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是谁呀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是谁呀

社科版是的,在“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里。

长期从事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研究及教学工作,担任中华医学会甘肃省医学信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图书与情报》杂志(CSSCI收录)副主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CSTPCD收录)、《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信息检索》(2005,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2009,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循证医学教学研究及普及推广方面成绩卓著。2005年创建兰州大学循证医学学科,担任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兰州大学循证医学研究所所长,为研究生、本科生首次开设《循证医学》课程,招收培养循证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领导创建“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分中心”及“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甘肃省实践中心”, 2008年5月通过评估正式授牌。主办2008年“第五届亚太地区循证医学研讨会”,任大会执行主席。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循证医学杂志》(CSCD收录)、《中国肺癌杂志》(CSTPCD收录)编委。主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循证医学》(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学校创新教材《循证医学》(2009,人民卫生出版社)。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二等奖3次,厅级三等奖2次。近五年主持国际合作项目、863项目子课题(2007AA021808)、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在国际Cochrane协作网注册系统评价1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CSCD收录17篇,CSSCI收录4篇。

哪个吴老师呀?

收录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证书编号为200941),被国外美国《化学文摘(CA)》等数据库和国内《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多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作为来源期刊,具有西北地区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栏目设有基础医学、西部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综述和研究快报栏目。 投稿要求1 投稿应具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  2 投稿的语言要求为中文或英文。3 投稿字数在 4 000~10 000 字为宜。稿件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简介,英文稿要求提供中文标题、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4 投稿时作者必须保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5 投稿作者必须保证研究的原创性。本刊坚决反对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将做公开声明等严肃处理。6 投稿采用与否,本刊均会通知作者,如果所投稿件自发出之日起 3 个月内未收到本刊通知,请与本刊编辑室联系。7 投稿一律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8 本刊全文已录入 CNKI、CSTPCD 等数据库,有关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印刷版稿酬一并支付,并赠送当期杂志。9 投稿时请访问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网站,点击“网上投稿”进行投稿。首次登录投稿时需注册一个“作者账户”。注册完成之后,按照提示与引导进行投稿。投稿请附联系人的电话(包括手机号)、通信地址和电子邮件地址。二、撰稿要求1 题名 力求简明、醒目, 反映出文章的主题。文章标题中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须列出中、英文题名,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 20 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 10 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2 作者 作者应限于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该文章有关问题及对文稿内容负责者。集体署名的文章视第一作者为通讯联系人,如通讯联系人为其他作者,应明确标注。署名作者的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变动。作者的单位包括工作单位全称及科室名称、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不同单位的作者在姓名右上角标示角标 1,2,……,并在其工作单位前相应标出 1,2,……。 列出全部作者英文姓名、工作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的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省、市/县名),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联系电话。3 摘要 投稿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完全对应。4 关键词 投稿需标引 3~8 个关键词,并请尽量使用医学主题词表内所列的词。5 研究设计 当研究对象为人时,作者应该说明是否符合人体试验伦理学标准,是否需要患者知情同意,并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调查设计应交代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交代如何控制重要的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6 统计学处理 应提供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 t 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和 P 值(如 t=45,P<01);当涉及到对总体参数的推断时,还应给出 95% 可信区间。对于定量资料,一般应采用 方式表达,并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成组资料比较常用 t 检验,多组资料比较应采用方差分析,偏态资料可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常用 χ2 检验。散点图上描述有明显曲线变化趋势的资料则要避免用直线回归方程。不宜用相关分析说明两种监测方法之间吻合程度的高低。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 3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的涵义。统计学符号按 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7 医学名词 以 1989 年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药物名称应使用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的名称,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8 图表 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的题目。要合理安排表的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 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一般比可准确测量的精度多一位。图高与宽的比例应掌握在 5∶7 左右。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标示在图稿的副本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图稿可以提供 tif, jpg 格式的图像文件,也可以提供照片。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9 计量单位 执行国家标准 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的规定,在文稿中应正确使用和书写量和单位的名称和符号。量符号以斜体拉丁或希腊字母表示,图表中,表示数量的量和单位时,应采用“量(单位)”的形式,例如,“t (h)”(时间单位“小时”),“p (kPa)”(压力单位“千帕”)等。组合单位符号中用括号加中圆点的形式表示,例如,“Λ(S / (cm2 · mol))”。人体内某物质的含量,凡已知相对分子质量者,一律用物质的量浓度单位表示;尚未精确测得相对分子质量的组分,如某些蛋白质,仍可用质量浓度单位表示。不论使用的量浓度或质量浓度,一般使用 L(升)作为人体检验组分浓度基准单位的分母。10 数字与符号 执行 GB /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下角标的来源是词头的用正体,是量的用斜体。11 缩略语 题名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均应给出其中、英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1 篇文章内一般不宜超过 5 个,不超过 4 个汉字的名词一般不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12 基金资助项目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为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将基金名称及批准号或编号脚注于文题页下方,如: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 国家 86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102-10-02-03)。13 致谢 置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并应征得被致谢者本人同意。14 参考文献 按 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出第 1~3 名,超过 3 名时,后加“,等”。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作者是中国人的英文文献,应列出作者全名。文中引用参考文献不应少于 10 条。期刊 第 1 作者,第 2 作者,第 3 作者,等 标题[J] 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兰州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现为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中心主任。曾任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甘肃省人大代表(1988-1992年)、现任甘肃省政协常委。现任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顾问,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会顾问,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顾问委员会委员。

王式功,男,1955年2月生,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气象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气象系进行合作研究(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2-3月在日本横滨市地球模拟器中心 进行合作研究。现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气象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全国第一届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CNC-IGBP-GAIM工作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高原气象》常务编委;《干旱气象》副主编;《兰州大学学报》、《中国沙漠》和《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编委。1998年入选“甘肃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0年被教育部选拔为“高等学校骨干教师”;2004年被评为“全国环境科技先进工作者”。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是谁

(1) 网友评价较好的神经内科医院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简称兰大二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拥有甘肃省儿童医院。近年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院本部为核心,按照“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管理、集成化运营”的医院集团发展思路,与甘肃省监狱管理局兰州医院合作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泰分院,定西市人民医院也加入兰大二院医疗集团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分院。   医院前身为1928年建立的兰州中山医院,1932年成为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是甘肃省最早建立的公立医院。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附设医院”,1948年更名为“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1954年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更名为“兰州医学院附设医院”,1959年成立“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随兰州医学院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医院本部占地155亩,总建筑面积约28。1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000余人。开放床位2200张,2014年门诊量达128万人次、年急诊量7万人次、年住院人数8。6万人次、年手术4。1万台次。医院设有24个行政职能处室,内设近80个行政科室,设有12个临床医学中心、9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133个亚学科、68个护理单元。   康泰分院占地面积167。7 亩,核准床位256张,实际开放243张,现有职工242人,住院部设有16个临床医技科室,8个护理单元。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病床编制1600张,实际开放床位1250张。 内设42个临床医技科室。老院区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新院区占地面积155。22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2014年门诊量54。5万人次,出院病人25700人次,手术病人5300多人次,医院现有职工98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定西市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13人。   医院人才济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优秀专家7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一层次13人);省“555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7人(一层次5人、二层次12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9人;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2人;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1人;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43人;院级亚专业学科带头人125人;中华医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学会常委、委员以上85人;各种专业杂志编委100余人;甘肃省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68人。   医院拥有5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医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泌尿系疾病临床医学中心);11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肝胆胰外科、骨科、院后急救医学专业、神经内科、消化内镜治疗中心、肾病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小儿重症医学、麻醉科、皮肤科);1个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外科学);1个甘肃省心脏外科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中心、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普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耳鼻咽喉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初级创伤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外科学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急诊医学培训基地、“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基地、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国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8个省级质量控制中心;是甘肃省听力障碍诊断中心、甘肃省眼科疾病干部保健中心以及中国西部首家“内镜培训基地。   在上世纪30年代医院就是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现为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和1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5个本科专业。 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和学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院硕博研究生480余人,本科生590余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25人,教授50人,副教授106人。  2014年全年获准立项91项,争取经费近600万元。 获奖2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14项。全年共发表论文416篇,其中SCI 60篇,CSCD 149篇,申请专利22个,著作42部。  医院拥有总价值达6亿余元的大型高精尖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包括伽马刀治疗系统、3。0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宝石CT、直线加速器、数字胃肠机、体外震波碎石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大型自动化生化仪、ECT、流式细胞仪、准分子激光仪等国际一流医疗设备。 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促进医院诊疗水平。  近年来,医院成功应对“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甲流、“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青海玉树地震”、“岷县璋县地震”、“甘南合作(玛曲)8。7重大车祸”等多起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卫事件的医疗救援应急处置预案,安排部署对灾区伤员的救治工作,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与民政部门协作开展“明天计划”,救治孤残儿童;2007年首家承办卫生部&拜耳公司“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项目;2008年,与方大集团兰州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方威基金会 - 兰大二院宁养院”,帮助甘肃省内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是“微笑列车”(唇腭裂矫治修复行动)项目的合作医院;2009年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情暖西部。 女性阳光基金甘肃行”选定为唯一定点合作医院;是“爱在,希望在”多吉美援助项目的指定医院;2010年参与民政厅“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活动”项目;2012年,与国际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携手,为甘肃省80多位眼疾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并培训带教百余名眼科医生;甘肃省十大惠民工程贫困听障儿童救治工程;2014年参与省委统战部2014光彩陇原行暨智惠陇原行活动。   80多年来,二院人坚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之精神,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院训,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科学发展,朝着建设一所面向全国,辐射西北的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的现代化、数字化医院而扬帆远航。医/生团/队-----2020/09/02 19:08:45fpyp

医院本部设有24个行政职能处室,内设近80个行政科室,设有12个临床医学中心、9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133个亚学科、68个护理单元。康泰分院设有16个临床医技科室,8个护理单元。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医院内设42个临床医技科室。医院拥有5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医学科);11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肝胆胰外科、骨科、院后急救医学专业、神经内科、消化内镜治疗中心、肾病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小儿重症医学、麻醉科、皮肤科);1个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外科学)。

(1) 网友评价较好的神经内科医院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简称兰大二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拥有甘肃省儿童医院。近年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院本部为核心,按照“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管理、集成化运营”的医院集团发展思路,与甘肃省监狱管理局兰州医院合作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泰分院,定西市人民医院也加入兰大二院医疗集团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分院。   医院前身为1928年建立的兰州中山医院,1932年成为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是甘肃省最早建立的公立医院。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附设医院”,1948年更名为“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1954年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更名为“兰州医学院附设医院”,1959年成立“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随兰州医学院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医院本部占地155亩,总建筑面积约28。1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000余人。开放床位2200张,2014年门诊量达128万人次、年急诊量7万人次、年住院人数8。6万人次、年手术4。1万台次。医院设有24个行政职能处室,内设近80个行政科室,设有12个临床医学中心、9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133个亚学科、68个护理单元。   康泰分院占地面积167。7 亩,核准床位256张,实际开放243张,现有职工242人,住院部设有16个临床医技科室,8个护理单元。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病床编制1600张,实际开放床位1250张。 内设42个临床医技科室。老院区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新院区占地面积155。22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2014年门诊量54。5万人次,出院病人25700人次,手术病人5300多人次,医院现有职工98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定西市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13人。   医院人才济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优秀专家7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一层次13人);省“555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7人(一层次5人、二层次12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9人;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2人;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1人;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43人;院级亚专业学科带头人125人;中华医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学会常委、委员以上85人;各种专业杂志编委100余人;甘肃省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68人。   医院拥有5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医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泌尿系疾病临床医学中心);11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肝胆胰外科、骨科、院后急救医学专业、神经内科、消化内镜治疗中心、肾病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小儿重症医学、麻醉科、皮肤科);1个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外科学);1个甘肃省心脏外科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中心、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普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耳鼻咽喉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初级创伤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外科学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急诊医学培训基地、“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基地、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国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8个省级质量控制中心;是甘肃省听力障碍诊断中心、甘肃省眼科疾病干部保健中心以及中国西部首家“内镜培训基地。   在上世纪30年代医院就是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现为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和1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5个本科专业。 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和学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院硕博研究生480余人,本科生590余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25人,教授50人,副教授106人。  2014年全年获准立项91项,争取经费近600万元。 获奖2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14项。全年共发表论文416篇,其中SCI 60篇,CSCD 149篇,申请专利22个,著作42部。  医院拥有总价值达6亿余元的大型高精尖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包括伽马刀治疗系统、3。0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宝石CT、直线加速器、数字胃肠机、体外震波碎石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大型自动化生化仪、ECT、流式细胞仪、准分子激光仪等国际一流医疗设备。 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促进医院诊疗水平。  近年来,医院成功应对“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甲流、“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青海玉树地震”、“岷县璋县地震”、“甘南合作(玛曲)8。7重大车祸”等多起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卫事件的医疗救援应急处置预案,安排部署对灾区伤员的救治工作,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与民政部门协作开展“明天计划”,救治孤残儿童;2007年首家承办卫生部&拜耳公司“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项目;2008年,与方大集团兰州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方威基金会 - 兰大二院宁养院”,帮助甘肃省内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是“微笑列车”(唇腭裂矫治修复行动)项目的合作医院;2009年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情暖西部。 女性阳光基金甘肃行”选定为唯一定点合作医院;是“爱在,希望在”多吉美援助项目的指定医院;2010年参与民政厅“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活动”项目;2012年,与国际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携手,为甘肃省80多位眼疾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并培训带教百余名眼科医生;甘肃省十大惠民工程贫困听障儿童救治工程;2014年参与省委统战部2014光彩陇原行暨智惠陇原行活动。   80多年来,二院人坚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之精神,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院训,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科学发展,朝着建设一所面向全国,辐射西北的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的现代化、数字化医院而扬帆远航。沟///通--------2020/09/02 19:11:13nzxy

刘胡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一)公开发表的论文1、《广告传播的消极功能》,《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6)全文转刊。2、《关于广告学专业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思考》,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深圳会议(2001/11)宣读交流,《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3、《人本观广告的崛起》,《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4、《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新闻与传播评论》2003年卷,武汉出版社,2003年10月版。5、《广告传播语境的变化对广告功能结构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6、《广告传播观念: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7、《广告是人的意识的延伸——对麦克卢汉广告观解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1期。5、《人本观广告创意特色》,《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8、《差异化追寻:广告创意理论的嬗变》,《理论月刊》2004年第10期。9、《对当代青年节日文化的几点讨论——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通讯作者(研究生彭蝉)10、《盘整资源与激情释放——2003、2004年中国媒介市场白描》,《中国媒介发展报告》2003、2004年卷。11、《试论品牌可延伸性的核心影响因素》,《中国广告年鉴》2005年版/丁俊杰、董立津主编《品牌——企业核心价值的开发》(2004年全国广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工商出版社2005年版。12、《谁的汽车?谁的广告?——丰田汽车广告事件解析》,单波、石义彬主编《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我国青少年使用网络需求研究述评》,《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通讯作者(研究生罗青萍)14、《大众传媒的“性别成见”与青年女性的社会化》,《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5、《媒介接触行为与民族文化变迁的相关性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通讯作者(研究生彭蝉)。16、《近年我国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研究评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通讯作者(研究生曾洁)17、《论打造广告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广告研究》2006年第5期。18、《以受众为本:全球化语境下的广告传播观念》,戴元光主编《传媒·传播·传播学》2007年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中国大陆传媒市场现状、问题与走向》,日本《亚细亚的历史与文化》,1(总第11辑)。20、《日本博多万能葱品牌传播分析》,《中国品牌》2007年第9期。21、《日本鲜花第一品牌——津南雪美人品牌传播分析》,《中国品牌》2008年第1期。22、《2007年中国媒介市场“合”为贵》,《现代广告》,2008年第2期。23、《渐进式改革背景下中国大陆报纸角色转型研究》,《中国传播报告》,2007年第4期。24、《中国农民媒介接触与媒介期待调查的主要发现与结果》,《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25、《中国大陆报纸种群转型逻辑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26、《改革·转型·突破与融合的探究》,《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8年卷,2008年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27、《中国广告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冲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8年卷,2008年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28、《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广告预算:现实择选与理性反思》《广告人》2009年第2期。29、《全媒体时代广告媒体价值评价指标》,《现代广告》2009年第6期。30、《中国大学生传媒认知调查结果与发现分析》,《当代传播》2009年第5期。31、《论中国的主流报纸》,《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2009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32、《中国传媒人媒介认知调查结果与发现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33、《近几年经济新闻报道存在问题与改进对策》,中宣部新闻局编《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论文集》,2009年8月版,学习出版社。34、《民本化、产业化、数字化、国际化:我国传媒发展的四大战略走向》《新闻与传播》2009年第8期。35、《2008年报纸研究综述》,《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9年卷,2009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36、《对中国新闻历史发展本体价值与特色的探索》,《新闻记者》2009年第6期。37、《中国报业转型发展的四大战略走向》,《中国报业》2010年第3期。38、《中国司局级干部媒介认知调查结果与发现分析》,《现代传播》,2010年第4期。39、《2009年新媒体研究综述》,《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卷,2010年6月,武汉大学出版社。40、《深圳新闻出版业三大集团演绎“深圳速度”》,《深圳特区报》2010年9月5日。41、《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转型的路径、误区与对策》,《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42、《中国报业的比较发展优势》,《中国报业》2011年第7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43、《中国企业品牌全球化传播的历程、问题与对策》,2010年全国广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广告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二)专著与教材1、《基础传播学》(第一作者),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2、《广告文案教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中国大陆报纸转型》(专著,独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社会转型下的中国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专著,第2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5、《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研究》(专著,作者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三、课题1、21世纪初湖北省新闻传媒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2003—2005,子课题负责人)。2、广告学本科专业人才整合优化的培养模式研究(湖北省,主持人,2003—2004)。3、日本品牌传播研究(3—9,日本吉田秀雄纪念事业财团项目,主持人)。4、中国报业生态建构与演进研究(武汉大学“985”工程项目媒介生态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子课题,2004-2007)。5、新世纪广告传播观念转型与发展趋势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主持人,2004-2006)。6、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改扩版方案研究(湖北报业集团委托课题,子课题负责人,2007年12月)。7、湖北媒体新闻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研究(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07年,第一参加人和报告执笔人)。8、近五年经济新闻报道的经验、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中宣部调研课题,主持人,2008年)。9、西方媒体西藏“3·14”事件报道与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战略对策(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第三子课题负责人,2008年)。10、新闻传媒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主持“中国司局级干部、农民、大学生、传媒人四类群体媒介认知调查研究”,2005-2009)。11、社会转型下的中国传媒环境与传媒发展(武汉大学国家“895”工程二期项目“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子课题第2负责人,2005—2009年)。12、三峡工程与三峡总公司舆情监测分析(中国三峡工程总公司委托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06—2010年)。13、中国报纸产业发展战略转型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持人,2008年项目)。14、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新闻传媒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武汉大学自主创新多学科交叉项目,主持人,2010—2011年)。15、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报社组织结构转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2010—2012)。16、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传媒产业化发展(武汉大学“211”工程三期项目,2010—2012)。

(1)2012年度教育部年青年项目:“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宪政思潮研究”( 12YJC820083)主持人。(2)2013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明清基层司法运行模式及现代启示——以明清判牍和乡约文献为中心”(2013EFX001)主持人。 (1)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律文明史”(主持人:何勤华,项目编号:11&ZD081)。(2) “西部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法律问题研究”, 主持人:贾登勋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6xfx007)。(结项成果已经出版)(3)兰州大学“985”特色项目研究方向学科建设项目“自然资源保护法”。(结项成果已经出版) 已发表论文:《虐童行为的刑法理论分析——兼论“虐童罪”不宜成为独立罪名》(第一作者)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第2期。(CSSCI扩展版)《中国古代“礼情”司法模式及启示——以清代基层司法判牍为材料》,《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CSSCI)《清代基层司法的价值追求及启示》,《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二作者。(CSSCI)《儒家“忠恕”思想对清代基层司法的影响——以清代基层判牍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CSSCI)《《道德经》的宪法政治法哲学视角》,《求索》,2012年第3期。(CSSCI)《清代基层法官的综合素质及启示——以司法判牍为材料》,《法学杂志》,2012年第3期。(CSSCI)《先秦诸子限制权力思想萌芽》,《学术探索》,2011年第10期。(CSSCI)《先秦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之沟通》,《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CSSCI)《《论语》中的宪法思想萌芽及其与西方比较》,《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7期。(CSSCI)《《墨子》中的宪法思想萌芽》,《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CSSCI)《《孟子》中的宪法思想萌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CSSCI)《论发发生学方法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运用》,《学术探索》,2010年2月第1期。(CSSCI)《论法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运用》,《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3月第2期。(CSSCI)《自然资源价值构成新论》,《前沿》,2009年第7期;(CSSCI扩展版)《《吕氏春秋》“德治”法律思想研究》,《前沿》,2009年第8期;(CSSCI扩展版)《论自然物的法律主体资格》,载《社科纵横》2004年3期;《中国民法的创生》,载《社科纵横》2005年4期;《从医疗侵权走向社会保障性救济》,载《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CSSCI)《魏晋南北朝对唐律的贡献》,载《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我国企业合并反垄断规制的思考》,载《中国证券期货》,2006年第4期;《法律现代化与本土资源》,载《政法理论前沿》2006年3月第二辑。《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和弊端》,载《甘肃政法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三期。《西部旱区雨水集蓄对我国水权理论的启示》,载《2006年环境资源法年会论文集》。《自然资源有价论:雨水集蓄市场化的前提理论》, 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丛》(1)《雨水集蓄的若干立法设想及建议》,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丛》(1)《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意识研究》,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论丛》(1)专(译)著: 《先秦诸子政治法思想萌芽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4月,独著。《中国传统社会与宪政文明》,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独著。《中世纪的法律与政治》,[英]甄克斯著,屈文生、任海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中国法制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09月,独著。《2013年司法考试卷四突破100分必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编著独著。贾登勋、任海涛著:《西部环境、资源、生态法治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副主编:《环境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合著:《自然资源保护法原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任海涛、刘艺工主编:《法律英语新编——现代中国法概论》,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年2月。何勤华、任海涛、李远明点校:《大清新法令》第十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6月。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张迎梅,女。1984年、1987年分获兰州大学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获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目前兼任兰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科技处处长,兰州大学学报编委会成员,甘肃省动物学会理事长,甘肃省林业有害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鸟类学会理事。曾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第七、第八届甘肃省动物学会秘书长。

主任委员杨子江副主任委员杨子江 陈兴冲 刘振奎 罗冠炜 严松宏委 员蔡中宏 陈 静 陈兴冲 褚衍东 党建武 丁旺才 董文魁 范多旺 郝 招 何红彬 何瑞春 蒋兆远 赖远明(院士) 李引珍 刘振奎 鲁怀伟 罗冠炜 骆进仁 孟宪刚 牛惠民 钱清泉(院士) 任恩恩 任 珺 石广田 王根会 王 浩(院士) 王 红 王良璧 王起才 王为群王小平 伍忠东 闫浩文 严松宏 杨子江 俞建宁 张国珍 张友鹏 赵保卫 赵延龙郑晓静(院士)主 编 严松宏副主编 何红彬责任编辑 何红彬 牛子娟 张 哲地址:兰州市安宁西路88号兰州交通大学学报705信箱邮政编码:730070

  • 索引序列
  •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是谁呀
  • 兰州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呀
  •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是谁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 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