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主管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主管

发布时间: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主管

名誉所长 戴逸 所长 黄兴涛 副所长 杨念群夏明方孙喆 工会主席 董建中 所行政办公室 王奇民(主任) 黄玉琴(秘书)王绪芬(图书资料管理员)李静(基地行政秘书) 学术委员会 黄兴涛(主任)、陈桦、黄爱平、刘凤云、 杨念群、夏明方、张永江 第一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教研室主任:刘文鹏 第二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 教研室主任:朱浒 第三教研室(专门史) 教研室主任:孙喆 第四教研室(中外关系史) 教研室主任:曹雯 第五教研室(历史地理学) 教研室主任:华林甫 第六教研室(历史文献学) 第六教研室:阚红柳 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文海 主任:黄兴涛副主任:黄爱平 《清史研究》编辑部 主编:祁美琴 副主编:张永江曹新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说到六部,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度”

因为《清史》的编纂面临着庞大的资料整理和翻译任务。《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2015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清史《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从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编纂清史,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庞大而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不仅要完成主体工程,即写出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学著作,还包括整理出版相关的档案、文献和译著等基础工程,因此整个编纂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需要“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因此,国家投入经费约6亿元人民币,将携手台湾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工作,是《清史》编纂的一个特点。在讨论确定《清史》的体例体裁过程中,编纂委员会先后邀请了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故宫等七八个台湾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中国内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直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文化报社中国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歌舞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中国演出管理中心、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文化部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中心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文化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梅兰芳纪念馆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管单位、文化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拓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中国文化行政的最高机构。是国务院的职能部门,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全国文化艺术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负责文化、艺术事业的组成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早的政府部门之一。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将文化部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介绍: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文化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部海外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中心、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中国旅游报社、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国旅游研究院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百度百科 中国文化旅游部—直属单位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管

名誉所长 戴逸 所长 黄兴涛 副所长 杨念群夏明方孙喆 工会主席 董建中 所行政办公室 王奇民(主任) 黄玉琴(秘书)王绪芬(图书资料管理员)李静(基地行政秘书) 学术委员会 黄兴涛(主任)、陈桦、黄爱平、刘凤云、 杨念群、夏明方、张永江 第一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教研室主任:刘文鹏 第二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 教研室主任:朱浒 第三教研室(专门史) 教研室主任:孙喆 第四教研室(中外关系史) 教研室主任:曹雯 第五教研室(历史地理学) 教研室主任:华林甫 第六教研室(历史文献学) 第六教研室:阚红柳 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文海 主任:黄兴涛副主任:黄爱平 《清史研究》编辑部 主编:祁美琴 副主编:张永江曹新

现拥有六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六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1989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 。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国家历史学一级学科点所在单位 。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经过严格评选,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中,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人员管理上推行择优上岗的竞争机制,由基地负责人与研究人员签定聘任合同,定期评估,逐步建立起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 。

因为还有一部分需要去考证,毕竟有不同的说法,如果不认真考证的话,记录下来的都并非是真实的,肯定会有影响的

因为现在编纂清史不用文言文,用的是白话文,导致了《清史》的文字量很多,巨大的文字量给编纂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再加上史书编纂要修改多次,所以没有修完。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

名誉所长 戴逸 所长 黄兴涛 副所长 杨念群夏明方孙喆 工会主席 董建中 所行政办公室 王奇民(主任) 黄玉琴(秘书)王绪芬(图书资料管理员)李静(基地行政秘书) 学术委员会 黄兴涛(主任)、陈桦、黄爱平、刘凤云、 杨念群、夏明方、张永江 第一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教研室主任:刘文鹏 第二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 教研室主任:朱浒 第三教研室(专门史) 教研室主任:孙喆 第四教研室(中外关系史) 教研室主任:曹雯 第五教研室(历史地理学) 教研室主任:华林甫 第六教研室(历史文献学) 第六教研室:阚红柳 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文海 主任:黄兴涛副主任:黄爱平 《清史研究》编辑部 主编:祁美琴 副主编:张永江曹新

主任办公会议 秘书组秘书组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设的综合性管理部门,是编委会主任及主任办公会议的办事机构。秘书组的职责是承担编委会主任及主任办公会议布置的工作事项,做好编委会主任、副主任的助理工作,发挥作为编委会领导班子的助手以及信息枢纽作用。 项目中心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中心成立于2003年5月29日,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直接领导下的常设工作机构,其工作定位和目标是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网络化等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和方式,贯彻落实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决议和指令,全面协调和组织管理清史编纂工程的所有立项项目,圆满完成清史纂修工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项目立项、经费管理、检查评估、成果鉴定等。项目中心现任负责人为徐兆仁、刘为。 通纪组通纪组是清史编纂委员会下属的二级项目组,于2004年正式启动工作,其职责是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直接领导下,负责清史纂修工程通纪部分项目的设计、立项,全程跟踪检查所管项目的撰写进度和质量。通纪组所属三级项目共11项(通纪9项、考异2项),已于2005年完成立项,结项时间是2010年。 典志组典志组是清史编纂委员会下属工作小组,成立于2003年9月,其职责是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清史纂修工程典志部分项目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现任组长为郭成康教授。典志组的主要任务是全程跟踪检查所管项目的撰写进度和质量。典志组自成立以来已完成以下工作:制定2004年度典志组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度流程;编制2004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制定《清史典志编纂细则》和《清史典志编纂细则说明》;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史馆志书部分进行调研并撰写《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国史馆档〉“志书”档案的调研报告》;对《清史·典志》篇目调整提出报告;草拟典志三级、四级项目的《课题招标指南》;撰写《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项目招标实施细则》;第一批委托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立项准备工作;第二批招标项目的初步调研工作;等等。 传记组传记组是清史编纂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体工程工作小组,2003年9月成立,其职责主要是在清史编纂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清史撰修工程人物传记部分的设计、项目组织与实施。传记组将采用项目负责制,实施并开展其撰修工作。清史人物传记部分拟分22卷,共设立31个科研项目。 史表组史表组是清史编纂委员会下属的负责《清史·史表》各卷编纂管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原任组长为吴建雍,现任组长为程歗教授。史表组的基本职责是:在清史主编和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学术组织管理,制定史表项目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落实史表项目各项规划和计划,组织学术调研活动,研究设置史表编纂体例、体裁,组织各项目的论证、招标和立项;指导各项目开展工作,监督、检查各项目的学术质量和进展情况,组织项目的结项。对所立项目进行日常管理,充当编委会与项目组的桥梁,为各项目的编纂工作提供相关服务,配合其他清史纂修部门,做好有关工作。 图录组根据清史编纂工程的总体部署,经主任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图录组于200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我国古代图书有左图右史的传统,但历代正史并不以图入史。将图录纳入清史,是本次修史的一大创新。清史图录资源非常丰富,把清代各种纪实性绘画、照片以及历史遗存的影像载入清史,既能补充文献阐说的不足,又能使历史记载鲜活生动,将为清史提供可靠的形象见证。图录组工作由朱诚如教授负责主持,主要在清史图录的资料征集、体例编定、人员组织、图片鉴定、制作、编辑以及成果审核等方面开展工作。 档案组 编译组 文献组文献组隶属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是在编纂委员会领导下具体负责清代文献整理工作的常设执行机构。文献组以服务主体工程为基本准则,开展有关清代文献整理项目的组织、审核、监督、检查等工作,确保文献整理工作的学术质量、思想内容和编校质量。文献组的具体职责为:调查和掌握清代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现状;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指导下,组织和协调国内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清代文献的整理工作;组织专家对申报的文献整理项目进行评审、立项工作;对已立项的文献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与监督;组织专家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予以检查和验收。文献组负责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桦博士。 出版组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出版组,成立于2003年4月,系编委会领导下处理出版事务的常设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落实编委会出版规划和年度出书计划的实施与运作,出版图书,包括联系出版社、制定出版标准,以及按编委会确定的出版体例和质量要求,对成品样书进行检查书稿编校印制质量检查。出版组现有成员六名:孟超、王俊义、高淑芬、吕鹏军、王立新、张秀艳。孟超为出版组现任负责人。 网络数据中心 图书资料中心 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清史办公室)综合处财务处业务处服务处人事处

馆长:赵尔巽总纂:郭曾炘、沈曾植、宝熙、樊增祥、柯劭忞、吴廷燮、缪荃孙纂修兼总纂:李家驹、劳乃宣、于式枚、金兆蕃、吴士鉴、李瑞清、耆龄、陶葆廉、于式棱、王乃征、谢远涵、朱钟琪、温肃、杨钟羲、袁励准、万本端、邓邦述、秦树声、王大均、章钰、王式通、顾瑗协修:宋书升、唐晏、宗舜年、李葆恂、安维峻、张仲炘、俞陛云、姚永朴、罗敦曧、吴广霈、袁金铠、吴怀清、张书云、张采田、张启后、韩朴存、陈敬第、陈毅、袁嘉谷、蓝钰、李岳瑞后来添聘者马其昶、姚永朴 、姚永概、唐恩溥、刘师培、黄翼曾、夏曾佑、王树楠、夏孙桐、吴昌绶、瑞洵、戴锡章、朱师辙、邵瑞彭、檀玑、刘树屏、何震彝、陈曾则、陈田受聘未到或到馆未久者简朝亮、袁克文、朱孔彰、王崇烈、陈能怡、方履中、商衍瀛、秦望澜、史恩浩(培)、唐邦治、陈曾矩、吕钰、余嘉锡、王以慜校勘兼协修:王庆平、齐忠甲、吴璆、叶尔恺、田应璜、李景濂、傅增淯、何葆麟 (骆)、成昌、徐鸿宝、赵世骏、杨晋、金兆丰、胡嗣芬、朱希祖、李哲明、朱方饴提调:陈汉第、李经畲、金还、周肇祥、邵章收掌:谢绪璠、黄葆奇、尹良、王文著、尚希程、容濬、曹文燮、文炳、孟昭墉收掌校对科长:董峻清、周仰公、秦化田、金善、刘景福、赵佰屏、史锡华、曾恕传、诸以仁、惠澄、胡庆松、刘济、伍元芝、锡荫、张玉藻、金梁以上受聘者131人,实际到馆工作者前后共117人,其中撰稿者68人,收掌、提调等30余人。○2名誉总纂、纂修顾问一百多人,不在此列。○3前后三期实际撰稿者第一期:1914—1916年体例初定,开馆经费充足,故撰稿人最多,共66人到馆,其中总纂8人,纂修15人,协修43人。第二期:1917—1926年,因受时局影响,经费支绌,薪水叠减,停薪自去者众多,撰稿人仅剩24人,新增聘协修2人,共有撰稿者26人,其中总纂8人,纂修7人,协修11人。第三期:1926—1928年,此时馆中仅剩14人坚守撰稿,其中总纂4人,纂修3人,协修7人。 参加清史稿编纂的人员,按当时标准,这些人“当有学术文章,能通史例为上选,而以有文采兼能潜心撰述者为次”。但这仅是对撰稿者的起码要求,从所聘撰稿者的实际情况看,还显示出下列几个特点:遗臣居多撰稿者中,以清朝正途出身的官宦居多,也有少数旗人因祖辈、父辈居功位显荫及子孙为官者。柯劭忞 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历官翰林院侍讲、日讲起居注官等。王树楠 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历官户部主事、知县、兰州道、新疆布政使,宣统庚戌(1910)罢任还京,民国时遂不复出。吴廷燮 光绪甲午(1894)顺天乡试举人,历官知府、巡警部郎中,民国时任国务院统计局局长。夏孙桐光绪壬辰(1892)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与修《国史会典》,文渊阁校理。历官知府、护宁绍台道。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里。缪荃孙 光绪丙子(1876)恩科进士,改庶吉士,次年散馆一等,授职编修。庚子之变后,张之洞在湖南推行新政,缪积极赞襄,并赴日本考察学务,回国后创办江南图书馆。秦树声 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历官云南府知府、调护迤东(西)道,特旨以道员补用,擢迤南道、迁云南按察使,庚戌(1910)改提法使,辛亥改授广东提学使,革命军起,叹时事不可为,避居沪上,自是不谈世事。吴士鉴 壬辰(1892)科进士,授职编修,充会典馆汉文总校,并武英殿总纂,提督江西学政,署理湖南提学使。武昌起义后奏请开缺允准,至沪侍奉父母起居。奭良(1851-1930)贵州按察使承龄之孙,光绪年间,因旗人故,荫奉天县令后擢东迤道,山西河东道,湖北荆宜道、江苏徐州道等职。瑞洵大学士琦善之孙,乌鲁木齐都统恭镗之子,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荐至内阁学士,出任科布多参赞大臣,不久被人以“赴任骚扰台站”劾官,自具疏抗辩,愈拂上意,遂废置不复用。撰稿者在清朝为官的经历和背景,首先使他们对前朝存一种特殊的感情,歌颂清朝、宣扬忠君是他们的共同目标,“修故国之史,即以恩故国”。其次,他们熟悉清朝典制,了解政体运行过程,又多为文职官员,有的还直接任国史馆编史修志之职。当事者修当朝史,成了修中国古史的特例,提高了修史的速度和史实的可靠性。为官的背景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世事多变,兵荒马乱的条件下,协调关系,想尽办法,使《清史稿》得以成书。文人为主主要撰稿者中大多功名出身,博学多闻,国学底蕴较深,有的是当世公认的专家学者,他们为《清史稿》纂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柯劭忞元史专家,集30余年心力,征外籍、考大典、博采佚存旧闻,撰成《新元史》257卷。1920年徐世昌出资为之刊刻,并以大总统身份颁令,以《新元史》增入廿四史,而为廿五史。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因此特赠柯劭忞名誉文学博士。有自刻诗集《蓼园集》,著有《文选补注》等书。王树楠 年青时随读莲池书院,深得曾国藩、李鸿章赏识。殚心著述,至老不少辍,尤以小学特精,常以《尔雅》、《广雅》、《夏小政》诸书订证经文,在晚清学界独树一帜。其著书共53种,685卷,内容涉及训诂、算数、地舆等方面。王式通 法学家,清末任刑部主事,参稽律例,充修订法律馆纂修,更定新律。后擢刑部员外郎,提调法律学堂。学部成立之初,往日本考察学务,奏请调查法典,总办法律馆。民国时任司法次长代理部务,因反对袁称帝,遂谢病去官。预修《四库书目》,合撰辑《清儒学案》《清诗钞》等,自著《志盦诗文集》。朱孔彰 曾国藩督师皖南,延揽人才,诣安庆上书,被曾国藩所器重。后欲入曾国藩幕,委襄校江南官书局。著有《说文粹》,辑有《十三经汉注》等。朱希祖经史学家,晚清藏书家。学治史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章炳麟,创制汉语注音字母。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史学系系主任、教授。倡导语体文,主张治史当兼治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诸学。主要著述有《明季史籍题跋》、《汲冢书考》等11种,58卷。刘师培 主持《警钟日报》,创办《天义报》、《衡报》,曾在四川国学院讲学,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著述凡群经小学、学述及文辞、群书校释、诗文集、读书记等60余种。劳乃萱 宣统元年任宪政编查馆参议官,兼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后擢大学堂总监督,署学部副大臣。其著作多散佚,现存《遗安录》、《古筹算考释》等14种,43卷。吴士鉴 古文字学家,翰林院编修,会典馆汉文总校,武英殿总纂,曾往日本考察学务。对钟鼎文字颇有研究,撰《商周彝器释例》,有著述11种152卷。吴廷燮 清末任民政部右参议,兼宪政编查馆编辑,法制局参议。民国时任国务院统计局局长。对近代掌故研究较多,著述有《明春秋草》、《万历百官表》等9种100余卷。罗敦曧民国时任总统府秘书,曾为袁克定老师。后热衷于戏曲创作,曾为程砚秋编《红拂传》、《孔雀东南飞》等戏。姚永朴 经史学家,专治经于注疏,旁及子史、小学、音韵自成一家,历主广东起凤书院、山东大学、安徽高等学堂、北京大学法政学校、东南大学、安徽大学讲席。所著书有《尚书谊略》、《蜕私轩易说》等18种约数百余卷。袁嘉谷翰林院编修,先后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国史馆协修。通音韵之学,尤重《广韵》。著有《滇绎》、《卧雪堂诗集》等7种49卷。缪荃孙 翰林院一等编修,晚清藏书大家,目录学家。是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的主创人之一。历主南菁、钟山、泺源、经心等书院讲席,毕生研究文史,考录金石,校订旧籍,撰《书目答问》,编纂《顺天府志》等共25种,约315卷。金兆丰 文史学家、书法家,翰林院庶吉士,留学日本。充大学堂教务提调,先后兼充国史馆协修,编书处协修,实录馆纂修,武英殿校对各职。著有《校补三国疆域志》、《尔雅郭注补》等。○16马其昶 学部主事,经学家,师从桐城古文派吴挚甫。《易》、《书》、《诗》、《礼》,皆有成书,共17种300余卷。《清史稿》的主要撰稿者以文人为主,他们熟读经史,远崇孔孟,近效万(斯同),大多膺任史(文)职,君死臣辱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虽然《清史稿》的纂修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但陈腐的观念使史稿的思想性和学术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关系密切《清史稿》主要撰稿者中的文人和官宦,由赵尔巽主宰而成,文人主要以桐城古文派为主,也有一些旗籍文人。实际撰稿中桐城派多主文,主写汉传、列传;旗籍文人多主义,主写满传、本纪。昔日虽然满汉官宦间政治上的防范根深蒂固,学术上的门户之见又由来已久,但两派的学术旨趣在编纂清史时渐趋一致。总之,两派的成员关系较为密切,诸如同出一门,父子相随,兄弟相从,乡邻同呼,师生相望,功名同科,同学相应,可谓人才济济。桐城古文派在清代文坛占有主要位置,“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清史稿主要撰稿者中大多出此门下。柯劭忞皈依桐城古文派门下,娶桐城大家吴挚甫之女为妻。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皆为桐城人,三人同乡同里又同为吴挚甫高足,二姚为胞兄弟,桐城大家姚鼐后裔,姚永概又为马其昶妻弟。夏孙桐之母姚太夫人为姚鼐之裔,自小受教于其下。夏孙桐与缪荃孙为同乡,其三妹嫁与缪荃孙。朱孔彰为朱师辙之父,朱家世习桐城古文,朱方饴为朱师辙堂兄,夏孙桐“三女纬磷,适朱方殆”,故朱师辙称夏氏为“夏闰丈”。秦树声为固始桐城派传人,朱师辙为其门下弟子,且为其婿。八旗籍文人中,奭良为赵尔巽表侄,瑞洵与(骆)成昌为表兄弟。吴廷燮、金梁为赵尔巽幕府中人。王树楠、柯劭忞、秦树声、瑞洵为光绪十二年同榜进士。夏孙桐、吴士鉴为光绪十八年同榜进士。秦树声、柯劭忞二人入仕后,诗词唱和,直至秦终,张尔田曾师秦树声。总之,清史馆人中的组成结构和人员的情况虽“远不如修明史人才”,但主要撰稿者中,特别是第三期编纂人员中,清朝遗臣居多,前朝文人为主,且相互间关系密切,显示其独有的特点,为《清史稿》在其军阀混战,经费枯竭的条件下成书创造了条件,“在馆之员,等于半尽义务,皆为赞成清史必成之人”。《 清史稿》有关外本和关内本的区别。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设立的

名誉所长 戴逸 所长 黄兴涛 副所长 杨念群夏明方孙喆 工会主席 董建中 所行政办公室 王奇民(主任) 黄玉琴(秘书)王绪芬(图书资料管理员)李静(基地行政秘书) 学术委员会 黄兴涛(主任)、陈桦、黄爱平、刘凤云、 杨念群、夏明方、张永江 第一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教研室主任:刘文鹏 第二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 教研室主任:朱浒 第三教研室(专门史) 教研室主任:孙喆 第四教研室(中外关系史) 教研室主任:曹雯 第五教研室(历史地理学) 教研室主任:华林甫 第六教研室(历史文献学) 第六教研室:阚红柳 重点研究基地 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文海 主任:黄兴涛副主任:黄爱平 《清史研究》编辑部 主编:祁美琴 副主编:张永江曹新

赵尔

现拥有六个博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六个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1989年,中国古代史专业被国家教委定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 。199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国家历史学一级学科点所在单位 。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经过严格评选,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中,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人员管理上推行择优上岗的竞争机制,由基地负责人与研究人员签定聘任合同,定期评估,逐步建立起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 。

周易研究编辑部是谁主管

看看主办单位是哪啊,在知网上查一下。

校园编辑部主要是负责是校刊编辑这块的。就是报到学校最新动态,和一些好的文章,供学生、老师、领导看,就是办校报。

1960年生,山东莱阳人。1980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4年毕业后留校在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任助教,周易研究室成立,师从刘大钧先生专攻《周易》。1988年,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成立,《周易研究》创刊,担任《周易研究》编辑部主任。1991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周易研究中心更名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立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担任基地副主任。200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易学研究,擅长象数易,旁及周易经传、易学史、易学哲学、新出土易学文献、易学与管理学等领域,出版著作10余部,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 索引序列
  •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主管
  •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管
  •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
  • 清史研究编辑部是谁设立的
  • 周易研究编辑部是谁主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