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查询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查询

发布时间: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查询

山东理工大学为山东省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是山东省6所招收和培养国防生的院校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签约培养空军国防生的高校。 学校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3600余亩,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学校现有24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 山东理工大学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之优秀人才为根本使命,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中国率先实行了以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明事理、有教养、能干事”的创新型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有国际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主席团成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山东理工大学前校长姚福生先生,中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中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中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中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中国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中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等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拔尖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正门山东理工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品牌学科。学校目前拥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2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位列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实施《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和依托设立在山东理工大学的中国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山东省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承担了一批大项目、大课题。 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20余所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解决科技难题,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2009年2月24日,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在济南投票表决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以第一名高票入选,一举拿下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余入选高校为济南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联合申请)。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山东理工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共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山东省共3所高校入选,其余两所为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试点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 2010年7月13日,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简称鲁泰学院),共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010年度,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获得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项目立项数和资助经费额度比去年均翻一番,山东理工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幅度增长。获得资助的项目包括面上项目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专项基金(数学天元基金)2项。山东理工大学徐丙垠等参与申报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也获得了资助。在国家自然基金立项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也喜获丰收,共有40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6项,青年基金项目8项,联合专项项目15项。还有6个项目获得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资助。另外,山东理工大学还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其他项目4项。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

山东理工大,英文名字为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SDUT。创建于1956年,是“文革”前山东省仅有的13所本科高校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坐落在山东省重要工业基地、齐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淄博市。山东理工大学为山东省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是山东省6所招收和培养国防生的院校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签约培养空军国防生的高校。 学校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3600余亩,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学校现有24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 山东理工大学校标山东理工大学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之优秀人才为根本使命,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中国率先实行了以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明事理、有教养、能干事”的创新型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有国际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主席团成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山东理工大学前校长姚福生先生,中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中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中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中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中国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中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等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拔尖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正门山东理工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品牌学科。学校目前拥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2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位列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实施《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和依托设立在山东理工大学的中国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山东省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承担了一批大项目、大课题。 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20余所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解决科技难题,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2009年2月24日,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在济南投票表决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以第一名高票入选,一举拿下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余入选高校为济南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联合申请)。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山东理工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共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山东省共3所高校入选,其余两所为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试点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 2010年7月13日,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简称鲁泰学院),共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010年度,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获得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项目立项数和资助经费额度比去年均翻一番,山东理工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幅度增长。获得资助的项目包括面上项目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专项基金(数学天元基金)2项。山东理工大学徐丙垠等参与申报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也获得了资助。在国家自然基金立项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也喜获丰收,共有40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6项,青年基金项目8项,联合专项项目15项。还有6个项目获得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资助。另外,山东理工大学还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其他项目4项。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编辑本段二 教学情况 山东理工大学鲁园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余人。设有73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5个,在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的本科专业在本科一批次招生。学校同时拥有18个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培养权限以及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5个授权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包含3个授权领域)。 学校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理工学科为主、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按专业进行招生,分机械、电信、生化材料、土建、地矿、数理、经管、文法、艺体、外国语等10个大类进行培养。建设三级教学平台,第一学年设置公共基础教学平台,第二学年设置学科基础教学平台,第三、四学年设置专业教学平台。 山东理工大学逸夫图书馆学校为山东省6所招收和培养国防生的院校之一(其余5所为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烟台大学和聊城大学),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签约培养空军国防生的高校,同时也是从本科在校生中选拔国防生数量较多的高校。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2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学校还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2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整合组建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空间信息与交通、生物化工、先进材料、电气信息等6大学科群,主动介入制造业强省建设的核心领域,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学校与淄博、济南、青岛、烟台、潍坊、东营、德州、聊城等地的众多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与齐鲁石化、胜利油田、北汽福田、时风集团、五征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全面融入地方技术创新体系。近五年来,学校转让科研成果106项,科研成果被采用623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2亿元。 校园夜色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山东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山东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07年,学校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现有教职工2650人,专任教师1780人,其中教授225人、副教授6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050人,研究生导师460人(含博士研究生生导师2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省级拔尖人才2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另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7人及一批校外兼职教授。 山东理工大学把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立校之本,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坚持培养、引进、聘用并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教学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18位教授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聘为博士生导师,迄今为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0人。 校园夜色校园占地240万平方米(3600亩)。东西两个校区相隔2600米。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70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260万册,电子类图书210万种),中外文期刊26971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亿元,固定资产总值23亿元。 学校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0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10个,多媒体教室210个。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并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运动场面积18万平方米(270亩),体育教学设施齐全。各类教学基本设施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为山东省教育厅确定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于2002年起实行按高考文理科类不分专业招生,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自2002年以来本科生年底就业率均在90%以上。 2006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2008年和2009年,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使得学校获得的国家级科研奖励达到10项。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中心2003年以来,学校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试点课程8门;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0个,省级试点专业5个;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8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共20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其它各类国家级项目79项,省部级项目416项。近三年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近7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项(含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65项。近五年来获发明专利80项。 学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536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已达936篇。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官方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篇,入选ISI TOP1%论文一篇。有10篇硕士学学位论文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7个项目获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14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学校迄今为止出版专著、译著、教材3740部,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管子学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编辑本段四 国际交流 “绿岛”俯瞰山东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巩固和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奥地利、韩国、日本等国家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达成交流合作协议。 学校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通过聘请高层次的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讲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2年至今已引进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240余人次。外籍教师举办的“外籍教师英语系列讲座”和“英文经典影片欣赏”活动,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目前已培养外国留学生1100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优良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大规模招收留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选派访问学者、优秀在校生赴国外友好学校开展科研合作、留学。已选派出国留学人员820人。 学校积极探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渠道,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目前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的有关高校开展了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将进一步构建国际化办学平台,努力形成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促进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文化建设 为丰富校园人文氛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山东理工大学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其中,“文化名人报告”和“专家教授荐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两项活动。 大学生艺术广场远眺学校每年设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文化名人报告活动,邀请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等各界知名大家来校作报告,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开拓眼界、拓展知识的机会。“不同的人格魅力,同样的文化震撼”,著名作家王蒙、陈平原、张炜,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社会政治学家毛寿龙等陆续前来讲学,精彩的演讲在校园内引起轰动,学生受益匪浅。同时,学校平均每年举办“博士论坛”、“教授学术报告”、“外教专家讲座”100多场,在校内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专家教授荐书活动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授、博士向学生推荐了100种图书,内容涵盖文、史、哲、艺、科普和名人传记。学生在名家名著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素养。学生会 山东理工大学学生会是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下,在校本科生和专科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我校规模最大、机制最为健全、影响最广的学生组织,也是学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最高机构,代表和维护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学生会下设22个分会和10个职能部门,学生会实行主席团负责制。 近年来,学生会紧紧围绕“为同学的成长成才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服务”这一工作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告别陋习、握手文明”活动、英语系列讲座、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孝心献给爹娘,忠心献给祖国”主题活动、企业人走进大学生等,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会的维权服务更是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维权服务热线架起了一道沟通学校和同学的桥梁。学生社团 学校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现有大学生社团120个,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社会公益型和兴趣爱好型四大类。学校着重建设的社团集中活动品牌是“众团出击”。“众团出击”分为三个版块,分别是“周末社团文化广场”(每年4月—6月的每周末)、社团集中宣传纳新(新生开学后9月底)和“金秋社团巡礼”(每年10月—12月)。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学生社团百花齐放、健康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充实了在校生的课余生活,全体社团人正朝着打造精品社团的方向而努力。编辑本段六 学校标识校训 山东理工大学校训: 厚德 博学 笃行 至善 校训石校训释义: 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与时俱进,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举万物,承载理想的民族精神。引“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博学——语出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用“博学”二字就是倡导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笃行——语出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的本意是专一实行,踏实去做。取“笃行”二字是引导师生员工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至善——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指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以“至善”二字勉励师生员工追求人格、学识和谐统一的完美的境界。 校训四个词语中,“厚德”突出了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博学”是求学、治学的目标;“笃行”强调的是重视实践、知行合一;“至善”则是人格与学识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也是教育所能达到的最高理想。校徽 山东理工大学校徽校徽名称:理工之星 校徽释义: 山东理工大学校徽为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圆部分上方为“毛体”书写的中文校名(学校校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前中国工程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学校校友宋健先生题写),下方为英文校名。内圆部分为中心图案。中心图案为“理工”汉语拼音首字母“ L 、 G ”的变形笔划,同时构成一草书“山”字,指山东理工大学;两笔划相连处缀一颗星,表征着山东理工大学人的智慧光芒,也预示着山东理工大学的辉煌前程。校徽图形设计色泽鲜明、简洁明快、虚实结合、动静统一,将山东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校歌 山东理工大学校歌:《你伴随我》 山东理工大学校歌是由我国著名艺术家阎肃先生和孟卫东先生分别作词、作曲,后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并征得作者同意,最后学校对词曲作了进一步完善而完成的。 山东理工大学校歌的主调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勤奋共勉、开拓创新,勇担历史重任。发扬“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精神。 《你伴随我》 词:阎肃 曲:孟卫东 傍黄河、拥泰山,这一片大地育多少先贤 春风化雨十年百年,日晖月朗森森乔木已参天 共切磋、同奋勉,将时代重任担向双肩 共切磋、同奋勉,将时代重任担向双肩 啊,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 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 共切磋、同奋勉,将时代重任担向双肩 共切磋、同奋勉,将时代重任担向双肩 啊,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 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编辑本段七 所获荣誉 自2002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先后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山东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示范基地”(全省仅有山东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两所高校获此殊荣)、“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山东理工大学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提高。自2002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生源数量充足、质量不断提高,在山东省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已达到100%。广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均对山东理工大学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 雪中校园2004年,山东理工大学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国内受理专利量高校排名”中列中国高校第85位、山东省省属高校第1位。 2004和2005年,在教育部“科技成果登记项目排序”中,山东理工大学分别列中国高校第119位(山东省省属高校第4位)和第93位(山东省省属高校第3位)。 在2006年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公布的“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榜”中,山东理工大学列中国高校第90位;在“中国高校奥运冠军校友榜”中,山东理工大学列中国高校第18位。 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的位次,山东理工大学由2003年的第15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45位,2008年位居中国大学排行榜第133名,2004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的排名稳居山东省高校前10位。 山东理工大学连续多年获得国家重大科技奖励。“国家重大科技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最高展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以改革开放30年(1978年—2008年)来我国高校获得的国家重大科学奖励为数据基础统计得出的 “2009年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是衡量高校科学贡献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反映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大标志。在该排行榜中,山东理工大学科学贡献力名列全国第55名,位居山东省第2名(并列)。编辑本段八 学校领导 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方位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党委书记:都光珍 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新义 党委副书记:张宗新 党委副书记:谭秀森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元利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学真 党委常委、副校长:杜瑞成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宇声 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德 党委常委、副校长:吕传毅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衣玉琛 调研员:贺连春 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方位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校长助理:邹广德

有的学生可能是想要上上海理工大学,有的可能是考虑再三的选择那么上海理工大学到底怎么样那?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

山东理工大,英文名字为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SDUT。创建于1956年,是“文革”前山东省仅有的13所本科高校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坐落在山东省重要工业基地、齐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淄博市。山东理工大学为山东省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理工学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是山东省6所招收和培养国防生的院校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签约培养空军国防生的高校。 学校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3600余亩,为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学校现有24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 山东理工大学校标山东理工大学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之优秀人才为根本使命,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中国率先实行了以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明事理、有教养、能干事”的创新型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有国际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主席团成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山东理工大学前校长姚福生先生,中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中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中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中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中国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中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等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拔尖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正门山东理工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品牌学科。学校目前拥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2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位列山东省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实施《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充分利用和依托设立在山东理工大学的中国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山东省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承担了一批大项目、大课题。 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20余所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解决科技难题,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2009年2月24日,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在济南投票表决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以第一名高票入选,一举拿下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余入选高校为济南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联合申请)。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山东理工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共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高校,山东省共3所高校入选,其余两所为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试点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采矿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 2010年7月13日,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简称鲁泰学院),共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010年度,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获得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项目立项数和资助经费额度比去年均翻一番,山东理工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幅度增长。获得资助的项目包括面上项目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项,专项基金(数学天元基金)2项。山东理工大学徐丙垠等参与申报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也获得了资助。在国家自然基金立项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也喜获丰收,共有40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6项,青年基金项目8项,联合专项项目15项。还有6个项目获得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资助。另外,山东理工大学还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其他项目4项。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编辑本段二 教学情况 山东理工大学鲁园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余人。设有73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5个,在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的本科专业在本科一批次招生。学校同时拥有18个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培养权限以及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5个授权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包含3个授权领域)。 学校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理工学科为主、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按专业进行招生,分机械、电信、生化材料、土建、地矿、数理、经管、文法、艺体、外国语等10个大类进行培养。建设三级教学平台,第一学年设置公共基础教学平台,第二学年设置学科基础教学平台,第三、四学年设置专业教学平台。 山东理工大学逸夫图书馆学校为山东省6所招收和培养国防生的院校之一(其余5所为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烟台大学和聊城大学),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签约培养空军国防生的高校,同时也是从本科在校生中选拔国防生数量较多的高校。 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20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学校还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2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整合组建了农业装备工程、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空间信息与交通、生物化工、先进材料、电气信息等6大学科群,主动介入制造业强省建设的核心领域,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学校与淄博、济南、青岛、烟台、潍坊、东营、德州、聊城等地的众多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与齐鲁石化、胜利油田、北汽福田、时风集团、五征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全面融入地方技术创新体系。近五年来,学校转让科研成果106项,科研成果被采用623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2亿元。 校园夜色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山东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山东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07年,学校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现有教职工2650人,专任教师1780人,其中教授225人、副教授6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050人,研究生导师460人(含博士研究生生导师2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5人,山东省省级拔尖人才2人,淄博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另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共7人及一批校外兼职教授。 山东理工大学把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立校之本,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坚持培养、引进、聘用并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教学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18位教授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聘为博士生导师,迄今为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0人。 校园夜色校园占地240万平方米(3600亩)。东西两个校区相隔2600米。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70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260万册,电子类图书210万种),中外文期刊26971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亿元,固定资产总值23亿元。 学校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0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10个,多媒体教室210个。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并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学校运动场面积18万平方米(270亩),体育教学设施齐全。各类教学基本设施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为山东省教育厅确定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于2002年起实行按高考文理科类不分专业招生,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自2002年以来本科生年底就业率均在90%以上。 2006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一项;2008年和2009年,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使得学校获得的国家级科研奖励达到10项。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中心2003年以来,学校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试点课程8门;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0个,省级试点专业5个;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86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共20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其它各类国家级项目79项,省部级项目416项。近三年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近7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项(含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65项。近五年来获发明专利80项。 学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536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已达936篇。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官方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篇,入选ISI TOP1%论文一篇。有10篇硕士学学位论文获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7个项目获准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14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学校迄今为止出版专著、译著、教材3740部,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管子学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编辑本段四 国际交流 “绿岛”俯瞰山东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巩固和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关系。 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奥地利、韩国、日本等国家的4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达成交流合作协议。 学校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通过聘请高层次的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讲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2年至今已引进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240余人次。外籍教师举办的“外籍教师英语系列讲座”和“英文经典影片欣赏”活动,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目前已培养外国留学生1100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优良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大规模招收留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选派访问学者、优秀在校生赴国外友好学校开展科研合作、留学。已选派出国留学人员820人。 学校积极探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渠道,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目前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的有关高校开展了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将进一步构建国际化办学平台,努力形成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促进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文化建设 为丰富校园人文氛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山东理工大学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其中,“文化名人报告”和“专家教授荐书”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两项活动。 大学生艺术广场远眺学校每年设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文化名人报告活动,邀请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等各界知名大家来校作报告,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开拓眼界、拓展知识的机会。“不同的人格魅力,同样的文化震撼”,著名作家王蒙、陈平原、张炜,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社会政治学家毛寿龙等陆续前来讲学,精彩的演讲在校园内引起轰动,学生受益匪浅。同时,学校平均每年举办“博士论坛”、“教授学术报告”、“外教专家讲座”100多场,在校内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专家教授荐书活动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授、博士向学生推荐了100种图书,内容涵盖文、史、哲、艺、科普和名人传记。学生在名家名著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素养。学生会 山东理工大学学生会是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下,在校本科生和专科生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我校规模最大、机制最为健全、影响最广的学生组织,也是学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最高机构,代表和维护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学生会下设22个分会和10个职能部门,学生会实行主席团负责制。 近年来,学生会紧紧围绕“为同学的成长成才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服务”这一工作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我爱我师——我心中最爱的老师评选活动、“告别陋习、握手文明”活动、英语系列讲座、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孝心献给爹娘,忠心献给祖国”主题活动、企业人走进大学生等,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会的维权服务更是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维权服务热线架起了一道沟通学校和同学的桥梁。学生社团 学校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现有大学生社团120个,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社会公益型和兴趣爱好型四大类。学校着重建设的社团集中活动品牌是“众团出击”。“众团出击”分为三个版块,分别是“周末社团文化广场”(每年4月—6月的每周末)、社团集中宣传纳新(新生开学后9月底)和“金秋社团巡礼”(每年10月—12月)。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学生社团百花齐放、健康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充实了在校生的课余生活,全体社团人正朝着打造精品社团的方向而努力。编辑本段六 学校标识校训 山东理工大学校训: 厚德 博学 笃行 至善 校训石校训释义: 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与时俱进,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举万物,承载理想的民族精神。引“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博学——语出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用“博学”二字就是倡导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笃行——语出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的本意是专一实行,踏实去做。取“笃行”二字是引导师生员工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至善——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指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以“至善”二字勉励师生员工追求人格、学识和谐统一的完美的境界。 校训四个词语中,“厚德”突出了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博学”是求学、治学的目标;“笃行”强调的是重视实践、知行合一;“至善”则是人格与学识和谐统一的完美境界,也是教育所能达到的最高理想。校徽 山东理工大学校徽校徽名称:理工之星 校徽释义: 山东理工大学校徽为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圆部分上方为“毛体”书写的中文校名(学校校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前中国工程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学校校友宋健先生题写),下方为英文校名。内圆部分为中心图案。中心图案为“理工”汉语拼音首字母“ L 、 G ”的变形笔划,同时构成一草书“山”字,指山东理工大学;两笔划相连处缀一颗星,表征着山东理工大学人的智慧光芒,也预示着山东理工大学的辉煌前程。校徽图形设计色泽鲜明、简洁明快、虚实结合、动静统一,将山东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与特色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校歌 山东理工大学校歌:《你伴随我》 山东理工大学校歌是由我国著名艺术家阎肃先生和孟卫东先生分别作词、作曲,后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讨论,并征得作者同意,最后学校对词曲作了进一步完善而完成的。 山东理工大学校歌的主调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勤奋共勉、开拓创新,勇担历史重任。发扬“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精神。 《你伴随我》 词:阎肃 曲:孟卫东 傍黄河、拥泰山,这一片大地育多少先贤 春风化雨十年百年,日晖月朗森森乔木已参天 共切磋、同奋勉,将时代重任担向双肩 共切磋、同奋勉,将时代重任担向双肩 啊,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 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 共切磋、同奋勉,将时代重任担向双肩 共切磋、同奋勉,将时代重任担向双肩 啊,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 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 你伴随我走过人生每一天编辑本段七 所获荣誉 自2002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先后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山东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示范基地”(全省仅有山东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两所高校获此殊荣)、“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山东理工大学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提高。自2002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生源数量充足、质量不断提高,在山东省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已达到100%。广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均对山东理工大学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 雪中校园2004年,山东理工大学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国内受理专利量高校排名”中列中国高校第85位、山东省省属高校第1位。 2004和2005年,在教育部“科技成果登记项目排序”中,山东理工大学分别列中国高校第119位(山东省省属高校第4位)和第93位(山东省省属高校第3位)。 在2006年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公布的“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榜”中,山东理工大学列中国高校第90位;在“中国高校奥运冠军校友榜”中,山东理工大学列中国高校第18位。 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的位次,山东理工大学由2003年的第15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45位,2008年位居中国大学排行榜第133名,2004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的排名稳居山东省高校前10位。 山东理工大学连续多年获得国家重大科技奖励。“国家重大科技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最高展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以改革开放30年(1978年—2008年)来我国高校获得的国家重大科学奖励为数据基础统计得出的 “2009年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是衡量高校科学贡献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反映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大标志。在该排行榜中,山东理工大学科学贡献力名列全国第55名,位居山东省第2名(并列)。编辑本段八 学校领导 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方位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党委书记:都光珍 党委副书记、校长:张新义 党委副书记:张宗新 党委副书记:谭秀森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元利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学真 党委常委、副校长:杜瑞成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宇声 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德 党委常委、副校长:吕传毅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衣玉琛 调研员:贺连春 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方位图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校长助理:邹广德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2185人,其中研究生513人,本科生28566人。设有63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是山东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2622人,专任教师1848人,其中教授204人、副教授497人,博士232人、硕士89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校长姚福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另聘有6位院士担任我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 校园占地240万平方米,东、西两个校区相隔2600米。校舍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92万册(种),其中电子类图书86万册(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亿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6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6个。多媒体教室208个。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运动场面积57万平方米,体育教学设施齐全。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各类教学基本设施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科优势专业与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匹配情况序号 优势专业 设置时间 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车辆工程 1978 车辆工程学科 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1958 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 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976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 山东省精密模具实验室 山东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977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 矿物资源工程 1994 山东省矿山尾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 交通运输 1976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 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 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8 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实验室 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 生物科学 2001 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国际经济与贸易 1990 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四 学术成果 作为山东省教育厅确定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于2002年起实行按高考文理科类不分专业招生和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近几年本科生年底就业率均在90%以上。“十五”以来,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试点课程8门;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试点专业5个;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8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2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项,省部级项目280项。获各类科研奖励68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65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422篇,出版专著、教材374部。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管子学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五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建立经常性的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互派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六 所获荣誉 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社会声誉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提高。近年来,生源充足、质量高,省内理科生源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2006年理科录取分数线高出山东省本科二批分数线19分。广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对我校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 2004年,我校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国内受理专利量高校排名”中列全国高校第85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2004、2005年,在教育部“科技成果登记项目排序”中,我校分别列全国高校第119位(山东省属高校第4位)和第93位(山东省属高校第3位);在2006年中国校友会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公布的“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90位;在“中国高校奥运冠军校友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18位;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大学排行榜中的位次,我校由2003年的第15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45位,2004-2006年的排名稳居山东省高校前10位。2008年为全国133名。

瓦尔登湖(Walden)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的影响,主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外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不断从中汲以营养。《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

有的学生可能是想要上上海理工大学,有的可能是考虑再三的选择那么上海理工大学到底怎么样那?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查询

山东农业大学考研资料链接: -Q 提取码: aau5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学报简介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主要栏目党建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农村经济研究文·史·哲语言与语言教学法学企业管理高等教育研究投稿须知中英文对照标题、中英文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不得少于3个)、中英文作者单位(单位名称、省市、邮码)、作者姓名、有效联系方式(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电子版文件请使用Word-2000编辑,文中图、表格和公式请用Office软件编辑。基金项目及第一作者简介格式如下: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T7714-2005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实引方式在正文中标注,即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与文后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不要使用作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以避免造成标注混乱。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中文N/T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的《SCI》、《CS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多家检索机构及文摘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家之一,“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化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国内外公开发行,农业综合性学术刊物。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下载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2个省级科学技术研究院 、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6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个省级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5个省级高校科研创新平台。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名称 依托学院 共建单位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工程陶瓷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耐火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淄博市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名称理事单位山东省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理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15家 山东省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青岛大学(牵头)、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11家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牵头) 省级科学技术研究院 名称 依托机构 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研究院、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理工大学(牵头)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 商学院 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研究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现代金属材料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光纤通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程学院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山东省马铃薯生产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山东省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运动训练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省纺织化学品与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学工程学院,鲁泰纺织服装学院 山东省矿山尾矿资源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山东省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工程院实验室 名称 依托学院 共建单位中国工程院精细化工、催化材料实验室 化学工程学院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省级重点实验室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精密模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二五”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精密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结构分析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一五”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创制重点实验室(筹) 生命科学学院 省级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 名称 依托机构 山东省无机材料结构与成分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 山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校地共建研究院(中心) 名称 共建单位 创建年度山东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0山东理工大学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招远市人民政府2010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1山东理工大学乐陵工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乐陵市人民政府2014山东粮食干燥工程研究中心 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山东德农农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15 山东理工大学武城产业创新及机器人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武城县人民政府2015 山东理工大学潍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2015山东理工大学日照农业装备技术转移中心 山东省日照市科技局、农机局2015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6对外合作 截至2015年6月,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10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学校与淄博、济南、青岛、潍坊、中山、镇江、南通、常州、扬州等城市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成立了60多个科研机构 ;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北汽福田、时风集团、五征集团、中国重汽、江铃汽车、长城汽车、福田雷沃、齐鲁石化、胜利油田、山东铝业、新华制药、鲁泰纺织、科勒 等大型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 2006年至2015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数量达到8项 ;2009年至2014年9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连续两次荣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2006年和2007年,学校连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一项;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2003年、2005年和2012年,三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0年和2013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3年3月,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度)。2006年至2015年12月,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4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9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0项。 截至2010年9月,学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536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达936篇 。学校学者曾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官方刊物) ,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主办) ,世界权威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简称PRL,美国物理学会(APS)主办) ,国际顶尖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JACS,美国化学学会(ACS)主办)发表相关论文 ;入选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TOP1%论文一篇;在世界权威机械工程领域刊物——《Procedia CIRP》2013年发表的论文入选2009年至2014年该刊引用率国际前10名(Elsevier出版社)。 2015年3月,进入ESI热点论文(Hot Papers)一篇,有包括该论文的6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根据2014年11月ESI数据统计,学校进入ESI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90位。 2015年11月,学校研制成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该发泡剂综合性能优良、绿色环保,可替代所有含氯氟烃的物理发泡剂,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和欧盟各国的相关标准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在此研究方面已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对世界聚氨酯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山东理工大学等整理研究的《齐鲁古典戏曲全集》,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山东古典戏曲文献整理研究上的空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料,在齐鲁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地方古代戏曲的研究上,完成了一件颇具意义和价值的学术工程。 2014年1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知识产权局下发了《关于2013年度全省专利情况的通报》,学校2013年度发明专利授权150件,列全省高校第2位;发明专利申请395件,列全省高校第3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294件,列全省高校第3位。自2011年以来,学校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专利数量持续增加,均位列山东高校前5位。 2012-2014年山东省高等院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表排名序号学校名称2014年有效发明量2013年有效发明量 2012年有效发明量1山东大学 1777 1488 12592中国海洋大学 415 378 3323济南大学3902752044山东理工大学 378294 1865山东科技大学378196131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461901137青岛科技大学2261681158齐鲁工业大学 213166 1109山东农业大学 200157 9710青岛大学 193 148 124 2012-2014年山东省高等院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表排名序号学校名称 2014年发明授权量2013年发明授权量 2012年发明授权量1山东大学 516422 434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9093 593济南大学174103854山东理工大学153150865中国海洋大学 11193 1136山东科技大学 10781 617青岛科技大学8772508青岛大学8148539齐鲁工业大学 8170 4710青岛农业大学7643 3411山东农业大学 58 68 47 学术期刊 学校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均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1.《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创刊于1985年,原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91年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改为现名;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等多家科技期刊数据库刊源。 2.《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创刊于1985年 ,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期刊;该学报的10多项主要指标均列全国高校学报前100位,被评为“全国优秀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3.《管子学刊》(Guan Zi Journal)创刊于1987年,为齐文化研究院院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1992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入选“山东省优秀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4年、2005年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12月,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有馆舍面积51891平方米,阅览座位4686个。馆藏图书总量634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312万册,电子图书322万种(含中外文学位论文);各种类型数据库165个;中文期刊8000余种(纸质现刊2266种),外文期刊16000余种(纸质现刊39种)。

有的学生可能是想要上上海理工大学,有的可能是考虑再三的选择那么上海理工大学到底怎么样那?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2185人,其中研究生513人,本科生28566人。设有63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是山东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2622人,专任教师1848人,其中教授204人、副教授497人,博士232人、硕士89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校长姚福生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另聘有6位院士担任我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 校园占地240万平方米,东、西两个校区相隔2600米。校舍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92万册(种),其中电子类图书86万册(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亿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6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6个。多媒体教室208个。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运动场面积57万平方米,体育教学设施齐全。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各类教学基本设施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科优势专业与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匹配情况序号 优势专业 设置时间 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车辆工程 1978 车辆工程学科 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1958 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 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976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 山东省精密模具实验室 山东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977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 矿物资源工程 1994 山东省矿山尾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 交通运输 1976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 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 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8 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实验室 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 生物科学 2001 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国际经济与贸易 1990 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四 学术成果 作为山东省教育厅确定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于2002年起实行按高考文理科类不分专业招生和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近几年本科生年底就业率均在90%以上。“十五”以来,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试点课程8门;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试点专业5个;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8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2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项,省部级项目280项。获各类科研奖励68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65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422篇,出版专著、教材374部。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管子学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五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建立经常性的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互派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六 所获荣誉 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社会声誉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提高。近年来,生源充足、质量高,省内理科生源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2006年理科录取分数线高出山东省本科二批分数线19分。广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对我校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 2004年,我校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国内受理专利量高校排名”中列全国高校第85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2004、2005年,在教育部“科技成果登记项目排序”中,我校分别列全国高校第119位(山东省属高校第4位)和第93位(山东省属高校第3位);在2006年中国校友会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公布的“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90位;在“中国高校奥运冠军校友榜”中,我校列全国高校第18位;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大学排行榜中的位次,我校由2003年的第15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45位,2004-2006年的排名稳居山东省高校前10位。2008年为全国133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2个省级科学技术研究院 、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中国工程院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6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1个省级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5个省级高校科研创新平台。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名称 依托学院 共建单位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工程陶瓷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耐火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淄博市鲁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名称理事单位山东省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理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15家 山东省海洋生物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青岛大学(牵头)、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11家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山东理工大学(牵头) 省级科学技术研究院 名称 依托机构 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研究院、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理工大学(牵头)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 商学院 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高校慈善文化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研究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齐文化研究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现代金属材料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光纤通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程学院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山东省马铃薯生产装备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山东省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运动训练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省纺织化学品与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学工程学院,鲁泰纺织服装学院 山东省矿山尾矿资源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山东省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工程院实验室 名称 依托学院 共建单位中国工程院精细化工、催化材料实验室 化学工程学院 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省级重点实验室 名称 依托学院 山东省精密模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二五”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精密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山东省结构分析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十一五”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省旱作农业机械及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省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创制重点实验室(筹) 生命科学学院 省级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 名称 依托机构 山东省无机材料结构与成分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 山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校地共建研究院(中心) 名称 共建单位 创建年度山东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0山东理工大学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招远市人民政府2010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1山东理工大学乐陵工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乐陵市人民政府2014山东粮食干燥工程研究中心 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山东德农农业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15 山东理工大学武城产业创新及机器人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武城县人民政府2015 山东理工大学潍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2015山东理工大学日照农业装备技术转移中心 山东省日照市科技局、农机局2015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政府2016对外合作 截至2015年6月,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100余个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学校与淄博、济南、青岛、潍坊、中山、镇江、南通、常州、扬州等城市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成立了60多个科研机构 ;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北汽福田、时风集团、五征集团、中国重汽、江铃汽车、长城汽车、福田雷沃、齐鲁石化、胜利油田、山东铝业、新华制药、鲁泰纺织、科勒 等大型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科技创新体系。 2006年至2015年7月,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数量达到8项 ;2009年至2014年9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连续两次荣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2006年和2007年,学校连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一项;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2003年、2005年和2012年,三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0年和2013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3年3月,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度)。2006年至2015年12月,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4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29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0项。 截至2010年9月,学校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7536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达936篇 。学校学者曾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Science,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官方刊物) ,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简称NEJM,美国马萨诸塞州医学会(Massachusetts Medical Society)主办) ,世界权威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简称PRL,美国物理学会(APS)主办) ,国际顶尖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JACS,美国化学学会(ACS)主办)发表相关论文 ;入选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TOP1%论文一篇;在世界权威机械工程领域刊物——《Procedia CIRP》2013年发表的论文入选2009年至2014年该刊引用率国际前10名(Elsevier出版社)。 2015年3月,进入ESI热点论文(Hot Papers)一篇,有包括该论文的6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根据2014年11月ESI数据统计,学校进入ESI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90位。 2015年11月,学校研制成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该发泡剂综合性能优良、绿色环保,可替代所有含氯氟烃的物理发泡剂,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和欧盟各国的相关标准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在此研究方面已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对世界聚氨酯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山东理工大学等整理研究的《齐鲁古典戏曲全集》,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山东古典戏曲文献整理研究上的空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料,在齐鲁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地方古代戏曲的研究上,完成了一件颇具意义和价值的学术工程。 2014年1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知识产权局下发了《关于2013年度全省专利情况的通报》,学校2013年度发明专利授权150件,列全省高校第2位;发明专利申请395件,列全省高校第3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294件,列全省高校第3位。自2011年以来,学校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专利数量持续增加,均位列山东高校前5位。 2012-2014年山东省高等院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表排名序号学校名称2014年有效发明量2013年有效发明量 2012年有效发明量1山东大学 1777 1488 12592中国海洋大学 415 378 3323济南大学3902752044山东理工大学 378294 1865山东科技大学378196131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3461901137青岛科技大学2261681158齐鲁工业大学 213166 1109山东农业大学 200157 9710青岛大学 193 148 124 2012-2014年山东省高等院校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表排名序号学校名称 2014年发明授权量2013年发明授权量 2012年发明授权量1山东大学 516422 434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9093 593济南大学174103854山东理工大学153150865中国海洋大学 11193 1136山东科技大学 10781 617青岛科技大学8772508青岛大学8148539齐鲁工业大学 8170 4710青岛农业大学7643 3411山东农业大学 58 68 47 学术期刊 学校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均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1.《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创刊于1985年,原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91年更名为《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改为现名;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电子科技文摘等多家科技期刊数据库刊源。 2.《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创刊于1985年 ,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期刊;该学报的10多项主要指标均列全国高校学报前100位,被评为“全国优秀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 3.《管子学刊》(Guan Zi Journal)创刊于1987年,为齐文化研究院院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1992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入选“山东省优秀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4年、2005年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12月,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有馆舍面积51891平方米,阅览座位4686个。馆藏图书总量634万册(种),其中纸质图书312万册,电子图书322万种(含中外文学位论文);各种类型数据库165个;中文期刊8000余种(纸质现刊2266种),外文期刊16000余种(纸质现刊39种)。

期刊学术论文2000年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002年4、《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5、《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6、《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2003年7、《论西方悲剧中的超越》,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9、《现代人格与隐形传统——对五四爱情婚姻小说的一种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载《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11、《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2、《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13、《对“七十年代以后”的秘密的理解》,载《黄河》文学杂志2003年第2期。14、《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15、《曹禺悲剧与喜剧精神立场比较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6、《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论点摘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摘要”。17、《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载《长江学术》2003年第5辑。2004年18、《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迷思》,载《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19、《“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2005年20、《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21、《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2、《论<女娲>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3、《论鲁迅精神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4、《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5、《现代性语境中的鲁迅与卡夫卡》,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载《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2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29、《自觉追寻酒神精神的文学叙事》,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30、《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31、《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全文收录李长中主编的《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32、《从价值层面重读〈边城〉》,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33、《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科版)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概览”。34、《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35、《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36、《生态意识:文学写作的新向度》,载《写作》2006年第12期。2007年3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分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3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赤子原型》,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39、《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家族〉》,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录李斌、程桂婷主编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40、《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论点摘转于天津《今晚报》2007年5月13日《副刊》“论点在线”栏目。41、《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论》,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42、《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3、《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44、《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异人物》,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45、《文艺审美与生态精神》,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2008年46、《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47、《生态意识与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载《东方论坛》2008年第6期。48、《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49、《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50、《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51、《融入野地: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2、《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53、《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载《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辑。2009年54、《“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55、《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6辑。56、《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载《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57、《论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论点摘转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58、《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9、《以真诚的文字托举激情与爱意——评诗集〈李琦近作选〉》,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2期。60、《童心本位的追寻与坚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儿童文学卷〉导言》,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6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62、《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载《前沿》2009年第5期。63、《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载《学理论》2009年第9期。64、《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65、《重塑中国文学绿色之维——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斯炎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2010年66、《论迟子建小说的反现代性》(合著),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67、《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合著),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8、《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69、《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70、《触摸历史深处的人性畸变——评邓焕的中篇小说<湘山街78号>》,载《小说林》2010年第3期。71、《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2、《抚摸尘世的善意和悲怆——阿成短篇小说简论》,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7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4、《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海子诗歌与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重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75、《“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2011年76、《底层社会的沉沦与救赎——评闫文志中篇小说<苏醒记>》,载《小说林》2011年第2期。77、《生命韧性与浪漫梦想——评何凯旋的话剧创作》,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78、《情爱伦理的脆弱与两难——评张艳茹的中篇小说<凉拌面>》,载《小说林》2011年第4期。79、《底层生命的灾难与脆弱——评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载《小说林》2011年第5期。80、《寒地黑土的民间精神——评何凯旋长篇小说<江山图画>》,载《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81、《“乡下人进城”文学叙事的意义与可能——评周文刚的中篇小说<从库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载《小说林》2011年第6期。82、《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83、《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012年84、《灰暗现实中的灰色人生——评张克盛的中篇小说<私了>》,载《小说林》2012年第1期。85、《断代诗学的突破与重构——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86、《人性之恶、浪漫素质与民间精神——论何凯旋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87、《“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88、《乡村伦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评陈小江的中篇小说<拿什么给你辩护,兄弟>》,载《小说林》2012年第2期。89、《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等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90、《石油创业者生活的史诗性画卷——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91、《揭开那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雁过无声>》,载《小说林》2012年第3期。92、《潜规则底下的畸形众生相——评纪洪平的中篇小说<第三只眼>》,载《小说林》2012年第4期。93、《看护大地与叩问灵性——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宏观鸟瞰》,载《绿叶》2012年第5期。94、《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95、《发掘底层民间支撑历史的善良与坚忍——评赵宏兴的中篇小说<在人间>》,载《小说林》2012年第5期。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评陈美英的中篇小说<不治可否>》,载《小说林》2012年第6期。97、《工业化时代的自然之死——生态文学中的工业与环境》,载《绿叶》2012年第8期。2013年98、《世俗化时代中的人格坚守及其沦陷——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尘埃喧嚣>》,载《小说林》2013年第1期。99、《底层精神、先锋探索和现实批判——<小说林>2012年小说代表作扫描》,载《小说林》2013年第2期。100、《洞察欲望迷梦底下恐怖的人性逻辑——评马忠静的中篇小说<金丝燕窝>》,载《小说林》2013年第3期。101、《直击社会溃败的世道人心——评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载《小说林》2013年第4期。102、《构筑广阔而深刻的人性景观——本期黑龙江中青年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5期。103、《回望历史的悲悯情怀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本期黑龙江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6期。104、《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性亮色——评徐岩小说集<在乌鲁布铁>》,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期。105、《呼唤人性和生态的双重救赎——评杨利民生态话剧<大湿地>》,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3期。106、《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变与生命温情——论陈力娇小说的人性图景》,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108、《挥洒激情与寻觅尊严——论张雅文的生命意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1期。109、《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载《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10、《以生态的眼光发掘世界的诗意——论红豆诗歌的生态伦理》,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11、《探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迷误和精神遗产——评孙德喜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12辑。112、《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重论<仲夏夜之梦>兼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载《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113、《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114、《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的多位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15、《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7月号(下半月刊)。报纸评论文章1、《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7月17日。2、《人生大舞台的审美观照》,载《文艺报》2009年8月6日。3、《革命意识形态下生态意识的珍贵流露》,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19日。4、《在反思历史中呼唤诗意栖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9月18日。5、《诗人于坚:为大地而歌》,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0月18日。6、《散文家苇岸:神圣大地的守护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20日。7、《李存葆:绿色大散文的赋写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8、《张炜:融入野地的生态智慧》,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21日。9、《郭雪波:看护大地的悲怆与焦灼》,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25日。10、《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载《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11、《反生态写作的回顾与反思》,载《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23日。

或者

  • 索引序列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查询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查询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怎么样啊官网下载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