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

发布时间: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

望采纳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工作人员名单 截止2006年10月15日 社长•总编 李栓科 执行总编 单之蔷 社长助理 才华烨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 杨浪涛 副主任 刘 晶 尹 杰 设计总监 介彬 图片总监 王彤资深编辑 李志华 编辑 李雪梅 黄秀芳 朱 彤 何 亮 王德辉 易 水 周晓红 耿菲琳 杨嘉敏 高新宇 校对 陆凤山 美术编辑 李 晟 图片摄影 吴 敬 马宏杰 地图编辑 陈 云 王 岩 繁体版协调 何 亮(兼)地理资料室 陈俊华 编辑部信箱 电话 (010)6484 2202 传真 (010)6484 2217 青少版《博物》编辑部主编 许秋汉副主编 王蓓蓓 编辑 刘 莹 张 迪 李 磊 童晓岽 李鹰 王辰美术编辑 刘承周 助理美术编辑 黄蓓蓉 图片编辑 唐志远 校对 钱 进编辑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广告部广告部主任 张星星 高级客户经理 孙士军 客户经理 徐 凡 刘 铮 魏岑 高颖 广告热线 (010)64841903/1895/1951/2066/1562 传真 (010)64841815 《中国国家地理》 发行部 发行部主任 连建华业务与资金流平台经理 杨 柠 物流平台经理 吴 超 信息平台经理 耿晓莉国内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处 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 2-806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代号M80 发行热线 (010)64841987/1603/1995 《中国国家地理》市场部 才华烨(主任) 白莎莎 史 楠 詹 珊 黄志鹏 陈志文市场热线 (010)64842130/2136/2140 市场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 会员部贾 立 (主任) 宋丽娟 赵宝利 王原荣 会员热线 (010)64852138/64879277/64849250 传真 (010)64859755 E-mail 《中国国家地理》俱乐部 张书清(主任) 赵 超 华超 电话 (010)64851539/2136 《中国国家地理》行政部 江 郁(主任) 华希娟 李 宁 吕 鑫 《中国国家地理》网络部 网站主管 闫瑞杰 网站编辑 卢建爽 网址 《中国国家地理》 影视中心 孙 钢(主任) 上海联络处 王 斌 办公室电话 021-64712579 传真 021-64712597广州联络处 曾广军办公室电话 020-38781239 传真 020-38781386 驻香港代表 周兆营 香港发行代理 兆营亚洲有限公司 电话:(852)25292228 传真:(852)28613082 E-mail info@enews_

我订中国国家地理两年了,总的来说很不错,每到月底都很期待。《中国国家地理》办刊宗旨 推开自然之门 昭示人文精华 我们的优势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主办者是享誉中外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中国地理学会。 她在秉承保护地球、探索未知、推进文明的基础上,又涉及了各种有趣的话题: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历史诸领域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重大考古发现、后旅游时代出行的理由、都市白领的生活方式、探险的经历、著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文化版图的胀缩等等。 “记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策划采编队伍,使杂志融科学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成为中国高档杂志中的顶极品牌,并成功的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她是了解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平台,也是你了解自己国家及世界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现状的起点。 我们的定位 这是一本传导地理哲学、追逐科学精神的杂志 这是一本给热爱生活、喜欢地理的读者阅读的精品杂志 这是一本讲述自然和人文故事的高层次、权威性的杂志 我们的主体读者群 年龄在25-45岁,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有强烈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追求事业的成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和人文情怀;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职位和影响力,是各行业、单位、部门的中坚阶层; 他们包括外企白领、媒体从业人员、科研科考人员、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和决策者。 我们的编辑内容 专辑 地域专辑:聚焦新发现、新进展或再发现、再认识;聚焦影响当前人类发展的地区或国家,以独特的视角策划的特别选题(如:云南、陕西、四川、西藏、斯里兰卡等专辑) 地理专题:关注重大的地理热点、难点和疑点性问题,对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入 详细的报道(如:三峡、青藏铁路、沙尘暴、大香格里拉、选美中国等专辑)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

我看了这书5年多了,既然是简介,不用多说废话,这是一本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发现美、感受美和保护美的杂志。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中国地图上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下称宁夏),被狭长的甘肃半揽入怀,与“端坐”的陕西击掌相庆,往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伸头探脑”。在这儿,山峦迭起,连绵延伸出与众不同的宏大视角。大河奔走,湖泊环绕簇拥出别样篇章。长城绵延,大漠孤烟不过是寻常景致。胡杨伫立,绿草如茵闪烁着动人风光。这块狭小的土地,何以将高山大河,湿地荒漠齐纳怀中?又缘何谱写出“一半江南,一半荒漠”的传奇?成为农牧相争之地?解释这一切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另一个问题。宁夏究竟有多袖珍?不了解“宁夏究竟有多袖珍”,便无法领略到“一半江南,一半荒漠”,囊括“高山、盆地、平原、台地、峡谷、湿地、黄土丘陵、沙漠、高原……”的宁夏有多么不可思议。“如果开车的话,一天的工夫,就可以把宁夏转一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除了海南和台湾两个海岛,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北京、天津、上海外,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里,数宁夏最小。面积约占直辖市重庆四分之三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从南到北约450公里,从东到西约250公里,东西向不过跨3个经度,南北延伸4个多纬度。无怪于单之蔷用“袖珍”二字来形容它了。虽然袖珍,但首府银川位于宁夏伸往北部的触手,东西北三面被内蒙古自治区包裹其中,对乌海市、阿拉善左旗、鄂托克前旗等地的居民来说,相比远在东北方的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银川才是他们选择“更高一级工作、就医、求学、消费”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若从飞机往下看,银川附近一簇簇的绿意说是点缀在大片荒漠中的宝石也不为过。对生活在周围昏黄土地上的居民而言,绿洲银川显然意味着更多的可能,也更让他们向往。那么以银川为代表的塞北江南又为何能够出现在无垠大漠的包围之中呢?黄河!黄河!“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在郑州的黄河博物馆里,除宁夏形成了历史上的水文化区和最早的农业精耕地区外,5400多公里的黄河其余地区所展示的尽是灾害。宁夏西南横卧以六盘山为屏障的黄土高原,北倚背靠贺兰山的宁夏平原,汹涌奔腾的母亲河介于二山之间,自黑山峡跳出后,一改往日的湍急,温柔地流淌在中宁平原,再经青铜峡进入银川平原,灌溉着周边麦香四溢的良田,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作为黄河流域主要的农业区,宁夏平原基本由南部黄土高原的黄土被侵蚀后重新沉积而成。季风卷过广阔的平原、攀越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了宁夏,早已后继无力,所能带来的降水寥寥。虽气候干旱,但黄河水的灌溉与滋润给宁夏带来了无尽的机遇。秦代开凿的“秦渠”经历代不间断的开凿,造就了宁夏平原的黄河文明,形成并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农牧兼宜的宁夏,引发了各部对肥美水草向往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乱和纷扰。吹角连营、战马嘶鸣、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战争上演的同时,高墙累,长城拔地而起,其数量之多,意义之重大甚至让后世为宁夏冠以“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称。游牧部落与农耕民族对水土的争夺,使得宁夏的古长城几乎与年等降水量线重合。为了维护农耕文明,秦王朝的长城起初建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上,随着国力的强盛,秦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争夺中屡占上风,长城也推移到了几乎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之处;大汉天子们与匈奴的历次角逐更使长城越过黄河,一直修到贺兰山下。此后,长城自北向南推进的历史基本告一段落,明长城甚至退回至黄河以东。长城的进退,非常直观地表现了这片沃土之上的农牧争夺。除此之外,宁夏中心城市自南(固原)向北(银川)的迁移,也为激烈的农牧争夺提供了有力的注解。农业文明闪烁出璀璨光辉为抵御匈奴,汉武帝刘彻六巡安定郡,即今固原。这里倚山(六盘山)傍水(清水河),山峦郁郁,城以南清水河与泾水相接,城以北清水河与黄河相融,时为“汉代四大边关战略要地——萧关”,作为匈奴南下关中的咽喉要道,是汉都长安西北边防最重要的军事屏障,距长安仅四百里,轻骑一日可达都城。坐拥六盘山脉、贺兰山、清水河、黄河的萧关亦是宜农宜牧的最佳地带,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的畜牧业养殖,也有“以万钟计的粟”。既是天然的粮仓,又为蓄养军马的福地,得之,富国强兵;失之,则肥沃匈奴。萧关虽为秦汉时雄踞北方的要道和屏障,但并非秦以前的绝对边关。固原以北的战国秦长城,也并非是秦国与北方少数民族不相往来的界碑。自西安到固原到河西的丝绸之路,巧妙穿行于高山大漠,奔腾于黄河的间隙之间,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提供的可能性,从都城长安到重镇武威,近乎一条直线,大大缩短了往来商旅的行进时间。商旅的往来带来了多文化的交汇、融合与传播,佛教也沿着丝绸之路进驻宁南。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的须弥山石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妆,借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盛极1500多年,成为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禅院。“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其北,崆峒阻其南”的固原不仅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发迹之地,还是历代王朝十分看重的经济和军事基地。唐王朝国力的强盛和国界的北移,使固原从纷扰频繁的边关变为稳定和平的腹地,有着大唐最大的养马中心,巅峰时刻曾养育着33万匹王朝之马。“正当盛唐的霓裳羽衣曲弹奏正酣之时,渔阳鼙鼓也动地而来。——《中国国家地理》作者,杨弦章”安史之乱打破了极乐之宴的大唐靡梦,为抵御自东而来的安禄山,西北军防遭紧急调用,吐蕃趁虚而入,攻城略地,占领宁南,摧毁固原后又弃城而去。郭子仪惮于异族闹事,建议唐代宗将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约为今鄂尔多斯东南部),此地即为南北朝时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大夏”旧地,时称平夏。而与吐蕃有“世仇”,其后归顺大唐的党项羌,开始徐徐登上宁夏乃至华夏大地的舞台,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争夺宁夏的高潮,也在暗中酝酿。游牧民族治下的高光时刻拓跋氏率领的党项羌蛰居西北,唐末大乱时曾助唐僖宗“收复”长安,获赐皇姓“李”,党项羌的武装也有了“定难军”的美称。也正是从这时起,鄂尔多斯以南地区,尽数落入拓跋氏的手中。中原战乱频仍的五代十国,政权快速更迭,拓跋氏审时度势,向每位中原皇帝俯首称臣,换来了稳定的统治和大笔的“赏赐”安抚,如此经营了二百多年后,坐拥天然粮仓和大片牧场。树大招风,农牧皆宜,安稳富裕的平夏很快遭到了大宋王朝的忌惮。宜农宜牧的宁夏再次成为农业文明与游牧部族“亮剑”的前沿。太平兴国七年(982),赵光义原计划把李氏亲族一锅端到京城,准备根除这一盘踞西北的雄大势力。却不料让一个叫李继迁的年轻人成为漏网之鱼。通过联姻借势,李继迁迅速东山再起,占据银州,攻破会州,与宋闹翻,向辽请降,被契丹人封为“夏国王”。夏国王和他的后人自此与大宋王朝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胜多败少的李氏一族枭雄辈出,1038年,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即今银川。因地处西北,宋人称之为西夏。党项羌虽为游牧民族,但重视农业发展,善用黄河,兴修灌渠,一时间宁夏“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在10位帝王,历时189年的经营之下,西夏先后与北宋、辽成鼎立之势,和南宋、金成对峙之局。而她命运的终结之势,亦如其崛起那般摧枯拉朽。蒙兵的铁骑踏破西夏的城墙,依照成吉思汗病死六盘山时的临终遗言,中兴府被“尽屠之”,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千里几成赤地”,“城遂空”。如今的西夏王陵,只余光秃秃的残骸伫立荒野。频仍的战乱也打破了农牧交错带宁夏的丰饶,但这并不影响她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与青睐。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令:西夏时外逃的避难者归还本籍,并设西夏惠民局收容安置,组织屯田。据《元史》记载,至元八年(1272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签西回回军”,两年后,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如社,与编民等”。按照规定,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元朝驻宁夏一带的蒙古军队中,相当一部分信奉伊斯兰,成为宁夏回族的族源之一。此后几百年间,回族逐渐在全国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其中约有1/5聚居宁夏。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成为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宁夏可容天下人明朝初年(1372),为避元蒙残军的袭扰,明政府将宁夏境内的全部居民迁往陕西关中,后又迁回原地,并“徙五方之人实之”,其中包括大批江南人。江左之风来到塞上。当然,这并非宁夏第一次对江南人敞开怀抱,早在北周,便有两万江南民户被迁往此处。而在此之前,大规模迁入宁夏的多为北方游牧民族。残元势力的侵扰,让大明王朝修筑了东起辽东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的万里长城。自古便为农牧相争之地的宁夏,顺理成章地成为明朝抗击蒙军南下的主战场。驻军官兵中的上级军官多来自安徽、江苏、浙江,下级军士则多操着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口音。直到清王朝与蒙古贵族确立稳定的联盟关系,银川平原的大规模军垦、移民史才告一段落。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自治区成立之前,为发展宁夏,国家动员解放军就地转业、复员,并有计划、有组织地抽调大批干部、职工来到此处。一半江南,一半漠北以另一种形式绽放在宁夏大地之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位于银川老城区西南角的“上海新村”是上海移民的聚居群落。旗袍店、杭帮菜、乡谣酒吧、操着上海话的老人,一个恍然,无不让来人以为自己置身上海闸北的老城区。南北共融的特征还体现在对亲属的称呼之上,前不久网络上关于“外婆”和“姥姥”的争论,很难引起宁夏人的共鸣。毕竟在这儿,“奶奶”、 “外奶奶”、“姥姥”、“外婆,指的可能都是“外祖母”。银川的电台广播里,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和银川味儿普通话共聚一堂的情况,当地人早习以为常。江南荒漠,共塑宁夏“一半江南,一半荒漠”的宁夏,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往往是绿洲在荒漠中,塞北环江南外的和谐共生。这儿,到处是荒与绿的组合。“人进沙退”的草方格,在沙坡头搭建了令人欣喜的沿路绿洲。大漠中古朴粗犷,荒凉原始的西部影城,铸就了银幕影视的不朽传奇。融江南秀色与塞外雄浑于一体的“塞上明珠”沙湖,谱写了别样传奇。贺兰山黄褐色的岩石下,宽厚雄壮的银川韩美林艺术馆巍峨屹立。所有这些,共同谱写着属于宁夏的传奇——虽甲子之年,恰风华正茂。参考资料:丁克家 《色彩中的回族史》单之蔷 《宁夏,冲出长城天地宽》梅毅 《西夏,没有正史的王朝》刘子超 《银川有天下人》薛正昌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杨弦章 《宁夏石窟,刻在大山上的“战争与和平”》

望采纳

国家地理杂志总编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毕业于吉林大学,1985年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担任编辑管理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等。单之蔷先生酷爱思考,观点新颖,嗜书如命,行路万里。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总编,他熟悉编辑业务,善于策划和组织编辑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专辑和报道,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选美中国"等专辑不断的刷新杂志发行的奇迹。他曾率队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长江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亲历过许多艰险,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单之蔷经历复杂,做过许多工作。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与其他文科生不同,单之蔷对科学、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单之蔷从事的工作与"地理"有关,因为地理科学离人文科学最接近。在单之蔷任主编以来,杂志策划的"给中国最美的地方划个圈"、"上帝为什么造四川"、"走遍世界去问河"、"大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专辑不但创造了发行的奇迹,更成为许多人的经典珍藏。能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正是许多人羡慕单之蔷的地方。但他却笑称,"走"并不是他的本来目的。他曾经也是闭门造车的编辑,直至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来到四川旅游。走一圈之后,发现普通人们对四川的印象,还局限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这老一套上。这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坝、凉山,广大的土地,众多的雪山,特别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峰,四姑娘山、贡嘎山、海螺沟等,庄严圣洁,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名山大川有着不同的凛然大气之美。"看山要看极高山。"这是单之蔷在"上帝为什么造四川"专辑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理念,他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歌咏的都是东部的风景,却忽视了西部的壮丽河山,中国人的审美应在珠峰前工作的单之蔷当来一场革命,进入到欣赏冰川的时代。他的这个理论,得了很多人的热烈响应,当时四川的一帮学者文人,也为他这个外来者的观点而叹服。自此,《中国国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单之蔷也开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觉得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对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在川藏线上,他遇到过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大城市里的白领,辞了职走完了川藏线,却没有任何收获,也不知道身边就有着壮丽的景色。这让他更坚定的树立起帮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的念头,他说这样会让人生更丰富。作为一名行者,单之蔷非常喜欢走在路上的状态。就像文艺复兴一定要回到希腊的源头,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报道,就一定会亲自去那个地方看看,而每次都会有着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发现。单之蔷他说,摄影师的照片永远是令人信不过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来以为中国已"没什么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他看到了与现代婚姻制度并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个村子里,每家都是四个兄弟共一个妻子;在常人通常认为危险重重的珠峰,他看到美丽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脚下的石头仿佛用水冲洗过一般,在阳光下闪着蓝幽幽的光。经常在西部地区行走,单之蔷的考察生活并非人们所想像的轻松休闲的旅游观光,而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在敦煌附近,他们一行人为了寻找大规模的雅丹地貌,误将车开到一条废弃的国道上,路上到处是流沙,汽车很快就没会油……而近乎绝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让他们欢欣鼓舞;在珠峰,从未有人进入过的冰塔林美丽而充满着陷阱,到处都是冰裂缝、冰湖,连当地向导也极力劝说单之蔷不要下去,但单之蔷"一意孤行",他笑说,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最险之处。走过很多路的单之蔷,叹惜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很多的书还没有读。看过这多风光,他一直坚持自己来写专辑前的文章,他说,只有亲自写作才能去关注自然、研究自然。单之蔷是杂志社的总编,喜欢写字、看书、引经据典,比如为了写三峡,他会查出《唐诗三百首》里有54首关于长江的诗,有12首关于三峡的诗;他用喜欢隐匿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和好炫耀、抢占制高点的西方城堡建筑作比较,用地理知识解释关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区别……此外,他还有很多受到争议的"离经叛道"的论断,比如认为植树造林是个神话,质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为此动用了美国生态学家克罗门茨的"顶级群落"理论;青藏铁路开通,他宣称又一座长城诞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网友的抨击。他的文字风格呈现出户外人士的自然和稳重,同时又能令我们体会到读书人那种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绪和冲动,他总是急于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山、湖、高原、湿地在城市里讨要一个恰当的"名分"。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奔跑。在一个极端,他和同行的难兄难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为一个朋友在登上冰川后全裸自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他作为一名单位人,每月必须按商业法则推动杂志社的流程,统筹每月杂志的按时出版,除了写序言,还要穿西服打领带,不定期进行读者见面会或做演讲……显然,单之蔷已经适应了在两个世界中来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钟表一样摇摆一次,而且每次,他都准时摆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诉记者,为了赶稿,自己有过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刚刚喝完面汤,便压着帽子、穿着冲锋服、戴上耳机,在键盘上敲打出他的经历;可以想象,他敲出的,不是别的,是他一直在干,并想继续做下去的事--建构中国的形象。

望采纳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是谁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8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工作人员名单 截止2006年10月15日 社长•总编 李栓科 执行总编 单之蔷 社长助理 才华烨 《中国国家地理》编辑部 编辑部主任 杨浪涛 副主任 刘 晶 尹 杰 设计总监 介彬 图片总监 王彤资深编辑 李志华 编辑 李雪梅 黄秀芳 朱 彤 何 亮 王德辉 易 水 周晓红 耿菲琳 杨嘉敏 高新宇 校对 陆凤山 美术编辑 李 晟 图片摄影 吴 敬 马宏杰 地图编辑 陈 云 王 岩 繁体版协调 何 亮(兼)地理资料室 陈俊华 编辑部信箱 电话 (010)6484 2202 传真 (010)6484 2217 青少版《博物》编辑部主编 许秋汉副主编 王蓓蓓 编辑 刘 莹 张 迪 李 磊 童晓岽 李鹰 王辰美术编辑 刘承周 助理美术编辑 黄蓓蓉 图片编辑 唐志远 校对 钱 进编辑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广告部广告部主任 张星星 高级客户经理 孙士军 客户经理 徐 凡 刘 铮 魏岑 高颖 广告热线 (010)64841903/1895/1951/2066/1562 传真 (010)64841815 《中国国家地理》 发行部 发行部主任 连建华业务与资金流平台经理 杨 柠 物流平台经理 吴 超 信息平台经理 耿晓莉国内发行 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处 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 2-806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代号M80 发行热线 (010)64841987/1603/1995 《中国国家地理》市场部 才华烨(主任) 白莎莎 史 楠 詹 珊 黄志鹏 陈志文市场热线 (010)64842130/2136/2140 市场部信箱 《中国国家地理》 会员部贾 立 (主任) 宋丽娟 赵宝利 王原荣 会员热线 (010)64852138/64879277/64849250 传真 (010)64859755 E-mail 《中国国家地理》俱乐部 张书清(主任) 赵 超 华超 电话 (010)64851539/2136 《中国国家地理》行政部 江 郁(主任) 华希娟 李 宁 吕 鑫 《中国国家地理》网络部 网站主管 闫瑞杰 网站编辑 卢建爽 网址 《中国国家地理》 影视中心 孙 钢(主任) 上海联络处 王 斌 办公室电话 021-64712579 传真 021-64712597广州联络处 曾广军办公室电话 020-38781239 传真 020-38781386 驻香港代表 周兆营 香港发行代理 兆营亚洲有限公司 电话:(852)25292228 传真:(852)28613082 E-mail info@enews_

姓名 在任时间 吉尔伯特·霍维·格罗夫纳 1903年2月-1954年5月 约翰·奥利弗·拉·郭斯 1954年2月-1957年1月 梅尔维尔·贝尔·格罗夫纳 1957年1月-1967年8月 弗雷德里克·G·沃斯堡 1967年8月-1970年10月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 1970年10月-1980年8月 维尔博·E·加内特 1980年8月-1990年4月 威廉格·雷夫斯 1990年4月-1994年12月 威廉·L·阿伦 1995年1月-2004年12月 克里斯·约翰斯 2005年1月-

中国国家地理总编辑

姓名 在任时间 吉尔伯特·霍维·格罗夫纳 1903年2月-1954年5月 约翰·奥利弗·拉·郭斯 1954年2月-1957年1月 梅尔维尔·贝尔·格罗夫纳 1957年1月-1967年8月 弗雷德里克·G·沃斯堡 1967年8月-1970年10月 吉尔伯特·M·格罗夫纳 1970年10月-1980年8月 维尔博·E·加内特 1980年8月-1990年4月 威廉格·雷夫斯 1990年4月-1994年12月 威廉·L·阿伦 1995年1月-2004年12月 克里斯·约翰斯 2005年1月-

是我从初中一直到大学坚持看的一本刊物,挺不错的,人文与自然地理都有精彩讲解,比较权威但好像现在读者对它的越来越不满意,包括封面,卷首语,广告等等等等,自己对此也没有以前那么疯狂期待了但还是值得推荐一读的,O(∩_∩)O哈哈~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作为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 现任杂志社社长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总编辑为单之蔷。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世界过节地理》本着将地理知识与人文历史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巧妙结合,全面系统地展示全球70多个国家450处自然奇景与人文景观。近千幅精美图片的配入,大大提升了本书的阅读、欣赏、馈赠价值。   它秉承把人文历史与地理知识相结合的全新出版理念,精选全球70多个国家450多处人文与自然奇观,向读者伞而展示世界各地的绵绣河山与丰厚的人文内涵。既吸取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时尚轻松的体例,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内容系统性的原则,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纵览中国锦绣江山、各地风情,同时了解相关人文历史知识,并将其融汇贯通。貌似前者只涉及国内的一些情况~后者更着重于世界范围内~且 前者更教科书式一些~后者更为轻松时尚——END~~~

望采纳

  • 索引序列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
  • 国家地理杂志总编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是谁
  • 中国国家地理总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