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信息经济学论文3000字

信息经济学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信息经济学论文3000字

你不会是农大的吧。。。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明白无误地昭示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国迄今还未曾在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归结为我国先前所处的封闭状态。事实上,国外近年来关于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几乎就不曾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吴传俯,2003)。更有《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在走向毁灭”。虽然这些观点各有其出发点,但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更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 ,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可见,马克思是将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以及信用发展等因素为现实条件,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用在缓和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 (二)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Tobin(1980)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Kindleberger(1978)提出“过度交易”理论, MHWolfson(1996)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并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JSachs,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孪生危机”( Kaminsky & Reinhart, 1998 ) ,从实证方面研究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固有的联系。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从历史上看,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 (一)90年代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根据时间顺序如下: 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 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7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李建军、田光宁,1998)。

从信息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变看什么是信息经济学 ——答王则柯教授之三 谢 康 王则柯教授(以下简称王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守诺言的学问”。那么,让我们从信息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变看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看看王教授推崇的“正宗”的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在信息经济学历史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为此,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回应王教授的观点: 第一,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1984年出版了一本论文集《信息经济学》(Basil Blackwell)。他在该书中文版序言中写道,“或许,从来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否认,大多数经济决策都是在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作出的,但只是在最近几十年,大约从1950年开始,明确地分析不确定性下的经济行为的工具才得以运用。一旦不确定性的存在在形式上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经济作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数理统计学家早就认识到了复杂的抉择问题,信息经济学已经吸收了、并且还将继续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本书中的论文是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分别撰写的,它们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揭示了信息经济领域里研究重点的转变”(参见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中文版序言)。 在这本论文集中,阿罗共收集了从1949年到1981年中的18篇论文,内容涉及统计决策、信息价值、组织议事日程和大团队的资源配置等。按照王教授给出的信息经济学的定义,这18篇论文中顶多只有3篇论文属于信息经济学范畴。但是,阿罗对信息经济学发展的贡献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这种贡献不是谁可以随意否认的。 第二,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对信息经济学思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早期的三篇论文中,即《信息经济学》(1961年)、《劳动市场的信息》(1962年)和《论寡占》(1964年)。按照王教授的标准,这三篇经典的信息经济学论文全部不算信息经济学,至少不算“正宗”的信息经济学。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82年授奖公告中,将施蒂格勒誉为“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以及边缘科学——法律经济学的先驱之一。施蒂格勒在后来出版的《价格理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中,在第14章进一步细化了他对信息经济学搜寻理论的探索。同样地,我们相信,施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中的开创性思想不会随着研究重点的转变而成为非信息经济学的内容,搜寻及寡占中的信息经济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 第三,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赫什雷弗和赖利发表在《经济文献杂志》1979年第4期上的调查,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的决策,公共信息与市场均衡,研究与发明经济学,信息优势与信息的市场显示,合理预期与信息效率等五个部分。赫什雷弗和赖利按照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分支体系。如果按照王教授的“正宗”的信息经济学范畴,只有信息优势与信息的市场显示大体可以算作信息经济学内容。但是,从赫什雷弗和赖利对信息经济学的学术贡献上,我们更接受他们的看法而不同意王教授的观点。赫什雷弗(1973)认为,信息经济学是经济不确定性理论自然发展的结果。按照王教授划定的范围,赫什雷弗对信息的私人和社会价值及其发明活动的回报的研究,肯定不属于信息经济学的范围,但是,为什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绍荣同志依然称这是赫什雷弗对信息经济学的贡献呢?(有兴趣的读者参见李绍荣《杰克·赫什利弗对信息经济学和冲突分析理论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第四,王教授说我们“把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这些与‘非对称信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拿到信息经济学里面喧宾夺主”,说我们这样做不能与“国际接轨”。那么,还是以事实来说话吧!目前国际上唯一一本以信息经济学为主题出版、著名经济学家阿罗担任第一任主编的信息经济学刊物《信息经济学与政策》杂志,刊载的论文既有讨论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也有大量论文讨论信息产业理论,特别是电信产业及服务定价、因特网垄断与竞争等内容的。如果王教授不信的话,不妨通过国际互联网找来看看。此外,《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作者范里安建立了个人网站,取名为“信息经济——关于因特网、信息商品和知识产品的经济学”(du/resources/infoecon),刊载他发表的有关信息商品定价、网络经济的探讨论文。在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1996年第6版之后)中,作者将信息技术与非对称信息分别安排两个独立章节来讨论,并没有定义前一个章节为信息产业、后一个章节为信息经济学。 我们借此向王教授请教一个小问题:信息商品定价究竟是属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问题还是属于信息产业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既不完全属于非对称信息理论问题,也不完全属于王教授划定的信息产业问题,它只能属于信息经济学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我们与王教授之间对信息经济学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了。王教授将信息经济学狭义地理解为非对称信息理论,而我们则广义地将信息经济学看作是研究与信息相关的经济现象的一门学问,或者说,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行为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非对称信息理论、激励机制理论,而且还包括搜寻理论、信息价值理论、信息商品定价、因特网经济、信息化理论及信息产业理论等。 第五,从信息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移,可以清楚地看到究竟什么是信息经济学。它先从统计决策的研究做起,从讨论不确定性入手,逐步出现多个方向的研究领域,包括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阿罗的信息价值理论、维克里与莫里斯的第二投标法与最优税激励机制理论、阿尔其安的信息成本与定价理论等。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等为代表的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80、90年代,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逐步被运用到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市场到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市场等领域。但是,90年代后,信息商品定价、信息产业、信息化、因特网和网络经济等问题纷纷成为讨论议题。非对称信息理论直到1995年前后才较为普遍地出现在标准经济学教科书中。 对信息经济学的范畴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关键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信息经济学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学,它不可能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更不可能由于非对称信息理论或激励机制理论成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经济学就将自己局限在这个领域中。基于这样的看法,我们认为,任何人从任何角度研究或探索信息的经济现象或经济本质,研究或探索由于信息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都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都应该可以看作是对信息经济学的探索。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探索信息的经济问题乃至一切经济问题,使经济研究没有禁区,才有可能做出王教授提出的“我国学子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将做出不但世界推崇而且世界采用的贡献”。如果对不符合自己观点的著作或论文就使用漫骂式的语词随意批评,或者自己画地为牢,这样的话,要想达到王教授的目标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主张:专心做自己的事,不管它是不是某些人划定的“正宗”的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只要社会需要、国家需要、学术发展需要和自己兴趣所在,就去研究,就去探索、就去发展。同时,也斗胆向王教授提个小建议:既然您认为您做的才是“正宗”的信息经济学,那么,为什么不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去研究和探索具体的信息经济学问题呢?这样做不是更有利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么,这样不是更有利于消除经济学研究中的浮躁气么。 我们认为,对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的讨论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信息经济学的实质发展没有大的价值,特别是如果长期陷入这种随意批评之中,或者在学术批评上采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式的批评态度,那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学术研究时间。王教授主张采用“现代经济学”代替“西方经济学”一词,您有权利和自由在您的文章中这么做,但是,他人也有权利和自由在他们自己的著作中使用西方经济学这个概念。同样,王教授有权利和自由提出自己对信息经济学范畴的理解,但是,他人同样有权利和自由提出不同的理解。这些对信息经济学的不同理解应该而且可以并存,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附: 《科学决策》2000年第4期 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谢 康 近来国内学术界就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王则柯在1999年6月4日《南方周末》以《是信息经济学吗?》为题对黄淳和何伟《信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提出商榷意见。在6月25日同一报刊上,黄淳以《什么是信息经济学》为题回答了前者的商榷。本文不准备直接探讨什么是信息经济学,而是通过对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做概要述评,从中反映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为国内的有关讨论提供研究背景。 一、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作者赞同世界银行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85a)的看法,可以将信息经济学看成是一种透视法,即观察经济现象和规律的一种方法。信息经济学就是以信息经济学的透视方法形成的理论结果和知识体系。那么,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的透视方法呢?或者说,国外学者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的呢?从作者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五个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 第一个角度是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假设出发分析经济现象。这一角度的研究绝大多数建立在与一般均衡分析相衔接的基础上,但也有部分研究成果至今无法与一般均衡分析相衔接,如1961年乔治·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中创立的搜寻理论。但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经过罗斯柴尔德和P·戴蒙德等人的整理和发展,搜寻理论已经改头换面为一套有关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理论。 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假设为前提进行的各种微观经济学研究成果,形成了当代最富特色的信息经济学理论,我们将之称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80年代末,90年代初,微观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不利选择(或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市场信号和搜寻等基本概念,逐步融入国外微观经济学经典教科书的内容中。 H·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1990年版)在最后一章安排了上述内容,这部教材是国外较早将微观信息经济学概念及其理论纳入教学内容的权威教材之一。在该书1996年版(第四版)中,作者将最后一章的标题由“信息”改为“非对称信息”,同时,安排独立一章阐述信息技术经济原理(主要分析网络经济的外部性及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David M Kreps《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年版)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是个人与社会选择、价格机制、非合作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专题,以及厂商与交易。在信息经济学专题中,包括了道德风险与激励、不利选择与市场信号,以及信息披露原则与机制设计三大部分内容。1992年瓦尔特·尼柯尔森在《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运用》(第五版)中,增加了信息经济学一章(第10章),讨论了信息的性质、信息价值、信息与保险、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等内容,并在其他章节中讨论了信息与帕累托效率、广告与信息等问题。1993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1995年平狄克等在他们先后出版的教材中,分别收录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前者收录了次品市场和不利选择、激励机制、搜寻、广告、政府信息政策,及劳动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等内容,后者收录了次货市畅�市场信号、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激励机制及劳动市场的信息问题等内容。 1995年以来,微观信息经济学的著作不断增多。Donald E Campbell在《激励:激励与信息经济学》(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着重探讨了激励的环境、机制设计与改进等问题,分别讨论了隐蔽行动、隐蔽特征、名誉、私人商品与公共商品的资源配置,以及激励中的社会成本与效率问题。Ian Molho在《信息经济学:市场和组织中的撒谎与欺诈》(Blackwell Published Ltd, 1997)中,分别讨论了次货市场中的不利选择、市场信号、道德风险和激励机制的设计四部分内容。Ines Macho-Stadler和David Perez-Castrillo在《信息经济学导论:激励与合同》(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依次讨论了基本信息模型、道德风险、不利选择、信号理论及应用问题。 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多有重叠,少部分著作干脆起名为《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如John J Mccall编的《信息与不确定性经济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和Laffont《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1997),后一本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不确定性、风险、信息结构、偶然市场理论、不完全市场中完备预期的均衡理论、资本市场理论、保险市场理论、通过价格传递的信息理论、不利选择与汇率,以及道德风险与汇率理论等。早在1986年,C Mckenna在《不确定性经济学》(Wheatsheaf Book L)中,也分别讨论了不利选择、市场信号和搜寻理论。 此外,当代经济博弈论的理论著述,也基本上将不利选择、道德风险、激励机制和市场信号纳入分析框架中。1994年Eric Rasmusen在《博弈论与信息:博弈论引论》(Basil Blackwell L)中,按照博弈理论、非对称信息和应用三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博弈论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名誉、道德风险、不利选择和信号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谈判、行动、定价、市场进入和产业组织行为中的应用。在David M Kreps《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年版)(Harvester Wheatsheaf)中,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博弈理论之间得结合相当精彩,国内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等,1997)中的不少精妙之处似乎也受益于这本教材。 第二个角度是从统计决策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实现最优信息经济。已经去世的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雅各布·马尔萨克和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在这个领域建树独特。“信息经济学”这个概念是马尔萨克在1959年最早提出来的,他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中,逐渐建立起最优信息系统的选择的信息系统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阿罗、马歇尔·约维茨,以及日本野口悠纪雄等经济学家的扩展。80年代后,最优信息系统选择理论成为管理会计理论中的前沿领域,1985年英国会计学教授罗伯特·斯卡彭斯在《管理会计发展概况》中对此做了专门评介。目前,美国部分大学管理学院中开设的信息经济学课程,多有介绍马尔萨克的这套理论。在马尔萨克看来,信息经济学由决策科学派生出来,具体研究如何选择最优信息系统或最优信息结构的一门经济学。 1984年,阿罗将其在1949-1981年间发表的18篇论文汇集成册,作为个人选集第4册以《信息经济学》(Basil Blackwell L)为题出版。显然,这虽然只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一部论文集,而不是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作形式化总结的论著,但是,阿罗这部文集涉及的问题大多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论题,正如他在该书中译本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书中的论文是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分别撰写的,它们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揭示了信息经济领域里研究重点的转变”。阿罗这段论述似乎明白地告诉我们,信息经济学象任何学科一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不能因为某个领域不再是信息经济学的重点领域而被误认为不再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了。

信息经济学论文1000字

有很多啊:  一:柠檬市场问题(次品市场问题)  举一个例子:二手车市场,由于买家卖家信息不对称,显然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惟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既买家更倾向于用更低的价格去买车,以避免买到的车并没有卖家所说的那么好)。买方提供过低的价格也使得卖车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卖家由于很难得到好价格(在二手车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及买家心理情况决定下),对于高质量的车的在二手市场需求逐渐减少,低价格质量一般的车却比较受欢迎。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  然而,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低质品充斥市场,是买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买方倾向于用较低价格购买较高质量。而卖方倾向于高价格卖低质量。。于是。。。买方尽量避免进入二手车市场。。。。于是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  此个概念对我国股市或者人才市场都受用。  人才市场中:个人倾向去工资高环境好的企业,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为了避免聘请的人才不符合要求,而希望以更低工资聘用员工,而员工趋向利用最大化的选择,使得员工减少应聘工资低的公司。。。。。。。  在我国股市中,从“郑百文”、“ST猴王”,到“银广夏”无一不是踩着信息不对称的钢丝在跳舞,一旦不知情的股民最终发现了那枚光闪闪的硬币的另一面时,市场开始逆向选择,钢丝断裂,股价大跌,股民丧失信心。所以证监会才会加大监管力度,清除股市中的“柠檬”,重塑股民信心。  可以在我基础上丰富答案~~~

看你是要发表的还是毕业论文作为论文的一种形式,经济论文首先要具备论文的一般格式和逻辑范式,要符合学术研究的一般步骤,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体现“经济”二字,经济论文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的经济生活,要对现实经济有透析、指导和预见意义。所以要写好经济论文需要在明确一般论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熟练而透彻的掌握相关经济学知识,才能透彻的分析经济问题,提出有现实意义的见解或理论。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是∶题目——作者姓名——内容提要——关键词——序言(或前言、引言)——正论(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讨论)——结论(或包括在正论中)——注释或参考文献一点的论文还包括论文提要,有的还包括谢辞。这是比较规范的学术论文要求,一般学位论文和规范的学术论文都应该包括上述结构内容,许多大学的学报所发表的论文也 是比较规范的,而有些学术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却相对自由些。

论文撰写步骤:一、论文的标题部分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3、完成了哪些工作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三、论文关键词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四、引言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1、研究的理由2、研究目的3、背景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5、作用和意义五、正文部分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在思想观念上,他们进入公司,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希望自己的工作价值和个人价值得到肯定,获得周边的关注与赞赏,当然这也是青年群体必备的特征,在他们当中不乏有一些人好高骛远,但是自身能力又难以匹配工作期望,而且工作环境与预想的差距又有差别[易指做,]写

医学信息学论文3000字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

中医药信息队伍建设研究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300120)姬 颖�8�9高素质人才是高水平服务的基础,中医药信息服务要解决好今后的发展问题,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中医药行业信息人员而言,不仅要具有系统的图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还要有一定的中医药学基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现有中医药信息服务人员,大多只具备单一知识结构,缺乏复合型人才,难以满足现代中医药学对信息服务的要求。 美国“信息学家”职业分析信息学家是一种新的临床卫生职业,受教育者个人通过高等教育或实践获得能够与医学和卫生专业人员合作或平等工作的机会,以满足医护人员和医学科研人员在工作中提出的信息需求。信息学家能与他人合作,善于解决问题,具备学习、预测、获取、组织、分析、翻译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003年在MLA公开论坛上,与会专家将信息学家称为“关联信息学专家(information specialist in context)”。1 信息学家应具备的能力信息学家的工作涉及到信息处理的全过程,包括知识的创新、评价、总结和应用等,还包括通过参加临床查房发现循证实践的信息、给相关人员讲授文献查找方法、对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提供多种形式的文献信息和研究结果、向病人提供信息、为临床和科研人员提供定题文献检索服务、为教育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依据等。信息学家不仅应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而且还要精通检索,具备整合和提供医学信息的能力。在日常信息服务工作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处理不同的信息,其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处理事务的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媒体的能力、观察能力等,除上述能力外,信息学家还应具备积极开展活动的能力。2 信息学家的资格信息学家工作在图书馆和医学两个领域,需要精通医学的某一专业。目前美国信息学家的教育主要有以下5种方式,一是在经美国图书馆学会(ALA)批准开设图书馆学与信息学课程的大学获得学位;二是在无图书馆学与信息学(LIS)培训计划的大学接受培训,或经国立医学图书馆批准的具有培训资质的机构,以及在具备图书馆员培训资格的医学信息中心接受培训;三是在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卫生科学中心和医学或护理学院参加短期医学信息学课程或继续医学教育(CME)课程;四是参加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课程,主要有ALA举办的全美或地区级继续教育课程;五是通过医学信息学术团体、院校图书馆或信息学系以及美国医学图书馆学会(MLA)继续教育部门的远程教学课程。信息学家的继续教育,一种是针对医学图书馆员的教育,另一种是针对卫生专业人员或临床专业人员的教育。医学图书馆员和未经过正规生物医学专业培训的图书馆学毕业生需要学习经专门设计的临床医学、医学术语、生物统计等课程,而卫生专业人员和临床人员则需要学习处理各种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课程,并继续接受医学图书馆员所熟悉的信息工具和技术的训练。综上所述,成为信息学家必须具备2个条件:一是必须经过信息专业的培训,二是必须要有临床专业的背景知识。无论通过哪种途径成为信息学家,都需要学习基础医学概念、临床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临界评价和信息管理等必修课程,此外,还必须掌握检索、整合和提供医学信息的实践和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信息学家的培训计划应得到有关机构的认可和批准,接受培训的人员应获得国家有关机构颁发的证书。3 信息学家的作用专业知识跨越两个甚至更多学科专业的信息学家,其作用是在卫生专业图书馆与临床或研究工作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了解图书馆工作对临床和科研的影响,并分享临床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作为卫生保健小组的一员,信息学家通过筛选和整合已出版的信息,从中学到并掌握临床和科研的专业术语,对卫生和疾病有深入的了解,并在工作中逐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其主要职能是了解医护人员或科研人员需要参考文献的时间,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参考文献才能减少他们在诊疗或研究工作中花费的时间。这种分工使医疗或研究小组能够发挥其主要职能,而不会杂而不精或顾此失彼,同时也能够降低卫生保健的费用,并使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展。总之,这种新的分工合作将导致社会对信息学家的更大需求及对图书馆专业价值的进一步认可,其无形价值是巨大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认识到信息学家对医疗所起的关键作用对信息学家来说是一种肯定。在国外制药行业,实验室将信息专家请去参加药物开发的情况相当普遍。随着基因组研究计划的发展,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小组开始招聘具有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知识或受过相关培训的信息专家参与其工作。2 对中医药信息队伍建设及服务的启示

医学信息学研究进展不知道行不行

信息经济学论文

打鱼靠网,打狼靠棒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变性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狼吃狼 - 冷不防(比喻突然,没有料到) 狼借猪娃 - 还不了(比喻有去无回) 狼头上长角 - 装样(羊) 狼装羊肥 - 不怀好意 狼装羊笑 - 居心不良 狼头上括竹笋 - 装羊(羊) 狼行千里吃肉 - 本性难移 狼窝里荞孩子 - 性命难保 狼不吃死孩子 - 活人惯的 狼啃青草 - 装洋(羊) 狼吃鬼 - 没影几 狼看羊羔 - 越看越少 狼借猎娃 - 还不了 狼狗打架 - 两头害怕 狼到天边不改性; 狼窝里少不了骨头; 狼是铜头铁脚麻杆腰; 狼有狼道,蛇有蛇踪;

你不会是农大的吧。。。

从信息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变看什么是信息经济学 ——答王则柯教授之三 谢 康 王则柯教授(以下简称王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让人讲真话,如何让人守诺言的学问”。那么,让我们从信息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变看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看看王教授推崇的“正宗”的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在信息经济学历史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为此,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回应王教授的观点: 第一,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1984年出版了一本论文集《信息经济学》(Basil Blackwell)。他在该书中文版序言中写道,“或许,从来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否认,大多数经济决策都是在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作出的,但只是在最近几十年,大约从1950年开始,明确地分析不确定性下的经济行为的工具才得以运用。一旦不确定性的存在在形式上是可以分析的,信息的经济作用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数理统计学家早就认识到了复杂的抉择问题,信息经济学已经吸收了、并且还将继续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本书中的论文是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分别撰写的,它们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揭示了信息经济领域里研究重点的转变”(参见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中文版序言)。 在这本论文集中,阿罗共收集了从1949年到1981年中的18篇论文,内容涉及统计决策、信息价值、组织议事日程和大团队的资源配置等。按照王教授给出的信息经济学的定义,这18篇论文中顶多只有3篇论文属于信息经济学范畴。但是,阿罗对信息经济学发展的贡献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这种贡献不是谁可以随意否认的。 第二,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对信息经济学思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早期的三篇论文中,即《信息经济学》(1961年)、《劳动市场的信息》(1962年)和《论寡占》(1964年)。按照王教授的标准,这三篇经典的信息经济学论文全部不算信息经济学,至少不算“正宗”的信息经济学。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82年授奖公告中,将施蒂格勒誉为“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的创始人,以及边缘科学——法律经济学的先驱之一。施蒂格勒在后来出版的《价格理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中,在第14章进一步细化了他对信息经济学搜寻理论的探索。同样地,我们相信,施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中的开创性思想不会随着研究重点的转变而成为非信息经济学的内容,搜寻及寡占中的信息经济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 第三,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赫什雷弗和赖利发表在《经济文献杂志》1979年第4期上的调查,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的决策,公共信息与市场均衡,研究与发明经济学,信息优势与信息的市场显示,合理预期与信息效率等五个部分。赫什雷弗和赖利按照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分支体系。如果按照王教授的“正宗”的信息经济学范畴,只有信息优势与信息的市场显示大体可以算作信息经济学内容。但是,从赫什雷弗和赖利对信息经济学的学术贡献上,我们更接受他们的看法而不同意王教授的观点。赫什雷弗(1973)认为,信息经济学是经济不确定性理论自然发展的结果。按照王教授划定的范围,赫什雷弗对信息的私人和社会价值及其发明活动的回报的研究,肯定不属于信息经济学的范围,但是,为什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绍荣同志依然称这是赫什雷弗对信息经济学的贡献呢?(有兴趣的读者参见李绍荣《杰克·赫什利弗对信息经济学和冲突分析理论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10期) 第四,王教授说我们“把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这些与‘非对称信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拿到信息经济学里面喧宾夺主”,说我们这样做不能与“国际接轨”。那么,还是以事实来说话吧!目前国际上唯一一本以信息经济学为主题出版、著名经济学家阿罗担任第一任主编的信息经济学刊物《信息经济学与政策》杂志,刊载的论文既有讨论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的,也有大量论文讨论信息产业理论,特别是电信产业及服务定价、因特网垄断与竞争等内容的。如果王教授不信的话,不妨通过国际互联网找来看看。此外,《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作者范里安建立了个人网站,取名为“信息经济——关于因特网、信息商品和知识产品的经济学”(du/resources/infoecon),刊载他发表的有关信息商品定价、网络经济的探讨论文。在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1996年第6版之后)中,作者将信息技术与非对称信息分别安排两个独立章节来讨论,并没有定义前一个章节为信息产业、后一个章节为信息经济学。 我们借此向王教授请教一个小问题:信息商品定价究竟是属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问题还是属于信息产业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既不完全属于非对称信息理论问题,也不完全属于王教授划定的信息产业问题,它只能属于信息经济学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我们与王教授之间对信息经济学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了。王教授将信息经济学狭义地理解为非对称信息理论,而我们则广义地将信息经济学看作是研究与信息相关的经济现象的一门学问,或者说,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行为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非对称信息理论、激励机制理论,而且还包括搜寻理论、信息价值理论、信息商品定价、因特网经济、信息化理论及信息产业理论等。 第五,从信息经济学研究重点的转移,可以清楚地看到究竟什么是信息经济学。它先从统计决策的研究做起,从讨论不确定性入手,逐步出现多个方向的研究领域,包括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阿罗的信息价值理论、维克里与莫里斯的第二投标法与最优税激励机制理论、阿尔其安的信息成本与定价理论等。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等为代表的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80、90年代,非对称信息经济理论逐步被运用到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市场到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市场等领域。但是,90年代后,信息商品定价、信息产业、信息化、因特网和网络经济等问题纷纷成为讨论议题。非对称信息理论直到1995年前后才较为普遍地出现在标准经济学教科书中。 对信息经济学的范畴有不同理解是正常的,关键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信息经济学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学,它不可能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更不可能由于非对称信息理论或激励机制理论成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经济学就将自己局限在这个领域中。基于这样的看法,我们认为,任何人从任何角度研究或探索信息的经济现象或经济本质,研究或探索由于信息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都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都应该可以看作是对信息经济学的探索。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探索信息的经济问题乃至一切经济问题,使经济研究没有禁区,才有可能做出王教授提出的“我国学子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将做出不但世界推崇而且世界采用的贡献”。如果对不符合自己观点的著作或论文就使用漫骂式的语词随意批评,或者自己画地为牢,这样的话,要想达到王教授的目标恐怕是不可能的。我们主张:专心做自己的事,不管它是不是某些人划定的“正宗”的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只要社会需要、国家需要、学术发展需要和自己兴趣所在,就去研究,就去探索、就去发展。同时,也斗胆向王教授提个小建议:既然您认为您做的才是“正宗”的信息经济学,那么,为什么不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去研究和探索具体的信息经济学问题呢?这样做不是更有利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么,这样不是更有利于消除经济学研究中的浮躁气么。 我们认为,对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的讨论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信息经济学的实质发展没有大的价值,特别是如果长期陷入这种随意批评之中,或者在学术批评上采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式的批评态度,那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学术研究时间。王教授主张采用“现代经济学”代替“西方经济学”一词,您有权利和自由在您的文章中这么做,但是,他人也有权利和自由在他们自己的著作中使用西方经济学这个概念。同样,王教授有权利和自由提出自己对信息经济学范畴的理解,但是,他人同样有权利和自由提出不同的理解。这些对信息经济学的不同理解应该而且可以并存,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附: 《科学决策》2000年第4期 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谢 康 近来国内学术界就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王则柯在1999年6月4日《南方周末》以《是信息经济学吗?》为题对黄淳和何伟《信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提出商榷意见。在6月25日同一报刊上,黄淳以《什么是信息经济学》为题回答了前者的商榷。本文不准备直接探讨什么是信息经济学,而是通过对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做概要述评,从中反映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为国内的有关讨论提供研究背景。 一、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作者赞同世界银行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85a)的看法,可以将信息经济学看成是一种透视法,即观察经济现象和规律的一种方法。信息经济学就是以信息经济学的透视方法形成的理论结果和知识体系。那么,什么是信息经济学的透视方法呢?或者说,国外学者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的呢?从作者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五个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 第一个角度是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假设出发分析经济现象。这一角度的研究绝大多数建立在与一般均衡分析相衔接的基础上,但也有部分研究成果至今无法与一般均衡分析相衔接,如1961年乔治·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中创立的搜寻理论。但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经过罗斯柴尔德和P·戴蒙德等人的整理和发展,搜寻理论已经改头换面为一套有关信息资源配置机制的理论。 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假设为前提进行的各种微观经济学研究成果,形成了当代最富特色的信息经济学理论,我们将之称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80年代末,90年代初,微观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激励机制、不利选择(或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市场信号和搜寻等基本概念,逐步融入国外微观经济学经典教科书的内容中。 H·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1990年版)在最后一章安排了上述内容,这部教材是国外较早将微观信息经济学概念及其理论纳入教学内容的权威教材之一。在该书1996年版(第四版)中,作者将最后一章的标题由“信息”改为“非对称信息”,同时,安排独立一章阐述信息技术经济原理(主要分析网络经济的外部性及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David M Kreps《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年版)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是个人与社会选择、价格机制、非合作博弈论、信息经济学专题,以及厂商与交易。在信息经济学专题中,包括了道德风险与激励、不利选择与市场信号,以及信息披露原则与机制设计三大部分内容。1992年瓦尔特·尼柯尔森在《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运用》(第五版)中,增加了信息经济学一章(第10章),讨论了信息的性质、信息价值、信息与保险、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等内容,并在其他章节中讨论了信息与帕累托效率、广告与信息等问题。1993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1995年平狄克等在他们先后出版的教材中,分别收录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前者收录了次品市场和不利选择、激励机制、搜寻、广告、政府信息政策,及劳动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等内容,后者收录了次货市畅�市场信号、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激励机制及劳动市场的信息问题等内容。 1995年以来,微观信息经济学的著作不断增多。Donald E Campbell在《激励:激励与信息经济学》(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着重探讨了激励的环境、机制设计与改进等问题,分别讨论了隐蔽行动、隐蔽特征、名誉、私人商品与公共商品的资源配置,以及激励中的社会成本与效率问题。Ian Molho在《信息经济学:市场和组织中的撒谎与欺诈》(Blackwell Published Ltd, 1997)中,分别讨论了次货市场中的不利选择、市场信号、道德风险和激励机制的设计四部分内容。Ines Macho-Stadler和David Perez-Castrillo在《信息经济学导论:激励与合同》(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中,依次讨论了基本信息模型、道德风险、不利选择、信号理论及应用问题。 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多有重叠,少部分著作干脆起名为《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如John J Mccall编的《信息与不确定性经济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和Laffont《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1997),后一本书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不确定性、风险、信息结构、偶然市场理论、不完全市场中完备预期的均衡理论、资本市场理论、保险市场理论、通过价格传递的信息理论、不利选择与汇率,以及道德风险与汇率理论等。早在1986年,C Mckenna在《不确定性经济学》(Wheatsheaf Book L)中,也分别讨论了不利选择、市场信号和搜寻理论。 此外,当代经济博弈论的理论著述,也基本上将不利选择、道德风险、激励机制和市场信号纳入分析框架中。1994年Eric Rasmusen在《博弈论与信息:博弈论引论》(Basil Blackwell L)中,按照博弈理论、非对称信息和应用三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博弈论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名誉、道德风险、不利选择和信号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谈判、行动、定价、市场进入和产业组织行为中的应用。在David M Kreps《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年版)(Harvester Wheatsheaf)中,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与博弈理论之间得结合相当精彩,国内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等,1997)中的不少精妙之处似乎也受益于这本教材。 第二个角度是从统计决策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实现最优信息经济。已经去世的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雅各布·马尔萨克和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在这个领域建树独特。“信息经济学”这个概念是马尔萨克在1959年最早提出来的,他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中,逐渐建立起最优信息系统的选择的信息系统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阿罗、马歇尔·约维茨,以及日本野口悠纪雄等经济学家的扩展。80年代后,最优信息系统选择理论成为管理会计理论中的前沿领域,1985年英国会计学教授罗伯特·斯卡彭斯在《管理会计发展概况》中对此做了专门评介。目前,美国部分大学管理学院中开设的信息经济学课程,多有介绍马尔萨克的这套理论。在马尔萨克看来,信息经济学由决策科学派生出来,具体研究如何选择最优信息系统或最优信息结构的一门经济学。 1984年,阿罗将其在1949-1981年间发表的18篇论文汇集成册,作为个人选集第4册以《信息经济学》(Basil Blackwell L)为题出版。显然,这虽然只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一部论文集,而不是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作形式化总结的论著,但是,阿罗这部文集涉及的问题大多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论题,正如他在该书中译本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书中的论文是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分别撰写的,它们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揭示了信息经济领域里研究重点的转变”。阿罗这段论述似乎明白地告诉我们,信息经济学象任何学科一样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不能因为某个领域不再是信息经济学的重点领域而被误认为不再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了。

信息经济论文

信息产业部信息推进司副司长徐耀明近日在“2006中韩信息化合作高层论坛”上指出,上半年我国颁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统一部署,信息产业部将从四个方面扎实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 首先是根据中央的部署大力推进农村和农业信息化,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第二,全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目前信息产业部已经联合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等有关部门形成了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联合机制;第三,全力推进城市和社区信息化;第四,推进现代物流信息化。据徐耀明透露,为把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推向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有关部委已建立了联合的运作机制。 徐耀明说,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信息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5年中国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信息化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量的4%,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我国也已成为一个信息产业的大国。 同时,我国还成为电话用户总量第一的大国。目前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已突破了8亿户,而且每年还以5000万户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截止到2006年6月达到23亿,其中宽带用户7700万。徐耀明认为,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这为我国信息化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些数据也表明我国信息化水平正在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为信息产业提供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徐耀明认为,产业要成长,信息化要发展,关键需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1 信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在信息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都需要人的参与,需要人、财、物等资源的消耗和支持,并在信息活动中可以为信息使用者带来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说信息具有商品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要素:价值和使用价值。由此可以认为,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在买卖、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化程度也迅速提高,信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信息产业逐渐形成,从而产生了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美国的马克卢普(FMachlup)和波拉特(MUPorat)以信息生产和使用中的转化过程为视角,将信息经济定义为国民经济中所有与信息从一个模式向另一个模式转换有关的经济活动领域。我国学者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是指信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换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美国经济学家兼企业家霍肯(PHawken)则以信息所带来的好处为视角,认为信息是减少产品和劳务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经济。该定义体现了每一件商品或服务中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的观点。当物质的比重大于信息的比重时,就是传统的“物质经济”,反之则是“信息经济”。也就是说,信息经济是指依靠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质量更好的产品的经济。我国学者乌家培教授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分别定义了信息经济。从宏观层次上,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从中观层次上,信息经济是指信息经济部门、信息经济活动,不涉及农业、非信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其他经济部门。汇总以上各方观点,可将信息经济的定义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把信息经济看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即信息产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区别;第二类是把信息经济看做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即从经济中信息与物质的比重,以及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能耗比等方面来对信息经济进行界定。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不同,具有如下特征:(1)信息成为生产要素之一。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三要素是劳动力、资金和土地(又称生产资料)。19世纪前后,西方发生了一系列技术变革使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很多学者将“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组成“生产四要素”。20世纪以来,随着进入信息社会,人们逐渐对信息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生产要素应该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和信息,即“生产五要素”。(2)信息成分比重大的产品或服务占据主导地位。在社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采用,同时社会产品或服务中信息的搜集、传输、加工、使用等过程也需要支付一定成本。因此,在社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构成中,信息所占的成本比例越来越大。有些情况下,信息与物质一起构成了产品或服务。有时,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产品或服务。(3)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交易需要,信息市场逐渐形成,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益成熟的信息市场环境下,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信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并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兴产业。2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信息经济学的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信息投入所占比例不高,信息的更新速度非常慢,信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大,从而使物质经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得到发展,使得信息经济学被逐渐被关注起来。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了《评信息经济学》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2信息经济学的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在这一阶段,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为两条主线:宏观信息经济学和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又称情报经济学、信息工业经济学,以马克卢普(FMachlup)和波拉特(MUPorat)为代表人物。1962年,马克卢普在其《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这是一部奠基性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在宏观信息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信息经济学著作。微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以斯蒂格勒(Gorge JStigler)和阿罗(KJArrow)为代表人物,是从微观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并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论来修正传统的市场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确知的假设,并重点考察运用信息提高市场经济效益的种种机制。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了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信息对价格、工资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并第一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在这一阶段,出版了大量有关信息经济学的论著,如美国的约维兹(MYovits)、英国的爱尔金森(JIlkeson)等。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首次列出了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国际性论坛。3 信息经济学的成熟与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经济学理论日益系统化、逻辑化,各方面研究更加深入,并有多项成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逐步成为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aul Rome)提出应把信息当作一种生产要素,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Robert)、保罗(Paul)等人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认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均的原因不在于有形资本的多寡,而在于无形资本(如知识、教育、信息)的差异。2001年、2005年、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授予了在信息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并接受信息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一般通过邀请外国信息经济学家来华讲学和翻译有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等方式,将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传入我国。3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探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学科性质、相关学科、发展规律、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2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主要探讨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原理、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信息公共物品原理、信息商品化原理、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应用范围。3 博弈论和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博弈论和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主要探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信息不确定与预期效用理论、信息不确定与实物期权理论、不确定性下的信息决策、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下的最优激励合同、委托-代理关系的多阶段博弈动态模型、道德风险与锦标制度、逆向选择与信号传递等。4 信息商品信息商品的研究着重探讨信息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及其供需平衡、信息商品的消费过程与消费效益、信息商品的成本与价值、信息商品的定价策略与定价方法等。5 信息市场信息市场的研究主要探讨信息市场的内涵与特征、信息市场的功能与作用、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管理等。6 信息资源及其配置信息资源及其配置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信息资源的构成与特征、信息资源的功能与作用、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与原则、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和内容、信息资源配置的机制与模式、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与评价等。7 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研究主要探讨信息产业的含义和特征、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8 信息经济学发展问题作为新学科的信息经济学,无论是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还是学科体系都尚未成型。因此,需要将信息经济学看做是一个动态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变,需要不断完善信息经济学的体系。如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经济学、信息生态经济学等。

你不会是农大的吧。。。

  • 索引序列
  • 信息经济学论文3000字
  • 信息经济学论文1000字
  • 医学信息学论文3000字
  • 信息经济学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