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分子期刊影响因子

分子期刊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分子期刊影响因子

883《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是研究所有天然大分子的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公认国际期刊。它介绍了有关蛋白质,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蛋白聚糖,木质素,生物多酸和核酸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发现必须是新的和新颖的,而不是重复早期或类似的出版工作。范围包括生物活性和相互作用,分子缔合,化学和生物修饰以及功能特性。还欢迎有关模型系统,结构构象研究,理论发展和新的分析技术的论文。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 缩写:IF,影响因素、冲击指数)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高分子期刊影响因子

二楼的前三个似乎都是综述……然后softmatter不是只接收高分子的啊 软物质的概念很宽泛的再然后感慨一下大分子快讯咋这么高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FM ,影响因子38 Advanced Materials ,AM ,影响因子96。underconsideration应该还在编辑手里,考虑是否送审underreview才是已经送到审稿人手中,审稿专家审稿Nature的系统也是这样的,修回后状态一直是under。投am被拒转投afm,am与afm的两家编辑部门好像是一家的,两个期刊的定位都差不多,投的话估计结果一样,最好改投其他期刊吧。可以转投CM,Small。扩展资料:高分子领域中上等期刊应该还不错比AFM或者CM差比大分子差,材料类文章的影响因子一般都比较高,比如AFM和AM算是材料领域里较好的杂志,最近公布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86和857。chemistryofmaterials也是材料领域里不错。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S, T)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X(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S, T)内发表的论文总数Y(前两年总发文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ISI web of knowledge_Login&SID=N25E59dODE78hEgM1Fe&style=CAP&rurl=http%3A///%3FSID%3DN25E59dODE78hEgM1Fe

大分子期刊影响因子

SCI二区的期刊。1、期刊名称:Progress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2、出版机构:ELSEVIER-sciencedirect3、刊发周期:月刊4、2017年发文量:475、期刊检索:SCI,影响因子5586、推荐理由:本刊专门接受综述文章,一般是主编约稿,论文的作者均是某领域的绝对牛人,有复旦大学的江明院士发表过关于自组装的文章。论述的内容基本上包括高分子相关的所有领域,可以作为了解某一领域研究进展的经典文献。例如:1、期刊名称: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技术进展2、出版机构:Springer Berlin / Heidelberg3、刊发周期:月刊4、2017年发文量:405、期刊检索:SCI,影像因子6776、推荐理由:该套丛书收录了有关聚合物和生物高聚物科学的发展趋势的重要论述,涉及学科包括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等。这是为希望了解上述学科进展的从事学术研究和工业生产的研究人员而编写的。

ISI web of knowledge_Login&SID=N25E59dODE78hEgM1Fe&style=CAP&rurl=http%3A///%3FSID%3DN25E59dODE78hEgM1Fe

二楼的前三个似乎都是综述……然后softmatter不是只接收高分子的啊 软物质的概念很宽泛的再然后感慨一下大分子快讯咋这么高啊!!

分子植物期刊影响因子

国内生物类期刊中,排在第一的《CellResearch》杂志已经成为了本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期刊,不少著名学者都选择将新成果发表在该期刊上,其影响因子自突破10之后,今年又稳步上升至了413,这份期刊于1990年创刊,2001年首次获得影响因子,这份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同时,中科院的另外一份期刊:MOLPLANT(分子植物)也升至337,排在第三,据报道这两份期刊SCI影响因子位于同学科前10%,另外中科院还有《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病毒学》今年上半年被SCI正式收录。MOLPLANT(分子植物)创刊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承。目前这份期刊在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已位列亚洲第一,在全球植物生物学领域研究类期刊排名也很靠前,前面的几份期刊是PlantCell,PlantPhysiology,NewPhytologist等,可见这一期刊已跻身国际植物学领域顶级期刊行列。还有遗传学报(JGENETGENOMICS)也是发展迅猛,影响因子从去年的924上升至585,这份期刊由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主要刊载动物、植物、医学和微生物等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也包括该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最新方法。大

生物统计sci期刊有哪些  国内生物类期刊中,排在第一的《Cell Research》杂志已经成为了本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期刊,不少著名学者都选择将新成果发表在该期刊上,其影响因子自突破10之后,今年又稳步上升至了413,这份期刊于1990年创刊,2001年首次获得影响因子,这份杂志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 同时,中科院的另外一份期刊:MOL PLANT(分子植物) 也升至337,排在第三,据报道这两份期刊SCI影响因子位于同学科前10%,另外中科院还有《国家科学评论》《中国病毒学》今年上半年被SCI正式收录。  MOL PLANT(分子植物)创刊于200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和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承办。目前这份期刊在植物科学领域期刊中已位列亚洲第一,在全球植物生物学领域研究类期刊排名也很靠前,前面的几份期刊是Plant Cell, Plant Physiology, New Phytologist等,可见这一期刊已跻身国际植物学领域顶级期刊行列。  还有遗传学报(J GENET GENOMICS)也是发展迅猛,影响因子从去年的924上升至585,这份期刊由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主要刊载动物、植物、医学和微生物等遗传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也包括该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最新方法。

分子物理期刊影响因子

在物理这个方向上,除了《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当属《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了。虽然它的影响因子一直在5左右,跟SCIENCE和跟NATURE差了好几倍,但是文章的深度,确实SCIENCE和跟NATURE无法相提并论的。能中PRL是大多数搞物理的人的梦想,毕竟它是物理领域的标尺。找工作、评职称的时候,有了一篇甚至几篇PRL,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什么叫做硬资本,那个叫做岗岗的硬。按老板的说法,发10篇一般的文章还不如发一篇PRL管用呢。54年前,为了快速发表重要的物理研究成果,美国《物理评论》主编塞缪尔•古兹密特(Sam Goudsmit)做出一个决定:将《物理评论》中的一个栏目——《给编辑的快报》——分离出来,办一份新期刊,刊名就是《物理评论快报》(PRL)。1958年7月1日,第一期含有25篇论文的PRL正式出版,这也是世界物理学界第一份快报类期刊。到现在,它已经成为国际物理学界最权威的期刊之一。LETTER型的期刊审稿都比较快,审稿周期一般是2个月。两个或者三个审稿人,两个审稿人意见有分歧的话,有时编辑会把意见返回给作者,有时会直接找第三个审稿人作为仲裁。由于审稿人都是领域内的专家,所以审稿意见通常是一针见血,刀刀见肉。看了之后想哭却又哭不出来,最后还得耐着性子改自己文章中的不足, 找专业英语润色公司如英论阁。当然也有不卖审稿人帐的,一个同事跟审稿人来回论战几回,每次comment都差不多跟文章一个长度,后来赢了这场论战。我想,这种论战对人应该很有帮助的,因为怎么看都觉得人家的水平是蹭蹭的往上涨的。PRL很注重文章的原创性,一些重要但是原创性不高的文章会以观点不新颖拒稿之后推荐到PR系列期刊上。而且PRL讲究理论跟实验的结合,缺一边都容易给审稿人揪住辫子不放,所以导致现在审稿越来越严,命中越来越难。按照现在网站的说法,录用率在20%的样子。实际上,在2009年前,录用率还是30%的样子的。2009年的时候,PRL决定限制文章数量,只发表那些很重要的文章。在大部分期刊选择扩张的时候,PRL反其道而行,更加严格的筛选文章的质量,让人觉得更加值得敬佩,也进一步巩固了期刊的声誉。

影响因子的计算 在科学界,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一般被分成二类,其一是在发表前需经同行评议的所谓“可引用”(citable)文章,它包括原始研究报告和专题评述等;其二是“不可引用”(non-citable)文章,它包括新闻、读者反应和科幻小品等,如我国物理杂志“前沿和动态”(News from the front line)栏目中的短文。遗憾的是,ISI统计程序不能区分“可引用”和“不可引用”,结果在计算期刊IF时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让我们举例说明:计算物理杂志1998年度的IF,它等于被引用总频次与刊载论文总篇数的比。不妨假定,比例的分子(1996和1997两年刊载于物理杂志的“可引用”文章在1998年被全国1286种统计源刊引用的总频次)等于78,分母(1996和1997两年刊载于物理杂志的“可引用”文章总篇数)等于312。于是我们得到IF=25。问题在于,如果在上述分子中,不正确地计入了对“不可引用”文章(如“前沿和动态”栏目中的短文)的引用,则会导致IF值的膨胀。一项莱顿大学针对ISI统计数据(注:它的统计源刊来自世界各国,总计约5700种)的研究表明,对于NATURE和SCIENCE这类包含有许多“不可引用”文章的期刊来说,上述问题可能导致其IF值虚增,最高达40%。

sci影响因子每年都变。一般一个期刊仅在一个数据库中。

542。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2021-2022年的影响因子为542。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Sciences最新影响因子IF。IJMS是经过同行评议、开放获取的国际学术期刊,为生物化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分子医学和化学相关的分子研究提供专业的出版平台。IJMS5年平均影响因子为132。

  • 索引序列
  • 分子期刊影响因子
  • 高分子期刊影响因子
  • 大分子期刊影响因子
  • 分子植物期刊影响因子
  • 分子物理期刊影响因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