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农村调研论文

农村调研论文

发布时间:

农村调研论文

我认为,把自己做过的调查或者研究有逻辑有顺序地写出来,就可以更好展示。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近年来出现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8亿以上人口未达到粮食安全线,还有8亿的学龄前儿童营养失调,数以亿计的人们正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折磨。在落后的农业生态区,自然资源迅速恶化、人口飞速增长、贫困加剧和食品短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农业高科技。由于“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功,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已认识到通过适当调整自然资源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和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将更注重自然资源的调整、种质的保护和品质的提高。 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这种技术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仪,驾驶室内的接受器可以将信息传给计算机。这样就具有精确施肥、精确估产和精确作业的特点。目前,美国正在农业领域推广这种精确种植技术。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美国政府决定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美国农业领域内迅速普及。通过因特网,农场主可以浏览全美乃至世界各地上网的信息,如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市场销售量、进出口量、最新农业科技和气象资料等,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导致了基因农业,其结果是将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比如利用农作物中的基因嵌合技术,可以在传统育种一半的时间内,创造出更理想的全新物种。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5年之内美国市场上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的农产品和食品将达到200亿美元。可以说,第二次绿色革命已指日可待。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工厂化种养业正在兴起,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在大自然中进行,而像工业生产一样在厂房里进行。工厂化农业不是一般意义的温室生产,而是综合利用多种高科技成果的产物。其中既要应用生物技术培育种子,又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光照、温度、湿度、施肥、农药等进行控制,还要用新材料、新光源等高科技成果。比如许多温室可以模拟太阳的运行过程,使农作物像在自然界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可以不分季节、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生产,从而提高生产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 以确保食物的稳定生产为目标,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综合研究正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农田的自然循环机能,减轻环境负荷并开发适合日本的环境低负荷型农业新技术,在水田开发出“稻—麦—大豆—饲料作物”轮作体系,同时,分作物类别、学科领域类别,以及营农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试验、示范大协作。 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生物界的原有认识,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在21世纪有可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促进这些学科领域积累的知识向农业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课题内容有:一是高密度水稻染色体连锁基因图谱的研制。二是在动物方面,主要开展了动物基因组、发生分化、免疫及脑、神经等的研究,拟定要将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对农业动物的繁殖和产肉性的改善;对天敌等有用昆虫的改良、疾病防治,以及对动物摄食与生殖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对人体医学作出贡献;三是在生物综合防治基础的他感作用物质、性激素等生物间相互作用物质的探索方面,四是对农业水产生物的机能进行深度开发与仿生,以期创出新的产业,更好的利用生物机能修复环境的技术和生物机能模仿技术等。 以色列是世界上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有90%的土地是山区和沙漠,一半以上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几十年来,以色列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明确的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强调“以科技立国”的指导思想,在不断加大科研、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先重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沙漠温室技术等,在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走上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以色列更加强调根据市场机会,发展高技术,加强研究与开发,定时调整产业结构,品种、品质不断创新,使农业生产及其技术全面国际化、专业化和商业化。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弱势群体在城乡均有,而农村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主体。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会竞争能力差,利益容易受到侵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支持农村发展的投入,并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利用税收加大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国家扶贫资金更加向贫困农村倾斜。其次,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村弱势群体利用农业科技增加经济收入。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分户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根据市场需求,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加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用能力,对吸收农村弱势群体务工的用人单位给以政策上的扶持。通过教育支持,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农村弱势群体发展能力的改善,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思想意识的贫困往往导致生活的贫困。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得不到基本保障,不仅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同时做好农村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入学工作,为其以后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奠定基础。农村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不自信’、‘等、靠、要’的思想,这和农村相对闭塞、思想保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观念落后,所以还需帮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增强自信心。如利用在农村弱势群体的成员中培训农业科技能手的示范作用,可以增强农村弱势群体摆脱弱势状态的信心。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就业的途径和农业生产的范围,增加收入,逐渐脱贫致富,以改变由于贫穷而造成的农村弱势群体长辈贫穷、导致晚辈也贫穷的现状。健全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事关农村扶贫的效果,要健全其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制度,以防因病返贫等现象。因此,首先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把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职责和途径确定下来,并使之制度化。优先将农村五保户、长期特困户纳入低保体系,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农村弱势群体,使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其次,健全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原因,严重疾病不仅影响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还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更为恶化,打击他们脱弱的自信心。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将农村弱势群体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第三,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弱势群体敬老院、农村弱势群体综合性的社会福利院、慈善协会,鼓励社会、集体、企业、个人兴办农村弱势群体的福利事业。建立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司法救助渠道。当农村弱势群体有司法需要,而又无能力提起诉讼时,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专门负责农村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国家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减免征收案件受理费,缓交诉讼费的司法救助措施,让有理无钱的农村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司法机关应及时受理农村弱势群体的申请、使农村弱势群体能够切实、方便、快捷和经济地获得公正的司法保护,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在保护农村弱势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我有这方面的很多论文。但是你的分太少了。我给你上半部分,你看看,好久在加分,!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改革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由政府通过制度设计与维护、基金筹集与管理、卫生维护调控与监督的,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综合性医疗保障制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建设也逐渐完善,但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却显得相对缓慢,尤以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突出。我国有将近9亿农民,而这么庞大的人口看病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这将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瓶颈。本文将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浅论其改革措施。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通过各级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同时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兴起,从1955年起,合作医疗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迅速建立,“到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截止1980年,全国9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但是,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取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集体经济成分的减少,合作医疗出现了严重滑坡;到1985年,实行合作医疗农村基层单位从90%(生产大队)锐减到5%(行政村)。1997年1月,国务院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与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年3月,卫生部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在1998年出现了小小的高潮,“全国农村居民56%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医疗保障,5%的居民得到了合作医疗的保障”。但是,“城市居民自费医疗比重仍占13%,农村居民自费比重高达44%。”1998年之后,合作医疗又一次步入低迷状态。2003年以来,随着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提出,政府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扎实实、积极稳妥地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国务院在转发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到2006年,使全国试点县(市、区)数量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40%左右;2007年扩大到60%左右;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2007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的关键一年。经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从2007年开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二、我国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目前,虽然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有所上涨,但还不能解决昂贵的医疗费用,农村的医疗条件依然十分严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农村医疗条件问题。我国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从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相当一部分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医疗知识,导致不必要的医疗事故。2002年,全国报告新发的肺结核患者58万多例,80%在农村。农村地区多发的血吸虫病、地方性氟(砷)中毒、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防治面临新的挑战。由于这些地方病多发地区经济落后,医疗条件差、患病群众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妨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第二、农村医疗保障的费用问题。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加剧,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医药费用飞速上涨和疾病谱的改变,农民以家庭来应付疾病风险已显得力不从心。据1998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4%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由于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医药费,37%的患病农民平均住院费用达1532元。据国家统计局年抽样调查,当年我国5%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6个省(自治区)的农民纯收入不足1500元,农民一旦生病住院,一年所有的收入还不够。局部地区农村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达50%,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制约因素之一。现在的农村医疗保障费用都是由政府出纳,而单靠政府财政确实有点勉强,现在的医疗费用又却不断上涨。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瓶颈。第三、医疗保障体系的管理问题。政府很难明确居民的医疗情况,这样一来,有些人需要医疗保障却没能得到相应的保健,而有些暂不需要的却得到了过多的保健服务,这其中难免有因利谋私现象。所以政府管理机关的人员需要进行监督,这就要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督机关,不但可以鉴别医疗保障问题,还可以辨别是否有违规现象。而如何成立这个监督机构又是一个问题。政府要筹集资金,然后用掉这些这些资金,筹集了多少,用掉了多少,用到哪了?就算用到点上了,但如果效果不理想,大众舆论会怀疑是资金被私吞了。正是存在这些问题,政府要将仅筹集的资金用到医疗保障事业这需要监督。总之,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管理缺陷,不能单靠政府来管理。三、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模式根据上述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缺陷,笔者认为现阶段农村合作医疗为民办公助最基本的模式,同时应适当进行改革。现阶段的农村医疗合作主要有民办性和公助性两个特点:民办性。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缴纳一定的保健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来自集体经济,源于集体经济的公益金;需要什么论文直接联系我百度hI找我就行,分加了我给你下半部分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农村专题调研论文

些我过农村水利建设的调研(水库和河道建设方面的)几千字应该可以写出来

2008年中国新农村建设进程调查报告  2008年2月11——18日,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赴江西东北部东乡、余江、余干3个县、5个乡镇、52个村庄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农民个人、家庭、自然村、村委会、乡镇。既含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往往是临近城镇的村庄),也包括非试点村庄。全面调查(对村领导进行系统访谈,并对每家每户进行上户全面调查)的村庄有招贤沅何村、河山村、桂家山村。其他村庄为部分抽查或个案抽查。调研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与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另外,还通过对农民工的随机访谈调查了湖南、湖北、广西、四川、安徽等省区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报告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应是一般意义的农村建设,而是要根本改变传统的城乡分离、工农分离、城市单向抽取农村资源的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重新定位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农村全面告别土地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足经济,走上城镇化、市场化、科技化、生态化、产业化、新工业化的现代化轨道,使土地农业文明转型为市场工业文明与市场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农村建设根本不同之处,应在于制度创新、观念变迁与文明转型。  成绩:环境普遍得到改善  电话普及率在95%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路、电、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村乡之间一般都连通了水泥公路,但村与村之间很多地方尚没有连通水泥公路。农村个人交通工具主要为自行车与摩托车,其中摩托车越来越普及。乡县之间全部有公交系统,但乡与乡之间尚无公交系统直接相连。电话普及率在95%以上。靠近城镇的农村有的也连通了宽带网络。  宗教组织发展迅速 制度与组织建设方面,村民自治基本实现;宗教组织发展迅速,特别是基督教组织,信教群众一般约占当地人口的3%——9%之间,不同村庄比例差异较大,有些家庭是全部信教。据调查,招贤沅何村人口数约为320人,信基督教者约为28人,有1个教堂。河山村委会约2600人,信基督教者约为120人,有3个教堂。  打工收入一般占农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 经济建设方面,农村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有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由木材、草、糠逐渐为电与燃气取代。农民全年总支出一般在万元以上,多则达30000——4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在2000—4000元之间,多则有达8000元以上,少的也有在1000元以下,甚至500元以下。农业人口中农民工比例高,农民外出打工比例一般占当地总人口的40%以上,占青壮年劳动力的70%以上,务农农民在农闲时一般也在当地打工,打工收入一般占农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纯粹靠务农收入的家庭已不多见。据调查,招贤沅何村外出打工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81%,桂家山村为23%,河山村为50%多。往往离城镇越远,打工人口比例越高。打工的主要城市为上海、广东深圳、东莞、广州、福建厦门、泉州、浙江温州、宁波、义乌等地。打工的主要行业集中在建筑装潢、家电、纺织服装、酒店餐饮等。打工者月工资一般在1000——1500元左右。也有600——800元之间者,甚至500元以下者。也有农民在沿海城市自主创业,有的办公司,有的从事各种零售、家具制造、发艺与餐饮服务。自主创业者的收入一般年人均在2万元以上。  大部分村庄的参合率在95%以上 社会建设方面,住房条件大有改善,80%以上的农民住上了钢筋水泥砖头房,住房面积达到当地一般标准。普遍参与合作医疗,大部分村庄的参合率在95%以上。低保制度基本建立,原五保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老龄化尚不严重,一般以子女养老为主。据调查,河山村委会老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占当地人口比例)约为8%,河山村为4%,桂家山村约为15%,招贤沅何村约为5%。政府对耕地实行补贴,每亩平均100元左右。  义务教育完成达标率一般在80%以上 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工普遍受到发达地区思想文化风气的影响,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有更乐观的预期。义务教育完成达标率一般在80%以上,有许多村庄达到100%,也有少数贫困村庄达标率极低,甚至只有10%左右。  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生态建设方面,农村环境普遍得到改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人均耕地面积在8——2亩之间不等。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数量日益增多,也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就业工资较高,去沿海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也居高不下,致使农村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减轻,环境逐渐好转。  问题:存在“豆腐渣”工程  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整个村庄显得杂乱无序,严重影响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欠美观。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民往往根据合作化以前的土地产权建房,另一方面,土地批租时缺乏规划。清洁饮水严重缺乏,基本没有自来水,有自来水的地方自来水也没有经过科学净化,直接饮用的井水没有经过技术检测鉴定合格。水泥公路与公交系统尚未完善,有的地方公路损坏极其严重,一方面在于缺乏日常维护与管理,另一方面直接与公路质量相关。有线电视还没有普及,宽带网络极其有限。除家庭电视与体力劳动外,文化娱乐健身设施欠缺。消防设施、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方面尚需加强。这次暴雪冻雨暴露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是新电线干大量折断,这一方面固然与本次恶劣天气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对其质量是个严峻考验,暴露了其明显的质量不良。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坚决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而不能再制造“豆腐渣”工程。  城乡联动缺乏体制的系统建构 制度与组织建设方面,除劳动力单向输出外,城乡联动缺乏体制的系统建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不发达,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名存实亡。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经济建设方面,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一般以种植某种粮食作物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乡镇民营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有限,缺乏规模经营。青壮劳动力基本上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占全部家庭收入来源70——100%。  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欠缺 社会建设方面,除合作医疗、低保外,其他社会保障体制欠缺,如养老,应对各种突发事故等。一胎计划生育达标率低,普遍生育在两胎以上。直接原因在于:养老保障主要依靠儿女,尤其是儿子。维持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儿女打工。由于收入有限、观念限制与劳动力转移,家庭农业主要劳动力来源也主要靠儿女,而不是依靠雇佣。维持家族地位与势力也主要靠儿女数量多。由于法治不完善,保障家庭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靠儿女。还有养儿防老、多子多富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由于城市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许多城市的社会保障不是直接与户口挂钩,而是与就业单位挂钩,因此,一些已转移出农村的农业人口由于在城市找不到合适就业,生活极其困难,期待恢复农业户口,出现了一种逆城市化现象。  文化娱乐单调贫乏 文化教育与道德建设方面,除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外,文化娱乐单调贫乏。家庭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一般为初中,女性则为小学。义务教育流失率高,达标率低。原因在于: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依靠打工,许多初中未毕业的农村学生纷纷外出沿海打工。以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新农民培育缺乏,大部分外出农民工未经过专门培训,留在农村的农民更缺乏社会教育。消防意识淡漠,乱搭电线与违规使用电器与燃气现象比较严重,火灾隐患多。  生态农村与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废物与污物处理欠缺,厕所建设不合理,没有良好的排污系统。生态农业、生态农村与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生态经济不发达。  思路:新农村建设的六大误区  有人把新农村建设归结为“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环境,四看树”,新农村建设是否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新农村建设与以前一再反复倡导的乡村建设、农村建设究竟有什么不同?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般  意义的农村建设,而是要根本改变传统的城乡分离、工农分离、城市单向抽取农村资源的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重新定位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农村全面告别土地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足经济,走上城镇化、市场化、科技化、生态化、产业化、新工业化的现代化轨道,使土地农业文明转型为市场工业文明与市场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农村建设根本不同之处,应在于制度创新、观念变迁与文明转型。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只能是重复以前一再倡导的乡村建设而已。  从这一思路看,新农村建设必须澄清以下六大误区。  新农村建设固然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但它并不等于基础设施建设 清洁用水、沼气、电力、燃气、通讯、网络、消防设施、住房、道路、桥梁、水利、农业机械、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完成这些工作,只是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而不是意味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功告成。  新农村建设固然离不开国际开发机构、政府、企业部门的援助与救济,但它并不等于外来的援助与救济 农村资金与技术薄弱,外来的援助与救济是十分必要的,但它仅仅只能发挥协助功能,并不能完全替代农村自身持续的成长活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然只能是农村与农民本身。  新农村建设固然需要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新农村建设并不等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医疗、教育、养老、抚恤、转移就业等,都应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之内,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建设中的风险因素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但社会保障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安全网,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基础与保证。  新农村建设固然要提高农村大多数地区与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它并不是以平均主义的方法去进行建设 中国农村区域的地方资源特点不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不能以同等的投资、技术、方法去进行建设,而应该在原有发展水平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资源与风情,建设富有地区特色的新农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就单个村庄而言,新农村建设也不是平均分配集体财富,而是按照集体与家庭(或个人)的双层经营模式,根据要素与效益进行分配,不能完全取消集体这一层次的分配收益,要留够集体自主发展的空间。  新农村建设不是农村与城市分别建设 不是要农村独立自主地发展,使农村永远成为农村,而是要农村更加紧密地与城镇结合互动,进一步融入城镇化的轨道,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  新农村建设不应该进一步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而主要是保护、修复和改良农村生态环境 大规模地耗用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不断污染空气、河流、土壤,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向。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构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经济(生态农业)、旅游经济(观光农业)、服务经济。  对策:向着社会和谐化方向迈进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以下六个方面需要切实加强: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使城乡基础设施差异不断缩小,使农村也能够较快地赶上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服务化、城镇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潮流。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清洁饮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消防设施、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水泥公路与公交系统、文化娱乐健康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步伐。  通过制度建构使农村向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和谐化、生态优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迈进 制度与组织建设方面,要通过制度建构使农村向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和谐化、生态优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迈进。着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农村管理规范化制度、城乡市场一体化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生态安全监督与风险评估制度,农村环境责任制度与保洁制度,文化教育技术创新制度,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必须在农村构建包含资本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人力市场在内的完善的市场制度。稳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渐进地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健全农民自组织化的制度,维护农民组织的合法权益。改良并发展以合作投资、合作管理、合作承担风险、合作收益为基础的农村各项合作制度。有序建设城乡一体、互助、联动的城乡和谐融合制度。健全有关法律与管理制度,切实转换政府管理职能,建设以引导和服务农民为职责,而不是以创业赢利为目标的新型乡政府。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技术创新 经济建设方面,要使农业向着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公司化、多样化、科技化、生态化、绿色化、服务化、自主合作化的方向迈进。大力发展节水节能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技术创新。  要使农村社会向着安全保障化、社会和谐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迈进 社会建设方面,要使农村社会向着安全保障化、社会和谐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迈进。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老龄、孤儿、贫困与意外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对农民工要普遍推行综合保险,包括劳动保险、意外保险、医疗保险等,有条件的城市,要有序地不断地使长期在该城市服务的农民工转为城市市民。  使农村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化、多彩化、现代化,农村道德向着规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迈进 文化教育与道德建设方面,要使农村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化、多彩化、现代化,农村道德向着规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迈进。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娱乐健康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确保义务教育的完成与达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与内容的社会教育。在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八荣八耻观、生态文明观引领新农民培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积极推进传统道德的科学化、规范化、合法化与现代化。从观念变迁看,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面向市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成为对农民的一场思想、行为与文明的现代化启蒙运动。政府及有关开发机构不仅要传授农民各种实用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知识及其技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尤其要着力培育农民的市场与创业意识、法律与维权意识、风险与安全意识、生态与社会意识,使新农村建设普遍成为现代文明对农村的洗礼,真正使农村迸发出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使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改良,切实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使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改良,切实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在农业生态经济方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科学使用农药与化肥,加强食品生产的检查与监督;在生态农村发展方面,要积极推进生态村落与绿色家园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保洁制度建设。

农村调查论文

拓展我国农村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消费,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给与分析考察,发现并找到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关系,譬如,收入和消费总量的关系、收入和消费增量的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的变化、农业人口比率和农村消费比例的关系等。实践表明,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平均消费倾向反映的是当年消费与当年收入的相对关系,恩格尔系数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消费总量增加与经济收入提高基本同步  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看,农民收入和消费的总量及增量水平的变化关系、平均消费倾向、恩格尔系数、城乡消费差距和农业人口比率与农村消费比例等关系,都表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是在提高。  (一)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增加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人口总量逐年减少的同时,消费总水平逐年提高,已从 2001年的15666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4亿元,7年间增加了 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消费总量 8亿元,增长率 8%。农村居民消费无论是总量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是处于上升趋势。同全部居民消费增长水平相比,尽管在全体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增长幅度也相对落后,但是人均消费水平是增加的。如果以3亿农村进城人员全部在农村消费,按照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3730元计算,应该有0亿元的消费总量,如果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一半计算,应该有9亿元的消费总量。所以,在把握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水平,分析扩大农村内需的现实基本情况的时候,必须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居民的快速转移。特别是考虑中央作出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战略部署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我国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二)消费与收入增长基本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 191元,2001年增加到 2366元,2008年达到了 4761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 6%,平均每年增长 4%。1980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为 162元,2001年增加到1741元,2008年达到了3661元,与 1980年相比增长了5%,平均每年增长 8%。可以看出来,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保持消费水平的同向提高。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当年的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实际消费支出都在增加,虽然增加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但二者在数量上的差距保持着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  (三)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平稳上升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着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人们现期可支配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将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2001年-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相对较为平稳,保持在 74左右,而 2005年 -2006年两年,平均消费倾向出现了上升趋势,从 74上升到 78和79的最高值。到2007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有所下降,2008年继续下降到 77。消费倾向之所以出现上升与下降的趋势,一方面可以解释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勇气,使消费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从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也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从总体上看,“十五”时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在 7-8之间变化。  (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波动中下降  自“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虽然在2004年有所反弹,但很快又保持下降趋势,并且下降的速度快于城镇居民。7年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减少了4%,而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只减少了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差在逐年缩小,说明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和差距趋于接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指向存在着很大的趋同性。尽管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所回升,但应该考虑是消费价格指数变化导致的,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幅5%,是“十五”以来年度涨幅最高的一年(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涨幅4%,平均涨幅 1%)。从变化速度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1年-2008年的7年间,有4个百分点的变化,超过了同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个百分点的变化。说明农村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进入到快速改善阶段,并不断朝着富裕生活水平靠近。  (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低于城镇  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绝对数的比较始终在6-8之间,同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始终高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且城镇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2001年-2008年城镇居民消费平均每年增长幅度7%,农村居民消费增长为3%。应该认为,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的消费绝对值的差异,是会持续存在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出现,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才有可能出现变化。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更需要消费,更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城镇居民消费则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届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缩小,或者是不再扩大。  二、消费结构变化与生活质量改善大体吻合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化,呈现出温饱型需求下降,而奢侈性消费增加的趋势  1、食品消费支出。“十五”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在 2004年附近稍有波动,但总体上趋于逐年下降。2001年食品消费支出比例为 7%,2007年下降到 1%,2008年略有回升到 7%,下降了 4 个百分点。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回升与食品消费价格上升有直接关系,2004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 9%,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提高3%(2001年-2008年农村食品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均粮食和蔬菜的消费不断减少,禽、肉、蛋、奶及其制品类的消费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却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这说明我国农村居民饮食质量和结构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  2、衣着消费支出。“十五”以来,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67%,上升到 2007年的 6%,2008年略有下降到 8%,虽然在 2004年稍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上升趋势。衣着消费比重的不断上升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衣着的改善。同时与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连续走低有很大关系(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衣着类消费价格累计下降 13%)。  3、居住消费支出。住房消费在我国农村消费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村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001年的 03%先上升到2002年的4%,接着2005年下降到最低点 49%,随后又迅速回升,2007年回升到 80%,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5%。这种上升是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和居住类消费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实现的(2001年-2008年农村居民住房消费品价格累计上涨6%),因而更加说明农村居民对于住房改善的要求十分强烈和迫切。2001年 -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 7平方米,增加到4平方米,增加了 7平方米,增长 1%。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耐用消费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等纷纷进入农村居民的家庭。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从2001年的4%下降到 2005年的 1%,接着开始上升,2007年达到 6%,2008年上升到8%。整个“十五”期间,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饱和,因为进入“十一五”农村家庭设备用品的消费又不断上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物价的涨幅较快,导致农村居民的购买力降低,更多的支出花费在食物上,也包括由于医疗等负担过重造成的。总之,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方面的消费比重近几年来迅速上升,使我们有理由认为该市场的开拓潜力很大,因为这是生活现代化的必然。  5、交通通讯消费支出。随着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切,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收入增长和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促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导致居民在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整个“十五”的前四年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相当稳定,保持在6%到0%的范围内。从“十五”的最后一年开始,交通通讯消费比重迅速上升,进入到“十一五”期间的 2007年达到了 2%,2008年略有回落到 8%。  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逐年增加。从2001的3%增加到2005年的6%,随后又逐年下降,2006年为 8%,2007年为 5%,2008年为6%。农村居民文娱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先平稳上升,随后又缓慢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文娱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多,同时 2006年义务教育改革之前,教育成本不断增大导致了2001年到2006年,文娱消费比重不断提高,随着2006年起义务教育的改革,农村居民的教育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文娱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娱乐教育文化事业还不发达,许多农村还没有具有高水平、上档次、普及性的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站,导致农民不得不减少用于娱乐文化方面的支出。  7、医疗保健。农民的身体素质与农民的生产能力紧密相连,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有能力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多。“十五”以来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01年的06%,2002年的5%,增加到2003年的1%和2004年的3%,接着开始下降,2005年为6%,2006年为8%,2007年为5%,2008年为7%。2001-2004年,农村居民的医疗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平稳增加,这说明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2004年以后,农村医疗消费保健支出出现了加大下降,并维持在5%-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和推广,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成本,因此出现了医疗保健消费比重的下降。当然也包括政府长期以来实行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的低价政策(2001年 -2008年农村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平均每年增长8%)。  (二)不同地区消费结构变化中,东部地区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有所改善  1、各地区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不断上升。从 2005年到2007年不同地区同期人均消费支出相比,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从食品支出看,虽然支出的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都不断增长,但是支出的相对数量,也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 12下降到 2007年的 56%,中部地区从 2005年的 05%下降到2007年的 84%,西部地区从 2005年的 79%下降到 62%,东部地区从 2005年的48%下降到 2007年的 86%  2、按生活质量高低排序,依次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已处于富裕水平,东部地区则非常接近富裕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整体上处于小康水平,并不断向富裕迈进。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 2005年到 2007年逐年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交通通讯支出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文教娱乐支出由于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则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  3、各地区高档耐用消费品有所增长。从每百户耐用消费量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2005年到2007年,各地区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抽油烟机、摩托车、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照相机和家用计算机都在不断增加。其中东部地区除了洗衣机外,每百人拥有的其他耐用消费品都排在全国之首,其次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每百人拥有的洗衣机高于东部地区,接下来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每百人自行车和黑白电视机的消费量不断减少,而摩托车和彩色电视机的消费量则不断增多,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机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而移动电话则迅速增加。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构成部分的变动,与前面对农村消费的总体分析相一致,说明人们随着收入的提高,购买能力的增强,以及社会文化、交通、医疗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消费方式不断转变,消费不断升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三)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出现差异  对不同收入组的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变动进行描述分析,发现收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同。  1、收入水平不同,但是消费支出均出现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的消费支出总额(按当年价格)从2000年到2008年都是不断增长的。其中,低收入户消费支出从 2000年的977元,增加到2008年的 2145元,增长 5%;中低收入户从 1233元,增加到 2653元,增长 2%;中等收入户从1501元,增加到3286元,增长 9%;中高收入户从1877元,增加到4191元,增长3%;高收入户从 3086元,增加到 6854元,增长1%。数据显示出,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越高。  2、食品支出增长不同。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 2005年到 2007年,高收入组和中低收入组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低收入,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组则是先下降,2007年又稍有回升,这一现象与前面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着一定关系。同时可以看到,高收入组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小于4,整体处于富裕水平,并且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中高收入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接近富裕水平,中等收入组生活水平虽有改善,但是仍处于小康生活,并与富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中低收入组虽然进入了小康生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中等收入相比还较差,低收入组始终在温饱和小康的边缘徘徊。  3、食品支出以外的消费处于上升。从绝对数量(以当年价格)来看,不同收入组的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和医疗保健等2005年到2007年的支出均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从相对数量来看,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占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处于上升状态,居住支出始终居于第二位,并且上涨的幅度较大,带动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除了低收入组之外,其他收入组的交通通讯支出均处于上升状态,并超过了文教娱乐支出排在了第三位,2005年到2007年,各收入组的文教娱乐支出均处于下降状态。这是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文教娱乐的支出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生老病死的不可预知性,医疗保健支出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各不同收入组的医疗保健支出有所波动。  三、消费行为差异与需求倾向平稳趋于一致  (一)不同地区农户消费行为存在差异  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这四个地区的划分,一方面是地域上的划分,另一方面,则可以看到这种划分和收入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根据统计年鉴的 2005年-2008年数据,我们可以将这四个地区按收入水平高低排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高收入地区,也即东部和东北地区,整体来看,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因此其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地区也即西部地区受收入限制,收入的大部分都要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其消费倾向较高。中等收入地区,也即中部地区农户的消费倾向,介于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之间。  1、2005年-2008年四年中,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其平均消费倾向越高,说明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欲望强,而高收入地区的储蓄倾向强。  2、2005年-2008年四年中,从整体上来看,东部地区的平均消费较为稳定;中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先上升又下降,并且2008年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2005年的消费倾向;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在下降;东北地区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大。这说明收入较高的地区,平均消费倾向变动的范围较小,农户的消费行为差异较小。  3、2006年-2008年,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出现差异,其中,2006年中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而东北地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最低,东部和西部居中。2008年,东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最低,已经连续三年处于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并没有更多的增加消费支出;西部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但也是连续三年下降,这主要也是因为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不快所致。收入增加的部分,更多的用于储蓄或用于生产性投资;中部地区边际消费倾向变化较大,说明这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愿望波动强烈。东北地区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处于上升期,客观上要求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  (二)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行为不同  以《中国统计年鉴》对农户收入的五类分组为依据,我们收集整理了这些不同收入组农户的消费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1、2003年-2008年,五个收入组从低到高,平均消费倾向依次减小,并且低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大于1,这说明收入较低的农户受收入的限制,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基本的日常生活消费,并且还会因为入不敷出而需要借钱或救济来满足日常的基本生活,它们的消费欲望较大,因此平均消费倾向较大甚至还会大于1。而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较高收入阶层农户的基本消费都可以满足,并且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户的消费倾向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不断增强。  2、从2003年-2008年,各收入组农户的平均消费倾向都经历了先增长,而后下降的过程,这与我们在第一部分对不同收入组的消费结构变化的分析相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和农户的消费惯性,导致农户要为了保持原有的消费倾向就要花更多的钱,而随着物价的下降,各收入组的平均消费倾向也逐渐下降。  3、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边际消费倾向是要小于 1的,而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整理计算的不同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则出现了一些数据大于1,尤其是中低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和2005年除了高收入足农户以外的其它收入组农户。这主要是因为,中低收入组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够满足消费的一般性增长,因此农户必须要依靠利用已有的储蓄,或是借钱或是依靠救济来进行消费。而2005年出现的绝大多组农户收入组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1,可能跟物价的上涨有关(2004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8%,2005年提高2%,均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使得农户当年的收入增长不能满足由于物价上涨而造成的消费的大幅上涨,因此需要借贷或是动用已有的储蓄进行消费,因此边际消费倾向大于1。  4、2008年低收入户边际消费倾向依然大于1,甚至超过了2007年,达到了92,说明这部分农户为了生存,在高物价水平时期,依然要靠动用储蓄维持生活(2008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提高5%,超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全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水平)。  5、2003年-2008年,从总体上来看,由低到高五个收入组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依次减小。这说明收入越高的农户,用于基本消费的支出是稳定的,因而它的消费倾向较低,并且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长也不断减小,而储蓄的倾向则不断增大。

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从风风雨雨中走来。我们热爱党,我们要在今天这个幸福的年代追溯党在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所以走访老区,关怀老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现状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了解党史,追溯党的光辉历程,怀念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重要途径。“革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再大的势力脱离了群众他的脚跟就站不稳。”这是毛主席在抗战时说过的话,而这句话也极具现实意义。在革命抗战年代,革命老区人民倾注自己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持解放战争已实属不易。所以当代的我们对老区人民的关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革命老区人民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指数究竟如何呢?对此,我们中州大学社会实践小分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革命老区调查参观。红色革命老区临颍县的发展和全国各个红色革命老区的发展基本相似,可以代表整个革命老区的发展。 调查时间:2011年6月25日—7月3日 调查地点:临颍县县城以及下属的几个村镇 调查人:王玉峰 赵阳 于朋艳 魏郦晓 任雪洋 陈震 陈奎 党凯 高志峰 刘泽文 刘斌 王小雷 调查方式:把社会实践小分队分为四组,每个小组分别负责某一具体地点的调查工作。整个小分队集中在某一社区或村落,以便发生情况之后大家相互联系。调查统计的方式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口头问讯、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的方式完成。此次调查问卷共投递下130份,回收125份回收率达15% 调查内容:分别调查对不同时期(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以及未成年人)不同阶层和经济收入方式(农民、工人、私营者、退休干部等)的人群对老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看法以及人民大众幸福指数的评价。 一、总体状况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腾飞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的帮扶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经济的腾飞给老区带来巨大的变化,农村的文化设施基础建设也蓬勃的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们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基本上是满意的。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中出现的问题。 1、从县乡条件上来看 由于临颍县地处中原,基本上是平原。总面积达821平方公里吧,而耕地面积就有780635亩。全县辖15个乡镇 362个行政村 人口约为70万。该地区农业基础比较雄厚,工业发展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依托当地优质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依靠方便的交通环境(临颍县境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这4条大动脉)大办乡镇企业。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平台,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带领人民共同致富,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从从业人员比例上看 林颖县60%左右的人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大多数。一部分人从事由农业基础上发展转变出来的食品加工业,生物制药之类的第二产业。这里最典型的要数城关镇的南街村。南街村以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镇,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在村党委的带领下,发展自己的特色经济。积极创业谋发展。先后创建了南街村面粉厂,南街村方便面厂,与日本方面合作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创办了南德啤酒厂等一系列食品加工企业。其产品远销海内外,南街村商标也因此誉驰国内外。由此形成区域辐射,并带动临颍县整体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在外务工人员和私营主也占有相当一大部分比例。从下面的饼状图上可以反映出这些基本情况。 3、从民风民气上来看 革命老区人民的民风淳朴浑厚,虽然物质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但老区的精神文化生活确是过的津津有味。拉二胡的、唱豫剧练嗓子的、围着看戏的、附带打牌下棋的充斥着每一个广场 公园。人们都对生活的快活、自由和解放时期的民风不相上下。、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 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以及工资福利问题 虽然政府积极引进外资鼓励人们创业,但这仍解决不了当今严峻的工人就业岗位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近些年来房价物价上涨幅度过快而对应的工人工资却得不到同样明显的大幅度提高。就业形势的十分紧迫,导致社会矛盾的突起,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后果将十分严重。 2、土地的违法违规占用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政府招商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想法是好的,但在落实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一些企业违法违规占地,对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一部分企业在土地占用后,未能将赔偿费、拆迁款及时有效的发放到老百姓的手中,使得民怨很大。而且一些设备比较落后的工厂排放污染物超标,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老百姓多次反映这种情况,但现今仍未得到有效地解决。 3、政府的政策措施及落实中出现的问题 在一些地相对来说比较为偏僻的村镇,修路、打井难成为人们心头一件大事。但这些群众关心的大事,政府现今仍未能完全解决。群众出行、饮水都比较困难,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这件事。还有的就是学校乱收费的问题,国家既然免除九年义务教育的各项费用,但据居民反映有些地区学校仍有乱收费现象。政府内部之间的互相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个别村干部的腐败之风在某些村镇盛行。 三、为了老区经济能更好更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只对以上老区在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总结一下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1、在农业大县基础上,首先就要切实把惠农措施落实到实处。针对农村发展,要抓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为村民修好每一条路,打好每一口井作为当前第一要务。让农民出行更方便,使用的水更清澈、更健康。2、对于本县的中小企业,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努力做好引导其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节能环保企业的方向发展。同时这样又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收周围乡镇人员就业。这样既减少了社会压力,又能形成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企业辐射四周,扩大其影响力。3、鼓励创办乡镇企业,对投资创业的人士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保证创业自由。对一些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困难和挫折的,政府应适当的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如发放贷款,提供专家),使其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4、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型,不能永久依靠农业这个单一产业发展。要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引进外资和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打造优质的工业园区,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加快向食品加工业,日用化工品制造业等的第二产业转型。同时利用林颖革命老区的区位优势,宣传林颖红色革命精神,依靠便利的交通积极发展旅游业,并扩大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便使老区经济能更好适应在新形势、新背景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针对在经济发展中,土地被乱占滥用的现象以及小企业大污染的问题。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惩罚措施,规范土地的使用。政府的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占用耕地企业的监管力度,认真受理被占地居民和拆迁户的投诉案件,并帮助被侵权人及时有效的追回补偿款或拆迁费。此外政府还应将土地的合理使用纳入制度化管理中来,严厉打击那些未经批准,滥用土地的企业,制定出相应的惩处措施。对那些试图乱占土地的,也应给予严厉打击。坚决把乱占滥用土地的非法势头,消除于萌芽状态。而旨于保护周围环境,对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要进行彻底的整改,绝不能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虽然任务比较艰巨,但是思路也很简单。对生产能力大而污染相对来说比较严重的大中型企业,对其实行彻底的整改,不完成整改的不批准生产。而对那些生产能力小而污染较为严重的中小型企业,政府要对其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帮助其改进技术,把污染物的排放降至最低。对那些生产规模小,污染特别严重的企业或项目应对其进行关闭。因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影响到周围居民生活的相关企业要对受损居民提供责任赔偿。 3、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务必要紧抓落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争做人民合格的公仆。而做好这些需要的是责任,一个人民满意的公仆,首先要做的就是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积极地为民排忧解难。把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落实到实处,做好人民最关切的事。贴近人民,为政府的形象真正的竖起一面镜子。

农村发展现状调研论文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论文我给你介绍一个学位论文网站去看看有你要的论文参考没有在网站地址上输入3个w点xwlunwen点com希望你好运。同时学位论文网始终本着“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实力打造诚信,用诚信铸就未来,建站8年来,已成为一个小有规模的公司性质的网站,不断努力,从未停止!不断提高,从未满足因为专业,所以卓越!优质的品质、优质的服务!信誉为本,行动为证明!

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幅画,这是一幅名叫罗中立画家画的油画,画的名字叫《父亲》,画中的父亲是一位农村老汉,老汉的表情淳朴憨厚,黑红的脸膛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开裂的厚嘴唇,眼睛饱经沧桑,头上裹着灰白的毛巾,双手捧着一个粗劣的碗,唯一能说明这是一个七十年代末期农民形象的特点是在他的耳朵上夹着一个竹套筒的圆珠笔。据说这支圆珠笔是后加上的,因为原画中的父亲形象有人质疑:“新中国的农民形象太具有悲剧性。”不得已,作者画上一只圆珠笔以表示这是位有文化的农民。就是这幅具有悲剧震撼力的油画,在1980年“中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人们的好评。从人们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中国农村现状的认同,改革开放前的农民生活只能用“贫穷”来形容,有许多地方温饱都解决不了。据说有的老帅当年回到延安,看到老百姓仍然生活清苦,不由掉下了眼泪,见过三十年,不光有自然灾害,经济底子薄,发展不平衡,还有政策上的失误,十年浩劫,更是使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农家极劳苦,岁岂恒稔熟,能知稼穑艰,天下字蒙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提到了首要位置,从土地承包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2004年,新一届的中央领导更加关注三农政策,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具体部署“三农”工作,以加强农村工作,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开展多种土地经营,发展小城镇发展,方方面面,是农村工作有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无论从新闻报道、电视栏目,还是亲眼目睹,都真实的体会到:农村变样了,农民富了,农业发展了。近几年来,我们监狱局中心医院多次组织离退休人员到北京郊区农村参观旅游,平谷、大兴、怀柔、昌平、顺义、密云,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在密云水库湖畔,农家院里,我们品尝了鲜美的水库鱼;在怀柔神堂峪山谷,我们游览山中奇石美景,看娓娓虹鳟鱼,摇曳摆尾,在平谷挂甲峪村,导游介绍挂甲峪村脱贫致富,艰苦创业的历程,在村民们漂亮的别墅前,我们留影、徜徉、感叹;在昌平果园,我们采摘硕大的红苹果;在大兴采瓜;在平谷摘桃;参观汇源果汁厂,现代化的厂房,先进的工艺,农村姑娘、小伙儿洁白的工作服,甜美的笑容,喝一口纯粹果汁,从舌尖甜到心里。现在再提起“农民”这个话题,我们眼前会展现一幅新的画面,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面:画中,有城市化的栋栋高楼、别墅,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有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更有农村人那充满幸福的笑脸。

不告诉你。。。。。

人有变化,物有变化,家乡当然也不例外。记得我二三岁时,家乡的房屋是那样的残残旧旧,又低又矮,房顶是用泥糊成的,一下雨,那瓦又不结实,水就从瓦里往下滴,令人恶心。我们睡觉的地方是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我八岁上2年级,这房子也发生了变化,低矮潮湿的泥房被拆除了,盖上了一间间平房。那平房不像从前那样只用夹着稻草糊成的,破破旧旧,现在已经改用钢、水泥、瓷片……转眼我已经四年级了,暑假时我再次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当年的平房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又是一栋栋小别墅……我爱我的家乡。

乡村调研论文

2008年中国新农村建设进程调查报告  2008年2月11——18日,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赴江西东北部东乡、余江、余干3个县、5个乡镇、52个村庄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农民个人、家庭、自然村、村委会、乡镇。既含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往往是临近城镇的村庄),也包括非试点村庄。全面调查(对村领导进行系统访谈,并对每家每户进行上户全面调查)的村庄有招贤沅何村、河山村、桂家山村。其他村庄为部分抽查或个案抽查。调研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与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另外,还通过对农民工的随机访谈调查了湖南、湖北、广西、四川、安徽等省区的新农村建设情况。  报告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应是一般意义的农村建设,而是要根本改变传统的城乡分离、工农分离、城市单向抽取农村资源的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重新定位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农村全面告别土地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足经济,走上城镇化、市场化、科技化、生态化、产业化、新工业化的现代化轨道,使土地农业文明转型为市场工业文明与市场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农村建设根本不同之处,应在于制度创新、观念变迁与文明转型。  成绩:环境普遍得到改善  电话普及率在95%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路、电、电话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好。村乡之间一般都连通了水泥公路,但村与村之间很多地方尚没有连通水泥公路。农村个人交通工具主要为自行车与摩托车,其中摩托车越来越普及。乡县之间全部有公交系统,但乡与乡之间尚无公交系统直接相连。电话普及率在95%以上。靠近城镇的农村有的也连通了宽带网络。  宗教组织发展迅速 制度与组织建设方面,村民自治基本实现;宗教组织发展迅速,特别是基督教组织,信教群众一般约占当地人口的3%——9%之间,不同村庄比例差异较大,有些家庭是全部信教。据调查,招贤沅何村人口数约为320人,信基督教者约为28人,有1个教堂。河山村委会约2600人,信基督教者约为120人,有3个教堂。  打工收入一般占农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 经济建设方面,农村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有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由木材、草、糠逐渐为电与燃气取代。农民全年总支出一般在万元以上,多则达30000——4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在2000—4000元之间,多则有达8000元以上,少的也有在1000元以下,甚至500元以下。农业人口中农民工比例高,农民外出打工比例一般占当地总人口的40%以上,占青壮年劳动力的70%以上,务农农民在农闲时一般也在当地打工,打工收入一般占农民家庭收入的80%以上,纯粹靠务农收入的家庭已不多见。据调查,招贤沅何村外出打工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81%,桂家山村为23%,河山村为50%多。往往离城镇越远,打工人口比例越高。打工的主要城市为上海、广东深圳、东莞、广州、福建厦门、泉州、浙江温州、宁波、义乌等地。打工的主要行业集中在建筑装潢、家电、纺织服装、酒店餐饮等。打工者月工资一般在1000——1500元左右。也有600——800元之间者,甚至500元以下者。也有农民在沿海城市自主创业,有的办公司,有的从事各种零售、家具制造、发艺与餐饮服务。自主创业者的收入一般年人均在2万元以上。  大部分村庄的参合率在95%以上 社会建设方面,住房条件大有改善,80%以上的农民住上了钢筋水泥砖头房,住房面积达到当地一般标准。普遍参与合作医疗,大部分村庄的参合率在95%以上。低保制度基本建立,原五保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老龄化尚不严重,一般以子女养老为主。据调查,河山村委会老龄化率(65岁以上人口占当地人口比例)约为8%,河山村为4%,桂家山村约为15%,招贤沅何村约为5%。政府对耕地实行补贴,每亩平均100元左右。  义务教育完成达标率一般在80%以上 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工普遍受到发达地区思想文化风气的影响,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对生活有更乐观的预期。义务教育完成达标率一般在80%以上,有许多村庄达到100%,也有少数贫困村庄达标率极低,甚至只有10%左右。  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生态建设方面,农村环境普遍得到改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人均耕地面积在8——2亩之间不等。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数量日益增多,也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就业工资较高,去沿海打工的农民工数量也居高不下,致使农村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减轻,环境逐渐好转。  问题:存在“豆腐渣”工程  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整个村庄显得杂乱无序,严重影响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欠美观。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民往往根据合作化以前的土地产权建房,另一方面,土地批租时缺乏规划。清洁饮水严重缺乏,基本没有自来水,有自来水的地方自来水也没有经过科学净化,直接饮用的井水没有经过技术检测鉴定合格。水泥公路与公交系统尚未完善,有的地方公路损坏极其严重,一方面在于缺乏日常维护与管理,另一方面直接与公路质量相关。有线电视还没有普及,宽带网络极其有限。除家庭电视与体力劳动外,文化娱乐健身设施欠缺。消防设施、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方面尚需加强。这次暴雪冻雨暴露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主要是新电线干大量折断,这一方面固然与本次恶劣天气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对其质量是个严峻考验,暴露了其明显的质量不良。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中,一定要注意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坚决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而不能再制造“豆腐渣”工程。  城乡联动缺乏体制的系统建构 制度与组织建设方面,除劳动力单向输出外,城乡联动缺乏体制的系统建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不发达,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名存实亡。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经济建设方面,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一般以种植某种粮食作物为主,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乡镇民营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有限,缺乏规模经营。青壮劳动力基本上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占全部家庭收入来源70——100%。  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欠缺 社会建设方面,除合作医疗、低保外,其他社会保障体制欠缺,如养老,应对各种突发事故等。一胎计划生育达标率低,普遍生育在两胎以上。直接原因在于:养老保障主要依靠儿女,尤其是儿子。维持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儿女打工。由于收入有限、观念限制与劳动力转移,家庭农业主要劳动力来源也主要靠儿女,而不是依靠雇佣。维持家族地位与势力也主要靠儿女数量多。由于法治不完善,保障家庭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靠儿女。还有养儿防老、多子多富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由于城市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许多城市的社会保障不是直接与户口挂钩,而是与就业单位挂钩,因此,一些已转移出农村的农业人口由于在城市找不到合适就业,生活极其困难,期待恢复农业户口,出现了一种逆城市化现象。  文化娱乐单调贫乏 文化教育与道德建设方面,除看电视、打扑克、打麻将外,文化娱乐单调贫乏。家庭主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一般为初中,女性则为小学。义务教育流失率高,达标率低。原因在于: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依靠打工,许多初中未毕业的农村学生纷纷外出沿海打工。以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新农民培育缺乏,大部分外出农民工未经过专门培训,留在农村的农民更缺乏社会教育。消防意识淡漠,乱搭电线与违规使用电器与燃气现象比较严重,火灾隐患多。  生态农村与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废物与污物处理欠缺,厕所建设不合理,没有良好的排污系统。生态农业、生态农村与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生态经济不发达。  思路:新农村建设的六大误区  有人把新农村建设归结为“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环境,四看树”,新农村建设是否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新农村建设与以前一再反复倡导的乡村建设、农村建设究竟有什么不同?  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般  意义的农村建设,而是要根本改变传统的城乡分离、工农分离、城市单向抽取农村资源的城乡关系与工农关系,重新定位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农村全面告别土地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足经济,走上城镇化、市场化、科技化、生态化、产业化、新工业化的现代化轨道,使土地农业文明转型为市场工业文明与市场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以往的农村建设根本不同之处,应在于制度创新、观念变迁与文明转型。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只能是重复以前一再倡导的乡村建设而已。  从这一思路看,新农村建设必须澄清以下六大误区。  新农村建设固然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但它并不等于基础设施建设 清洁用水、沼气、电力、燃气、通讯、网络、消防设施、住房、道路、桥梁、水利、农业机械、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完成这些工作,只是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而不是意味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功告成。  新农村建设固然离不开国际开发机构、政府、企业部门的援助与救济,但它并不等于外来的援助与救济 农村资金与技术薄弱,外来的援助与救济是十分必要的,但它仅仅只能发挥协助功能,并不能完全替代农村自身持续的成长活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然只能是农村与农民本身。  新农村建设固然需要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新农村建设并不等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医疗、教育、养老、抚恤、转移就业等,都应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之内,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村建设中的风险因素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但社会保障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安全网,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基础与保证。  新农村建设固然要提高农村大多数地区与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它并不是以平均主义的方法去进行建设 中国农村区域的地方资源特点不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不能以同等的投资、技术、方法去进行建设,而应该在原有发展水平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资源与风情,建设富有地区特色的新农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就单个村庄而言,新农村建设也不是平均分配集体财富,而是按照集体与家庭(或个人)的双层经营模式,根据要素与效益进行分配,不能完全取消集体这一层次的分配收益,要留够集体自主发展的空间。  新农村建设不是农村与城市分别建设 不是要农村独立自主地发展,使农村永远成为农村,而是要农村更加紧密地与城镇结合互动,进一步融入城镇化的轨道,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  新农村建设不应该进一步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而主要是保护、修复和改良农村生态环境 大规模地耗用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不断污染空气、河流、土壤,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向。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点应该是构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经济(生态农业)、旅游经济(观光农业)、服务经济。  对策:向着社会和谐化方向迈进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以下六个方面需要切实加强: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使城乡基础设施差异不断缩小,使农村也能够较快地赶上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服务化、城镇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潮流。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清洁饮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消防设施、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水泥公路与公交系统、文化娱乐健康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步伐。  通过制度建构使农村向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和谐化、生态优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迈进 制度与组织建设方面,要通过制度建构使农村向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和谐化、生态优良化、文化多彩化的方向迈进。着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农村管理规范化制度、城乡市场一体化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生态安全监督与风险评估制度,农村环境责任制度与保洁制度,文化教育技术创新制度,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必须在农村构建包含资本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人力市场在内的完善的市场制度。稳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渐进地市民化的制度安排。健全农民自组织化的制度,维护农民组织的合法权益。改良并发展以合作投资、合作管理、合作承担风险、合作收益为基础的农村各项合作制度。有序建设城乡一体、互助、联动的城乡和谐融合制度。健全有关法律与管理制度,切实转换政府管理职能,建设以引导和服务农民为职责,而不是以创业赢利为目标的新型乡政府。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技术创新 经济建设方面,要使农业向着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公司化、多样化、科技化、生态化、绿色化、服务化、自主合作化的方向迈进。大力发展节水节能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技术创新。  要使农村社会向着安全保障化、社会和谐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迈进 社会建设方面,要使农村社会向着安全保障化、社会和谐化、全面小康化的方向迈进。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老龄、孤儿、贫困与意外方面的保障制度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对农民工要普遍推行综合保险,包括劳动保险、意外保险、医疗保险等,有条件的城市,要有序地不断地使长期在该城市服务的农民工转为城市市民。  使农村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化、多彩化、现代化,农村道德向着规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迈进 文化教育与道德建设方面,要使农村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化、多彩化、现代化,农村道德向着规范化、合法化、合情合理化的方向迈进。在文化教育建设方面,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娱乐健康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确保义务教育的完成与达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与内容的社会教育。在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方面,要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观、八荣八耻观、生态文明观引领新农民培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积极推进传统道德的科学化、规范化、合法化与现代化。从观念变迁看,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面向市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成为对农民的一场思想、行为与文明的现代化启蒙运动。政府及有关开发机构不仅要传授农民各种实用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知识及其技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尤其要着力培育农民的市场与创业意识、法律与维权意识、风险与安全意识、生态与社会意识,使新农村建设普遍成为现代文明对农村的洗礼,真正使农村迸发出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使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改良,切实建设农村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使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改良,切实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在农业生态经济方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有机农业、观光农业。科学使用农药与化肥,加强食品生产的检查与监督;在生态农村发展方面,要积极推进生态村落与绿色家园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保洁制度建设。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近年来出现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8亿以上人口未达到粮食安全线,还有8亿的学龄前儿童营养失调,数以亿计的人们正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折磨。在落后的农业生态区,自然资源迅速恶化、人口飞速增长、贫困加剧和食品短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农业高科技。由于“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功,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已认识到通过适当调整自然资源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和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将更注重自然资源的调整、种质的保护和品质的提高。 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这种技术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仪,驾驶室内的接受器可以将信息传给计算机。这样就具有精确施肥、精确估产和精确作业的特点。目前,美国正在农业领域推广这种精确种植技术。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美国政府决定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美国农业领域内迅速普及。通过因特网,农场主可以浏览全美乃至世界各地上网的信息,如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市场销售量、进出口量、最新农业科技和气象资料等,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导致了基因农业,其结果是将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比如利用农作物中的基因嵌合技术,可以在传统育种一半的时间内,创造出更理想的全新物种。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5年之内美国市场上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的农产品和食品将达到200亿美元。可以说,第二次绿色革命已指日可待。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工厂化种养业正在兴起,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在大自然中进行,而像工业生产一样在厂房里进行。工厂化农业不是一般意义的温室生产,而是综合利用多种高科技成果的产物。其中既要应用生物技术培育种子,又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光照、温度、湿度、施肥、农药等进行控制,还要用新材料、新光源等高科技成果。比如许多温室可以模拟太阳的运行过程,使农作物像在自然界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可以不分季节、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生产,从而提高生产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 以确保食物的稳定生产为目标,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综合研究正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农田的自然循环机能,减轻环境负荷并开发适合日本的环境低负荷型农业新技术,在水田开发出“稻—麦—大豆—饲料作物”轮作体系,同时,分作物类别、学科领域类别,以及营农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试验、示范大协作。 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生物界的原有认识,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在21世纪有可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促进这些学科领域积累的知识向农业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课题内容有:一是高密度水稻染色体连锁基因图谱的研制。二是在动物方面,主要开展了动物基因组、发生分化、免疫及脑、神经等的研究,拟定要将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对农业动物的繁殖和产肉性的改善;对天敌等有用昆虫的改良、疾病防治,以及对动物摄食与生殖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对人体医学作出贡献;三是在生物综合防治基础的他感作用物质、性激素等生物间相互作用物质的探索方面,四是对农业水产生物的机能进行深度开发与仿生,以期创出新的产业,更好的利用生物机能修复环境的技术和生物机能模仿技术等。 以色列是世界上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有90%的土地是山区和沙漠,一半以上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几十年来,以色列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明确的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强调“以科技立国”的指导思想,在不断加大科研、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先重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沙漠温室技术等,在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走上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以色列更加强调根据市场机会,发展高技术,加强研究与开发,定时调整产业结构,品种、品质不断创新,使农业生产及其技术全面国际化、专业化和商业化。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弱势群体在城乡均有,而农村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主体。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会竞争能力差,利益容易受到侵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支持农村发展的投入,并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利用税收加大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国家扶贫资金更加向贫困农村倾斜。其次,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村弱势群体利用农业科技增加经济收入。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分户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根据市场需求,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加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用能力,对吸收农村弱势群体务工的用人单位给以政策上的扶持。通过教育支持,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农村弱势群体发展能力的改善,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思想意识的贫困往往导致生活的贫困。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得不到基本保障,不仅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同时做好农村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入学工作,为其以后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奠定基础。农村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不自信’、‘等、靠、要’的思想,这和农村相对闭塞、思想保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观念落后,所以还需帮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增强自信心。如利用在农村弱势群体的成员中培训农业科技能手的示范作用,可以增强农村弱势群体摆脱弱势状态的信心。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就业的途径和农业生产的范围,增加收入,逐渐脱贫致富,以改变由于贫穷而造成的农村弱势群体长辈贫穷、导致晚辈也贫穷的现状。健全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事关农村扶贫的效果,要健全其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制度,以防因病返贫等现象。因此,首先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把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职责和途径确定下来,并使之制度化。优先将农村五保户、长期特困户纳入低保体系,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农村弱势群体,使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其次,健全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原因,严重疾病不仅影响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还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更为恶化,打击他们脱弱的自信心。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将农村弱势群体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第三,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弱势群体敬老院、农村弱势群体综合性的社会福利院、慈善协会,鼓励社会、集体、企业、个人兴办农村弱势群体的福利事业。建立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司法救助渠道。当农村弱势群体有司法需要,而又无能力提起诉讼时,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专门负责农村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国家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减免征收案件受理费,缓交诉讼费的司法救助措施,让有理无钱的农村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司法机关应及时受理农村弱势群体的申请、使农村弱势群体能够切实、方便、快捷和经济地获得公正的司法保护,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在保护农村弱势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 索引序列
  • 农村调研论文
  • 农村专题调研论文
  • 农村调查论文
  • 农村发展现状调研论文
  • 乡村调研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