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科研机构 截止2015年,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15个,机械工业联合会所属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北京市哲社基地3个,国际合作中心1个。 科研机构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数字社区工程研究中心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城市与重大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机械工业联合会所属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印刷装备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重型机床数字化设计与测试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18个)先进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病毒肿瘤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北京激光技术实验室可信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北京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性研究实验室首都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站  北京市焊接设备研究与开发中心固体微结构与性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北京市生态环境材料及其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交通运行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环境友好新材料技术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先进制造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污水生物处理与过程控制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碳基纳米材料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脑信息智慧服务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字化医疗3D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合作中心  中德激光技术中心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学术团体(10个) ★中国水泥协会新型干法水泥分会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显象应用分会 ★中国力学会力学史和方法论分会 ★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 ★中国老教授学会理工专业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老教授协会 北京工业大学承担了一大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据教育部统计口径,学校2010年到校科技经费62071万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平均增长率约15%。(1)2014年获奖情况。获各类科技奖励45项,其中,环能学院参与完成“配外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二; 环能学院参与完成“新型香精制备与香气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工业大学为第三完成单位;激光院参与完成“界面性质与光 电器件特性关系调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工业大学为第四完成单位。省部级奖22项,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 技术)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视同省部级奖励的国家登记社会力量奖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会奖、行业奖等20项。(2)2014年度学术论文。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1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及高校排名,北京工业大学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论文 695篇,排名63位;工程索引EI(核心版)收录论文864篇,排名47位;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S收录论文244篇,排名43位;科学引文索 引光盘版(SCI-CDE)2003至2012年2562篇论文被引用20250次,排名66位;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92篇,排名 51位。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1178篇,排名49位;论文被引用4532次,排名81位。(3)2014年度知识产权。至2014年底,北京工业大学在高校有效发明专利量排名20,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15。全年以北京工业大学为申请人共申请专 利1593项,其中发明专利1480项,实用新型108项,外观设计5项。获得专利授权549项,其中发明专利425项,实用新型119项,外观设计5 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67项。申请国外专利7项,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10项,授权国外专利3项。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100多项,共申请国家专利2480项,获得专利授权1462项。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共100余万册,引进各种数据库资源40多种(含数据库60多个),包括Web of knowledge、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EI Village、ISI Proceedings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SPIE 、OCLC Firstsearch、Elsevier、Springer-Link、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大型的网络版数据库,引进中外文期刊一千六百多种,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馆际网络。 学术刊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74年;其主要刊登光学工程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与建筑、交通工程、环境与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数学与物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是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于2001年,曾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北京市优秀社科期刊和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为月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是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TRANSPORT数据库、德国《数学评论》和美国《最新数学出版物》等收录刊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学报在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类目中,复合影响因子624,学科排序80/403;综合影响因子278,学科排序158/403;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学科文献类目中,学科复合影响因子708,学科排序53/117。

科技核心都还好,文章满足杂志社要求的话,一般都能通过,相对来说,电子设计工程更快点。

新世纪社科论坛院士论坛经济与管理金融与证券社会与法律文学与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京市社科期刊质量评定一级期刊(01)北京市第六届优秀社科期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委主办单位:北京工业大学ISSN:1671-0398CN:11-4558/G地址:北京朝阳区平乐园100号邮政编码:100022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接受。《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是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已被国外多家著名数据库收录。彩色印刷,每月10日出版。本刊欢迎作者踊跃投稿。

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按照惯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图书馆评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一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大核心目录2020年版被降级的刊物以及新晋期刊。一、北大核心目录(2020版)被降级刊物1、现代情报2、电气传动3、现代电子技术4、美术大观5、肉类研究6、煤矿机械7、新型建筑材料8、混凝土与水泥制品9、材料保护10、艺术工作(作者提供)水力发电(作者提供)11、食品工业12、教学与管理13、印染助剂二、北大核心目录(2020版)被升级刊物目录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西北人口3、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5、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中学生物教学7、语言战略研究8、北京舞蹈学院学报9、中国无机分析化学10、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2、广西科学13、中国医院14、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5、疾病监测16、磁共振成像17、生物安全学报18、广东海洋大学学报19、洁净煤技术20、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1、社会保障研究22、化学工业与工程23、现代防御技术24、现代纺织技术25、无线电工程26、医学与哲学27、工具技术28、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江苏农业科学30、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31、资源开发与市场32、森林工程33、中外葡萄与葡萄酒34、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35、地质力学学报36、工程爆破37、中国抗生素杂志38、重庆高教研究39、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41、天涯42、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3、农业经济与管理44、海洋测绘45、海洋地质前沿46、中学地理教学参考47、煤炭技术48、铸造技术49、上海城市规划38、重庆高教研究39、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41、天涯42、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3、农业经济与管理44、海洋测绘45、海洋地质前沿46、中学地理教学参考47、煤炭技术48、铸造技术49、上海城市规划

科技核心都还好,文章满足杂志社要求的话,一般都能通过,相对来说,电子设计工程更快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按照惯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图书馆评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一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大核心目录2020年版被降级的刊物以及新晋期刊。一、北大核心目录(2020版)被降级刊物1、现代情报2、电气传动3、现代电子技术4、美术大观5、肉类研究6、煤矿机械7、新型建筑材料8、混凝土与水泥制品9、材料保护10、艺术工作(作者提供)水力发电(作者提供)11、食品工业12、教学与管理13、印染助剂二、北大核心目录(2020版)被升级刊物目录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西北人口3、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5、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中学生物教学7、语言战略研究8、北京舞蹈学院学报9、中国无机分析化学10、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2、广西科学13、中国医院14、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5、疾病监测16、磁共振成像17、生物安全学报18、广东海洋大学学报19、洁净煤技术20、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1、社会保障研究22、化学工业与工程23、现代防御技术24、现代纺织技术25、无线电工程26、医学与哲学27、工具技术28、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江苏农业科学30、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31、资源开发与市场32、森林工程33、中外葡萄与葡萄酒34、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35、地质力学学报36、工程爆破37、中国抗生素杂志38、重庆高教研究39、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41、天涯42、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3、农业经济与管理44、海洋测绘45、海洋地质前沿46、中学地理教学参考47、煤炭技术48、铸造技术49、上海城市规划38、重庆高教研究39、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41、天涯42、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3、农业经济与管理44、海洋测绘45、海洋地质前沿46、中学地理教学参考47、煤炭技术48、铸造技术49、上海城市规划

科研机构 截止2015年,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15个,机械工业联合会所属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北京市哲社基地3个,国际合作中心1个。 科研机构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数字社区工程研究中心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城市与重大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机械工业联合会所属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印刷装备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重型机床数字化设计与测试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18个)先进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病毒肿瘤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北京激光技术实验室可信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北京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性研究实验室首都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站  北京市焊接设备研究与开发中心固体微结构与性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北京市生态环境材料及其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交通运行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环境友好新材料技术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先进制造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污水生物处理与过程控制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碳基纳米材料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脑信息智慧服务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字化医疗3D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合作中心  中德激光技术中心学术团体 学术团体学术团体(10个) ★中国水泥协会新型干法水泥分会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专业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显象应用分会 ★中国力学会力学史和方法论分会 ★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 ★中国老教授学会理工专业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老教授协会 北京工业大学承担了一大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据教育部统计口径,学校2010年到校科技经费62071万元,是“十五”末的2倍,年平均增长率约15%。(1)2014年获奖情况。获各类科技奖励45项,其中,环能学院参与完成“配外聚合物构筑与结构性能调控”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个人排名第二; 环能学院参与完成“新型香精制备与香气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工业大学为第三完成单位;激光院参与完成“界面性质与光 电器件特性关系调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工业大学为第四完成单位。省部级奖22项,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 技术)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视同省部级奖励的国家登记社会力量奖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会奖、行业奖等20项。(2)2014年度学术论文。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1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及高校排名,北京工业大学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论文 695篇,排名63位;工程索引EI(核心版)收录论文864篇,排名47位;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S收录论文244篇,排名43位;科学引文索 引光盘版(SCI-CDE)2003至2012年2562篇论文被引用20250次,排名66位;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92篇,排名 51位。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1178篇,排名49位;论文被引用4532次,排名81位。(3)2014年度知识产权。至2014年底,北京工业大学在高校有效发明专利量排名20,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15。全年以北京工业大学为申请人共申请专 利1593项,其中发明专利1480项,实用新型108项,外观设计5项。获得专利授权549项,其中发明专利425项,实用新型119项,外观设计5 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67项。申请国外专利7项,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10项,授权国外专利3项。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奖励100多项,共申请国家专利2480项,获得专利授权1462项。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共100余万册,引进各种数据库资源40多种(含数据库60多个),包括Web of knowledge、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EI Village、ISI Proceedings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SPIE 、OCLC Firstsearch、Elsevier、Springer-Link、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大型的网络版数据库,引进中外文期刊一千六百多种,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馆际网络。 学术刊物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74年;其主要刊登光学工程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土木工程与建筑、交通工程、环境与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数学与物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是中文核心期刊,被国外多家数据库收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创刊于2001年,曾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刊,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北京市优秀社科期刊和全国理工农医院校优秀社科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为月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是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TRANSPORT数据库、德国《数学评论》和美国《最新数学出版物》等收录刊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3),学报在综合性科学技术学科类目中,复合影响因子624,学科排序80/403;综合影响因子278,学科排序158/403;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学科文献类目中,学科复合影响因子708,学科排序53/117。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独家授权复合影响因子:657 综合影响因子:349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合影响因子:584 综合影响因子:279

string pattern=@"\-([^'""]+)";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新的综合:文化视野》,《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8年第7期全文转载。《宗教与人心》,《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9期全文转载。《文学史与人史》,《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6期,《文摘报》 1989年1月8日 摘要介绍。《人性恶的证明》,《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9年第8期全文转载。《人生之谜》,《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7期全文转载;并被收入“海马文学丛书”《五异人传》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惨烈人生》,《文艺评论》199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4期全文转载。《吴越的逍遥》,《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6期全文转载。《苍凉之诗》,《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5期全文转载。《贾平凹:走向神秘》,《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全文转载。《叩问宗教》,《文艺评论》199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全文转载。《“新儒林外史”与“新京味小说”》,《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2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这一代人的牺牲意识》,《文艺评论》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7期全文转载。《重新发现历史》,《文艺评论》199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第12期全文转载。《世纪末的流浪与求索》,《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第4期全文转载。《“汉味小说”风格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全文转载。《当代神秘潮》,《文艺评论》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全文转载。《从呐喊到冷嘲》,《文艺评论》199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1期全文转载。《新生代的崛起》,《文艺评论》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5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1995年第4期摘要介绍。《“57族”的命运》,《文艺评论》1995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5期全文转载。《当代文论与人文精神》,《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7期全文转载;并为邹明山主编的《文化转型与文艺》一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收入。《面对民众》,《文艺评论》1995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10期全文转载。《“知青族”的旗帜》,《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文革”记忆》,《文艺评论》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写我们的当代史》,《新东方》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北方文化的复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7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6年第10期全文转载。《世纪末的文化漩流》,《文艺评论》199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6年第12期全文转载;并被愚士选编《以笔为旗》一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收入。《五四情结》,《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五四情结”与当代思想》,《文艺评论》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九十年代的思想裂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女权之思》,《文艺评论》1999年第3期。《新中国文学民族性的回顾与思考》(与王庆生先生合作),《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被全文收入《1999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全球化时代的文学选择》,《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0年第9期全文转载。并获中国文联2000年度优秀文艺论文一等奖、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德国文化的奇观》,《青年思想家》2000年第1期。《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建立“二十世纪学”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二十世纪:亚洲的再崛起》,《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论八十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思潮的演变》,《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4期摘要介绍。《探索女性文学新思路》,《文艺评论》2001年第4期。《当代文坛还缺什么?湖北作家还缺什么?》,《文艺新观察》2001年第1期。《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佛家精神》,《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20世纪俄国作家与宗教》,《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欧美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长江学术》第1辑,“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被收入《2002年文学评论选》(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当代“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精神》,《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新时期文学中的“后现代”思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重新认识毛泽东》,《粤海风》2003年第2期。《〈红楼梦〉与当代文学》,《文艺评论》2003年第2期。《新时期“新潮小说”的流变与现代派思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王蒙与外国文学》,《长江学术》第4辑。《唐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超越虚无主义的尝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读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随想》,《〈张居正〉评论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新生代”与传统文化》,《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20世纪城市文学的风景》,《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新生代女作家:回归传统的尝试》,《文艺报》 2004年3月11日 。 《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曾获湖北文艺最高奖——屈原文艺创作奖(1998年)。《世纪末文化思潮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曾获武汉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别了,20世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66-77页“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吗”《光明日报》2014年4月14日国是版“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65-89页“中国城乡消费鸿沟变化趋势2001-201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9页“A 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oday’s China”in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Chinese Middle Classes: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78-94“‘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李培林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97214“农村子女上大学难在哪儿?”《光明日报》2013年7月11日国是聚焦版“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探因”,《北京日报》2013年5月27日理论周刊版“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学海》2013年第3期第62-71页“中国中产阶级的特征:混杂的成分、多重的认同”,李成主编《“中产”中国:超越经济转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2月,第124-145页“80后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82-87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变化——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的追踪调查”,陆学艺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Sociopolitical attitud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Minglu Chen and David S G Goodman (ed) Middle Class China: Identity and Behaviour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13 12-“80后大学生就业调查”,《改革内参》 43/2012 2012年11月16日出版,“庞大的人口数量与巨大的消费能量: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变化与消费潜力”,《博鳌观察》2012年10月,第132-134页“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45-53页。“80后及80后知识精英调查报告”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李春玲、朱迪)“With great population comes great spending power: changes in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otential among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 Boao Review 1 O 2012 N2, pp116-118“Migrant workers and social mobility”in Chinese Societ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Routledge 2012 217-241“The Free-Market State or the Welfare State?” in At the Crossroads of Post-Communist Modernisation: Russian and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Christer Pursiaine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fluences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ducation (1940-2001)”,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V45 N1 2012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Class in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Models Before and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edited by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and Li Peilin,European and Chinese Sociologies: A New Dialogue, Boston: Brill 2012“Institutional and Non-Institutional Paths: Migrants and Non-Migrants’ Different Process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ttainment in China”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 (coauthor with Eric FONG) 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青少年研究综述:新时代的新主题”,《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年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中国中产阶级的多重面貌”,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305-324页“中国教育不平等及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444-462页“农民工与社会流动”,《中国社会》(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吴小英主编《家庭与性别评论》V3(2011)第149-172页“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210-218页“新时代的新主题:2007-2010年青年研究综述”,《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第87-93页。(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数据误差的调整效果的评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54-63页。“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社会》2011年第2期第125-152页。“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75-87页。“中产阶层的现状、隐忧及社会责任”,《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中)第14-17页。“中国‘中产’稳定崛起:金融危机后北京和上海的中产阶级现状”,《社会观察》2011年第2期第26-28页。“‘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李春玲、吕鹏)“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Sociology & Economy(Bulgarian), 2011 N1 P52-“职业、行业和单位的性别隔离”,《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孟宪范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三期第82-113页“意识形态变迁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国研究》,NO7-8,第58-83页。“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中间阶层”,《人民日报》2010年4月22日第10版。“CharacterizingChina’s Middle Class: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and Multiple Ideentities”, Cheng Li, edited,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P135-“Socio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China: To Different Trends: 1940-2001”, Paul Attewell and Katherine S Newman, edited, Growing Gap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round the 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39-161“阶级与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改革开放 繁荣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社会政法学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王伟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217-222页。“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牛凤瑞、潘家华、刘治彦主编《中国城市发展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李春玲、王伯庆),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我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2日“中国中产阶级的沉浮:自变量与因变量”,《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合著)。“移民与社会流动”,《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学园》2008年第1期“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94-117页。“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新世纪华人社会面貌——社会指标的分析》,黄绍伦、尹宝珊、梁世荣主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华夏时报》,2008年1月7日至13日。“不平等の扩大が中国を蚀む”, 园田茂人主编, 《中国社会はどこへ行ㄑガ》,日本岩波书店2008Mobilite sociale et classes socials en Chine: etude comparative des modeles de mobilite intragenerationnelle avant et après les reformes economiques, La nouvelle sociologie chinoise, Sous la direction de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et Guo Yuhua, Li Peilin, Liu Shiding,Paris:CNRS Editions,2008Migrations Villes-Campagnes et Mobilite Sociale,La Societe 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 Sous La direction Jean-Louis Rocca, Paris: Sciences Po Les Presses,2008“中国的社会流动与社会阶层”,《中国研究》2007年春秋季合卷“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7年第34期。“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15日。“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7年第2期。“城乡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5-11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新华文献》2007年第22期第11-15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88-94页。“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制度与非制度路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过程之比较”,《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转型与发展 第1辑)》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8(4), 6- 2006“流动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之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10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学》(第四卷),2005年9月“各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比较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9月。“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趋势”,《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北京日报》2005年7月25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12日“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74-102页“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移动——改革·开放前后の移动モデルの比较”,《东アジアの阶层比较》,园田茂人编著,东京:日本中央大学出版部 2005年3月“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08至112页“中国内地的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的社会阶级变迁》(刘兆佳、尹宝珊、李明堃、黄绍伦编),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4年“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极分化还是多层分化”,《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来源与流向”,《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中产阶层:一个倍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阶层·ぅイフスタイル”,《中国总览》(2004年版),株式会社ぎょラせい2004年“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n 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 Social Sciences inChina, VXXIV N4 Winter 2003“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社会学研究与调查》,2003年第四集“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阶层と经济格差”,《中国研究月报》,V57 N2(N660), 2003年2月号“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 《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新视野》,2002年第3期“中国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Gender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hina”, Women of China, March 2002“The class structure ofChina’s Urban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XXIII N1 Spring 2002“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过渡时期的城镇社会阶级结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职业结构和城镇青年的社会流动”,《青年研究》1997年第10期“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城镇社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性别意识对女性职业成就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青年的道德和法律价值观:北京、广州、香港三地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80后”的教育经历与机会不平等——兼评<无声的革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第66-77页“农村大学生就业更难吗”《光明日报》2014年4月14日国是版“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65-89页“中国城乡消费鸿沟变化趋势2001-201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1-9页“A 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oday’s China”in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Chinese Middle Classes:Taiwan, Hong Kong, Macao and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78-94“‘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李培林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97214“农村子女上大学难在哪儿?”《光明日报》2013年7月11日国是聚焦版“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探因”,《北京日报》2013年5月27日理论周刊版“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学海》2013年第3期第62-71页“中国中产阶级的特征:混杂的成分、多重的认同”,李成主编《“中产”中国:超越经济转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级》,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2月,第124-145页“80后现象的产生及其演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82-87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变化——基于12所高校毕业生的追踪调查”,陆学艺等主编:《社会蓝皮书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Sociopolitical attitud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Minglu Chen and David S G Goodman (ed) Middle Class China: Identity and Behaviour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13 12-“80后大学生就业调查”,《改革内参》 43/2012 2012年11月16日出版,“庞大的人口数量与巨大的消费能量: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变化与消费潜力”,《博鳌观察》2012年10月,第132-134页“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45-53页。“80后及80后知识精英调查报告”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李春玲、朱迪)“With great population comes great spending power: changes in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otential among the Chinese middle class ” Boao Review 1 O 2012 N2, pp116-118“Migrant workers and social mobility”in Chinese Society: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Routledge 2012 217-241“The Free-Market State or the Welfare State?” in At the Crossroads of Post-Communist Modernisation: Russian and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Christer Pursiaine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fluences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ducation (1940-2001)”,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V45 N1 2012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Class inChin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 Models Before and After the Economic Reforms, edited by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and Li Peilin,European and Chinese Sociologies: A New Dialogue, Boston: Brill 2012“Institutional and Non-Institutional Paths: Migrants and Non-Migrants’ Different Process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Attainment in China”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 (coauthor with Eric FONG) in China's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Routledge, 2012“青少年研究综述:新时代的新主题”,《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10》,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年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中国中产阶级的多重面貌”,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305-324页“中国教育不平等及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李培林等主编《金砖国家社会分层:变迁与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444-462页“农民工与社会流动”,《中国社会》(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吴小英主编《家庭与性别评论》V3(2011)第149-172页“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210-218页“新时代的新主题:2007-2010年青年研究综述”,《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第87-93页。(合著:李春玲、孟蕾、吕鹏、施芸卿、陈昕)“数据误差的调整效果的评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第54-63页。“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社会》2011年第2期第125-152页。“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第75-87页。“中产阶层的现状、隐忧及社会责任”,《人民论坛》2011年2月(中)第14-17页。“中国‘中产’稳定崛起:金融危机后北京和上海的中产阶级现状”,《社会观察》2011年第2期第26-28页。“‘8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李春玲、吕鹏)“Profil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China”, Sociology & Economy(Bulgarian), 2011 N1 P52-“职业、行业和单位的性别隔离”,《女性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心态》(孟宪范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三期第82-113页“意识形态变迁与中国社会分层研究”,《中国研究》,NO7-8,第58-83页。“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中间阶层”,《人民日报》2010年4月22日第10版。“CharacterizingChina’s Middle Class: Heterogeneous Composition and Multiple Ideentities”, Cheng Li, edited, China’s Emerging Middle Class: Beyo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P135-“Socio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China: To Different Trends: 1940-2001”, Paul Attewell and Katherine S Newman, edited, Growing Gap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round the 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39-161“阶级与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改革开放 繁荣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和依法治国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社会政法学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0“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谭琳、姜秀花主编:《妇女/性别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王伟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217-222页。“中国职业性别隔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1期“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牛凤瑞、潘家华、刘治彦主编《中国城市发展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李春玲、王伯庆),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我国社会分层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2日“中国中产阶级的沉浮:自变量与因变量”,《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7期(合著)。“移民与社会流动”,《社会学与中国社会》(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学园》2008年第1期“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94-117页。“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距扩大趋势及原因解释”,《新世纪华人社会面貌——社会指标的分析》,黄绍伦、尹宝珊、梁世荣主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8。“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华夏时报》,2008年1月7日至13日。“不平等の扩大が中国を蚀む”, 园田茂人主编, 《中国社会はどこへ行ㄑガ》,日本岩波书店2008Mobilite sociale et classes socials en Chine: etude comparative des modeles de mobilite intragenerationnelle avant et après les reformes economiques, La nouvelle sociologie chinoise, Sous la direction de Laurence Roulleau-Berger et Guo Yuhua, Li Peilin, Liu Shiding,Paris:CNRS Editions,2008Migrations Villes-Campagnes et Mobilite Sociale,La Societe Chinoise vue Par Ses Sociologues, Sous La direction Jean-Louis Rocca, Paris: Sciences Po Les Presses,2008“中国的社会流动与社会阶层”,《中国研究》2007年春秋季合卷“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07年第34期。“我国中产阶层的增长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1月15日。“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2007年第2期。“城乡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5-11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新华文献》2007年第22期第11-15页。“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城乡移民与社会流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88-94页。“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制度与非制度路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过程之比较”,《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转型与发展 第1辑)》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38(4), 6- 2006“流动与非流动劳动力的地位获得之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10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学》(第四卷),2005年9月“各阶层的社会不公平感比较分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9月。“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趋势”,《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北京日报》2005年7月25日“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12日“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74-102页“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移动——改革·开放前后の移动モデルの比较”,《东アジアの阶层比较》,园田茂人编著,东京:日本中央大学出版部 2005年3月“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08至112页“中国内地的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的社会阶级变迁》(刘兆佳、尹宝珊、李明堃、黄绍伦编),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4年“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两极分化还是多层分化”,《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3期“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分层》,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划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十大社会阶层的来源与流向”,《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中国社会分层与生活方式的新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中产阶层:一个倍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阶层·ぅイフスタイル”,《中国总览》(2004年版),株式会社ぎょラせい2004年“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and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On 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1940-2001)” , Social Sciences inChina, VXXIV N4 Winter 2003“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社会学研究与调查》,2003年第四集“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现代中国にぉける社会阶层と经济格差”,《中国研究月报》,V57 N2(N660), 2003年2月号“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经济分化” 《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 《新视野》,2002年第3期“中国目前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2年》,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Gender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China”, Women of China, March 2002“The class structure ofChina’s Urban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XXIII N1 Spring 2002“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过渡时期的城镇社会阶级结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职业结构和城镇青年的社会流动”,《青年研究》1997年第10期“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城镇社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性别意识对女性职业成就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青年的道德和法律价值观:北京、广州、香港三地比较研究”,《青年研究》1994年第1期

徐飞的介绍?徐飞,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198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9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1]。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开阔,兴趣广泛,对战略管理、博弈论、融资租赁和组织行为学及领导力开发等兴趣浓厚且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专业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和盈利胜经等著作。18岁大学毕业,先后获数学学士,运筹学硕士,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方向博士后。[2]现为中国数学学会、中国运筹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软科学学会会员。从大学起至博士后,在整个读书期间,因“学业优异、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屡获各种高级别奖项,享有“获奖专业户”的美誉。2001年和2003年7月分别被张江高科技园区党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著有战略管理、运筹学原理与方法、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盈利胜经。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3DGQ1B163)“我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机理和政策激励”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提升上海民营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机械、自动控制、无线电、土木工程、化学与环境科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金属材料学、热能工程、建筑学、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主要任务是反映校内及校外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提高与发展,发现和培养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订购。编委会由校长在内的15人组成。

(一)论文王建民:《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社会》2005年第5期。王建民:《现代性在中国:建构与反思》,《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9月25日。刘少杰、王建民:《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王建民:《中国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2期。王建民:《幸福感的社会性及其中国语境》,《光明日报》(理论版)2007年11月27日。《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全文转载。王建民:《社会转型中的象征二元结构——以农民工群体为中心的微观权力分析》,《社会》2008年第2期。王建民:《身体与城乡结构的象征性界分——以黑龙江吴村建筑农民工群体为例》,《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人大刊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王建民:《“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理解》,《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王建民:《“逆家长制”是如何产生的?——一个历时性的社会学分析》,《江海学刊》2012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2年第7期摘要转载。王建民:《“逆向标签化”背后的社会心态》,《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二)书评王建民:《场域:“大社会”的终结?——对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的一种解读》,《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7期。王建民:《建构什么样的道德社会学?——读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王建民:《“现代性”的建构与支配——读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社会》2010年第3期。王建民:《在参与性行动中解放世界——读费根、薇拉的<解放社会学>》,《社会》2011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2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文摘》2012年第1期转载。(三)随笔与短论王建民:《研究生扩招:“教育麦当劳化”的危机》,《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7期。王建民、马春媛:《过度消费的社会学批判》,《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8期。王建民:《提倡孝道能弥补社会养老的缺口吗?》,《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2期。王建民:《社会空间二元化:“飞机场式”与“火车站式”》,《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3期。王建民:《社会分化——从结构到心态》,《社会学家茶座》2011年第2期。王建民:《想象的征服——网络民意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学家茶座》2011年第4期。王建民:《“遮蔽”与“去蔽”:大学“德育”工作的反思》,《中央财经大学校报》2011年4月6日。王建民、赵金:《媒体如何认识和引导社会情绪》(访谈),《青年记者》2012年第4期。王建民:《从“逆家长权威”反思社会个体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0日。(四)书中章节参编:《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刘少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撰写其中四章)专著:《流动的城乡界线》,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译著:《古典社会学理论》(第六版),瑞泽尔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科研课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绩效政体与典型市场的建构——改革以来市场秩序形成的个案研究”(批准号:09CSH024),2009年。主持中央财经大学“211”三期社会学建设项目子课题“后集体化时代农民社区记忆的断裂与重建”,2010年。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和意识形态现代化的社会学分析”,2009年。参与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外社会学理论新趋势研究”,2006年。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研究”子课题“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调查研究”,2005年。参与教育部十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社会学对西方社会学的引入与重建”,2004年。获奖情况中央财经大学2009-2010学年“十佳班主任”,2010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首届“优秀本科生导师”,2010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第二届“优秀本科生导师”,2011年11月。中央财经大学“教育先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1年3月。中央财经大学“滋兰树惠优秀教师奖”,2011年6月。

  • 索引序列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