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

发布时间: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2]、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4]、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5]、北京人艺编剧。[6]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7]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8]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如何评价郭沫若,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既要肯定他在众多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但对他的个人作风问题,要抱以批评的态度,不能因为他是名人,就认为他什么都好。至于他搞研究挖别人坟墓,我认为,他是公事公办,以科学态度推进文化发展,并不是为了私心,我们不该过多的指责他。

郭沫若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此人才华横溢,文学造诣非常高, 他在文学上仅次于鲁迅,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他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郭沫若的古史研究、金石学研究没什么可指摘的。至于文学创作,长久以来我国现当代文学界有“郭鲁茅巴老曹”之并称,即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其地位就不多说了。至于盛传有些诗作,现在看来,有些不是郭的,有些是应景之作。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学术文化史上一位兼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博古通今,领域纵横,精通日、德、英等多种文字,著译浩繁,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周恩来曾将他与鲁迅并称­­——“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郭沫若生平: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53年,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年,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当选第四届文联主席;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且看鲁迅、胡适及他亲儿子的评价!颠覆历史2017年08月16日说起郭沫若,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如今到达我国的很多历史古迹都有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其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更是无人可以替代。但是,如社会上对郭沫若先生的评价似乎都不太友善,这是为何呢?在个人感情上, 他年少时包办婚姻,刚结婚几天他便离家抛弃发妻,转眼又在日本同其他女人结了婚,然而没有几年,他再一次不辞而别,离开了日本。他一生中有无数情人,但几乎都被他抛弃。晚年时他遇到了陪伴他的妻子叫于立群,相对来说他比较珍惜这段感情,但另人惊讶的是其姐于立忱,早年竟也曾是这男人的情人,而且被抛弃后自杀。不仅如此,他还一边骂政府腐败一边跑去做官,溜须拍马本事更是一绝,这就不细说了。郭沫若才华横溢,在学术上造诣非凡,这点何时都不能否认,但偏偏在个人道德上却是为人诟病。鲁迅大家不能再熟悉,他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他的文章更是至今被称为典范,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并邀请鲁迅共同主办《创造周刊》,鲁迅很高兴,欣然同意。谁知合作还没进入正轨,郭沫若就在自己创办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就大量发文抨击鲁迅,说“鲁迅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表现者”、“蒙蔽一切社会恶”、“麻醉青年”,是“反动的煽动家”,比“贪污豪绅还要卑劣”。鲁迅本来正诚心诚意地准备合作,没想到被郭沫若诽谤如此,只得无奈地评价郭沫若为“才子加流氓”。对于郭沫若,不仅是鲁迅,就连新文化运动的胡适对他的评价也是极低,据说有次胡适与徐志摩及郭沫若三人一起吃饭,席间胡适夸赞郭沫若文章精美,却不料郭听后立马跳起来,跑过去抱着胡适就亲了一口。如此行事作风,也不怪胡适对他的评价颇低了。如果说外人对他的评价有失偏颇的话,可是他亲儿子都在批评他的为人太过自私。这位才子,虽是才华横溢,但为人是在太过随性,最后留给后世却是不友善的更多一些。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题目

郭沫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且看鲁迅、胡适及他亲儿子的评价!颠覆历史2017年08月16日说起郭沫若,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如今到达我国的很多历史古迹都有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其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更是无人可以替代。但是,如社会上对郭沫若先生的评价似乎都不太友善,这是为何呢?在个人感情上, 他年少时包办婚姻,刚结婚几天他便离家抛弃发妻,转眼又在日本同其他女人结了婚,然而没有几年,他再一次不辞而别,离开了日本。他一生中有无数情人,但几乎都被他抛弃。晚年时他遇到了陪伴他的妻子叫于立群,相对来说他比较珍惜这段感情,但另人惊讶的是其姐于立忱,早年竟也曾是这男人的情人,而且被抛弃后自杀。不仅如此,他还一边骂政府腐败一边跑去做官,溜须拍马本事更是一绝,这就不细说了。郭沫若才华横溢,在学术上造诣非凡,这点何时都不能否认,但偏偏在个人道德上却是为人诟病。鲁迅大家不能再熟悉,他代表着中国人的脊梁,他的文章更是至今被称为典范,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并邀请鲁迅共同主办《创造周刊》,鲁迅很高兴,欣然同意。谁知合作还没进入正轨,郭沫若就在自己创办的《文化批判》、《太阳月刊》就大量发文抨击鲁迅,说“鲁迅终究不是这个时代的表现者”、“蒙蔽一切社会恶”、“麻醉青年”,是“反动的煽动家”,比“贪污豪绅还要卑劣”。鲁迅本来正诚心诚意地准备合作,没想到被郭沫若诽谤如此,只得无奈地评价郭沫若为“才子加流氓”。对于郭沫若,不仅是鲁迅,就连新文化运动的胡适对他的评价也是极低,据说有次胡适与徐志摩及郭沫若三人一起吃饭,席间胡适夸赞郭沫若文章精美,却不料郭听后立马跳起来,跑过去抱着胡适就亲了一口。如此行事作风,也不怪胡适对他的评价颇低了。如果说外人对他的评价有失偏颇的话,可是他亲儿子都在批评他的为人太过自私。这位才子,虽是才华横溢,但为人是在太过随性,最后留给后世却是不友善的更多一些。

"近读余英时所著《钱穆与中国文化》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才知道郭老治学上的实用态度还可上溯到四十年代,余书中收入一篇五十年代所写的《〈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文章逐段比较了钱穆三十年代所著《先秦诸子系年》和郭沫若四十年代所著《十批判书》之有关部分,说明'《十批判书》中至少有五批判(儒家八派的批判,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名辩思潮的批判,前秦法家的批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是基本上根据《系年》的论旨和资料而立论的,其他各篇虽然没有这样的严重,但抄袭的痕迹也处处可见。上举抄袭,不仅是资料性的,而且还是见解的;不仅是部分的、偶然的,而且还是全面的、根本的'。余英时认为,'本来《十批判书》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批判》的用意在解释思想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说明先秦诸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动。《系年》则以建立年代学为主,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全面的考订。因此《十批判书》作者本可以坦坦荡荡明引《系年》,承认自己的解释是部分地根据钱先生的考证。这样做完全无损于《批判》的价值--如果真有价值的话。但他不此之图,竟出之于攘窃,这样一来,我们便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了。'郭沫若与钱穆的历史观不同,郭对钱的研究成果,或肯定,或否定,或反其意而用之,均无不可。问题在于,一边袭用对方的成果而不宣,一边又蔑称对方'实在是薄弱得可笑',这就有悖于起码的学术道德了。近年中国学界强调重建学术规范,要点之一就是先说明所论专题的人有什么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谈自己的独到发现。这些规则对郭老来说,本属ABC,小儿科,是无须讨论的常识。但不知是政治需要先于学术规范,还是浪漫性格使然,郭老连这点规矩都不讲究了。这种失误,在鲁迅先生身上是绝对找不到的。" 我当时看了,颇感惊讶,因为《批判》和《系年》二书,我都看过,却从来没有"抄袭"的印象。这两本书都是研究先秦的名著,通读过它们的人想必不少,却也从未听说过有谁--包括那些与郭分处不同政治阵营的人--揭发抄袭。郭沫若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主要收集在两本文集中:《批判》是侧重于评论的,《青铜时代》是侧重于考据的,而《系年》则不出考据(更确切地说是"考订")的范围。要指控郭在研究诸子时抄袭了钱,拿同属考据的《青铜时代》和《系年》互校更近情理。余氏明知《批判》和《系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著作,却偏偏以之互校,就未免不按常理出牌了。《批判》既然是侧重评论而不重考据,在评论时就难免要综述诸子的生平,综述则又难免要大体根据定论或前人的说法,那么要从中找出与《系年》的相同之处,也并不困难。余氏如此作为,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否也有所谓的"实用态度"了。再考虑到以下几点,我的疑心更炽:余氏文章写于五十年代,当时国共对抗正激烈,郭固然是共产党这方的学术权威,钱、余却也是国民党阵营中的红人,其中有多少政治宣传的成分在?余氏是钱的门生,郭、钱当时都号称是史学大家且针锋相对,其中又有多少门派的意气之争的成分在?而且,笔者在海外多年,看过许多余氏辩论、议论文章,觉得他政治偏见很深(笔者幸好身处海外,否则余氏大概也要像封那些与之辩论的国内学人一样,封我为"大陆官方宣传人员"),论证又蛮横无理,对他的文风实在不敢恭维,也可以说,是"不能不对他的一切学术论著都保持怀疑的态度"的。 所以,当时与人谈起此事时,我的意见是:"《批判》或许在具体的资料上有借用《系年》之处,但若说有全面的、根本的抄袭,则我无法相信。"但毕竟没有看过余氏是如何论证的,只好存疑。最近有机会借到了余英时著《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1996年4月第2次印刷。以下凡摘引余文均出自此书),跳过那些歌功颂德的文字,直接看《〈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和两篇跋语,看完的感想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郭沫若与日本妻子安娜的感情,最能暴露其无耻。安娜为他与父母断绝关系,并生下五个子女,负担全家开支,但郭沫若屡屡嫖娼并染病,追求于立忱致对方怀孕,始乱终弃后于含恨自杀。后来,郭沫若不辞而别。1949年后,安娜来中国,毛周给她政协委员身份和副部级待遇,郭沫若却至死避之不见。

如何评价郭沫若,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既要肯定他在众多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但对他的个人作风问题,要抱以批评的态度,不能因为他是名人,就认为他什么都好。至于他搞研究挖别人坟墓,我认为,他是公事公办,以科学态度推进文化发展,并不是为了私心,我们不该过多的指责他。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素材

郭沫若可能在生活作风上不是特别好,多次离婚结婚,被大家所诟病。但是他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贡献也是不能被埋没的。

身为现代作家的郭沫若本身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但是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郭沫若,并不知晓他有怎样的文化成就。其实对于郭沫若来说,自身为国家付出众多,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保护者。其实郭沫若本身非常喜欢文学,自己的文化成就也十分高,但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富强,也是毅然决然地回到国家来帮助国家建设。留学后选择回国发展在当时的年代,能够选择出国留学已经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但是对于郭沫若来说,虽然自己留学日本,但是自己的心依旧在国家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国家文化建设更加丰富,自己也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日本的其他机会而选择回国发展。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千疮百孔,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郭沫若才会选择回国,继续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身为文学者却可以弃笔从戎其实对于郭沫若来说,自己一生的成就都在文学上,但是当时的社会并不允许这一代的文学家继续用自己的文笔来达到富强国家的状态,所以郭沫若也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弃笔从戎,跟随军队进行北伐,虽然郭沫若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是在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本身凭借着自己微小的力量,让当时的国家进入到逐渐富强的状态。不得不承认,当时时代的文学家都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国家发展更加丰富,才会做出一些自己当时并不喜欢的选择。在很多历史事件中午们也完全可以看出郭沫若非常喜欢自己的文学,同时也凭借着自己的文学,让国家在很多道路上有了正确的选择,当然,这样的事件也完全可以看出郭沫若此人的成就非凡。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一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2]、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4]、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5]、北京人艺编剧。[6]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7]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8]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郭沫若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不过从现代学术的规范来说,他逞才使气有余,而史学的纪律则远为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和二陈(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学术,而别有怀抱。创作特点郭沫若汲取了西方自古典人道主义至柏格森、弗洛伊德等纷繁的现代生命哲学的精髓,以律合自然界奔腾不息的生命流动的进取之道,从涵养一个圆满的自我人格开始,热切地呼唤着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秩序的到来。从《日出》等作品中,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奔腾不息的力量,无论是喷薄而出的新生的太阳、如烈火一样燃烧的天狗、涅槃的凤凰,还是大都会的脉搏、无限光海中孕育的生命的情调等等,无不洋溢着强有力的生命冲动,燃烧着生命之火。可以说郭沫若的创作就是一部部由作者的自我冲动向外扩张以唤醒宇宙万物生之律动灵之共鸣的生命交响曲。主体精神的无限扩张,使自我超越于自然之上,成为无限的存在,宇宙不朽,人的主体精神在向宇宙的无限伸展中必然导致人的不朽,他的作品洋溢着的对力、生命力、创造力的崇拜和赞美,向读者展示了郭沫若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他用生命现象所显示的生命冲动和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来否定现存的不合理秩序和制度,用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求来表达对生命发展进化的追求。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有哪些

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不过从现代学术的规范来说,他逞才使气有余,而史学的纪律则远为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和二陈(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学术,而别有怀抱。郭沫若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创作特点1、生命意识郭沫若汲取了西方自古典人道主义至柏格森、弗洛伊德等纷繁的现代生命哲学的精髓,以律合自然界奔腾不息的生命流动的进取之道,从涵养一个圆满的自我人格开始,热切地呼唤着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秩序的到来。2、泛神论思想郭沫若对人和自然永恒关系的探索与构想,对表现自我的审美方式的选择,吸收、融合了泛神论思想的某些观念似乎已成定论。而“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的命题的生发,更是他泛神论思想的宣言。

郭沫若先生不断革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保持着极大的革命热忱,斗志旺盛,充满活力,年愈老而志弥坚。他是永葆革命青春的先锋战士。郭沫若先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他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经常同恶劣环境和习惯势力作不调和的斗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无产阶级学者和作家的崇高形象。郭沫若的人物经历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53年,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年,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当选第四届文联主席;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对郭沫若评价文学家,考古学家,诗人,政治家,

郭沫若在建国前是个墙头草?我自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找寻粮食,……和我在一起的有彭湃、恽代英、郭沫若,我们只带了两连人,有一些学生,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朱德那是412之后啊,连永远健康同志都觉得药丸,打算离开队伍“另外去搞”了,郭沫若却在南下途中秘密入党。有这样的墙头草么?《郭沫若书信集》自陈自己建国后的文章都是赞歌,都不满意?郭沫若的确跟陈明远有过通信,这些信件现在保存在我们郭沫若故居的有9封,陈明远保存了3封。总共有多少呢?只有12封。但《郭沫若书信集》里有多少封?69封。这说明多出来的57封信是没有原件的。对此,陈明远有一个解释,他说因为文革时候抄家,把那些信都抄走了,他就凭着自己的记忆,把郭沫若给他写的信的内容写了下来,后来他就把这些所谓的书信发表出来,并提供给了《郭沫若书信集》的编者。此后大家以为它们就是真实的材料。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郭沫若书信集》出版后,郭沫若的秘书和郭沫若的女儿都曾写文章来批驳陈明远提供的书信,他们说除了12封原件外,其他57封都是假的。《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是不是郭沫若写的?不是。这玩意被人熟知,要拜高晓松《鱼羊野史》所赐。网上的出处是《郭沫若文选》第12卷第765页,但并没有这本书。我们研究郭沫若的人都知道,《郭沫若文选》从来没有编到过第12卷(答主按,《郭沫若文选》建国后只有一版,不到500页的一本书而已),郭沫若也没有自己编过文选。超过12卷的只有两套,一个是《沫若文集》,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版的共17卷,另一个是《郭沫若全集》38卷。从来没有过《郭沫若文选》第12卷这样的书,郭沫若的书更没有超过765页的,最多500来页。这个来源一看就是假的。郭沫若对于立忱始乱终弃,玩弄姐妹花?大家都喜欢听这样的故事,但是这也是个故事。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题目是

郭沫若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此人才华横溢,文学造诣非常高, 他在文学上仅次于鲁迅,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他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郭沫若的古史研究、金石学研究没什么可指摘的。至于文学创作,长久以来我国现当代文学界有“郭鲁茅巴老曹”之并称,即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其地位就不多说了。至于盛传有些诗作,现在看来,有些不是郭的,有些是应景之作。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学术文化史上一位兼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博古通今,领域纵横,精通日、德、英等多种文字,著译浩繁,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周恩来曾将他与鲁迅并称­­——“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郭沫若生平: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53年,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年,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当选第四届文联主席;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先生不断革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保持着极大的革命热忱,斗志旺盛,充满活力,年愈老而志弥坚。他是永葆革命青春的先锋战士。郭沫若先生不畏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他在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中,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经常同恶劣环境和习惯势力作不调和的斗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无产阶级学者和作家的崇高形象。郭沫若的人物经历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53年,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年,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当选第四届文联主席;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不过从现代学术的规范来说,他逞才使气有余,而史学的纪律则远为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和二陈(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学术,而别有怀抱。郭沫若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创作特点1、生命意识郭沫若汲取了西方自古典人道主义至柏格森、弗洛伊德等纷繁的现代生命哲学的精髓,以律合自然界奔腾不息的生命流动的进取之道,从涵养一个圆满的自我人格开始,热切地呼唤着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秩序的到来。2、泛神论思想郭沫若对人和自然永恒关系的探索与构想,对表现自我的审美方式的选择,吸收、融合了泛神论思想的某些观念似乎已成定论。而“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的命题的生发,更是他泛神论思想的宣言。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郭沫若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不过从现代学术的规范来说,他逞才使气有余,而史学的纪律则远为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和二陈(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学术,而别有怀抱。创作特点郭沫若汲取了西方自古典人道主义至柏格森、弗洛伊德等纷繁的现代生命哲学的精髓,以律合自然界奔腾不息的生命流动的进取之道,从涵养一个圆满的自我人格开始,热切地呼唤着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秩序的到来。从《日出》等作品中,都可以体会到一种奔腾不息的力量,无论是喷薄而出的新生的太阳、如烈火一样燃烧的天狗、涅槃的凤凰,还是大都会的脉搏、无限光海中孕育的生命的情调等等,无不洋溢着强有力的生命冲动,燃烧着生命之火。可以说郭沫若的创作就是一部部由作者的自我冲动向外扩张以唤醒宇宙万物生之律动灵之共鸣的生命交响曲。主体精神的无限扩张,使自我超越于自然之上,成为无限的存在,宇宙不朽,人的主体精神在向宇宙的无限伸展中必然导致人的不朽,他的作品洋溢着的对力、生命力、创造力的崇拜和赞美,向读者展示了郭沫若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他用生命现象所显示的生命冲动和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来否定现存的不合理秩序和制度,用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求来表达对生命发展进化的追求。

  • 索引序列
  •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
  •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题目
  •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素材
  •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有哪些
  • 评价郭沫若的论文题目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