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背景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背景

发布时间: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背景

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日本又急于开辟第二战场,南京保卫战打响。死于这场大屠杀的国人有34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侵华日军于同年12月13日攻陷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便衣兵、国民革命军战俘及平民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的有关判决和调查,在大屠杀中有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被日军大肆纵火和抢劫,致使南京城被毁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抗战胜利后,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绞刑,谷寿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欢迎您 1937年12月13日,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惨痛的日子。在这一天,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6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顿时变成了人间地狱! 12月13日上午,惨无人道的日军杀进南京, 12月15日,日军将2000多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押至汉中门外,把他们捆绑后用机枪射杀,再用木柴、汽油焚烧。当晚,又将1300人按每100人为一组射杀,并且在鱼雷营屠杀9000余人,后又在下关宝塔桥一带屠杀了3万多人。 12月16日,日军在中山码头前屠杀了5000余人,后将尸体推入江中。12月17日,日军又将3000余人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庵将避难的400多人集体枪杀。12月18日,日军在下关草鞋峡集体屠杀57400人;在下关南通路北边的麦地里枪杀300余人;在大方巷难民区枪杀4000余人,单是投入江中的尸体就有3万5千多具。12月20日,日军在燕子矶江边,集体屠杀5万余人,在鱼雷营屠杀3万余人,在凤台乡、花神庙屠杀7000余人……

日军侵略南京,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坑害我中华同胞三十万人有余,这是国难,更是国耻,是我们中国人应该一声铭记的耻辱。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

南京大屠杀的死伤人数至今仍有争议,其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至少20万以上,中国学者考证为30万以上,而日本学者则众说纷纭,日本国会议员提出的最新数据为两万。 究竟有多少中国人成为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根据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描述,中国学者考证为30万以上。中国认为,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奸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仅因强暴致死的可能超过近万宗。中国认为日本否认历史事实只会导致日本在国际社会越加孤立。 日本政府一开始面对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时称:“我们认为不能否认当时存在杀害非战斗人员及掠夺财物等行为。但具体数字尚有较多争论,政府很难做出断定。”后来,日本民众以及日本国会议员组成的“思考日本前途和历史教育的议员之会”最新提出的人数是两万。日本认为日军进入南京城后城内人口仅20万人;日本认为有不少的书面记录都显示,日军进入南京后南京并未成为空城,没有屠杀的迹象;另外日本提出,有国民党军便衣兵假冒日军犯罪被国际安全委员会发现的事情;他们也提出“部分照片造假,有些照片的加害者并非日方。因为秉持观点与政治立场不同,不同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有不同的解读与看法,就其中死亡人数这一争议,就有二十多万人、四万、数千、数百乃至于完全否定者等各种说法。

读后感写作方法指导 内容:把你看过的书本、电影、电视、课文,看后,你对所看内容的感受、想法写下来;把所受的启发、所受的教育写下来。 一、题目: 1、把你所看书本、课文的名字当成题目。通常是,读《······》有感。如:读《她是我的朋友》有感。 2、直接把你对所看书的内容的感受当成题目。如:伟大的友谊读《她是我的朋友》后的感受) 二、开始:(第一段)简单介绍你所看的书或课文是什么名字,看后的总体感受。 如:我了《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课文后,感慨万千。 三、过程(第二段,可以是多段) 内容:边写文章内容,边写这一段内容的感受。边叙述内容边抒发感情。 1、首先对文章内容做个概括叙述。 2、接着可以写对文章的总体内容的感受;或哪句话的内容的感受;或写对文章写法的感受;或几句话、一句话的感受。注意:1、文章不以内容为主,而以作者的感受为主。2、文章不要求我们面面俱到,你只需要取最能打动你的一点,加以展开,甚至可以抓住作品的一句话、一个细节,写出自己的想法。 3、感受就是看后你的想法。 四、结果:(最后一段) 读完书或课文后,你对自己今后的学业、生活的感触、信心;对现在社会的一些呼吁、思考。

最讨厌日本人

不容忘却的史实  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在中国,南京大屠杀往往是民族主义的重要关注点。而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存在着广泛不同的情绪及观点,尤其是日本部份极右份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反日本外交工具,也有人认为否认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修正主义、否认主义的表现。由于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意见着广泛的分歧,因此视乎讲话者的观点,南京大屠杀可能被称为“南京大虐杀”、“南京虐杀”、及“南京事件”等。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是中日外交及人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南京大屠杀一般英译为Nanjing Massacre(南京屠杀)或Rape of Nanjing(南京的洗劫、南京的强奸)等字眼,但总体上人民对其的认知往往远不如对纳粹的种族灭绝过程的认知。  亲历和目睹“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尚健在的已经不可多得了,能作见证的人亦即将与时俱逝。但是,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惨案还悬而未决,让我们活着的,尤其是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的一代,有责任把“南京大屠杀”这件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最突出的惨绝人寰的日军罪行,彻底澄清,以对祖先,以儆子孙,更为“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34万同胞伸冤。

南京大屠杀近代史论文选题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从上海那边开辟第二战场,直接就杀向民国首都南京了。南京没守住,之后就是南京大屠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严峻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937年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国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虽然锡澄线上的江阴保卫战对阻击日军海军逆江而上进犯内地有重要意义,但南部无锡的快速陷落使锡澄国防线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使北路日军主力一路顺利到达南京。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中国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南京保卫战。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此时,国民政府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同日,日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中国海军主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在中日江阴海战中被全数击沉,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唯一一道拱卫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1937年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8月至11月,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本上海派遣军已经进行了近三个月惨烈而胶着的战争。战事在日本第10军从杭州湾登陆之后急转直下,侧后被袭的中国守军全线撤退。在日军的迅猛追击下,中国军队的撤退极为混乱。中国统帅部此时深感事态严重,在17日和18日三次开会讨论南京防御的问题。会议上多数将领认为部队亟需休整,而南京在军事上无法防御,建议仅仅作象征性的抵抗,只有唐生智以南京是国家首都、孙中山陵寝所在,以及国际观瞻和掩护部队后撤等理由,主张固守南京。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期望保卫首都的作战对纳粹德国的外交调停有利,并且以为能够等到苏联的军事介入。出于内政和外交上的考虑,蒋介石最终采纳了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南京1至2个月,于11月26日任命唐(阶级上将)为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负责南京保卫战。副司令长则为罗卓英及刘兴。 根据坚守南京的决策,中国统帅部在12月初日军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调集了约13个师又15个团共10万余人(一说约15万人)的部队保卫南京。这些部队中有很多单位刚刚经历了在上海的苦战和之后的大溃退,人员严重缺编且士气相当低落,而新补充的数万士兵大多没有完成训练。唐生智多次公开表示誓与南京城共存亡,对蒋介石则承诺没有命令决不撤退。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死战的态度。他下令各部队把控制的船只交给司令部,又将下关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还命令第36师封锁从南京城退往下关码头的唯一通道挹江门,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给后来的悲剧性撤退埋下了隐患。1937年11月20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政府机关、学校纷纷迁往内地,很多市民也逃离了南京。在6月有5万城乡居民的南京市,到了12月初的常住人口据估计还有8万至8万人,这还不包括军人和从前方逃亡到南京的难民。 22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留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侨民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设立一个给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区。29日,南京市市长宣布承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为安全区提供粮食、资金和警察。唐生智还承诺将部队撤出安全区。1937年12月5日,国际委员会收到日本政府模棱两可的回复,随即开始了安全区的工作。日军进攻南京日本原本打算在上海附近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从而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屈服。然而,日本上海派遣军在淞沪战场苦战三个月,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日本决策层在是否直接进攻南京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因为顾虑苏联在北方的军事威胁,日军参谋本部次长多田骏等人主张“不扩大”战事。因此,11月7日东京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临时编组为华中方面军的时候,将方面军的作战区域限制在苏州、嘉兴一线(即“制令线”)以东。而日军战地指挥官却强烈要求进攻南京:15日,柳川平助的第10军无视参谋本部的命令,决定趁中国军队溃退“独断敢行”地“全力向南京追击”;22日,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鼓动参谋本部放弃“不扩大”方针,称“为了使事变迅速解决,乘现在敌人的劣势,必须攻占南京”。11月下旬,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全面越过“制令线”,分别沿着太湖的南、北两侧开始向常州、湖州进攻。鉴于前线进展迅速的既成事实,24日东京大本营废除了“制令线”,并在12月1日下达了攻占南京的正式命令。进攻南京的作战开始后不久,疯狂前进的作战部队就把辎重部队远远抛在身后,由于日军原本没有深入内陆作战的后勤准备,部队立即面临着粮食供给中断的严重问题,日本军司令部于是下达了实际是要部队抢劫的“就地征收”命令。日军在抢劫中通常伴随着奸淫妇女的暴行,为了掩盖自己抢劫和强奸的罪恶,日军除了杀死受害人,还经常放火烧毁整个村庄。南京城的沦陷1937年12月8日,日军全面占领了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开始向外廓阵地进攻。11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12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但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阵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负责防守中华门的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带部分部队向下关逃跑,虽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返回,但已经造成城内混乱。下午,唐生智仓促召集师以上将领布置撤退。按照撤退部署,除第36师掩护司令部和直属部队从下关渡江以外,其他部队都要从正面突围,但唐生智担心属于中央军嫡系在突围中损失太大,又口头命令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和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这个前后矛盾的命令使中国军队的撤退更加混乱。会议结束后,只有属于粤系的第66军和第83军在军长叶肇和邓龙光带领下向正面突围,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成功突破日军包围,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战死。其他部队长官大多数没有向下完整地传达撤退部署,就各自抛下部队前往江边乘事先控制的船只逃离。这些部队听说长官退往下关,以为江边已经做好了撤退准备,于是放弃阵地涌向下关一带。负责封 锁挹江门的第36师没有接到允许部队撤退的命令,和从城内退往下关的部队发生冲突,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12日晚,唐生智与司令部成员乘坐事先保留的小火轮从下关煤炭港逃到江北,此后第74军一部约5000人以及第36师也从煤炭港乘船过江,第88师一部和第156师在下关乘自己控制的木船过江。逃到下关的中国守军已经失去建制,成为混乱的散兵,其中有些人自己扎筏过江,很多人淹死、或是被赶到的日军射杀在江中。大部分未能过江或者突围的中国士兵流散在南京街头,不少人放弃武器,换上便装躲入南京安全区。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无差别级轰炸无差别轰炸,即战略轰炸,不分军事目标还是民用目标,通通轰炸。1937年11月,日本陆军航空本部通过了《航空部队使用法》,其中第103条规定:“站略攻击的实施,属于破坏要地内包括政治、经济、产业等中枢机关,并且重要的是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明文规定可以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1937年9月19日,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下令对南京等实行“无差别级”轰炸。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更广义的南京大屠杀的起始日期。这一天,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下令所属第2联合航空队(1937年9月10日刚刚从大连转场到新落成的上海公大机场)对南京市区进行“无差别级”轰炸。上午8时15分,警报声大作,江阴要塞瞭望台报告:大批敌机正自下游向江阴飞来!海军各舰炮手均各就各位。几分钟后,只见一个由33架敌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在3000米高度向西南飞去。这天正是著名的“9·19空战”日,敌机被我空军第四大队击落4架,击伤1架。中国空军后来的传奇人物刘粹刚自此一战成名。 9时20分左右,警报声又起,海军见1小时前西飞的敌机群正杂乱无章错落地返航,料定必是被我空军击败,便以排炮“欢送”。敌机惊魂未定,无心恋战,未发一枪,未掷一弹,均高速向东逃窜。下午2时30分,又传来警报声,见敌机28架,又在南京被中国空军击溃。这次,该机群未敢沿江飞行,绕开中国高射炮火有效射程返航。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于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队向南京方向溃退。此时,日军因损失甚巨,本无进攻南京之意,但因日军中下级军官不愿就此罢休,终是下达占领南京命令。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于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中国军队向南京方向溃退。此时,日军因损失甚巨,本无进攻南京之意,但因日军中下级军官不愿就此罢休,终是下达占领南京命令。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题目

···························国殇····························

国防教育写南京大屠杀的题目应该是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勿忘国耻

读后感写作方法指导 内容:把你看过的书本、电影、电视、课文,看后,你对所看内容的感受、想法写下来;把所受的启发、所受的教育写下来。 一、题目: 1、把你所看书本、课文的名字当成题目。通常是,读《······》有感。如:读《她是我的朋友》有感。 2、直接把你对所看书的内容的感受当成题目。如:伟大的友谊读《她是我的朋友》后的感受) 二、开始:(第一段)简单介绍你所看的书或课文是什么名字,看后的总体感受。 如:我了《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课文后,感慨万千。 三、过程(第二段,可以是多段) 内容:边写文章内容,边写这一段内容的感受。边叙述内容边抒发感情。 1、首先对文章内容做个概括叙述。 2、接着可以写对文章的总体内容的感受;或哪句话的内容的感受;或写对文章写法的感受;或几句话、一句话的感受。注意:1、文章不以内容为主,而以作者的感受为主。2、文章不要求我们面面俱到,你只需要取最能打动你的一点,加以展开,甚至可以抓住作品的一句话、一个细节,写出自己的想法。 3、感受就是看后你的想法。 四、结果:(最后一段) 读完书或课文后,你对自己今后的学业、生活的感触、信心;对现在社会的一些呼吁、思考。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意义

教育我们永远不忘国耻,努力学习,落后就要打,小日本不是好东西。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

随便抄抄,形式与政策又不会有人看。字写好就行。

<<中国纪念故事>>

南京大屠杀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1] 。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2]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 南京大屠杀期间,《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均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大量的揭露。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3]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4] 2015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出席并讲话。[5]

  • 索引序列
  •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背景
  •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
  • 南京大屠杀近代史论文选题背景
  •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题目
  • 南京大屠杀相关论文选题意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