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合作模式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化运作  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  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  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兴衰的原因分析  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  碰撞与融合:信息技术嵌入政府部门运作的机制研究  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  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  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资产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  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  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

社会选题最近是社交科学类的比较火,最能吸引注意力的不再是道德伦理,现在一个动物都能引起比人更大的关注度,这是人性的沦陷。可以以此为题

努力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作者:本刊记者/陶红 第5期 总第85期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部分政协委员在一份提案中建议,增设清明、中秋等民族节日为法定假日。该提案指出,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员,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有目共睹的作用;法定这些节日为假日,就是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还有委员进一步指出,当前中国国力蒸蒸日上,但精神文明建设仍需加强。一些人崇尚西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德,此令众多有识之士忧心如焚。 中国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较有影响的节日约160多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造就了色彩纷呈的节日文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念却在现代人中逐渐淡漠,甚至延续千年的春节,人们也仿佛日渐难寻那种曾经的感觉,更何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文化气氛浓厚的传统节日了。可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大行其事。据此现象,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 记者:您对部分政协委员关于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提案,有何看法? 冯骥才:其实,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华民族三大主要的传统性文化节日;但现在我们只过春节。我认为,对于任何民族来讲,其传统节日均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与假日不同,假日是公民享受福利的日子,是法定的公民休息的权利,无特定文化内涵,如周六、周日。节日却不同,节日几乎无不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它有特殊的内容,仪式,活动方式,物品和民俗方式。而且节日有放假和不放假之分。如,春节、国庆节是放假的;清明、端午、三八妇女节等,均不放假。 任何国家的节日大体分为宗教性、政治性和文化性三大类型。 中国因非宗教国家,虽有宗教性的节日,但不是主要节日。我们有政治性的节日,如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等;更有文化性的节日,即传统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在今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中涉及的4个节日,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的清明节,是以祭祖和扫墓为主顺带踏青春游,既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春天的美好体验。中华民族之所以5000年传承生生不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对祖先的崇拜,这种崇拜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美好的孝道情感。端午节是因纪念屈原沿袭下来的,这个节日体现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寄托的是百姓对生活圆满、家族共存的美好愿望。重阳节表达的则是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 这些传统节日对中华民族非常重要,重要之处在于可凝聚人与人的感情。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节日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和传说,充分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博大哲学思想。如端午、清明均值万物复苏时期,人们可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重阳节逢秋高气爽时节,人们登高远望,可在大自然里直抒胸臆;中秋时节,花好月圆,观花赏月……,均是人与自然的亲合,其中内涵很深的中国文化传统。因此,我非常赞成这个提案。 记者:据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某些节日在文化内涵上有何不同? 冯骥才:西方国家的节日文化与我国的节日文化基本无大区别。西方的宗教节日比我们多,民俗节日大都也是人与自然相融相亲的。但流行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在中国的过去是没有的,尽管中国的“重阳节”是关心老人的节日。在中国,人本的节日不多;倒是在我们一些少数民族中,有类似情人节的爱情节日。 记者:那么,您如何看待现代中国人热衷西方节日的现象呢? 冯骥才:那种特定时期出现的西方节日,实际就是舶来的节日。各国都有舶来的节日,如中国的端午节就传到了越南、日本、朝鲜;而各国各民族的节日,有时是互相传播、彼此影响的。美国人的万圣节又叫鬼节,从前欧洲人不过这个节日,可现在也开始过鬼节了。这是因为美国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我曾见过美国人过鬼节;在法国,我也赶上一次过鬼节。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舶来节日有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这一现象主要是因我们自己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日渐淡漠,也就是说,被我们自己抽空了,连非常重要的国庆节,都没有什么内容了,老百姓也就是在家看看电视罢了。如此,老百姓只好去过那些“洋节”了,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年轻人喜欢,但并不知道它的内涵,只不过给自己找一个娱乐的契机罢了。我认为对圣诞节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年轻人借机玩一玩而已。它不会成为中国人的节日,因为它没有文化的基础。我认为那些可增进人间亲情的“母亲节”、“情人节”,不妨加以引进。 记者:对于近年节日假日化的现象,您如何看? 冯骥才:的确,我们现在的节日已日益假日化了,很多节日已无任何文化内容,变成了纯粹的放假。 过去我们有很多过节的方式和形式,而现在很多节日都变成了饮食节。像每年的春节,人们仿佛越来越不会过了。报上讨论、专家出策,最后依了商家叫做“黄金周”,甚至国庆节也变成了黄金周。实际上许多国家均将国庆节作为增加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日子,包括美国。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却成为商家的炒作操作了,这是我们的过失。因为,节日与一个国家的文明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关系,节日文化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如果年轻的一代对其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记者:传统过年时,人们总要鸣放鞭炮,以示节庆。自政府禁放以来,每到过年,总有媒体就此讨论,您如何认为? 冯骥才:我认为,过年鸣放鞭炮是百姓对文化的呼声。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过年为什么一定要鸣放鞭炮?就是为了寻找年的感觉,表达对年的情感,对年的宣泄。这是文化的回归,如果没有了它,人们的情感便将无处安放。因此,我们应以人为本,要关怀人的内心,否则人们便会产生文化失落感。如果没有很好地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来的全球化时代,将是我们文化消弱与淡化的时代。 记者:那么,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 冯骥才:应该重新建设我们的节日文化。从前国庆节时,有关单位会组织很多活动,现在却没有了,应恢复这一传统;春节可用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进一步地丰富和充实;另外,对于人们有了重视传统节日的愿望时,有关部门应予以扶持。如恢复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等活动,以及其他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内涵的各种传统节日。 在日本,我赶上一次樱花节。当时,天下小雨,观赏者手里都举着一把透明的雨伞,充分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一个开满樱花的公园里,我看到很多人身着民族盛装,亦歌亦酒,不亦乐乎,他们通过节日,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风俗加以有效地传承。而我们的节日文化,却在革命的时代中断,失去了历史的记忆,我们民族的记忆和遗产丢失得太多,我们有责任把中断的历史连接起来,把美好的民俗节日恢复起来。这并非举办数次活动便可解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俗非常重要的是其约定俗成的特点,如外出者大年三十晚上必须回家,即使不能回家也要来个电话,这是一种心理定式。有了这种节日情感,到了这一天,人们自然而然便会这样去做,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小学的乡土教育、节日文化的教育。总之,有关单位应想方设法,媒体也应配合宣传,努力营造一种气氛。 寻找传统文化的风向标 2006-02-27 23:25:08 传统节日承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民族情感,“节味”的变化也让人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不无忧虑。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传承传统文化, 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 ●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 又是一年中秋时。媒体关于月饼的报道铺天盖地,商店里购买月饼的人群熙熙攘攘。有人不禁感叹:中秋节已成了月饼节,仅剩下一个“吃”文化。与此同时,互联网上近日掀起了投票支持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潮,签名赞成申遗的网民人数已超过70万。 传统节日承载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民族情感,也衍生出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最近有舆论认为,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惟西方马首是瞻,惟西人所言极是,惟西例为理政之所循”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节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没? 传统节日应体现民族文化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有关部门近日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意见》要求,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要组织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节庆活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然而,当我们重拾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时,却发现传统节日的“节味”已被“商品大潮”淹没。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在机关工作的王范芳告诉记者,中秋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一个“托”,大家借此机会送礼的送礼,吃饭的吃饭,中秋之夜很难看到祭月拜月、耍满天星、演皮影戏这些传统节目,甚至全家一起赏月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在出版社工作的胡鹏先生则对家乡清明节的祭奠仪式不以为然,令人眼花缭乱的祭品漫天飞舞,从传统的纸钱、香烛演变到“豪宅”、“小姐”、“大奔”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用“金元宝”铺成一条长地毯通往祖先的坟墓。这样的祭奠有多少追忆之情? 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但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节日还是有难舍的情怀。网友李伟在中秋申遗留言板写道:“推动中秋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文化的延续和肯定,功德无量。”还有网友说:“中秋承载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成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中国的传统节日蕴涵着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共通点,比如重阳敬老、中秋团聚、清明祭祖,这些情感不可以轻易被抛弃,更不能随便被异化。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孙科志曾就读于韩国高丽大学,在他眼中,许多越来越被漠视的传统习俗,往往被韩国人视为珍宝。韩国中秋节要放假3天,举国欢庆,由于韩国有1?4人口在汉城,一到中秋节很多人要从汉城返回自己的家乡过节,全国因而出现“民族大移动”。此外,每个家族在中秋节都会举行祭祖仪式,感谢祖先带来丰收。同时,文化协会还会在汉城奖忠体育场举行一年一度的摔跤节,评选出“天下壮士”。韩国一年四季都有传统节日,热闹场面和人们的热情远远高于西方节日。“他们把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都放进这些传统节日里,通过过节,延续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孙科志这样解释韩国人对传统节日的热衷。 胡同、弄堂都变成“欧洲花园”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 如今,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趋之若鹜、对本国传统节日却日趋淡漠;一条条胡同、弄堂变成一个个“欧洲花园”、“美国小镇”;学生们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英文书却常捧在手心;乡村理发店也开始叫“蒙娜丽莎发廊”…… 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吗?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遐龄认为,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吹捧主要是“追新”,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与腐朽的代表,阻碍社会发展,但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是十分片面的。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传统与现代有着血肉联系,如果现代人能主动地改造和吸收传统文化,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传统就不是包袱,而是财富。 “传统文化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养料,我们要承接而不是回归传统文化,牢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阐发出全新的精神。”谢遐龄教授说。他认为,面对传统并不等于只看过去,而是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能够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容,诸如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特征、有号召力的人物等。 之所以现在有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谢教授认为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错位,令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大话西游》被奉为经典,开始我很不解,后来看电影里的唐僧那么啰嗦,让妖精烦得自杀身亡,就明白了,现在的青年讨厌说教,讨厌一味地灌输。” 传承传统文化,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让一代一代的人自觉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不任由文化传统断裂。如今,很多父母愿意花钱让孩子学英语,学音乐,却很少有人主动地让孩子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引导人们体味传统节日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找回传统美德,光靠简单说教于事无补。”谢教授说。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理性认识 扬弃才有生命力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必须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吸收全人类文化的精华,离开这个基本点,就难以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前进。例如,市场经济、法治、科技等,中国就须向他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只有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才有生命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保护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现在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既没有完成文化的更新,又固守着许多落后的传统思维方式”。 顾教授举了个例子,现在有不少地方搞祭奠孔子的活动,举办“四书五经”诵经班等,“这其实是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搞没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他认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批判地继承。如果没有扬弃,就忙于“文化复兴”,对传承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都没有好处。 谢遐龄教授也认为随便提“保护传统文化”的口号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夸大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而盲目排外。一方面,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有“趋同”的潮流,所有的国家,不论意识形态,也不论文化传统,青年人都喜欢跳迪斯科,都喜欢飙车,唱流行歌曲……近年又流行挑染头发、穿磨烂了的牛仔裤,这其实是“技术文化”或“科技意识形态”的冲击,不是“西方文化”。同时,“技术文化”也早已存在于我国的文化之中,从根本上说,这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的”。 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法律文化、道德观念等方面,中国有着稳定不变的内涵,人们在不知不觉地奉行着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谓的“西方文化”只是表层的、不完全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曲解了。试想一下,我们连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都不那么容易渗透,怎能轻言西方文化?对于保护传统文化,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理性认识。 htm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 张正春 | 2006年06月01日03时32分 | 【内容提要】中国为什么有“端午节”?中国为什么没有“圣诞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端午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精神境界。“端午节”的主要内容是纪念屈原, 纪念屈原是对君子人格的推崇和敬仰,是对小人的讽刺和鞭策,是对君王的规劝与期待,扶阳抑阴,遏恶扬善,扶正祛邪,伸张正义,教化人心,移风易俗,这正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精神!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品尝粽子的味道,品尝人生的味道,品尝中国文化的味道,意味深长,我们该有多少感受啊? 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 张正春 又是一个端午节,粽子飘香,龙舟竞渡,手机中不断传来节日的问候。朋友:在这个一晃而过的节日里,您可想过,端午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精神? 对比西方的“圣诞节”和“情人节”,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就值得研究了。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和“中秋节”,这是“天”的节日,是“太阳”和“月亮”的节日(春节是太阳的节日,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春节”和“中秋节”也是人的节日,是“天人合一”的节日。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二十四节气”就充分反映了这种思想。比较而言,中国文化是“天人相合”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天人相分”的文化,在“年节”的文化特征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这种区别。 然而,根据民间传说,“端午节”似乎只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但是,从民族历史与思想文化的角度而言,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仔细捉摸,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是耐人寻味的。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端五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天长节”等,由此可见,“端五节”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人道”与“天道”合二而一,再一次巧妙地实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 再者,如果单从纪念人的意义上来看,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很多,三皇五帝以外,圣人如孔子与老子,他们的生卒日子都不及屈原的纪念日来的隆重,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为什么有“端午节”?中国为什么没有“圣诞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端午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特殊的精神境界。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抱负和品格,他纯洁的情怀和高尚的精神,光明正直的思想境界,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君子,是中国传统人格的典范。然而,屈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为小人所妒嫉,为奸佞所陷害,为世俗所不容,终于冤屈而死!屈原的文采和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奇迹!屈原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经历正好成为一个典型,它足以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重要内容。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一首诗《长沙过贾谊宅》就很能揭示出中华民族对屈原的的特殊情怀: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万古惟留楚客悲”,这就是中国人对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是“端午节”的深刻含义。 刘长卿在《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中写道: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谪去古今怜”,这是多么深远而又复杂的历史情怀啊?爱惜人才,尊敬君子,祈愿天下英雄皆有用武之地,希望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奉劝掌握生杀大权的领导者近君子而远小人,敬贤爱才,重义轻利,明辨忠奸,防止屈原和楚怀王的悲剧发生,这不就是“端午节”的特殊意义吗? 纪念屈原是对君子人格的推崇和敬仰,是对小人的讽刺和鞭策,是对君王的规劝和期待,扶阳抑阴,遏恶扬善,扶正祛邪,伸张正义,教化人心,移风易俗,这正是“端午节”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精神! 说到节日,中国人总是离不开饮食,在吃喝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能够更好地“品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境界。说到这里,我又要问了:亲爱的朋友,今天的粽子您吃了吗?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品尝粽子的味道,品尝人生的味道,品尝中国文化的味道,意味深长,我们该有多少感受啊? “端午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上的高度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与独特性,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在“春节”和“中秋节”以外,“清明节”、“端午节”(“重五节”)和“重阳节”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大补充。春、夏、秋、冬各有节日,一年四季,由于这些节日的存在而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在“穷理尽性”的探究中,在深情的回味中,在觉悟的心灵中,中华民族在天人之际创造了伟大的节日文化,这是一种日久弥新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与天地宇宙同在的永恒的文化创造。 作者在博客网发表的相关文章的地址如下: 1、中国人如何赏月(一): 2、中国人如何赏月(二): 3、中国人如何赏月(三): 4、中国人如何赏月(续): 5、中国人如何赏月(全文): 春节民俗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2-15 12:42 大家帮帮忙哈!!! 提问者: flora_zhuang - 魔法学徒 一级 最佳答案 我觉得这个很好: 据《时代信报》报道 沸沸扬扬的平安夜过后,经过清洁工人的打扫,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洁。然而,想到圣诞的“疯狂”与春节的“冷清”,一些学者们开始了他们的忧患行动——甚至,国内一些学者还发出了《保卫春节宣言》! “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近日,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质问。 悲观与乐观,两种态度的对比 2005年12月13日晚,高有鹏在河南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他认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它的“保护”。 高教授首先阐述了当前世界各民族都在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抢救。譬如,今年韩国人抢先一步,申请了“端午祭”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产生了极大震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尴尬。 高教授表示,“年”是我们民族对丰收的纪念,是我们民族情感和生活的特殊标志。春节作为希望的象征,是整顿一年情绪,向美好未来重新出发的最佳时机,应该引发对年和春节的特殊认识。 “过年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特殊纪念。但‘欲灭其国,先灭其史’,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日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高教授表示,保卫春节并不是要回到以前的特殊日子,而是要自觉地对民族文化尊严进行维护。 然而,这场“保卫春节宣言”的报告会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波澜。据到场的河南媒体同行称,报告会会场里只有百十个人。闻讯赶来的某电视台摄影师因为考虑拍摄效果,不得不示意几个学生坐到主讲人身后空荡荡的椅子上去补白清淡的背景。 与高教授的忧心忡忡形成另外一种对比的是,2005年初,中国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春节即将成为国际性的节日。 如何将春节发展成为超越民族界限的普天同庆的节日,是丁伟和同事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丁伟认为,春节发展成国际性节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他认为,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春节是具有强烈中国民族色彩的节日,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丰富内涵,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外国人。 此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习俗,春节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体现的是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它是人性的回归,体现人本思想,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赏。 传统节日兴盛与否,与民族自信心有关 还来不及为丁伟的宏图愿景而兴奋,因为目睹了“中国式圣诞夜”的疯狂,眼前的一切似乎更容易使我们倾向于高有鹏的悲观。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确是日益走向边缘化了。 诟病最多的就是“年味”少了,其次就是“节日经济论”。例如冯骥才就曾对此发表看法:假日和节日不同,假日是一种公民的福利,没有文化内涵,随便怎么过都行。但节日是有意义的,是有文化内涵的。所以再讲经济,也不能把最应有“中国特色”的春节当成经济的奴隶啊。要从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层面上“过”年,留住文化味。 还有,“我们的节日,道具太少,符号太抽象”——尽管可能有很多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道具符号,就渐渐失去了大众的记忆。 上述看法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并不在这里。比如端午节的“道具”、“符号”难道还不够明显吗?而“年味”,更多也只是围绕“一串鞭炮的宣泄”;至于经济,似乎也不能成为春节式微的理由。 西南大学历史系卞兆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不愿轻易对此作出评判。但是他认为,这与国民的心态和经济状态有关。 同时他也谨慎地认为,春节还不至于沦落到需要被保护的地步;不过,春节也不大可能成为国际性的节日,形成全球瞩目的“强势文化节日”。 卞教授称,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状态应该分为两种:一是被动的保护;极端封闭、完全排外。二是主动保护,也就是前面高教授的观点。 但是,卞教授认为,高教授大可不必如此悲观,而且对于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节日在今日的处境,他认为,“这是一个我们必然要承受和经历的过程”。 “真正的大国,是能够以自己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许纪霖先生的观点。 保护还是创新,这是个问题 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建筑已经全盘西化。

你可以先拟定一个题目或者几个关键词,然后上笔杆网,用它的选题分析功能,希望给你带来灵感和帮助!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专业化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这篇企业与社会方面的文章可以吗?企业 社会责任以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 同时,主动承担起推动 社会进步、关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弱势群体 、参与社区发展、保障职工权益,履行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为内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 全球不可遏止的一种发展趋势。在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过程中,企业如何摒弃传统公司法“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从企业经营的长远利益出发,树立 起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以人为本、加强内部管理,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显得尤其的重要。而国家 如 何通过立法的完善与政策的鼓励,创造良好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 氛围,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 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公平、公正、诚信、和谐的市场秩序,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支持企业社会责 任的局面,使更多的企业自愿、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之中,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企业社 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 时,以履行国家规定法律责任为底线,主动履行为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谋取一定利益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对于传统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修正与补充,你参考下

农村养老制度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推荐

参考文献列出如下,你可以自行选择几篇写上。  1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王起钧 河北大学 【硕士】河北大学 2006-05-01 0 282  2 传媒引领和谐社会建设途径之探析 洪和根 嘉兴市广播电视总台 【期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06-30 0 46  3 传媒转型的逻辑与使命 张伟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青岛 【期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10 0 54  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下传媒与司法的和谐关系 郑玉洁 华东政法大学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04-25 0 51  5 试论广播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王蔚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期刊】党史博采(理论) 2006-01-20 0 23  6 和谐社会和传媒的社会责任 【期刊】新闻传播 2006-01-30 0 85  7 旅游传媒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五大角色 《江南游报》 陈鹰 【报纸】中国旅游报 2007-09-21 0 10  8 传媒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 袁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期刊】新闻爱好者 2009-09-10 78  9 和谐难题与传媒责任新论 杨建宇 郑州大学 【硕士】郑州大学 2006-05-01 0 130  10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传媒责任研究 任慧静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南京师范大学 2008-06-30 0 155  11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犯罪控制 张心向; 辛欣 南开大学法学院 【期刊】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15 78  12 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青岛传媒网《百姓说事》栏目说开去 王瑶; 韩丽楠; 朱凯 青岛传媒网 【期刊】青年记者 2008-09-20 0 61  13 论和谐社会中“传媒力”的构建要素研究 张志君; 张婧莹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电视台 博士后 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 【期刊】现代视听 2007-01-30 0 49  14 网络时代下的传媒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李娜 郑州大学 【硕士】郑州大学 2006-04-18 0 199  15 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陈世昌 武汉科技大学 【硕士】武汉科技大学 2010-04-30 17  16 传媒法制报道的三个理论问题 梁衡 人民日报 副总编辑邮编: 【期刊】当代传播 2007-05-15 3 129  17 和谐社会建设与媒体角色定位 骆正林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期刊】现代视听 2007-01-30 0 135  18 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 申思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中央民族大学 2008-04-01 0 164  19 论现代传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董姝 长春理工大学 【硕士】长春理工大学 2007-06-01 0 137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  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  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  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  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  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  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  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  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  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  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  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期刊里面,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你参考借鉴下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专业化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期刊里面,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你参考借鉴下

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合作模式下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社会化运作  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  单位制变革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  英国公共广播电视兴衰的原因分析  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  碰撞与融合:信息技术嵌入政府部门运作的机制研究  文化认同与社会网络:转型期民间艺术的发展路径  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  互动论视角下的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支持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资产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代中国机器缫丝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变迁  社会转型期城郊农民教育投入行为选择的研究  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

现代传媒与社会论文题目

最好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其实题目太新颖不一定写得好哦呵呵我当时的新闻论文题目得到老师的高度认可哦

提供一些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的选题,供参考。1、新闻真实与新闻本性2、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看新闻传播的审美化3、无产阶级党报的优良传统4、新闻特写研究5、深度报道研究6、新闻叙事研究7、网络新闻研究8、电视声画面研究 9、电视艺术研究10、电视诗歌散文创作研究11、“超级女生”的广告效应研究12、试论新闻语言的修辞技巧13、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素质14、试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5、试论媒体语言的“雅”与“俗”16、电视新闻语言研究17、电视广告语言研究18、记者的修养19、论都市报的舆论监督作用20、论报纸的新闻策划21、论都市报的发展趋势22、新闻评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23、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24、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形象分析25、网络“暴力”初探26、重大新闻事件的新闻摄影27、浅析电视“选秀”节目28、论网络环境下受众的分化与“博客”网站的兴起29、论“受众意识”在新闻采编业务中的体现30、论“民生新闻”报道中“煽情”的艺术31、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32、论公益性新闻策划33、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4、主持人的形象塑造35、当代网络言论文风浅析36、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37、电视体育新闻现场报道研究 38、当代中国奥运新闻传播的主要话语问题39、电视讲坛节目的传播学审视40、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关系41、论新闻报道失实42、人物访谈成功因素探析43、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的关系44、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特征45、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46、从“选秀节目”看电视竞争性复制策略47、报纸要强化品牌意识48、媒体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的角色意识49、名牌电视栏目的品牌维护50、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新闻报道51、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52、电视体育节目的人文精神53、传播学层面的思考:《超级女生》热播解析及反思54、从“芙蓉姐姐”现象看网络传播效果55、现代电视传媒的品牌策略56、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57、 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58、 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59、 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60、 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61、 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62、 浅谈新闻导语写作63、 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64、 消息中的现场描写65、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66、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67、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68、论报纸的组合报道69、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70、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71、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72、报纸品牌个性塑造73、短评的特点和写作74、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75、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76、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77、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78、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79、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80、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81、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82、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83、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84、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85、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86、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87、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88、论人文关怀在我国当代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89、新时期新闻文体改革研究 90、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91、网络言论的传播与管理92、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93、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能力培养94、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95、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96、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97、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98、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99、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100、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101、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构建102、论广告策划在广告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103、 广告创意理论研究104、 广告诉求理论研究105、 广告对消费观念的影响106、 和谐与冲突——广告传播中的社会问题研究107、 论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108、 论违法广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109、 论我国广告法规的体系与监管模式110、 我国广告业发展趋势111、 从创意视角分析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的差距112、 优秀广告作品的创意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13、 如何看待名人广告114、 论房产广告的文化诉求115、 报刊广告文案创作116、 中国儿童广告的发展趋势117、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118、 网络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119、 试论广告创意技巧120、 试论广告写作的方法与技巧121、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体报道122、《百家讲坛》——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嬗变123、从《艺术人生》看人生的艺术124、试论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从韩剧的细节设置分析125、试论电视公益广告的人文视角126、关于电视直播节目中“出错”现象的思考127、论民生新闻中的“新闻平衡”128、探析《百家讲坛》兴起原因及启示129、谈《鲁豫有约》与《艺术人生》的异同及启示130、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考证131、论新闻访谈的原生态132、从《奋斗》看中国青春偶像剧的新形式133、一个“纸包子” 引起的思考-------试论中国电视新闻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134、浅析民生新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135、《新闻调查》中的采访技巧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取代。培养广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然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将学生的自主意识付诸实践中。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有研究多从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模式出发,很少涉及学习者个人因素对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对专科层次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也很少。本文将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专科层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者个人因素之一)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关系来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本文的研究假设是各类学习动机的提高能否促进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各要素间相关程度如何;性别对自主学习和学习动机关系有什么影响。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结构。紧接着,从自主学习、学习动机等方面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并且回顾了学者对学习动机与学习自主性相关关系的已有研究。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对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类型进行区分,并且详细研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从而得出对教学实践有益的启示。基于这些理论和研究,本文借鉴了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方法设计了一个由四个部分组成的调查问卷。问卷在淄博师专2009级英语教育专业的149名学生的配合下完成。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己经意识到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性,并且己经在实践自主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他们意识到了学习动机对学习自主性的影响并且正在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来调节学习动机。(2)学习者学习动机包括很多方面,如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文化性学习动机,工具性学习动机和情景性学习动机等。不同学习动机类型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3)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以及意志力,影响他们对待学习环境的态度和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动机强弱和学习自主性间呈正相关关系。(4)性别对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主性有一定的影响。虽然本研究有一定局限性,但研究结果对于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动机是日常生活和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心理学术语。当学生拥有学习动机时,会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对学习产生兴趣,树立学习目标。从这个方面来讲,本研究将动机及自主性关系引入英语学习领域,并且对解释英语学习中的个性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结果还表明,为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英语教师要尝试激励学生,还应帮助学生采取相应策略自己调节自身的学习动机或者克服动机方面的困难。 ZIme闯^YG5tvGEAsM

参考文献列出如下,你可以自行选择几篇写上。  1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王起钧 河北大学 【硕士】河北大学 2006-05-01 0 282  2 传媒引领和谐社会建设途径之探析 洪和根 嘉兴市广播电视总台 【期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06-30 0 46  3 传媒转型的逻辑与使命 张伟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青岛 【期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10 0 54  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下传媒与司法的和谐关系 郑玉洁 华东政法大学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04-25 0 51  5 试论广播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 王蔚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期刊】党史博采(理论) 2006-01-20 0 23  6 和谐社会和传媒的社会责任 【期刊】新闻传播 2006-01-30 0 85  7 旅游传媒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五大角色 《江南游报》 陈鹰 【报纸】中国旅游报 2007-09-21 0 10  8 传媒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 袁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期刊】新闻爱好者 2009-09-10 78  9 和谐难题与传媒责任新论 杨建宇 郑州大学 【硕士】郑州大学 2006-05-01 0 130  10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传媒责任研究 任慧静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南京师范大学 2008-06-30 0 155  11 大众传媒视角下的犯罪控制 张心向; 辛欣 南开大学法学院 【期刊】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15 78  12 网络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青岛传媒网《百姓说事》栏目说开去 王瑶; 韩丽楠; 朱凯 青岛传媒网 【期刊】青年记者 2008-09-20 0 61  13 论和谐社会中“传媒力”的构建要素研究 张志君; 张婧莹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电视台 博士后 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 【期刊】现代视听 2007-01-30 0 49  14 网络时代下的传媒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李娜 郑州大学 【硕士】郑州大学 2006-04-18 0 199  15 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陈世昌 武汉科技大学 【硕士】武汉科技大学 2010-04-30 17  16 传媒法制报道的三个理论问题 梁衡 人民日报 副总编辑邮编: 【期刊】当代传播 2007-05-15 3 129  17 和谐社会建设与媒体角色定位 骆正林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期刊】现代视听 2007-01-30 0 135  18 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与作用 申思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中央民族大学 2008-04-01 0 164  19 论现代传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董姝 长春理工大学 【硕士】长春理工大学 2007-06-01 0 137

  • 索引序列
  •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
  •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推荐
  • 传媒社会学论文题目有哪些
  • 现代传媒与社会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