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

发布时间: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

1、《我演唱聊斋俚曲“旷野逢仙”的体会》 蒲松龄研究1996 第22期。2、《对师专音乐专业合唱教学的探索》淄博师专学报 1995 第3期。3、《对结束拍指挥造型的研究》淄博师专学报 1997第3期。4、《试析合唱指挥的案头工作》理论与实践论文集 1997年。5、《师专合唱与指挥课教改初探》淄博师专学报 1995增刊。6《从“蓝色多瑙河”看指挥中的对比因素》淄博师专学报 1996年第3期7、《试析浪漫乐派的标题音乐》淄博师专学报 1996第4期。8、《就乐谱本身谈指挥艺术》淄博师专学报 1997增刊9、《中学课外活动与美感教育》当代艺术教育研究论文集。10、《师专合唱训练》齐鲁教苑“96”论文集。11、《漫谈指挥与排练》中国成人教育2003年6期。12、《寻找“房四娘”》蒲松龄研究 2001年第3期。13、《俚曲流源探微》人民音乐2002年第4期。14、《关于乐理概念的准确性问题》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5、《关于合唱音准的研究》淄博学报学报 第4期。16、《从“蝴蝶夫人”看普契尼的戏剧才能》淄博学报学报 2000年增刊。17、《合唱的谐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18、《合唱作品中点与线的声乐处理》中国新教育2003年第5期。19、《旋律中调式调性的辨析》枣庄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20、《从变文到俚曲》艺术教育2004年第5期。

论文:《论哲学思维的特点》,《淄博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特点讨论综述》,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哲学的界限》,载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4《正义问题界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正义观概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当代人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困境》,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转载于《外国哲学》1997年第8期、《社科信息集萃》1998年第1期。《正义观的特点与功能》,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论正义问题》,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转载于《哲学原理》1998年第3期。《正义本质论》,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正义问题起源》,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原始社会的正义观》,载于《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载于《湖北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年第3期。《论正义标准》,载于《文史哲》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年第6期。《自由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正义问题及其源流》,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平等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东岳论丛》2000年第3期。《对中国加入WTO的几点认识》,载于《中国入世:淄博人的思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二排二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号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指的是把同伴某种与教师规定不一致的行为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学前期,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学前期的幼儿,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向老师告状,在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我们只有正确的了解幼儿的需要探寻幼儿的心理动机,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从而提供对幼儿有利的教育,使幼儿更加快乐的成长。5、6、7岁的幼儿告状的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处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幼儿教师应当采取的措施。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研究引言学前期的大多数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都会向老师告状,而这种告状行为发生的次数又非常的频繁,教师应对幼儿告状策略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习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针对不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在应对策略中不断地提醒幼儿,减少或避免同一告状形象的再次发生。本文是研究者在与幼儿的相处和互动中,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幼儿告状的起因、经过、类型和特点,分析进行分析这种现象,探究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丰富了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社会性内容的发展。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概述5、6、7岁的幼儿正处于幼儿园的大班,而且他们的道德认知已经开始发展,知道受表扬是好事,受批评了坏事,这个阶段的幼儿告状常常不是因为自己,而是看到同伴违反了规则,如哪个小朋友没有好好排队,哪个小朋友没有坐坐好,哪个小朋友不好好吃饭。他们想在老师心中建立一个好的形象,做一个好孩子。大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行为规范,也形成了自控能力的雏形,对一些事情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和是非标准,他们的告状主要变现为思想的分歧。例如:谁表现得好就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发大红花,谁今天值日,没有把卫生打扫干净,谁今天做错事情了,老师没有批评他。这是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二、幼儿告状行为典型案例及分析由于5、6、7岁的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得发展都是有差异的,还不能向成人一样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都会表露在外面,和同伴之间有一点点事情的时候都会对彼此很不满,所以他们会经常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的告状行为就越来越多,这就使告状的种类也变得多了,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告状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总结出几种典型的告状类型。具体有一下几种:(一)“求助”型告状求助型告状主要是由于幼儿在受到同伴的伤害向教师寻求帮助所做出的互动行为,这种告状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身不受伤害。5、6、7岁的幼儿已经有了个性的萌芽,经常会由于各种小事而发生打架行为,一些受到其他同伴攻击的幼儿经常会因此找到老师告状,他们告状并不是为了惩罚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这种告状经常出现在,幼儿争夺玩具的时候,或者集体活动中,例如,“老师,他抢了我的板凳”,“老师,他自己不好好吃点心,要来抢我的”等等这些,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典型案例:在游戏活动时,明明和丽丽都在区角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旁边的淘淘看见了,也想过去玩,可是明明和丽丽似乎不愿意皮皮的加入,淘淘刚挤到她们中间就被推了出来,可是淘淘似乎还不愿意放弃,又往她们中间挤去,还想抢她们手中的玩具,这时明明就敲了一下淘淘,淘淘开始大哭了起来,紧接着就跑到我这里来告状了,“老师,他们不和我玩,还打我”,他见老师没有反应又开始哭了起来,老师还是没有理会皮皮,他哭了一会后就自己离开了。案例分析:淘淘向老师告状是希望老师可以帮助他,他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他渴望得到友谊,渴望和小朋友们一起。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有些事情对幼儿来说看似很难解决,但是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安心,可见老师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所以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喜欢向老师求助和告状。(二)“检举”型告状检举型告状是幼儿为了维护教师宣布的规矩,或者是看到其他同伴的行为不符合规范而采取的与教师的互动,他们告状是为了老师能够对这种行为进行惩罚,而对遵守规范的幼儿进行表扬。因此他们看到对方做了自己认为不符合规范的事情就会和老师说,虽然对方做的事情并没有对他造成影响或伤害。比如,在放松的时候,教师会让幼儿自由探索玩具,平平会突然跑过来跟老师说:“齐齐不好好玩玩具,他把玩具扔在了地上!”这是幼儿萌发了道德责任感,想通过老师让他人改正这种不好的行为。典型案例:当班里要准备盥洗活动时,老师让小朋友们都排好队一起开小火车进厕所时,开开就一直抱着欣欣,还时不时地从队伍中走出去,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一到厕所门口,就往里面冲,还没有小便就开始在冲水,这时候欣欣就开始和我说:“老师,开开不好好小便,一直在冲水。”我试图去制止他,和他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不可以浪费水,但是开开好像对冲水的那个很感兴趣,还是不肯放手,欣欣又开始和我说:“老师,你和他说了,他还不听话,一点都不乖”。案例分析:开开还没上厕所就开始冲水,在欣欣看来这是不符合常规的,是开开违反了规则,老师试图制止开开之后,他还是没有停下来,欣欣看到这种情况又开始向老师告状了,她觉得开开这样是违背了老师说的话,是不对的,暖暖检举了开开的行为是希望老师可以去批评对方的这种做法来满足自己的心理。(三)“求赏”型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向老师告状后,希望老师能够关注自己和表扬自己的行为。如班里的小鱼,经常向老师告状:“老师,淘淘每次吃完东西都不扔垃圾,我每次吃完都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去”,说着就会把淘淘桌上的垃圾拿去扔掉;“老师,他每次去厕所都不排队,我都是排队的”,这种告状是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典型案例:中班下午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说:“我会把蜡笔发给坐坐好的,小嘴巴不讲话的小朋友”。佳佳表现得非常好,当她看到丽丽在说话时,就对老师说:“她还在说话,我都没有说话了”,案例分析:他们知道老师所要求的和所喜欢的,他们和老师说没有像违反规定的小朋友一样,其目的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并不是真正的要检举谁或让老师知道同伴违反了规则。他们只是和违反规定的小朋友来对比自己的表现,以此来得到老师的赞赏。老师对他们的微笑点头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5、6、7岁的幼儿之所以会告状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遇到问题时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想通过教师和家长寻求帮助,其次,很多幼儿告状是想吸引教师的关注,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会可能乏安全感,每个幼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正是这样才得以产生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一)幼儿自我保护的本能和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防御的本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寻找各种方法摆脱困境,幼儿也是一样的。5、6、7岁的幼儿虽然身体和心理发育没有大人成熟,但是他们也有被保护的愿望,因此,他们从家庭走向学校,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园他们不能再寻求父母的帮助了,所以他们会向自己值得信任的人也就是老师来寻求帮助,幼儿告状就是想通过老师来保护自己,不受侵犯。另一方面,每一个幼儿都想做大人心中的“好孩子”,他们想要在教师和家长面前表现自己,得到赞赏和肯定。幼儿们在园里得到大红花,就是一件非常开心和值得炫耀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他们一些好的表现,给他们进行表扬,他们就会出于渴望被老师认可的心理,向老师举报比自己做的差的同伴,希望老师能够认可他对他肯定和表扬,想办法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幼儿园里,在幼儿的眼中老师就是最大的,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5、6、7岁的幼儿会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一种命令或者是标准,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会很少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会经常表扬那些表现得特别好的幼儿,批评不听话的幼儿,表现好的幼儿为了突出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向老师告状。教师往往只是对幼儿的告状做出回应,却没有对幼儿告状这一行为进行很好的指导,所以幼儿认为自己告状都是一种对的行为,会越来越频繁。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会很多专业知识,会做很多事情,也是一个维护秩序的人,是一个集“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于一身的人。老师会每天告诉自己该做什么事情,并且是要根据老师的指示来完成的,如果没有按照老师说的来做,老师就会进行适当的阻止和引导,幼儿觉得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对老师的话都非常服从,所以有些幼儿看到同伴没有按照老师的话去做,就觉得他违反了集体规则,违背了老师的要求,这是基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三)家庭教育的影响5、6、7岁的幼儿主要是家里成长,幼儿园只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驿站。因此,对幼儿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幼儿园的影响,而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想要什么都会被满足,而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幼儿,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给孩子包办了。忽视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质的培养。这就会使幼儿有依赖性,不能自己去解决问题,不会思考,也不懂怎么和同伴进行沟通,经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这会使幼儿在幼儿园中也以家中的这一套来做,产生争抢玩具、大人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会使幼儿对集体生活更加难以融入。而对这样不融入集体,与其他幼儿同伴不能建立友谊的幼儿来说,就会被其他幼儿排斥,这就促使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四教师应对策略的建议(一)教师要对幼儿有足够的保护和关爱幼儿在得到老师关注和认可的同时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爱,幼儿在和教师长期的相处过程中,也会对教师形成一种依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不能对每一个幼儿都非常细致的照看,不能集中精力去关注某一个幼儿,但是教师一定要理解幼儿告状的背后原因。有些幼儿是出于寻求保护来向老师告状,这些幼儿是感觉受到了欺负寻求保护,那么教师一定要做出保护幼儿的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够使幼儿信任教师,不仅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感情,而且对幼儿的明确是非观念,知道欺负别人是不对的,这对今后成长十分有利。在幼儿园里,有些幼儿遇到一些小事都会向老师告状,他们只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而如果幼儿是由于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的,因为老师的爱会让他们形成一种安全感,让他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心态,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二)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采取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有利于幼儿更好的接受,比如,讲读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播放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引出幼儿的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意识到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最后,教师可以多种形式地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帮助其进行换位思考,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幼儿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和他人分享,所以就会经常发生和他人争夺零食和玩具的事件。(三)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的不改变,仅仅只是依靠学校和老师并不能完全改变幼儿的行为方式。所以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不能什么事都宠着孩子,应给予他们最少的帮助。一方面,家长要用言语、故事、动画片、漫画人物的方式,用积极正面的形象培养孩子诚实、勇敢、敢作敢当等可贵的品质。教会孩子如何与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偶遇争执时,他们会本能的知道如何去处理问题。当孩子正确处理问题之后,家长得知有感到安慰并要鼓励表扬孩子的做法。另一方面,幼儿的告状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符合规则的人事如何处理,所以大人最好不要随意表态,要搞清楚孩子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示范,以身作则。五结论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虽然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在幼儿的教育中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需要正确的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及时地进行处理,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幼儿更好的帮助和引导,让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张博南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15(02):53-54[2]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华中师范大学,20[3]顾燕萍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4)138-140[4]王蕾、吕晓捷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及应对措施[N]经验荟萃,2016:31[5]刘莹琦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68-169[6]李静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J]淄博师专学报,2010(03):22-24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论文:《论哲学思维的特点》,《淄博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特点讨论综述》,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哲学的界限》,载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4《正义问题界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正义观概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当代人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困境》,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转载于《外国哲学》1997年第8期、《社科信息集萃》1998年第1期。《正义观的特点与功能》,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论正义问题》,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转载于《哲学原理》1998年第3期。《正义本质论》,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正义问题起源》,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原始社会的正义观》,载于《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载于《湖北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年第3期。《论正义标准》,载于《文史哲》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年第6期。《自由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正义问题及其源流》,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平等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东岳论丛》2000年第3期。《对中国加入WTO的几点认识》,载于《中国入世:淄博人的思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二排二

是的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入口

论文:《论哲学思维的特点》,《淄博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哲学思维方式及其特点讨论综述》,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哲学的界限》,载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4《正义问题界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正义观概说》,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当代人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困境》,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转载于《外国哲学》1997年第8期、《社科信息集萃》1998年第1期。《正义观的特点与功能》,载于《淄博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论正义问题》,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转载于《哲学原理》1998年第3期。《正义本质论》,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正义问题起源》,载于《淄博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原始社会的正义观》,载于《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论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载于《湖北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年第3期。《论正义标准》,载于《文史哲》2000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年第6期。《自由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襄樊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正义问题及其源流》,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平等及其与正义的关系》,载于《东岳论丛》2000年第3期。《对中国加入WTO的几点认识》,载于《中国入世:淄博人的思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二排二

《声训运用举隅》(《文史哲》 1986 年第 1 期)《词类活用琐议》(《乌鲁木齐教育学院学报》 1988 年第 2 期)《古代汉语虚词里的音近用同现象》(《淄博师专学报》 1988 年第 3 期)《“浑”之语转蠡测》(《山东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1 期)《古车名原》(收入中国矿大出版社 1989 年《汉语论文集》)《杨树达语源学思想及其研究方法》(《文史哲》 1991 年第 1 期)《沈兼士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推阐〉 》(齐鲁书社 1991 年《语言学要籍解题》)《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同上)《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同上字)《张揖评传》(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年《中国语言学家评传》)《声训原理初探》(《山东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1 期)《读贾谊 〈新书〉札记 》(《古籍整理研究丛刊》 1992 年 4 期)《谈谈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韩诗外传今译〉正误 》(《山东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3 期)《孙坚奋书画集序》(山东大学出版社《孙坚奋书画集》 1994 年)《“授鱼”与“教渔”》(《中国教育报》 1996 年 11 月 3 日)《也说“怕译书名”》(《中华读书报》 1998 年 4 月 22 日)《漫谈古籍书名的翻译》(《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8 年第 2 期)《关于〈六家诗名物疏〉》(《山东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4 期)《源于商周,高于商周》(《大众日报》 1999 年 4 月 15 日)《“小”义同源词类纂》(《人文述林》 1999 年第 2 辑)《得失未知出心裁》(《山东大学学报》 1999 年增辑)《独上高楼》(《中国书法》 1999 年第 8 期 )《历代书论精华选》(《大众日报》 1999 年 9 月 23 日)《试说“方”的词义系统和词族系统》(《文史哲》, 1999 年第 6 期)《独好修以为恒》(《中国艺术报·东方艺苑》 2000 年 4 月 7 日)《遗憾太多难珍藏》(《中国艺术报·东方艺苑》 2000 年 8 月 11 日)《养根而俟实,加膏以希光》(《大众日报》 2000 年 1 月 22 日)《高标独立,古籀重辉》(收入《山东省书法理论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 2000 年,《书法导报》 2002 年 3 月 6 日 、 3 月 20 日 转载)《书学理论工作者的综合文化修养》(《书法》 2001 年第 5 期)《 蒋维崧 教授耄耋之年受大任》(《大众日报》 2001 年 10 月 18 日)《曾子的伦理思想》(《曾子及其里籍》,中华书局 2001 年 9 月)《 < 以学驭书 > 的对话》(《书法报》 2002 年 2 月 18 日)《异域同芳是书法》(《书法导报》 2002 年 11 月 13 日)《应该重视书法文化教育》(第三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会议论文,《书法之友》 2002 年第 8 期转载)《针对成人教育特点,改革训诂学教学》(《中国成人教育》 2002 年第 6 期)《喜读〈訄书详注〉》(《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3 期)《应该加强本土文化的意识》(《书法导报》 2002 年 11 月 27 日) 《应该加强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书法导报》 2002 年 12 月 4 日)《借来“清”字说峻翁》(《光明日报》 2002 年 12 月 5 日)《启功先生赞成书法写汉字》(《汉字文化》 2003 年第 1 期)《对〈“铭”字文化溯源〉的补充意见》(《汉字文化》 2003 年第 2 期)《蒋维崧谈书法创作》(《书法报》 2003 年 2 月 10 日)《以学驭书一硕儒》(《山东书法百家》,学苑出版社 2003 年 5 月)《〈诗疑辨证〉提要》(《诗经要籍提要》,学苑出版社 2003 年)《〈诗说〉提要》(同上)《〈九经古义·毛诗〉提要》(同上)《〈白鹭洲主客说诗〉提要》(同上)《〈诗传诗说驳议〉提要》(同上)《〈毛诗写官记〉提要》(同上)《〈六家诗名物疏〉提要》(同上)《启功·蒋维崧·书法人才与学科建设》(《启功先生书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2003 年)。《山东书法界同仁追念邹振亚》(《中国书法》 2003 年第 8 期收录 )《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选评委笔谈》(《中国书法》, 2004 年第 3 期收录)《读鉴斋》(收入《甲申小集》,华夏翰林出版社 2004 年)《人格道德的修养》 ( 《齐鲁晚报》 2005 年 7 月 31 日)《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 追忆启功先生之一》 ( 《山东大学报》 05 年 7 月 26 日 ,25 期)《通过大字报认识的老师》, ( 《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8 月 16 日 ,27 期)《贵为帝胄 贫为草民》, ( 《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8 月 23 日 ,28 期)《幽默人生 幽默艺术》,(《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8 月 31 日 ,29 期)《形义密合的汉字》,(《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9 月 6 日 ,30 期)《仁慈为怀 广施博爱》,(《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9 月 13 日 ,31 期)《借形标音的汉字》,(《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9 月 27 日 ,33 期)《书法表现的汉字》,(《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11 月 15 日 ,39 期)《挽启功先生联 2 则》,(《中国书法》 2005 年 8 期)《蒋维崧书法集出版说明及后记》,(《蒋维崧书法集》,中华书局, 2005 年 10 月)《学垂典范 艺壮国光》,(《书法导报》 2005 年 11 月 23 日)《与书家商讨错别字问题》(《 2005 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北京出版社 2005 年)《书法学科建设需要多种学科支持》(中国书法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论坛论文,文物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独立)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

《声训运用举隅》(《文史哲》 1986 年第 1 期)《词类活用琐议》(《乌鲁木齐教育学院学报》 1988 年第 2 期)《古代汉语虚词里的音近用同现象》(《淄博师专学报》 1988 年第 3 期)《“浑”之语转蠡测》(《山东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1 期)《古车名原》(收入中国矿大出版社 1989 年《汉语论文集》)《杨树达语源学思想及其研究方法》(《文史哲》 1991 年第 1 期)《沈兼士 〈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推阐〉 》(齐鲁书社 1991 年《语言学要籍解题》)《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同上)《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同上字)《张揖评传》(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 年《中国语言学家评传》)《声训原理初探》(《山东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1 期)《读贾谊 〈新书〉札记 》(《古籍整理研究丛刊》 1992 年 4 期)《谈谈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韩诗外传今译〉正误 》(《山东大学学报》 1994 年第 3 期)《孙坚奋书画集序》(山东大学出版社《孙坚奋书画集》 1994 年)《“授鱼”与“教渔”》(《中国教育报》 1996 年 11 月 3 日)《也说“怕译书名”》(《中华读书报》 1998 年 4 月 22 日)《漫谈古籍书名的翻译》(《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8 年第 2 期)《关于〈六家诗名物疏〉》(《山东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4 期)《源于商周,高于商周》(《大众日报》 1999 年 4 月 15 日)《“小”义同源词类纂》(《人文述林》 1999 年第 2 辑)《得失未知出心裁》(《山东大学学报》 1999 年增辑)《独上高楼》(《中国书法》 1999 年第 8 期 )《历代书论精华选》(《大众日报》 1999 年 9 月 23 日)《试说“方”的词义系统和词族系统》(《文史哲》, 1999 年第 6 期)《独好修以为恒》(《中国艺术报·东方艺苑》 2000 年 4 月 7 日)《遗憾太多难珍藏》(《中国艺术报·东方艺苑》 2000 年 8 月 11 日)《养根而俟实,加膏以希光》(《大众日报》 2000 年 1 月 22 日)《高标独立,古籀重辉》(收入《山东省书法理论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 2000 年,《书法导报》 2002 年 3 月 6 日 、 3 月 20 日 转载)《书学理论工作者的综合文化修养》(《书法》 2001 年第 5 期)《 蒋维崧 教授耄耋之年受大任》(《大众日报》 2001 年 10 月 18 日)《曾子的伦理思想》(《曾子及其里籍》,中华书局 2001 年 9 月)《 < 以学驭书 > 的对话》(《书法报》 2002 年 2 月 18 日)《异域同芳是书法》(《书法导报》 2002 年 11 月 13 日)《应该重视书法文化教育》(第三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会议论文,《书法之友》 2002 年第 8 期转载)《针对成人教育特点,改革训诂学教学》(《中国成人教育》 2002 年第 6 期)《喜读〈訄书详注〉》(《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3 期)《应该加强本土文化的意识》(《书法导报》 2002 年 11 月 27 日) 《应该加强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书法导报》 2002 年 12 月 4 日)《借来“清”字说峻翁》(《光明日报》 2002 年 12 月 5 日)《启功先生赞成书法写汉字》(《汉字文化》 2003 年第 1 期)《对〈“铭”字文化溯源〉的补充意见》(《汉字文化》 2003 年第 2 期)《蒋维崧谈书法创作》(《书法报》 2003 年 2 月 10 日)《以学驭书一硕儒》(《山东书法百家》,学苑出版社 2003 年 5 月)《〈诗疑辨证〉提要》(《诗经要籍提要》,学苑出版社 2003 年)《〈诗说〉提要》(同上)《〈九经古义·毛诗〉提要》(同上)《〈白鹭洲主客说诗〉提要》(同上)《〈诗传诗说驳议〉提要》(同上)《〈毛诗写官记〉提要》(同上)《〈六家诗名物疏〉提要》(同上)《启功·蒋维崧·书法人才与学科建设》(《启功先生书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2003 年)。《山东书法界同仁追念邹振亚》(《中国书法》 2003 年第 8 期收录 )《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选评委笔谈》(《中国书法》, 2004 年第 3 期收录)《读鉴斋》(收入《甲申小集》,华夏翰林出版社 2004 年)《人格道德的修养》 ( 《齐鲁晚报》 2005 年 7 月 31 日)《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 追忆启功先生之一》 ( 《山东大学报》 05 年 7 月 26 日 ,25 期)《通过大字报认识的老师》, ( 《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8 月 16 日 ,27 期)《贵为帝胄 贫为草民》, ( 《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8 月 23 日 ,28 期)《幽默人生 幽默艺术》,(《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8 月 31 日 ,29 期)《形义密合的汉字》,(《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9 月 6 日 ,30 期)《仁慈为怀 广施博爱》,(《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9 月 13 日 ,31 期)《借形标音的汉字》,(《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9 月 27 日 ,33 期)《书法表现的汉字》,(《山东大学报》 2005 年 11 月 15 日 ,39 期)《挽启功先生联 2 则》,(《中国书法》 2005 年 8 期)《蒋维崧书法集出版说明及后记》,(《蒋维崧书法集》,中华书局, 2005 年 10 月)《学垂典范 艺壮国光》,(《书法导报》 2005 年 11 月 23 日)《与书家商讨错别字问题》(《 2005 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书法论文集》,北京出版社 2005 年)《书法学科建设需要多种学科支持》(中国书法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论坛论文,文物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独立)

是的

  • 索引序列
  •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
  •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号
  •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电话
  •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订阅入口
  • 淄博师专学报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