿编《“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5、《论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6、《藏书家陆游》,《文史知识》2005年第11期7、《陆游的读书与治学》,《陆游与越中山水》,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8、《学者陆游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师承》,第一作者,《第五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9、《陆游与易学》,第一作者,张善文等主编《中国易学》(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10、《陆游三山故居修复中的斋居亭阁命名问题》,载《陆游与鉴湖》,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1、《再论陆游的“家风”》,第一作者,载刘庆云主编《放翁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2、《陆游家世藏书、刻书与著书》,第二作者,《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3、《文天祥与汪元量》,第一作者,载徐明主编《天地正气》,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1月版。14、《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2期。15、《多面神仙吕洞宾》,《文史知识》2001年第12期。16、《历代私家藏书楼命名的文化解读》,第二作者,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08年第6期。17、《吴芝瑛与秋瑾》,《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18、《竹与民俗文化》,笔名竺颂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1年第4期。19、《松文化散论》,笔名宋竹梅(与陆伟民合作),《绍兴学刊》1992年第1期。20、《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21、《谈谈古代汉语词汇部分的学习》,《现代中文学刊》(原《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3期。22、《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知识》,笔名欧阳,《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3、《辨认异体字的现实意义》,《语文新圃》1992年第3期。24、《古今词义差异例谈》,《语文世界》2001年第5期。25、《胡适论鲁迅》,《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2期,1991年9月。26、《鲁迅对家教问题的论述》,《绍兴鲁迅研究》专刊第15期,1994年12月。27、《陶行知论家庭教育》,第二作者,《徽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28、《智慧老人蔡厚示先生》,《闽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4期。

  • 索引序列
  • 台州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
  • 台州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的
  • 台州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啊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是什么刊物类型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