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史记文献学丛稿电子版

史记文献学丛稿电子版

发布时间:

史记文献学丛稿电子版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第一编 古典文学第一章 古籍分类一、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二、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三、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四、集部:楚辞类;别集类一(汉至五代);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别集类四(金至元);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别集类六(国朝);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第二章 诗文总集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一、《诗经》: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二、《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陈焯《宋元诗会》; 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陈述《全辽文》; 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清朱彝尊《明诗综》; 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清张应昌《清诗铎》。第三章 诗文评第一节 《文心雕龙》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第二节 诗话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明胡应麟《诗薮》;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清袁枚《随园诗话》; 清赵翼《瓯北诗话》;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清陈田《明诗纪事》;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刘大櫆《论文偶记》。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第一节 词总集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叶恭绰《全清词钞》 陈乃乾《清名家词》;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第二节 词话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明人辑《元明杂剧》; 明沈泰《盛明杂剧》;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明毛晋《六十种曲》;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第三节 小说集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二编 历史要籍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第一节 二十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东汉班固《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晋陈寿《三国志》,65卷;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唐姚思廉《梁书》,56卷;唐姚思廉《陈书》,36卷; 北齐魏收《魏书》,130卷;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唐魏征等《隋书》,85卷; 唐李延寿《南史》,80卷;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元脱脱等《宋史》,496卷;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元脱脱等《金史》,135卷;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第二节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东周孔丘《春秋》; 东周左丘明《左传》;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清陈鹤《明纪》,(明代);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第三编 目录学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第一节 史志书目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第十章 专科目录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万曼《唐集续录》;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第四编 古代汉语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北宋丁度等《集韵》。第二节 常用字典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阮元《经籍籑诂》。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清刘淇《助字辨略》;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清翟灏《通俗编》;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第十三章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清王昶《金石萃编》;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第十四章 清戴震《考工记图》;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第七编 诸子集成第十五章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清焦循《孟子正义》;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清魏源《老子本义》;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秦商鞅《管子校正》;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汉陆贾撰《新语》;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汉桓宽撰《盐铁论》;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汉王充撰《论衡》;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汉荀悦《申鉴》; 晋葛洪《抱朴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第八编 常用类书第十六章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唐徐坚等《初学记》;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宋王应麟《玉海》;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明俞安期《唐娄函》;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第一节 《楚辞》《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二节 诗文集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任讷《散曲丛刊》;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郑振铎《清人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汪辟疆《唐人小说》;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吴晓铃等《话本选》;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林纾《春觉斋论文》;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宋诗话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唐圭璋《词话丛编》; 唐圭璋《宋词纪事》;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中华书局《新曲苑》;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王伯祥《史记选》;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束世澄《后汉书选》; 缪钺《三国志选》;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瞿蜕园《通鉴选》;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 朱谦之《老子校释》;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杨伯峻《列子集释》; 高亨《墨子校诠》; 谭介甫《墨辩发微》;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黎翔凤《管子校注》;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王利器《新语校注》;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何宁《淮南子集释》;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汪荣宝《法言义疏》; 黄晖《论衡校释》;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第一节 《诗经》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余冠英《诗经选》;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高亨注《诗经今注》;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王力著《诗经韵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顾颉刚《尚书通检》;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第十编 常用丛书第二十一章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第十一编 期刊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第二十四章 情报刊物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动态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参考资料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参考资料》;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文学研究动态》;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国外书讯编辑组《国外书讯》; 冯蒸《近三十年“中国学”工具书简介》;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先读《史记》交好 一定要对比的看结合当时背景因为有的史书是有冲突的 也要根据著者来看书

看看二十四史吧,特别是《史记》;如果觉得乏味看不进去,就先看蔡东藩的演义小说,也挺好的。文学方面,有四大名著打底,在看汉赋、唐诗、宋词、明小说吧。lz加油!

史记文献学丛稿

嘉业堂《二十四史》书箱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司马迁忍辱完成了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职尽责。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目录:  史记故事全集:上册   序   编写说明   五帝时代   黄帝   颛顼与帝喾   帝尧禅舜   涂廪穿井   众功咸兴   夏代   大禹治水   夏后立国   家天下   商代   伊尹佐商   网开三面   太甲思过   桑楮合生   盘庚迁都   武丁得说   雉鸣鼎耳   博神射天   帝纣   西周   岐山颂歌   受命之君   太公望   采薇歌   牧野之战   麦秀   周武王受命   周公辅政   甘棠   天子无戏言   伯禽报政   荒服不朝   女三为粲   弭谤   立戏乱鲁   烽火戏诸侯   秦赢复宗   东徒建郑   东周   秦代   史记故事全集:下册   西汉

楼上给的太全了,不过过于繁杂了吧!看完得好几年。帮你选几本值得看的史籍。《宋史》《涑水记闻》司马光《东京梦华录》孟元老《齐东野语》 周密《鹤林玉露》罗大经《大金吊伐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李心传是秦桧养子,有些跟秦桧有关的内容不太可信,需谨慎分析)另外,宋代诗词也可好好读读,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形态。《清明上河图》也是反映当时社会场景的重要史料。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史记文献学丛稿PDF下载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国通史》《中国史稿》《中国历史纲要》

极力推荐<中国人史纲>,比任何历史书都好看,绝对不无聊,也不是很深,但是很全面很有意思,我看过了电子书还特地买了书,收起来,

最简单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和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史稿》、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Yit55DQ 提取码:uzoj     书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7-11页数:692内容简介: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的第一种;「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中国大陆「九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这项工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部科学化、量化,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典籍中所得到公认的古代纪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点。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这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点,因而是年代学研究上不可回避的。这一分界点的推定,对其後的西周来说,影响到王年数的估算;对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积年的起点,如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所述:「在年代学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牵联的,要求得殷代的绝对年代,首先要确定周代元年。」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还在於这是一个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纣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战国)及其後文献中关於这一重大事件的叙述较多,而且含有若干历日和天象的记录,给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推算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使学者们能够在没有确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数的情况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事实上,自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这种推算的尝试。因为文献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学者间对材料的理解有异,所采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们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当大的悬殊。尽管如此,每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总是有今天我们需要借鉴之处。只有在总结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们才有希望前进一步。「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在现划论证和组织项目期间,有关学科的专家都对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这一关键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因此,在整个工程已建立的9个课题中,专门设置了「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下属4个专题:「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测定」、「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结合起来,尽可能使用现代科学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工作达列比较深入的阶段,大家迫切感觉到这个疑难课题上广泛借鉴和总结前人学说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学术文献数量非常繁复,资料极为分散,有些论著在几处大图书馆也难寻觅,造成研究工作的严重障碍。因而提出了蒐集编辑(还有翻译)这方面文献的设想。这一行动从年3月发轫,经过3个来月的时问,真正做到「竭泽而渔」,共辑集到各家论著一百多篇,随後精选出有代表性的57篇,结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这本书。过去大家一般认为,关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说法计有30多种,现在本书所反映的说法竟有44种。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本书的成绩。(以上内容系节录自李学勤所作序) 。作者简介:本书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如下:一、选编说明二、古代学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览表三、近现代研究论文:公元前1127说论武王克殷年代,谢元震 撰。公元前1122说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吴其昌 撰。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日)岛邦男 撰。公元前1118说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彻郎 撰。公元前1112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刘朝阳 撰。公元前1111说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董作宾 撰。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严一萍 撰。用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证,郑天杰 撰。公元前1106说西周考年,张汝舟 撰。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张闻玉 撰。公元前1105说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马承源 撰。公元前1102说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 撰。公元前1093说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葛真 撰。公元前1088说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88年说,(日)水野清一 撰。公元前1087说西周断代和年历谱,(日)白川静 撰。公元前1076说伐纣之记载检讨,丁驌 撰。公元前1075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唐兰 撰。公元前1071说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公元前1070说西周年代综述(摘要),李仲操 撰。武王克殷之年,张政烺 撰。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读王国维《周开国年表》後记,刘启益 撰。公元前1066说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公元前1065说关於商、殷的一些新闻,(美)哈特纳 撰。西周的年代与历法,白光琦 撰。公元前1063说周初的绝对年代,(日)山田统 撰。公元前1059说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彭瓞钧 撰。公元前1057说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张钰哲、张培瑜 撰。公元前1055说武王克殷年考,章鸿钊 撰。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 撰。公元前1051说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高木森 撰。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公元前1050说三代年表,(英)叶慈 撰。公元前1049说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公元前1046说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维 撰。公元前1045说西周之年历,(美)倪德卫 撰。《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 撰。公元前1044说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公元前1041说晚商的绝对年代,(美)吉德炜 撰。公元前1040说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卫 撰。武王伐纣年代考,周文康 撰。公元前1039说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何幼琦 撰。公元前1030说周武王克殷日历,丁山 撰。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韩)方善柱 撰。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 撰。公元前1029说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黄宝权、陈华新 撰。公元前1027说最初可纪之年代,梁启超 撰。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莫非斯 撰。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高本汉 撰。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陈梦家 撰。西周史事概述,屈万里 撰。周初年代平议,何炳棣 撰。公元前1025说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徵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劳干 撰。公元前1024说试论西周纪年,(日)平势隆郎 撰。公元前1018说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论著要目:--------------------------------------------------------------------------------1130BC林春溥据《毛诗正义》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127BC谢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9期1123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122BC刘歆,《世经》,《汉书‧律历志》。绍雍,《皇极经世》。刘恕,《通鉴外记》。郑樵,《通志》。金履祥,《通鉴前编》。马端临,《文献通考》。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6。吴其昌,〈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国学论丛》2卷1期1929。岛邦男,〈克殷年月考〉,《东洋学》14号1965。岛邦男,〈伐殷考〉,《文经论丛》创刊号11。岛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甲骨学》第11期1976。1118BC成家彻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订版),《西周史论文集》。1117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商务印书馆。1116BC皇甫谧,〈帝王世纪〉引,《丛书集成本》。1112BC刘朝阳,《周初历法考》。刘朝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天文学报》1卷1期1953。1111BC一行,〈大衍历议〉,《新唐书‧律历志》。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之西周年历谱〉,《史语所集刊》1952。董作宾,〈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期。严一萍,《何尊与中国年代》。严一萍,〈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中国文学》新8期。郑天杰,〈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史学汇刊》11期1981。1106BC张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105BC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82。1102BC黎东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台北)学生书局1975。1093BC葛真,〈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2。1088BC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引〉,据巴纳(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1087BC白川静,〈西周断代和年历谱〉,《金文通释》第5卷。1078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076BC丁驌,〈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中国文字》新4期7。丁驌,〈西周王年新说更正〉,《中国文字》新5期198112。丁驌,〈伐周之记载检讨〉,《中国文字》新13期2。1075BC唐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3。刘启益,〈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在位年数〉,《文史》第13期。1071BC李仲操,〈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1070BC殷历家据《易纬‧乾凿度》推算邹伯奇,〈太岁无超辰说〉,《学计一得》。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张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阳考古四十年》。刘启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1067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学古录》。1066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学古录》。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1065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董作宾推算),《邃雅堂学古录》。哈特纳,〈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届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1974。白光琦,〈西周的年代与历法〉,《西周史论文集》。1063BC山田统,〈周初的绝对年代〉,《大陆杂志》15卷6期。1059BC彭瓞钧,〈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国天文学通报15》1983。1057BC朱右曾,张汝舟据《逸周书集训校释》推算。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19期1978。赵光贤,〈从天象推算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0。张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杂志》5。1055BC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1958。荣孟源,〈试谈西周纪年〉,《中华文史论丛》1。1051BC高木森,〈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华学月刊》11。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陆杂志》82卷4期1991。1050BC《今本竹书纪年》。李兆洛,〈初建元以前历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种》卷三。叶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1049BC王保德,〈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东方杂志》复刊後17卷7期1984。1047BC林春溥,〈古史考年异同表〉(按《史记》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046BC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045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历〉(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哈佛大学亚细亚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1983第2期。倪德卫(David S Nivison),〈《国语》「武王伐纣」天象辨伪〉,《古文字研究》第12辑。夏含夷,〈《竹书纪年》与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辑。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陆杂志》65卷5期1984。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986。赵光贤,〈关於周初年代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1044BC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国民杂志》1卷5期1941。1041BC吉德炜(Keightley),〈晚商的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商史的渊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1040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1040当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书纪年》解谜第8章。周文康,〈武王伐纣年代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4。1039BC何幼琦,〈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何幼琦,〈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西周年代学论丛》。1035BC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1030BC丁山,〈周武王克殷日历〉,《责善半月刊》20。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责善半月刊》1。方善柱,〈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学史研究》2。1029BC黄宝权,〈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1029BC梁启超,〈最初可记之年代〉,《饮冰室全集》之四十七。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汉文史哲季刊》1931。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陈梦家,〈商殷与西周的年代问题〉,《历史研究》2。高本汉,〈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远东博物馆刊》17期。屈万里,〈西周史实概述〉,《史语所集刊》1971。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议〉,《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1025BC劳干,〈论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7卷1期1974。劳干,〈论周初年代和召诰洛诰新证明〉,(台湾)《中研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1981。劳干,〈从甲午月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史语所集刊》1993。劳干,〈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方法及其处理的结果〉,《史语所集刊》1996。1024BC平势隆郎,〈试论西周纪年〉,《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1018BC周法高,〈西周纪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学报》第4卷1期1971。

史记文献学丛稿在线阅读

还不错,已经算是很好的了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王立群)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gyed     书名: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作者:王立群豆瓣评分:0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8-11页数:260内容简介:公元前259年的农历正月,一个男婴在赵国都城邯郸降生了。没有人会想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缔造者。他十三岁继位,二十二岁亲政,三十九岁完成统一大业。他自称始皇帝,是企幻他建立的帝国能够一世、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代。然而,这个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政权,在几个雇农首发的反抗中轰然倒塌。十五年历史长河里弹指一瞬的短暂,十五年政治文化中革故鼎新的巨变,造就了惊人的历史反差。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漫游他祖上的崛起之路;透过后世对他的高歌与唾骂,梳理他纠缠不清的身世之谜;在荆轲箕踞笑骂声中,金戈铁马卷起的滚滚烟尘中的那柄长剑,势如破竹地挑起了六颗高贵的头颅;竹简焚燃跳动的烈焰中,依稀映照出四百余儒生在坑边游荡的魂灵;蜿蜒的长城能否挡得住阴山凛冽的寒风?却始终吹不尽孟姜女的千年哭咒;黔驴技穷的两个方士沿着咸阳城墙迅速逃命,远渡东瀛的千名童男童女翘足凝望故乡;阿房宫的凝脂啊,如何能洗却内宫的春梦?骊山的陵墓却永久地隔绝了他的视听。他不会听到佞臣赵高的密谋,更不会听到大泽乡的振臂呐喊;他不会看到太子扶苏拔剑自刎血沾衣,更不会看到荥阳城头变换了大王旗。“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目 录一 荆轲刺秦王二 襄公立国三 穆公东扩四 孝公变法五 合纵连横六 昭王称霸七 异人奇缘八 生父之谜九 赵姬之乱十 吕不韦之死十一  李斯为政十二 通天大计十三 韩氏初兴十四 三家分晋十五 韩国之亡十六 赵武灵王十七 秦赵之争十八 长平之战十九 邯郸之战二十 赵国之亡二十一 水灌大梁二十二 秦灭燕国二十三 楚国之亡二十四 不战而降作者简介: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V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选>学文献辑考与研究》的研究。2006年获河南省高校名师称号。并获河南省教青工会“十大师德标兵”称号。2005在百家讲坛开始讲史记,先后出版有《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

史记文献学丛稿在哪里买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国通史》《中国史稿》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逸周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通史》 经 部 十三经(《简介》):《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礼记》 其它:《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子 部 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公孙龙子》 鬼谷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归田录》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唐新语》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弘明集》 《广弘明集》 《宋高僧传》 《道德经》 《钝吟杂录》 《申鉴》 《论衡》 《说苑》 《新语》 《宣室志》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棋经》 《茶经》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孔丛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人物志》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中论》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邓子》 《林泉高致集》 《山房随笔》 集 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s注》 《观林诗话》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光看书也不行啊,要自己努力!

看好的通俗历史书,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不要看太多论坛的帖子,很多消息都带有主观意见。我也是理科生,周围有很多同学也喜欢历史,感觉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天讨论也是一个好办法。呵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76238862&asin=B0011BRLXQ&sr=8-1我是古典文献学的研究生研究的就是史记史记的版本有很多种但是最好的是中华书局的十卷本

“吃酒乃人生一大乐事,岂肯放过?”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国学大师。生活中,启功先生也是饮酒的,且有不少诗作都与“酒”相关,尤其是汤沟酒,寥寥数语既精美典雅,更饱含人生哲理。

  • 索引序列
  • 史记文献学丛稿电子版
  • 史记文献学丛稿
  • 史记文献学丛稿PDF下载
  • 史记文献学丛稿在线阅读
  • 史记文献学丛稿在哪里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