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动物繁殖新技术论文

动物繁殖新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

动物繁殖新技术论文

丁家桐,男,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任动物繁殖学教研室主任、畜牧兽医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动物科学系党总支书记、畜牧兽医学院党委书记。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会副理事长。先后主讲《动物繁殖学》、《动物生殖生理学》、《动物繁殖新技术》等5门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主持或参加国家和部省级课题17项,其中4项课题分别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省科学技术进步等奖。先后在《中国畜牧杂志》、《江苏农学院学报》和《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作为副主编编写《动物繁殖学》教材和《肉羊繁育新技术》专著2部。参编全国统编教材1部。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分别为Golfingiidae科,Phascolosomatidae科,Sipunculidae科和Aspidosiphonidae科。其中Golfingiidae科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近半。星虫动物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底质及岩礁、珊瑚礁、藻场的沉积沙泥环境中,营埋栖生活,温带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绝大多星虫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是底栖经济鱼类和甲壳类优质的天然饵料,不少种类还是海珍食品。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加工成干品,俗称“沙虫子”、“海肠子”,是名贵的海产珍品。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可熟制成胶冻小食品,俗称“土笋冻”,是闽南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美名远扬。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部分地区,广泛分布有可食用的星虫动物[1]。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动物由于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着广阔的人工养殖开发前景。目前国内外在星虫的分类、形态、组织学及繁殖生物学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工作,但其人工育苗技术迄今未见报道。作者综述星虫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星虫动物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开发提供参考资料。1星虫的繁殖过程星虫动物的繁殖过程可以归纳如下:大多数星虫种类为雌雄异体,但雌性和雄性的外形很相似。星虫的性腺不显著,位于吻部收缩肌的基部,其配子早期从性腺释放出来,靠从体腔液中吸取营养液得以发育。发育成熟的配子经肾管围食膜从体腔进入肾管中,在肾管内停留一段时间后,产到海水里,进行体外受精。星虫的受精卵发育形式为螺旋卵裂,其胚胎以内陷方式或外包方式发育成原肠胚,此后有的种类可直接发育成幼星虫,如Phascolion cryptus等,而大部分种类须经历营卵黄营养的自由游动的担轮幼虫(trochophore larvae)阶段,之后再经历第二个幼体阶段,一般称为漂浮幼体(pelagosphaera larvae)。漂浮幼体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来(只有一个种例外),通常以浮游生物为食物,一般个体较大(几毫米长),历时较长,能够远距离地漂浮生活。漂浮幼体以发达的后纤毛环取代了前期担轮幼体的前纤毛环,进行漂浮和摄食。漂浮幼体的头部和后纤毛环能够缩回躯干内,此时星虫幼体的体形为球状,因此有的学者也将漂浮幼体称为海球幼体。漂浮幼体变态为幼星虫的形体变化包括躯干伸长,尾器消失,头部伸长形成吻部和触手。此后稚星虫转为底栖生活。2星虫的繁殖季节关于星虫动物繁殖季节的调查研究,目前已报道三属五种,即Sipunculus nudus L,Phascdosomavulgare,Golfingia pugettensis,Phascolosoma agassizii,Plurco[2~6]。法国Roscoff海域的Gvulgaris产卵季节是6~9月份。在美国华盛顿州太平洋沿岸的San Juan群岛Gpugettensis产卵季节为10~12月份。同样位于San Juan群岛的Pagassizii种群的产卵季节在6~8月份,而在加洲Monterey海的种群其产卵季节是3~5月份。澳大利亚昆士兰的Parcuatum产卵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份。产自我国厦门市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于每年5~9月份产卵,而产自中国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光裸方格星虫种群则于4~9月份产卵。上述表明,星虫的繁殖季节不仅与种类有关,亦与分布纬度有关。3星虫的雌雄性比绝大多数星虫为雌雄异体,但外形无明显的分辨特征。通常通过解剖检查体腔液中的精子和卵子来确认雄性和雌性。关于星虫的雌雄性比研究报道不多。目前只报道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8月份的性比为1:1[7]。此外,作者对厦门同安湾海区产的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两种星虫繁殖季节的6月份标本进行解剖,取体腔液区分雌雄,得出前者的性比为1:2,后者为1:1。同种星虫性比测定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繁殖月份有关。4星虫的生殖细胞星虫是一种变异性较大的海洋底栖生物,地理环境的不同,同种的成体大小也有明显差异。因此,成熟卵细胞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坦帕湾(Tampa Bay)的光裸方格星虫成熟卵细胞的平均直径为120μm[8],而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为155μm[7],在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为170μm[2]。无论哪一种星虫,其体腔卵细胞的卵黄膜变化都是很明显的,因为卵黄膜储存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供未来胚胎和幼体发育所需。Rice[8]将Pagassizii的卵黄膜分为外、中、内3层,而Sawada[9]则将Gikedai的卵黄膜分为内、外两层,并注意到在成熟期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填充有扩散物质。郭学武[7]则认为卵黄膜在初期有2层,随着卵细胞的生长,外层卵黄膜通过卵黄膜微孔转移到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形成3层卵黄膜。至卵细胞成熟时,卵黄膜又复为两层,这是由于原来的外层卵黄膜,完全转移而成为内层卵黄膜的缘故。关于星虫动物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阶段,Gonse[10]曾对此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他将戈芬星虫(Golfingia vulgaris)体腔中的卵细胞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而Sawada[9]根据电镜研究的结果,将Gikedai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吴斌[2]在切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将光裸方格星虫的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上述研究结果主要依据组织学特征得出。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卵细胞的其它特征,如细胞的形状、卵黄密度等来划分卵细胞的发育期,如Phascolosoma lurco[5],Pagassizii[11]。而关于雄性生殖细胞的结构和发育,目前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基本上局限于光镜的水平上。Rice[11]、Gonse[10]、Green[4]等学者认为,星虫动物雄性生殖细胞,是在初级精母细胞期被排出精巢的,精母细胞在体腔液中进行两次分裂,变成精细胞,精细胞分化为精子,并以精子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液中。星虫的精子团可能和其它许多具有精子团的体腔动物一样,是一种被寄在细胞,即cytephore[12]。吴斌[2]研究我国北部湾产的光裸方格星虫,指出雄性生殖细胞是以精细胞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中,全年都有精细胞团存在,在非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小,只有60~100μm,精细胞结合紧密。在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大,有150~200μm,精细胞结合松散。精细胞从精细胞团上脱落后游离于体腔中分化为成熟的精子,精子头部3~5μm,尾长约30μm。体腔内的精子不能游动,不具受精能力。这些情况与郭学武[7]对厦门产的光裸方格星虫的研究报道一致。上述关于星虫体腔液中精子是以团聚形式存在或以散在形式存在是否与种类有关,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5星虫动物胚胎学及发生学星虫动物胚胎学的研究应追朔到Gerould[13]的工作,他早在1907年就对Gvulgaris受精卵卵裂的细胞谱系进行研究,指出Gvulgaris的受精卵从第三次卵裂开始,即表现为螺旋式分裂,而且发现在48细胞期出现环节动物式交叉,即动物极有4个细胞形成玫瑰花形,另有4个交叉细胞(cross cell)与其形成间辅式排列。每个玫瑰细胞(rosette cell)各有两个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与其相接排列成一线,而其余32个细胞以2圈形成一环带,是未来顶极及前担轮的基细胞。星虫卵裂的螺旋现象,是从第四次分裂才开始出现的。其后Rice[14]的研究也有与此一致的报道。至于48细胞期的环节动物式交叉的遗传学基础,尚待深入研究。星虫卵裂时,还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四细胞之后小分裂球可能会大于大分裂球,这种现象在6种星虫中被发现,即:Gvulgaris,Phascolopsis gouldi,Themiste lageniformis,Tpyroides,Phascolioncryptus和Pstrombi[11,13,15~18]。6星虫早期幼体发育及组织学曾经以来漂浮幼体被认为是自由游动的成体星虫,并被归为现已不存在的Pelagosphaera属。而关于星虫动物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开始有了较大进展。这一时期,一些学者以活的浮游幼体为材料,纠正了过去不少分类学的谬误,并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发育过程与生态习性有了准确的描述和解释[19~21]。Hall和Scheltema[19]根据漂浮幼体的形态结构,把它们分成了10个不同的类型,分别为A,B,C,E,F,J,L,O,P,S型。星虫的漂浮幼体是海洋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研究浮游生物时也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等进行了研究。野外如果采集到星虫的一种漂浮幼体,却不易鉴别其成体归属哪一种星虫,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漂浮幼体培养变态为稚星虫的实验观察来确认星虫动物的漂浮幼体类型。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Rice[11]在星虫动物胚胎学,幼体形态学,行为、组织学及发生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报道了15种星虫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星虫的早期幼体发生模式,即4条途径:(1)直接发生,不经过具纤毛的幼虫阶段;(2)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直接发育为蠕虫状星虫(vermiform stage);(3)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卵黄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再发育为蠕虫状星虫;(4)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浮游生物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浮游生活后,身体长大,经过第二次变态成为幼星虫(juvenile form)。蠕虫状星虫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成为幼星虫。这4个不同途径,反映了星虫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不同方向。Rice[22]认为,星虫祖先是含有高卵黄的卵子,并有着一个短暂的营卵黄营养和底层浮游习性的幼体期。由这种初级的发育方式,逐渐向二个方向分化,即增加卵黄而成为直接发育,或减少卵黄而延长浮游生物性营养期,即所谓间接发育。不同星虫种类的担轮幼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于光裸方格星虫,由于其发育成为前担轮的基细胞沿卵黄膜内面极度扩张的结果,形成了光裸方格星虫担轮幼虫的独特结构,即前担轮纤毛布满整个幼体表面[7]。而其它星虫的担轮幼虫,则在幼虫的某一部位形成担轮带,环绕幼虫一圈,如Puldi,Golfingia elongata,Gvulgaris等[13,16]。担轮幼虫的特征是顶上的一簇毛以及一个由带纤毛的前毛轮细胞的突出的赤道带。担轮幼虫的变态导致第二期幼体形成,即漂浮幼体。在漂浮幼体阶段,后担轮作为主要的运动器官代替了前担轮,口和肛门开口完成消化道,体腔扩大,尾部附着器官形成。一些星虫动物的被膜(卵黄膜)在胚胎发育及担轮幼虫生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作为营养膜几乎完全被吸收,剩余的少部分参与了漂浮幼体腹沟的形成[3]。这和软体动物担轮幼虫的变化情况明显不同。但有些星虫种类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过剩,被膜消失。如Phascolion cryptus的被膜后部形成幼体的部分表皮,前部则消失[11],Puldi和Gvulgaris的被膜在担轮幼虫变态时消失[13],而Pagassizii的被膜,变成漂浮幼体的表皮(cuticle)[23]。7星虫人工繁殖及其展望有关星虫的人工繁殖,目前国外尚未见报道。国内有见于郭学武[7]使用升温法和干湿法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幼体,吴斌[2]用解剖肾管取得精卵混合受精的方法获得漂浮幼体等报道。近年作者致力于我国常见的两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可口革囊星虫和光裸方格星虫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已取得催产受精、胚胎发育、担轮幼虫及漂浮幼虫发育等人工培育的初步成果,同时还与泉州市东石种苗场合作开展可口革囊星虫的土池人工育苗,获得稚星虫并进行养殖试验。我国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变迁和环境污染,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资源明显衰退。为此,继续深入开展星虫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还可以为星虫增养殖开辟产业前景。参考文献:[1]Barnes R DInvertebrate Zoology[M]Philadelphia:SaundersPress,[2]吴斌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生殖细胞及胚胎发育[J]广西科学,1999,6(3):222–[3]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aⅡRecherches biometriques sur les ovocytes[J]Acta Zool,1956,37:225-[4]Green W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Phascolosomalurco(Sipuncula)[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Symp Biol Sipuncula 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Delo Press,161–[5]Rice M E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nSipuncula[D]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6]Towle A,Giese A C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theSipunculid Phascolosoma agassizii[J]Physiol Zool,1967,40:229–[7]郭学武,李复雪光裸星虫生殖周期的研究[J]热带海洋,1993,12(2):69–[8]Rice M E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ibbeanSipuncula with a review of development in the phylum[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 Symp Biol Sipuncula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 Delo Press,141–[9]Sawada N,Noda Y,Ochi OAn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nthe oogenesis of Golfingia ikedai[J]Mem Ehime Univ Sci,1968,B6(1):25–[10]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eⅠDefinition cytologique des stades de croissance desovocytes[J]Acta Zool,1956,37:193–[11]Rice M EGametogenesis in three species of Sipuncula: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J]Cellule,1974,70(2):295–[12]Franzén?On spermatogenesis,morphology of thespermatozoon,and biology of fertilization amonginvertebrates[J]Zool Bidr Upps,1956,31:355–[13]Gerould J HStudies on the embryology of the SipunculidaeIIThe development of Phascolosoma[J]Zool Jah,1907,23:77–[14]Rice M ESipuncula[A]Giese A C,Pearse J SReproduction of marine invertebrates[C]New York:Academic Press,67–[15]?kesson BA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theSipunculideae with some rema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two species,Phascolion strombi Montagu and Golfingiaminuta Keferstein[J]Unders?kningar?ver?resund,1958,38:1–[16]?kesson BSome observations on pelagosphaera larva[J]Galathea Rep,1961,5:7–[17]Rice M 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theSipuncula[J]Ophelia,1967,4:143–[18]Williams J ADevelopment of a rock burrowing Sipunculidinhabiting stony coral[J]Amer Zool,1972,12:[19]Hall J R,Scheltema R SMorphology of North AtlanticSipunculida larvae[J]Amer Zool,1966,6(3):[20]J?gersten GOn the morphology and behaviour ofpelagosphaera larva(eSipunculoidea)[J]Zoologiska BidragFr?n Uppsala,1851,36:27–[21]Murina V VSome data on the structure ofpelagospheres-Sipunculida larvae[J]Zool Zhur,1965,44:1610–1 [22]Rice M ELarval development and metamorphosis inSipuncula[J]Amer Zool,1976,16:562–[23]Rice M EMorphology,behavior,and histogenesis of thePelagosphera larva of Phascolosoma agassizii(Sipuncula)[A]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logy,number 132[C]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

动物繁殖新技术论文范文

给你贴一个吧,不知道你能不能用:当前猪高热复合症的治疗方法及预防对策近几年,猪的高烧不退,即所谓的猪“高热复合症”发生较多,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以致许多猪场倒闭,许多农户不敢养猪。猪高热复合症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一种以病猪持续高温、食欲废绝、皮肤发红为主要特征的复合性传染病,主要有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伪狂犬病、非典型性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引起,多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该病自去年六月份发病以来,发病状况及发病原因与往年不同,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因而在诊断和治疗我们研究所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及预防对策,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 主要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40OC-42OC,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淌眼屎,卧地不起,运动失调,呼吸急促,鼻流清涕,粪便干硬,小便发黄,全身皮肤发红,或腹部、耳尖发绀;或在耳根、腹部、四肢内侧等处出现紫红色血点;或眼圈青紫,肛门周围青紫。个别猪发病数天后皮肤黄染或苍白,少部分猪毛孔针尖状出血。有的猪腹泻,发抖、消瘦。四肢、眼睑周围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公猪不育,母猪不易受孕,怀孕猪易早产,死胎、木乃伊胎。2 剖检变化 从对病猪剖检情况来看,病猪的病变以肺部变化为主,肺脏有的苍白,有的有出血点、出血斑;有的肺脏水肿,呈斑驳状到褐色大理石样病变,有的实质变性,如海绵状,可在水中飘浮;有的似水煮状;更有很多病猪的肺脏多处部位肉变,特别是尖叶、心叶和膈叶的前缘,,部分病变肺叶支气管内充满脓性分泌物;气管内有较多的泡沫,部分气管环黏膜充血。心肌有出血点,心包积液,为淡黄色液体。肝脏有的灰白色;有的有坏死灶;有的有出血点,有的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淤血现象;有的有大量针尖状出血点;有的表现典型的大理石样花纹;有的有坏死点、坏死斑。脾脏肿大、边缘有多处梗死灶。胃充血、出血;部分猪胃底粘膜出血、坏死、溃疡,回盲肠有大量溃疡灶。肠出血严重,特别是小肠和结肠多数有坏死灶。淋巴结广泛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部分病猪喉头粘膜水肿、出血,猪膀胱粘膜出血。个别患猪表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3 实验室检查情况 猪瘟、猪流感和饲料霉菌毒素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PCV-Ⅱ)用RT-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分离到的细菌用生化试验鉴定,弓形体、附红小体的检测分别用脾触片和血涂片进行检查。从实验室检查情况来看,通过对部分发病猪场进行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猪高热复合症今年的发病状况与往年(2001年-2005年)不同,2005年前在临床中主要以附红细胞体感染为主,少见附红细胞体与蓝耳病、伪狂犬、链球菌等病混合感染;而今年六月份以后,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去年。病毒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PCV-II)、猪流感病毒(SIV)、伪狂犬病毒(PRV)猪瘟病毒(HC)、为主,细菌主要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副猪嗜血杆菌病(HP)、猪链球菌属2型(SS-II)、多杀性巴氏杆菌(PM)等。

一、摘要  二、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  1、现代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健康  2、现代生物技术中糖类与健康  3、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  4、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  三、总结  四、后序  五、鸣谢  六、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健康  摘 要  现代生物技术以其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而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关注。据估计生物技术可以给人类创造数千亿美元的收入,但比这更重要的是现代生物技术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霉素的使用,因为青霉素的使用而使人类的平均年龄增加十几年。人类的生活条件也因生物技术的使用而大有改善。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大国,生物技术对保证国民的身体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又有哪些连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究活动性报告,使您对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的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  1、现代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健康  (1)蛋白质的定义及概述  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条多肽链二十~数百个氨基酸残基不等;各种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折叠或螺旋构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产生蛋白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占人体质量的3%,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8kg。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2)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蛋白质的身体。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可见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2、修补人体组织。人的身体由百兆亿个细胞组成,它们处于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例如年轻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反之,人则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组织受损后,若不能得到及时和高质量的修补,便会加速肌体衰退。  3、维持肌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物质在体内的输送。载体蛋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体内运载各种物质。比如血红蛋白一输送氧、脂蛋白一输送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和转运蛋白等。  4、白蛋白:维持机体内的渗透压的平衡及体液平衡。  5、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6、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有白蛋白、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干扰素等。七天更新一次。当蛋白质充足时,这个部队就很强,在需要时,数小时内可以增加100倍  7、构成人体必需的各种酶。我们身体有数千种酶,每一种只能催化一种生化反应。相应的酶充足,反应就会顺利、快捷的进行,我们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否则,反应就变慢或者被阻断。  8、激素的主要原料。激素可以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动。如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组合成,生长素是由19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的。  9、构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五羟色氨等。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味觉、视觉和记忆。  10、胶原蛋白:占身体蛋白质的 ,生成结缔组织,构成身体骨骼。如骨骼、血管、韧带等,决定了皮肤的弹性,保护大脑(在大脑脑细胞中,很大一部分是胶原细胞,并且形成血脑屏障保护大脑)。  11、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3)现代生物技术在蛋白质重点应用  保持健康所需要的蛋白质含量因人而异。普通健康男性或女性每公斤体重大约需要8克蛋白质。婴幼儿、青少年、怀孕期间的妇女、伤员和运动员通常每日可能需要摄入更多蛋白质。  蛋白质缺乏:成年人:肌肉消瘦、肌体免疫力下降、贫血,严重者将产生水肿。未成年:成长发育停滞、贫血、智力发育差,视力差。  蛋白质过量: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多了肌体无法吸收,过量摄入蛋白质,将会因代谢障碍产生蛋白质中毒甚至死亡。  面对这些问题营养师根据人体对不同蛋白质的需要量进行膳食调配以及人工添加或减少蛋白质的方法来保证人体内蛋白质含量的相对稳定。而生物学家则通过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一些新型的药品,这些药品不仅能促进人体对蛋白质的运输和吸收,而且还能预防由于外界环境或病毒引起的蛋白质变性。当然在临床医学上,这些变性因素也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对防止蛋白质变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如疫苗等)的必要条件。此外在蛋白质领域运用的现在生物技术还有X线衍射技术和磁共振技术等。它们的应用都能有效控制和制备蛋白质,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2、现代生物技术中糖类与健康  (1)糖的定义及概述  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成是葡萄糖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肌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和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  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已糖代谢等。  (2)糖的生理功能  糖分是我们身体必不缺少的营养成分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体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进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可见于饥饿时间过长,持续的剧烈体力活动,严重肝肾疾病,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低血糖时,脑组织首先对低血糖出现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出冷汗以及饥饿感等。如果血糖持续下降到低于45毫克%,就可发生低血糖昏迷。  如果从食物中摄取的糖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存70~120克,约张肝重的6~10%。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分过多,多于的糖即转变为脂肪。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在剧烈运动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情况,肝糖也会消耗完,此时细胞将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  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必需要糖来维持生存,必要时人体将分泌激素,把人体的某些部分(如肌肉、皮肤甚至脏器)摧毁,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以维持生存。  (3)现代生物技术在糖类中的应用  由于血糖高和血糖低对人体来说都是有害的。为此,有关科学家为了保证人体内糖类的正常供应,对低血糖人群提供含有浓缩糖的含片和糖果。开发出浓缩糖技术,保证他们维持血糖浓度恒定。而对高血糖患者,则用降血糖药物加以控制。在临床上静脉滴注葡萄糖过快,也会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所以对于血糖过高的病人点滴速度不应过快,而这些也都基于一定生物技术基础上。从而保证了人们身体的健康。  3、现代生物技术脂质与健康  (1)脂质的定义及概述  脂质(lipids)是脂肪及类脂的总体,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液,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脂肪是三脂肪酸甘油或称甘油三酯。脂肪的生理功能是储存能量及氧化供能。类脂包括固醇及其脂、磷脂及糖脂等,是细胞的膜结构重要部分。  (2)脂质的生理功能及影响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当人们摄食过足时,人体会将多余的能力主要以脂肪形成储存下来。过去的日子中,在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总以“肥头大耳”为富贵的象征,甚至到当今社会。但肥胖并不是富,更是一种负担。肥胖会带来许多疾病,威胁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当人们身体肥胖,自然他们的血液中脂质的含量升高,随着血液的全身巡回,使他们和心力衰竭的正常体重者多1倍;冠心病多2-5倍;高血压多2-6倍;糖尿病多4倍;胆石病多4-6倍。这些疾病都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像正处于成长期的人来说,肥胖不仅带来的是智力上的影响,更有心理上的一系列影响。  所以在平常生活中,合理的饮食显得异常重要。有人喜欢大鱼大肉,时常酒足饭饱之后修身养性,静如止水,像这种生活习惯,终有一天会猝死在饭桌之上。  胆固醇是由体内储有的脂肪转化而来的,而胆固醇又能合成乳汁、皮脂以及类固醇激素,保证人们内、外分系统的正常运转。胆固醇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是,胆固醇过多压迫血管,使血液的径流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淤血等,严重的会导致人死亡。  性激素则是一种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激素,它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乱食性激素会使人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会内分泌失调,严重的还会变成“双性“人,大大减少其自身的寿命。  (3)现代生物技术在脂质中应用  面对这些现象,生物学家采用现代溶脂技术除去多余脂肪。通过一种溶解药物,舒缓血管,溶解多余胆固醇。面对因肥胖而造成心力衰竭的病人,科学家还采用强心剂等生物化学药物经行急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发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使人们的健康得以延续。  4、现代生物技术中维生素与健康  (1)、维生素的定义和概述  维生素是近百年才被陆续发现的一组营养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共同特点:它们都不供应热量,也不是有机体的构造成分,但却是维持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繁殖等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起着调节身体各种功能的作用,身体对它们的需要量很少,但供应不足时会出现各种代谢障碍和症状,称为维生素缺乏病。  (2)、维生素的种类及应用  V—A:缺乏维生素A会造成皮肤老化,维生素A是丘脑、脑垂体等内分泌腺体活动所需要的极为重要的营养成分。想要保持年轻靓丽,尽量多吃些维生素A高的动物性食物,如:肝、瘦肉、卵黄等。  V—B2:维生素B2会促进脂肪的分解。  V—B6: 与氨基酸及代谢关系,能促进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的生长所需,对脂肪代谢都会有影响,与皮脂分泌紧密相关。  V—L: 维生素L缺乏会影响结缔组织中中股原纤维的形成。  V—E:公认有抗衰老作用,能促进皮肤血液的循环和肉芽组织的生长。  谷维素:是从米粮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物质,其成分为以三萜(稀)醇类主体的阿魏酸酯的混合物,它对植物中枢功能有调节和激活作用。它能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提高人的皮肤血管循环机能,会使皮肤温度升高,四肢皮肤表面血流?增加,被称为“美容素”  此外,谷维素还能降血脂,并含强有力的生长促进因子,有助于我们的亲少年成长。  (3)现代生物技术在维生素中的应用。  针对现在人体内维生素缺乏现象,有关药剂师及营养师在食品及保健品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同时生物学家也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通过生物制药技术,将大量维生素合成在一个小药片内,制造出补充维生素的药片,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现在爱吃肉类而不爱吃蔬菜的都市人群体内的维生素,使人体内维生素含量保持在一个平稳水平上,使人们身体更加健康。  总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一切生活的基础,但一个人要做到健康,是十分不易的,这与我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否决心要要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糖类、脂肪、蛋白质等都是构成我们身体的重要物质,像维生素,各种无机盐等这样的物质在人类体内的含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其作用也是不忽视的。上述物质共同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前面已经提到了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及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对人身体的具体作用,例如在对身体的生长,身体器官的功能的影响都一一列出,同时也告诫了我们如果缺少了这些物质,将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然而这些物质都来源于我们日常的食物中,所以合理膳食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的惟一路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家已经将着眼点放在人的身体营养健康上,科学家研发新的生物技术来改善人们的身体状况,减轻许多人身体上的痛苦和伤害。  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所以我们更应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我们以后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后 序  如今,好好学习生物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事。生物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无数变革。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都是当今最热门的生物技术项目。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生物技术得到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生物技术我们的生活究竟会怎样。我想一定非常糟糕,甚至我们的寿命将会变短,越来越多的问题都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而如果没有生物技术对人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等重要物质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将会对自己一无所知,更提不上身体健康这些话,所以现代生物技术保护了我们自身的健康。现代生物技术不容忽视。而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我们责无旁贷。  鸣 谢  通过此次探究活动,大家分工明确,都不辞辛苦的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任务。在此感谢本小组各位成员,以及为我们提供资料的各出版社,还有我们的指导老师。在大家共同合作下,本次探究活动终于圆满结束。再次由衷致谢!  参考文献:  1、《生物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生物化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 周爱儒  副主编:查锡良  3、《登上健康快车》北京出版社  主编:关春若  4、《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手册》第七次修改 北京教育出版社  主编:薛金星  这是我们小组写的模式就是这样

动物的迁徙 赵 力 年复一年,无数迁徙动物或许是为了追求温暖和食物而离开了它们的故土,迁往那遥远的异乡。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促使它们跨越高山、沙漠、河流和海洋。动物迁徙的场面往往宏大壮观:绵延数公里的角马群,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黑色洪流,涌动在茫茫非洲大草原;大雁排成整齐的队形,缓慢而有节奏地划动着双翼,悠然自得地朝远方飞去;铺天盖地的帝王金斑蝶在高空飘荡,好像一片片金色的云彩朝一个方向飘去;勇敢的大马哈鱼溯流而上,跃过一道道险滩,奔向它们的出生地点;银色的天空,吭鸣的鹤群,令人神往。在千里长途中,这些动物探险家们尽管会遇到冰雹、暴风雨等恶劣天气,但它们总是齐心协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往无前。 研究动物的迁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近二十年来,人们对此的兴趣越来越浓,从简单的做标记,肉眼直接观察,到用雷达与声纳来跟踪,科学家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来研究动物的迁徙。1899年,动物学家莫坦森用编了号的脚环环志了164只鸟,在丹麦释放,后来其中的一些鸟儿在英国被发现。这一实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迁徙研究。到现在,仅仅英国每年就会环志50万只鸟,并回收12 000只左右,我国也成立了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除了鸟类,人们还对鱼类、鲸、海豹、海龟、蛙和蝴蝶等也都进行了迁徒研究。一些意想不到的、令人兴奋的结果不断地被发现。人们终于知道了在欧洲越冬的燕子会回到非洲;在英国越冬的野鸭要飞回西伯利亚去繁殖;年轻的灰海豹从北罗纳岛出发可以游到冰岛和爱尔兰海岸;帝王金斑蝶可以飞行数千公里,从美国北部到达墨西哥。 迁徙中的惊人之举 北极燕鸥每年秋天从北极的营巢区,沿着欧洲和非洲大陆的西岸飞向南极地区越冬,第二年春天飞回,往返距离达4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整整一圈!1967年12月9日,北爱尔兰一位雷达操纵人员报告,他发现了一个雷达回波图像正在高空中向南移动。高度是8 000~8 500 m。地面人员通过无线电,要求在该地航行的一位飞机驾驶员飞向图像发现地点。结果,驾驶员报告说他看到了一群天鹅,大约有30只,飞行高度是8 200 m。雷达操纵者一直监视着这个回波图像,直到它在北爱尔兰海岸消失为止。8 000 m已经是对流层的顶部或副平流层,这里的温度可以降到-48 ℃,强风速可达50 m/s!1974年6月19日,一架从日内瓦飞向哥本哈根的飞机上的乘客和机长都看到两小群鸟,一群五只,一群三只,两群鸟彼此靠得很近。当时飞机的方位是在法兰克福以北,高度是海拔10 000 m。这恐怕是迄今为止动物迁飞的最高纪录了。 每年冬季,墨西哥的几处山谷里聚集着数以亿计的帝王金斑蝶,这些橙红色的蝴蝶层层叠叠地栖息在山谷中的树上,有时一株树上竟停憩着50万只蝴蝶,压弯了树枝。整个山林被染成一片橙褐色,宛若一张硕大而美丽的巨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研究蝴蝶的权威林肯·布韦博士曾作过统计:仅在几棵大树上,就有蝴蝶300多万只。天气晴好时,山谷里漫天飞舞的蝶群就像一片橙色的云霞。联合国与墨西哥政府共同将这几处山谷划为了自然保护和旅游观光区,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目前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么,这些蝴蝶从哪儿来?它们为什么到这里?答案也许会令你惊讶。这些蝴蝶的老家,竟在数千公里以外的美国和加拿大,它们经过两三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越冬。每年夏天,这些蝴蝶刚一羽化,就急忙踏上了漫长的征途,以每小时30到40公里的速度向南飞行,在这过程中,它们主要靠自身贮藏的脂肪来维持消耗,其中不少因恶劣的天气等原因在了旅途中。也有的迷了路,飘洋过海,甚至到达了中国沿海的台湾、福建等地。但剩下的仍顽强向目的地前进,准确地到达了它们前辈曾经到过的那几处山谷。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创造出了奇迹。 深藏的奥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动物如此执著地迁徙呢?现代生物学家认为;动物迁徒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迁徙的种类比不迁徒的种类能够留下更多的后代。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迁徙动物取得繁殖上的成功呢?首先,迁徙可以使动物利用多种栖息地内并不是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的资源。南北两极的夏天日照很长,无脊椎动物中无论是陆地上的昆虫还是海洋中的鳞虾,数量在短期内都十分丰富,这对于很多以它们为食的鸟儿和鲸类的繁殖极为有利,但是到了冬天,赖以生存的食物减少;这些动物就不能在极地生存了,因此,它们必须迁徙。蓝鲸、露脊鲸和座头鲸,每年12月至下一年3月在南极水域中度过夏季,然后就北上迁往热带和亚热带水域过冬。另一个例子是燕子;据统计有31种燕子在非洲大陆是留鸟,有两种燕子每年从地中海地区迁徙到非洲,有三种从欧洲西部迁来。由于在北温带一到冬天空中的飞虫就消失了,所以,可以有把握地推测,这三种迁飞燕的祖先以前曾在非洲大陆进行繁殖。经过漫长的进化,它们才迁到了北方去繁殖,在那里它们所遇到的食物竞争者较少,白天可以增加捕虫时间;而且偷袭鸟蛋和雏鸟的捕食动物也较少。这些因素使得迁徒的燕子在繁殖上能够取得成功。据估计,每年迁徙到非洲的燕子数量可能比非洲本地燕科鸟类中所有留乌的数量还要多。迁徒使动物更有可能利用那些变化无常和暂时性的食物资源,在自然选择中胜出。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例子:生活在中美洲的鬣蜥在繁殖前要涉水游向一个小岛;因为在那里进行繁殖比较安全。澳大利亚晰蜴的迁徙则更加有趣,它们生活在沙漠中花岗岩裸露的地区,较大的花岗岩裸露区是它们最适宜的繁殖地。春天一到,刚成年的蜥蜴便迁入这些区域各占领域进行繁殖,年幼的蜥蜴则被排挤到较小的花岗岩裸露地去生活。要等到它们发育成熟才重返最适宜的繁殖地。因此,在最适宜的繁殖地便不断进行着有规律的迁入和迁出。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引起迁徒的外部因素中,日照的周期变化是一个最重要的因子,即使是在冬天;用增加日照长度的方法也可以诱发非热带地区很多种动物的迁徙行为。现在已有证据证明,很多动物体内激素的变化支配着它们的迁徙行为,比如各种鸟类。另外,环境的变化有时会引起一些动物尤其是很多昆虫的迁徙。种群拥挤无疑是一个诱发迁徒的重要因子,比如,飞蝗当种群拥挤时便产生群居型个体,这些个体比散居型个体具有更大的活动性,幼蝗的后腿变得比散居型个体长出近三分之一,以便结成大群进行跳跃迁移,成虫则长出了宽大而强壮的翅膀,可以遮天蔽日地随风远征。动物一旦处在适于迁徙的条件下,只要再具备一些诱发迁徙的环境因子,动物就会开始迁徙。乌类和蝗虫等待良好的天气条件启程,鱼类等待合适的潮汐;而蚜虫的迁飞则必须等温度达到一定值。 未解之谜 也许许多人会问,在漫长而复杂的迁徒路途中动物是如何识别方向的呢?生物学家们将动物根据环境来选择特定方向的能力称为定向。一只能够定向的动物就好像是一个带着罗盘的旅行者。1978年,动物学家贝克曾提出过一种可能的解释,他认为动物能够积累地理知识,特别是幼年期刚过的年龄阶段,知识积累能力最强,这些知识深深地印在动物的脑海之中。在白天迁徒的低飞鸟类当中,地面的特征是它们辨别路线的关键,它们往往沿着曲折的海岸线迂回行进,迁徙路线受着地形的强烈影响,因此,它们在飞越广阔的水域以前决不轻易起飞。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动物们能够依据地球表面景观、太阳、月亮和星星、地球磁场、气味源和气流方向来进行定向,而且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利用不同的方法,或同时使用几种方法。大多数情况下,哺乳动物依据地形,鸟类依据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位置及感受地球磁场变化,鱼类依据气味源,昆虫主要参考气流方向。 但是,关于迁徙还有许多未解的秘密。例如,爬行动物中最著名的迁徙动物——一种海龟,它们往往要远游数千公里,到达特定的海滩产卵。根据海龟的迁徙资料,海龟迁徙1 000~1 500 km是很普通的。棱皮龟甚至要横渡大西洋,全程约5 900 km。实际上在它们的路途上要经过很多极为适宜产卵的海滩,但它们却从不去占有。寻觅最佳繁殖地的原则并不能解释海龟为什么要迁徙那么遥远。因此有人认为,海龟迁徙路线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时可能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现在虽然不是这样了,但它们却一直沿袭着过去的迁徙路线。还有人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海龟的迁徙路线,认为随着大陆的漂移,海龟往返两地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最后终于形成了现在这样漫长的迁徒路线。但这个猜想,至今还没有明显的证据。还有动物的释放返家试验清楚地表明,很多动物具有人类航行的技能,能够随时知道它正处在什么位置,就像可以利用人类航行技术中的双坐标(横坐标和纵坐标)一样。根据雷达对鸟类在云层中迁飞所作的观测,鸟类在云层中也能保持很好的定向能力。鸟类依靠什么机制才能知道自己在云层中所处的方位,尽管生物学家曾经做过很多试验,但目前还是一个谜。

篇二:观察动物作文 全身黑色,有六只细小的脚,这是蚂蚁的外形。 一天,我的饼干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我灵机一动:“可以用它来喂蚂蚁”,于是我拿看饼干来到了室外,发现地上正好有一只蚂蚁在爬来爬去,就把饼干放了下去,在放下去的时候,饼干碎成了两片,那只蚂蚁马上就发现了,它自己先试着搬,无奈对它而言,饼干实在是一个庞然大物,没办法,它只好放弃,匆匆离去,不一会儿,我发现在它回去的路上一下子出现了几十只蚂蚁,它们浩浩荡荡向放饼干的地方进攻,大家你拖我拉,抬起饼干就往来时的方向一毫米一毫米的移,要到达它们的洞穴,必须经过一个“隧道”,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隧道”口太小,它们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法进去,但是它们不气馁,一直齐心协力,没有一只蚂蚁临阵脱逃,最后,通过将饼干化整为零,它们终于将饼干全部搬入了洞穴内。看着它们的不停忙碌的样子,我的兴趣越来越浓,最后,我把打死的蚊子、苍蝇,吃剩的饼干都放在一起,发现越来越多的蚂蚁源源不断地向这堆“食物”赶来,食物上的蚂蚁越聚越多……,最后,地上的食物被蚂蚁搬得一点不剩,连饼干屑也难看到。同时,我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蚂蚁搬东西也不是死拼的,碰到困难它们也会想办法,改变策略,而在搬运的过程中,它们始终团结一致,持之以恒,不会有一只蚂蚁会当逃兵,而最后它们也一定能成功。 这就是蚂蚁—可爱的小精灵。 篇三:观察动物作文 我从小到大都是没有改变过对小动物们的喜爱。我喜欢小兔、小狗、小猫等一些小动物。有一次我想和小猫玩耍,差点儿被抓伤手呢!这些小动物中,数我最喜欢小兔了。 那时,我还小,真想要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啊!梦寐以求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央求妈妈在泾县给我买一只小白兔,没想到妈妈同意了,当时的我高兴的都跳了起来。第二天,妈妈买了一只雪一样白的兔子回来了,我让妈妈把笼子放下后,用手伸进兔笼里摸着兔子雪一样的绒毛,兔子地绒毛是多么的柔软啊!当天夜里,听见妈妈说明天小姨要来我家做客,真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小白兔呢!到了第三天的中午,小姨来到了我家,我连忙连笼带兔的拎了出来,小姨父说:“这真可爱。”于是,小姨父在妈妈洗过的青菜里拿了一片菜叶放进兔笼里,小白兔一见就把它吃了。这时,我正想到说:“小白兔吃了沾水的菜叶就会死的,但现在已经太迟了”到了晚上,我的心里有些不安,每隔十几分钟看看小白兔。早晨,爸爸大声说:“小白兔不动了。”我和妈妈走了过去,把笼子打开,拎着不能动弹的小白兔放在了外面,我焦急地对妈妈说:“这该怎么办?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在抽屉里拿出一袋感冒药,倒进杯子里,用开水冲服给小白兔,但小白兔的嘴巴始终不张开,没办法,我央求妈妈去找兽医,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他说:“兽医不在家,当我摸在小白兔的身上时,身体已经冻僵了。小白兔,希望你在天堂过得更快乐。

动物繁殖技术论文

鸡蛋的构造蛋壳 完整的蛋壳呈椭圆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约占全蛋体积的1%~5%。 鸡蛋的结构一·将鸡蛋放入醋中浸泡一段时间,蛋壳消失 ,可见剩下两层薄膜 即为外壳膜和内壳膜。外壳膜较厚;内壳膜较薄。内壳膜与外壳膜大多紧密接合,仅在蛋的钝端二者分离构成气室。二·蛋白 撕开壳膜,可见半流动的胶状物质,体积约占全蛋的57%-5%。三·蛋黄 观察鸡蛋,居于蛋白的中央,由系带悬于两极的是蛋黄。蛋黄体积约全蛋的30%~32%,蛋黄内有胚盘。四·胚盘 ,取出蛋黄,在蛋黄表面可见一白点即为胚盘。受精蛋的胚珠直径约3毫米,未受精蛋的胚珠更小。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分别为Golfingiidae科,Phascolosomatidae科,Sipunculidae科和Aspidosiphonidae科。其中Golfingiidae科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近半。星虫动物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底质及岩礁、珊瑚礁、藻场的沉积沙泥环境中,营埋栖生活,温带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绝大多星虫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是底栖经济鱼类和甲壳类优质的天然饵料,不少种类还是海珍食品。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加工成干品,俗称“沙虫子”、“海肠子”,是名贵的海产珍品。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可熟制成胶冻小食品,俗称“土笋冻”,是闽南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美名远扬。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部分地区,广泛分布有可食用的星虫动物[1]。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动物由于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着广阔的人工养殖开发前景。目前国内外在星虫的分类、形态、组织学及繁殖生物学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工作,但其人工育苗技术迄今未见报道。作者综述星虫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星虫动物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开发提供参考资料。1星虫的繁殖过程星虫动物的繁殖过程可以归纳如下:大多数星虫种类为雌雄异体,但雌性和雄性的外形很相似。星虫的性腺不显著,位于吻部收缩肌的基部,其配子早期从性腺释放出来,靠从体腔液中吸取营养液得以发育。发育成熟的配子经肾管围食膜从体腔进入肾管中,在肾管内停留一段时间后,产到海水里,进行体外受精。星虫的受精卵发育形式为螺旋卵裂,其胚胎以内陷方式或外包方式发育成原肠胚,此后有的种类可直接发育成幼星虫,如Phascolion cryptus等,而大部分种类须经历营卵黄营养的自由游动的担轮幼虫(trochophore larvae)阶段,之后再经历第二个幼体阶段,一般称为漂浮幼体(pelagosphaera larvae)。漂浮幼体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来(只有一个种例外),通常以浮游生物为食物,一般个体较大(几毫米长),历时较长,能够远距离地漂浮生活。漂浮幼体以发达的后纤毛环取代了前期担轮幼体的前纤毛环,进行漂浮和摄食。漂浮幼体的头部和后纤毛环能够缩回躯干内,此时星虫幼体的体形为球状,因此有的学者也将漂浮幼体称为海球幼体。漂浮幼体变态为幼星虫的形体变化包括躯干伸长,尾器消失,头部伸长形成吻部和触手。此后稚星虫转为底栖生活。2星虫的繁殖季节关于星虫动物繁殖季节的调查研究,目前已报道三属五种,即Sipunculus nudus L,Phascdosomavulgare,Golfingia pugettensis,Phascolosoma agassizii,Plurco[2~6]。法国Roscoff海域的Gvulgaris产卵季节是6~9月份。在美国华盛顿州太平洋沿岸的San Juan群岛Gpugettensis产卵季节为10~12月份。同样位于San Juan群岛的Pagassizii种群的产卵季节在6~8月份,而在加洲Monterey海的种群其产卵季节是3~5月份。澳大利亚昆士兰的Parcuatum产卵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份。产自我国厦门市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于每年5~9月份产卵,而产自中国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光裸方格星虫种群则于4~9月份产卵。上述表明,星虫的繁殖季节不仅与种类有关,亦与分布纬度有关。3星虫的雌雄性比绝大多数星虫为雌雄异体,但外形无明显的分辨特征。通常通过解剖检查体腔液中的精子和卵子来确认雄性和雌性。关于星虫的雌雄性比研究报道不多。目前只报道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8月份的性比为1:1[7]。此外,作者对厦门同安湾海区产的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两种星虫繁殖季节的6月份标本进行解剖,取体腔液区分雌雄,得出前者的性比为1:2,后者为1:1。同种星虫性比测定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繁殖月份有关。4星虫的生殖细胞星虫是一种变异性较大的海洋底栖生物,地理环境的不同,同种的成体大小也有明显差异。因此,成熟卵细胞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坦帕湾(Tampa Bay)的光裸方格星虫成熟卵细胞的平均直径为120μm[8],而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为155μm[7],在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为170μm[2]。无论哪一种星虫,其体腔卵细胞的卵黄膜变化都是很明显的,因为卵黄膜储存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供未来胚胎和幼体发育所需。Rice[8]将Pagassizii的卵黄膜分为外、中、内3层,而Sawada[9]则将Gikedai的卵黄膜分为内、外两层,并注意到在成熟期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填充有扩散物质。郭学武[7]则认为卵黄膜在初期有2层,随着卵细胞的生长,外层卵黄膜通过卵黄膜微孔转移到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形成3层卵黄膜。至卵细胞成熟时,卵黄膜又复为两层,这是由于原来的外层卵黄膜,完全转移而成为内层卵黄膜的缘故。关于星虫动物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阶段,Gonse[10]曾对此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他将戈芬星虫(Golfingia vulgaris)体腔中的卵细胞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而Sawada[9]根据电镜研究的结果,将Gikedai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吴斌[2]在切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将光裸方格星虫的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上述研究结果主要依据组织学特征得出。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卵细胞的其它特征,如细胞的形状、卵黄密度等来划分卵细胞的发育期,如Phascolosoma lurco[5],Pagassizii[11]。而关于雄性生殖细胞的结构和发育,目前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基本上局限于光镜的水平上。Rice[11]、Gonse[10]、Green[4]等学者认为,星虫动物雄性生殖细胞,是在初级精母细胞期被排出精巢的,精母细胞在体腔液中进行两次分裂,变成精细胞,精细胞分化为精子,并以精子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液中。星虫的精子团可能和其它许多具有精子团的体腔动物一样,是一种被寄在细胞,即cytephore[12]。吴斌[2]研究我国北部湾产的光裸方格星虫,指出雄性生殖细胞是以精细胞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中,全年都有精细胞团存在,在非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小,只有60~100μm,精细胞结合紧密。在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大,有150~200μm,精细胞结合松散。精细胞从精细胞团上脱落后游离于体腔中分化为成熟的精子,精子头部3~5μm,尾长约30μm。体腔内的精子不能游动,不具受精能力。这些情况与郭学武[7]对厦门产的光裸方格星虫的研究报道一致。上述关于星虫体腔液中精子是以团聚形式存在或以散在形式存在是否与种类有关,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5星虫动物胚胎学及发生学星虫动物胚胎学的研究应追朔到Gerould[13]的工作,他早在1907年就对Gvulgaris受精卵卵裂的细胞谱系进行研究,指出Gvulgaris的受精卵从第三次卵裂开始,即表现为螺旋式分裂,而且发现在48细胞期出现环节动物式交叉,即动物极有4个细胞形成玫瑰花形,另有4个交叉细胞(cross cell)与其形成间辅式排列。每个玫瑰细胞(rosette cell)各有两个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与其相接排列成一线,而其余32个细胞以2圈形成一环带,是未来顶极及前担轮的基细胞。星虫卵裂的螺旋现象,是从第四次分裂才开始出现的。其后Rice[14]的研究也有与此一致的报道。至于48细胞期的环节动物式交叉的遗传学基础,尚待深入研究。星虫卵裂时,还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四细胞之后小分裂球可能会大于大分裂球,这种现象在6种星虫中被发现,即:Gvulgaris,Phascolopsis gouldi,Themiste lageniformis,Tpyroides,Phascolioncryptus和Pstrombi[11,13,15~18]。6星虫早期幼体发育及组织学曾经以来漂浮幼体被认为是自由游动的成体星虫,并被归为现已不存在的Pelagosphaera属。而关于星虫动物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开始有了较大进展。这一时期,一些学者以活的浮游幼体为材料,纠正了过去不少分类学的谬误,并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发育过程与生态习性有了准确的描述和解释[19~21]。Hall和Scheltema[19]根据漂浮幼体的形态结构,把它们分成了10个不同的类型,分别为A,B,C,E,F,J,L,O,P,S型。星虫的漂浮幼体是海洋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研究浮游生物时也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等进行了研究。野外如果采集到星虫的一种漂浮幼体,却不易鉴别其成体归属哪一种星虫,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漂浮幼体培养变态为稚星虫的实验观察来确认星虫动物的漂浮幼体类型。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Rice[11]在星虫动物胚胎学,幼体形态学,行为、组织学及发生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报道了15种星虫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星虫的早期幼体发生模式,即4条途径:(1)直接发生,不经过具纤毛的幼虫阶段;(2)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直接发育为蠕虫状星虫(vermiform stage);(3)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卵黄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再发育为蠕虫状星虫;(4)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浮游生物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浮游生活后,身体长大,经过第二次变态成为幼星虫(juvenile form)。蠕虫状星虫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成为幼星虫。这4个不同途径,反映了星虫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不同方向。Rice[22]认为,星虫祖先是含有高卵黄的卵子,并有着一个短暂的营卵黄营养和底层浮游习性的幼体期。由这种初级的发育方式,逐渐向二个方向分化,即增加卵黄而成为直接发育,或减少卵黄而延长浮游生物性营养期,即所谓间接发育。不同星虫种类的担轮幼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于光裸方格星虫,由于其发育成为前担轮的基细胞沿卵黄膜内面极度扩张的结果,形成了光裸方格星虫担轮幼虫的独特结构,即前担轮纤毛布满整个幼体表面[7]。而其它星虫的担轮幼虫,则在幼虫的某一部位形成担轮带,环绕幼虫一圈,如Puldi,Golfingia elongata,Gvulgaris等[13,16]。担轮幼虫的特征是顶上的一簇毛以及一个由带纤毛的前毛轮细胞的突出的赤道带。担轮幼虫的变态导致第二期幼体形成,即漂浮幼体。在漂浮幼体阶段,后担轮作为主要的运动器官代替了前担轮,口和肛门开口完成消化道,体腔扩大,尾部附着器官形成。一些星虫动物的被膜(卵黄膜)在胚胎发育及担轮幼虫生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作为营养膜几乎完全被吸收,剩余的少部分参与了漂浮幼体腹沟的形成[3]。这和软体动物担轮幼虫的变化情况明显不同。但有些星虫种类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过剩,被膜消失。如Phascolion cryptus的被膜后部形成幼体的部分表皮,前部则消失[11],Puldi和Gvulgaris的被膜在担轮幼虫变态时消失[13],而Pagassizii的被膜,变成漂浮幼体的表皮(cuticle)[23]。7星虫人工繁殖及其展望有关星虫的人工繁殖,目前国外尚未见报道。国内有见于郭学武[7]使用升温法和干湿法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幼体,吴斌[2]用解剖肾管取得精卵混合受精的方法获得漂浮幼体等报道。近年作者致力于我国常见的两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可口革囊星虫和光裸方格星虫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已取得催产受精、胚胎发育、担轮幼虫及漂浮幼虫发育等人工培育的初步成果,同时还与泉州市东石种苗场合作开展可口革囊星虫的土池人工育苗,获得稚星虫并进行养殖试验。我国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变迁和环境污染,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资源明显衰退。为此,继续深入开展星虫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还可以为星虫增养殖开辟产业前景。参考文献:[1]Barnes R DInvertebrate Zoology[M]Philadelphia:SaundersPress,[2]吴斌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生殖细胞及胚胎发育[J]广西科学,1999,6(3):222–[3]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aⅡRecherches biometriques sur les ovocytes[J]Acta Zool,1956,37:225-[4]Green W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Phascolosomalurco(Sipuncula)[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Symp Biol Sipuncula 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Delo Press,161–[5]Rice M E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nSipuncula[D]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6]Towle A,Giese A C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theSipunculid Phascolosoma agassizii[J]Physiol Zool,1967,40:229–[7]郭学武,李复雪光裸星虫生殖周期的研究[J]热带海洋,1993,12(2):69–[8]Rice M E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ibbeanSipuncula with a review of development in the phylum[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 Symp Biol Sipuncula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 Delo Press,141–[9]Sawada N,Noda Y,Ochi OAn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nthe oogenesis of Golfingia ikedai[J]Mem Ehime Univ Sci,1968,B6(1):25–[10]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eⅠDefinition cytologique des stades de croissance desovocytes[J]Acta Zool,1956,37:193–[11]Rice M EGametogenesis in three species of Sipuncula: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J]Cellule,1974,70(2):295–[12]Franzén?On spermatogenesis,morphology of thespermatozoon,and biology of fertilization amonginvertebrates[J]Zool Bidr Upps,1956,31:355–[13]Gerould J HStudies on the embryology of the SipunculidaeIIThe development of Phascolosoma[J]Zool Jah,1907,23:77–[14]Rice M ESipuncula[A]Giese A C,Pearse J SReproduction of marine invertebrates[C]New York:Academic Press,67–[15]?kesson BA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theSipunculideae with some rema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two species,Phascolion strombi Montagu and Golfingiaminuta Keferstein[J]Unders?kningar?ver?resund,1958,38:1–[16]?kesson BSome observations on pelagosphaera larva[J]Galathea Rep,1961,5:7–[17]Rice M 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theSipuncula[J]Ophelia,1967,4:143–[18]Williams J ADevelopment of a rock burrowing Sipunculidinhabiting stony coral[J]Amer Zool,1972,12:[19]Hall J R,Scheltema R SMorphology of North AtlanticSipunculida larvae[J]Amer Zool,1966,6(3):[20]J?gersten GOn the morphology and behaviour ofpelagosphaera larva(eSipunculoidea)[J]Zoologiska BidragFr?n Uppsala,1851,36:27–[21]Murina V VSome data on the structure ofpelagospheres-Sipunculida larvae[J]Zool Zhur,1965,44:1610–1 [22]Rice M ELarval development and metamorphosis inSipuncula[J]Amer Zool,1976,16:562–[23]Rice M EMorphology,behavior,and histogenesis of thePelagosphera larva of Phascolosoma agassizii(Sipuncula)[A]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logy,number 132[C]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

药用动物貉子的养殖 论文 貉子的皮毛价值很高,是制作裘皮大衣的好原料,不过有人养貉子不光是为了想要它的皮毛,而是看中它宝贵的药用价值。貉子长相有点像狐狸,但要比狐狸小,原产于西伯利亚东部,非常耐寒,适宜我国北方地区养殖。常见的貉有乌苏里貉和白貉两种。 北京市顺义区的老王养了二十几年的貉子,这几年的收入却比以往增加不少。原来只赚貉皮的钱,现在却不同了,除了貉皮带来的收入外,貉油、貉骨等也给他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虽说貉子有这么多的药用价值,可老王告诉我们,其实貉子药用价值最高的还要算它的脂肪,也就是貉油。貉油有促进细胞再生的功能,是治疗烫伤的上等药材,在医院平时用的烫伤药物中,貉油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现在貉油的价值从各方面得到提高,价位也随之增长,目前价格在二十元钱一市斤左右。在选择种貉时,老王首先就选择体型大、腰板长、精神状态好、食欲强、毛色好的貉子做种貉。虽然父母是优中选优的,可是老王却强调,种貉不能和其他貉子一样任意地吃,要控制它们的食量,而且在交配前还得给它们减减肥。 而到母貉子怀孕的时候,就要另眼相待了,这个时期不仅不能减肥,还要加一些奶类、蛋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老王在饲喂母貉时每顿每只还加一个鲜鸡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胎儿在母体内能健康成长,老王说如果不注意它们的营养,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在饲养过程中,老王格外注意貉子孕期的饲喂,保证母貉肚子里小貉子的健康发育。貉属于哺乳动物,生完小貉子后的貉妈妈们,是最辛苦的。要想让它更好地照顾小貉子,就得让母貉子吃营养丰富的饲料,才能保证它产更多的奶,满足每个小貉子的生长需要。 小貉子们在妈妈身边幸福地生活45~60天后,就要分窝单独生活了,也就开始断奶后的饲喂了。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吃惯了妈妈奶的小貉子,吃什么样的饲料才能保证它们平安地度过断奶期,又能健康地生长?刚分窝的小貉子,最好是人工配料,谷物要磨得细一些,必须要熟制,因为小貉子胃比较软,因此要喂经过熟制的容易消化,否则小貉子容易拉稀。所以在饲料中,会加入10%~20%的动物蛋白和动物油。 虽然老王的目的是为得到更多的貉油,但不是在小貉子一分窝时就马上对它们进行育肥,这时貉子还处于幼年阶段,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要及时的补充能量。比如补充肉粉、奶粉、鱼粉等等,来满足它们的生长需要。进入生长期的貉子开始好动起来,能量消耗相对比较大,就要及时地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给它们喂养全价饲料,成分包括动物性饲料30%,谷物性饲料65%,蔬菜类饲料5%。 老王在饲喂过程中除了让它们长大、长结实外,还及时地给貉子们补充一些维生素,经常给貉子一些菜类饲料。在平常喂饲料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加一些野菜,比如苦菜、“马齿菜”,可以预防貉子得红爪病,“马齿菜”还可以预防小貉子拉稀等等。貉子本身具有食性杂的特点,给生长期的貉子吃的食物讲究荤素搭配。吃野菜,既满足了貉子生长期的生长需要,又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所产的貉油品质就更有保障了。 虽说老王这么细心的搭配饲料,但貉子还是有不开胃的时候。到了夏天食量就减少,因为貉子的生长阶段,正好赶上炎热的夏天,而貉子属于毛皮动物,不怕寒冷却特别怕热,所以也就影响到了食欲。 因此需要做好预防中暑的各项措施,避免了貉子中暑,减少损失。貉子最难熬的夏天平安度过后,老王对它们的育肥力度也就随之加强了。这也是育肥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去皮前的短期育肥,就要求貉子在短期内多长脂肪、囤积脂肪,在饲料中要加含脂肪高的食物。 忙了这么久,老王就等着貉油的丰收了,不过平时用来治疗烫伤的貉油,并不是直接取下的脂肪,而是经过熬制的。熬制貉油中最关键的是貉油的熔点低,容易糊,因此要往里面加水,用水熬制,这样熬出来的貉油才能达到厂家的要求。 合适的育肥,科学的管理,再加上正确的熬油方法,老王养貉子的每个环节都是健康养殖的保证,他养的貉子药用价值也就越加的高了,得到的经济回报当然也是越来越多了。 药用动物貉子的养殖

动物繁殖新技术论文题目

论文发表写作指导:%D0%A1%C1%F5%B1%E0%BC%AD

蚂蚁之死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生物科技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小球藻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2、RFLP、RAPD、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3、百合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4、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  5、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6、丛枝菌根(AM)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意义  7、地质微生物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8、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  9、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10、国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11、能源生物技术  12、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性  13、美国、欧盟和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比较  14、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15、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16、医学细胞化学与细胞生物技术  17、食品生物技术  18、中度嗜盐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19、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生物技术

建议使用CNKI系列数据库那里有非常详细的资料。  本体理论在动物学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好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7  新课程内容标准对生物教师动物学知识结构要求的研究  作者:李红梅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替硝唑缓释剂的体外药物释放及其治疗牙周炎效果的动物学研究  作者:刘娟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内蒙古大青山南部湿地鸟类生态学及民族动物学初步研究  作者:格日乐图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3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师生物专业《动物学》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2  德日进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  作者:舒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1990  本体理论在动物学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鸟类本体模型为例  作者:王好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  冶炼厂周围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指示研究  作者:王雪峰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8  关键词:土壤动物学  含动物形象的俄语谚语、俗语分析  作者:吴丹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7  关键词:动物学 语言世界图景 人类中心论 对比性 语义分析  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群落动态初步研究  作者:杜秀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生殖系统发育及其繁殖行为研究  作者:赵晓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肌肉废用对黄鼠(Citellus dauricus)和大鼠比目鱼肌形态结构与肌纤维类型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剑角蝗科8种蝗虫触角显微结构研究  作者:刘淼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利用ISSR和COI序列标记分析不同地理仿刺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作者:闫晗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海洋动物学  山地次生林中大山雀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  作者:苏循瑞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对盐度的适应性及其脂肪营养需求研究  作者:侯俊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现生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及太湖介形类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作者:禹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中华鳖对饲料蛋白质水平适应性研究  作者:齐占会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薄荷饮治疗温病卫分证的实验研究  作者:赖鹏华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学院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广西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动物地理学分析  作者:王丹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几株芽孢杆菌肉鸡代谢研究  作者:韩秋霞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两种幽灵蛛的行为学研究  作者:陈海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及可视化胚胎工程的研究  作者:徐艺玫 学位授予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  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的毒性和雌激素效应  作者:唐超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塔里木兔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作者:李增超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蚜科Aphididae及扁蚜亚科Hormaphidinae的分子系统学和进化研究  作者:任珊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中国尺蛾亚科系统分类学研究(鳞翅目:尺蛾科)  作者:韩红香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中国皿蛛科蜘蛛分类学研究  作者:图立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动物繁殖技术论文2000

人类有望实现长生不老目前人类治疗癌症的机理都是抑制癌细胞分裂,而不是促进癌细胞分化。如果说能够促成癌细胞分化的话,那只要往人体内植入适量癌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目的细胞,由于癌细胞终身保持分裂能力,便可不断补充人体衰老死亡的细胞,人类也就能得以永生! 关键是如何使癌细胞分化。这点可从干细胞等具分化能力的细胞和不具分化能力的普通组织细胞的分子结构上的不同得到启示,即可知道细胞分化的物质基础。正常细胞分裂50多代后也会变成癌细胞,只分裂不分化,凭此可猜想细胞分化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姑且称之为“分化素”,正常细胞分裂50多代后将其用完,因而也就不再分化了。 我谨发表我的拙见,给各位专家提供参考,多有打搅,敬请赐教!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 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 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 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

我赞同wyt960227的答案 采纳他的吧

“克隆”是从英文“clone”音译而来,在生物学领域有3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1.在分子水平,克隆一般指DNA克隆(也叫分子克隆)。含义是将某一特定DNA片断通过重组DNA技术插入到一个载体(如质粒和病毒等)中,然后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该DNA片断的“群体”。 2.在细胞水平,克隆实质由一个单一的共同祖先细胞分裂所形成的一个细胞群体。其中每个细胞的基因都相同。比如,使一个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液中分裂若干代所形成的一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细胞集体即为一个细胞克隆。又如,在脊椎动物体内,当有外源物(如细菌或病毒)侵入时,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特异的识别抗体。产生某一特定抗体的所有浆细胞都是由一个B细胞分裂而成,这样的一个浆细胞群体也是一个细胞克隆。细胞克隆是一种低级的生殖方式-无性繁殖,即不经过两性结合,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生物进化的层次越低,越有可能采取这种繁殖方式。 3.在个体水平,克隆是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比如,两个同卵双胞胎即为一个克隆!因为他(她)们来自同一个卵细胞,所以遗传背景完全一样。按此定义,“多利”并不能说成是一个克隆!因为“多利”只是孤单的一个。只有当那些英国胚胎学家能将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细胞核移植到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去核卵细胞中,得到两个以上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多利”时才能用克隆这个词来描述。所以在那篇发表于1997年2月出版在《Nature》杂志上的轰动性论文中,作者并没有把“多利”说成是一个克隆。 另外,克隆也可以做动词用,意思是指获得以上所言DNA、细胞或个体群体的过程。 二、克隆技术 1.DNA克隆 现在进行DNA克隆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未按比例) 可见,这样得到的DNA可以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很多方面,包括对特异DNA的碱基顺序的分析和处理,以及生物技术工业中有价值蛋白质的大量生产等等。 2.生物个体的克隆 (1)植物个体的克隆 在20世纪50年代,植物学家用胡萝卜为模型材料,研究了分化的植物细胞中遗传物质是否丢失问题,他们惊奇地发现,从一个单一已经高度分化的胡萝卜细胞 可以发育形成一棵完整的植株!由此,他们认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从一棵胡萝卜中的两个以上的体细胞发育而成的胡萝卜群体的遗传背景完全一样,故为一个克隆。如此的植物的克隆过程是一个完全的无性繁殖过程! (2)动物个体的克隆 ① “多利”的诞生 1997年2月27日英国爱丁堡罗斯林(Roslin)研究所的伊恩·维尔莫特科学研究小组向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绵羊“多利”(Dolly)诞生,这一消息立刻轰动了全世界。 “多莉”的产生与三只母羊有关。一只是怀孕三个月的芬兰多塞特母绵羊,两只是苏格兰黑面母绵羊。芬兰多塞特母绵羊提供了全套遗传信息,即提供了细胞核(称之为供体);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提供无细胞核的卵细胞;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提供羊胚胎的发育环境——子宫,是“多莉”羊的“生”母。其整个克隆过程简述如下: 从芬兰多塞特母绵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营养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了分裂,此细胞称之为供体细胞;给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其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之为受体细胞;利用电脉冲的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发生融合,最后形成了融合细胞,由于电脉冲还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使融合细胞也能象受精卵一样进行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细胞;将胚胎细胞转移到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子宫内,胚胎细胞进一步分化和发育,最后形成一只小绵羊。出生的“多莉”小绵羊与多塞特母绵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一年以后,另一组科学家报道了将小鼠卵丘细胞(围绕在卵母细胞外周的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得到20多只发育完全的小鼠。如呆“多利”因为只有一只,还不够叫做克隆羊的话,这些小鼠 就是名副其实的克隆鼠了。 ② 通过细胞核移植克隆小鼠的基本过程 在本实验中,卵丘细胞是经如下过程得到的:通过连续几次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使雌鼠诱导成高产卵量状态。然后从雌鼠输卵管中收集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的复合体。经透明质酸处理使卵丘细胞散开。选择直径为10-12微米的卵丘细胞用作细胞核供体(前期实验表明,若用直径更小或更大的卵丘细胞的细胞核,经过细胞核移植的卵母细胞很少发育到8细胞期)。所选择的卵丘细胞保持在一定的溶液环境中,在3小时内进行细胞核移植(与此不同的是,在获得“多利”时用作细胞核供体的乳腺细胞先在培养液中传代了3-6次) 卵母细胞(一般处于减数分裂中期 II )通过与上面描述类似的方法,从不同种的雌鼠中收集。在显微镜下小心地用直径大约7微米的细管取出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尽量不取出细胞质。同样小心取出卵丘细胞的细胞核,也尽量去除所带的细胞质(通过使取出的细胞核在玻璃管中往复运动数次,以去除所带的少量的细胞质)。在细胞核被取出后5分钟之内,直接注射到已经去除了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进行了细胞核移植的卵母细胞先放在一种特制的溶液中1-6小时,然后加入二价的锶离子(Sr2+)和细胞分裂抑素B。前者使卵母细胞激活,后者抑制极体的形成和染色体的排除。再取出处理过的卵母细胞,放在没有锶和细胞分裂抑素B的特制的溶液中使细胞分裂形成胚胎。 不同阶段的胚胎(从2细胞期到胚泡期)被分别植入几天前与已经结扎雄鼠交配过的假孕母鼠的输卵管或子宫中发育。发育完全的胎儿鼠在大约19天后通过手术取出。 目前胚胎细胞核移植克隆的动物有小鼠、兔、山羊、绵羊、猪、牛和猴子等。在中国,除猴子以外,其他克隆动物都有,也能连续核移植克隆山羊,该技术比胚胎分割技术更进一步,将克隆出更多的动物。因胚胎分割次数越多,每份细胞越少,发育成的个体的能力越差。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的动物只有一个,就是“多利”羊。 三、克隆技术的福音 1. 克隆技术与遗传育种 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2. 克隆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 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3. 克隆技术与医学 在当代,医生几乎能在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上施行移植手术。但就科学技术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仍是最为头痛的事。排斥反应的原因是组织不配型导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给“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则绝对没有排斥反应之虑,因为二者基因相配,组织也相配。问题是,利用“克隆人”作为器官供体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经济是否合算? 克隆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有价值的基因,例如,在医学方面,人们正是通过“克隆”技术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挠素,等等。

  • 索引序列
  • 动物繁殖新技术论文
  • 动物繁殖新技术论文范文
  • 动物繁殖技术论文
  • 动物繁殖新技术论文题目
  • 动物繁殖技术论文2000
  • 返回顶部