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客家风情杂志社在哪

客家风情杂志社在哪

发布时间:

客家风情杂志社在哪

问题指向不明。

高校杂志好像有几种

客家风情杂志社

要说起最适合体验客家风情的旅游景点,我认为梅州的桥溪村是当之无愧的,梅溪村是梅州东北部雁洋镇的一个自然村落 ,这里风景秀丽,极具客家人文风情。

客家风情

● 2001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在湖南浏阳市进行为期一个多星期的田野调查,完成报道《浏阳客家初探》,该文先后在《客家研究辑刊》、《侨乡月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2002年4月哈客风工作室开始管理全球最大的客家研究专业网站——客家风情网。● 2003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文章《客家话的自白》,该文先后在台北《客家》、台湾《六堆》、广州《客家风情》、新加坡《武吉班让客属公会70周年特刊》等杂志发表与转载。● 2003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纪念还我母语运动15周年》,该文在台北《客家》杂志发表。● 2003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在湖南江华县进行为期10天的客家田野调查,并完成《湖南江华县客家情况初步调查》的论文,该文在《客家研究辑刊》、《客家风情》杂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 2005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论文《试论客家流行歌曲》(长篇),该文先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并收录于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6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电视台、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一行在深圳交流客家音乐。● 2006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接受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专访。● 2007年1月哈客风工作室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专题访问,共6集;2007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专题作了转播。●2007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成功促成台湾知名客家流行歌手唐铭良首次在大陆的舞台上演出。●2007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开始策划由两岸客家流行歌手共同参与的“首届两岸客家流行、古典音乐大型晚会”。●2007年5月哈客风工作室成为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发展推广部理事。● 2007年7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杨宗铮编写了客家区域文化丛书:《湖南客家》。●2008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再次成功促成台湾客家流行歌手唐铭良在大陆演出。●2008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再次接受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专访。● 2008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建设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音乐资料库。●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与美国一大学生作了为期一周的客家音乐文化探索之旅。● 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前往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故居地——福建省永定县采风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与严修鸿教授等人成功地组织、举办了由两岸客家名人(大陆歌手徐秋菊、廖芬芳、陈菊芬、丘昆京、阿秋歌、台湾歌手游兆棋、台湾电视台主持人阿俊、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主持人阿钊及学者谭元亨教授、罗南昌博士等人)联合演出的“客家风情网两岸歌友会”。●2008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音乐人游兆棋、台湾电视台主持人阿俊、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主持人阿钊等人同梅州音乐界人士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客家音乐交流。● 2008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严修鸿博士开始着手编写大型客家书籍:《客家文献索引大全》。●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新加坡客家音乐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合作。●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电视台《作客他乡》栏目组记录了梅州在地客家音乐人。●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中央大学研究生杨惠如记录了梅州三角镇龙子村义孚堂客家狮。●2009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客家风情网及台湾传响多媒体工作室合办“客家风情网第一届客家流行音乐MV大赛”,2009年3月台湾客家电视台对此大赛进行了专访。●2009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的论文《试论客家流行歌曲》(短篇)发表于在台北圆山饭店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青年论坛。●2009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了15万字的长篇论文《台湾客语电视剧研究》。●2009年4月哈客风工作室着手客家文化的田野调查。●2009年7月建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音乐资料库。●2009年9月成为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广东汉乐》副主编。●2009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执行编写了书籍《广东汉乐精选》。●2009年12月编写了《广东汉乐》杂志。●2010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丘煌编写了教育部重点出版项目《广东汉剧音乐研究》。●2010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同台湾知名音乐人黄连煜一行一起记录了“飞行树——中国大陆闽粤赣三省客家音乐采样计画”,参与个单位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梅州市广播电视台。●2010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入围多次金曲奖个台湾客家邓丽君——陈双及制作人傅也鸣等人共同访问梅州客家音乐。●2010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黄子尧教授等人座谈商讨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计划。●2010年10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第三届广西博白客家文化节”。●2010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纪念古直诞辰125周年座谈会”。●2010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河源市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2010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广西贺州市举办的“桂台客属联谊会暨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节”。●2010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汉乐学术论坛暨展演”。● 2011年5月哈客风工作室参与《客家话民俗图典》的编写工作。● 2011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参与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广东汉乐曲库》和《客家山歌曲库》的编辑工作。● 2011年7月哈客风工作室入围了“2010年度亚太文化产业成就奖杰出机构奖”。●2011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先后到江西、四川、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区作了20多天的客家山歌素材采集。●2011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策划组织举办了“两岸客家流行音乐交流演唱会”,凤凰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数十家主流媒体作了宣传报道。●2011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由新加坡永定会馆主办的“新加坡第八届客家歌谣观摩会”。●2011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山歌大师汤明哲编写了书籍《客家山歌唱腔与创作》。●2012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客家风情网发起建设“客家话学习教学网”。●2012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编辑了《广东汉乐》同《传统广东汉乐新增200首》两本书籍。

40的6张,80的6张,160的6张,280的6张,580的6张

客家风情杂志社社长

龙岩位于福建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也是客家的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289万人中,80%是客家人。龙岩曾为 “古汀州”,客家文化、客家建筑、客家民俗风情积淀深厚,是客家民系的重要起点。今年7月,龙岩市下属的永定客家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再次使龙岩扬名海外。两岸客家同根同源,相同的文化认同使台湾客家乡亲回到闽西客家祖地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近年来,台湾一批又一批客家社团跨越海峡,来到闽西寻根问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日前,由国务院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福建省台办、龙岩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在有“客家祖地”之称的龙岩市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福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客家知名人士近200人出席会议。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多篇,广泛涉猎客家文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价值;客家文化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闽台客家文化渊源、传承与发展;客家文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内容。台湾现有客家人400多万,是人口数量位居第二的族群。他们的先辈一部分来自福建,大部分来自广东。但广东客家基本上是从闽西迁过去的,因此,台湾客家的根既在广东,也在福建,归根到底是在闽西的观点,这是本次会上多位发言者和论文提交者所表述的观点。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张佑周教授在其《弘扬客家文化精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论文中提出,客家文化大抵形成于“两宋”时期,中原汉族移民是客家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客家文化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以儒家伦理道德和老庄处世哲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精神,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慎终追远、念祖思乡的情结和聚族而居、敦亲睦族的传统。客家人不论走到哪里,都能继承中华民族守礼节、重道义、好学问、讲伦理之气质,发扬客家先辈刻苦耐劳、冒险犯难、爱国爱家之精神,为当地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有成就更不忘报效祖国、回报故乡。台湾联合大学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焕云在其论文《全球化时代客家文化与两岸和谐发展之研究》中指出,客家文化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客家文化的互相交流,可以丰富21世纪客家文化的内涵。客家文化强调勤劳、节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以天下为己任”。这些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涵,可以促进海峡两岸朝向和平统一与和谐发展之方向。全球一亿以上的客家人,在新世纪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客家文化,凝聚客家文化意识,为统一中国做出贡献。海协会副会长、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张铭清在闭幕式上说,没有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不可能有21世纪的中国世纪。弘扬客家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客家人的共同追求和历史使命。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於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台湾、香港,或侨居南洋一带。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但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慎终追远,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对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的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刻。这一天全镇上下人如潮,灯似海,欢声炮声连万家,数万名观众都会聚集在卢氏宗祠观赏独特的客家传统婚俗活动--“打新婚”。打新婚是客家人表孝义、图吉利、维系亲友感情的一种民俗活动,在众多客家风俗活动中实属罕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卢姓人的第五代开基祖--林婆太百年辞世,农历正月十一日出葬。棺木抬到现在的“打新婚”地点,突然天降雷雨,待雨过天晴,抬棺木的人回来却发现棺木不见了。大家认为,这是天赐婆太的好“风水”,于是便在此处筑起林婆太坟墓。林婆太百岁谢世,儿孙满堂,儿孙们为了图个吉利,定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在林婆太坟墓前举行“打新婚”活动,祈求人丁兴旺、幸福安康。正月十一这天,凡上一年结婚的新婚男女必须参加祭祖活动。中午,客人们酒足饭饱之后,就纷纷赶往坎市东北的祠堂排去看“打新婚”了。只见排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香烟袅袅,铳炮连天。两祠中间草坡凹陷处的“林婆太”坟场(没有墓头的,俗云“天葬地”)前,宽阔的布篷下六张八仙桌拼起的祭坛上,有坐式宫灯、蜡烛台、精雕 果盒、盆景、水仙花之类,还摆满了牲仪、熟食、糕饼、糖果蜜饯(必须摆21行,每行9盘,共189盘),横纵笔直,俨似阅兵方阵。祭坛前方左右,还各摆了一架猪羊。下午2时许,在喇叭、管弦齐奏声中,“新婚祭”开始了。主祭是去年的“新婚头”(第一个结婚的后生),后面齐刷刷分行排列陪祭的,个个都是新郎官。以往,主祭的新婚头,必须穿长衫马褂大礼服以示严肃,现在时兴西装了。礼仪按部就班,片然有序地进行。当铳炮声响又起,他们正在向老祖宗英灵跪拜时,忽然一个鸣锣开道的人从左祠快步出来,后面两个壮汉搀扶着一个身穿长袍、头戴礼帽、帽沿下压着一张敬神的“血纸”、右手擎起一个上面写着“早生贵子”四个字纸做的红滚筒(俗称“面棰”)、状甚滑稽的“酒醉公”,满脸通红似醉非醉、跌跌撞撞地紧紧跟着来了。顿时引起全场水泄不通的人群骚动起来,你推我搡,左右相挤。“酒醉公”在林婆太坟前叩头作揖并兜了一个小圈之后,绕过祭坛来到跪在祭坛前的主祭亲郎官身旁,举起“面棰”,不由分说地就从左肩到右肩上下把他滚“打”起来,而且口中念念有词“早(左)生贵子”、“又(右)生贵子”。接着又从他的背后脊梁自上而下滚“打”一遍,口念“双生贵子”(双胞胎)。旁边看热闹的后生,个个捧腹大笑,俏皮的还会大声附和一句:“今年打你,明年生子!”之后,“酒醉公”又挥舞着“面棰”朝每个陪祭的新郎官照“打”不误。有些新郎官不好意思,看到“酒醉公”来了,倏地爬起来钻入旁边人丛中去。谁知逃不了,不用“酒醉公”追赶,已被别人“抓”回来送去“补课”了。这就逗得大家更加好笑。嘻嘻哈哈,整个场面如同一锅滚粥,腾腾的热气上升到了120度。--每年有五十几个新郎官,虽然“漏网”了好些,也够“酒醉公”打得气喘吁吁了。与“酒醉公”打新郎官的同时,五六个办事后生把十几箩筐的鞭炮搬到林婆太地坟上头,几串几串联起来不断燃放,震耳欲聋地声响也达到了高潮。就这样,经过约莫两个小时的“折腾”,“打新婚”活动才告结束,黑压压的人群心满意足,似乎在精神上也饱餐了一大顿,于是也慢慢地散去了。“打新婚”民俗活动,参加的人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是卢姓人都可参加。这一天,北自高陂、虎岗,南自抚市、龙潭,东自培丰、田地,西自堂堡、合溪的乡邻,很多人都会到坎市做客的,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祥和的气氛,成为当地百姓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的重要载体。

简单地说:社长主外,主编主内。社长对付外事,主编只考虑杂志内容。社长的职责是全面领导杂志社工作,主持召开常委会,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制定业务工作的长远规划和杂志社年度工作计划 主编的职责是全面领导编委会工作,主持召开编委会会议。对办刊宗旨、办刊方针、栏目设置及有争议的稿件做出处理,并且按时终审每期刊物的初样。

客家风情杂志

你看看哪一家进你家而又需要人的吧  广东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一家专业出版社它下设教材编辑部、综合图书编辑部、办公室、人事部、总编室、财务部、出版科  水荫路 11号3-4楼  电话:87662315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于1999年12月22日挂牌成立,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大型出版产业集团,是全国的出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新闻出版  大沙头四马路10号  电话:37570563  广东建材杂志社  《广东建材 》主要介绍了政策法规,综合论述,建材信息,企业管理,研究与探索,建筑与装饰,生产与应用技术 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天河北路 84号光华大厦侨顺楼1702室  电话:38867568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  《广东社会科学》是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刊登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重点反映方东学术界对改革、开放所进行的理论探讨设的学人新论  天河北路 369号  电话:38801447  客家风情杂志社  《客家风情》是经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管、广东客属海外联谊回主办,是一份面向海内外客家人、服务客家社会的期刊期刊以“弘扬客家  广州市连新路 171号信息大楼301室  电话:87582841  人民日报华南分社  标签:出版社 杂志社  黄埔大道159号  家家乐杂志社  《家家乐》是一本生活周刊,主要版块栏目有: 相约在今朝,社会聚焦,婚恋之窗,都市掠影,下岗人家,星星索 心理探秘,心事热线,性与爱,生与育,防与治,百  竹丝岗二马路39号大院17号楼502室  经典美学杂志社  《经典美妆》杂志是广州市美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的两本时尚美容、美发资讯期刊,于2000年创刊,一直以“思维创新、务实经营”为办刊宗旨,以打造“时尚专  天河路 15号润粤大厦C座4楼  电话:37600060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广州办事处  《中国企业家》杂志,全彩半月刊,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85年创刊,是国内权威性高端财经人物杂志,通过BPA国际发行认证。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广州办事处,  珠江新城华穗路263号10层1001-1002室  电话:020-38370330  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  广东唯一的美术专业杂志《画廊》出版社,专注画廊行业、当代艺术的发展  o 水荫路 11号10F  电话:37606209  广东牙病防治杂志社  《广东牙病防治》杂志社由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牙病防治指导组主办,是国家科委批准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有下列专栏:论著及应用研究,预防与社会医学,防治实  江南大道南366号  电话:84403311  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书刊部  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书刊部创建于1994年,隶属科学普及出版社(副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现主要发行医学教材、中西医临床专业用书,英文原版,医学用书、生  寺右新马路 23-25号冠城大厦广东省图书批发中心  电话:020-83792024  汽车与你杂志社  一本跨媒体的汽车专业杂志,对车各方面信息都很完善  天河路 228号之一广晟大厦1107室  电话:38802759  中山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  新港西路 135号中大东南区202号  电话:84111995  服装商情  《服装商情》由华南服装行业协会协办,中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办,是一个全国性的、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在当今发达的服装制造业与营销商之间形成快速的产销供应链  新港西路 235号愉景雅苑雅致阁B座1004房  电话:34200194  广东财政杂志社  《广东财政》由广东省财政学会和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办的财政杂志,主要介绍广东财政方面的信息   北京路 376号3号楼北裙楼5楼  电话:83189227  篮球先锋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子报刊  《篮球先锋报》创刊于2004年10月8日,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足球报社创办,携25年体育媒体运营经验,并集合了国内顶尖篮球新闻人才  海珠中路 97号  电话:31892530  岭南美术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现为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主管的专业美术出版社。2000年由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良好出版社”称号。岭南美术出版  文德北路 170号  电话:83337265  物流世界  《物流世界》用简体中文及时报道物流业界行业新闻,并提供切中中国实际的深度分析和见解通过对全球及中国本土的管理实例分析,详尽地推介实实在在的管理经验  o 先烈中路 100号中科院9号西座118-124室  电话:87304785 87621276  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广州经营部  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是业务上隶属海司航保部管理的航海图书生产执行机构,具体负责海图及配套书表的设计、编辑、制作、更新及航海通告编发工作。设有图、书、表簿  新港中路 470号之三103  电话:020-84205996

丰富的旅游资源陆河是个纯粹的客家县,又地处潮汕方言区,长期演变出独特的客家风情。在民间艺术方面,既有故事、笑话、谚语、俗语、歇后语、传说、山歌等口头文学,又有腰鼓舞、秧歌舞、踩高跷、舞狮、耍龙、撑景、搬地景、木偶戏、杂技魔术、八音牌子等文化表演项目,还有国画、油画、木雕、泥塑、扎花灯、根书等民间文艺美术创作。客家饮食文化也独具特色,如擂茶、打米程、做糍粑、酿黄酒、酿豆腐、腌咸菜,还有扎头糕等二十几种糕点小吃品种,颇富盛名。民风民俗具有浓厚的山区客家特色。山区节日活动较多,且与农事有关。如农历七月“立秋”插完田,农家人为庆早造丰收和完成晚造种植任务,以宰鸡鸭,做糍粑,谢神明,答谢亲友互助;有的地方“冬至”搭秆棚,做糍粑,为耕牛储过冬饲料,感谢老牛的辛勤贡献。在庆新春闹元宵活动中,有组织醒狮队、曲艺班,过乡入村贺岁拜年,增强村民团结与友谊的;有山区青年男女荡秋千、坐翻天车,男青年比赛“走神”,表现山区彪悍与顽强的;有乡村农妇精心制作一米多高的“米程岗”、“景”供奉神明,以展示自己聪明与灵巧的;有表现山区人智慧的河田、螺溪、河口、黄塘的“高景”和新田的“地景”;还有南万镇的“唱象歌”、“跳象舞”。其中较有特色的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河田出“景”。“景”者美丽奇特的景观也,又名“高台飘色”,历史悠久。陆河地灵人杰,历来人才辈出。明代曾出现叶梦熊、叶高标等朝廷一品官员。建国后,涌现出一批政界、军界、文化界、企业界杰出人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谢非,现任某大军区中将、副司令员诞生在这里,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也在这里成长,马来西亚甲板大王彭云鹏先生祖籍也在陆河,全县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30多万人。陆河自然景观奇特,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其中南告峡谷风景区,不仅有上鹰嘴、下鹰嘴,如两只苍鹰昂天长啸,而且下面有石榴花石、狮子石、蝙蝠石、麒麟吐火等奇特巨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三门寨”瀑布,一横排三瀑布,高达四、五米,十分壮观。峡谷河床中有一石洞,名为“巨石含珠”,洞中有一圆珠如排球样大,水冲石转,永不停息,但看得见而取不出,是一绝奇观。螺溪镇书村河的“旱崆”,是一个奇特景观。水从上游浩浩奔来,到了“旱崆”突然消失,而水从怪石嶙峋的“旱崆”底下流过,隔几百米后才见踪迹,趣者以石击之,声响如鼓。特殊的地质地貌使陆河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全县共八个乡镇,五个都有温泉。较大的要数上护下陇温泉和河田汤子里温泉。上护温泉属碳酸钠钙型,温度44℃至56℃;河田温泉为硫磺质的,温度较高。两处水质都较好,常浴可治疗慢性关节炎、心肌炎及各种皮肤病。记载陆河客居悠久历史的有民居九厅十八井、围笼屋、商贤家庙、五星宗祠、“三世一品”祠,清代雍正年间的时雍楼、参城的古城堡;印证客家人寻求精神寄托的有尖山寺、聚云寺、广德寺、回龙寺、石船庵、南慈庵等佛教名刹。陆河革命历史遗迹不少。新田圩天主堂是1925年3月和10月周恩来两次率革命军东征时住过的旧址,又是大革命时期1927年5月召开海陆丰、汕头、惠州地委及各县党组织、农会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惠、潮、梅”农工救党军总指挥部的地方。有1929年激石溪“红军医院”旧址;有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义一部(即红二师)驻地激石溪“三江口”旧址;有1930年成立的海陆紫县委、县苏维埃所在地——激石溪高岗子旧址。1949年2月河田解放,3月边纵司令部、东一支司令部、江南地委、陆丰县委先后进驻,河田成为东江革命根据地解放广州的指挥中心。陆河县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客家县。据了解,新田镇横陇管区有部分居民既讲客家话又通晓“福佬”话。陆河先民原居黄河流域,历史上由于灾荒,而分批南迁,先后抵达古龙川、福建汀洲以至江西。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大多保留着中原人的色彩,但多少也受闽粤福佬人习俗之影响。而传统节日怆们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现将陆河节日风俗分述一二。过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陆河人过年习俗归纳起来,大致有节前准备、三十下午祭祖、除夕吃团年饭、守岁、烧鞭炮(开门炮)、初一吃斋、初二开年、初三关送穷鬼、初四回娘家、初七过人日(吃七样菜茶)、十五过月半(闹元宵)。农历十二月廿五日谓之“入年价”,三下午,各家用最肥大的阉鸡、猪肉、蛋品、米 米反 酒类到本宗公厅或祠堂集体祭祖。这是客家人受传统的儒家人伦公厅或祠堂集体祭祖 。这是客家人受传统的儒家人伦思想影响,保留着极其郑重的敬祖礼节。从古及今,谁也不敢怠慢,一代一代地传上来。祭祖归来,合家围坐一桌吃团年饭、围炉守岁,共叙天伦之乐。正月初一早,每个家庭都要郑重其事地选好开门时辰。最早在春岁除夕十一时三十分,最慢者在卯时上四刻,打开大门后点燃串炮,这正是炮竹一声除旧岁之意,也预示新的一年开始。说到“烧串炮”,则追溯到“烧青竹驱邪祟”的传说。有史载:李畋居山中,邻人仲叟为山臊而祟,畋令旦夕于庭中用青竹投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热爆破,发出“噼!噼!啪!啪!”之响声,鬼祟乃惊遁,至晚果安然无事。后人高误以为爆竹可以驱邪祟,遗俗相传至今日。初一吃斋之俗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客家地区以肖民间信佛道首甚多,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佛道一些影响,延而习之,即形成了一种地方风俗习惯。初一早起,家中主事者则虔诚地嗽口洗面,郑重其事地向神明、祖先顶礼膜拜,拜毕全家共吃第一餐斋。至初二日民间谓之“开年”,此时重新杀鸡鸭,是日天未亮就食“开年饭”。“初三穷鬼日”。正月初三,这天即把家中、门外堆积的爆竹纸屑或其它垃圾污物全部清扫,俗称“送穷鬼”。是日既不外出做客,也不欢迎家人到来。此俗,如今已不盛行。“初四回娘家”。经过自农历十二月到正月初三一连一个余月的紧张活动,家庭主妇,至初四日方稍为有闲暇,带着礼品回娘家(转外家),住上几日,最慢于初六日又要回到家中。因古有遗俗,称之“七不出、八不回”。其意初六不回,则要待到初九日,如初九不回,须待到十一日了。因当地称初十日为“小天穿”,不利于外出。正月初七过人日,吃七样菜茶。“正月初七是人日”,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据传天地初开,万物滋生。一日生鸡、二日生狗、三日生猪、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这是万物出生中最灵的一天。陆河人在这一天上午要煮“七样菜茶”为主吃。“七样菜”即蒜子、芥兰菜、荷兰豆、脉子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家庭较富者则外加以虾仁、鱿鱼、香菇加油炒熟,然后用上好幼茶(绿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钵内,擂茶。七样茶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饭,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这种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热散寒,驱邪扶正,沁人心脾,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美食。客家擂茶,源远流长,待另一章再作专题介绍。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正月十三日农村习惯叫做“开灯日”。有何出处待考中。这一天是迎神和做丁酒。迎神,,即把山间庙中的“王爷”、“帝爷”等用轿子抬回村里来,安放在已预先搭好的帐篷屋里,这种屋叫“灯棚”。灯棚门口贴着大红对联,内容大多是赞美吉利之词。迎神当天,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聚集在灯棚前准备迎神,每家主事者都带香火,提着灯笼,按排列顺序整好队伍。带头者为迎神主事,他提着“箩格”和大灯接着是打顿子铳的人(外地称三靶连铳),接着是十几面以至几十面旌旗,抬神轿、打锣鼓的,最后是参加迎神的群众。三声顿铳,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炮声隆隆,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火火闪闪热闹非凡。把神迎至灯棚前几十张八仙桌上摆满祭品,非常丰盛,拜毕,迎神即告结束。午间,灯棚前的戏台上或演木偶或演汉剧,四乡八里村民云集此处兴致勃勃观看演出。下午,按惯例,去岁娶老婆生有男孩者,须在灯棚做丁酒,即为添丁进喜,此俗现在只有个别乡镇的村寨流行。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变叫元宵节,俗称“正月半”。这一天,陆河农村、城镇居民的食物以“菜包米饭”为主。一大清早,家庭妇女则要动手准备做米的菜料。一般人家均以鲜大蒜茎捣碎、豆腐丁拌匀调味为馅,米反坯则采用白米粉下锅调适当水,加火烹熟,谓之“烹坯”。最后家庭主妇邀请邻里婶婶们包将起来。做好的生米反,再下锅蒸熟。清爽可口香气袭人的“菜包米反”出笼了。此米反多食不腻,越食越想食。当地流传这么一句“唔怕媳妇做一昼,不用家倌嘴一扭”。陆河这一地道风味小食远近闻名,来陆河者都想亲口尝一尝。更有久居海外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到故乡,必要饱吃几顿。正月十五日,按过去习俗,农家必做三件事:一是到竹林里砍一根浓绿出尾的竹尾,插在鸡栖上;二到麦地里挑四穗最大的麦穗,插在大门上方两侧。所做一切,是农民们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入夜,男女老幼,乘着月色到早已搭置的灯棚观看花灯、闹元宵。通常,花灯会形式多样,五彩缤纷。其集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民族性于一体,深受群众欢迎。诸如嫦娥奔月、双龙戏珠、八仙过海、西游记、谜灯、走马灯等等。真谓是灯棚处处乐声悠悠,人声鼎沸通宵达旦,火树银花不夜天。在陆河县,不管是县城还是乡镇山村的酒楼大排档,人们都可以尝到产自深山小溪的风味美食--坑螺。坑螺,当地人们又称石螺,是陆河山区的著名特产。它的外壳坚硬,色泽暗黑,体形略长,腹便发达。生活在阳光充足而水又洁净的山间小溪之中,昼伏夜出,平时大多吸附在水中的石块或卵石之上,具有两栖本领,以石头的微生物、小型藻类以及苔藓类水生植物为主食。坑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风味美食。它的肉质十分爽脆,味道极为鲜美,含丰富的蛋白质及糖苷等营养成分,并且既无泥味又无苦味,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山区特产,因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食用石螺以手指般大小为佳,食用坑螺的方法多种。最上乘的食法,以鲜炒为宜,通常用清水浸养坑螺一天左右,使其排出污垢,然后钳掉螺尾,将螺体洗净,配以姜、蒜、辣椒等一同放入油锅中用猛火爆炒,再加上些少白酒、薄荷略焖一下,即可食用。用坑螺煲汤还可以配以排骨和少量酸咸菜,期味道则鲜美清爽利口,还可将坑螺蒸熟后挑出螺肉,配以佐料,用以煲汤,用以醮食。如把净体坑螺配以溪黄草用慢火煲汤,则又另有一番风味,不但可以品尝到风味独特的靓汤,而且具有清肝明目,除湿祛热之功效。在我国博大精湛的坛坛茶艺中,“客家擂茶”可说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它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千百年来,流传民间,名闻中外。如果到客家作客,热情的主人招待你的,首先便是客家擂茶。当主人笑吟吟地奉上一杯(碗)香气的擂茶后,再慢慢同你聊天,让你慢慢品偿擂茶的滋味。擂茶入口,甘醇味美,清香爽口,再喝几口,渗入心脾,十分畅快,主人见你喝得舒畅,便一勺勺替你加添,殷殷情意,你会感到心满意足,不亦乐乎。擂茶制作很独特,但客家人都有熟练的擂茶功夫,犹其是客家妇女,人人都是擂茶的能手。每个客属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砵和擂棍。擂砵多是陶制的,口径约5尺,内壁刻有精致的细纹,外形美观,擂棍长约2尺,用上等砵子树或油茶树干做成。擂茶的时候,首先将上好的茶叶如老幼茶、莲子心茶等配上炒过的芝麻、花生等配料放入擂砵,手握擂棍,有节奏地旋转擂动。擂呀擂,直至将砵内茶料擂成粉末,然后加进少许(适量)食盐,冲入开水,便成一杯(碗)香可口的擂茶了。一杯(碗)擂茶奉上你面前,你会感到一股扑鼻清香,初饮一口,你会感到口舌生津,齿内留香,再饮一口,神清气爽,五内俱畅,慢慢品偿,其乐无穷。擂茶有多种配制方法和用途,不同的配料,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擂茶料中,加上少许胡椒粒(或胡椒粉),便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对胃寒体弱,畏寒夜尿频密的老人,饮上几次后便能醒胃御寒,精神焕发,长饮可益寿延年。擂茶当中,还有炒米子茶、炒饭茶等,制法简便,只要把青菜、暇米、花生炒熟,同茶叶擂末,加少食盐,冲泡成茶,投饭进食,不但香甜美味,还可解渴充饥。随着时代的进步,客家擂茶的配料也越来越进步。现代擂茶除了选择上好的茶叶、花生、芝麻等主要原料外,还可随不同季节和需要,加进不同的配料。例如春夏季节,天气湿热,擂茶常配上一些鲜艾叶、薄荷叶、布惊叶、苦茶等清热去湿解暑之品;秋天天气干燥,擂茶料中配上白菊花,金银花等润燥之品;冬天天气寒冷,擂茶料中加入玉桂或桂皮,肉桂子,胡椒等暖胃御寒之品。也可因各人身体情况,配上适合的茶料,制成多种擂茶,使人饮了擂茶,提神醒脑,预防疾病。客家擂茶可以防病,并非虚言,相传三国年代,刘备带兵南下至湘中,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不少将士染上瘟疫,威胁将士生命,刘备心急如热窝中的蚂蚁,四处求医问药。百医不得其解,当时有位客家婆婆,见此情势,受恻隐之心的驱使,向刘备献出其祖传擂茶秘方,众客家乡亲献出擂砵、擂棍,为将士泡制客家擂茶,分派众将士饮用,不几天,患病将士痊愈,无病将士,个个健康,客家擂茶成了刘备军中的灵丹妙药,流传至今。如今,请客人喝擂茶,已经成为客家人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礼节,婚嫁寿宴、新居入伙、朋友来访、添小孩,儿女高考中榜、请谢师宴等都以擂茶招待宾客,大碗敬,小碗添。甚至冤家和解,也以擂茶款待,握手言欢,和好如初。擂茶成为客家人社交活动的重要饮料。正如民歌所说:“道旁羊屋两三家,见客擂茶旋点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是淮水是天涯。”

客家风情杂志官网

《当代企业家》 杂志社成立于1999年,由广东省政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是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指定读物。《当代企业家》杂志(国内刊号CN51-1114/I、国际刊号ISSN1006-026X)创刊之初就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原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亲笔提写刊名,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担任名誉会长。该刊主要宣传国家部委的企业政策,介绍全球经贸、金融、科技信息、港台信息、广东经济走势以及国内外企业管理的成败得失,致力于加强企业、政府、媒体间互动,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财经人物类杂志。《当代企业家》自创办以来,凭借南方经济发达的优势,致力于企业及企业家新闻和形象的采访和传播。十多年来,成功地创立了《行业精英》、《人物春秋》、《南粤大地》、《军旅生涯》、《艺术收藏》、《法律生活》、《客家风情》等十余个知名栏目,先后报道了数十个著名人物(如李嘉诚、刘永好、张兰、吴长江、曹德旺、何永智、王祥林、涂辉龙、邹国营、李辉、冼笃信、周玉书、邓建国等)深受广大企业家的欢迎,在同类刊物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 2001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在湖南浏阳市进行为期一个多星期的田野调查,完成报道《浏阳客家初探》,该文先后在《客家研究辑刊》、《侨乡月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2002年4月哈客风工作室开始管理全球最大的客家研究专业网站——客家风情网。● 2003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文章《客家话的自白》,该文先后在台北《客家》、台湾《六堆》、广州《客家风情》、新加坡《武吉班让客属公会70周年特刊》等杂志发表与转载。● 2003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纪念还我母语运动15周年》,该文在台北《客家》杂志发表。● 2003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在湖南江华县进行为期10天的客家田野调查,并完成《湖南江华县客家情况初步调查》的论文,该文在《客家研究辑刊》、《客家风情》杂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 2005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论文《试论客家流行歌曲》(长篇),该文先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与转载,并收录于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06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电视台、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一行在深圳交流客家音乐。● 2006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接受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专访。● 2007年1月哈客风工作室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专题访问,共6集;2007年3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专题作了转播。●2007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成功促成台湾知名客家流行歌手唐铭良首次在大陆的舞台上演出。●2007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开始策划由两岸客家流行歌手共同参与的“首届两岸客家流行、古典音乐大型晚会”。●2007年5月哈客风工作室成为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发展推广部理事。● 2007年7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杨宗铮编写了客家区域文化丛书:《湖南客家》。●2008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再次成功促成台湾客家流行歌手唐铭良在大陆演出。●2008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再次接受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专访。● 2008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建设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音乐资料库。●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与美国一大学生作了为期一周的客家音乐文化探索之旅。● 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前往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故居地——福建省永定县采风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2008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与严修鸿教授等人成功地组织、举办了由两岸客家名人(大陆歌手徐秋菊、廖芬芳、陈菊芬、丘昆京、阿秋歌、台湾歌手游兆棋、台湾电视台主持人阿俊、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主持人阿钊及学者谭元亨教授、罗南昌博士等人)联合演出的“客家风情网两岸歌友会”。●2008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音乐人游兆棋、台湾电视台主持人阿俊、台湾宝岛客家电台主持人阿钊等人同梅州音乐界人士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客家音乐交流。● 2008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严修鸿博士开始着手编写大型客家书籍:《客家文献索引大全》。●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新加坡客家音乐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合作。●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电视台《作客他乡》栏目组记录了梅州在地客家音乐人。●2008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中央大学研究生杨惠如记录了梅州三角镇龙子村义孚堂客家狮。●2009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客家风情网及台湾传响多媒体工作室合办“客家风情网第一届客家流行音乐MV大赛”,2009年3月台湾客家电视台对此大赛进行了专访。●2009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的论文《试论客家流行歌曲》(短篇)发表于在台北圆山饭店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青年论坛。●2009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完成了15万字的长篇论文《台湾客语电视剧研究》。●2009年4月哈客风工作室着手客家文化的田野调查。●2009年7月建设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音乐资料库。●2009年9月成为梅州广东汉乐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广东汉乐》副主编。●2009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执行编写了书籍《广东汉乐精选》。●2009年12月编写了《广东汉乐》杂志。●2010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丘煌编写了教育部重点出版项目《广东汉剧音乐研究》。●2010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同台湾知名音乐人黄连煜一行一起记录了“飞行树——中国大陆闽粤赣三省客家音乐采样计画”,参与个单位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梅州市广播电视台。●2010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入围多次金曲奖个台湾客家邓丽君——陈双及制作人傅也鸣等人共同访问梅州客家音乐。●2010年9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理事长黄子尧教授等人座谈商讨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计划。●2010年10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第三届广西博白客家文化节”。●2010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纪念古直诞辰125周年座谈会”。●2010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河源市举办的“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2010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广西贺州市举办的“桂台客属联谊会暨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节”。●2010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汉乐学术论坛暨展演”。● 2011年5月哈客风工作室参与《客家话民俗图典》的编写工作。● 2011年6月哈客风工作室参与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广东汉乐曲库》和《客家山歌曲库》的编辑工作。● 2011年7月哈客风工作室入围了“2010年度亚太文化产业成就奖杰出机构奖”。●2011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先后到江西、四川、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区作了20多天的客家山歌素材采集。●2011年8月哈客风工作室策划组织举办了“两岸客家流行音乐交流演唱会”,凤凰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数十家主流媒体作了宣传报道。●2011年11月哈客风工作室受邀参加由新加坡永定会馆主办的“新加坡第八届客家歌谣观摩会”。●2011年12月哈客风工作室协助山歌大师汤明哲编写了书籍《客家山歌唱腔与创作》。●2012年2月哈客风工作室与客家风情网发起建设“客家话学习教学网”。●2012年3月哈客风工作室编辑了《广东汉乐》同《传统广东汉乐新增200首》两本书籍。

  • 索引序列
  • 客家风情杂志社在哪
  • 客家风情杂志社
  • 客家风情杂志社社长
  • 客家风情杂志
  • 客家风情杂志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