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酒文化研究论文

中国酒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酒文化研究论文

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享有“玉液”“琼浆”之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酿酒饮酒历史悠久的四川,在成为酒的主产区的同时也成为酒的主要消费区。在不断增加的饮酒人群中,部分基层干部的饮酒观念值得关注,酗酒诱发腐败与贪杯误事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究其原因,除制度约束缺失外,我们认为,主要在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一种积极健康的、更少功利性的、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的“酒德观”。  我国是世界三大酒系之一——白酒的发源地,中国的曲药酿造技术和酒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有着杰出的贡献,被称为“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酿酒业。如果说中国酒文化是一曲旋律优美的交响乐,巴蜀酒文化则是其中一篇最动人的乐章。这从历代巴蜀名酒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届酒类评比中可见一斑。距今四千余年成都宝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酒器以及其后三星堆与彭县竹瓦街出土的精美青铜酒器,无不表明古蜀先民很早就掌握了谷物酿酒技术。西汉之时,四川酒便以文君当垆的典故引人入胜,汉代的画像砖更是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当时四川酿酒业的发展盛况。唐代“剑南之烧春”被作为宫廷御酒,至此,四川酒跻身于华夏名酒之列。建国以后,四川酿酒业获得空前发展,成为全省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多年来对全省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酒类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一席。四川名酒之多为全国之冠,享有“六朵金花”的美誉。时至今日,四川白酒业仍居行业领先地位。  四川酿酒自古兴盛,酿酒的原料、水性、土质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酒乡的四川人,在长期生产酒、消费酒,全方位地与酒打交道的过程中,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年之中,无论是建房起屋,还是婚娶丧葬、祝寿请客乃至饯别,酒都是少不了的。尤其是每逢祭祀、节庆、游赏,酒的需求更甚。除夕之夜,合家欢聚,有“团年酒”;正月里亲朋好友聚会,有“请春酒”;端午节为图吉利,要喝“雄黄酒”;九九重阳节,成都人要到望江楼或城内之鼓楼蒸酒;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要用酒祭灶。此外,还有“寿酒”、“婚酒”、“送亲酒”、“满月酒”等等,数不胜数。可以说,四川人举宴必酒,逢会必酒,会友须酒,待客须酒,就连平时宴请客人,不叫“请吃饭”,而是“请吃酒”。  此外,巴蜀地区世代居住着彝、藏、羌、土家、苗、回、纳西、僳、布依、满、傣、蒙古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酒习俗,其丰富多彩的饮酒风俗给巴蜀酒文化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味。彝族谚语说:“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为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酒被彝民当作敬献英雄的琼浆,知心相遇的桥梁。藏族同胞普遍好酒,尤为喜爱青稞酒,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喜庆佳节,欢呼胜利,嫁娶迎接,至友团聚,别离饯行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饮品。羌寨是充满酒香的世界,男女老幼几乎无人不喝咂酒。土家人平时用咂酒驱除疲劳,客人来时就用其招待,直到酩酊大醉为止。苗族同胞除饮咂酒外,还酿糯米酒、黄谷酒、玉米酒等,祭祖庆丰收,佳节喜事都喝酒。迎客有“迎客酒”,招待宾客有“交杯酒”,送客有“送客酒”。情真意切,叫人不得不喝。纳西族是豪饮的民族,而且能自酿水酒和白酒。僳僳族男女老幼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水酒,其待客的最高礼节是饮“双人酒”。饮酒时,由主人斟好大婉酒,主客各一手捧住酒碗同时饮下,表示宾客之间亲密友好,情谊深长。  悠久的酿饮历史,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使四川人不但与酒结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嗜酒成癖。卫生部在全国开展的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对四川省21个市、州中30个乡镇和30个街道的15岁以上城乡居民共10277人的饮酒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经常饮酒的为5%,男性经常饮酒的为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年初,中国保健协会发布了《2007年度关于四川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的调查报告》,四川饮酒人群平均单次饮酒量为76两(以38度酒为标准),折算为纯酒精95克,超出了国际及我国现行的安全饮用标准。中国保健协会相关人士表示,根据调查,四川大多数饮酒者的健康饮酒状况不合格,如果以100分为满分,02%的饮酒者健康饮酒状况得分在59分以下,属于亟待加强科学饮酒观念的人群;60~74分之间的有70%,属于科学饮酒观念有待提高的人群;75~89分之间的人群只有14%,属于需要养成良好饮酒习惯的人群;90~100分的人群仅有14%,属于具有正确饮酒观念的人群。  佳酿之乡的四川人在日常生活中与酒结下了深厚情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多,酒作为交际的媒介和手段,在庆功祝捷、结婚祝寿、签字立约、团圆接风等比较隆重的场合往往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而酒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在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相当作用。然而,在不少地方的一些部门,变质的官场酒局应酬已经明显超出了“合理”范畴,空耗了领导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领导干部忙于应酬,必然会产生误导,使下属视应酬为“工作”而仿效之,渐渐疏于职守,正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极易扭曲工作作风滋生腐败,从而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一些部门,官僚作风严重,不但普通群众上门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即使是下级党委、政府到上面去办事,也不容易。然而,很多事情在餐桌上比在会议室里更易于解决。于是,为了今后到上面办事容易点儿,下级干部则充分利用请客吃饭这一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有效手段,只要上级机关的领导下来,就赔着笑脸来接待应酬。结果,筷子一举,酒杯一端,谈笑之间很多成问题的问题及不成问题的问题,均能迎刃而解。  人们在酒局社交中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依存,形成酒桌上的熟人同盟,所以才有了一切情谊尽在酒中、酒逢知己千杯少、谈事儿要酒局,没事儿更要酒局等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  不可否认,在社会生活中,酒局在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许多由专业领域和正式组织领域中产生的原则和制度有一部分被熟人社会中的关系网所战胜,这种强化力量使得酒局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酒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可以获得新关系,巩固老关系。从“不会喝酒,前途没有;一喝九两,重点培养;只喝饮料,领导不要;能喝不输,领导秘书;一喝就倒,官位难保;常喝嫌少,人才难找;……”、“酒杯一端,政策放宽”、“能喝半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要提升”等调侃、夸张的顺口溜中,多多少少反映了部分基层单位官场酒文化中的不正之风。  但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应酬太多,自己不情愿,家人埋怨,群众抱怨,严重损耗了工作精力和身体健康,影响了干部形象。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酒桌上不分彼此,公事就很难做到公办。“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一些基层干部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情变自然地大于法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豆腐渣工程”、“虚假数字”通过了;不该拨付的款项划出去了;一些“歪”干部提拔上来了……甚至邪念、色欲、胆量也随着酒气的升腾而冲向脑门,于是乎在头重脚轻、歪歪斜斜、晕晕乎乎之时干出了违法乱纪的傻事、坏事。  针对这一状况,有人提出“禁酒”,一些单位明令禁止工作日午餐饮酒。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干部还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部属请,不喝容易脱离群众;下乡下点,不喝怕被人家猜忌。更何况,“酒桌能搞调查研究,喝酒可以摸到实情”。理由既如此堂皇,焉有不大喝特喝之理?!少数基层干部更是把陪领导喝酒作为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不惜“喝坏党风喝坏胃,喝得单位没经费,喝得群众背靠背”。某些基层单位酒风仍然长盛不衰。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越来越多的应酬、不必要的接待,好似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过多的应酬接待已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作风,尤其是过度饮酒,使一些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但为何部分基层干部嗜酒之风却日甚一日呢?  我们调查以为,除制度约束缺失外,主要是人们对酒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  数千年来,有人视酒为福浆,不可一日无酒;有人视酒为祸水,宁可终生远离。酒,并非人人都喜好。爱酒的人,对它赞美备至,把它比作“玉液”、“甘露”,称之为“太平君子”、“天禄大夫”,不可须臾离之。“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李白诗),直到“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杜甫诗)。他们终身与酒为伍,直到死而后已。恶酒的人,则把酒说得无一可取,非但不喝,有的一见就反感,甚至“头疼”。有的人认为,酒是致疾败行、乱性伤身的凶物,乃至说“亡国之君、败家之子”的出现,莫不与酒有关,可谓“深恶痛绝”。对于同一种食品,爱恶悬殊,对立鲜明,应该承认也是罕见的。酒如同一把双刃剑,严格地说,酒本身并无功过之分,骂酒誉酒,酒功酒过,全在于饮者自身如何把握。“过犹不及”,正反皆然,诚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  显然,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更少功利性的、融入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的“酒德观”,定能扬其酒的积极一面,抑其消极一面。  中华民族的饮酒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先哲很早就强调饮酒不能过量并倡导饮酒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照各人的酒量、财力和劳作时间,适量饮酒,以不及于困乱为度,这是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对“酒德”言简意赅又能身体力行的理性论断。“酒德”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酒德的含义是说饮酒要有德行,不能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遵循酒德,方为君子。  饮酒讲究德量。所谓德量,是指饮酒要有节制,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古人对饮酒之量很有研究,认为“以半为好”,有诗为证:“好花乘看半开时,好酒宜在半醉中”。提倡“饮随人量”,“酒遇故人随人量,花当好处及时看”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可以避免“酒逢知己千杯少”所造成的酩酊大醉。古人强调饮酒注重德量,说明很早以前人们便明了饮酒量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本草备要》写道:“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少则益,多则弊。少饮增加唾液、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的消化与吸收,增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振奋情神,消除疲劳。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指出:每天饮酒不超过二盎司纯酒精(约合白酒2两),有助于减少冠心病。  提倡“适量饮酒,增进健康”的理念,是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和谐、健康的酒文化促进社会的安定,使饮酒进入一个积极主动、可以控制的新时代。  任何一种食品都一样,食用适量,于人有益;食用过量,有损健康。酒也不例外,它的益害尤其显著。因此,传播现代酒道,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重要的当务之急的社会课题。  “适量饮酒,增进健康”就是提倡一种科学健康的饮酒主张,适量饮酒就是提倡理性地饮酒,适度地饮酒,科学地饮酒。理性地饮酒即饮好酒(指纯粮固态发酵的名优酒)、低度酒,不嗜酒成习,每周至少两天以上不饮酒;适度地饮酒就是饮酒要适量,不强饮,不酗酒,每日饮酒量相当于每公斤体重饮1g酒计算,一般约100mL白酒;科学地饮酒为饮酒时心境要好,不空腹饮,不混饮,饮必小咽,饮后少茶。  酒的属性似乎注定了酒天生就是是非之物,酒中有乐,但乐极生悲。酒是人际交往中的催化剂,人们适量饮酒,可以起到调剂生活,振奋精神,增添喜庆情趣,和谐人际关系,没有酒的人生该是多么枯燥乏味!然而,醉酒伤身和酗酒败事的负面又是我们不能不引为鉴戒的。“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徘徊的境界。不醉、不困、不暇、饮酒有节,应是酒德的真谛,亦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  愿我们的基层社会与基层干部都成为与酒有缘的和谐社会的“德性饮者”,而非饕餮酒徒。[来源:论文天下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研究了其深刻内涵,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酒文化研究的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国酒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饮酒已经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凝结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作,上升为一种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酒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华酒文化在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心态观念的变迁,社会制度的更迭,成为它变化运行的内在动因;而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切入,成为它变化运行的外部环境。在这种内应力和外应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华酒的物质内涵、精神观念、载体结构、功能价值不断调整变化。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从酒文化的误区"三品"酒文化  ----访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  近年来,随着白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逐步推进,作为中国传统行业代表白酒如何直面挑战,参与竟争。文化行销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酒文化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各种酒类促销活动常冠以“文化酒”的名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专家学者和普通公众也对酒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酒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似有被发扬光大之势。但究竟什么是酒文化,酒文化又有哪些特征,尤其是在新世纪的今天,如何把酒文化赋予新的内容各方面的看法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以出产文化名酒“百年孤独”和“百年喜庆"酒闻名的百年制酒有限公司经理潘好龙先生。  得知记者来意后,潘先生开门见山,侃侃而谈:“目前,酒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促销活动花样繁多,其中以酒文化切入的活动不在少数,这本是件好事,无可厚非。但问题是,由于对酒文化狭义的理解或指鹿为马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牵强附会者更有之,使酒文化失去了本来的含意,陷入商业炒作的误区,也使公众对酒文化的认知出现很大偏差。今年年初爆发的传统白酒与新型白酒之争,表面上看是酒的生产工艺之争,背后反映的却是对酒文化理解的不同。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心。”  潘先生强调,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乃至每个企业都有独具特色的酒文化。但酒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其基本含义应该是特定和统一的。酒文化因酒而生,酒是酒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产生土壤,没有酒谈不上酒文化,仅有酒也不成其为酒文化,既有酒又具文化属性才能称之为酒文化。但酒文化并不是酒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酒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在生产、销售、消费酒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酒文化的主体是人,是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造,酒文化才得以丰富和发展。没有人,酒文化既没有产生的可能,更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酒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和人的创造性劳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酒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存在的,体现着对人的文化关怀。据此,并考虑到人们在生产、销售和消费等阶段对于酒的文化需要之不同(生产阶段强调品质,销售阶段强调品牌,消费阶段强调品位),我们不妨用“品质、品牌、品位”作为酒文化的内在“指标”。其中品质是核心,品牌是灵魂,品位是层次。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才称得上是完整意义上的酒文化(即品质+品牌+品位=酒文化)。  一、“品质”误区  首先是“品质”误区。酒的“品质”是指酒的色、香、味、质地等,所有这些虽与酒产地和酒的生产历史有关,但主要与技术和工艺的先进程度有关,与生产过程中蕴涵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有关。但有的人过分强调所谓“好山好水出好酒”,把酒产地的某些物质条件如水质、空气等因素绝对化。也有人把酒厂或酒窖的历史拿来作为酒质的证据,甚至为此不惜从故纸堆里、从民间故事里“寻根求源”,或请一些“文物专家”和“权威部门”来“考古”、“挖掘”和“鉴定”,以与死去百年、千年的古人攀上亲戚,拉上关系,并名之曰酒文化源源流长。酒的发展早已经过“作坊酒”和“工业酒”阶段,进入“科技酒”阶段,一些物质条件完全可以依靠科技手段创造出来,大可不必一切靠天。神化“好山好水出好酒”,与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一样不理智和缺少现实依据,除表明其思想意识仍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外,还可能对酒行业的发展产生方向性误导。如果说“地理决定论”还有一定道理,“历史决定论"显然没有依据。美国的历史短,但现在很发达,中国的历史长,目前却明显落后,就足以说明问题。当然,这里丝毫没有否定历史之于酒文化的重要性,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抱着历史不放,甚至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是没有任何前途的。只有不断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才能真正提高酒的内在品质。新型酒是如此,传统酒也是如此。不把精力用到提高酒的科技含量上,而是埋头于寻找所谓“风水宝地”和“吃历史”,最终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二、“品牌”误区  其次是“品牌”误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利润。但如何经营品牌文化,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严格说来,品牌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过去,企业多以提高质量为主要发展手段,信守所谓“好酒不怕巷子深”,忽视了广告宣传的功效。现在许多企业不惜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而对酒的内在品质注意不够。还有人将名字、包装等当作品牌本身,刻意求新、求奇甚至求感官刺激,什么披金戴银、妖怪出洞、神仙下凡之类的品牌满天飞,包装和外观也越来越花哨和离谱。所有这些都是对品牌的片面理解。就实质而言,品牌是个产品市场定位问题。只有找准市场,正确定位,才能确定品牌的文化取向,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也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品牌形象。一个品牌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加强市场调研,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准确细分市场,正确定价的基础上。否则品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一些企业不是在市场调研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一夜成名,做一些表面文章,结果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值得认真汲取。无可否认,品牌也有个外在形式问题,比如名字、包装等。但形式要有内容来决定,必须以对产品准确定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名字、包装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总之,经营品牌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顾此失彼,更不能投放失当。  三、“品位”误区  最后是“品位”误区。“品位”不同于“品味”,前者是指某事达到的人文高度和水准,主要侧重其社会价值,如“某节目的艺术品位很高”,而后者是指“尝试滋味”,主要强调个体感受,如“经专家品味,认为酒质优良”。酒作为情感交流、精神表达和文化张扬的介质,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饮酒时,每个人的品味可以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品位却有高有低。“借酒消愁”和“借酒撒疯”不在一个档次上,“把酒抒怀”与“划拳行令”也不在一个水平上,“以酒会友”与“以酒行贿”更不可同日而语!可见,生活中许多人错把“品位”当“品味”了,结果造成酒文化整体品位不高。应当指出是,企业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企业则在引导消费方面存在明显的市场化色彩。如过分宣扬酒的社会功利性,所谓送礼佳品云云,或强调高档、至尊,把一种帝王之气、等级观念强加给消费者,好像喝XO就高贵,喝二锅头就贫贱,对人们的消费心理产生误导。我们认为,在当前人们对酒文化还知之不多、不深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承担起宣传酒文化,进一步提升公众酒文化品位的责任,为发展和繁荣酒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潘先生最后指出,上述误区之所以出现,一方面与人们对酒文化的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中国的酒文化要获得发展,必须正视并努力克服这些误区,把增加酒的科技含量,明确酒的市场定位,提升公众的文化品位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中国酒才有希望,才能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洋酒冲击和挑战。

中国酒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为何不试一试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解酒防醉产品? 喝酒时饮用下面的神奇解酒饮料,可以强效防醉,快速醒酒,是最有效,最方便,最廉价的解决之道! ***************************************** 想大大提高酒量吗? 这种神奇饮料至少可以让你提高酒量一倍以上,让你在应酬社交场合显得豪爽,仗义! 有了这个神奇饮料,酒友们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喝多喝醉,头晕,胃痛 头疼,口渴,烧心等酒后所有难受症状啦! **************************************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具有特效的解酒防醉保健功能饮料 项目概述:本特效醒酒保健饮料是在“酒攻关”盛行,劝酒成风,急性酒精中毒与日俱增,慢性酒精中毒对人们身体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公众迫切呼唤:盼望一种见效快,使用方便,价格适中,无任何副作用的解酒保健品尽快问世。而市场上又没有真正醒酒防醉效果显著,同时能显著预防或减轻急性酒精中毒对人体经造成的损害,以及辅助治疗慢性酒精中毒造成的各种疾病的醒酒保健品能够满足公众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除急性酒精中毒的各种不良症状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防治慢性酒精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要,我们详细研究了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机制及其对人体各器官的作用机制,我们决心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出全世界广大消费者迫切企盼的,在防治急、慢性酒精中毒与醒酒防醉方面,真正安全、高效、速效的的保健产品。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前驻世界卫生组织(WHO)首席代表,被世界医药界誉为“中国当代李时珍”的著名天然药物专家肖培根教授的指导下,我们课题攻关组,从 1995年至2002年,在八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查阅参考了1955年―2002年发表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俄国等国家主要医学刊物上的文章,论著,试验报告,共达8万篇以上;我们检索查阅参考了我国1950-1999年全国几乎所有药学院、医学院、医学科研机构,药学科研机构发表的相关文章、试验报告等,共计6万篇以上;同时参阅了我国医学典籍名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千金方》,《证类本草》,《寿世保元》,《食疗本草》,《兰室秘藏》,《万病回春》,《本草纲目》,《现代中药大词典》,《中药辞海》中有关防治“酒中毒”,“酒客病”,“醒酒防醉”的方剂1200多种;并参阅了国内外数百种专利技术,经过多达500多次反复研究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对急慢性酒精中毒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对解酒防醉具有高效、速效、长效、安全等特点的神奇独特的醒酒保健产品。 一 本醒酒保健饮料具有的特点: 1.防醉醒酒高效、速效 (1)本醒酒保健饮料具有强效的防醉结果,饮酒前饮用本保健品至少可以提高酒量两倍以上;(2)饮用本醒酒保健饮料可以迅速消除过量饮酒所致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渴等醉酒的不良症状。因此,酒后饮用本保健品具有速效的解酒作用;(3)本醒酒保健饮料可有效地拮抗酒精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大脑皮层、脑干、脊髓、丘脑以及血管运动中枢和延脑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酒精的中枢麻醉作用。本醒酒饮料具有强效兴奋呼吸,速效麻醉催醒作用,可以使醉酒者迅速从麻醉状态中解脱出来,使醉酒者在30-60分钟完全清醒如常。 2.显著的胃粘膜保护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饮酒前提前饮用本保健品可以完全预防急性酒精中毒所致的胃粘膜充血,水肿、斑片状出血,糜烂等急性胃粘膜损伤和急性胃炎。提前饮用本保健品可以完全防止醉酒时恶心、呕吐、烧心、胃痛、烦渴等不良症状的发生。醉酒后饮用本保健饮料,对治疗过量饮酒所致的胃粘膜损伤以及恶心、呕吐、烧心、胃痛等不良症状具有特效、速效、饮用本保健饮料30-40分钟可使恶心、呕吐、烧心、胃痛、烦渴等不良症状完全消失。每次酒前或酒后都饮用240ml(一瓶)本保健饮料可以完全预防酒精性慢性胃炎、酒精性胃溃疡的发生。 3.显著的肝脏保护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从俄罗斯到整个欧洲,从北美洲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80-95%的肝病都是由酒精中毒引起的。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酒精性肝病是25-64岁年龄组男性人口第四位死亡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酒精中毒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一公害,其毒性可累及全身主要脏器,对肝脏的影响最大,在西方国家80%的肝病是酒中毒引起的,对病毒性肝炎、肝癌等的发生、发展,预后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12亿人中有3亿酒民,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酒精性肝病发病率约为20%,据估计,我国酒精性肝病患者至少在2500万人以上。 实验结果表明:本保健饮料通过多种机制显著抑制酒精性肝损伤,保护肝脏组织。本保健饮料对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强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4.显著的中枢神经保护作用 临床资料表明:酒精中毒性神经病是饮酒人群中,是仅次于肝硬化的最普遍的酒精中毒症。根据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中国卫生管理机构统计:酒精性神经损害的发病率,在以上各国1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中约占3―4人。从长期大量饮酒(每天多于150ml)的饮酒人群来看,酒精性神经损害的发病率是34%-40%。日本人数为230万人;中国人数1300万人;美国为780万人;俄国为1100万人;德国为570万人;据估计:全世界酒精性神经损害的患者估计多计1亿以上。 (1)本醒酒饮料可以加速乙醇和乙醛在人体中的分解代谢,大幅度降低肝脏和血液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因此,可以显著减轻乙醇和乙醛对中枢神经的直接和间接毒害作用。 (2)本醒酒饮料可有效地保护脑神经组织Na+-K+-ATP酶免受酒精性神经组织损伤的抑制,从而有效地防治酒精对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害。 (3)本醒酒饮料功能因子之一是强效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剂,因此本醒酒可有效地减轻自由基,丙二醛对神经组织的损害。 5:安全无毒副作用 本醒酒保健饮料的所有功能成分均为食品成分或亦食亦药的药食两用绿色植物,完全符合《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技术规程》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本醒酒保健饮料不但可以用于饮酒者的醒酒保健,而且可以作为普通保健饮料饮用,具有味道爽口,提神解渴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保肝护胃,使人精力充沛的保健功效。 项目市场前景预测 人们饮酒过量导致酒精中毒后,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地缓解和消除酒醉后的各种不良症状给人们带来痛苦,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急慢性酒精中毒对身体造成的种种危害。为此,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寻找到一种能防醉解酒,保肝护胃,具有立杆见影效果的保健灵药,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期待着。《北京青年报》1995年2月8日所进行的一份社会调查表明:公众迫切呼唤:盼望一种见效快,使用方便,价格适中,无任何副用的解酒保健品尽快问世。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10月号一篇文章报道:美国酗酒的人数越来越多,从1990年的1400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1800万人。为此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治疗与酒精中毒相关的疾病花费每年高达1840亿美元,希望帮助酗酒者预防和治疗“酒依赖”和酒精中毒,但效果很不理想。为此美国广大酒民把希望寄托在中草药上。《时代周刊》写到:美国众多饮酒者苦苦企盼中国企业能尽早开发生产出对防治“酒依赖”和酒精中毒效果显著的保健品! 本特效醒酒保健饮料的问世,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希望能寻找到一种能防醉解酒,保肝护胃,具有立杆见影效果的保健灵药的梦想,为广大酒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福音。本产品不但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而且从俄罗斯到整个欧洲,从北美洲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

一、综述酒的文化内涵。酒,这个词引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会意。从水,从酉(yǒu)。‘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1]这是对于酒的最表层的释义。“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2] 酒是恶因,酒可致亡国败家,可致淫乱杀伤,这是《说文》对于酒的的解释,当然这是从负面角度谈酒是古代的一项荒唐的发明。还有许多典籍论述了酒的意义和功效。如酒曰清酌——《礼记·曲礼》;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酒,百乐之长;又,酒者,天下之美禄。——《汉书·食货志》;不为酒困。——《论语·子罕》……总之古代对于酒的的话题可谓“不尽长江滚滚来”。酒在当代给人的印象很可能是负面的,如酗酒、酒鬼……这些不文明的粗狂的词汇确实令人陷入一种尴尬的维谷。但是,当我们真正回顾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不难发现,酒在华夏沃土上酝酿珍藏,早已形成了一种古老的文明——酒文化。任何对于就的误读和偏见都是不可取的。二、关于酒文化的起源。在古代,人们对于很多现象不能理解,都会归咎于神仙所为。“酒”就是其中的一个元素。酒是液体,多黄白色,或辣或清香,给人带来火感受,遇火即明,未开化的古人不知其所以然,便认为酒神所为。古代流传“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人类造酒的起源最早追溯于距今约4——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造酒实属偶然,经粮食、水果自然发酵所得,工具简陋,酿造的多数低度米酒和水酒。(如左:西汉酿酒图)秦汉以后,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这种用谷物酿酒的传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逢重大节日和喜庆之事人们必定饮酒。岁末除夕,“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有饮桂花陈酒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出生酒、生日酒、婚丧酒、升学酒、晋升酒。总之,酒文化成为一种传统袭承下来。三、 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情结。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典诗中关于情爱、离愁类的作品居多,故诗歌中经常流淌“酒”“泪”液体,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于酒文化与文学的渊源可从如下几方面一一做理会。1.酒可以避政,明哲保身。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谓文之豪杰,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或谈禅或饮酒,酒后大醉,一醉不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七贤之首阮籍,性嗜酒,为了逃避司马氏的贿赂曾大醉60天从而躲避了曹氏集团的灾祸。2.酒是文人创作的畅饮伴侣。文人相聚饮酒是盛事,月下独酌更是雅兴之至。酒可以刺激神经、活血兴奋,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文人作诗多有美酒相伴。 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可谓诗之上作。一箪食,一瓢饮,自然是饮酒,就到了诗人的仙境。“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4]。酒可以张扬个性,抒发自由之感。诗仙李白不仅诗作得浪漫飘渺,其酒量可谓“量能扛鼎”,素有酒仙美称。李白的诗歌多半是在酒后大醉创作的。如描写杨贵妃的佳句,正因李白的酒兴衬托诗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试问能有此大气磅礴的阵容者能有几人?酒之最美不在酒味而在意境。 “兴观群怨,物我两忘”[5]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文人的诗歌亦多以酒为题材。周代的《诗经·鹿鸣》“嗷嗷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周代的宴请诗生动的记录了宴饮的热闹场面。《鹿鸣》等十二首风雅诗曲被文人士大夫称作“乡饮酒礼”。[6]唐代盛世为文人饮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李杜诗篇百分之十五左右都是以酒行诗作赋的。酒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一分飒爽英姿和人生豪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慰藉人的情感,李清照宋代的巾帼女诗人,一洒热血,一咏菊酒,“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的萧索落寞。东坡居士喜酒,酒后做文若干,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好一个“诗酒趁年华”的豪放派巨匠。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香的酒味。放荡不羁的柳永更与酒结缘,留迹于青楼曼舞的他与歌舞酒影相随,有雅致即兴诵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出了诗中含酒,酒中酿情的风韵。4.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关酒的文章更是屡见不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文人莫不与酒结缘。不少文人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酿出绚丽的诗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气势浩瀚,喷涌勃发,好似一股酒泉涌向滕王阁的高栏之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不是酒兴勃发,怀才感伤的忧国忧民之作,被后人耳熟能详。“酒的欢乐”,“酒的悲哀”,酒和文人的文学创作共同辉煌灿烂。四、 对于酒文化的传承。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正如没有一成不变的酒文化。酒文化预示着一定的人生意蕴。酒虽然不能消除痛苦,但可以缓解压力,带来暂时的愉悦。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批判吸收的视角继承酒文化的辉煌传统,虽不能如古代文人豪气冲天,斟酒耽佳句,我们可以解酒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聊以自娱,得以自乐。酒文化依然可以应用于现代文的阅读课写作之中,时代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改不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的酒文化,淹没不了文人对于酒的钟爱与偏嗜。形式可以变,传统不能丢,批判扬弃,丰富创新才能有新文化,创造新文明。

论文范文这个网站挺不错的里面可能也有你需要的。

中国酒文化文献研究

中国酒文化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研究了其深刻内涵,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酒文化研究的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国酒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饮酒已经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凝结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作,上升为一种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酒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华酒文化在不断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心态观念的变迁,社会制度的更迭,成为它变化运行的内在动因;而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切入,成为它变化运行的外部环境。在这种内应力和外应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华酒的物质内涵、精神观念、载体结构、功能价值不断调整变化。

中国酒文化研究论文题目

一、综述酒的文化内涵。酒,这个词引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会意。从水,从酉(yǒu)。‘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1]这是对于酒的最表层的释义。“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2] 酒是恶因,酒可致亡国败家,可致淫乱杀伤,这是《说文》对于酒的的解释,当然这是从负面角度谈酒是古代的一项荒唐的发明。还有许多典籍论述了酒的意义和功效。如酒曰清酌——《礼记·曲礼》;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酒,百乐之长;又,酒者,天下之美禄。——《汉书·食货志》;不为酒困。——《论语·子罕》……总之古代对于酒的的话题可谓“不尽长江滚滚来”。酒在当代给人的印象很可能是负面的,如酗酒、酒鬼……这些不文明的粗狂的词汇确实令人陷入一种尴尬的维谷。但是,当我们真正回顾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不难发现,酒在华夏沃土上酝酿珍藏,早已形成了一种古老的文明——酒文化。任何对于就的误读和偏见都是不可取的。二、关于酒文化的起源。在古代,人们对于很多现象不能理解,都会归咎于神仙所为。“酒”就是其中的一个元素。酒是液体,多黄白色,或辣或清香,给人带来火感受,遇火即明,未开化的古人不知其所以然,便认为酒神所为。古代流传“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人类造酒的起源最早追溯于距今约4——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造酒实属偶然,经粮食、水果自然发酵所得,工具简陋,酿造的多数低度米酒和水酒。(如左:西汉酿酒图)秦汉以后,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这种用谷物酿酒的传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逢重大节日和喜庆之事人们必定饮酒。岁末除夕,“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有饮桂花陈酒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出生酒、生日酒、婚丧酒、升学酒、晋升酒。总之,酒文化成为一种传统袭承下来。三、 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情结。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典诗中关于情爱、离愁类的作品居多,故诗歌中经常流淌“酒”“泪”液体,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于酒文化与文学的渊源可从如下几方面一一做理会。1.酒可以避政,明哲保身。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谓文之豪杰,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或谈禅或饮酒,酒后大醉,一醉不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七贤之首阮籍,性嗜酒,为了逃避司马氏的贿赂曾大醉60天从而躲避了曹氏集团的灾祸。2.酒是文人创作的畅饮伴侣。文人相聚饮酒是盛事,月下独酌更是雅兴之至。酒可以刺激神经、活血兴奋,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文人作诗多有美酒相伴。 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可谓诗之上作。一箪食,一瓢饮,自然是饮酒,就到了诗人的仙境。“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4]。酒可以张扬个性,抒发自由之感。诗仙李白不仅诗作得浪漫飘渺,其酒量可谓“量能扛鼎”,素有酒仙美称。李白的诗歌多半是在酒后大醉创作的。如描写杨贵妃的佳句,正因李白的酒兴衬托诗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试问能有此大气磅礴的阵容者能有几人?酒之最美不在酒味而在意境。 “兴观群怨,物我两忘”[5]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文人的诗歌亦多以酒为题材。周代的《诗经·鹿鸣》“嗷嗷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周代的宴请诗生动的记录了宴饮的热闹场面。《鹿鸣》等十二首风雅诗曲被文人士大夫称作“乡饮酒礼”。[6]唐代盛世为文人饮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李杜诗篇百分之十五左右都是以酒行诗作赋的。酒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一分飒爽英姿和人生豪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慰藉人的情感,李清照宋代的巾帼女诗人,一洒热血,一咏菊酒,“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的萧索落寞。东坡居士喜酒,酒后做文若干,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好一个“诗酒趁年华”的豪放派巨匠。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香的酒味。放荡不羁的柳永更与酒结缘,留迹于青楼曼舞的他与歌舞酒影相随,有雅致即兴诵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出了诗中含酒,酒中酿情的风韵。4.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关酒的文章更是屡见不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文人莫不与酒结缘。不少文人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酿出绚丽的诗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气势浩瀚,喷涌勃发,好似一股酒泉涌向滕王阁的高栏之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不是酒兴勃发,怀才感伤的忧国忧民之作,被后人耳熟能详。“酒的欢乐”,“酒的悲哀”,酒和文人的文学创作共同辉煌灿烂。四、 对于酒文化的传承。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正如没有一成不变的酒文化。酒文化预示着一定的人生意蕴。酒虽然不能消除痛苦,但可以缓解压力,带来暂时的愉悦。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批判吸收的视角继承酒文化的辉煌传统,虽不能如古代文人豪气冲天,斟酒耽佳句,我们可以解酒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聊以自娱,得以自乐。酒文化依然可以应用于现代文的阅读课写作之中,时代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改不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的酒文化,淹没不了文人对于酒的钟爱与偏嗜。形式可以变,传统不能丢,批判扬弃,丰富创新才能有新文化,创造新文明。

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享有“玉液”“琼浆”之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酿酒饮酒历史悠久的四川,在成为酒的主产区的同时也成为酒的主要消费区。在不断增加的饮酒人群中,部分基层干部的饮酒观念值得关注,酗酒诱发腐败与贪杯误事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究其原因,除制度约束缺失外,我们认为,主要在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一种积极健康的、更少功利性的、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的“酒德观”。  我国是世界三大酒系之一——白酒的发源地,中国的曲药酿造技术和酒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有着杰出的贡献,被称为“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酿酒业。如果说中国酒文化是一曲旋律优美的交响乐,巴蜀酒文化则是其中一篇最动人的乐章。这从历代巴蜀名酒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届酒类评比中可见一斑。距今四千余年成都宝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酒器以及其后三星堆与彭县竹瓦街出土的精美青铜酒器,无不表明古蜀先民很早就掌握了谷物酿酒技术。西汉之时,四川酒便以文君当垆的典故引人入胜,汉代的画像砖更是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当时四川酿酒业的发展盛况。唐代“剑南之烧春”被作为宫廷御酒,至此,四川酒跻身于华夏名酒之列。建国以后,四川酿酒业获得空前发展,成为全省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多年来对全省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酒类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一席。四川名酒之多为全国之冠,享有“六朵金花”的美誉。时至今日,四川白酒业仍居行业领先地位。  四川酿酒自古兴盛,酿酒的原料、水性、土质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酒乡的四川人,在长期生产酒、消费酒,全方位地与酒打交道的过程中,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年之中,无论是建房起屋,还是婚娶丧葬、祝寿请客乃至饯别,酒都是少不了的。尤其是每逢祭祀、节庆、游赏,酒的需求更甚。除夕之夜,合家欢聚,有“团年酒”;正月里亲朋好友聚会,有“请春酒”;端午节为图吉利,要喝“雄黄酒”;九九重阳节,成都人要到望江楼或城内之鼓楼蒸酒;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要用酒祭灶。此外,还有“寿酒”、“婚酒”、“送亲酒”、“满月酒”等等,数不胜数。可以说,四川人举宴必酒,逢会必酒,会友须酒,待客须酒,就连平时宴请客人,不叫“请吃饭”,而是“请吃酒”。  此外,巴蜀地区世代居住着彝、藏、羌、土家、苗、回、纳西、僳、布依、满、傣、蒙古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酒习俗,其丰富多彩的饮酒风俗给巴蜀酒文化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味。彝族谚语说:“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为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酒被彝民当作敬献英雄的琼浆,知心相遇的桥梁。藏族同胞普遍好酒,尤为喜爱青稞酒,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喜庆佳节,欢呼胜利,嫁娶迎接,至友团聚,别离饯行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饮品。羌寨是充满酒香的世界,男女老幼几乎无人不喝咂酒。土家人平时用咂酒驱除疲劳,客人来时就用其招待,直到酩酊大醉为止。苗族同胞除饮咂酒外,还酿糯米酒、黄谷酒、玉米酒等,祭祖庆丰收,佳节喜事都喝酒。迎客有“迎客酒”,招待宾客有“交杯酒”,送客有“送客酒”。情真意切,叫人不得不喝。纳西族是豪饮的民族,而且能自酿水酒和白酒。僳僳族男女老幼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水酒,其待客的最高礼节是饮“双人酒”。饮酒时,由主人斟好大婉酒,主客各一手捧住酒碗同时饮下,表示宾客之间亲密友好,情谊深长。  悠久的酿饮历史,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使四川人不但与酒结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嗜酒成癖。卫生部在全国开展的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对四川省21个市、州中30个乡镇和30个街道的15岁以上城乡居民共10277人的饮酒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经常饮酒的为5%,男性经常饮酒的为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年初,中国保健协会发布了《2007年度关于四川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的调查报告》,四川饮酒人群平均单次饮酒量为76两(以38度酒为标准),折算为纯酒精95克,超出了国际及我国现行的安全饮用标准。中国保健协会相关人士表示,根据调查,四川大多数饮酒者的健康饮酒状况不合格,如果以100分为满分,02%的饮酒者健康饮酒状况得分在59分以下,属于亟待加强科学饮酒观念的人群;60~74分之间的有70%,属于科学饮酒观念有待提高的人群;75~89分之间的人群只有14%,属于需要养成良好饮酒习惯的人群;90~100分的人群仅有14%,属于具有正确饮酒观念的人群。  佳酿之乡的四川人在日常生活中与酒结下了深厚情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多,酒作为交际的媒介和手段,在庆功祝捷、结婚祝寿、签字立约、团圆接风等比较隆重的场合往往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而酒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在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相当作用。然而,在不少地方的一些部门,变质的官场酒局应酬已经明显超出了“合理”范畴,空耗了领导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领导干部忙于应酬,必然会产生误导,使下属视应酬为“工作”而仿效之,渐渐疏于职守,正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极易扭曲工作作风滋生腐败,从而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一些部门,官僚作风严重,不但普通群众上门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即使是下级党委、政府到上面去办事,也不容易。然而,很多事情在餐桌上比在会议室里更易于解决。于是,为了今后到上面办事容易点儿,下级干部则充分利用请客吃饭这一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有效手段,只要上级机关的领导下来,就赔着笑脸来接待应酬。结果,筷子一举,酒杯一端,谈笑之间很多成问题的问题及不成问题的问题,均能迎刃而解。  人们在酒局社交中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依存,形成酒桌上的熟人同盟,所以才有了一切情谊尽在酒中、酒逢知己千杯少、谈事儿要酒局,没事儿更要酒局等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  不可否认,在社会生活中,酒局在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许多由专业领域和正式组织领域中产生的原则和制度有一部分被熟人社会中的关系网所战胜,这种强化力量使得酒局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酒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可以获得新关系,巩固老关系。从“不会喝酒,前途没有;一喝九两,重点培养;只喝饮料,领导不要;能喝不输,领导秘书;一喝就倒,官位难保;常喝嫌少,人才难找;……”、“酒杯一端,政策放宽”、“能喝半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要提升”等调侃、夸张的顺口溜中,多多少少反映了部分基层单位官场酒文化中的不正之风。  但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应酬太多,自己不情愿,家人埋怨,群众抱怨,严重损耗了工作精力和身体健康,影响了干部形象。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酒桌上不分彼此,公事就很难做到公办。“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一些基层干部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情变自然地大于法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豆腐渣工程”、“虚假数字”通过了;不该拨付的款项划出去了;一些“歪”干部提拔上来了……甚至邪念、色欲、胆量也随着酒气的升腾而冲向脑门,于是乎在头重脚轻、歪歪斜斜、晕晕乎乎之时干出了违法乱纪的傻事、坏事。  针对这一状况,有人提出“禁酒”,一些单位明令禁止工作日午餐饮酒。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干部还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部属请,不喝容易脱离群众;下乡下点,不喝怕被人家猜忌。更何况,“酒桌能搞调查研究,喝酒可以摸到实情”。理由既如此堂皇,焉有不大喝特喝之理?!少数基层干部更是把陪领导喝酒作为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不惜“喝坏党风喝坏胃,喝得单位没经费,喝得群众背靠背”。某些基层单位酒风仍然长盛不衰。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越来越多的应酬、不必要的接待,好似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过多的应酬接待已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作风,尤其是过度饮酒,使一些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但为何部分基层干部嗜酒之风却日甚一日呢?  我们调查以为,除制度约束缺失外,主要是人们对酒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  数千年来,有人视酒为福浆,不可一日无酒;有人视酒为祸水,宁可终生远离。酒,并非人人都喜好。爱酒的人,对它赞美备至,把它比作“玉液”、“甘露”,称之为“太平君子”、“天禄大夫”,不可须臾离之。“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李白诗),直到“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杜甫诗)。他们终身与酒为伍,直到死而后已。恶酒的人,则把酒说得无一可取,非但不喝,有的一见就反感,甚至“头疼”。有的人认为,酒是致疾败行、乱性伤身的凶物,乃至说“亡国之君、败家之子”的出现,莫不与酒有关,可谓“深恶痛绝”。对于同一种食品,爱恶悬殊,对立鲜明,应该承认也是罕见的。酒如同一把双刃剑,严格地说,酒本身并无功过之分,骂酒誉酒,酒功酒过,全在于饮者自身如何把握。“过犹不及”,正反皆然,诚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  显然,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更少功利性的、融入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的“酒德观”,定能扬其酒的积极一面,抑其消极一面。  中华民族的饮酒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先哲很早就强调饮酒不能过量并倡导饮酒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照各人的酒量、财力和劳作时间,适量饮酒,以不及于困乱为度,这是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对“酒德”言简意赅又能身体力行的理性论断。“酒德”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酒德的含义是说饮酒要有德行,不能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遵循酒德,方为君子。  饮酒讲究德量。所谓德量,是指饮酒要有节制,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古人对饮酒之量很有研究,认为“以半为好”,有诗为证:“好花乘看半开时,好酒宜在半醉中”。提倡“饮随人量”,“酒遇故人随人量,花当好处及时看”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可以避免“酒逢知己千杯少”所造成的酩酊大醉。古人强调饮酒注重德量,说明很早以前人们便明了饮酒量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本草备要》写道:“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少则益,多则弊。少饮增加唾液、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的消化与吸收,增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振奋情神,消除疲劳。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指出:每天饮酒不超过二盎司纯酒精(约合白酒2两),有助于减少冠心病。  提倡“适量饮酒,增进健康”的理念,是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和谐、健康的酒文化促进社会的安定,使饮酒进入一个积极主动、可以控制的新时代。  任何一种食品都一样,食用适量,于人有益;食用过量,有损健康。酒也不例外,它的益害尤其显著。因此,传播现代酒道,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重要的当务之急的社会课题。  “适量饮酒,增进健康”就是提倡一种科学健康的饮酒主张,适量饮酒就是提倡理性地饮酒,适度地饮酒,科学地饮酒。理性地饮酒即饮好酒(指纯粮固态发酵的名优酒)、低度酒,不嗜酒成习,每周至少两天以上不饮酒;适度地饮酒就是饮酒要适量,不强饮,不酗酒,每日饮酒量相当于每公斤体重饮1g酒计算,一般约100mL白酒;科学地饮酒为饮酒时心境要好,不空腹饮,不混饮,饮必小咽,饮后少茶。  酒的属性似乎注定了酒天生就是是非之物,酒中有乐,但乐极生悲。酒是人际交往中的催化剂,人们适量饮酒,可以起到调剂生活,振奋精神,增添喜庆情趣,和谐人际关系,没有酒的人生该是多么枯燥乏味!然而,醉酒伤身和酗酒败事的负面又是我们不能不引为鉴戒的。“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徘徊的境界。不醉、不困、不暇、饮酒有节,应是酒德的真谛,亦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  愿我们的基层社会与基层干部都成为与酒有缘的和谐社会的“德性饮者”,而非饕餮酒徒。[来源:论文天下

酒与酒文化的研究论文

酒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饮品,千百年来为我国人民所钟爱,享有“玉液”“琼浆”之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酿酒饮酒历史悠久的四川,在成为酒的主产区的同时也成为酒的主要消费区。在不断增加的饮酒人群中,部分基层干部的饮酒观念值得关注,酗酒诱发腐败与贪杯误事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究其原因,除制度约束缺失外,我们认为,主要在于日常生活中缺少一种积极健康的、更少功利性的、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的“酒德观”。  我国是世界三大酒系之一——白酒的发源地,中国的曲药酿造技术和酒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有着杰出的贡献,被称为“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酿酒业。如果说中国酒文化是一曲旋律优美的交响乐,巴蜀酒文化则是其中一篇最动人的乐章。这从历代巴蜀名酒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届酒类评比中可见一斑。距今四千余年成都宝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酒器以及其后三星堆与彭县竹瓦街出土的精美青铜酒器,无不表明古蜀先民很早就掌握了谷物酿酒技术。西汉之时,四川酒便以文君当垆的典故引人入胜,汉代的画像砖更是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当时四川酿酒业的发展盛况。唐代“剑南之烧春”被作为宫廷御酒,至此,四川酒跻身于华夏名酒之列。建国以后,四川酿酒业获得空前发展,成为全省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多年来对全省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酒类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一席。四川名酒之多为全国之冠,享有“六朵金花”的美誉。时至今日,四川白酒业仍居行业领先地位。  四川酿酒自古兴盛,酿酒的原料、水性、土质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酒乡的四川人,在长期生产酒、消费酒,全方位地与酒打交道的过程中,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年之中,无论是建房起屋,还是婚娶丧葬、祝寿请客乃至饯别,酒都是少不了的。尤其是每逢祭祀、节庆、游赏,酒的需求更甚。除夕之夜,合家欢聚,有“团年酒”;正月里亲朋好友聚会,有“请春酒”;端午节为图吉利,要喝“雄黄酒”;九九重阳节,成都人要到望江楼或城内之鼓楼蒸酒;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要用酒祭灶。此外,还有“寿酒”、“婚酒”、“送亲酒”、“满月酒”等等,数不胜数。可以说,四川人举宴必酒,逢会必酒,会友须酒,待客须酒,就连平时宴请客人,不叫“请吃饭”,而是“请吃酒”。  此外,巴蜀地区世代居住着彝、藏、羌、土家、苗、回、纳西、僳、布依、满、傣、蒙古等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酒习俗,其丰富多彩的饮酒风俗给巴蜀酒文化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味。彝族谚语说:“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为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酒被彝民当作敬献英雄的琼浆,知心相遇的桥梁。藏族同胞普遍好酒,尤为喜爱青稞酒,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喜庆佳节,欢呼胜利,嫁娶迎接,至友团聚,别离饯行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饮品。羌寨是充满酒香的世界,男女老幼几乎无人不喝咂酒。土家人平时用咂酒驱除疲劳,客人来时就用其招待,直到酩酊大醉为止。苗族同胞除饮咂酒外,还酿糯米酒、黄谷酒、玉米酒等,祭祖庆丰收,佳节喜事都喝酒。迎客有“迎客酒”,招待宾客有“交杯酒”,送客有“送客酒”。情真意切,叫人不得不喝。纳西族是豪饮的民族,而且能自酿水酒和白酒。僳僳族男女老幼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水酒,其待客的最高礼节是饮“双人酒”。饮酒时,由主人斟好大婉酒,主客各一手捧住酒碗同时饮下,表示宾客之间亲密友好,情谊深长。  悠久的酿饮历史,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使四川人不但与酒结友,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嗜酒成癖。卫生部在全国开展的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对四川省21个市、州中30个乡镇和30个街道的15岁以上城乡居民共10277人的饮酒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经常饮酒的为5%,男性经常饮酒的为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年初,中国保健协会发布了《2007年度关于四川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的调查报告》,四川饮酒人群平均单次饮酒量为76两(以38度酒为标准),折算为纯酒精95克,超出了国际及我国现行的安全饮用标准。中国保健协会相关人士表示,根据调查,四川大多数饮酒者的健康饮酒状况不合格,如果以100分为满分,02%的饮酒者健康饮酒状况得分在59分以下,属于亟待加强科学饮酒观念的人群;60~74分之间的有70%,属于科学饮酒观念有待提高的人群;75~89分之间的人群只有14%,属于需要养成良好饮酒习惯的人群;90~100分的人群仅有14%,属于具有正确饮酒观念的人群。  佳酿之乡的四川人在日常生活中与酒结下了深厚情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多,酒作为交际的媒介和手段,在庆功祝捷、结婚祝寿、签字立约、团圆接风等比较隆重的场合往往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而酒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在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中也发挥了相当作用。然而,在不少地方的一些部门,变质的官场酒局应酬已经明显超出了“合理”范畴,空耗了领导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领导干部忙于应酬,必然会产生误导,使下属视应酬为“工作”而仿效之,渐渐疏于职守,正可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极易扭曲工作作风滋生腐败,从而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一些部门,官僚作风严重,不但普通群众上门办事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即使是下级党委、政府到上面去办事,也不容易。然而,很多事情在餐桌上比在会议室里更易于解决。于是,为了今后到上面办事容易点儿,下级干部则充分利用请客吃饭这一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有效手段,只要上级机关的领导下来,就赔着笑脸来接待应酬。结果,筷子一举,酒杯一端,谈笑之间很多成问题的问题及不成问题的问题,均能迎刃而解。  人们在酒局社交中相互联系、互通信息、互相依存,形成酒桌上的熟人同盟,所以才有了一切情谊尽在酒中、酒逢知己千杯少、谈事儿要酒局,没事儿更要酒局等这样一些耳熟能详的表达。  不可否认,在社会生活中,酒局在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许多由专业领域和正式组织领域中产生的原则和制度有一部分被熟人社会中的关系网所战胜,这种强化力量使得酒局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酒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可以获得新关系,巩固老关系。从“不会喝酒,前途没有;一喝九两,重点培养;只喝饮料,领导不要;能喝不输,领导秘书;一喝就倒,官位难保;常喝嫌少,人才难找;……”、“酒杯一端,政策放宽”、“能喝半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要提升”等调侃、夸张的顺口溜中,多多少少反映了部分基层单位官场酒文化中的不正之风。  但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应酬太多,自己不情愿,家人埋怨,群众抱怨,严重损耗了工作精力和身体健康,影响了干部形象。俗话说,“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酒桌上不分彼此,公事就很难做到公办。“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一些基层干部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情变自然地大于法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豆腐渣工程”、“虚假数字”通过了;不该拨付的款项划出去了;一些“歪”干部提拔上来了……甚至邪念、色欲、胆量也随着酒气的升腾而冲向脑门,于是乎在头重脚轻、歪歪斜斜、晕晕乎乎之时干出了违法乱纪的傻事、坏事。  针对这一状况,有人提出“禁酒”,一些单位明令禁止工作日午餐饮酒。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干部还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部属请,不喝容易脱离群众;下乡下点,不喝怕被人家猜忌。更何况,“酒桌能搞调查研究,喝酒可以摸到实情”。理由既如此堂皇,焉有不大喝特喝之理?!少数基层干部更是把陪领导喝酒作为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不惜“喝坏党风喝坏胃,喝得单位没经费,喝得群众背靠背”。某些基层单位酒风仍然长盛不衰。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越来越多的应酬、不必要的接待,好似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过多的应酬接待已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作风,尤其是过度饮酒,使一些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但为何部分基层干部嗜酒之风却日甚一日呢?  我们调查以为,除制度约束缺失外,主要是人们对酒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  数千年来,有人视酒为福浆,不可一日无酒;有人视酒为祸水,宁可终生远离。酒,并非人人都喜好。爱酒的人,对它赞美备至,把它比作“玉液”、“甘露”,称之为“太平君子”、“天禄大夫”,不可须臾离之。“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李白诗),直到“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杜甫诗)。他们终身与酒为伍,直到死而后已。恶酒的人,则把酒说得无一可取,非但不喝,有的一见就反感,甚至“头疼”。有的人认为,酒是致疾败行、乱性伤身的凶物,乃至说“亡国之君、败家之子”的出现,莫不与酒有关,可谓“深恶痛绝”。对于同一种食品,爱恶悬殊,对立鲜明,应该承认也是罕见的。酒如同一把双刃剑,严格地说,酒本身并无功过之分,骂酒誉酒,酒功酒过,全在于饮者自身如何把握。“过犹不及”,正反皆然,诚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  显然,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更少功利性的、融入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审美情趣的“酒德观”,定能扬其酒的积极一面,抑其消极一面。  中华民族的饮酒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先哲很早就强调饮酒不能过量并倡导饮酒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不为酒困”,照各人的酒量、财力和劳作时间,适量饮酒,以不及于困乱为度,这是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对“酒德”言简意赅又能身体力行的理性论断。“酒德”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酒德的含义是说饮酒要有德行,不能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遵循酒德,方为君子。  饮酒讲究德量。所谓德量,是指饮酒要有节制,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古人对饮酒之量很有研究,认为“以半为好”,有诗为证:“好花乘看半开时,好酒宜在半醉中”。提倡“饮随人量”,“酒遇故人随人量,花当好处及时看”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可以避免“酒逢知己千杯少”所造成的酩酊大醉。古人强调饮酒注重德量,说明很早以前人们便明了饮酒量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本草备要》写道:“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少则益,多则弊。少饮增加唾液、胃液的分泌,促进胃、肠的消化与吸收,增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振奋情神,消除疲劳。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指出:每天饮酒不超过二盎司纯酒精(约合白酒2两),有助于减少冠心病。  提倡“适量饮酒,增进健康”的理念,是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和谐、健康的酒文化促进社会的安定,使饮酒进入一个积极主动、可以控制的新时代。  任何一种食品都一样,食用适量,于人有益;食用过量,有损健康。酒也不例外,它的益害尤其显著。因此,传播现代酒道,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个重要的当务之急的社会课题。  “适量饮酒,增进健康”就是提倡一种科学健康的饮酒主张,适量饮酒就是提倡理性地饮酒,适度地饮酒,科学地饮酒。理性地饮酒即饮好酒(指纯粮固态发酵的名优酒)、低度酒,不嗜酒成习,每周至少两天以上不饮酒;适度地饮酒就是饮酒要适量,不强饮,不酗酒,每日饮酒量相当于每公斤体重饮1g酒计算,一般约100mL白酒;科学地饮酒为饮酒时心境要好,不空腹饮,不混饮,饮必小咽,饮后少茶。  酒的属性似乎注定了酒天生就是是非之物,酒中有乐,但乐极生悲。酒是人际交往中的催化剂,人们适量饮酒,可以起到调剂生活,振奋精神,增添喜庆情趣,和谐人际关系,没有酒的人生该是多么枯燥乏味!然而,醉酒伤身和酗酒败事的负面又是我们不能不引为鉴戒的。“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徘徊的境界。不醉、不困、不暇、饮酒有节,应是酒德的真谛,亦是中国酒文化的精华。  愿我们的基层社会与基层干部都成为与酒有缘的和谐社会的“德性饮者”,而非饕餮酒徒。[来源:论文天下

一、综述酒的文化内涵。酒,这个词引辞海是这样解释的:“会意。从水,从酉(yǒu)。‘酉’本义就是酒。‘酉’亦兼表字音。本义:用高粱、大麦、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1]这是对于酒的最表层的释义。“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2] 酒是恶因,酒可致亡国败家,可致淫乱杀伤,这是《说文》对于酒的的解释,当然这是从负面角度谈酒是古代的一项荒唐的发明。还有许多典籍论述了酒的意义和功效。如酒曰清酌——《礼记·曲礼》;酒食者,所以令欢也。——《礼记·乐记》;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礼记·射义》;酒,百乐之长;又,酒者,天下之美禄。——《汉书·食货志》;不为酒困。——《论语·子罕》……总之古代对于酒的的话题可谓“不尽长江滚滚来”。酒在当代给人的印象很可能是负面的,如酗酒、酒鬼……这些不文明的粗狂的词汇确实令人陷入一种尴尬的维谷。但是,当我们真正回顾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不难发现,酒在华夏沃土上酝酿珍藏,早已形成了一种古老的文明——酒文化。任何对于就的误读和偏见都是不可取的。二、关于酒文化的起源。在古代,人们对于很多现象不能理解,都会归咎于神仙所为。“酒”就是其中的一个元素。酒是液体,多黄白色,或辣或清香,给人带来火感受,遇火即明,未开化的古人不知其所以然,便认为酒神所为。古代流传“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杜康造酒说”。人类造酒的起源最早追溯于距今约4——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当时造酒实属偶然,经粮食、水果自然发酵所得,工具简陋,酿造的多数低度米酒和水酒。(如左:西汉酿酒图)秦汉以后,中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这种用谷物酿酒的传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逢重大节日和喜庆之事人们必定饮酒。岁末除夕,“除日驱傩,除夜守岁,饮屠苏酒”[3]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有饮桂花陈酒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出生酒、生日酒、婚丧酒、升学酒、晋升酒。总之,酒文化成为一种传统袭承下来。三、 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情结。中国酒文化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古典诗中关于情爱、离愁类的作品居多,故诗歌中经常流淌“酒”“泪”液体,泪的味道既咸又苦,大多为女子所流;酒的味道又辛且辣,大多为男子所饮。两者结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对于酒文化与文学的渊源可从如下几方面一一做理会。1.酒可以避政,明哲保身。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谓文之豪杰,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或谈禅或饮酒,酒后大醉,一醉不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七贤之首阮籍,性嗜酒,为了逃避司马氏的贿赂曾大醉60天从而躲避了曹氏集团的灾祸。2.酒是文人创作的畅饮伴侣。文人相聚饮酒是盛事,月下独酌更是雅兴之至。酒可以刺激神经、活血兴奋,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文人作诗多有美酒相伴。 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可谓诗之上作。一箪食,一瓢饮,自然是饮酒,就到了诗人的仙境。“醉是日常生活中的酒神状态,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4]。酒可以张扬个性,抒发自由之感。诗仙李白不仅诗作得浪漫飘渺,其酒量可谓“量能扛鼎”,素有酒仙美称。李白的诗歌多半是在酒后大醉创作的。如描写杨贵妃的佳句,正因李白的酒兴衬托诗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试问能有此大气磅礴的阵容者能有几人?酒之最美不在酒味而在意境。 “兴观群怨,物我两忘”[5]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文人的诗歌亦多以酒为题材。周代的《诗经·鹿鸣》“嗷嗷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周代的宴请诗生动的记录了宴饮的热闹场面。《鹿鸣》等十二首风雅诗曲被文人士大夫称作“乡饮酒礼”。[6]唐代盛世为文人饮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李杜诗篇百分之十五左右都是以酒行诗作赋的。酒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多一分飒爽英姿和人生豪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慰藉人的情感,李清照宋代的巾帼女诗人,一洒热血,一咏菊酒,“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的萧索落寞。东坡居士喜酒,酒后做文若干,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好一个“诗酒趁年华”的豪放派巨匠。他的词,他的散文都有浓香的酒味。放荡不羁的柳永更与酒结缘,留迹于青楼曼舞的他与歌舞酒影相随,有雅致即兴诵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出了诗中含酒,酒中酿情的风韵。4.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关酒的文章更是屡见不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文人莫不与酒结缘。不少文人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借美酒酿出绚丽的诗篇。王勃的《滕王阁序》气势浩瀚,喷涌勃发,好似一股酒泉涌向滕王阁的高栏之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不是酒兴勃发,怀才感伤的忧国忧民之作,被后人耳熟能详。“酒的欢乐”,“酒的悲哀”,酒和文人的文学创作共同辉煌灿烂。四、 对于酒文化的传承。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正如没有一成不变的酒文化。酒文化预示着一定的人生意蕴。酒虽然不能消除痛苦,但可以缓解压力,带来暂时的愉悦。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批判吸收的视角继承酒文化的辉煌传统,虽不能如古代文人豪气冲天,斟酒耽佳句,我们可以解酒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聊以自娱,得以自乐。酒文化依然可以应用于现代文的阅读课写作之中,时代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改不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沉淀的酒文化,淹没不了文人对于酒的钟爱与偏嗜。形式可以变,传统不能丢,批判扬弃,丰富创新才能有新文化,创造新文明。

  • 索引序列
  • 中国酒文化研究论文
  • 中国酒文化研究论文范文
  • 中国酒文化文献研究
  • 中国酒文化研究论文题目
  • 酒与酒文化的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