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

发布时间: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

江苏科技大学代码是1028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江苏科技大学(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坐落在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B类建设高校 ,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牵头单位。 学校源自1933年创办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1952年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3年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合并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61年上海工厂设计学校并入。1970年迁至镇江,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并更名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1999年学校从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2004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院系设置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有15个专业学院,以及国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深蓝学院、独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等;开办本科专业71个。                                    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2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1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人员240余人,副高职称人员740余人,博士940余人。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70余人;拥有省高校“青蓝工程”团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14个。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3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材料加工工程,轮机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教学建设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省级卓越计划联盟试点专业,获批省级卓越计划(软件类)试点高校。                                    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应用化学、金属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合作交流2020年12月2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在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共同支持江苏科技大学建设具有船舶特色的一流大学,并签署《关于共建江苏科技大学的协议》。                                    科研机构截至2018年5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发改委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农业部、4个省教育厅和1个中国农科院重点实验室,1个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国家培育点;3个江苏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厅、3个农业部、3个中国农科院、1个江苏省农林厅、1个江苏省经信委和1个江苏省经贸委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合作共建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拥有1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4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学校蚕业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蚕业研究机构,是世界蚕桑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中心、蚕桑科技研究中心和蚕桑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科技成果截至2018年5月,学校获得国家级项目291项、省部级项目385项,科技经费67亿元。合作参与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项;授权发明专利1372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3888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94项,其中一等奖14项。图书馆藏截至2018年12月,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外纸质文献总量1606592册,订购中外文期刊1192种,1384份;报纸45种,77份。建有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各类中、外文文检索数据库82个(以供应商分割的最小销售单元为计量单位),提供1万册电子图书(包括与图书类似的出版物)和32071种电子期刊的阅览支持服务。图书馆采用图书集成管理系统软件,Windows平台下支持机读目录格式,三校区馆网络互联,文献统采统编并可通借通还,电子资源实现共享。图书馆还参与中国高校文献保障体系(CALIS)、江苏省高校文献保障体系(JALIS)和区域性的共建共享。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和蚕业服务,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管、农、文、理、经、教、法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自1933年诞生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经历了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等时期,1970年迁至镇江,先后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镇江船舶学院、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期间,1999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 并入,2000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与学校合并,目前,学校正在为建设特色鲜明、在船舶工业及相关行业内知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   学校现设有14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0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领域和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特色建设专业;拥有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1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省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9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先后获多项省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现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南校区为独立学院-南徐学院)和张家港校区,占地2500余亩。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070余名,有教授138名,副教授378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研究生2400余人(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通本科生22000余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我校设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300余名国防生在读。学校现有纸质图书165万多册,电子图书53万多种。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相互紧密结合的科研工作格局,先后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课题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研究课题。近三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47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0项;获得科研经费8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交流论文7000余篇。  学校不断拓宽办学途径,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海军政治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和合作办学。与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成立了有100多家单位参加的合作发展委员会。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常石造船株式会社、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美特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20多项,年奖助学总金额近1600万元。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在近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江科大人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展望未来,江苏科技大学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船魂”精神,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水平提升,力争早日建成一所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  邮编:212003TEL:0511-84401015 Email:

江苏科技大学有4个校区,分别是东、南、西、新校区。校区地址分别为,东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南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南徐大道中段,西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四摆渡,新校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长香路。江苏科技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的普通高等学校。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镇江东、南、西3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以及上海办事处,占地2482亩。占地2350余亩的镇江市丹徒新区十里长山新校区正在全面建设之中。学校学术期刊主要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外船舶科技》、《中国蚕业》、《蚕业科学》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浙江工业大学的代码是到你可以登录浙江工业大学的光幕站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网址

舰船科学技术期刊,如果要买到的话,可以联系一下期刊的出版社或者是发行方,然后了解一下订购规范,支付费用以后就会邮寄到你的地址了。如果满意请及时采纳哦,谢谢。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水利学报 中国水利学会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100044) 2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部信息研究所 北京德胜门外六铺炕(100011) 3 水力发电 国家电力公司 北京德胜门外六铺炕(100011) 4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郑州市金水路11号(450003) 5 人民长江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武汉市解放大道1155号(430010) 6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水利部农村水利用水电及农村电器公司 武汉市势力电力大学(430072) 7 河海大学学报 河海大学 南京西康路1号(210098) 8 水文 水利部水文局 北京白广路2条2号(100053) 9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珞珈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430072) 10 泥沙研究 中国水利学会 北京市车公庄西路10号(100044) 1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武汉市武昌小洪山(430071) 12 岩土工程学报 中国水利学会 南京虎踞关34号(210024) 13 水力发电学报 中国水力发电与工程学会 北京市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00084) 14 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科学院 武汉市赵家条九万方(430010) 15 水科学进展 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 南京市西康路1号水文水资源研究所(210024) 16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南京虎踞关34号(210024) 17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中国船舶工程研究中心等 上海市高雄路185号(200011)

《水利水电技术》,水利部主管杂志,全国中文核心刊物,介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为主的水利水电行业权威杂志,读者对象:水利勘测设计院,水电工程局,水利局,水电开发公司总工和管理层,全国水利大专院校。月发行量3万册。广告联系电话:010-63205978 于尧尧地址:北京海淀区玉渊潭南路3号(100038)(原先在六部炕,现在随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搬到水科院C座了)

一、学科简介建筑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同时,建筑的良性发展还关乎到社会秩序、社会稳定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是建筑学领域内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建筑进行整体、全面、持续的深入研究。本学位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云南人居环境、城乡发展、传统聚落与建筑文化的特色与特点,以地方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整体概念与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为参照,走“地区化”的研究道路,致力于地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地方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地方性、本土性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风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以及旅游建筑及环境设计,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二、研究方向1、地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习地方性、本土性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风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以及各类建筑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理论研究。2、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地方性、民族性传统建筑理论研究,传统建筑与人居环境的更新与发展究。3、旅游建筑及环境设计:旅游风景区规划设计与理论,旅游建筑设计与理论。4、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城市(镇)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城市住区与城计规划理 一、学科简介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建筑学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古今中外建筑的历史与理论。本学科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精华,宏扬民族建筑文化,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以及丰富建筑学人才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和培养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该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15世纪西方对建筑历史的研究已有较大发展。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已开始在大学建筑学教育中开设建筑历史学科的课程;随后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开展了系统的古建筑的考查和研究。50年代,各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进一步工作,为确立我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研究体系,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开始进行该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至80年代初,又开展了博士学位的人才培养。建筑历史与理论除了与建筑学的其它支学科有直接联系外,同时还有历史学、考古学、哲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和科学技术史学等人文科学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三、研究方向1、中国建筑史:主要研究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古典园林艺术:传统民居、宗教祭祀建筑及传统环境知识的研究:中国城市史及古代村落,城市研究等。2、中国少数民族建筑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发展演变历史及建筑文化理论研究。3、地方城镇与建筑发展史:地方城镇的生长与发展研究:地方城镇的空间构成机理、环境、秩序意义研究:地方城镇的发生学与更新学研究。4、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思想及理论系统研究: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追塑其思想的历史,包括多元共生、承前启后的建筑实用观、功能观、技术艺术观、空间环境观等相关的理论研究。 一、学科简介岩土工程是一门解决工程建设中有关岩体、土体及工程环境等方面问题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岩土工程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岩土体的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演化规律,进而对岩土工程的安全提供技术保证。该研究方向涉及矿山、交通、水电、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岩土工程问题,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昆明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学科点主要从事边坡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及施工技术、爆破工程、地质灾害及防治技术、地基基础、灌浆机理及加固等方面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目前在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加固处置、地压控制、爆破工程、地下水及软岩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的具有较高学术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纵向和横向科研中,解决了大量的岩土工程理论与实际难题、已经形成了学科梯队相对稳定且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随着本学科队伍的不断建设、发展,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岩土工程学科必将迎来更加光辉和灿烂的明天。二、研究方向1,边坡工程2、工程爆破3、地基基础4、地下工程及施工技术5、地质灾害及防治技术6、灌浆机理及加固 一、学科简介本专业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以西南高烈度山岭重丘区重大工程为依托,致力于区域地质灾害与环境岩土工程、软土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理论及其加固技术、土工材料及其工程应用、地基基础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学科点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中青年为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结构层次合理、勇于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学术梯队,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部、省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工程实践,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若干重大技术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学科点科研经费充裕,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丰富的图书资料以及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三、研究方向1、区域地质灾害与环境岩土工程2、地基基础工程3、斜坡稳定理论及其加固技术4、山区高等级公路路基稳定5、岩土工程抗震 一、学科简介结构工程是研究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重要学科,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学科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结构发展的前沿课题,主要研究结构理论及其计算方法,研究和开发新型结构.充分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结构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基础工程、新型建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达到结构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目的,促进结构工程学科的不断发展。本学科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与国内外结构工程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注意结构发展的新动向,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中,形成了以中青年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5人,博士5人,承担和完成了多项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与重视,被吸收为中国空间结构协会会员单位。本科点科研经费充裕,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计算机室、丰富的图书资料以及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二、研究方向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结构工程技术的发展,结合我校结构工程学科的优势项目,本学科设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1、钢结构:主要研究钢结构稳定及设计理论与应用。2、空间结构:主要研究整体张拉结构、网架、网壳和索膜结构等大跨结构及预应力张拉技术。3、砼结构:主要研究砼结构非线性理论、建筑结构裂缝分析、新型结构构件及材料性能。4、组合结构:主要研究组合结构与构件和节点的工作机理及其设计方法。5、高层建筑结构:主要研究高层结构分析理论,新型结构形式及结构控制方法6、地基基础工程:主要研究地基基础理论及应用、高层建筑基础分析等。7、新型建材:主要研究新型建筑材料理论及应用等。8、施工技术与经济分析:主要研究新型施工技术方法与结构经济性分析等。 一、学科简介本专业是云南省七五和十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亟需发展的学科专业点,是省内唯一长期坚持地震工程及其减灾防灾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切合云南省省情和经济建设需要,对解决高烈度地震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生命线工程等重大实际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本学科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中青年为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结构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及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裕,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和重视。具有成功地培养高素质硕士研究生的经验。以抗震研究所为主体,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与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密切联系,教学实践基地完善。学科点现为国家抗震规范修订组成员。二、研究方向1、工程抗震——主要针对高地震烈度区大型工程的抗震研究,结构可靠性与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减震分析及加固方法的研究,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研究,建设场地评价,地基处理等。2、结构减震控制——主要针对结构控制与耗能减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3、城市防灾及公共安全——主要研究城市及基础设施减灾技术与对策,生命线系统工程抗震,城市抗震减灾规划,地震危险性分析,震害预测等;4、结构健康诊断——主要研究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评价及加固理论与技术。 一、学科简介本领域是云南省重点建设和亟需发展的领域,研究方向切合云南省省情和经济建设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生命线工程等重大实际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建筑学学科领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同时,建筑的良性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秩序、社会稳定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建筑进行整体、全面、持续的深入研究。本学位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和云南人居环境、城乡发展、传统聚落与建筑文化的特色与特点,以地方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为切点,以整体概念与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为参照,走“地区化”的研究道路,致力于地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地方民族建筑与人居环境、地方性、本土性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风景建筑设计及理论,以及旅游建筑及环境设计,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土木工程学科领域面向西部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土木程与力学主干学科为支撑,形成了中青年为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结构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及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裕师资力量雄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和重视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丰富的图书资料,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二、研究领域范围1、建筑学: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土地资源规划、风景旅游区规划、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规划及村落集镇规划设计等相关工程实践及其理论方法的研究。2、土木工程:包括结构工程、工程抗震减灾、工程力学、岩土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工程材料、水利工程、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一、学科简介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已成为土木、水利电力、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以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重要基础。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相互促进以及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昆明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博士点以非线性弹性力学及柔性结构分析、非线性振动和动力系统分支理论、流体一结构耦合振动、热弹性理论以及结构振动与工程抗震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与材料加工、机械制造、噪声控制、水利电力、建筑抗震、道桥与交通等工程领域相结合,体现工程力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近年来,本学科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三百多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研究方向根据国家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力学与工程结合范围内,从事科学和技术研究。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是:1、材料随机细观结构分析以及大变形结构分析:2、非线性振动理论一交叉与混沌:3、流体一结构耦合振动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4、热应力及其在材料加工工艺中的应用:5、结构振动与工程抗震等方面。 一、学科简介“道路与铁道工程”以西南高烈度山岭重丘区高等级公路及铁路工程为依托,致力于特殊路基、桥梁、隧道及交通系统工程研究,对于解决制约云南省经济腾飞瓶颈问题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该学科点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以中青年为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结构层次合理、勇于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的学术梯队,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部、省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工程实践,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若干重大技术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学科点科研经费充裕,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丰富的图书资料以及完善的教学实践基地。二、研究方向1、桥梁研究——重点对桥梁结构类型、施工工艺、减振、防震技术的研究。2、道路与特殊路基研究——重点解决高路堤填筑、路面基础加固、纤维挡土墙、河堤路基加固、路基边坡加固、软土地基处理。3、高路基边坡稳定及其加固技术。 ·4、长大隧道广义围岩稳定及施工地质灾害控制。5、地基基础工程——深基础、软土地基处理及其可靠度分析研究。6、道路系统工程——道路交通系统工程;道路改扩建系统分析:道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一、学科简介城市规划是建筑学领域内的专业学科基础,主要研究城市及其区域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规律。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城市规划进行整体、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合理、高效和宜人城市途径与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工业革命前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注重单一的物质空间规划,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从早期的形体规划设计,逐步发展成为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学科。该学科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技术科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密切相关。本学位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镇人居环境、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关注城市与自然与社会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共生关系,探讨其相关的设计理论及方法。三、研究方向1、西部城市社区研究与风景旅游区规划:学习掌握城市社区的文化意识、生态观念及政策环境,从多角度对西部城市社区及其风景旅游区进行相关的理论与设计研究。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小城镇规划研究:从时间与空间维度以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历史文化城镇和小城镇进行理论研究,并关注其相互关系联系与影响,从而探索历史文化城镇的更新发展对策,实际的保护与更新规划设计;探索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途经和规划设计理念。 一、学科简介市政工程专业硕士点主要从事给水取水工程、管渠工程、给水处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的研究和科学实验。应用水文学、供水水文地质学、流体力学、固体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生态学、计算机以及工程学的知识和理论,揭示各天然水源的真实演化规律,寻找各种不同水源的最佳取水方法;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用水象,研究其真实的用水变化规律和相应的管渠工程设计计算方法:探索给水、污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三、研究方向1、取水与管渠工程2、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一、学科简介本硕士点以弹塑性力学、结构动力学、岩土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为基础,密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探索水工结构分析、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学科在水工结构计算、水工结构抗震、水工结构可靠度分析、高边坡处理技术、工程水力学理论及其应用、混凝土力学特性及损伤、实验测试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形成了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主的学术梯队,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已用于工程实际,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研究方向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本学科紧密结合,从事科学技术以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是:a) 水工结构分析理论及其工程应用b) 大型水工程结构病变机理及健康诊断技术c) 测控与计算机技术应用d) 岩土力学及其工程应用 土木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继续深造、终身学习的基础,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业务范围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三、业务培养规格要求(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l 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和高尚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精神,能体现哲理、情趣、品位、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保持心理健康,努力做到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乐观、积极、向上。l 主要知识和能力要求 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的若干方面进行一定的修习;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普通化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的经济管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l 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工程管理是针对工程实践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包括: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的技术经济论证和实施中的管理;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等。随着现代工程出现了规模巨大、决策流程复杂、涉及技术种类众多、组织结构庞大、历时漫长、参与人员众多等趋势。工程管理在现代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得工程管理人员在现代工程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方向 1项目管理 2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 3发地产开发与管理 4城镇建设与发展管理 相关图片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系统

B,不写得很清楚吗?

专利文献是包含已经申请或被确认为发现、发明、实用新型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研究、设计、开发和试验成果的有关资料,以及保护发明人、专利所有人及工业品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注册证书持有人权利的有关资料的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文件(或其摘要)的总称。

登陆EI,侧面有分类情况,罗列所有不同级别的期刊名录。

中国船级社,焊工资格证书可以到国家劳动技能鉴定中心官网查询。网址链接为:。  焊工证  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电焊、气焊、弧焊、电焊气割、其他),也叫上岗证,发证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上岗必备证书,没证书不与工作,分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压力焊作业,钎焊作业,证书带磁卡,全国通用。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入口

PhysicsReviewLetters,这个期刊分的很细,每个volume涵盖某个特定方向,望采纳,谢谢!

着实的难找啊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怎样查询

不是。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报》),创刊于2002年,季刊,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主办,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Springer联合出版发行的英文学术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中国船舶与海洋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旨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内船舶科技的发展。期刊具体内容涉及船舶工程(基础理论研究、船舶结构物设计、船舶性能研究、船舶结构动力学分析、造船技术、船舶材料、现代船舶设计与制造、水下航行器等)、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港口航道、深海工程、海洋水文、海洋气象等)、海洋资源开发、船舶轮机工程、船舶动力与机械、船舶导航、防腐与除污、水声工程(水声材料研究、水下通信技术、水下声设备与仪器研究、水声探测技术等)、船舶经济学等。

船舶工程主办单位: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水运工程主办单位: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6-2017年度)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这2个期刊 都是 中文核心+科技核心的 双核心期刊!!档次是一样的!!但行业内期刊来看, 船舶工程(第4) 要比 水运工程(第8)要好些!!

  • 索引序列
  •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
  •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网址
  •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系统
  •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官网查询入口
  • 中外船舶科技期刊怎样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