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入口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入口

发布时间: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入口

肯定不是了

《洋娃娃的房子》是英国现代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众多新西兰儿童故事之一,它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深层主题涵义。女作家通过从词汇、语法和衔接等层面对小说语言特征的选择,巧妙地揭示了其旨在传达的阶级对立和冲突等象征性主题意义。对小说的文体学分析,将令读者体会到其精湛的现代小说叙事艺术。--《聊城大学学报》小说《玩具屋》中的主要道具是一座仿真的玩具房子。这是从城里来的客人送给当地富户博内尔家的孩子的礼物。它的体积很大,需要两个大人才能抬得动,里面客厅、餐厅、厨房、卧室一应俱全,地上铺着地毯,墙上贴着壁纸,屋内还摆放着桌子、椅子、衣帽架以及睡床,完全按照现实中独栋房屋的比例缩微而成。生活在小镇的孩子们从未见过这么豪华奢侈的玩具,难怪博内尔家的三姐妹伊莎贝尔、洛蒂和柯塞尔立刻成了全镇孩子羡慕和巴结的对象。大家都盼着能进入她们家的院子,亲眼瞧一瞧这幢稀罕得不得了的玩具屋。最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收到了邀请,只有两个孩子被排除在外,她们是科尔维家的一对姐妹——丽儿和埃尔丝。孩子们从选择玩伴开始,就已受到社会化的成人世界的影响。和谁一起玩,这不仅关乎友谊,同时也关乎身份。选择和某人做朋友,就等于选择把彼此联系在一起,对方由此成为自己的同盟和伙伴,是自己需要友好对待的对象。因此,大人往往会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理由干涉孩子在交友上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成人的价值观悄然渗透到儿童世界。于是,孩子在交友时开始考虑谁是自己人、谁是谢绝交往的异类,他们的选择已变得不再单纯。在小说中,科尔维姐妹是一对被全镇孩子打入另册的孩子。她们之所以受到同龄人的排斥,是因为在势利的社会里,贫困是一种原罪,即便在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里,也没有穷孩子的位置。科尔维姐妹是学校里其他孩子欺辱的对象,不是因为她们品行不端,而是因为她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她们的母亲是洗衣工,父亲是正在服刑的罪犯。她们家境贫寒,穿的是别人施舍的旧衣,吃的是简单的食物。越是泾渭分明的社会,越是强调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界限。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往往认为穷人是没有教养的、寒酸的、肮脏的,而富人则是优雅的、殷实的、洁净的。富人们竭尽所能保持这种界限,以防贫困的因子污染了富人的世界。这既有利于保障富裕阶层的利益,同时也能够满足他们虚荣的内心。富人们高高在上的特权需要底层人民的凄惨境况作陪衬,穷人越是可怜可鄙,富人就越是显得尊贵。在《玩具屋》里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富裕家庭的大人们不仅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科尔维家的孩子交往,甚至将她们不得不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因为全镇只有一所学校)也视为一种耻辱。在大人的耳提面命下,孩子们早早就学会了用势利的眼光打量身边的同学,将同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由于还没有学会掩饰,他们仗势欺人时,甚至会比成人表达得更加肆无忌惮、直截了当。比如午饭时间,一群家世较好的女孩子联合起来轮番对丽儿和埃尔丝进行人身攻击。她们当面嘲弄比自己弱小、贫困的同学,比赛看谁说的话最具有杀伤力,并以此来衡量谁最有胆量。她们兴奋的参与和高涨的情绪反衬出令人齿寒的冷漠。玩具屋是现实房屋的缩影,儿童世界则是成人世界的缩影,儿童世界里的势利与冷漠反映出成人世界的势利与冷漠。人们往往愿意将童年理解为远离世俗沾染的净土,认为那里居住着天真无邪的孩子,这些孩子用成人早已遗忘的语言进行交流,并保有成人早已遗忘的赤子之心。然而,曼斯菲尔德在《玩具屋》中却放弃了这种对童年的理想构筑,她让我们看到,儿童没有生活在与成年世界隔断的真空里,他们从小就在向身边的成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圆滑世故,但是因为他们还不够成熟,有时反而会表现出比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残酷。然而,《玩具屋》除了描绘出世界的残酷与冰冷之外,也暗藏了一抹温暖的亮光。小说结尾,博尔内家的三姐妹中相对温和的柯塞尔偷偷邀请了科尔维姐妹参观玩具屋。柯塞尔的姨妈为此责骂了她,并赶跑了科尔维姐妹。虽然姐妹两人为此深感羞辱,可是当她们回味看玩具屋的情景时,都不禁沉浸在被玩具屋的美所震撼的感动之中。妹妹埃尔丝告诉姐姐,她看到了玩具屋里的那盏灯。灯是玩具屋里的点睛设计:“它摆在餐桌的正中间,有乳白色的灯罩和琥珀灯座,像已经装满了油,随时可点燃。”一盏小小的灯看起来毫不起眼,但你若是仔细端详,却能发现如此惟妙惟肖的细节,难怪它是博内尔家柯塞尔的最爱。可惜的是,其他的孩子,包括柯塞尔的姐妹,都没有发现这盏灯的美,然而埃尔丝只是短短一瞥,就被它打动。由此可见,对美的感悟与社会身份的高低贵贱没有必然联系,它只关乎心灵的敏感度。被人们瞧不起的科尔维姐妹单纯、善良,对美有着天生的领悟力,妹妹紧紧地跟着姐姐,姐姐尽其所能地爱护妹妹,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她们是彼此的依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姐妹为整篇小说带来了救赎之光。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玩具屋》是一篇蕴含深意的作品。它只有短短三千字,每一个细节的选取均恰到好处,以玩具屋为道具,写出了儿童世界的复杂,也间接地折射出了成人世界的冷漠。整篇小说弥漫着令人绝望的无奈感,让人觉得即便儿童世界也不是净土,它无法为我们的心灵提供慰藉,但是小说却也隐约透露出一丝令人动容的温情,透过一对小姐妹相互依偎的身影,传达出人们对美和善的渴求。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入口在哪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1、《唐代诗人咏湖北》,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2、《李白史迹考索》,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3、《唐人生卒年录》,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4、《杜甫研究丛稿》,独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5、《李白求是录》,独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6、《四大奇书研究》,独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7、《孟浩然研究》,独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8、《唐代诗人婚姻研究》,独著,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9、《唐代诗人探赜》,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10、《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11、《唐宋词史论稿》,独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12、《先唐诗人考论》,独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13、《王维新考论》,独著,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14、《孟浩然大辞典》(主编),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15、《唐代文学探论》,独著,黄山书社2009年出版。16、《唐后乐府诗史》,独著,黄山书社2010年出版。17、《宋金元诗通论》,独著,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18、《杜甫研究新探》,独著,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19、《孟浩然研究论丛》(主编),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20、《商周逸诗辑考》,独著,黄山书社2012年出版。21、《王辉斌学记》,黄山书社2012年出版。22、《李白研究新探》,独著,黄山书社2013年出版。 1、《李白诗中之“龙山”考》/《天府新论》1986年1期。2、《李白蜀中行踪杂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1期。3、《李白与王昌龄交游考索》/《天府新论》1986年4期。4、《李杜初识时地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5、《莫愁本事说略》/《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2期。6、《<蜀道难>探索——兼论李白一入长安待居的时间与游踪》/《李白研究论丛》,巴蜀书社1987年3月出版。7、《李白东涉溟海未至剡中考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12期。8、《孟浩然入京新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5期。9、《陆文学交游考略》/《天府新论》1988年3期。10、《陈子昂死因新探》/《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2月出版。11、《陈子昂死因及雪狱探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12、《<江南逢李龟年>为李白作》/《李白研究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1990年12月出版。13、《<金瓶梅>研究四说》/《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6期。14、《学术中的误区与误区中的学术——重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3期。15、《<金瓶梅作者为李开先考>质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8期。16、《李白长流夜郎新考》/《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17、《袁氏兄弟与〈金瓶梅〉抄本新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1期。18、《陈子昂北征与〈西还〉诗作年新考》/《陈子昂研究论集》第二集,香港·中国与世界出版公司1993年3月出版。19、《〈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三)/《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20、《李白究竟在何地奉诏入京》/《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21、《〈西游记〉祖本新探》/《宁夏大学学报》1993年4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3期。22、《李白〈苦雨〉诗再考订——兼及三入长安说的证据问题》/《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合集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23、《李商隐卒年新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24、《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齐鲁学刊》1994年2期。25、《杜甫诗歌:中国古代学者诗的范本——以其近体诗为研究的对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26、《柳宗元妻室中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27、《别具匠心:唐诗的制题艺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5期,又载《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12期。28、《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1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29、《诗序合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唐代诗序体鸟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30、《李白在四川思想究综述》/《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31、《刘禹锡妻室考辨》/《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2期。32、《建国以来李白研究述要》/《齐鲁学刊》1995年3期。33、《再论〈西游记〉祖本为〈西游释厄传〉——对吴圣昔〈商榷〉一文的质疑/《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1期。34、《李白在安徽研究综述》/《中国李白研究》1995年、1996年集合刊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35、《治杜如治经——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天府新论》1996年6期。36、《建国以来杜甫生平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期。37、《二李一杜交游笺识——兼论李邕对杜甫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5期。38、《明末清初小说批评的特色与成就》/《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3期。39、《关于〈西游记〉祖本的再讨论——对吴圣昔〈评〉文辨驳》/《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1期。40、《杜甫之父杜闲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41、《杜甫出生地考实》/《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3期。42、《艺术转型:杜甫秦州诗的文学特质》/《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2期。43、《中国究竟有没有屈原》/《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44、《再谈李白〈九日龙山饮》/《李白与马鞍山》,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45、《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考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46、《明代托名小说批评叙论》/《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2期。47、《王维早期行事探究》/《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3期。48、《三谈李白〈九日龙山饮〉〉——与郁贤皓、李子龙二文商榷》/《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49、《孟浩然生平事迹考辨》/《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1期。50、《李白家世之谜破译》/《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1期。51、《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52、《王维开元行踪求是》/《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53、《李孟交游详考》/《千年诗魂,蜀道李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54、《词起源于中唐诗客论》/《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6期。55、《唐宋词分派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期。56、《王维“亦官亦隐”说质疑》/《王维研究》第四辑,辽海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57、《柳永生平订正》/《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5期。58、《王维转官吴越考略》/《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5期。59、《柳永词艺术成就新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5期。60、《苏轼豪放词在北宋的尴尬》/《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6期。61、《论王维的乐府诗》∕《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5期。62、《谢灵运与佛教的关系》(与人合作)∕《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6期。63、《晋宋人物白石词——南宋“骚雅词派”系列研究之二》∕《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2期。64、《元稹诗集整理中的若干问题》∕《古籍研究》2006年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65、《周邦彦“清真雅词”论》∕《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3期。66、《论英雄词人的“变调”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3期。67、《长安为花间词始地探论》∕《唐代文学研究》第1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68、《宋代女词人词作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5期。69、《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4期。70、《周邦彦与南宋词人》∕《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2期。71、《鲍照:刘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6期。72、《〈王维集校注〉若干问题举隅》∕《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期。73、《三曹雅好乐府的原因及其乐府情结述论》∕《乐府学》总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74、《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中国李白研究》2008年集,黄山书社2008年10月出版。75、《“稼轩体”与“稼轩风”辨识》∕《辛弃疾研究论丛》,山东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76、《论王维的佛教诗》∕《三峡大学学报》2008年3期。77、《金元诗人与唐诗的关系探论》∕《江淮论坛》2009年2期。78、《金元诗歌的变唐特色与成就》∕《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2期。79、《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与特色》∕《长江学术》2009年3期。80、《元代乐府与铁崖本色》∕《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4期。81、《论孟浩然与佛教及其佛教诗》∕《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4期。82、《李白赠内诗述论》∕《中国李白研究》2009年集,黄山书社2009年12月出版。83、《论张祜与唐代题咏诗——兼论张祜的佛教诗》∕《华夏文化论丛》总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84、《蔡邕蔡邕生平与创作年表》∕《古籍研究》2009年上下卷,总第55——56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85、《宋金元奉使诗探论》∕《江淮论坛》2010年2期。86、《唐后乐府诗的界定与分类》∕《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2期。87、《大唐题咏诗创作第一人:论张祜的题咏诗》∕《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5期。88、《〈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3期。89、《元初三大诗人群体的乐府诗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3期。90、《〈中州集〉的文学史意义》∕《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4期。91、《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向与特点》∕《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4期。92、《唐后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4期。93、《辽金时期的乐府诗述论》∕《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4期。94、《论明代的竹枝词创作》∕《天府新论》2010年5期。95、《也说王维开元天宝间的行迹——<王维开元天宝间行迹考>一文评析》∕《学术界》2010年12期。96、《宋人的乐府观与乐府诗创作》》∕《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12期。97、《唐代诗人生平中的几个问题——就陈子昂、王维、权德舆生平研究答诸生疑》∕《三峡论坛》2011年1期。98、《论宋代的“吴体”创作与特点》》(与人合作)∕《长江学术》2011年2期。99、《论元代乐府诗的入乐问题》∕《西华大学学报》2011年4期。100、《论宋金元的杂体诗创作》∕《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5期。101、《岂能如此“释疑”——略评<温庭筠代作事释疑>一文》∕《文化学刊》2011年5期。102、《明代的拟古乐府创作及其褒贬之争》∕《阅江学刊》2011年5期。103、《论唐代的佛境风物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期。104、《元初的“宋金遗老”及其诗歌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1期。105、《清代的海外竹枝词及其文化使命》∕《阅江学刊》2012年1期。106、《宋代诗人周紫芝及其诗歌综合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1期。107、《再谈杜甫的婚姻问题——简评<杜甫妻室问题辨正式>一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3期。108、《还是多读一点书的好——略评<学术考辨与文史涵养不可或缺>一文》∕《学术界》2012年5期。109、《论元代的诗派及其宗唐复古倾向》∕《江淮论坛》2012年4期。110、《论乐府与歌行的关系》∕《长江大学学报》2012年8期。111、《汪象旭与“西湖文人集团”——<西游记>祖本为大略堂本再探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6期1112、《历代孟王优劣论简述》》∕《唐代文学研究》总第10辑(2004年)。113、《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唐代文学研究》总第13辑(2010年)。114、《“前乐府”及其在先秦的创作》∕《西华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5、《唐代诗人的乐府观》∕《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6、《明清时期“水浒传序”述论》∕《聊城大学学报》2013年3期。117、《论“前乐府”的批评》∕《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8、《蔡邕与<琴操〉及其题解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3期。119、《论何良俊的戏曲学理论》∕《阅江学刊》2013年3期。120、《论曹氏父子乐府观之形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4期。121、《唐代新乐府诗派的批评理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4期。122、《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古乐府观》∕《宁夏大学学报》2013年5期。123、《陶渊明未曾交游谢灵运原因探考》∕《栗里论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124、《夏商周“乐府”考论》∕《学术论坛》2013年8期。125、《金代诗人的乐府观与乐府批评》∕《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6期。126、《刘次庄<乐府集〉及其题解批评》∕《西华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7、《胡震亨的“唐代乐府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8、《郭茂倩<乐府诗集〉的乐府批评》(与人合作)∕《聊城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9、《王世贞<艺苑卮言>的乐府诗论》∕《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1期。130、《周紫芝新乐府观述论》∕《阅江学刊》2014年2期。131、《左克明及其<古乐府>的题解批评》∕《学术论坛》2014年3期。132、《徐献忠与<乐府原>考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3期。 1、《还诗人的历史真实于当代——王辉斌的李白研究述评》(马若冰)/《绵阳师专学报》1996年年1期。2、《略谈王辉斌的杜甫研究》(魏天民)/《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年4期。3、《从“知人”到“论世”的全过程探索——王辉斌教授的唐诗研究述评》(沈小川)/《贵阳金筑大学学报》1997年年2期。4、《评<杜甫研究丛稿>》(龙建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5、《评<李白求是录>》(张春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6、《一部极富学术个性的专著——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房日晰)/《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1期。7、《多元求是、创见迭出——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赵海菱)/《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3期。8、《王辉斌与孟浩然研究》(魏延晖、赵英华)/《襄樊日报》2002年12月24日4版。9、《笃实谨严、博雅精详——评王辉斌教授<四大奇书研究>》(徐兴菊)/《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3期。10、《李白研究的又一新著——王辉斌教授<李白求是录>评介》(阮堂明)/《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年3期。11、《唐诗个案研究中的力作——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文师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期。12、《孟浩然研究的拓新与集成——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李云琦)/《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附录一,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13、《孟浩然研究的丰硕成果——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周相录)/《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附录一,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14、《<李白求是录>提要》(张明非等)/《唐代文学研究著述集成》第五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15、《<杜甫研究丛稿>提要》(张明非等)/《唐代文学研究著述集成》第五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16、《视角独特、新见迭出——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崔际银)/《唐都学刊》2004年6期。17、《洞幽烛微、创见迭出——评王辉斌<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萧兰英)/《荷泽学院学报》2005年4期。18、《唐代文学研究的四部曲——评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孙微)/《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6期 。19、《<唐代诗人探赜>》(李德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0、《耕耘在唐宋文学领域的新收获——评王辉斌先生<唐宋词史论稿>》(徐燕婷)/《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1期。21、《评王辉斌先生<唐代诗人探赜>》(李园)/《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期。22、《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平议》(沈文凡、周菲菲)/《云梦学刊》2007年3期。23、《评〈唐代诗人探赜〉》(陈才智)/《中国文学年鉴》2006年版,中国文学年鉴出版社2007年出版。24、《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欧明俊)/《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4期。25、《新出词籍介绍·唐宋词史论稿》(彭国忠)/《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6、《王辉斌先生<先唐诗人考论评议>》(孟修祥)/《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12期。27、《探幽发微、补苴罅漏的<先唐诗人考论>》(杨栩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期。28、《评<王维新考论>》(黄震云)/《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29、《<孟浩然大辞典>学术研讨会综述》(高新伟)/《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10期。30、《评王辉斌先生<先唐诗人考论>——兼及作者三十年的治学之路》(吴中胜、史元梁)/《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4期。31、《评<唐宋词史论稿>》(欧明俊)/《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年辑,武汉出版社2009年出版。32、《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探论>评议》(孟修祥)/《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0期。33、《求新求是,精益求精—评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陈冠明、黄晓静)/《运城学院学报》2009年6期。34、《开拓疆域 填补空白—评王辉斌教授〈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高新伟)/《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4期。35、《乐府诗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苗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又载《三峡论坛》2011年5期。36、《王辉斌<宋金元诗通论>述评》(萧晓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又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期。37、《<孟浩然研究论丛>序》(傅璇琮)/《孟浩然研究论丛》,黄山书社2011年8月出版。38、《<王辉斌学记>序》(傅璇琮)/《阅江学刊》2012年3期。39、《关于唐后乐府诗的发展、范畴及规律性特点——读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所想到的》苗菁)/《乐府学》第7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出版。40、《评<杜甫研究新探>》(吴振华)/《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2年辑,又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41、《王辉斌<宋金元诗通论>评议》(汪超)∕《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10——2011年辑,又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42、《商周逸诗辑考的开拓意义及其学术价值——王辉斌教授<商周逸诗辑考>述评》(沈文凡、林琳)∕《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44、《<商周逸诗辑考>的学术启示》(傅璇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5日,又载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网”,并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中国社会科学战线网”转载。45、《唐后乐府诗史的原创研究——读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所想到的》(傅璇琮)∕《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12月29日,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学网”。46、《汉宋之学结合的结晶——评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马连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47、47、《王辉斌教授<李白研究新探>出版》(姬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入口查询

(按发表时间顺序)Shi L A novel fructan possessing DB value from roots of Arctium lappa L Open Glycoscience, 2009, 2: 25-魏广金,石磊,张鹏英,陈靠山 拟康氏木霉胞外多糖对黄瓜内源水杨酸的诱导作用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2):94-Lei SHI, Kaoshan CHEN, Qun DONG, Jinian FANG, Kan DING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an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root of Cudrania F C China, 2008, 3(2): 209-Lei Shi, You-li Fu, Kao-shan C A novel water-soluble α-(1→4)-glucan from the root of Cudrania Fitoterapia, 2007, 78: 298-石磊,陈靠山,董群,方积年,丁侃 柘树根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28(6):1088-石磊,傅佑丽,陈靠山 柘树根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组成分析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42(5):74-董国霞,陈靠山,石磊,刘世明,徐誉泰 柘树根多糖CPS-1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分析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3):1831-石磊,傅佑丽 La(Ⅲ)对质粒pUC18复制拷贝数的影响 稀土,2006,27(4):91-石磊,陈靠山 植物多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3):100-石磊,傅佑丽 生物入侵的危害、原因及防治措施 泰山学院学报,2005,27(3):84-石磊,傅佑丽 植物春化作用研究进展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2):39-石磊 生命中的螺旋 世界环境,2005,2:24-郭敏,石磊,陈靠山 拟康氏木酶胞外多糖对番茄灰霉病的诱抗作用及对几种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2):99-董国霞,陈靠山,石磊,宋锦平,李莹辉,徐誉泰 柘树根多糖的体外免疫增强作用 现代免疫学,2005,25(3):247,石磊,傅佑丽 山东省鸟类资源评价及保护建议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87-卢芹,徐来祥,石磊 MNNG诱发大鼠胃癌前期肝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同工酶变化的冰冻切片观察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4):86-石磊,赵崇奖 砍不尽的挨刀树 植物杂志,2003,1:石磊 巧用毒树制衣裙 植物杂志,2003,2:石磊 山东省南四湖水生维管植物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3:69-赵云峰,石磊,蔡敏,赵云庆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学中的应用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2):87-石磊 镧(Ⅲ)对工程菌产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2):81-石磊 Folin试剂制备中的一个改进 生物学杂志,2000,17(3):黄徳盈,吴士筠,何冬兰,罗智富,石磊 氯化钇对质粒pBR322转化的影响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1):47-石磊,黄德盈,吴士筠 一种快速廉价的蛋白质测定方法 分析测试学报,1999,18(3):61-63会议论文Shi L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a fructan from Arctium lappa L(abstract) 全国糖生物学学术会议,苏州,2008年6月石磊,陈靠山 柘树根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摘要) 全国糖生物学学术会议,大连,2006年8月教育类论文石磊 不要孤立地看批评与赏识 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27日)石磊 跨国公司竞相进驻班加罗尔 文汇报(2005年4月11日)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

《聊城大学学报》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聊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刊物。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脚踏实地的思想道路,注重反映社科理论研讨的最新成果。《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依托聊大理、工科各学院,反映自然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培养科技队伍,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地理、通信、工程、农学及体育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1990 年本刊获山东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三等奖, 2000 年本刊被山东省科委、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定为“山东良好期刊”。

你真有兴致 你什么题目 我关注你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号

肯定不是了

你真有兴致 你什么题目 我关注你

隶书是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分水岭。 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学术界称之为“隶变”。隶变是汉字结构体制的根本变化,由象形为主转为会意为主,在汉字发展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 索引序列
  •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入口
  •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入口在哪
  •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入口查询
  •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
  • 聊城大学学报官网订阅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