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抗震的论文

关于抗震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抗震的论文

地震小论文2008年5月12号,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0级大地震其实除了四川,还有一个地震王国---那就是日本日本在一年当中会发生1000~1500次,算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地震王国因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壳不稳定,常发生变动,所以火山和地震的发生率相当高地震就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层变动所产生的波动地球内部的构造由内到外是:内核外核地幔,地壳内核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地幔上部和地壳是由岩石所构成的岩石圈由于地幔的下部是半液体状态,所以又叫作:软流圈既然地震的威力这么大,难道就没有办法防震减灾了吗?当然有啦!请听我细细道来如果在路上遇到地震,这时要用东西保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抱一些电线杆,水泥墙,在山上或海边遇到地震,一定要跑到平缓的山上……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人们,你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令我佩服,祝愿你们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愿望成真!

地震的预防1.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2.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5.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4.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5.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6.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7.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犟到的地方。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j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如何面对地震I.地震具有突发性,使入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避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1 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1 1.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这个网上素材多的狠!

关于抗震的论文摘要

6楼的,钢结构怎么样?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关键词防震、减灾、自然灾害、美好家园、防范意识、人造灾害、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太2了。都是一个老师的课吧。

关于抗震的论文题目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截至5月13日21时08分,四川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已超过2万人,仅四川省已有12000余人遇难,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入院伤员近7000人,而处于震中区域的约6万人仍杳无音信。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生命失去了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我们所有人带向了悲伤与疼痛。 “5·12”,像一块突如其来的黑纱,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左臂。如果说灾情即是最大的政治,那么我们以“第一时间”的反应表达政治的良知。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解放军和中央多个部委第一时间发起响应与联动,国外政要第一时间表示慰问与哀悼。 与此同时,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穿透灾难的屏障,以跑在谣言前面的方式抵达公众。而且就在灾难发生的次日,北京奥组委负责人表示,要把奥运火炬传递和抗震救灾结合起来。奥运火炬将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缩减规模,简化程序,注重简朴,讲求实效。在火炬传递开始前,全体参与者将默哀一分钟,向在地震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在火炬传递的起点、终点和沿途设立募捐箱,悬挂抗震救灾标语,把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奥运圣火传递的热情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摒弃那些政绩、形象与名声的负累之虑,为所有亡灵腾出一方静穆的祭堂,为现实的苦难留出一方净地,更为一切公共与政治找到它最人性的初衷与最本质的立场。悠悠万事,惟“灾”为大。那些永远静默于废墟下的生命,足以让我们低首致哀;那些仍在等待救援的同胞,足以让我们此心如焚。大灾岂敢漠视,人事岂能怠慢,惟有在危局之中保持果断,灾难面前传递坚定,始能焕发举国同心的能力与勇气。 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在那些被掩埋与被隔绝之地,依然隐藏着我们所有人的祈求与祝福。我们哀悼死者,更祈望生还者的名录上能够尽量多地增加一些鲜活的姓名。各级政府与部队在紧急行动,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在迅速响应。“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总理所言即为灾难之下的国家表达,国民诉求,更是对所有爱国者的动员令。 奥运之年,圣火经行之处点燃蓬勃爱国热情。然而灾难来了,它以另外一种方式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那些排队捐赠的市民,那些挽起衣袖献出热血的大学生,那些赶赴灾区的志愿者,包括所有那些时刻关注灾情、为灾区祈福的人们,都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书写最有力的爱国大字。这是大灾难后的大救援,因此也必将是大悲痛后的大团结。 天佑中华,天佑灾区。从来大难兴邦,手足同胞之情将我们系于一脉。汶川“5·12”大地震,更是一条迎风飘扬的黄丝带,高悬中国。这条上书SOS的黄丝带,是亲人离散后的求助标志。那些身在震区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所要竭力寻找的离散于灾难、血浓于水的亲人。 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若此,则天变仍不足畏,人言仍不足恤,我们仍将因此获得文明与前行之力。

这么难,我不会

汶川大地震紧紧揪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人们关注震区每一个村落的灾情,人们期待每一片废墟下生命的搜寻,人们企盼每一个受伤人员的及时救治……海内外中华儿女都紧急行动起来,投入到旷世罕见的生命大营救,投入到风雨兼程的千里大驰援,投入到感天动地的爱心大奉献。 这次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之大,波及之广,营救之难,均超过了唐山大地震。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天灾。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大批抢险救援队伍加紧抢修受损设施,各省区市医疗救护队伍全力救治伤员,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及社会各界组织大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无数普通群众组成的志愿者大军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现场。此时此刻,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必须举全国之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共克时艰的力量所在。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战胜特大雪灾,我们都胜利地走过来了。这场抗震救灾,我们依然在戮力同心,同舟共济,形成强大合力。从政府到民间,从军队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都发扬了军民团结、干群团结、党群团结的优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救援体系,保证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送,使救援工作迅速取得进展,让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无数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场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的动人画卷。“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与你们在一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到处都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长长队伍。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莫不慷慨解囊争相捐款,莫不尽己所能出一份力。国际友人这样感叹:“难以置信,这些人民没有抱怨,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救济工作。13亿人同样如此,……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么?” 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还在继续向灾区提供援助,爱心捐款捐物数额还在直线上升。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力支援,凝结着骨肉同胞的深情厚谊,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军民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信心和力量。天摇地动,摧不垮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桥断路绝,斩不断心心相系的骨肉情深。抗震救灾,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是对我们民族团结的一次检验,是对我们民族力量的一次凝聚。我们深信,抗震救灾的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关于抗震的论文标题

汶川加油。中国加油

抗震救灾,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过已经毕业了!

哈哈,今天是防震减灾日吧,可怜的娃啊,还要写作文!!

汶川大地震紧紧揪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人们关注震区每一个村落的灾情,人们期待每一片废墟下生命的搜寻,人们企盼每一个受伤人员的及时救治……海内外中华儿女都紧急行动起来,投入到旷世罕见的生命大营救,投入到风雨兼程的千里大驰援,投入到感天动地的爱心大奉献。 这次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之大,波及之广,营救之难,均超过了唐山大地震。面对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天灾。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大批抢险救援队伍加紧抢修受损设施,各省区市医疗救护队伍全力救治伤员,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及社会各界组织大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无数普通群众组成的志愿者大军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现场。此时此刻,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必须举全国之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共克时艰的力量所在。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战胜特大雪灾,我们都胜利地走过来了。这场抗震救灾,我们依然在戮力同心,同舟共济,形成强大合力。从政府到民间,从军队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都发扬了军民团结、干群团结、党群团结的优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救援体系,保证了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送,使救援工作迅速取得进展,让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无数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场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的动人画卷。“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与你们在一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都是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到处都是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长长队伍。从中央领导到广大群众,从企业家到普通员工,从海外华侨到港澳台同胞,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天真活泼的孩子,人们莫不慷慨解囊争相捐款,莫不尽己所能出一份力。国际友人这样感叹:“难以置信,这些人民没有抱怨,只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救济工作。13亿人同样如此,……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么?” 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还在继续向灾区提供援助,爱心捐款捐物数额还在直线上升。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力支援,凝结着骨肉同胞的深情厚谊,极大地增强了全体军民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信心和力量。天摇地动,摧不垮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桥断路绝,斩不断心心相系的骨肉情深。抗震救灾,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是对我们民族团结的一次检验,是对我们民族力量的一次凝聚。我们深信,抗震救灾的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关于建筑抗震的论文

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地震小论文2008年5月12号,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0级大地震其实除了四川,还有一个地震王国---那就是日本日本在一年当中会发生1000~1500次,算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地震王国因为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壳不稳定,常发生变动,所以火山和地震的发生率相当高地震就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层变动所产生的波动地球内部的构造由内到外是:内核外核地幔,地壳内核是固体,外核是液体,地幔上部和地壳是由岩石所构成的岩石圈由于地幔的下部是半液体状态,所以又叫作:软流圈既然地震的威力这么大,难道就没有办法防震减灾了吗?当然有啦!请听我细细道来如果在路上遇到地震,这时要用东西保护住头部,千万不要抱一些电线杆,水泥墙,在山上或海边遇到地震,一定要跑到平缓的山上……四川汶川大地震的人们,你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令我佩服,祝愿你们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愿望成真!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关键词防震、减灾、自然灾害、美好家园、防范意识、人造灾害、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 索引序列
  • 关于抗震的论文
  • 关于抗震的论文摘要
  • 关于抗震的论文题目
  • 关于抗震的论文标题
  • 关于建筑抗震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