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自然科学杂志封面

自然科学杂志封面

发布时间:

自然科学杂志封面

都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和发行的。《自然》则是英国的。两者都是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没有中文版,英文版可以网上看

将对谷歌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让世人再一次认识到谷歌的科技实力。

科学 和自然是两个专业权威杂志 只是各个的戴白领域不同 国内应该可以订购 不过看的懂不懂是个问题 因为都很专业化 可以去邮局查找订阅编号

对谷歌是一个利好的影响。Science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杂志,证明谷歌在科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

《自然》杂志封面

科学 和自然是两个专业权威杂志 只是各个的戴白领域不同 国内应该可以订购 不过看的懂不懂是个问题 因为都很专业化 可以去邮局查找订阅编号

杂交水稻,顾氏小盗龙,x射线晶体图,远古翔兽这种哺乳动物,北京猿人的同位素年龄等等。

这种融合类脑计算芯片被命名为“天机芯”,有多个高度可重构的功能性核

因为这芯片贼牛逼,自行车都可以自己驾驶,语言控制

自然科学期刊封面

科学 和自然是两个专业权威杂志 只是各个的戴白领域不同 国内应该可以订购 不过看的懂不懂是个问题 因为都很专业化 可以去邮局查找订阅编号

都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和发行的。《自然》则是英国的。两者都是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没有中文版,英文版可以网上看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年4月3日0 来源:生物通------------------------------------------------------------------------------------------------------------------------------------ 摘要: 4月2日Nature封面故事:天然气田封存CO2的机制 减小人为产生CO2对气候影响的多种选择方案之一是,将来自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源头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个埋藏地点的设计及长期可行性关键取决于CO2是怎样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气田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人为产生的CO2进行安全的地质存放,而现在,利用惰性气体和碳同位素示踪剂所做的一项研究,对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九个天然气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过程完成了定性。该研究发现,居主导地位的CO2汇是地层水中的溶解,而碳酸盐矿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这表明,CO2废弃物在类似地质系统中的长期存放模型需要将水中所溶CO2的潜在流动性考虑进去。针对HIV的多种记忆抗体血清记忆(Serologic memory)是长期免疫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由被HIV等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的人体中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却几乎不了解。为了对HIV的记忆抗体反应进行研究,Scheid等人从来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广谱中和抗体的6个HIV感染者的HIV-特异性记忆B细胞中克隆出了超过500个抗体。这些患者体内B细胞对HIV的记忆反应由多达50个独立的、扩展的B-克隆组成,这些B-克隆表达一组针对不同病毒表位(抗原决定部位)的不同抗体,其中几个对于广谱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Lamda-like dsDNA噬菌体”HK97,是研究病毒衣壳成熟过程的一个有利体系,因为它在大肠杆菌中从仅仅两个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中就可以组装成,并且其成熟过程可以很容易在体外触发和分析。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不同的成熟病毒衣壳的结构,但此前尚未获得噬菌体的双链DNA病毒的原壳体。现在,Gertsman等人报告了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从而为导致感染性病毒颗粒(virion)的衣壳组装过程提供了线索。从这一结构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如人疱疹病毒等相关病毒的研究也有参照性。3D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大脑在编码深度(或3D)信息时为什么不会将其与环境中的其他视觉提示混淆?采用双目看东西的动物对深度的感觉,是通过对比每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之间的差别来实现的。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会对这种偏差做出反应,而其他神经元则对来自一只眼睛或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信号有偏好(这种现象称之为“眼优势”)。采用双光子钙成像,Prakash Kara 和Jamie Boyd得以能够对猫视觉皮层一个小区域中几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对,他们发现,对“眼优势”和双目偏差的反应存在于大脑内确定的轴上:编码3D信息的功能图与给出到达每只眼睛的视觉输入的相对强度信号的另一个功能图成直角排列。 这两个功能图的相对排列方式,为了解大脑中的局部回路何以能够同时地、无缝地处理环境中的多种感官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大脑为什么能同时记住多个目标的不同细节虽然我们能够在工作视觉记忆中记住几个不同目标,但我们是怎样记住每个目标的特定细节及视觉特征的仍是一个谜。对工作记忆负责的高级区域中的神经元似乎对视觉细节并没有选择性,大脑皮层的早期视觉区域具有能够处理来自眼睛的输入视觉信号的独特能力,但过去人们认为它不能执行如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Stephanie Harrison 和 Frank Tong等人,利用对来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解码的一种新方法,发现早期视觉区域能够保持关于存放在工作记忆中的相关特征的特定信息。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出示了两个不同取向的条纹图案,要他们在被fMRI扫描时记住其中一个取向。从对扫描结果所做的分析,研究人员有可能预测,在两个取向的图案中的哪一个中,一个目标在超过80%的测试中都会被保留。4月3日Science人类会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 Olaf Bergmann及其同僚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由于大气中的碳-14水平在1950年代因为进行地面上核弹爆炸而增加,这导致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细胞中的该种同位素的水平都可能增加。 当地上核试验被禁止之后,我们的DNA中的碳-14水平开始慢慢地下降。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用该同位素作为一种细胞出生时的日期标记。 研究人员用碳来标记在核试验前后的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心脏细胞以建立在这些细胞中DNA合成时的年代。 他们的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确实会在我们一生的过程中缓慢地更新,而其更新率在缓慢地下降,即在25岁时,心肌的年度更新率为1%,而到75岁的时候,该更新率下降至45%。 研究人员测定,在这些心肌细胞中,那些在人的正常的一生中被更新的细胞不到50%。 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有必要研究刺激心肌更新过程的治疗策略以治疗损害的人类心脏细胞。 在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中,Charles Murry 和 Richard Lee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应用生物学原理来安全制备电池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本周的《科学》期刊中有一则经过同行审议的有关新电池技术的描述。这一话题最近在2009年3月23日在白宫被重点介绍过。这一重要的研究对结合应用化学和生物系统来创制对环境友善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描述。Yun Jung Lee及其同僚研发了一种技术:将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能够作为一种脚手架。人们可以在其上搭建可用于高功率电池的高度导电的电极。这种用遗传工程所设计的病毒可以沿着其表面长出无定形磷酸铁。这种材料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的情况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克隆出的对碳纳米管具有最强亲和力的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的充放电率与最尖端的(但也更为昂贵并具有毒性)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Lee及其同僚通过应用基本的生物原理发现了一种对生态友善、在低温下能够将低导电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效电极的脚手架。将来,这些电极也许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电气汽车的高功率电池中。机器人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吗?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机器人也许至少可以在实验室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员。 这是本期《科学》杂志的2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这2篇报告都预想着机器人能与科学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时取代他们。 Ross King及其同僚创建了一个取名叫ADAM的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做酵母菌代谢的试验(无需或很少需要人对该实验进行干预),而且它还能对那些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并计划下一步要做的实验。 设计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填补那些未知酵素的空白,人们需要用这些酶来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的生物化学及生物资讯学的有关描述。 文章的作者证实,ADAM确实发现了那些在酵母菌代谢中具有功能的各种酶。在第2项研究中,Michael Schmidt和Hod Lipson运用一种运算法则(它本身并非建立在物理学、运动学或几何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来搜寻可解释诸如钟摆运动等物理系统行为的数学公式。 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介入并识别那些以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物理定律并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讨论。 覆盖我们的恐惧感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最近在大鼠中所取得的覆盖其恐惧记忆的成功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将这种方法与当前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恐惧,而且无需使用药物或创伤性的手术。 Marie Monfils及其同僚发现,在大鼠回忆恐惧的记忆之后不久运用一种标准的“削弱”疗法(这种疗法有时也用在病人身上)可以有覆盖原先的恐惧性记忆的效果。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他们通过发出某种声调并在此后对大鼠施予电击来诱导大鼠的恐惧。 此后,该音调的出现就会使大鼠回忆起对电击的恐惧的联想。 研究人员注意到,尽管音调和电击的恐惧联想在大鼠的脑子中仍然记忆犹新,但当人们发出很长系列的音调但又不给予电击时可以有效地动摇大鼠的恐惧记忆,并将其代之于一种良性的记忆。 用这种技术治疗过的大鼠显示了较低的对声音本身所诱导的恐惧程度,而且它们原先的恐惧记忆自动重现的机率也较小。 这种技术似乎能够永久性地覆盖恐惧记忆,而且无需使用药物。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可以将这种技术用在人的身上来治疗精神性的疾病并克服我们的恐惧性联想。

水稻栽培技术、对“顾氏小盗龙”化石的研究、对恐龙演化的研究、测定了较为准确的同位素“年龄”、对北京奥运吉祥物大熊猫“晶晶”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等,而这些都代表了中国的荣誉。

《自然科学》期刊封面

比较有名的是Science和Nature吧。只涉及物理,生物,化学,没有数学内容,但是比较普及。 Science的官网地址:的官网地址:不过这不是科普类的科学杂志,刊发的都是专业论文。但是绝对称得上是最著名的科学杂志。

据编辑说,也是核心刊物!

科学 和自然是两个专业权威杂志 只是各个的戴白领域不同 国内应该可以订购 不过看的懂不懂是个问题 因为都很专业化 可以去邮局查找订阅编号

你好!经查对北大图书馆出版的2018年版(第八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收录进2018年版(第八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四编 · 自然科学T/X 综合性科学技术部分。所以,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科技核心期刊。当然也是国家级期刊。复合影响因子: 432。双月刊,逢单月16号出版。附最新出版的学报封面:注:完全没有问题!请放心!请及时点击采纳!

《自然植物》杂志封面

是小学生吗?可以引导孩子看看《昆虫记》,《动物大百科》等培养、坚持好兴趣。

是单细胞生物(原生动物门的),在海洋中,好像是叫草履虫

应该是黏液这个资料给你英国《自然》杂志封面刊登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报告——— 生命起源于何处?是来自万能的上帝之手还是来自百万年间的进化。科学家一直在孜孜以求寻找生命起源的证据。近日,散布在澳大利亚西部的众多怪异土堆再次成为舆论中心,有科学家称,这些土堆便是地球生命始祖的化石。最新研究发现,散布于澳洲西部一处广大区域的怪异形状土堆,可能就是地球最古老生命的化石,系由三十多亿年前的数十亿个微生物构成。这些土堆正是天体生物学家正在火星等其他星球寻找的生命形态。最新一期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刊登了此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澳洲天体生物学中心的女研究员阿比盖尔·欧伍德说:“它是生命的祖先。如果你认为所有的生命起源于这个星球,或许这就是它开始的地方。” 澳大利亚西部发现怪异土堆群。 在澳大利亚西部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处狭长区域内,散布着许多形状怪异、貌似岩石的土堆。欧伍德带领小组考察了数千个这种土堆,从10公里范围内取样分析,经研究发现有7种不同类型的土堆,包括波浪形、圆屋顶形和山脊形,表明有不同的原始生物到场。 这些土堆有的比手指甲还小,有的则比人高。形态也各有不同,有的像装鸡蛋的硬纸盒,有的仿佛是杯状蛋糕的漩涡状糖霜,有的似海浪,有的如点状,还有一个近2米高的叠层看起来好象是“鳄鱼背”。 欧伍德表示,最令人吃惊的是一种锥形土堆,它不可能是由任何已知的地质过程形成的。相反,它应该是由线状的生物滑过土堆移向阳处时形成的。矿物沉积加快了它的形成,最终形成了坚固的锥形堆。 土堆由古老微生物在34亿年前构建,可能是地球最古老生命的化石。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西澳这些土堆具有古老微生物群落的痕迹。它们并非自然界胡乱堆砌形成的,而是藏身其中的古老微生物在34亿年前构建的。不同形状的土堆表明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活在那里,它们很可能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生命的化石。 地理学家分别研究了这些土堆的形成,发现它们是所谓的“叠层”,由无机沉积物、矿物质、水和细菌排出的二氧化碳混合在一起,被这些微生物的黏液“黏合”,经过数万年的沉降和分离再一层一层地构建出来。 美国航空航天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鲁尼加说:“这很可能就是最古老生命的存在证据。它们构造非常复杂,靠非生物过程是无法完成的。”科学家探索火星和其他星球要寻找的正是这种早期生命的证据。 土堆的发现让科学家重新思考生命的起源。 欧伍德表示,这项研究是第一份令人信服的记录,若所有生命都起源于地球,则澳西这个地区可能就是起源地。她推测,如果生命能如此迅速地丰富起来,那么极度艰苦的环境如火星上也可能有大量生物繁衍着。 如果这些土堆果真是地球生命的的起源地,那么,它将会改变科学家对早期地球生命的看法。许多有关早期生命的现代理论认为,第一个生命是在热泉喷发和其他极端环境下诞生的。但澳洲叠层被认为是在相对正常的海洋环境下形成的。 如果这些叠层由微生物形成,生命就必须在34亿年前适应正常的非极端的环境。而且,那时的生物已经足够多样化,可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球是在43亿年前形成的。因此,由此推断,在地球形成10亿年后,这些微生物就在地球上形成了。 土堆的发现为在火星上如何寻找生命提供了线索。 欧伍德说:“我想此发现的意义不只是为早期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而是指出了早期生物圈的巨大残余地在哪里。在这里,我们能明白有关早期生命的更多东西。我们不仅明白地球生命的来源,还能为我们在其他星球如火星上如何寻找生命,到哪里寻找生命提供线索。”不过,有些专家不大认同,认为34亿年前太遥远,难以形成生命,而只有几百万年前才可能形成生命。还有一些地质学家认为,这些奇怪土堆纯粹是由化学过程形成的,如古代深海热泉喷发。最新的看法是,深海热泉是海底化学物质丰富的热水从地壳的裂缝处喷发出来,其喷发寿命长则二三百年,短则几十年。热泉喷发后,周围的化学物质就出现了生命的第一次进化,进而形成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这些土堆可能是由热泉喷发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图为电影《星际穿越》剧照韩松听说全世界有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英国的《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是一件让人很难想象的事。但偏偏就是这样。摆在眼前的这部《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目前该系列选集已经出版了两部,我手上的是第一部,据说以后还将继续出下去。“好玩”,或许才是科学发现的真正动力,是将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是由《自然》杂志的工作人员亨利吉编辑出版的。科幻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了,翻译加原创,中国现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种科幻书。但这部书在我看来,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它简直就是一部奇书。译者江晓原和穆蕴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工作。英国《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或者说大部分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可以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何况还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在导读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纳科幻小说的两个理由。一是与英国科幻大师、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亚”之称的赫吉威尔斯有关。威尔斯与《自然》有很深的个人渊源,是杂志的长约作者,该杂志发表了总共66篇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有26篇是威尔斯本人署名发表的,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通灵术等。另外《自然》还发表了许多对威尔斯包括科幻小说在内的著作进行评论的文章。因此,发表科幻小说,应视为向这位大师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尔斯常常是对科学作出批判的。二是出于一种看起来很简单、很不可思议的原因。在亨利吉以科幻方式写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的历史。原来,它是由一个名叫麦克米伦的家族赞助的。《自然》的成功,与它从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宽松愉快氛围有关。吉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因此,杂志在1999年11月4日(杂志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读者的热烈反应让编辑始料不及。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过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学家。亨利吉在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满乐趣”、“超脱的娱乐精神”等词语。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同样也是很沉重的。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有的神奇。脑洞大开,根本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我想,会不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的动力?这种动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心。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展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我觉得,江晓原他们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当然了,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自然》上的这些科幻写得比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主流文学标准,也许有的甚至称不上小说。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作品,绝不是平淡无奇,相反,它们极有意思,也极有意义,至少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江晓原他们讲到,这些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国际上科幻创作的反思科学的主流倾向,另外,它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杂志。而我则觉得,这个集子收录的作品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们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这里面,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在构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作品大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把这种想象建构在科学性上。能发表在《自然》上的,自然也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这部书的分章,也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这是科幻最为激动人心的。另外,我觉得,从形式感上观察,这些作品是介于人的创作与机器人创作之间的新型文学。科幻小说是人类历史上“自古”没有的,至今仅仅约200年历史,还在发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从这些小说中,读者会看到一种大胆的杂糅。它们把不同的领域连接一起,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文学混合在一起,从中产生“创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当前我们很多科幻小说中没有的。除了思想点子,作品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或者风格,就好像是未来人写的,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21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这是真正的科幻。

  • 索引序列
  • 自然科学杂志封面
  • 《自然》杂志封面
  • 自然科学期刊封面
  • 《自然科学》期刊封面
  • 《自然植物》杂志封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